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總習慣於拒絕別人的好意? - GetIt0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有的人面對別人的好意幫助時總是習慣拒絕,即使他真的需要或是想要接受,但是下意識的選擇拒絕,這是什麼心理呢真是一個好問題。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幫...
標籤:人際交往心理學性格性格分析社會心理學
為什麼有的人總習慣於拒絕別人的好意?
11-30
有的人面對別人的好意幫助時總是習慣拒絕,即使他真的需要或是想要接受,但是下意識的選擇拒絕,這是什麼心理呢
真是一個好問題。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幫助別人不僅僅是一種行為,人們總是可以從別人的幫助的行為解讀出各種各樣的信息,這些潛台詞使人們拒絕這些幫助,哪怕這些幫助是他們需要的。
潛台詞一:幫助我是不是有所圖。
幾乎每一個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沒有免費的午餐(其實早餐和晚餐也沒有)。
你的好意在別人眼中不一定是好意,有時就會想:今天給我的幫助可能就是你利用我的第一步,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中,信任危機已經成了一個大問題。
騙信任,騙感情,騙同情,記得《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那個叔叔用了幾瓶可樂把小孩子騙到暗地弄瞎眼,這些社會現象是人們不斷揣測對方邪惡用心以保護自己的催化劑,人們越來越會保護自己了,但是也越來越沒安全感了。
在這樣的社會裡,人們會習慣性的找別人幫助自己的理由,問問自己:「為什麼?」找不出來不要緊,反正已經預設了對方有所圖的立場,人們會認為「不是沒有,是我看不出來」。
潛台詞二:接受了幫助,我欠你的,可我不想欠別人。
「社會性互惠規範」使人們約定俗成的社會規範之一,人們的幫助行為應該是相互的,一個人不懂得知恩圖報,人們都會親切的稱其為白眼狼。
甚至社會交換理論也指出,接受別人的幫助也是有心理成本的,就是我們會對別人產生虧欠感。
對他人的虧欠感意味著我們的關係可能是不對等的,有的人會儘可能再去幫助別人,使得自己再次恢復心理平衡;而有的人,認為接受幫助破壞了自己的自由需求,認為幫助行為使得自己以後的選擇變得不自由,君不見中國送禮的一大堆,更多的時候交換的不是禮物,而是人情。
欠別人人情,法官可能會誤判,警察可能會鬆手,老師可能會偏心。
在心理學家布林提出的抗拒理論中,人們逃避接受幫助是為了以後自己能夠followmyheart,他們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幹不了那就不幹,接受別人的幫助會讓自己受到無形力量的干擾,拒絕幫助就是對破壞自己自由的一種對抗。
潛台詞三:我是不是一個無能的人。
當別人對自己提供自己幫助時,人們會不自覺的進行歸因。
在某些情境下,自尊心強的人會把原因歸於自己能力上面,接受別人的幫助意味著自己的能力有缺失。
想起來讀高中的時候,同桌有的題不會做也不願意問同學,作業完不成也不願意去抄別人的,甚至別人主動為他講解,他都會笑著拒絕。
後來我才明白他這樣做的心理因素。
在行動者與觀察者之間,人們總是有一種把行動的原因歸咎於行動者責任的傾向,不是不需要別人的幫助,而是別人的幫助對我們而言是一個不利的信息,無論是外部的評價還是自己內心的感知,似乎是對我們本身價值的一種否認和貶低,所以在對自己能力的高期望下,根本不會去接受別人的幫助。
任何行為都不僅僅是一個行為,一個行為包含的信息是十分巨大的,而這些信息一旦被表達,可能就會被人解讀成為另外一副樣子。
謝邀!
沒有人跟我一樣,是害怕麻煩別人么?
我個人經歷過,也遇到不少人(大多是女孩子)習慣本能拒絕別人。
我之前也一直很困惑這種行為,仔細想了想,自己總結出一些感想。
首先舉個栗子,有次我剛進教室,看到桌上有些巧克力(最愛)老師接著就很熱情得問我要不要來一些,問題來了。
。
不對。
。
是重點來了,當時我立馬出於本能地拒絕了。
但是拒絕之後我就相當後悔,我當時腦子怎麼想的?怎麼就不拿一個呢?還有一次,是我向一個女孩子主動提供幫助,那是個很害羞的姑娘,她當時也是馬上就拒絕了我的幫助。
一秒的時間是不會產生太多有意識的思考的,我不會覺得收了老師的幾個巧克力就欠她人情;那個拒絕我幫助的女孩子也不會覺得我對她有所企圖。
我認為這種下意識的拒絕是心理防衛機制在起作用。
我的假想是,當人遭遇到沒有預期到的情況,但又必須馬上做出決定的時候,我們會下意識地把決定權交讓給防衛機制。
防衛機制的作用就是保護你自己,拒絕外界的刺激和這種刺激可能帶來的風險。
(在這種說法里的防衛機制並不同於弗洛伊德提出的防禦機制(defensemechanism)。
他所提出的防禦機制是一種經過複雜的心理活動後所產生的一系列行為的變化,這種變化的目的是消除人的焦慮。
我在這裡指的防衛機制僅僅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在巧克力那個栗子中,老師的好意是令我猝不及防的,而當時我馬上拒絕就是我當時在無意識中啟動我的心理防衛的表現。
但是,為什麼人有時會下意識拒絕某些人的幫助,而下意識地接受其他人的幫助呢?有兩個因素非常重要。
一個是當事人的性格,一個是當事人和提供幫助者的關係(當事人當時所處的心理警覺度)。
如果當事人的是個焦慮敏感的人,他/她對周圍環境的警惕性可能會比較高,安全感較低,因此防衛機制的閾限(threshold)也會降得非常低。
一有出乎意料的事件出現,馬上就會啟動防衛。
我覺得這也是為什麼下意識拒絕別人幫助的大多數是女孩子,因為女性的安全感指數相比於男性可能要低一些。
而另一方面,當事人和提供好意者的關係,還有事件發生時所處的氣氛和環境也會導致當事人警覺提高,防衛機制的閾限降低。
在我的例子中,我對於老師的敬畏,還有我和她相處時感到的那種緊繃感,導致我對她的警覺要比我對普通朋友的警覺高出很多,可以預測,如果她給我提供其他幫助,我還是會下意識拒絕。
總而言之,拒絕別人的好意,在人們放鬆並且反應時間充分的情況下,往往是有意識地思考做出的判斷;而在人們精神緊張,警覺度高的時候,這種拒絕往往是下意識防衛機制的作用。
在很多情況下,當事人的性格和當事人所處的精神狀態又都會對他/她們的警覺度和防禦閾限產生很大的影響。
因為他們和我一樣是前一種人
另外,這種人的極端,可能就是「親密關係恐懼」,不敢下決心找女朋友。
剛在停車場看到一個開Q7的女生,怎麼停都停不進去,我迅速停好車過去想幫忙,結果她死活不讓,我說剛才我停車的技術你看見了,不會給你擦了撞了的,她乾脆關上窗不聽我說了。
唉,這個社會啊,人與人之間的互信程度怎麼這麼低呢?我氣憤地上車走了,車鏈子都蹬掉了。
這個問題讓我立刻想起了我的母親。
她是個很好的人,但有一些中度的自閉,不願意和陌生人接觸,也不喜歡肢體接觸(甚至是和自己女兒拉手這類的接觸)。
別人和我每次對她表達好意的幫助和建議時,她總是下意識的拒絕,完全不過腦子本能性的,一般用語言比如「瞎扯」,「不要」,「什麼破爛玩意兒」之類的話,很是傷人。
可以想見,在我還沒有意識到這些深層心理分析的童年和少年期,就受到了很大的創傷——一個單純得只想讓自己的單親母親高興的孩子,不管做什麼、花多大精力去做一些事情,得到的都永遠只是這樣的回答。
幾年前一次回國陪她過年,她不斷抱怨起來腳上皮膚不好有濕疹,我關切地提出幫助:要不要給你泡些草藥(家裡現成的)。
她自然又說不要。
等我泡好送到她面前,她還說不要。
我不能理解她為什麼拒絕,就心平氣和地說反正葯準備好了,你可以自己選擇用或不用,我放在這裡了。
我覺得一般的母親,怎麼說也應該覺得欣慰吧。
可她居然說了一句,「那你就倒廁所里去吧」。
我放下水盆,無聲地回到房間里,才窩在被子里痛哭了一場,這可能是自出生後因為她的不斷拒絕所積累的委屈、沮喪和茫然的第一次情緒釋放。
後來再問她這個事,她居然完全不記得自己曾經拒絕我。
當然又說我在「瞎扯」。
但那葯她確實是用了,估計還在親戚面前很高興地提起來。
但是她從來都在我面前拒絕我,然後背著我在別人面前說我的好。
等我在極其偶然的情況下聽到別人再傳給我她所說的讚揚我的話,心中的痛只是更加厲害——為什麼你可以在全世界人面前給予對我的肯定,但就不能直接告訴我一聲呢?我覺得有一些人,包括我母親,因為有過壓抑和缺乏正常感情交流的童年成長環境,只能通過拒絕這唯一的一種交流方式來和別人溝通。
他們很難用正面、積極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情緒,雖然心中是在接受、嘴上依然會傷人地說「不」。
這種人很直接的表現是,哪怕你建議的是他內心正在想做的事,他也會拒絕你的建議或幫助。
我在理性成熟後並離家很遠的這幾年裡,越發在觀察中發現這是我母親整個家族的共同之處。
冷眼旁觀家族裡親戚的群體性溝通互動,真是個近乎於戲劇性的體驗——大家不斷地用否定對方的方式來表達正常人肯定的意思。
這個家庭環境給我帶來的影響是我總是會把別人的一切拒絕看成是針對我個人的(takeeveryrejectionverypersonally),哪怕我已經長大並離家很遠。
另外,我還沒有更好的方法去應對這種溝通模式,只能不斷發展自己的理性讓其更加強大,這樣在聽到他們說「不」的時候,我至少在心中有了一部費了很多年才建成的翻譯機,能夠告訴自己他們實際上在說yesplease。
但是這種自行腦補仍然沒有辦法消除聽到他們拒絕時的受傷感。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因為我的內心不想和這個人有過多聯繫/因為我不想被控制/不喜歡欠別人什麼的感覺/確實不需要。
原子彈很厲害,但不是每個人都擁有;拒絕別人好意是一種權力,每個人都擁有。
一無所有的人,依然可以以此證明尊嚴和優越。
但是這種拒絕的權力跟原子彈一樣,最好用起來慎重,否則爆炸過後一片荒涼,自己承受。
別看現在鬧得歡小心將來拉清單
因為如果永遠都得不到幫助,遇到困難時,就不會對別人是否會給予幫助產生期待。
其實就是那句被說爛的話,如果我不曾見過陽光,我就不會害怕黑暗。
1.害怕麻煩別人,讓別人破費2.無功不受祿,覺得自己配不上你們的好意。
3.害怕欠人情,沒能力沒錢的時候無法回報,有能力有錢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怎麼在何時何地用何種方式去回報。
4.自己現在有能力有錢,不需要接受幫助5.你們強加的好意真的會在某種程度上傷害到我6.生性淡漠,不願意過多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
受人恩惠會讓自己非常難過。
7.很多人聽不懂我在拒絕
免得下次你有事找我我不想幫忙會不好拒絕。
遇到過這麼幾類習慣拒絕別人幫助的人,自己都被誤解過,都是身邊的(個人理解而已):1、善良的人:有一些朋友,個人能力其實很強,並且平時禮貌周到,這些朋友會在自己能完成的前提下,盡量少接受別人的幫助,主要是怕麻煩別人。
寧可自己多花一點時間。
前提是他們確信自己能解決。
如果確實需要幫助的時候倒也能客氣的接受幫助。
只是一定會想辦法事後感謝。
2、小心翼翼的人:遇到一些朋友,把人情債看得很重,生怕接受了幫助就一定要回饋對方,怕欠債被對方要求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感覺這些人還是有些不容易相信別人吧。
3、自尊心很強的人:這類人最想說,在上大學時蹭遇上過。
有個例子:月底時大家手頭都比較緊張,我情況還好,就想請要好的女生朋友(本人女)吃食堂,姑娘很憤怒。
那時第一次知道有些忙不能幫,自尊心很強的人有時容易曲解你的好意。
不喜歡欠人情,人情債是最難還的。
雪中送炭和錦上添花是有區別的。
習慣性拒絕的差不多都是錦上添花,雪中送炭沒人習慣性拒的。
不好意思,那是你定義中的「好意」,不是對我的好意。
你喜歡給,別人卻沒義務一定得感激涕零…
提防,超出你們之間關係的「熱情」很容易讓人懷疑動機
選擇性拒絕者以自身體驗補充第四點潛台詞:「我現在還不想和你深交,所以還是不必了,謝謝你。
」
推薦閱讀:
※突然喜歡上一個人,這是怎麼樣的一種體驗?※愛情與尊嚴如何平衡?※為什麼友情經得起平淡卻經不起風雨,愛情經得起風雨卻經不起平淡?※你相信愛情真的能」破鏡重圓「嗎?
TAG:心理學|人際交往|社會心理學|性格|性格分析|
一點新知
GetIt01
延伸文章資訊
- 15個「說不」技巧,拒絕請託又不傷感情 - 經理人
害怕拒絕的人多半是擔心損傷到同事之間的感情,又或者認為對方請自己 ... 職場心理學專家塚越友子認為,每個人首先必須認知自己有拒絕別人的權力。
- 2台灣人「拒絕別人的好意」都直接說NO,老外聽了超錯愕!8句 ...
例如遇到上面這種情境時,想要拒絕別人的好意,可能會直接說:. No, I don't want to eat cake.(不,我不想吃蛋糕。) 雖然這種說法文法上 ...
- 3學會拒絕方法,讓你不再因「不好意思」而讓自己累倒 - 女人迷
另外,在選擇理由時,盡量用客觀方面的因素拒絕別人,不要使用主觀看法去拒絕。 如工作忙碌、時間不允許、身體狀況欠佳等客觀因素,是可以明確告知對方的 ...
- 4如何拒絕別人好意又不失禮貌?9個得體理由+8句必備英語句式
如何拒絕別人的一番好意而不失禮貌?這時候,你要懂得處理得優雅、有技巧、不帶敵意。婉拒他人前,記得先考慮好如何傳達你的決定,要既不讓自己難堪, ...
- 5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人家的好意不能拒絕?... | Facebook
在這種情況下,不但接受了父母的好意,讓父母不感到被拒絕,又可以維持自主,那是皆大歡喜。 只是,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要開始內省:我們給別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