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詩、古詩、近體詩比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樂 府 詩. 古 詩. 近 體 詩. 名稱. 始於漢武帝設立樂府,後以樂府. 所採集的詩歌稱. 之. 1.由樂府演變. 2.起源較早,唐. 近體詩興起,. 而有對照之名.
樂府詩|專題區
2009-09-1020:51:42
http://blog.sssh.tp.edu.tw/long0909/648
樂府詩、古詩、近體詩比較
樂
府
詩
古
詩
近
體
詩
名稱
始於漢武帝設立樂府,後以樂府
所採集的詩歌稱
之
1.由樂府演變
2.起源較早,唐
近體詩興起,
而有對照之名
體製與以往之詩
不同,為與古體
區別,故名近體
發展
盛行於漢武帝之
後,唐後式微
★與古詩合稱漢
代詩歌雙璧
1.產生於兩漢,
發展於魏晉
2.五古成立於班
固詠史詩
3.七古成立於曹
丕燕歌行
1.興起於唐朝
2.絕句先於律詩
3.五律完成於宋
之問,沈佺期
4.七律完成於杜
審言
音樂
入樂,可歌
不入樂,只可誦
不入樂,只可誦
句式
自由,多長短句
嚴整,多五七言
,亦有六言雜言
較古詩又嚴,只
有五七言
內容
風格
多敘事,貴遒勁
多言情,尚溫雅
豐富(田園、邊
塞、社會等)
作者
多民間作品
多士大夫之作
文人致力創作
句數
不限
不限
絕句四句,律詩
八句,排律八句
以上,小律六句
對仗
不論
不論
律詩頷頸聯對仗
平仄
不論
不論
有定格
用韻
可換韻腳
可換韻腳
嚴格,不能換韻
從內容上看,漢樂府民歌出於社會下層群眾之口,題材範圍很廣泛。
它“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班固《漢書·藝文志》),表達了人民自己的心聲,道出了人民自己的愛和憎,廣泛地反映了兩漢人民的痛苦生活,像鏡子一樣照出了兩漢的政治面貌和社會面貌。
葉嘉瑩認為:“《古詩十九首》之所以能引起千百年讀者的共鳴,就在於它所寫的三類感情:離別、失意、憂慮人生無常,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
”由此可見,漢樂府民歌多反映當時社會,選題範圍廣泛,而《古詩十九首》多關注人生,題材範圍比較狹小。
當然其中也不乏共同關注的話題:
1.都反映征夫(遊子)、思婦的離別相思
漢樂府詩中有大量的遊子詩、思婦詩,如《悲歌》、《飲馬長城窟行》等。
遊子思婦的離別和相思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主題,到了《古詩十九首》,表現這種主題的作品更多,占了一半有餘。
其中既有遊子之辭,也有思婦之辭,思婦之辭又占其中的多數。
如《涉江采芙蓉》寫了一位漂流異鄉的失意者懷念妻子的愁苦之情。
遊子涉江采芙蓉,又入澤采蘭草,“采芙蓉”以遺“遠道”之人,可見遊子對親人感情之深。
由於路途遙遠,無法寄贈,惆悵感傷之情油然而生。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直接寫出了遊子與新人“同心”卻無法團聚的痛苦心情。
又如《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從這些描寫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孤獨難耐、飄零無著,被強烈的鄉愁苦苦折磨的遊子形象。
再如《行行重行行》這樣寫道:“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餘裏,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此詩抒情脈絡清晰,層層加深,突出表現了丈夫出行之遠,別離之久及妻子懷念之深。
《冉冉孤生竹》寫了一個新婚女子與丈夫久別的怨情,不僅抒情濃烈而且文意起伏跌宕,把女子的怨情表達得真摯而強烈。
同為寫思婦之怨的其他如《青青河畔草》以生機盎然的春景,豔如春花的容顏,來反襯相思女子的孤獨淒涼;《迢迢牽牛星》借牛郎織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神話故事,來寫人間男女相愛而不能相會的痛苦離情,寫得委婉含蓄,生動感人。
2.都表現了追求人生的享樂和及時為樂的生活觀
由於生活動盪不安、禍福難測,漢樂府很多詩歌在哀歎生命短促的同時,希望通過及時行樂的方法來解脫自己。
如《西門行》在“今日不作樂,當待何時”的豪語之後,實際上卻流露出內心無可消解的苦悶。
“在人生短暫的壓力下,及時行樂的宣言與其說是世俗生活的享樂,莫如說是急於把握生命的焦灼。
”[5](P147)《古詩十九首》也同樣如此,詩人熱戀仕途追求富貴,抱怨同門友的不引薦,當這些文人不得不直面這短暫而虛幻的人生時,就迫切地為自己尋找慰藉和解脫之道,而其中之一就是及時行樂。
“他們希望通過及時行樂來麻痹、充塞自己虛無的人生,希望以短暫的快樂來消釋人生的悲涼”。
[5](P226)《驅車上東門》:“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萬歲更相送,聖賢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生年不滿百》:“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這是來自下層文士們仕途幻滅後的真切的生存感受——對生命短暫的悲歎。
除了以上共同表現的內容外,樂府民歌中餘下的多是揭露統治階級,表達自己反抗情緒和歌頌愛情、抗議封建禮教封建婚姻的作品。
1.訴說生活艱難,抨擊社會不公以及人民對統治階級剝削和壓迫的反抗。
漢代在大一統帝國強盛外表的背後,隱藏著很多社會矛盾。
剝削階級過的是錦衣玉食的生活,而“貧民常衣牛馬之衣,食犬彘之食”,“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班固《漢書·食貨志》)。
漢代民歌中的很多詩篇訴說了生活的艱難,對不公的社會現實表達了憤慨的情緒。
其中《相逢行》通過童子對主人豪富的誇耀,就揭露了統治階級奢侈淫佚的生活:“黃金為君門,白玉為君堂。
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鄲倡。
中庭生桂樹,華燈何煌煌。
兄弟兩三人,中子為侍郎。
五日一來歸,道上自生光。
黃金絡馬頭,觀者盈道傍。
”這首詩把統治階級用黃金作屋,狎妓飲酒,婢妾成群的腐化生活毫無忌諱地反映出來。
另一首《平陵東》則通過官吏敲詐良民,使無辜百姓傾家蕩產的描寫,控訴了貪官污吏的惡行:“平陵東,松柏桐,不知何人劫義公。
劫義公,在高堂下,交錢百萬兩走馬。
兩走馬,亦誠難,顧見追吏心中惻。
心中惻,血出漉,歸告我家賣黃犢。
”統治階級生活的越是奢華,勞動人民的生活就越痛苦;在他們的那種花天酒地的背面,隱藏著千千萬萬無衣無食的勞動人民的血淚。
如《婦病行》中病重的婦人在臨終前放不下親兒的命運:“屬累君兩三孤子,莫我兒饑且寒!”但是由於殘酷的剝削,做父親的最後還是違背了妻子的臨終囑託,狠心地拋棄了自己的孩子。
著名的《孤兒行》就上演了一部封建制度下的家庭悲劇:一家父母死後,為了獨佔家財,兄嫂用對待奴隸的辦法來虐待自己的親弟弟。
不是令其外出行賈,便是令其在家挑水、燒飯、看馬、養蠶、種瓜,什麼活都幹。
孤兒是“冬無複襦,夏無單衣”,在這樣非人般的折磨下,孤兒喊出了“願欲寄尺書,將與地下父母,兄嫂難與久居。
”這既是孤兒對兄嫂虐待的血淚控訴,也是廣大人民對統治階級殘暴行為的譴責!
2.對愛情的歌頌及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的抗議。
在質樸、自然的樂府民歌中,有許多反映愛情婚姻的作品。
《上邪》通過誓詞表現了少女對幸福無所顧忌的追求:“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詩中列舉了一系列不可能的事情,用它們來宣誓,表現了對愛情的堅貞專一。
追求幸福美滿的愛情是人的天性,可在封建禮教、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縛和鉗制下,何談美滿的婚姻!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中,婦女們往往要面臨被拋棄的命運。
著名的長篇敍事詩《孔雀東南飛》中主人公劉蘭芝和焦仲卿夫妻感情雖好,卻敵不過代表封建權勢的婆婆,劉蘭芝被掃地出門,夫妻勞燕分飛,最後只能以死抗爭。
《上山采蘼蕪》寫的是一個被休棄的婦女與故夫相遇,詢問新人情況的對話:“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流露出婦女對自己悲慘身世的幽怨和無奈之情。
《有所思》一詩則抒寫了愛情受挫前後的情感,女主人公先是為愛人精心準備禮物,出現變故之後,則將禮物“拉雜摧燒之”,還要“當風揚其灰”。
前後兩種態度的鮮明對比,形象地表達了愛之深與恨之切的強烈感情。
《白頭吟》通過一個被休棄的婦女的命運,表達了天下婦女的殷切期望:“淒淒複淒淒,嫁娶不須啼。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
而《古詩十九首》餘下的則是大量反映中下層知識份子傷時失意,歎息人生短促,知音難遇,要求建功立業的作品。
(二)
從風格和創作特點上看,由於樂府詩采自民間,正如十五《國風》也采自民間一樣,這些“街巷謠謳”便上承《詩經》“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傳統,形成“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特點。
這一特點,“使漢樂府的題材、思想、藝術、形式都有一股活躍旺盛的生命力,形成了由《詩經》開創的現實主義傳統的新源頭。
”[9](P37)
《古詩十九首》以文溫以麗、意悲而遠的風格,被譽為“一字千金”和“五言冠冕”。
這兩種因素結合在一起,加上運用的是當時新興的五言詩形式,使《古詩十九首》自《詩經》、《楚辭》以來,成為一種新經典。
可以說漢樂府民歌和《古詩十九首》風格迥異,各具風采,在中國詩歌史上都閃耀著奪目的光芒。
1.表現方法:敍事與抒情
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特點,使得詩歌具有敍事性與抒情性的雙重特徵,但“漢樂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藝術特色是它的敍事性……在我國文學史上,漢樂府民歌標誌著一個新的更趨成熟的發展階段。
”[2](P193)中國詩歌一開始,抒情詩就占絕對的優勢。
《詩經》中僅有少數幾篇不成熟的敍事作品,楚辭也以抒情為主。
直到漢樂府民歌的出現,雖不足以改變抒情詩占主流的局面,但已能夠宣告敍事詩的正式成立。
現存的漢樂府民歌,約有三分之一為敍事性的作品,這個比例不算低。
與《詩經》、《楚辭》相比,漢樂府的敍事成分大大增加,具有一定的情節和場景。
如《孤兒行》敘寫孤兒遭受兄嫂虐待、辛苦勞役的經歷,選取了“行賈”、“汲水”、“收瓜”幾件事進行描述。
《平陵東》、《孔雀東南飛》等都有完整的故事情節。
有些詩則突出一定的場景或片段,如《婦病行》敘寫病婦臨終囑託、丈夫孤苦無助兩個畫面;《東門行》截取平民男子欲鋌而走險,妻子加以阻攔的片段;《上山采蘼蕪》選取棄婦與前夫相遇的場景等等。
在生動的情節中,人物形象也得到了鮮活、生動的表現。
《孤兒行》中孤兒的委屈與苦楚,《東門行》中丈夫的惆悵與悲憤,《陌上桑》中羅敷的美麗勤勞、機智勇敢,都從字裏行間表現了出來。
《古詩十九首》則都是抒情詩,它繼承了《詩經》、《楚辭》的優良傳統,從漢樂府民歌中汲取營養,以其精湛的藝術手法抒發了深摯的感情,並且增加了對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識的悲歎。
這一點幾乎貫注在所有的作品中,或隱或顯地得到體現。
如《冉冉孤生竹》寫的是新婚久別後的妻子對遠方丈夫的刻骨相思,同時也隱含了對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識的感傷,使得這首詩具有更深的內蘊,它啟發讀者不但要珍惜愛情,更要珍惜青春、珍惜朝氣蓬勃的生命。
2.詩體:多樣化與單一化
漢樂府詩的形式多變,自由靈活,具有一種飛動之勢和流動之美。
其句式完整的五言體已經很多,還有少量的四言體,但主要是雜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都有,呈參差錯落、不拘一格之態,顯輾轉流動、奔逸飛動之勢。
如《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
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
摧燒之,當風揚其灰。
從今以往,勿複相思!相思與君絕!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
妃呼唏!秋風肅肅晨風思,東方須臾高知之。
”其他如《孤兒行》、《烏生》等詩都是雜言體。
樂府古辭的這種雜言體,是自由靈活的,愛怎麼寫就怎麼寫,一篇之中從一二字到十來字的都有。
這主要是由於樂府民歌來自民間,保留著很多民間的口語。
它形式上錯落參差的美感和藝術上的靈活生動,逐漸被文壇上的文人所發現,而成為後世五言、七言古體詩賴以產生的土壤。
漢樂府詩中七言體的詩並不多,但整齊的五言詩卻不少,如《陌上桑》、《孔雀東南飛》、《梁甫吟》、《傷歌行》、《怨歌行》等全都是五言體的。
“兩漢時的五言樂府新詩形式,它不僅奠定了中國古典詩歌五言詩的基礎,甚至在二千多年的漫長時間裏一直發揮著它的作用,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10](P260)
而《古詩十九首》全都是五言,這是文人們受樂府詩的影響並向樂府詩學習的結果。
把漢樂府民歌中的五言詩和漢末文人們的五言詩相對照,可以發現文人五言詩處處有著脫胎於樂府民歌的明顯印跡。
體制如前面所述,漢末文人五言詩就是直接導源於樂府歌辭五言體。
只是文人們畢竟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詩經》、《楚辭》及其它文化遺產對他們的浸潤不斷,再加上他們是在民歌五言體走過漫長曲折的發展歷程後日趨成熟時,才開始五言詩創作的,因而他們能從民歌中充分吸取經驗,在民歌五言體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使得這種遠勝此前詩歌史上其他形式的詩體更加煥發光彩,既有民歌的活潑與清新自然,又有文人詩特有的工致與精美。
從而樹立起五言詩的新典範——這就是《古詩十九首》在中國詩學史上的重要意義。
3.風格:明朗與含蓄
樂府詩大多採用第一人稱,直抒胸臆,以引起讀者的共鳴。
由於這些民歌唱的是自己心中事,抒的是自己心中情,飽含著自己的血淚或洋溢著自己的歡樂,感情基調是明朗的。
如《上邪》,熾烈的感情獨白式的語言,一個敢愛的女子形象躍然紙上。
其他如《滿歌行》慨歎“伶仃荼毒,愁苦難為”,《西門行》感傷“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表達了生命短暫、世事無常的憂慮。
這些都是直抒胸臆的典型。
《古詩十九首》卻情思深沉,抒寫蘊藉委婉。
《孟冬寒氣至》用了近一半的篇幅寫孟冬季節的凜冽寒氣,寫寒空星星的清冷孤寂,寫月亮圓缺給人們無情的暗示,目的都在表現女子深閨寂寞的生活、懷人念遠的離思,情景的渲染烘托了詩歌的抒情效果,並使之具有委婉含蓄、餘味無窮的意蘊。
《凜凜歲雲暮》則主要是在結構的曲折上表達婉轉之情,寫思婦的念夫,因思之切、愛之深而產生“錦衾遺洛浦”的懷疑,因思而不眠,終於“夢想見容輝”,由現實轉入夢境。
夢中的描寫也是極盡曲折,既寫迎娶時的歡欣,又寫相聚之須臾,最後寫尋夢之悲哀,曲折地表達了思婦的婉轉不盡的情意。
4.語言:口語的直白與文人詩語的工致精煉
漢樂府民歌語言質樸直白,多用口語,清新自然,表現力強,富有生活氣息。
如《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幾句全無雕琢,但卻生動地勾勒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畫面。
樂府民歌中的人物語言,更是富有生活氣息和口語色彩,如《婦病行》、《陌上桑》中的人物語言。
《古詩十九首》語言洗煉,詞彩自然生動。
可以說這是學習樂府民歌,保持民歌語言樸素自然、平易流暢的特色的結果。
但又含意深遠,耐人尋味,又加之這些文人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比起民歌作者,他們在語言運用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地方。
樂府歌辭之外,漢賦特有的華麗與揮灑,雅頌體的典雅與精緻,都是他們語言的營養源。
他們還可以吸收和運用前代典籍中許多詞、成語、典故,把豐富的思想和情感內涵融入簡約精煉的語言形式裏。
通過以上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漢樂府民歌和《古詩十九首》風格上各放異彩、獨具特色,但從中仍可發現它們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古詩十九首》中體式及風格上的特點,或多或少的是在不斷學習樂府五言歌辭,吸取其精華的基礎上發展提高而來。
漢樂府民歌和《古詩十九首》在中國文學史和中國詩歌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它們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他們留給後代子孫的寶貴的文化遺產。
因此,我們有責任去發掘它的博大精深,去研究它的文學價值,以便加深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在更廣闊的範圍內提高文化修養。
一、古詩的起源:
1.起源自「樂府」,自樂府演變而來 :東漢之世,由於樂府民歌大多是五言,促使五言詩的
發展至為神速。
因此我們可說五言古詩的起源,當由 樂府而來。
2.東漢班固之《詠史詩》,是採用純五言詩體寫作之最早作品,象徵五言古詩的正式成立。
3.漢代樂府中尚未有純粹的的七言詩,真正的七言詩,要到曹丕的《燕歌行》才算正式成立。
4.故五言古詩之形成,早於七言古詩。
5.西漢的五言古詩尚在蘊釀階段,至東漢後期才算完全成熟。
6.「古詩」之名,始見於蕭統所編的《昭明文選》。
《昭明文選》將選文分成三十七類, 其中詩的
部分錄有古詩十九首,古詩之名,始於此也。
7.「古體詩」之名的運用,實始於唐,係別於「近體詩」而言。
8. 「樂府詩」與「古詩」並稱為漢代詩歌文學的雙葩。
二、「古詩」與「古體詩」名稱之別:
1.「古詩」是指東漢時,由「樂府」演變而來,不配樂的詩。
與「樂府」是並列的稱呼。
「樂府詩」與「古詩」並為漢代詩歌文學的雙葩。
2.「古體詩」是個廣義名詞,由於唐代發展新興的詩體(近體詩)(近體詩),為了和以前的詩
有所區別,就泛稱唐以前發展的詩都叫「古體詩」,有別於唐代的「近體詩」,因此《詩經》
及《樂府》、 《古詩》等,都屬於「古體詩」。
三、古詩的特色:
1.不入樂,只可誦。
2.不限句數多少及篇幅長短。
3.多五、七言。
4.不分平仄。
5. 用韻較寬,可依口語,求其韻諧即可。
可換韻。
6.不必對仗。
7.多為士大夫所作。
8.主言情,尚溫雅。
9.五言絕句,自五言古詩來。
四、古詩的發展:創始於兩漢,發展於魏晉,衰落於南北朝,復古於唐代。
五、古詩的發展及重要作家、作品:
(一)東漢:古詩十九首 ——
1.作品成熟,約東漢後期之作。
2.抒情簡潔生動,文字樸實自然。
3.寫亂離生活,人生感慨。
4.鍾嶸詩品將之列為上品,云:「驚心動魄,一字千金。
」 5.為五言詩之圭臬:對後世五言詩的發展影響極大: 6. 非一人一時之作。
(二)東漢末葉,建安時代:成熟的五言詩大量出現,如:
1.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的詩,被稱為「建安體」詩—— 曹操長於四言
曹丕除作五言詩外,其《燕歌行》是七言詩最早的成熟之作。
曹植的五言詩稱建安之傑,鍾嵘詩品列之為上品。
2.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和劉楨。
他們的作品多而且富麗,妙絕時人,尤以王粲、劉楨最為特出。
(三)魏末詩人以「竹林七賢」為代表:即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咸
、王戎。
他們所處的時代在魏正始年間,故又稱「正始詩人」。
其中以阮籍的詠 懷詩、嵇康
的四言 詩為代表。
〈四〉晉代的古詩名家有二陸兩潘一左:他們在太康年間故稱「太康詩人」
﹙1﹚二陸是陸機、陸雲兄弟
﹙2﹚兩潘是潘岳、潘尼叔侄—潘岳、陸機實開六朝輕綺之風。
﹙3﹚一左是左思—左思《詠史詩》,筆力雄健,直逼漢魏。
﹙4﹚劉琨—永嘉時期,劉琨多家國感恨之詩。
﹙5﹚郭璞—被譽為過江之後,中興第一。
﹙6﹚陶潛— 東晉義熙年間,陶潛以田園詩著稱,他的《歸園田居》五首及
《飲酒詩》二十首,堪稱絕唱。
其詩風平淡自然,為古今「隱逸詩人」之
宗,亦為「田園詩派」之始祖。
(五)南朝詩風,愈加華靡:
1. 南朝宋謝靈運開拓了山水詩,既而有齊謝眺清麗小篇的 山水詩,是為「大小謝」的
山水詩。
2. 齊梁之間、詩風輕豔,如蕭衍、蕭綱、蕭繹父子,以寫宮廷女子的體態、閨閣女子
的怨思,成為宮體詩的代表。
唯綺麗 格低,內容無可取。
3. 徐陵、庾信文采華美、風格綺麗、稱《徐庾體》。
﹙六﹚七言古詩的發展:
1.興起於漢武帝柏梁臺君臣聯句。
2. 文人之作,以曹丕的燕歌行為首篇。
3. 其後七言詩很少出現,直到南朝宋鮑照,梁蕭衍、蕭綱等才有少量七言詩,且多為
樂府之作。
4. 七言古詩,要到唐代才普遍流行,至盛唐才臻於成熟。
(七)古詩發展至唐宋。
因近體詩之興起。
已不若以往專精。
惟唐之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宋之蘇軾、黃庭堅等之古詩仍極出色。
【樂府、古詩與近體詩的比較】
文體
樂府詩
古詩
近體詩
作者
民間詩人和士大夫
士大夫
士大夫
音樂
入樂,可歌,可誦
不入樂,不可歌,只可誦
不入樂,不可歌,只可誦
句法
句式自由、多長短句
句式較嚴整,多五、七言,亦見雜言
分五、七言
句數
不限
絕句四句
律詩八句
排律︰八句以上之偶句
對仗
不限
不必
頷聯頸聯
起、結不對
平仄
不分
有定格
用韻
只求韻諧
符合韻部
換韻
可以換韻
不可換韻(一韻到底)
發展
起於西漢漢武帝之後,盛於魏晉南北朝,唐代之後式微
創始於兩漢,發展於魏晉,衰落於南北朝,復興於唐宋
五絕起於漢魏五言古詩
七絕起源於南北朝樂府小詩
五律完成於沈佺期、宋之問
七律完成於杜審言
風格
主敘事,貴遒勁
主言情,尚溫雅
莊重
價值
同為漢代詩歌雙葩
唐代代表文學
影響
五言古詩自樂府發展來,七言絕句源自南北朝樂府小詩
五言絕句自五言古詩來
對於後代宋詩、宋詞,乃至於元曲多有影響
延伸文章資訊
- 1樂府詩、古詩、近體詩比較
樂 府 詩. 古 詩. 近 體 詩. 名稱. 始於漢武帝設立樂府,後以樂府. 所採集的詩歌稱. 之. 1.由樂府演變. 2.起源較早,唐. 近體詩興起,. 而有對照之名.
- 2汉乐府诗精选10篇:汉朝百姓的生活画卷 - 网易
乐府是中国古代设置于宫廷的一个音乐舞台机构,最初是秦朝设置的,属于少府管辖。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正式设置乐府,其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 ...
- 3樂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關於与「樂府」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条目,請見「乐府(官府)」。 樂府詩為舊體詩詩體的一種,與古體詩、近體詩構成古典詩歌中的三大類,原指合音樂以 ...
- 4中華傳統詩詞經典:樂府詩 - 博客來
「樂府」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
- 5樂府詩_百度百科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採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見政治得失。我國的采詩制度有着悠久的歷史,《夏書·胤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