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 维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经济基础指的是社会的生产方式,具体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比如老板-工人这样的雇佣工作方式、技术分工、各方的财产关系)。

上层建筑指的是社会中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6年12月15日)请協助改善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信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扩充请求中找到。

请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6年12月15日)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描述马克思主义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图表 系列条目马克思主义 著作 《1844年哲学和经济学手稿》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 《哲學的貧困(英语:ThePovertyofPhilosophy)》 《共产党宣言》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论》 《法蘭西內戰》 《自然辩证法》 《反杜林论》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哲学 辩证逻辑 科学社会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经济决定论 历史决定论 马克思的方法 自然哲学 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 经济学 资本(积累) 危机理论 商品 商品经济 剥削 生产要素 劳动力 剩余劳动力 劳动资料 生产资料 生产方式 亚细亚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价值规律 生产力 剩余产品 剩余价值 价值形式 劳动工资 剑桥资本争论 转型问题 社会学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工人阶级 阶级意识 阶级斗争 无阶级社会 商品拜物教 社会主义社会 文化霸权 无产阶级专政 剥削 自由人联合体 人性 意识形态 贫困化 私有制 生产关系 异化 物化 历史 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苏联哲学 资本原始积累 无产阶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世界革命 无国界共产主义 青年马克思 领域 美学 考古学 犯罪学 电影理论 地理学 美学 史学史 文学批评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 流派 分析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 自主主义 布达佩斯学派 经典 委员会共产主义 德莱昂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 欧洲共产主义 女权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 弗洛伊德 格瓦拉主义 霍查主义 人道主义 不可能主义 工具主义 左翼共产主义 列宁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 自由意志 卢森堡主义 毛主义 中國特色 马列毛主义 新马克思主义 新马克思阅读 开放 正统 后马克思主义 实践学派 右翼反对派 社会民主主义 斯大林主义 结构主义 铁托主义 托洛茨基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新葛兰西学派 人物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奥古斯特·倍倍尔 丹尼尔·德莱昂 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 爱德华·伯恩施坦 詹姆斯·康诺利 罗莎·卢森堡 克拉拉·蔡特金 卡尔·李卜克内西 卡尔·考茨基 弗拉基米尔·列宁 列夫·托洛茨基 亚历山德拉·柯伦泰 尼古拉·布哈林 安东尼奥·葛兰西 约瑟夫·斯大林 瓦尔特·本雅明 安东尼·潘涅库克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威廉·赖希 格奥尔格·卢卡奇 胡志明 麦克斯·霍克海默 毛泽东 邓小平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 狄奥多·阿多诺 赫伯特·马尔库塞 赖特·米尔斯 埃里希·弗罗姆 萨尔瓦多·阿连德 让-保罗·萨特 恩维尔·霍查 西蒙·德·波伏娃 泰德·格兰特 切·格瓦拉 路易·阿尔都塞 居伊·德波 大卫·哈维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霍华德·津恩 托马斯·桑卡拉 菲德尔·卡斯特罗 齐格蒙·鲍曼 艾伦·伍兹 斯拉沃热·齐泽克 共产主义主题 哲学主题查论编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中,人类社会由两部分构成,其一称为经济基礎(英語:base、德語:basis),其二称为上層建築(英語:superstructure、德語:Überbau)。

经济基础指的是社会的生产方式,具体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比如老板-工人这样的雇佣工作方式、技术分工、各方的财产关系)。

上层建筑指的是社会中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其他关系和思想,包括文化、制度、政治权力结构(英语:powerstructure)、社会角色、仪式、宗教、媒体和国家。

经济基础并非单向的决定了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能够影响经济基础,但经济基础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1]。

目录 1模型及限定条件 2应用及修正 2.1马克斯·韦伯 2.2安东尼奥·葛兰西 2.3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与性经济学 3参见 4参考文献 模型及限定条件[编辑] 马克思的理论发展自亞歷西斯·托克維爾的观察,他将托克维尔观察中的市民社会称为经济基础,而政治社会称为上层建筑[2]。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描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基础概念中的要点: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3]。

然而,马克思的“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公理有其限定条件: 经济基础指的是所有生产关系之和,而不仅仅是某一个经济要素,比如说工人阶级 从历史上看,上层建筑在社会的不同活动中的变化和发展是不平衡的;例如,艺术、政治、经济的发展可能并不一致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是相互的;恩格斯解释说,上层建筑只在“归根到底”的情况下才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1] 应用及修正[编辑] 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模型亦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学者利用的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中找到。

在这些学科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乃至二者蕴含的具体内容都可能与马克思最初的叙述不同。

马克斯·韦伯[编辑] 早期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更倾向于結構主義,而非基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模型,他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逻辑学上是平等的存在,经济理性和规范性思想分别管制着社会。

在总结他的东埃尔比亚研究的结果时,他指出,与“我们已经习惯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模型相反,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之间对等的关系[4]。

安东尼奥·葛兰西[编辑] 意大利哲学家安东尼奥·葛兰西又进一步将马克思的上层结构分为了两部分,其一被他称作政治社会,其二被他称为公民社会。

政治社会包括社会的各类组织团体(如警察、军队),而公民社会指的是有助于文化霸權创造共识的要素(如媒体和教育系统)。

这两个组成部分仍受到经济基础价值观的影响,并致力于在社会中建立并执行这些价值观相关的事物[5]。

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与性经济学[编辑] 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者(英语:Freudo-Marxism)威廉·赖希的理论分析被称为“性经济学(英语:sexeconomy)”,这一理论主要是在尝试解释1929年至1933年全球经济危机期间发生的,被认为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分歧的一系列事件[6]。

赖希将社会意识形态重新归类入经济基础之中:就像经济基础中的经济体系会延续自身一样,在这套新的体系中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学也会通过物质延续自身。

赖希借此关注父权制家庭系统中性壓抑的作用,以进一步理解一个社会中如何出现大规模支持法西斯主义的思潮[7]。

参见[编辑] 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 對馬克思主義的批評 文化霸權 辩证唯物主义 经济决定论 虛假意識 历史唯物主义 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唯物主义 社会变迁 社会结构 参考文献[编辑] ^1.01.1恩格斯,弗里德里希.致约瑟夫·布洛赫.中共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三十七1.[2022-05-23].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

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末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建立的宪法等等……  ^Zaleski,Pawel.TocquevilleonCivilianSociety.ARomanticVisionoftheDichotomicStructureofSocialReality.ArchivfürBegriffsgeschichte(FelixMeinerVerlag).2008,50.  ^马克思,卡尔.《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政治经济学批判.柏林.1859[2022-05-23].  ^Scaff,LawrenceA.WeberbeforeWeberianSociology.TheBritishJournalofSociology.1984-06,35(2):190–215.  ^Morera,Esteve.GramsciandDemocracy.CanadianJournalofPoliticalScience.1990-03,23(1):28,29.  ^Reich,Wilhelm.TheMassPsychologyofFascism.NewYork:Albion,1970.22–23.Print. ^Reich,Wilhelm.TheMassPsychologyofFascism.NewYork:Albion.1970:14.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oldid=71801051” 分类:​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术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隐藏分类:​自2016年12月扩充中的条目自2016年12月需要专业人士关注的页面含有多个问题的条目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德語的條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其他语言 العربيةAzərbaycancaবাংলাCatalàČeštinaDeutschEnglish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日本語한국어Latinaਪੰਜਾਬੀ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venskaTagalogTürkçeTiếngViệt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