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清服飾的對比看審美取向的演變- 人人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服飾作爲一個朝代民衆的門面,代表的不僅是時代審美的變化,也暗含了統治階層對民衆的控制程度和吸引程度,就如清軍入關之際的「剃髮易服」,儘管明朝遺老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從明清服飾的對比看審美取向的演變
2022-05-16根在華夏
關注 明清兩朝在歷史時期上具有連續性,但在服飾上卻有著巨大的差異,這背後暗含著審美取向的變化,而審美取向變化的背後則暗含了民族文化的因素。
明朝是漢族人建立的朝代,朱元璋在建立之際,借鑑了很多宋朝的文化因素和典章制度,所以整個審美取向仍然是延續了前續王朝的關注之處。
但清朝統治者作爲滿族人,有自己的文化制度,有自己獨特的審美取向,尤其是旗裝,一整套滿清獨有的服飾,體現了背後的文化底蘊。
服飾作爲一個朝代民衆的門面,代表的不僅是時代審美的變化,也暗含了統治階層對民衆的控制程度和吸引程度,就如清軍入關之際的「剃髮易服」,儘管明朝遺老和漢人不願意屈從於滿清政府,所以不願意剪掉受之父母的頭髮。
然而,一段時間過後,在滿清政府的壓力下,大多數人還是剪掉了頭髮,這就表明滿清政府對明朝遺老和漢人的權力建構已經獲得了成功,並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基礎。
一、明朝服飾 1.明朝官服的樣式與含義 明朝由於是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所以在服飾上會因襲舊朝。
明代服飾製作精美,工藝水平很高,早已改變了秦漢時期的粗糙製作方法,因爲服飾政治化以後,服飾的製作是統治階級治理能力的又一表現。
從思想層面來看,明代的思想比較保守,所以在服飾方面也會偏向保守,可謂「上承周漢,下取唐宋」。
從節日角度來看,常服和官服是不同的,官服的製作更爲精美,官服囊括的範圍更廣,從京城官員到地方官員,從朝中官員到皇帝服飾,都各有千秋。
首先是官員的服飾,明代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這些服飾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爲服飾所應用的場合有所不同。
官員平日在衙門裡面會穿常服。
具體來說,明代官員朝服的特點是大襟、斜領、袖子寬鬆,前襟的腰際橫有一下打滿襉。
常服的規制在影視作品中比較常見,即頭戴烏紗帽,身穿團領衫,腰間束帶,這一點與宋朝的官員服飾有很多相似之處。
根據《明史》記載,明朝官員服飾上所繪圖案也因官員品階不同而有巨大差異,「其服色,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級皆與焉;惟部曹五品下不與。
」 在明朝的律令中,官員錯穿服飾,或穿高階服飾,或穿低階服飾都會被認爲是大不敬的事情,會受到懲罰。
與官員相聯繫的服飾就是宮廷命婦的服飾,命婦是指有封號的婦女,這類人享有各種利益上的待遇,命婦的範圍並不廣泛,主要是指官員的母親、妻子,這些命婦也有品階的區別,在封建社會,命婦品階主要依據丈夫的官爵高低來確定的。
據記載,一、二品命婦霞帔用蹙金繡雲霞翟紋,三、四品命婦採用孔雀紋,五品命婦採用鴛鴦紋,六、七品命婦採用鵲紋,上述命婦的服飾都有共同的花紋,即雲霞。
品階較低的八、九品命婦霞帔用繡纏校花紋。
2.明朝百姓服飾的樣式與含義 與官員的政治性著裝不同,百姓的服飾不僅要滿足美觀,還要滿足使用輕便。
普通民衆偏愛上襖下裙的服裝,上襖的樣式很多,從領子角度來看,可以分爲交領、方領和豎領。
女子常會在裙子外加一條短小的腰裙,明代的裙子有很多道褶子,爲的是體現出飄逸和修身的感覺,所以又被稱爲百褶裙,這種裙子在當今復古之風盛行的時代非常受歡迎。
在服飾色彩上,明代服飾在初期崇尚淺淡色彩,到後期,才出現濃墨重彩。
明代服飾雖然繼承自唐宋,但與唐宋又不太一樣,例如唐朝的裙子流行的是上衣短下裳長,而明朝的裙子則拉長了上衣,垂至臀部,但稍短於下裙,盡顯端莊之姿。
明代婦女除了有上衣下裙的服飾以外,還有衫、襖、霞帔、褙子、比甲等,主要是模仿了唐宋服飾,但以對襟爲主,明代婦女的著裝在衣裙之外還會有褙子,褙子一般呈對襟樣式,從領子一直通向膝蓋。
褙子有寬袖和窄袖之分。
從明代的官服和民服來看,由於社會風氣趨向保守,服飾也偏向保守,再加上受唐宋影響,上衣下裙的樣式拉長了上衣,將開放的唐朝所想要顯露的身體部位完完整整的遮蔽起來。
同時,官員服飾仍然延續了前朝的品階制度,表明統治階級爲了鞏固統治,在某些方面的規定仍然是不變的,政治性和政治化在一個中央王朝是必然的主題。
二、清朝服飾 1.清朝官服的樣式與含義 清朝作爲少數民族統治政權,在服飾上實現了滿漢融合,但仍以滿族服飾爲主。
清朝建立之際,統治階級推行剃髮易服,並於1652年頒布了《服色肩輿條例》,從法律上自此廢除了明朝的服飾制度。
清代的官服以長袍馬褂爲主,頭戴的帽子似斗笠,根據品階不同,帽子的顏色和孔雀翎上的「眼」有不同,眼多者,地位更尊貴,但一般來說,有「眼」的人就已經是身份尊貴的人了,因爲只有親王和功勳大臣才有佩戴的權利。
除去與官服搭配的帽子,朝珠也與官服搭配,四品、五品及其上的官員才配有朝珠,這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
在官服中,還有一種特殊的官服,即蟒袍,皇帝的龍袍就屬於蟒袍,只不過有九條龍作爲配飾,蟒袍上龍的數量越多,地位越尊貴,親王、有功之臣等人的蟒袍一般鑲有四條龍。
與清代官員相聯繫的仍然是命婦。
命婦的服飾依然根據丈夫的品階不同而有差異,而且還有文官和武官的區別。
據《明史》記載,「清末品官的命婦有用圓形補底。
一品文官繡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鸂鶒;八品繡鵪鶉;九品及未入流的繡練鵲。
」 從不同羣體的服飾來看,對官員及其夫人的服飾規定較爲嚴格,對其他無品階的婦女就要求較低,甚至比較隨意。
2.清朝百姓服飾的樣式與含義 清代普通百姓的服飾分別爲滿族女子和漢族女子的服飾。
清代滿族人多爲貴族,滿族婦女多穿旗裝,穿花盆底的旗鞋。
清代初期的漢族女子主要穿戴明朝款式的衣衫,以上衣下裙爲主,只是袖子和衣服日益寬大,富裕之家還會在衣服外面鑲上圖案,以示尊貴。
清朝建立之初,漢族女子的服飾之所以仍沿襲明朝,是因爲清政府沒有強制要求女子易發易服,只強制男子剃髮易服。
在《大清會典》和《大清通禮》中,有很多關於清代服飾的規定。
儘管政府沒有強制規定清代的漢族女子應該穿什麼,但卻明確規定了漢族普通女子不應該穿什麼,具體來說,奴僕有專門的服飾,不得隨意使用珠、翠、金、銀等主人使用的飾品。
普通女子不得使用命婦們的整套服裝,更不能穿「時式裝」,因爲這些新式衣物應當首先在地位尊貴的貴族中間穿戴。
宋晨怡在《淺析明清時期的服飾文化變革與融合》中道出了明清女子服飾的差異,「漢族女子的穿著還保留明代的遺風,多以上衣下裳或上衣下褲爲主。
而滿族女子則穿不分衣、裳的長袍。
與漢族女子的服飾相比,滿族女裝更具有民族特色……」 在清代女子服飾變遷中,有一個顯著變化就是,著旗裝的女子開始模仿漢女子,穿戴漢女子的服飾,這一現象就等於清朝身份高貴的滿族女子穿了低下的漢女子的衣服,所以一起清朝任重和宣宗的憤怒,被認爲是不尊典章制度和祖制的叛逆行爲。
三、總 結 明朝和清朝的服飾內容豐富,尤其是王侯貴族、達官顯貴的服飾種類和規定更是大不相同,要遵守吉、凶、軍、賓、嘉等不同場合的規定,不同場合,服飾,參加者的身份都有明確規定,這雖然已經越出了服飾的範圍,但是服飾卻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從一個人的服飾就可以看出其階級、官位、家族背景等等,所以服飾變遷的背後不僅僅是審美取向的變化,更是封建王權和中央集權不斷強化的結果,而這只是隱含進了服飾變遷史中。
審美取向代表了一個社會最主流的價值觀,明清服飾的變遷也表明各自的價值觀因爲時代、社會環境等的變動而產生了顯著變化。
魏晉時期,崇尚「建安風骨」,士大夫的衣袍以寬大爲主,將自己隨性自在的胸襟通過服飾展現得淋漓盡致,明代尊崇程朱理學,社會服飾逐漸走向保守,窄袖長裙變得流行;清代將滿族和漢族文化揉合起來,上層貴族女子著旗裝,下層女子的穿著仍然與明朝時期有很多相似之處,粗布麻衣依然流行。
四、參考文獻1.張廷玉:《明史》2.《大清會典》3.《大清通禮》4.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5.宋晨怡:《淺析明清時期的服飾文化變革與融合》
相關焦點
漢服演變史圖解:明清服飾變化(男裝篇)
下文漢服演變史圖解將爲你解開漢服歷史的面紗。
明代早期的衣冠延續元代餘風,男裝除了直身外,也有長衫款。
此時道袍尚未成型,由於此款長衫衣身兩側有打褶子的結構,推斷可能爲道袍前身。
以上是關於漢服男裝:明清服飾的演變圖解,更多關注漢服同袍網。
本文整理自網絡:華夏衣冠,僅供分享交流。
漢服演變史圖解:明清服飾變化(女裝篇)
下文漢服演變史圖解將爲你解開漢服歷史的面紗。
明早起衣裙延續元代短衣之風,繼承宋元對襟穿成交襟的衣著風格。
此時也有直領大襟(交領右衽)的款式。
明中期袖型與裙門逐漸增寬,且有裪袖(袖口處突出的袖緣)結構。
根據文物發掘此時期在宮廷體系中出現豎領對襟衫,並有金屬子母扣固定。
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服飾作爲一種文化形態,貫穿了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歷史。
從服飾的演變中可以看出歷史的變遷、經濟的發展和中國文化審美意識的嬗變。
從服飾看唐朝清朝兩代盛世的審美變化及其背景
再到現如今漢服的盛行,越來越多的人對我國過去的服飾感到好奇和欣賞,對背後的文化也出現了更爲普遍的興趣。
實際上,服飾可以說是最爲直白地反映社會生活現狀的一個事物,所能反映出的不僅是審美喜好的變化,同時也可能蘊含著整個時代大背景的趨勢。
比如現如今,我們對各類服飾的接受度和欣賞度不斷地提高,正是因爲我們處在開放和包容的社會大環境之中。
明清《三國演義》序跋的價值取向
明清兩代《三國演義》序跋現存二十餘篇,其價值評判體現爲多種取向:通俗易懂的歷史認識價值,倫理綱常的教化價值,奇異獨特的審美價值,獨立不羈的人才價值以及軍事謀略價值等等。
自明刊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卷首載庸愚子弘治甲寅序以來,明清兩代多有爲《三國演義》撰寫序跋者,有論者指出「由於明、清兩代的政治環境、社會思潮極不一樣,對明、清兩代序跋者產生了不同影響」,因此這些序跋關注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從明朝服飾看明朝社會,淺談冠服制度下的明朝服飾如何演變?
《周禮·春官·典瑞》:「辨其名物,與其用事,設其服飾。
」服飾,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物。
在古代,人們用服飾來遮羞禦寒,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服飾的款式和種類也變得越來越多。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國,中國的傳統服飾文化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更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藝術。
從唐宋明時期的經典女子服飾看不同特色的審美風尚
漢服,又稱漢衣冠、華服,是我們漢民族傳統服飾的簡稱。
經典的漢服樣式及其審美文化漢服分爲禮服和常服兩種,禮服是指祭祀、婚禮等重要場合穿的衣服,端莊又典雅,常服就是日常生活中穿的便服。
以女性服飾爲例,漢服經過漫長的歲月演變,展現著獨特的魅力,延續千年,因朝代的不同也各有特色,其中,唐宋明三朝的服飾最具風姿。
從柳如是的白端硯與明清繡品,看古代女子的才情與審美
澎湃新聞獲悉,由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策劃的「挽袖作新詞·明清閨閣文化展」將於4月25日至7月26日在其館羣內的中國扇博物館開展。
展覽共計展出119件展品,其中包含76組挽袖,19件服飾和12件書畫等,從閨閣女子的繡品、衣物、詩詞等解讀明清閨閣的文化內涵。
其中包括明末才女柳如是的白端寫經硯與清惲冰的《玉洞仙株圖軸》。
明清時期的女性服飾變化
導讀:明清時期的女性服飾變化明代婦女的服飾,明代前期政府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庶民不准用金飾。
儉樸人家服飾簡潔,即使能夠串金戴銀,也不作鋪陳,有一位郡守家「夫人倶衣青布衣,首無金飾。
」明清之際的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說:「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
」
中國歷代女性服飾演變
唐朝統治中國三百年期間,強盛的國力和與西域廣泛的交流,女子服飾的發展到達頂峯,極盡華麗繁雜,「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展覽|從柳如是的白端硯與明清繡品,看古代女子的才情與審美
澎湃新聞獲悉,由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策劃的「挽袖作新詞·明清閨閣文化展」將於4月25日至7月26日在其館羣內的中國扇博物館開展。
展覽共計展出119件展品,其中包含76組挽袖,19件服飾和12件書畫等,從閨閣女子的繡品、衣物、詩詞等解讀明清閨閣的文化內涵。
其中包括明末才女柳如是的白端寫經硯與清惲冰的《玉洞仙株圖軸》。
明清時期的男性服飾變化
導讀:明清時期的男性服飾變化服飾民俗是物質生活民俗中的重要內容,它包括衣服與體飾兩大類,服指衣服,飾指身體上的各種裝飾。
服飾民俗有兩重功能,一是保護身體,二是修飾,表達人們的信仰與文化觀念。
明清服飾民俗與前代相比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其中明朝後期與清前期的變化最爲明顯。
這種變化既有民族文化因素的加入,也有因時代的變動出現生活觀念的變化。
明朝是在推翻元蒙貴族的統治之後建立的,明太祖朱元璋在立國之初,以恢復漢家制度爲宗旨,嚴禁胡服、胡語、胡姓,在洪武元年(1368)下詔,衣冠悉如唐代。
中國傳統服飾的演變
中國傳統服飾的演變目錄:1、商周時期--華夏服飾2、秦漢--傳統冠服制的確立 3、魏晉南北朝時期--胡服的流行 4、隋唐時期--服裝的轉變所以深衣既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倍受人們喜愛。
在西周、春秋戰國時,深衣的用料多爲麻布,領、袖、襟等部位鑲彩色邊,作爲裝飾。
深衣」,從字面上看,就是用衣服把身體深深地遮蔽起來,這與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相關。
現代龍泉青瓷藝術審美的價值取向—王武
時代在飛速發展,現代人對於龍泉青瓷的審美價值認知與傳統的審美取向有了極大的分別與差異。
當前龍泉青瓷藝術的審美取向,就應該是如何使龍泉青瓷的文化內涵,符合現代人對於龍泉青瓷藝術的審美取向,並使之更好地反映當前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生活實際,用以陶冶人民的藝術情操,從而促進龍泉青瓷良性的向前發展。
這才是真正的藝術爲時代服務。
也只有這樣,龍泉青瓷文化才能成爲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才能爲中華文化的復興作出應有貢獻。
肖形印的當代藝術價值和審美取向
你看那方2008北京奧運會會徽,舞動的「京",深得中華文化之精髓,惟妙惟肖,意蘊豐厚,讓國入叫好,讓世界矚目。
伴隨社會的發展,文化的多元,人們的審美意識不斷演進,認真思考、研究探索肖形印在新背景、新形勢下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取向十分必要,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漢代服飾文化是如何演變的?
漢代服飾文化是如何演變的?歷史上許多文化都在進化,經過幾千年的進化和繁衍,各種文化之間形成了一個系統,例如,中國的服裝文化在漢代形成了高峯,其演變也形成了一個體系,這是非常令人震驚的。
下衣的褲腿很緊,有一個「褒衣大」樣式,腰部有一條腰帶,至於禮服,西漢並不常見,他在東漢逐漸流行起來,但整個漢代的服飾都很給力!關於漢代服飾的演變也值得研究!
服飾演變賦予女性的生命力
這一風格在法國持續了整整一個多世紀,波及整個歐洲大陸,誇張的服飾個性並帶有浪漫感覺的古典題材不僅奠定了現當代大衆時尚文化的基礎,也成爲了世界時裝文明的濫觴之地,在現當代時裝文明中爲各大品牌提供源源不斷的審美靈感。
商周時期的服飾演變
在原始社會,人們的衣著服飾沒有階級的區分,只體現了實用的功能,只有在原始社會中地位特殊的巫師,在進行巫術活動時才會穿著區別於大家的莊重服飾。
商代早期服飾從款式看,這個時期的服飾的腰身和衣袖多被製作成緊窄的式樣,長度也大多齊膝。
由於這種款式的衣服很方便活動,由此可以看出在奴隸社會早期大家都需要依靠勞動來生活,階級概念還沒有完全的形成。
商代晚期各個級別人士的服飾己經各有不同,並且有著嚴格的服飾界限:高級權貴衣著:上身穿短衣,交領右衽,衣長及臀,袖長及腕,袖口窄小,下身穿帶褶短裙,腰間束有寬帶,裹腿,腳上穿翹尖鞋。
【日本生活】日本飲食文化的審美取向
風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日本人的審美意識 飲食文化無疑是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
我今天所講的日本飲食文化,重點不在飲食本身,而是透過飲食的表象來探討日本人的審美取向。
價值觀和審美意識構成了一個族羣或民族的精神內核。
當然這種精神內核的最終形成都有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而一旦基本形成,就將長期成爲該民族的最基本的文化標誌。
漫談中國服飾的演變
最初服飾並沒有什麼等級差別,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服飾的政治色彩逐漸濃厚。
到了周代,隨著宗法制度的形成和確立,服飾就成爲區別親疏、貴賤、尊卑的重要標誌,從而形成中國數千年的冠服制度。
秦漢服飾 秦代服飾以黑色爲尊。
延伸文章資訊
- 1歷史上明清兩個朝代的服飾有何特點?區別又是什麼?
明朝服裝以傳統漢服為主體加以改進,而清朝則以滿足服飾為主體,明代男子一律蓄髮挽髻,着寬鬆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髮留辮,辮垂腦後,穿 ...
- 2從明清服飾的對比看審美取向的演變- 人人焦點
服飾作爲一個朝代民衆的門面,代表的不僅是時代審美的變化,也暗含了統治階層對民衆的控制程度和吸引程度,就如清軍入關之際的「剃髮易服」,儘管明朝遺老 ...
- 3明清服飾對比,你更喜歡那一款? - iFuun
明茶色羅織金蟒袍長143厘米袖長114厘米交領,右衽,寬袖。前胸,後背,左右肩、臂各一條四爪金蟒,下擺處各綉十條金蟒。清天青貢緞鑲青白狐毛一品補服...
- 4明清服饰
清代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代不曾见过的。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古时称"缺裤 ...
- 5古代唐朝、清朝、明朝,他們服裝比較有特色 - 每日頭條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官帽與前朝截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