【大自然】穿山甲知多少? |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儘管穿山甲因為這些相似特徵,曾被歸屬在食蟻獸和犰狳的貧齒目中,但後來 ... 其中,中國穿山甲依其地理分布又分為台灣穿山甲、華南穿山甲以及海南 ... 首  頁 中文版 English 本會介紹 協會簡介 位置圖 最新消息 入會申請書 研習活動 最新活動 歷年活動 活動影音 保育新知 保育新知 相關出版 大自然雜誌 週邊商品 澳洲分會 WOW培訓班 相關網站 相關影片 野生動物急救 聯絡我們 【大自然】穿山甲知多少? 穿山甲知多少? 文.圖/王珮蓉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神奇的動物 穿山甲,閩南語又叫『ㄌㄚˇㄌㄧˋ』。

三、四十年前還滿山遍野可見,因此老一輩的人對牠肯定不陌生。

現在,孩子們大概只能去動物園拼命睜大眼睛盯著展示區的玻璃,尋找可能縮在角落睡覺的『有鱗片的咖啡色球狀物』;不然就是從電腦螢幕中來認識這個『神奇的』動物。

為什麼說牠神奇呢?一般人對穿山甲的印象,大多數是:『吃螞蟻,有鱗片,還會捲成一顆球的樣子。

』而且極大多數的人,還不曉得穿山甲不是爬蟲類而是——『哺乳類』。

特別的是,牠跟大多數哺乳類動物一樣——有毛呢!全身除了尾巴整個布滿鱗片,其餘的鱗片只有分布在身體與四肢的背面,鱗片間可以發現有數根比較長、且呈現半透明的毛,但腹面其實可是毛茸茸的,長滿了性感濃密的『胸毛』。

不過,就算知道穿山甲是哺乳類,絕大多數的人會誤以為牠就是食蟻獸或是犰狳。

的確,牠跟食蟻獸和犰狳一樣都有細長且帶有黏液的舌頭專門用來舔食螞蟻,甚至跟犰狳一樣都有鱗片的外殼,也會捲成球狀。

儘管穿山甲因為這些相似特徵,曾被歸屬在食蟻獸和犰狳的貧齒目中,但後來科學家發現,牠們在其他各方面仍有很多的差異,因此將穿山甲獨立出來為『鱗甲目』,而鱗甲目中也就僅有穿山甲這麼一個物種。

但更神奇的是,與牠親緣關係最接近的不是外型相似的貧齒目,而是大多數人所熟知的食肉目呢! 穿山甲不僅長得特別、分類地位特殊,就連牠的生活行為也很獨特。

穿山甲有長長的前爪是專門用來掘土,以及扒開蟻穴,兼具吃住功能,爪子的重要性可見一般。

為了維持牠的長爪不被磨損,走路時牠是將像彎月般的長爪向內曲起來,以爪背著地;有趣的是,即便牠後腳的爪子並不長,但行進期間腳跟往往也是離地,而不像大多數哺乳動物用腳掌貼著地行走,看起來有點像是踮著腳,走起路來從背影看就像大蜥蜴一樣——身體隨著大尾巴一扭一扭的。

此外,除了在非洲有些穿山甲會在白天活動,其餘分布在亞洲的穿山甲則全是夜行性動物。

白天牠就躲在洞穴裡睡覺,直到傍晚才出來活動覓食。

而且穿山甲向來就是獨來獨往,不但行動緩慢、而且個性害羞內斂,可說是夜裡不甚瀟灑的獨行俠。

不過,如果你以為牠只會挖挖洞,吃吃睡睡,頂多偶爾捲起來的話,那就太小看牠了。

牠可是會爬樹,甚至游泳呢!曾經與林業試驗所的研究員,到福山植物園追蹤裝了無線電發報器的穿山甲,親眼看到牠爬到兩層樓高的大樹上。

當天還有公共電視的人員帶著攝影機跟著我們一起在樹下『守株待甲』。

一夥人在寒冷的夜裡等到三更半夜,才終於等到牠緩慢地下樹。

本來還期待牠會像松鼠那樣靈巧輕盈,結果一整個像是不小心爬上樹卻不曉得怎麼下來的小孩子,下樹的方式非常笨拙,頭部朝上,前肢僅僅攀住樹幹,後肢繞著樹幹一步一步試著找能夠穩得住的位置,但突然一踩空不小心滑了一下,大夥在下面看都替牠捏了一把冷汗。

牠花了很長的時間下樹,也讓攝影師有機會捕捉到清楚的畫面,只是一著地後突然間就靈活了起來,一溜煙鑽出人牆然後就沒命地狂奔(別懷疑,狗急會跳牆,穿山甲急起來也是會衝刺的)。

寒冷寂靜的黑夜裡,就看到穿山甲後面追著攝影師,和負責要把燈照在穿山甲身上的燈光師,三個生物就在月光下的福山草地上奔跑,好不熱鬧。

至於穿山甲游泳,我倒是沒親眼見識到,不過早在南宋博物學者羅願所著《爾雅翼》中提到穿山甲『能陸能水』。

看來這個平時行動遲緩看似笨重的傢伙,會上樹、會下水、會遁地,就只差不會飛天了。

但是,這個有盾(鱗片)又有矛(長爪),外表看似威風八面的傢伙,竟然毫無攻擊力可言。

一來牠沒有牙齒可以咬人,二來牠的爪子更絕不是用來攻擊的武器,頂多在牠捲起來的時候,會用彎爪反扣住尾部的鱗片,讓人很難扳開。

就算牠來不及捲起來,也會用爪子緊緊固定住任何可以勾住的東西,讓人怎樣也『拖』不動,只是如果牠的爪子恰巧勾住的是你的腳,那真的可就非得喊痛了。

有如謎一般地存在地球上 目前全世界現存的穿山甲僅剩一屬(屬名:Manis)八種註一,有四種分布在非洲,包括長尾穿山甲(M.tetradactyla)、南非穿山甲(M.temmincki)、大穿山甲(M.gigantean)、白腹穿山甲(M.tricuspis);另外有四種則是分布在亞洲,包括中國穿山甲(M.pentadactyla)、印度穿山甲(M.crassicaudata),以及另外兩種則是分布在東南亞國家(M.javanica&M.culionensis)。

其中,中國穿山甲依其地理分布又分為台灣穿山甲、華南穿山甲以及海南穿山甲三個亞種。

然而,這種分類方式僅是依據外部以及內部骨骼型態上的差異來區分,至今仍尚未經過遺傳分子科學的檢驗,牠們的身世依舊成謎。

或許,正因為穿山甲特殊的生活習性:穴居、夜行性、獨居,同時也不像鳥兒會鳴叫,甚至有掩埋糞便的習慣(註二),加深了研究人員進行野外調查與採集上的困難。

由於早期研究大多集中在型態分類、比較解剖及胃內容物分析。

但是,與其生活與繁衍密切相關的生態、生理研究,因為困難度高,依舊很少,更別說經費的投注。

目前為止,在國外僅有少數幾篇關於南非穿山甲的研究,內容包含食性、棲地以及活動範圍。

然而南非穿山甲不論是在體型、棲地、活動模式均與台灣穿山甲截然不同:台灣穿山甲體型較小,而台灣山地蜿蜒崎嶇不像南非地區遼闊,因此更加深了研究台灣穿山甲的困難度。

就算裝上無線電發報器,在夜裡很幸運地發現牠的蹤跡,但偏偏台灣穿山甲就是能夠在山間的稜線上來去自如,甚至直接蜷曲成球滾下山,怎麼也追不上。

台灣穿山甲的現況 在台灣,穿山甲已經開始受到學者專家群的關注。

除了趙榮台博士最早致力於台灣穿山甲的研究,建立台灣穿山甲的基礎生物學知識;台北市立動物園近年來也在人工飼養的研究上費盡心力,試圖調配出最適合飼養穿山甲的飼料配方註三,並且營造最適合其生長繁衍的圈養環境——若能在人工飼養的技術上有所突破,穿山甲的復育計畫才有一線曙光;在野外調查方面,台灣大學森林系研究所的袁孝維教授與其指導的研究生范中衍,也首度直接到翡翠水庫標定三百多個洞穴,據此調查穿山甲所棲息的環境。

而我的碩士生涯中,在全省各個政府機關保育單位的協助下,建立了台灣穿山甲救傷通報系統註五,並將所收集到的穿山甲資料與組織樣本進行分析,這也是第一次有機會能夠直接得到穿山甲在生態學上與分子生物學上的研究數據。

面臨的危機 但是,對於視牠為搖錢樹的商人而言,聘僱獵人捕捉穿山甲絕非難事註四。

由於穿山甲血可飲、肉可吃、骨可嚼、鱗片可磨中藥、皮還能製成皮件,連標本也能賣到不錯的價錢。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趙榮台博士的調查指出,獵人形容早年剝下的穿山甲皮可以疊滿一整個倉庫;而穿山甲皮革商也表示,當時每個月都要收購五六千隻以上的穿山甲,才能應付市場上龐大的需求。

其實不只台灣如此,自古以來流通於國際間的買賣便絡繹不絕,於是華盛頓公約將全世界的穿山甲均列名為附錄二的物種,表示若不再加以管制國際間的貿易行為,將可能瀕臨絕種。

但即便至今各國均將穿山甲視為保育類動物,台面下的買賣仍然沒有中斷,有買家就有市場,盜獵行為依舊猖獗。

另一方面,由於穿山甲主要分布在中低海拔,尤其是在海拔500公尺上下的區域,與人類活動範圍大大重疊,因此當然擺脫不了棲地縮減與破壞的危機。

而既然名為『穿山甲』,其翻山越領的本事絕對不差,顯示其所需的活動範圍廣大註五,難以想像在棲地遭到縮減與破壞的情況下,牠們要如何與人類繼續共存,何況現在野外已難發現穿山甲的蹤跡。

尤其可悲的是,在全世界的穿山甲數量銳減,恐怕面臨存亡絕續危機的情況下,至今我們對牠的所知仍相當有限。

雖然,台灣已算是全球目前對於穿山甲研究最多的地方,但各個面向仍有許多需要突破之處,畢竟我們對牠的瞭解依舊是相當有限。

在數量稀少、樣本數得來不易的情況下,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只盼國人能夠強化對於野生動物的保育意識,除了拒食、拒買、拒養以外,也能夠協助取締不法之徒,同時愛護自然棲地,讓我們與其他野生動物的子孫都有機會繼續共存在這個地球上。

註一:世界上第8種穿山甲於2005年發表於JournalofMammalogy,分布在東南亞:PalawanPangolin(M.culionensis) 註二:研究人員可以藉由野外收集到的糞便,進行食性、數量、分布與DNA的分析研究。

但穿山甲會掩埋其糞便,因此在野外並無法得到這樣的線索。

註三:由於穿山甲禦敵的方式為直接將身體捲起來,並不一定會像其他動物一樣倉皇逃走,因此這種『將自己打包好』的行為,反而更容易讓不小心發現牠的人因好奇而直接『抱』回家。

據調查發現全台灣各地確實都有接到民眾拾獲穿山甲的通報記錄,除了因獸鋏、車禍受傷的,還有一部分是完全沒有外傷的個體。

因此藉由穿山甲救傷通報系統的操作流程,我們可以將這些通報案件做妥善的處置,並且收集到許多有效數據,如:發現時間、地點、性別、體重、體長等基本資料,同時採取其血液組織,以供進一步分析研究。

註四:獵人捕捉穿山甲的方式,不外乎是使用獸鋏或吊子,基本上都是會讓穿山甲直接受到傷害。

研究人員必須設法解決能夠活捉穿山甲卻又不使其受傷的辦法。

由於穿山甲在野外之主食為螞蟻,故目前亦無法使用誘籠捕捉。

註五:據農委會林試所在福山植物園以無線電追蹤穿山甲的結果發現,一年下來,其活動範圍可達70公頃;而趙榮台博士在訪查獵人的報告中也指出,雄性穿山甲於發情期時會翻山越嶺,距離長達數十公里。

《大自然季刊 NO.98,P54》更多大自然 Hits/120172 Update/2016-11-04 可不定期獲得 -活動訊息 -最新保育新知 -優先參與活動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新溫室104室 電話:02-27872289 傳真:02-26535722 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郵政劃撥帳戶 帳號:05236661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個人入會申請書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版權所有 Hits 2018610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版權所有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生物多樣性中心新溫室104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