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主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種族主義(英語:racism)指一套极右翼的社會意識形態,其基本信仰為人類可以被分類成不同和互不附屬的「人种」,因此主張遺傳的肉體特質直接決定人性、智商、道德等等 ... 种族主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體裁可能更适合敘事文章而非列表。

(2017年10月18日)请协助将此条目改写为敘事文章,如果合适。

也可以寻求编辑帮助。

此條目之中立性有争议。

其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2013年1月17日)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讨论页。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20年10月1日)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page}}标签。

系列條目歧視 一般性 年齡 能力(英语:Ableism) 精神障礙 基因(英语:Geneticdiscrimination) 頭髮顏色(英语:Discriminationagainstpeoplewithredhair) 頭髮質地(英语:Discriminationbasedonhairtexture) 身高 外貌 體型(英语:Sizeism) 膚色(英语:Discriminationbasedonskincolor) 語言 種族/民族/國籍 身份(英语:Rankism) 階級 種姓制度 宗教(英语:Religiousdiscrimination) 性別 性取向(英语:Sexualorientationdiscrimination) 社會性 無性戀(英语:Discriminationagainstasexualpeople) 成人主義(英语:Adultism) 反白化症者(英语:Persecutionofpeoplewithalbinism) 反自閉症者(英语:Discriminationagainstautisticpeople) 反吸毒者(英语:Discriminationagainstdrugaddicts) 反乞丐(英语:Discriminationagainsthomelesspeople) 反智者 反陰陽人(英语:Discriminationagainstintersexpeople) 反左撇子(英语:Biasagainstleft-handedpeople) 反共濟會(英语:Anti-Masonry) 恐貧症(英语:Aporophobia) 聾人歧視(英语:Audism) 雙性戀恐懼症 取消文化 氏族主義(英语:Clannism) 任人唯親(英语:Cronyism) 菁英主義 青少年恐懼症(英语:Ephebiphobia) 肥胖恐懼症(英语:Socialstigmaofobesity) 男同性戀恐懼症(英语:Discriminationagainstgaymen) 老年恐懼症(英语:Gerontophobia) 異性戀主義 愛滋病恐懼症 同性戀恐懼症 麻風病患者的恥辱(英语:Leprosystigma) 女同志恐懼症 仇男 仇女 裙帶關係 兒童恐懼症(英语:Fearofchildren) 永遠都是外人(英语:Perpetualforeigner) 孕婦歧視(英语:Pregnancydiscrimination) 逆向 宗派主義 優越主義(英语:Supremacism) 黑人 白人 跨性別恐懼 非二元者(英语:Discriminationagainstnon-binarypeople) 厭跨女症 厭跨男症(英语:Discriminationagainsttransgendermen) 素食者恐懼症(英语:Vegaphobia) 仇外 宗教性(英语:Religiousdiscrimination) 阿赫邁底亞(英语:PersecutionofAhmadis) 無神論 巴哈伊教(英语:PersecutionofBaháʼís) 佛教 天主教 基督教 後冷戰時期(英语:PersecutionofChristiansinthepost–ColdWarera) 德魯茲教(英语:PersecutionofDruze) 法輪功 印度教(英语:Anti-Hindusentiment) 迫害事件(英语:PersecutionofHindus) 賤民 伊斯蘭教 迫害事件 耶和華見證人 猶太教(英语:Religiousantisemitism) 迫害事件(英语:PersecutionofJews) 摩門教 新異教徒(英语:ReligiousdiscriminationagainstNeopagans) 穆斯林特權(英语:Muslimprivilege) 東正教會(英语:PersecutionofEasternOrthodoxChristians) 東正教(英语:PersecutionofOrientalOrthodoxy) 科普特人(英语:PersecutionofCopts) 新教(英语:Anti-Protestantism) 拉斯塔法里教(英语:PersecutionofRastafari) 錫克教(英语:PersecutionofSikhs) 什葉派伊斯蘭教(英语:Anti-Shi'ism) 蘇菲派(英语:PersecutionofSufis) 遜尼派伊斯蘭教(英语:Anti-Sunnism) 祆教(英语:PersecutionofZoroastrians) 種族/地區 非洲(英语:Afrophobia) 阿爾巴尼亞(英语:Anti-Albaniansentiment) 阿拉伯 亞美尼亞(英语:Anti-Armeniansentiment) 亞塞拜然 加泰隆尼亞(英语:Anti-Catalanism) 車臣(英语:Anti-Chechensentiment) 中國 克羅埃西亞 菲律賓 芬蘭(英语:Anti-Finnishsentiment) 富拉尼人(英语:Anti-Fulanisentiment) 喬治亞(英语:Anti-Georgiansentiment) 希臘(英语:Anti-Greeksentiment) 海地 哈扎拉人(英语:PersecutionofHazarapeople) 西班牙(英语:Hispanophobia) 匈牙利(英语:Anti-Hungariansentiment) 伊博人(英语:Anti-Igbosentiment) 印度 北美原住民(英语:StereotypesofindigenouspeoplesofCanadaandtheUnitedStates) 伊朗(英语:Anti-Iraniansentiment) 愛爾蘭(英语:Anti-Irishsentiment) 以色列 義大利 日本 猶太人 韓國 庫德人(英语:Anti-Kurdishsentiment) 馬來人 墨西哥(英语:Anti-Mexicansentiment) 中東(英语:Anti-MiddleEasternsentiment) 蒙古(英语:Anti-Mongolianism) 蒙特內哥羅(英语:Anti-Montenegrinsentiment) 巴基斯坦(英语:Anti-Pakistansentiment) 普什圖人(英语:Anti-Pashtunsentiment) 波蘭(英语:Anti-Polishsentiment) 魁北克(英语:Anti-Quebecsentiment) 吉普賽人(英语:Antiziganism) 羅馬尼亞(英语:Anti-Romaniansentiment) 俄羅斯 塞爾維亞(英语:Anti-Serbsentiment) 斯拉夫人 索馬利亞(英语:Anti-Somalisentiment) 韃靼人(英语:Tatarophobia) 泰國(英语:Anti-Thaisentiment) 西藏(英语:Anti-Tibetansentiment) 土耳其(英语:Anti-Turkishsentiment) 反烏克蘭情緒(英语:Anti-Ukrainiansentiment) 維吾爾人 委內瑞拉(英语:ListofincidentsofxenophobiaduringtheVenezuelanrefugeecrisis) 越南 表現形式 血祭誹謗 霸凌 網路霸凌 強制絕育 矯正強姦 反聖戰(英语:Counter-jihad) COVID-19相關的種族主義 文化滅絕 誹謗 政策殺戮(英语:Democide) 殘疾仇恨犯罪(英语:Disabilityhatecrime) 狗哨政治 排除主義(英语:Eliminationism) 經濟歧視(英语:Economicdiscrimination) 教育歧視(英语:Discriminationineducation) 就業歧視 種族清洗 種族衝突 種族仇恨(英语:Ethnichatred) 種族笑話 種族文化滅絕 強制性皈依(英语:Forcedconversion) 畸形秀 同性戀欺凌 性別滅絕 生殖器的改造和切割(英语:Genitalmodificationandmutilation) 種族滅絕 種族滅絕史 玻璃天花板 仇恨犯罪 LGBT迫害 仇恨團體 仇恨言論 網路仇恨言論(英语:Onlinehatespeech) 釋放(無家可歸的)病患(英语:Homelessdumping) 住房歧視(英语:Housingdiscrimination) 印地安人動盪(英语:Indianrolling) 薰衣草恐慌(英语:Lavenderscare) 私刑 抵押貸款歧視(英语:Mortgagediscrimination) 停止謀殺音樂行動(英语:StopMurderMusic) 美洲原住民吉祥物爭議 職業隔離(英语:Occupationalsegregation) 反移民 迫害 反猶騷亂 肅清 紅色恐慌 宗教迫害 宗教恐怖主義(英语:Religiousterrorism) 宗教暴力 宗教戰爭 代罪羔羊 隔離學院(英语:Segregationacademy) 性別選擇性流產(英语:Sex-selectiveabortion) 奴隸制度 蕩婦羞辱 跨性別抨擊(英语:Transbashing) 受害(英语:Victimisation) 針對男性的暴力行為 針對女性的暴力行為 白人群飛 白人之力音樂(英语:Whitepowermusic) 販妻 獵巫 大取代 歧視性政策 候選人年齡 純正血統(英语:Limpiezadesangre) 印第安血統法(英语:Bloodquantumlaws) 種族隔離罪(英语:Crimeofapartheid) 身心障礙 對天主教徒的限制(英语:Disabilities(Catholics)) 對猶太教徒的限制(英语:Disabilities(Jewish)) 民族政治(英语:Ethnocracy) 民族多元主義(英语:Ethnopluralism) 性別薪酬差距(英语:Genderpaygap) 性別角色 老人政治 傑利蠑螈 貧民長椅(英语:Ghettobenches) 集中拘禁(英语:Internment) 猶太人配額(英语:Jewishquota) 吉姆·克勞法 馬來人至上 國家保護法(英语:LawforProtectionoftheNation) 麥卡錫主義 MSM獻血限制(英语:Blooddonationrestrictionsonmenwhohavesexwithmen) 非人(英语:Nonperson) 數子(英语:Numerusclausus) 紐倫堡法案 一滴血規則 種族配額(英语:Racialquota) 種族導向(英语:Racialsteering) 紅線(英语:Redlining) 同性婚姻 地域隔離(英语:Geographicalsegregation) 年齡(英语:Agesegregation) 種族 宗教 性別 性悖軌法 國家無神論 國教 醜陋之法(英语:Uglylaw) 選民壓制(英语:Votersuppression) 對策 肯定性行動 反歧視法 同化 文化多元主義(英语:Culturalpluralism) 多元化培訓(英语:Diversitytraining) 賦權 女性主義 打擊歧視計劃(英语:FightingDiscrimination) 各國仇恨言論法律列表(英语:Hatespeechlawsbycountry) 人權 雙性人人權 LGBT權利 男性主義 多元文化主義 非暴力 種族融合(英语:Racialintegration) 重定義(英语:Reappropriation) 民族自決 社會整合 寬容 相關條目 戀癖(英语:Allophilia) 愛情規範(英语:Amatonormativity) 反文化、反國家與反種族(英语:Listofanti-cultural,anti-national,andanti-ethnicterms) 偏見(英语:Bias) 基督徒特權(英语:Christianprivilege) 公民自由 非人化 多樣性(英语:Diversity(politics)) 種族懲罰(英语:Ethnicpenalty) 優生學 異性戀本位 內化壓迫(英语:Internalizedoppression) 交叉性 男性特權(英语:Maleprivilege) 男性主義 殘疾醫學模型(英语:Medicalmodelofdisability) 自閉症病理學範例(英语:Medicalmodelofautism) 多元文化主義 網路偏見(英语:Netbias) 神經多樣性 恐家症(英语:Oikophobia) 壓迫(英语:Oppression) 警察暴力 政治正確 融合文化主義(英语:Polyculturalism) 權力距離(英语:Powerdistance) 偏見 囚犯虐待(英语:Prisonerabuse) 犯罪新聞中的種族偏見(英语:RacialbiasincriminalnewsintheUnitedStates)(以美國為例) 按國家/地區劃分的種族主義(英语:Racismbycountry) 宗教不容忍(英语:Religiousintolerance) 第二代性別偏見(英语:Second-generationgenderbias) 勢利(英语:Snob) 社會排斥 殘疾的社會模式(英语:Socialmodelofdisability) 社會污名 物種歧視 刻板印象 成見威脅 談話(英语:Thetalk(racismintheUnitedStates)) 白人特權 喚醒革命 查论编 種族主義(英語:racism)指一套极右翼的社會意識形態,其基本信仰為人類可以被分類成不同和互不附屬的「人种」,因此主張遺傳的肉體特質直接決定人性、智商、道德等等文化及行為的特性,並主張某些種族的人在本質上比其他種族的人優越[1]。

種族主義也贊成對某些種族的人以輕蔑、討厭、辱骂、隔离等方式的對待,即種族歧視[2][3][4]。

作為意識型態,種族主義和研究人種或人群差异的科學及人文社會科學不同,作為意識型態的種族主義,其種族決定論及特定種族優越的信仰是不容科學研究允許的不同結論及批判思考。

此定义和「族群歧视」不同,如不少激進及強烈的爱国主义情緒也能归为民族歧视或激進的民族主義思想,對其他民族及其國家進行排斥,但不能视为种族主义,除非國家對國內的民族及族群存在差別對待。

1933年的納粹种族主义宣傳 制度種族主義指將种族主义的意識型態制度化的想法及實踐。

公民權利的保障是否為正當的轉型正義政策以抹平歷史上制度種族主義的集體傷痕,抑或是另一種逆向歧視。

制度種族主義是常見的公共政策討論之一,相當於或相類似於制度性別歧視主義。

目录 1定義 1.1法律上 1.2社會學 2不同方面和表象 2.1反感 2.2文化 2.3制度 2.4歧視 2.5种族隔离主义 2.6种族优越主义 3反種族主義 3.1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 3.2相关谈话 4参见 5参考文献 5.1引用 5.2来源 6外部链接 定義[编辑] 種族主義常指一套相信人群及人種區分可以絕對分類,並直接決定各成員肉體特徵及能力的极右派意識型態。

根據牛津英語辭典,種族主義(Racism)是一種認為一個人種裡的每一個成員都具有某一種特定的品質或者能力,並以此區分人群及人種間優劣的信仰或者觀念。

梅里亞姆-韋伯斯特(韋伯線上辭典)則定義,種族主義是一種信仰,認為人種是人類特徵、能力的主要決定因素,且人種差異造成某一特定族群的人傳承其優越地位,而種族主義也指根據此信仰所造成的種族偏見。

麥夸里線上辭典(TheMacquarieDictionary)將種族主義定義為:「相信各人類人種具有各自的特徵且這些特徵決定他們的文化的信念,通常帶有認同自己人種優於其他任何人種且有權力支配其他人種的觀念。

」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种族主义被直接定义为一种鼓吹种族歧视的极右派理论,“宣扬各种族生来就分为优等和劣等,前者负有统治后者的使命”。

由於歷史上許多暴力衝突與迫害的思想來源基於這種以人種的偏見、歧視來合理化或歸因所有人群差異的极右派意識型態,因此種族主義常帶有負面意義。

最著名的種族主義迫害行動為极右派的納粹主義迫害猶太人的歷史,造成逾六百萬人死亡的猶太人大屠殺[5]。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第一條及第二條即確保種族等因素不該用來區分人人應有的平等尊嚴及權利[6]。

法律上[编辑] 符合《世界人權宣言》原則的法律常明文反對以種族來區分人人應有的平等尊嚴及權利,從而定義何為不當的「種族歧視」。

根據聯合國《排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公約》的定義: theterm"racialdiscrimination"shallmeananydistinction,exclusion,restrictionorpreferencebasedonrace(一般意義上的種族),colour(膚色),descent(世系),ornational(民族)orethnicorigin(族群)whichhasthepurposeoreffectofnullifyingorimpairingtherecognition,enjoymentorexercise,onanequalfooting,ofhumanrightsandfundamentalfreedomsinthepolitical,economic,social,culturaloranyotherfieldofpubliclife.[7] 此條文的ethnicorigin(族群)所指的是一代或多代先人的出生地,但在種族上於居住地屬于少數,亦可指不少移民家庭的後代。

根據英國法律,種族(racialgroup)指「根據人種(race)、膚色、國籍和族群或民族分類的某一類人」。

基於兩個或以上原因而作出的歧視(例如出生地、父母出生地,或籍貫,較多用於人口管理的政策),仍然是種族歧視。

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強調「人人皆得享受本宣言所載之一切權利與自由,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見或他種主張、國籍或門第、財產、出生或他種身分。

」 注意人權和公民權的差別。

根據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的TheRightofNon-citizen[8],裡面提及國家政府對公民與非公民間差別待遇並非歧視。

社會學[编辑] 社會學家把種族主義視為一種特權階級體系,其觀察常關注於制度種族主義(英语:Institutionalracism)及媒體的種族偏見。

前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喬·費金(英语:JoeFeagin)批評美國的制度機構,雖然在經過平權運動及平權法案有部份改善,仍是本質上含有「種族主義」偏見及岐視的,他將美國制度種族主義的經濟、意識型態及政治結構進行實證分析並發展一套對抗的「反種族主義」理論[9]。

在大衛.韋曼(DavidWellman)(1993)所著作的中,他將種族主義定義為「文化制裁的信念,不管意圖為何,都因為少數種族的被支配地位而捍衛了白種人的優勢」[10]。

社會學家諾爾.卡澤那夫(NoelCazenave)和達琳.阿瓦雷茲.瑪登(DarleneAlvarezMaddern)則是這麼定義:「...每個社會階層皆運用了這種根據種族所訂的族群特權的高度組織系統,並伴隨著膚色/種族優越的高度發展意識形態。

種族主義系統包含了(但並非局限於)盲從的成分。

」。

[11] 不同方面和表象[编辑] 反感[编辑] 反感型种族主义是一种含蓄的种族主义,为某人对某一种族或民族无意识的负面评价,通常表现为与其他种族或民族持续地躲避接触。

传统的种族主义通常为对某种族或民族的公然憎恨和明确的歧视,反感型种族主义则有着更复杂更矛盾的表现和态度。

[12] 文化[编辑] 文化种族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一种新型种族主义意识形态。

它是一种社会认同,是一种认定某种文化的产品,乃至语言和文化传统都优于其他文化的假设。

它实际上与仇外情绪有很大交集,通常表现为对外团体成员的恐惧或者是攻击。

文化种族主义通常存在于广泛认同着不同族群的刻板印象的社会[13]。

一般种族主义认为一个种族固有优越于另一个,文化种族主义则认同一个文化固有优越于另一种[14]。

制度[编辑] 制度性种族主义,也称结构性种族主义,国家种族主义或系统种族主义。

是指政府、企業、宗教团体、教育機構或者其他有重大影响力組織的種族歧視行為。

如一些企業偏向聘用某些種族和少數族裔,不少國家均常見。

歧視[编辑] 種族歧視是指根據種族將人們分割成不同的社會階層從而加以區別對待的行為。

種族隔離政策使歧視官方化,現時雖然絕大部分國家均禁止種族隔離政策,但它仍然體現在日常生活上,例如美國不少白人在1960年代後,因應大量黑人及少數族群遷入大城市都會區,而逐步遷移至鄉郊地區居住,造成美國現今不少大城市中,鄉郊地區以白人為主、大城市都會區以少數族群為主,這種生活上的種族隔離行為如。

但居住的遷移在法律上是難以禁止的,這體現在不少國家的大城市都會區。

麻省理工學院與芝加哥大學的研究者在2003年的調查中發現當地的工作單位在招聘時存在廣泛的種族歧視。

名字“聽起來像黑人”的應聘者得到面試的機會會比名字“聽起來像白人”的應聘者少50%。

[15]調查結果被研究者視為種族偏見已經植根于美國不公平歷史的強力證據。

[16] 韓國社會因為韓民族作為國家單一民族,也被指常有種族歧視的情形,36.4%的南韓受訪者表示「無法與不同種族做鄰居。

」[17],隨著科技進步的韓國躍升為已開發國家,他們也具有地域優越感,甚至會歧視身為同一種族的中國延邊朝鮮族[18]。

日本社會因為大和民族作為國家單一民族,也被指常有種族歧視的情形。

在馬來西亞砂拉越,由於西馬人的湧入,一些地方開始推行穆斯林清真飲食,宗教人士也開始參與,甚至有激進主義者滲透進砂拉越,使得出售豬肉等等現在成為受關注的事情。

華人是政府歧視性政策的受害者,華人在當地無法得到一些福利。

有很多居住在偏遠地區的華人需要政府的幫助,但不幸的是,由於此類政策的原因,沒有得到幫助[19]。

种族隔离主义[编辑] 種族隔離是将人在日常生活中分隔为分屬不同社会结构的种族组别。

这一理念可以应用于餐厅就餐,饮水处饮水,厕所,就学,观看电影或者是租房购房等等。

许多国家历史上曾实施过种族隔离制度,如纳粹党执政时期的德国,1970年代以前的美国,1994年之前的南非等。

当代对人实际进行隔离是非法的,但可能通过社会标准的形式存在着。

在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发现,它甚至可以在没有强烈的个人喜好的情况下发生,如社区居民的变化。

在中國甘肅一带,存在少量漢族女子嫁給回族的情況,但不存在回族女子嫁給漢族的情況,而嫁給回族的非穆斯林女子,在出嫁之前必須不再吃豬肉;喝回族的藥茶及吃洩藥,要將腸胃清理乾淨;戒除原來的習俗,學習穆斯林的清規戒律[20]。

种族优越主义[编辑] 白人优越主义在殖民主义时代十分流行,即是在現今全球化浪潮下社會仍有一些人受白人优越主义所影響,在歐洲和北美存在著一些新納粹狂熱分子。

而当今时代还存在著相對於其的黑人优越主义。

不只西方世界,東方亦有如古代中國人們多認為境外的遊牧民族是未開化的民族。

大元大蒙古兀魯思[21]曾經在漢地施行四等人制,蒙古族在政治制度上優先於其他民族,至今也有如蒙古白色納粹十字等蒙古種族优越主義。

古代女真族也曾經施行民族歧視的制度。

[22] 反種族主義[编辑] 2005年在雪梨反種族主義的遊行 反種族主義(英语:Anti-racism)是指為反對種族主義而發展的信念、運動或是政策。

大體上反種族主義者會提倡一個理想的社會,其中的人不會因其種族而受到歧視或崇拜。

像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及反種族隔離運動(英语:Anti-ApartheidMovement)都是這類的例子。

非暴力抵抗有時也算是反種族主義,不過也有例外。

像仇恨罪行及平權法案及禁止種族主義遊說也是政府為了壓抑種族主義而施行平權的政策。

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编辑] UNESCO將3月21日訂為年度的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23],此日期是為了紀念1960年3月21日發現在南非的沙佩维尔屠杀,當時警察殺了和平抗議種族隔離的學生抗議者。

相关谈话[编辑] 1997年8月10日,时任马来西亚交通部长林良实为彭亨州华人思想兴革大会主持开幕致词时说,马来西亚人民在迈入21世纪之后,应该摒弃凡事以种族、文化和宗教背景作为衡量标准的观念和态度。

他也说:“活在21世纪的我们应该有一个新的态度和观念,在接触任何人时应以一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来作为新的衡量标准,从而建立马来西亚民族的认同感。

”[24] 参见[编辑] 歧视主题 政治主题 奧耳波特計量表 3K黨 標籤理論 法西斯主义 社會達爾文主義 新納粹主義 种族隔离 逆向歧視 人種 成见威胁 黃禍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racism,www.britannica.com來源原文為:anyaction,practice,orbeliefthatreflectstheracialworldview—theideologythathumansaredividedintoseparateandexclusivebiologicalentitiescalled"races,"thatthereisacausallinkbetweeninheritedphysicaltraitsandtraitsofpersonality,intellect,morality,andotherculturalbehavioralfeatures,andthatsomeracesareinnatelysuperiortoothers. ^Racis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OxfordDictionaries ^"Racism"inR.Schaefer.2008EncyclopediaofRace,EthnicityandSociety.SAGE.p.1113 ^Newman,D.M.Sociology :exploringthearchitectureofeverydaylife9th.LosAngeles:SAGE.2012:405.ISBN 978-1-4129-8729-5.racism:Beliefthathumansaresubdividedintodistinctgroupsthataredifferentintheirsocialbehaviorandinnatecapacitiesandthatcanberankedassuperiororinferior.  ^聚焦世界记忆遗产:纳粹大屠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4-10-13](中文).  ^世界人權宣言.聯合國.[2014-10-1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6)(中文).  ^UNInternationalConventionontheEliminationofAllofRacialDiscrimination,NewYork7March1966 ^OfficeoftheUnitedNationsHighCommissionerforHumanRights.TheRightsofNon-citizens(PDF).[2017-09-05].  ^Feagin,JoeR.RacistAmerica:Roots,CurrentRealities,andFutureReparations.NewYork,NY:Routledge.2000:26.  ^Wellman,DavidT.PortraitsofWhiteRacism.NewYork,N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3:x.  ^Cazenave,NoëlA.;DarleneAlvarez."DefendingtheWhiteRace:WhiteMaleFacultyOppositiontoaWhiteRacismCourse"RaceandSociety2.1999:25–50.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帮助) ^Kundnani,Arun.AnUnholyAlliance?Racism,ReligionandCommunalism.Race&Class.2002-10-01,44(2):71–80.ISSN 0306-3968.S2CID 145013667.doi:10.1177/0306396802044002976(美国英语).  ^KarenWren.Culturalracism:SomethingrotteninthestateofDenmark?.Social&CulturalGeography.2001.doi:10.1080/14649360120047788. 参数|journal=与模板{{citeweb}}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journal}}或|website=)(帮助);|volume=被忽略(帮助);|issue=被忽略(帮助) ^JamesM.Blaut.TheTheoryofCulturalRacism.Antipode:ARadicalJournalofGeography:289–99.1992. 参数|journal=与模板{{citeweb}}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journal}}或|website=)(帮助);|volume=被忽略(帮助) ^"DiscriminationinaLowWageLaborMarket:AFieldExperiment,"2009,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byDevahPager,BruceWestern,andBartBonikowski ^SendhilMullainathanandMarianneBertrand(2003)."AreEmilyandGregMoreEmployableLakishaandJamal?AFieldExperimentonLaborMarketDiscrimination",NBERWorkingPaperNo.9873,July,2003). ^南韓種族歧視與排外嚴重聯合國派員調查.關鍵評論.2014-09-30[2014-10-13].  ^中國「朝鮮族」回韓國遭歧視|蘋果日報|兩岸國際|20150520 ^聚焦砂拉越:大馬良好種族關係典範? ^石寶琇《唐蕃古道》2006:81 ^元朝的蒙古文名稱。

^闫兴潘.论金代的“诸色人”——金代民族歧视制度化趋势及其影响.《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20122013-04-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9).  ^消除種族歧視國際日.新華網.[2014-10-13]. [] ^林良实:迈入21世纪大马人应摒弃种族观念.《星洲日报》.1997年8月11日.  来源[编辑] 书籍 威廉·A·哈维兰著,王铭铭等译:《当代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ISBN978-7-208-00082-7.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种族主义 李安嚴正抗議奧斯卡的亞洲歧視──為什麼黑人談種族歧視時,卻酸了一場亞裔玩笑?|BuzzOrange 查论编歧视生理性别歧视·身高歧视·年龄歧视·肤色歧视(英语:Colorism)·种族主义·宗教之間的歧視(英语:Religiousdiscrimination)·排外·語言歧視(英语:Linguicism)·逆向歧视·容貌歧视·男性貶抑·女性贬抑·体形歧视·物种歧视·排名主義(英语:rankism)·心理歧視(英语:Sanism)社会階級歧視·永遠的非本國人(英语:Perpetualforeigner)·仇外·歧視無家者(英语:Discriminationagainsthomelesspeople)·青春恐懼(英语:Ephebiphobia)·民粹主义·异性恋主义·異性戀霸權·同性恋恐惧症·雙性戀恐懼症·女同性恋恐惧症·跨性別恐懼症·厌跨女症國家、民族及文化非洲(英语:Afrophobia)·美国·阿拉伯·亚美尼亚(英语:Anti-Armeniansentiment)·澳大利亚·孟加拉(英语:Anti-BengalisentimentinIndia)·加泰羅尼亞(英语:Anti-Catalanism)·中国·英国·愛沙尼亞(英语:Anti-Estoniansentiment)·菲律賓·法国·德国·奈及利亞(英语:Anti-Igbosentiment)·印度·伊朗(英语:Anti-Iraniansentiment)·愛爾蘭(英语:Anti-Irishsentiment)·猶太人(英语:Anti-Zionism)·意大利·日本·犹太人·韩国·馬來·满族 ·墨西哥·波斯(英语:Anti-Persiansentiments)·波蘭(英语:Anti-Polishsentiment)·葡萄牙(英语:Lusophobia)·魁北克(英语:Anti-Quebecsentiment)·罗马尼亚·俄罗斯·苏格兰·土耳其、突厥·威尔士·葡萄牙(英语:Lusophobia)·烏克蘭(英语:Anti-Ukrainiansentiment)·土耳其(英语:Anti-Turkism)·西班牙(英语:Hispanophobia)·希臘(英语:Anti-Greeksentiment)·塞爾維亞(英语:Anti-Serbiansentiment)信仰巴哈伊·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英语:PersecutionofEasternOrthodoxChristians)·印度教·犹太教·摩门教·伊斯兰教·新教·无神论·新宗教运动·什葉派(英语:PersecutionofShiaMuslims) 形式血腥誹謗(英语:Bloodlibel)·种族清洗·文化灭绝·對同性戀的攻擊(英语:Gaybashing)·性别灭绝·种族灭绝(举例)·仇恨罪行·仇恨言论·私刑·父爱主义·大屠杀·种族战争·种族归纳·宗教迫害·奴役 运动歧视美国纳粹党·雅利安主義(英语:Aryanism)·灰狼团·仇恨團體·卡漢主義(英语:Kahanism)·三K党·新纳粹主义·南非国民党·至上主義(英语:Supremacism)·右翼团体·台灣守護家庭聯盟·父权反歧视廢奴主義·自闭症权利(英语:Autismrightsmovement)·儿童权利·民权·残疾人权利(舉例(英语:Inclusion(disabilityrights)))·平等主義·女权主义·LGBT權利·雙性人人權·男性主义·男权·母权·妇女权利·妇女 /普遍投票权·青年权利 政策歧视南非種族隔離·任意居留(英语:Internment)·种族隔离·一滴血规则 /宗教 /性别隔离·紅區歧視(英语:Redlining)·固打制·猶太凳(英语:Ghettobenches)反歧视公民权·废止歧视·解放·种族融合(英语:Racialintegration)·机会均等·男女平等·肯定性行动·種族隔離巴士(英语:Desegregationbusing) 法律歧视本土主义·反种族通婚法·种族隔离法·测试法案·吉姆·克勞法·纽伦堡法·一族统治·无主土地反歧视反歧视案件·反歧视法·美国宪法第14修正案·种族隔离罪·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反教育歧视公约·消除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約 其它形式大男子主义·民族优越感·女權自助餐(英语:Gynocentrism)·裙带关系·必胜信念 相关话题泛非主義(英语:Afrocentrism)·偏見·优生学·美國少數族裔間的種族歧視·多元文化政策·警察暴力·政治正确·偏见·种族主义·宽容·失踪白人婦女偏見(英语:Missingwhitewomansyndrome)· 主题歧视主题 规范控制 AAT:300055304 BNE:XX4576282 BNF:cb11940470z(data) GND:4076527-1 LCCN:sh85110266 NARA:10643796 NDL:00574821 NKC:ph125031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种族主义&oldid=72430975” 分类:​种族主义各类偏见和歧视政治与种族隐藏分类:​含有过时参数的引用的页面CS1美国英语来源(en-us)引文格式1错误:periodical系列参数与模板类型不匹配引文格式1错误:已知参数被忽略自2017年10月需要改寫成文章敘述的條目自2013年1月中立性有争议的作品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自2020年10月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含有多个问题的条目含有英語的條目包含AA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E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AR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使用ISBN魔术链接的页面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العربيةمصرىAsturian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oarischŽemaitėšk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НохчийнᏣᎳᎩکوردی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Thuɔŋjäŋ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VõroFøroysktFrançaisFryskGaeilgeKriyòlgwiyannen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Къарачай-малкъарKurdî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adinoLëtzebuergeschLinguaFrancaNovaLimburgsLadinLombardLietuviųLatviešuMinangkaba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Mirandésမြန်မာဘာသာ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ਪੰਜਾਬੀPapiamentu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umantsch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СахатылаSarduSicilianu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ChiShon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Ślůnskiதமிழ்Тоҷикӣ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Тывадыл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Walon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