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西方歐美地區[編輯] · 西方歐美世界所公認的四種傳統美德(樞德)為智慧、公正、勇氣和適度。

· 中世紀歐洲曾將道德等同於宗教信仰,認為離開了基督教就談不上道德。

基督教《 ... 美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關於其他用法,請見「美德(消歧義)」。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1年8月23日)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補充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

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倫理學 理論 後設倫理學 規範性 ·描述性 效果論義務論美德倫理學 關懷倫理學 善與惡 ·道德 應用 生物倫理學 ·網絡倫理 ·神經倫理學(英語:Neuroethics) ·醫學 工程 ·環境 人權 ·動物權利 法律(英語:Legal_ethics) ·媒體商業 ·市場行銷宗教信仰 ·戰爭 核心問題 正義 ·價值 權利 ·責任 ·美德 平等 ·自由 ·信任 自由意志 ·同意 道德責任 主要思想家 蘇格拉底 ·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 ·阿奎那 休謨 ·康德 邊沁 ·密爾 齊克果 ·尼采 羅爾斯 ·諾齊克 ·辛格 列表 倫理學主題列表 倫理學家名錄 本模板:檢視討論編輯 不屈不撓上天有好生之德美德(拉丁語virtus,古希臘語:ἀρετή「arete」,英語:virtue)是道德上的卓越。

美德被認為是善在道德上體現出來的特質或者品質,因此美德被視為美好原則和道德的基礎。

個人美德被視為是促進和實現集體以及個人偉大的特性。

源自於柏拉圖的四個經典的基本美德(樞德)是:節制,審慎,勇氣和正義。

美德指美好的品德,優良的品質、情操和行為,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培養的優點。

一個富有美德的人,是一個有氣質的人,被稱為有涵養,有內在美。

目次 1詞義 1.1相反詞 2美德分類 2.1中國和東亞儒家文化圈中的美德 2.2其它地區和文化中的美德 2.2.1古埃及時期 2.2.2西方歐美地區 2.2.3伊斯蘭教社會(主要分布於西亞、北非等地區) 2.2.4印度 3參考文獻 4參見 詞義[編輯] 優美的德性。

史記·卷二十三·禮書:「洋洋美德乎!宰制萬物,役使群眾,豈人力也哉?」 魏書·卷五十·尉元傳:「若不屈從高謨,復何以成其美德也。

」 相反詞[編輯] 劣行﹑惡習 美德分類[編輯] 美德包含許多方面,有從正面列舉數算的,也有從負面描述的(不甚麼、不甚麼)。

本文盡量嘗試從正面列舉,如誠實、勤奮、恭敬、節儉、端莊、愛心、準時、寬容、饒恕、和藹等。

中國和東亞儒家文化圈中的美德[編輯] 孔子、孟子講忠、孝、仁、義、禮、智等。

孟子談論四端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中庸》所講的三達德為智、仁、勇。

中國畫裏的梅、蘭、竹、菊各被賦予了美德的象徵:梅代表堅毅、忍耐,蘭代表高雅、文靜,竹代表忠貞、正直、謙虛,菊代表真誠、樸素。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歌誦孔融對其哥哥謙讓的美德。

其它地區和文化中的美德[編輯] 古埃及時期[編輯] 在古埃及文明中,馬特(Maat)或馬阿特(Ma『at)(發音被認為是[muʔ.ʕat])也會被拼寫為māt或mayet,是古埃及的真理,平衡,秩序,法律,道德和正義的概念。

馬特也被人格化為一個女神,該女神掌管星星,季節,以及凡人們和神靈們的行為。

在創世的時刻,神靈們從混亂中建立了宇宙的秩序。

馬特(意識形態)的對立面是伊斯菲特(Isfet),伊斯菲特象徵著混亂,謊言和不正義。

西方歐美地區[編輯] 西方歐美世界所公認的四種傳統美德(樞德)為智慧、公正、勇氣和適度。

中世紀歐洲曾將道德等同於宗教信仰,認為離開了基督教就談不上道德。

基督教《聖經》中以信、望、愛為信徒的三大美德(超德)。

天主教講的七美德為「樞德」與「超德」的集合:貞潔、適度、慷慨、熱心、溫純、善施(一說博愛)和謙卑。

伊斯蘭教社會(主要分布於西亞、北非等地區)[編輯] 伊斯蘭教所公認的四種傳統美德為智慧、善於交流、信用和智力。

至今在許多伊斯蘭教國家,人們認為離開了伊斯蘭教就談不上道德。

印度[編輯] 印度:誠實、勇氣、服務、自我控制、非暴力 參考文獻[編輯] 參見[編輯] 哲學主題 道德 惡行 亞里斯多德 閱論編倫理學(道德哲學)相關條目應用倫理學 ·規範倫理學 ·元倫理學 ·描述倫理學 ·醫學倫理學 ·數學倫理學 ·工程倫理學 ·專業倫理學 ·環境倫理學 ·生物倫理學 ·性倫理學 概念 自由 ·自主 ·權利 ·良心 ·價值 ·道德 ·責任 ·關懷 ·人性 ·正義 ·原理 ·美德 ·幸福 ·準則 ·痛苦 ·平等 ·信任 ·自由意志 ·共識 ·自然權利 ·人權 ·正義戰爭 ·價值論/價值觀 ·善惡(善 ·惡) ·商業倫理理論 功利主義 ·歸結主義 ·義務論 ·關懷倫理學 ·德性倫理學 ·情緒主義 哲學家 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 ·孔子 ·孟子 ·荀子 ·奧古斯丁 ·阿奎那 ·斯賓諾莎 ·休謨 ·康德 ·黑格爾 ·叔本華 ·邊沁 ·密爾 ·齊克果 ·西季威克 ·尼采 ·摩爾 ·羅爾斯 ·威廉士 ·麥基 ·麥金泰爾 ·辛格 ·帕菲特 ·斯坎倫 ·內格爾 ·泰勒 ·阿蘇爾門迪(英語:JoxeAzurmendi) 閱論編哲學 分支(形上學 ·知識論 ·邏輯學 ·倫理學 ·美學)哲學與…… 行動 藝術 文化(英語:Philosophyofculture) 設計 音樂 電影 存在 商業(英語:Philosophyofbusiness) 對話(英語:Philosophyofdialogue) 教育 環境 醫療(英語:Philosophyofhealthcare) 歷史 人性 幽默(英語:Theoriesofhumor) 語言 文學 數學 精神 痛苦(英語:Pain(philosophy)) 心理學(英語:Philosophyofpsychology) 神經哲學(英語:Neurophilosophy) 哲學 宗教 科學 物理 化學 生物 地理 性(英語:Philosophyofsex) 社會科學(英語:Philosophyofsocialscience) 經濟 公正 法律 政治 社會 時空(英語:Philosophyofspaceandtime) 技術 計算機(英語:Philosophyofcomputerscience) 工程(英語:Philosophyofengineering) 情報 戰爭  哲學學派哲學史 西方 古典 中世紀 文藝復興 近代(巴洛克時期 ·啟蒙時代 ·19世紀) 當代 東方 古典中國 儒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魏晉玄學 道家 楊朱 禪宗 希臘-希臘化哲學 前蘇格拉底 畢達哥拉斯主義 詭辯學派 柏拉圖主義 亞里斯多德主義(逍遙學派) 犬儒學派 伊比鳩魯學派 斯多亞學派 新柏拉圖主義 解釋學 印度 佛教 順世論 印度教(英語:Hinduphilosophy) 耆那教(英語:Jainphilosophy) 波斯(英語:Iranianphilosophy) 瑪茲達教(英語:Mazdak#Mazdakism) 祆教 楚爾凡教義(英語:Zurvanism) 中世紀9–16世紀基督歐洲 經院哲學 人文主義 托馬斯主義(阿奎那) 東亞 宋明理學(程朱理學 ·陸王心學 ·永嘉學派) 韓國儒學 日本朱子學 印度 新邏輯學派(印度哲學)(英語:Navya-Nyāya) 有保留的非二元論(英語:Vishishtadvaita) 二元論(英語:Dvaita) 伊斯蘭 阿威羅伊主義(英語:Averroism) 阿維森納 照明主義(英語:Illuminationism) 伊斯蘭教義學 蘇菲主義(英語:Sufiphilosophy) 猶太教 猶太-伊斯蘭(英語:Judeo-Islamicphilosophies(800–1400)) 近代17–19世紀人物 新托馬斯主義 笛卡爾主義 康德主義 新康德主義 黑格爾主義(英語:Hegelianism) 馬克思主義哲學 唯物-唯心 辯證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 絕對唯心論(英語:Absoluteidealism) 理性主義 經驗主義 效益主義 實用主義 其他 自由主義 無政府主義 現代主義 現象學 超驗主義 存在主義 日本國學 新儒家 當代20–21世紀分析哲學 分析女性主義(英語:Analyticalfeminism) 結果論 實驗哲學 內在主義與外在主義(英語:Internalismandexternalism) 證偽主義 基礎主義和真理融貫論 邏輯實證主義 科學主義 法律實證主義 蒯因的自然主義(英語:Naturalizedepistemology) 日常語言哲學 寂靜主義 羅爾斯主義 改革宗知識論(英語:Reformedepistemology) 後分析哲學(英語:Postanalyticphilosophy) 功利主義 新亞里斯多德主義 維也納學派 維根斯坦 歐陸 批判理論 解構主義 存在主義 女性主義 法蘭克福學派 後現代主義(英語:Postmodernphilosophy) 後結構主義 社會建構主義 結構主義 其他 京都學派 俄國宇宙主義(英語:Russiancosmism) 更多  領域形上學 原子論 二元論 一元論 自然主義 本體論 行動 事件 過程哲學(英語:Processphilosophy) 現實 反實在論(英語:Anti-realism) 概念論 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 自然主義 唯名論 實在論 自然神論 知識論 理性主義 唯心主義知識論 經驗主義 建構主義(英語:Constructivistepistemology) 特殊主義(英語:Epistemologicalparticularism) 懷疑論(英語:Philosophicalskepticism#Epistemologyandskepticism) 唯我論 信仰主義 精神 行為主義 取消主義 副現象主義 機能主義(英語:Functionalism(philosophyofmind)) 客觀主義 主觀主義 倫理學 結果論 義務倫理學 德性倫理學 自由意志 相容論 決定論 自由意志主義(英語:Libertarianism(metaphysics)) 規範性(英語:Norm(philosophy)) 絕對主義 特殊主義(英語:Moralparticularism) 相對主義 虛無主義 懷疑主義 普遍主義 美學 形式主義 制度論(英語:Institutionaltheoryofart) 美學回應(英語:Aestheticemotions) 邏輯學 經典 非經典 形式 非形式 悖論 謬誤  各地區哲學哲學相關列表各地區哲學 非洲(衣索比亞(英語:Ethiopianphilosophy)) 阿茲特克(英語:Aztecphilosophy) 東方(中國 ·日本 ·朝韓(英語:Koreanphilosophy) ·香港 ·臺灣 ·印度 ·伊朗(英語:Iranianphilosophy) ·印尼(英語:Indonesianphilosophy) ·巴基斯坦(英語:Pakistaniphilosophy)) 西方(美國(英語:Americanphilosophy) ·英國 ·丹麥(英語:Danishphilosophy) ·法國(英語:Frenchphilosophy) ·德國 ·希臘 ·義大利(英語:Italianphilosophy) ·波蘭(英語:Polishphilosophy) ·羅馬尼亞(英語:Romanianphilosophy) ·俄國(英語:Russianphilosophy) ·斯洛維尼亞(英語:Slovenephilosophy)) 列表 概要 索引 問題 學派 詞彙表 概念 哲學家 運動 出版物 主題 分類 專題 最近更改 規範控制 AAT:300379122 BNE:XX525812 BNF:cb11950974x(data) GND:4125554-9 LCCN:sh85143808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美德&oldid=67304281」 分類:人際關係倫理學美德道德觀念隱藏分類:自2021年8月缺少來源的條目包含AA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lemannischالعربيةAsturianuAzərbaycancaBikolCentralБългарскиবাংলাབོད་ཡིགBosanskiCatalàᏣᎳᎩ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eilgeGalegoHausa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HornjoserbsceMagyar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ಕನ್ನಡ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atinaLietuviųLatviešuBahasaMelayu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ਪੰਜਾਬੀ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Việt吴语ייִדיש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