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爾如何種豌豆種出了遺傳學? 《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納斯用優美、詼諧的語調幫讀者上了一堂生物學簡史,引領我們思考科學家長久以來追尋的生命之謎,讓讀者彷彿身歷其境、穿梭在各個時代的實驗室裡,感受那些科學發現過程的 ... 0 1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繁| 简 0 1 1 好書搶先看 生命奧祕 科學傳播 透視科學 孟德爾如何種豌豆種出了遺傳學?──《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 時報出版 ・2018/08/10 ・2985字 ・閱讀時間約6分鐘 ・SR值521 ・七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基因(186) 孟德爾(4) 混種(1) 純種植物(1) 豌豆(4)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編按:泛科學八月選書《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從家庭病史出發,作者穆克吉細數百年間數以百計的科學家如何前仆後繼,破譯遺傳基因這項生命之謎;從近兩百年前在修道院裡發覺遺傳學邏輯,一路到接近基因治療的今日;既介紹遺傳基因的核心概念,亦一窺漫漫科學長河如何前進與掙扎。

我們只想要揭開物體的本質及力量,對抽象的空談沒有興趣。

──布爾諾自然科學協會(NaturalScienceSociety)宣言;孟德爾的論文就是於一八六五年在此首次宣讀。

整個生物世界是由少數幾個因素經無數不同排列組合的結果。

這些因素就是遺傳學必須研究的個體。

就如物理和化學回歸為分子和原子,生物學也必須深入這些個體,才能解釋……生命世界的現象。

──雨果.德弗里斯 教師考試失利的修士:孟德爾 孟德爾圖/wikimedia 一八五六年春,正當達爾文開始撰寫演化之作時,孟德爾決定回到維也納重考在一八五○年未過關的教師考試。

這回他比較胸有成竹。

他先前在維也納大學花了兩年學習物理、化學、地質、植物和動物學,於一八五三年回到修道院,在布爾諾現代學校擔任代課老師。

經營學校的修士對考試和資格十分在意,該是再考一次取得證書的時候了。

於是孟德爾申請參加考試。

可惜他又考砸了。

孟德爾考前就病倒了,很可能是焦慮所致。

他抵達維也納時頭痛,脾氣也壞。

考試總共三天,他第一天就和植物學的考官吵了起來,原因不詳,但可能和物種的形成、變異和遺傳有關係,孟德爾沒有考完。

他死了心,回到布爾諾,接受自己只能當代課老師的命運,此後不再嘗試考取得證書。

實驗的開始:培養累代純系的豌豆 那年夏末,還在耿耿於懷考試失敗的孟德爾種了一批豌豆,這並非他首次種植豌豆。

先前他已在玻璃溫室種了近三年的豌豆,他由附近的農場收集了三十四種豌豆,加以培育出「純系」(true)植株,亦即每一株豌豆植物都產生完全相同的後代植物,顏色相同,種子的質地亦相同。

這些植物「保持不變,毫無例外,」他寫道。

龍生龍,鳳生鳳。

他已經收集到實驗的原始材料。

圖/wikipedia 他發現純系豌豆植株擁有獨特的特色,既有遺傳,也有變異。

如果同類自行交配,高莖的豌豆就只會生出高莖的豌豆;矮莖的則只會生出矮莖的豌豆。

有些植株只會生出種皮光滑的種子,有些則只會生出帶角的皺皮種子。

未成熟的豆莢不是綠色就是鮮黃,成熟的豆莢不是扁縮就是飽滿。

他列出下面七種純系的特性: 種皮的形狀(平滑/皺縮) 種子的顏色(黃/綠) 花的顏色(白/紫) 花的位置(植物頂端/樹枝上) 豌豆莢的顏色(綠/黃) 豌豆莢的形狀(飽滿/扁縮) 植株的高度(高/矮) 孟德爾寫道,每個特性都有至少兩種變異,就像同一個字兩重不同的拼法,或者同一件外套的兩種顏色(孟德爾用同一特性的兩種變異作實驗,但在自然界裡,卻可能有多種變異,比如花朵分別為白、紫、淡紫和黃色的植物)。

後來的生物學家把這些變異稱為等位基因(alleles),這個字源自希臘文,泛指同一種的兩個亞型。

紫和白就是花朵顏色特性的兩個等位基因,高和矮則是另一個高度特性的兩個等位基因。

Uh!來混種吧。

圖/wikipedia 純種植物是孟德爾實驗的起點,他知道要找出遺傳的本質,就必須培養雜種,唯有「混種」(bastard,德國植物學家常用此字描述實驗中的混種)才能顯露純種的本質。

和後人所認為不同的是,他其實很清楚這個研究的深遠影響: 他的問題是「生物演化的歷史。

」 短短兩年之內,孟德爾便製作出一組試驗品,讓他對遺傳最重要的特性提出疑問。

簡言之,孟德爾的問題如下:如果他讓高莖和矮莖豌豆交配,會不會生出身高中等的植物?矮和高兩個等位基因,會不會混合? 培育雜種豌豆的工作極為無聊乏味。

豌豆通常是自花授粉,雄蕊的花藥和雌蕊的柱頭在花朵如扣環的龍骨瓣內成熟,花粉直接由花藥灑在自己的柱頭。

異花授精則是另一回事,孟德爾得先把花藥摘掉,讓花變成單性(幫它去勢),再把另一朵花橘色的花粉沾到另一朵花上。

他獨自作業,彎著腰用畫筆和鑷子工作。

他把戶外戴的帽子掛在一架豎琴上,每次要到花園,就由水晶般清澈的單一音調為記,這是他僅有的音樂。

第一批混種豌豆開花啦! 我們不知道修院裡其他的修士對孟德爾的實驗知道多少,或者是否在乎。

一八五○年代初,孟德爾更大膽地以白和灰色的野鼠(fieldmice)嘗試此實驗。

他偷偷摸摸地在自己房間裡培育野鼠,想要育出雜種野鼠。

雖然院長通常會容忍孟德爾的怪念頭,但這回他干預了,畢竟修士讓老鼠交配以了解遺傳奧祕的消息,傳了出去實在傷風敗俗,即使是奧斯定會的修士也一樣。

孟德爾只好改回採用植物,並把實驗搬到戶外的溫室。

院長這才滿意,他雖然否決了孟德爾的野鼠實驗,卻不在意他用豌豆嘗試。

圖/wikimedia 一八五七年夏末,第一批混種豌豆在修院開了花,紫白相間,好不熱鬧。

孟德爾記下花的顏色,等藤蔓結出種莢,他就劃開莢殼,觀察種子。

他設計了新的雜交:高與矮;黃與綠;皺縮與飽滿。

而且,他又靈光一閃,以雜交種互相再交,生出雜種的雜種。

這項實驗如此這般進行了八年,栽培的地方已經由溫室搬到修院旁的一塊地,長三十公尺、寬六公尺的長方形沃土地,就在食堂旁邊,由他的窗戶一眼可見。

每當風將窗簾吹開,整個房間就好像變成了巨大的顯微鏡。

孟德爾的筆記本盡是圖表和潦草的字跡,記錄的是成千上萬次異花授精的資料。

他的拇指也因一直在剝除種殼而疼痛不堪。

哲學家路德維希.維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寫道,「如此微小的思想,卻填滿了人的一生。

」的確,乍看之下,孟德爾的人生似乎填滿了最微小的思想。

播種、授粉、開花、採集、去殼、計數,重複再來一次。

這個程序極其枯燥,但孟德爾知道,微小的思想常常會開花結果,誕生巨大的原則。

如果說十八世紀橫掃歐洲的強力科學革命有什麼傳承,那就是: 大自然的原則一以貫之,無所不在。

使蘋果由樹上落在牛頓頭上的力量,正是引導行星沿著軌道前行的力量。

如果遺傳也有全宇宙始終如一的自然法則,那麼它對人類起源的影響,就可能如同對豌豆起源的影響。

孟德爾在修院的種地雖小,但他並沒有把種地大小和科學雄心混為一談。

「實驗緩慢地進行,」孟德爾寫道,「起先需要一點耐心,但我很快就發現只要同時進行數個實驗,情況就會好得多。

」同時進行多種雜交,產生的資料也更多。

慢慢地,他由資料看出一些模式──出乎意料地連貫、守恆的比例、數字的節奏。

最後,他終於挖掘出遺傳內在的邏輯。

  本文摘選自八月選書《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時報出版 145篇文章 ・ 26位粉絲 +追蹤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3天前 不想染疫,只要吃五種食物就好?沒那麼簡單! 1 3天前 只是買了標示不清的商品而已,會付上多大的代價?「資訊揭露」的必要與兩難——《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 2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3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天前 史上第一個全腦世代!獨立、重視個體性、技能比學位更重要的「Z世代」——《全腦人生》 2 2022/08/24 RELATED 相關文章 如何選擇「基因交友軟體」?——影集《真愛基因》的現實 人類是96%的大猩猩嗎?——《生命之鑰:一場對生命奧祕的美麗探索》 孟德爾與他的豌豆,開創「遺傳學」先河!——《生命之鑰:一場對生命奧祕的美麗探索》 生命的本質是意識還是肉體?我們該透過基因科技成為「超人類」嗎?——《再.創世》專題 不只抗COVID-19還能抗癌!——曾被遺忘的mRNA技術如何成為救命療法? 0 1 3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1 3 慷慨英雄VS.保守小卒──社會心理學剖析助人行為的深層秘密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022/05/25 ・2927字 ・閱讀時間約6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助人行為(1) 旁觀者效應(4) 社會心理學(7) 群眾效應(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撰文/劉韋佐、田偲妤美術設計/蔡宛潔 熱心助人背後隱藏什麼樣的內心劇場? 臺灣民眾熱心公益,世界有目共睹,不論是日本311大地震、防疫物資捐贈,還是烏俄戰爭,都可見到臺灣人的無私捐獻。

然而,當援助者數量遠多於待援者時,你依然願意慷慨相助嗎?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社會學研究所江彥生研究員,以社會心理學剖析助人行為的群眾效應。

經由「獨裁者遊戲」揭露「英雄/小卒效應」,到底多數人是樂於當慷慨的英雄?還是甘為保守的小卒?一起揭開助人行為的內心劇場吧! 圖/iStock 搭公車時,目睹身邊的乘客受到他人無端騷擾,你會怎麼做? 見義勇為,立即出手援助!深怕第一個出手反而招來麻煩,還是先觀察一下好了。

當作沒看到,少一事是一事。

這樣的場景常在公共場合發生,多數人會忖量他人行為來評估是否出手助人,這正是社會心理學所關注的「旁觀者效應」(BystanderEffect)。

面對單一的待援者時,作為一個旁觀者的「我」,往往會等待他人搶先一步伸出援手。

或許是出於自利心態,也可能是「責任分擔」心理作祟,這樣的旁觀者效應在不同狀態下對助人行為的影響與衝突,引發社會心理學家想進一步探究人類社會行為的動機。

為何有人在公共場合受傷、被騷擾,多數人選擇旁觀?並非我們沒有同理心或助人之力,主要是在場的人正在觀察,看有沒有人先我一步伸出援手。

圖/研之有物 社會心理學(SocialPsychology)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行為的學科,以科學方法研究在不同情境下,人們會採取的行動,以及這些行動所造成的後果。

上述提到的旁觀者效應是社會心理學的經典案例,通常是數名援助者面對單一待援者會產生的現象,那麼若是單一援助者面對數名待援者,又會發生什麼樣的狀況呢? 來玩獨裁者遊戲,英雄、小卒現身! 江彥生提到,許多研究證據指出,當單一援助者面對數名待援者,這名援助者更願意展現「英雄氣概」,援助通常會給得很霸氣!但是,當有好幾名援助者面對單一待援者,此時似乎沒有展現英雄氣概的機會,若只能當「小卒」,那還是先等看看其他人會不會出手吧! 為了驗證上述心理狀態,江彥生借用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Economics)中的「獨裁者遊戲」(DictatorGame)來設計實驗。

實驗以匿名方式進行,先支付每位受試者新臺幣200元酬勞,再請受試者擔任援助者的角色。

在絕對自由的情境下,觀察受試者會選擇獨享這200元,抑或將部分所得捐給其他待援者。

實驗結果顯示,手上握有酬勞的人或多或少都願意捐款。

此外,江彥生也發現,比起面對單一待援者,若面對數名待援者時,受試者通常願意捐得更多。

然而,當知道有其他握有酬勞的援助者時,受試者就不會這麼大方了,原因可能出自「責任分擔」心理,甚至可能在援助者之間產生社經地位的比較心態,不想因捐款而讓自己的經濟狀況趨於劣勢。

研究結果與「英雄/小卒效應」可說是不謀而合。

慷慨英雄VS.保守小卒,選擇是「對稱」的嗎? 「英雄/小卒效應」獲得驗證後,江彥生更想進一步探究的是:在面對眾多援助者時,一個人所減少的慷慨度,比起面對眾多待援者所增加的慷慨度,是否相同?換句話說,助人行為的群眾效應是否對稱? 為什麼會談到「對稱」呢?原來在認知心理學(CognitivePsychology)中,有一個著名的「不對稱理論」,源於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Kahneman)所提出的「展望理論」(ProspectTheory,或譯「前景理論」)。

展望理論指出,「損失」所帶來的負面情緒,比起「獲得」的正面感受,人們更在意損失所帶來的影響。

這說明了人類對於「得」與「失」的感受是不對稱的。

那麼英雄和小卒之間的助人行為會是對稱的嗎?在下列圖示中,援助者贈與待援者的金額為「縱軸」,而援助者與待援者的人數比例為「橫軸」。

來看看受試者得知援助者和待援者的人數變化時,捐款行為會產生什麼樣的改變。

受試者得知援助者和待援者的人數變化時,捐款行為會產生的改變。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江彥生) 實驗結果顯示,當援助者的人數超過待援者時,贈與金額下滑的幅度(小卒效應),比起援助者少於待援者時,贈與金額上升的幅度(英雄效應),竟足足多出了一倍之多! 「小卒效應」是「英雄效應」的兩倍強! 換句話說,當我們發現自己當不了英雄,選擇「縮手」的程度反而更快!即便有當英雄的機會,「出手」也不盡然闊綽。

「英雄/小卒效應」不僅揭露人在面對弱勢者的心理變化,更能運用在線上捐款或募資活動的設計上。

江彥生以「Kiva」平台為例,這是一個和全球微型貸款合作的網站,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捐款幫助他人,減緩貧窮問題。

平台上的待援者會寫出自己的背景和財務需求,供援助者瀏覽後決定要給予多少經濟支援。

若能利用上述的「英雄效應」,透過調整演算法,調配出最適當的瀏覽分配比例,應能激發援助者最大的英雄氣概,盡量不遺漏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想當社會心理學家?你必須先是個好導演 圖/研之有物 社會心理學家常常遊走在不同的社群之間,藉由精心設計的實驗,發掘人性的各種衝突與複雜層面。

江彥生談到,一名社會心理學家要對組織或社群互動感興趣,關注人格、社會影響力,以及群體的行為狀態。

除此之外,你還需具備設計實驗的想像力。

江彥生笑著說,做實驗的時候覺得自己好像導演!設計實驗有點像在編寫劇本,要先在腦海中沙盤推演角色可能的行為舉止,思考如何讓角色之間產生互動。

接著還要讓角色投入實驗情境,然後觀察這些人在情境中的反應。

正統的社會學像是紀錄片,而社會心理學就像電影,透過劇本的編寫,設計一個實驗情境,觀察個人或群體的互動關係、心理反應,以科學研究分析其中的因果關係。

江彥生的研究室有佔滿整片牆的黑板,上頭用粉筆畫了許多圖式及演算公式,是在反覆推敲不對稱助人行為等研究計畫所留下的思考軌跡。

面對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情景,江彥生卻以銳利的眼光探究每個行為背後更深層的心理狀態。

雖然自嘲是「談話殺手」,但在訪談之間,卻處處顯露江彥生對研究的熱情,藉由剖析當前複雜的社會系統,讓我們更了解芸芸眾生難以言說的內心劇場。

延伸閱讀 Chiang,Y-S.,Hsu,Y-F.(2019).Theasymmetryofaltruisticgivingwhengiversoutnumberrecipientsandviceversa.JOURNALOFECONOMICPSYCHOLOGY73,152-160.江彥生(2021)。

【專欄】英雄氣短,小卒氣長?淺談助人行為的群眾效應。

中研院訊。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44篇文章 ・ 1956位粉絲 +追蹤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3天前 不想染疫,只要吃五種食物就好?沒那麼簡單! 1 3天前 只是買了標示不清的商品而已,會付上多大的代價?「資訊揭露」的必要與兩難——《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 2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3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天前 史上第一個全腦世代!獨立、重視個體性、技能比學位更重要的「Z世代」——《全腦人生》 2 2022/08/24 RELATED 相關文章 國殤之後:集體哀慟的調適 當虛榮成為主流,自戀程度也能評比——《墮落的人腦》 【GENE思書軒】掌握人性成為「房間裡最明智的人」 為什麼當意外發生時,旁觀者越多、願意伸出援手的人卻越少?──《哇賽心理學》 為什麼我們用line開群聊討論公事,總是有一句沒一句呢? 2 2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2 2 1 如何選擇「基因交友軟體」?——影集《真愛基因》的現實 胡中行 ・2022/06/27 ・4916字 ・閱讀時間約10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交友網站(3) 基因(186) 戀愛(33) 推理犯罪小說(888) 真愛基因(1) 資訊隱私(2) 隱私(24) 電影中的科學(48)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身為交友軟體公司的執行長,用自家服務找對象並不道德,可是我偶爾會做市場調查,所以手機裡下載了20個同行的產品。

當我打開其一,便收到一個月前,某位友善男士的來訊。

內容實在迷人,可惜他整頭紅髮……」幸好見面之後,一拍即合。

她徵求對方的同意,採集其口腔的DNA樣本,進而得知他們擁有最頂尖10%的相容性。

「我從不想要紅髮伴侶,認為自己不會喜歡,但其實我超愛。

……,這都在你的DNA裡。

」[1]    影集《真愛基因》中的基因配對廣告:「接受檢測,找到真愛」。

圖/IMDB    Netflix影集《真愛基因》 Netflix影集《真愛基因》(TheOne)講述科學家發現有一種DNA檢測,可以找到完美伴侶,於是數百萬人踴躍嘗試。

以此營利的媒合公司執行長,卻在事業愛情兩得意之際,捲入一場謀殺案……。

[2][3] 話說回來,本文第一段引述的並不是影集劇情,而是美國交友網站Pheramor的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接受德州醫療中心(TexasMedicalCenter)專訪時的自白。

[1]    您的手機裡,裝有哪些交友軟體?圖/PratikGupta    真實的基因配對業者 影集《真愛基因》於2021年上映,然而在更早之前,就已經有業者開始提供類似的服務。

以下是幾個知名的例子: DNARomance的口腔DNA採集套件。

圖/參考資料11    基因配對的原理與目的 在考慮註冊一般交友軟體或網站的帳號之前,我們由最基本的動機,例如:純交友、約砲、短期約會、長期戀愛,甚至是以婚姻為前提交往等,搜尋適合的平台。

選擇基因配對服務時,想清楚使用的目的,同樣也是首要之務。

同時,最好瞭解這些檢測的功能,是否符合您的需求。

有鑑於業界廣告的項目繁多,單一基因觸及的層面也相當複雜,以下只簡單說明其中一小部份: 人類白血球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s,HLA),即人類的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15]1995年瑞士ClausWedekind教授等人,發現動物身上的MHC,會影響體現免疫特質的體味。

排除避孕藥干擾的情形下,女人喜愛的味道,通常屬於與自己HLA差異較大的男人。

[16]2016年的德國研究,認為HLA相異者的結合,能帶來令人滿意的關係和性愛,以及強健的子代。

[15]不過,2020年另一群德國科學家檢視3,691對情侶後,覺得HLA對人類求偶的實際作用甚微。

[17]血清素轉運體(serotonintransporter,SERT)基因:編寫蛋白質SERT的基因變異體5-HTTLPR,[18]是調節神經系統中血清素濃度的關鍵,與情緒控管有關。

[19]催產素受體基因(oxytocinreceptorgene):這種基因有幾個不同的類型,2019年的美國研究指出,GG基因型的人合群、有同情心,且情緒穩定。

他們或他們的伴侶,比AA或AG基因型婚姻滿意度高。

[20]多巴胺受體基因(dopaminereceptorgene)DRD4:多巴胺帶給人愉悅感,但相應受體遲鈍的DRD47R+基因型,必須要更大的刺激,才能達到相同效果。

[21]2010年美國研究DRD4的論文指出,相較於7R-,屬於7R+者,傾向從事一夜情、出軌等高風險的行為,因而有旺盛的繁殖力,且容易繁衍多元的子代。

[22]兒茶酚-O-甲基轉移酶基因(COMTgene):COMT基因若異常,會提高某些精神疾病的風險。

[23]2019年的德國研究顯示COMT基因的不同類型,會導致情緒辨識表現的差別。

與Val/Val相比,有Met/Met和Met/Val基因型的人,能更準確的辨識負面情緒。

因此,遇到負面的社交經驗時,也更輕易地陷入焦慮或憂傷的情緒。

[24]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SNP是指DNA序列中的變異,可以用來尋找致病基因和療法、做親子鑑定,或是瞭解族群的演化等。

目前科學界已知約400萬個SNP,[25]如果交友網站沒說要驗哪些,其實算是過度籠統。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現有的相關研究均以順性別異性戀為主,所以對性少數的族群而言,未必有參考價值。

InstantChemistry為此展開大型研究,正在招募後者參加。

[6]    《真愛基因》劇照:如果已經有伴侶了,您還會想做基因檢測嗎?圖/參考資料3    基因在戀愛中的角色 除了正在尋覓另一半的單身人士,InstantChemistry更鼓勵情侶們購買雙人檢驗套組,說是有助於解決兩人對關係的不滿。

[6]影集《真愛基因》的原著小說《命定之人》(TheOne)裡,就有這麼一個經典的橋段:「如果我們的DNA結果不合,怎麼辦?」「那就要留心,或許我們得為戀情更加把勁。

就像約翰.藍儂說的,『你只需要愛』。

」「對,可是他也說過『我是海象』,所以咱們還是別太相信他智慧的箴言。

」[26][註1] 想去驗基因的伴侶,是不是早就對感情缺乏信心?若是心中的芥蒂被科學驗證了,又該如何面對? 換個角度來說,這可能要看兩人不合的基因,是關乎哪個面向。

比方,美劇《宅男行不行》(TheBigBangTheory)裡,不用驗也知道大難臨頭的Amy,以反諷的口吻抱怨:「噢,當然,因為Sheldon跟我的DNA加起來,會等於一個曉得怎麼交朋友的孩子。

成熟點!」[27]憂慮子代基因無法適應社會的心情,擺在生育意願超低的臺灣,不僅很難激起觀眾共鳴,應該也不太會動搖已經成形的交往關係。

但,要是基因檢測,還有其他風險呢?    MichaelConnelly的小說《FairWarning》,點出基因檢測的風險。

圖/參考資料28    基因資訊的隱私疑慮 「你知道今年五角大廈叫所有軍人,不准使用DNA試劑,因為那會造成國安問題嗎?」曾任記者的知名美國作家MichaelConnelly,在2020年出版的虛構小說《合理警告》(FairWarning;暫譯)裡,[註2]描述真實世界可能上演的基因隱私危機。

「骯髒四號。

有些遺傳學家這麼稱呼DRD4。

」故事中,有心人士從盜用的基因資料,斷定哪些女性水性楊花,然後跟蹤並殺害她們。

[28]當原本屬於隱私的個人資訊被交予私人企業,以獲取服務,消費者究竟能得到多少法律的保障? 根據MichaelConnelly的調查,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尚且無法有效規範基因資料的蒐集與運用。

[28][29]DNARomance強調他們遵守美國《健康保險攜帶和責任法案》(HealthInsurancePortabilityandAccountabilityAct,HIPAA)的隱私準則,而且不會把使用者個資賣給第三方。

[11] 可是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ationalHumanGenomeResearchInstitute)坦承:「雖然很多公司設有健全的隱私及知情同意政策,但沒有聯邦法律能禁止他們將個人的基因資訊提供給第三方。

」[30]    臺灣的基因隱私保障 科技部2021年的《科技魅癮》數位季刊,曾探討臺灣與美國在基因法規方面的異同。

[31]比起美國允許某些科學研究不經當事人同意,就能使用去識別化的基因資訊;[30][31]臺灣的規範較為嚴謹,卻也因阻礙科技發展而為人詬病。

[31]基因檢測等相關科技,是一個仍在不斷演進的領域。

我們一來不能光看基因就認識一個人的特質,畢竟後天環境也是造就人格和生理條件的重要因素;二來在研究還未成熟的階段,對檢測的解讀必有其侷限。

另外,還得注意檢測單位是否遵循當地法規,以保障消費者權益。

萬一不小心,資料外洩或是驗出個本來不曉得的基因缺陷,當事人受到的打擊,說不定會比失戀還嚴峻。

總之,基因檢測是潘朵拉的盒子。

一旦勇敢嘗試,便如同MichaelConnelly書中所言:「你的DNA 可以開啟任何事物,從此秘密再也不是秘密了。

」[28]    備註 影集《真愛基因》和原著小說《命定之人》的原文名稱都叫做「TheOne」。

本文引述的段落是由筆者自行翻譯,所以可能與目前通行的繁體中文版用字略有出入。

MichaelConnelly小說改編的作品中,較為臺灣人所知的,大概是電影《下流正義》(TheLincolnLawyer)和影集《絕命警探》(Bosch)。

至於《FairWarning》,目前好像沒有中文譯本。

參考資料 Datingapptapsgeneticsandsocialmedia(TexasMedicalCenter,2019)TheOne(Netflix,2021)TheOne(IMDB,2021)GenePartner(2022)InstantChemistry(LinkedIn,2022)InstantChemistry(2022)SingldOut(Crunchbase,2022)ThisOnlineDatingSiteThinksItCanMatchYouBasedOnYourDNA(BusinessInsider,2014)HowIdentityEvolvesintheAgeofGeneticImperialism(ScientificAmerican,2015)DNARomance(LinkedIn,2022)DNARomance(2022)Nozze(2022)TheIllusionofGeneticRomance(ScientificAmerican,2020)Pheramor(Facebook,2019)KromerJ,HummelT,PietrowskiD,GianiAS,etal.(2016)‘InfluenceofHLAonhumanpartnershipandsexualsatisfaction’ScientificReports,6:32550.WedekindC,SeebeckT,BettensF,andPaepkeAJ.(1995)‘MHC-dependentmatepreferencesinhumans’BiologicalSciences,260:1359,pp.245-249.CroyI,RitschelG,Kreßner-KielD,SchäferL,etal.(2020)‘Marriagedoesnotrelateto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ageneticanalysisbasedon3691couples’.BiologicalSciences,287:1936.serotonintransporter(SERT)(APADictionaryofPsychiatry,2022)CaoH,HarneitA,WalterH,etal.(2018)‘The5-HTTLPRPolymorphismAffectsNetwork-BasedFunctionalConnectivityintheVisual-LimbicSysteminHealthyAdults’.Neuropsychopharmacology,43,pp.406–414.MoninJK,GoktasSO,KershawT,DeWanA.(2019)‘Associationsbetweenspouses’oxytocinreceptorgenepolymorphism,attachmentsecurity,andmaritalsatisfaction’.PLOSOne,14(2):e0213083.MudaR,KiciaM,Michalak-WojnowskaM,GinsztM,etal.(2018)‘TheDopamineReceptorD4Gene(DRD4)andFinancialRisk-Taking:StimulatingandInstrumentalRisk-TakingPropensityandMotivationtoEngageinInvestmentActivity’.BehavioralNeuroscience,12:34.GarciaJR,MacKillopJ,AllerEL,etal.(2010)‘AssociationsbetweenDopamineD4ReceptorGeneVariationwithBothInfidelityandSexualPromiscuity’.PLOSOne,5(11):e14162.COMTgene(APADictionaryofPsychiatry,2022)LischkeA,PahnkeR,KönigJ,HomuthG,etal.(2019)‘COMTVal158MetGenotypeAffectsComplexEmotionRecognitioninHealthyMenandWomen’.FrontiersinNeuroscience,12:1007.single_nucleotide_polymorphism_snp(國立中正大學生物資訊實驗室,2014)JohnMarrs.(2020)Chapter9.‘TheOne:NowamajorNetflixseries!’USA:RandomHouse.BigBangTheoryQuote11016(TheBigBangTheory)MichaelConnelly.(2020)‘FairWarning‘.USA:LittleBrownandCompany.BeautifulPlacestoDie(TheNewYorkTimes,2020)PrivacyinGenomics(NationalHumanGenomeResearchInstitute,2021)【個人vs.社會】基因檢測如打開潘朵拉盒子?隱私權成為重要問題!(科技魅癮,2021)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2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狐禪 2022/06/28 回覆 這不過就是把「算命」換個比較潮的名稱而已。

#2 胡中行 2022/06/29 回覆 #1風險可能比算命大很多。

胡中行 39篇文章 ・ 12位粉絲 +追蹤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

臉書:荒誕遊牧。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3天前 不想染疫,只要吃五種食物就好?沒那麼簡單! 1 3天前 只是買了標示不清的商品而已,會付上多大的代價?「資訊揭露」的必要與兩難——《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 2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3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天前 史上第一個全腦世代!獨立、重視個體性、技能比學位更重要的「Z世代」——《全腦人生》 2 2022/08/24 RELATED 相關文章 人類是96%的大猩猩嗎?——《生命之鑰:一場對生命奧祕的美麗探索》 生命的本質是意識還是肉體?我們該透過基因科技成為「超人類」嗎?——《再.創世》專題 不只抗COVID-19還能抗癌!——曾被遺忘的mRNA技術如何成為救命療法? 如果《咒術迴戰》的五條悟是隻貓,還會是最強的嗎?——淺談「藍眼白貓」的遺傳缺陷 被始祖人類收編的去勢病毒,竟成為人類繁衍的關鍵基因?——《我們身體裡的生命演化史》 3 6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3 6 1 人類是96%的大猩猩嗎?——《生命之鑰:一場對生命奧祕的美麗探索》 三采文化集團 ・2021/12/03 ・1559字 ・閱讀時間約3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DNA(96) 人類(55) 基因(186) 天擇(28) 演化(323) 烏干達(2) 猩猩(8) 生命之樹(1) 遺傳變異(2)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作者/保羅.納斯爵士(SirPaulNurse)譯者/邱佳皇 編按:筆者是知名遺傳學家和細胞生物學家,致力於控制細胞複製的研究工作,也就是所有生物生長和發展的基礎。

於2001年獲頒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NobelPrizeinPhysiologyorMedicine),同時也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拉斯克獎與皇家學會科普利獎章的獲獎者。

在本書中,保羅.納斯用優美、詼諧的語調幫讀者上了一堂生物學簡史,引領我們思考科學家長久以來追尋的生命之謎,讓讀者彷彿身歷其境、穿梭在各個時代的實驗室裡,感受那些科學發現過程的挫敗和欣喜。

並除了學術理解,更希望帶給讀者哲學性的思考能力。

許多其他生物透過在不同個體之間直接交換DNA序列來造成變異,這在細菌等較不複雜的生物中很常見,這些生物可以相互交換基因,也可以與更複雜的生物交換基因,這個過程稱為水平基因轉移,是使某些細菌產生抗生素抗性的基因可以在細菌、甚至是不相關的物種中擴散如此快的原因之一。

水平基因轉移還使得在演化時期追溯某些世系變得更加困難,因為那表示基因的遺傳可以從一個族譜的分支,流向另一個族譜的分支。

無論遺傳變異的來源為何,要造成演化都必須在隨後的繁殖過程中持續產生這些變異,並產生出在各方面都有所不同的生物族群,這些變異包括抵抗疾病的能力、對伴侶的吸引力、飢餓的耐受力等些微差異和許多不同的各種特徵,然後天擇才能從這些有害的差異中篩選出有用的變異。

透過天擇所產生的演化有一大重點,就是所有生命都是血脈相連的。

這表示當我們追溯生命之樹的起源時,分支會逐漸匯聚成更大的分支,最終匯聚成單個樹幹。

因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人類與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型態都息息相關。

比方說我們和猿類的關係就很密切,因為我們的關係就如同是樹梢上兩支相鄰的樹枝那麼近,但我們和我研究的酵母關係就要遠得多,因為我們兩者只是在非常遠古的時期有所關連,相連的地方是更接近生命之樹的主幹處。

人類與大猩猩同屬於人亞科,親緣關係非常密切。

圖/Pexels 當我徒步穿越潮濕而蒼翠的烏干達雨林,尋找山裡的大猩猩時,我的心中深刻感受到人類與其他生命的連結。

我跟著嚮導走,突然之間我們遇到了一個大猩猩家庭。

我就坐在一頭宏偉的銀背大猩猩對面,他正蹲在一棵樹下,距離我只有兩三公尺遠。

我滿身大汗,但那不只是因為天氣又熱又潮濕。

身為一名遺傳學家,我知道這隻大猩猩和我擁有96%的共同基因,但單單這個數字只是其中一部分。

當我盯著那雙聰慧和深邃的棕色眼睛時,我看到了許多和人類相同的部分。

那些猿類彼此之間的相處非常融洽,和我們人類的相處也是。

大猩猩的許多行為都不可避免地與我們非常類似,很明顯能看出大猩猩也具有同理心與好奇心。

我和銀背大猩猩互相凝視了幾分鐘,就像在談天一般。

然後那隻猩猩伸出一隻手,遞給我一根直徑五公分的小樹枝(牠是想告訴我些什麼嗎?),然後慢慢爬上樹,這期間那隻猩猩始終用透徹的目光凝視著我。

這場戲劇性而動人的相遇讓我更加深刻感受到,我們與這些美麗的生物之間的關係有多緊密。

這種緊密性不僅只限於和大猩猩之間,更擴展到其他猿類、哺乳動物和其他動物身上,甚至透過生命之樹更古老的分支,這種關係也延伸到植物和微生物上。

對我來說,這就是人類為什麼要關心整個生物界的最佳論點。

所有共享這個地球的不同生命形式,都和我們有所關連。

──本文摘自三采文化《生命之鑰:諾貝爾獎得主親撰 一場對生命奧祕的美麗探索》/保羅.納斯爵士,2021年12月,三采。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3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asteeven 2021/12/04 回覆 「人類、或萬物起源是~智慧創造的而不是進化論的!當然,創造後我們會觀察其變化並默默地從旁協助不妄加干涉。

但是這樣不是進化論,而是先有一個生命藍圖…」,以下請參考: 萬物起源~是智慧創造的!而不是黑暗陰謀集團告訴我們的人類是進化而來的!請參考: https://youtu.be/wU6jBQLa7uQ https://youtu.be/jrQybec-K8E https://youtu.be/YYzK-p_RM6k 所以人類不是猴子猩猩變成的! 5.5億年前,人類基因的「偏離」(基因缺陷)並非偶然!宇宙中不存在偶然,這個「偏離」是黑暗勢力(墮落天使)牠們搞的!記住:自然演化論是黑暗勢力刻意安排的謬論,事實上是~一切都是「智慧創造」的。

#2 windmill 2021/12/04 回覆 唉,在我們國家,做一頭大猩猩或許還比較幸福。

#3 alvinchen3333 2021/12/05 回覆 既然說,人類與大猩猩有96%的相似度,那就該把那剩下的4%不相似的公告出來,讓全人類知道。

三采文化集團 25篇文章 ・ 8位粉絲 +追蹤 閱讀在生活中不曾改變,它讓我們看見一句話的力量,足以撼動你我的人生。

而產生一本書的力量,更足以改變全世界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3天前 不想染疫,只要吃五種食物就好?沒那麼簡單! 1 3天前 只是買了標示不清的商品而已,會付上多大的代價?「資訊揭露」的必要與兩難——《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 2 3天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3天前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4 2022/08/19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天前 史上第一個全腦世代!獨立、重視個體性、技能比學位更重要的「Z世代」——《全腦人生》 2 2022/08/24 RELATED 相關文章 這是真的嗎?傳說級的暴龍之血,引起古生物學家的學術攻防戰!──《誰讓恐龍有了羽毛?》 長達5億年的空白:真核生物從何而來?「洛基」是人類起源的解答嗎?──《纏結的演化樹》 研究的樂趣來自於「不知道答案」——專訪林淑端 你知道你有可能對倉鼠或壁蝨過敏嗎?Alpha-gal症候群會帶來什麼樣的過敏症狀呢? 莫德納曾經是失敗的新藥,如今卻是完美的疫苗!——《疫苗商戰》 繁 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