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經》[佛教經典總集]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象雄大藏經》的經書文獻資料多達幾千部之多,僅《甘珠爾》就有一百七十八部(包括《律》74部,《經》70部,《續》26部,《庫》8部。

內容涉及佛學、哲學、邏輯、文學、 ... 《大藏經》[佛教經典總集]《大藏經》[佛教經典總集] 更多義項▼ 收起列表▲ 《大藏經》[佛教經典總集]《大藏經》[齊哲詩作詩歌·七言詩]大藏經為佛教經典的總集,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有多個版本,比如乾隆藏、嘉興藏等。

現存的大藏經,按文字的不同可分為漢文、藏文、巴利語三大體系。

基本信息中文名稱:大藏經別名:一切經所屬類型:佛教經本文字分類:漢文、藏文、巴利語版本分類:“大藏經”和“象雄大藏經”內容簡介《象雄大藏經》佛教典籍叢書,又名一切經、契經、藏經或三藏。

內容包括經(釋迦牟尼在世時的說教以及後來增入的少數佛教徒——阿羅漢或菩薩的說教在內)、律(釋迦牟尼為信徒制定必須遵守的儀軌規則)、論(關於佛教教理的闡述或解釋)。

大藏經編纂,始於釋迦牟尼涅槃不久,弟子們為保存他的說教,統一信徒的見解和認識,通過會議方式的結集,形成一致公認的經、律、論內容。

其後又增加了有關經、律、論的注釋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類。

原始佛教分裂以後,各大派別大多按照自己的觀點編有本派的藏經,但只有上座部的三藏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其他部派的典籍除了在漢文譯本中保存一部分外,基本上都已散佚。

早期的梵文經典只剩下少數零散貝葉本或紙寫本至今尚存,全部三藏已難窺全貌。

現存的大藏經 ,按文字的不同可分為漢文、藏文、蒙文、滿文、西夏文、日文和巴利語系等七大系統。

此外,還有契丹文大藏經的刻造,但尚未發現傳世的刻本。

漢文大藏經為大小乘佛教典籍兼收的叢書。

佛教傳入中國內地以後的千餘年間,僅經錄即近50種之多,流傳至今尚有20餘種,收錄的經籍數量不等。

各個時代編纂的大藏經,形式和內容互有不同。

除房山石經外,宋代以前的基本上都是捲軸裝幀的書寫本。

北宋開寶(968~975)年間,第一部木版雕印的大藏經問世後,曆元、明、清至民國,共出版過木刻和排印本大藏經20種(一說21種)。

佛教由中國東傳至朝鮮和日本後,高麗和日本王朝均依漢文大藏經進行抄寫刻印或排印。

《開寶藏》首刻本於宋雍熙元年(984)傳入日本,端拱(988~989)年間傳到高麗。

乾興元年(1022)和元豐六年(1083)又分別將天禧修訂本和熙寧修訂本傳到契丹和高麗。

遼清寧九年(1063),契丹還把新刻就的《契丹藏》印本送給高麗。

6世紀中葉,部分漢譯佛典通過朝鮮南部的百濟國流傳到日本。

7世紀初,佛教在日本有了很大的發展,各種漢譯佛經的寫本和歷代官私刻本的各版大藏經大量傳入日本各大寺院。

自13世紀末葉迄20世紀20年代的700多年間,日本佛教界曾依據漢文本的各版大藏經,編纂、雕造、復刻或排印過《弘安藏》、《天海藏》、《黃檗藏》、《弘教藏》、《卍正藏經》、《卍續藏經》和《大正新修大藏經》等7種版本的漢文大藏經。

20世紀初,日本佛學界還將小乘上座部三藏譯為日文本的《南傳大藏經》65卷,並編輯出版《國譯大藏經》、《國譯一切經》和《日本大藏經》,這三種藏經的內容除中國著述外,還收錄了大量的日本章疏及雜著等。

《大藏經》[佛教經典總集]大藏經大正藏,是目前來講使用最廣泛的漢文大藏經,今天我們講到大藏經一般都是通指大正藏。

全稱《大正新修大藏經》日本大正13年(1924)由高楠順次郎和渡邊海旭發起,組織大正一切經刊行會;小野玄妙等人負責編輯校勘,1934年印行。

全藏分3個部分:正藏55冊,續藏30冊,別卷15冊(內圖像12冊,總目錄3冊),共100冊。

收入佛籍總數冠於各種大藏經,計正藏、續藏、圖像和總目錄共3493部,13520卷。

編輯體例也別創一格,經藏分為阿含、本緣、般若、法華、華嚴、寶積、涅盤、大集、經集、密教十類;律藏包括彌沙塞部、摩訶僧祗部、曇無德部、薩婆多部、解脫戒經(迦葉遺部)和菩薩戒等;論藏分為釋經論、毗曇、中觀、瑜伽、論集等五類;雜藏分為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史傳、事匯、外教和目錄等八類。

續藏30冊中除最末一冊為古逸和疑似兩類,專收敦煌古逸經、律、論疏和疑偽經外,其餘29卷收入日本著述的續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四類及悉曇。

圖象12冊收入日本各寺院所藏曆代有名佛教畫像和密宗明王像、金剛像及各種曼荼羅圖等363種。

總目3冊收入中國歷代各版藏經目錄和日本各寺院所藏的寫本和刻本藏經目錄以及大正藏勘同錄、大正藏總目錄、總索引、譯著目錄等77種,為比較實用的版本。

但校核工作粗放,排印錯字,錯句頗多。

此外,大藏經用語研究會編輯出版的《大正藏索引》,為佛教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語系巴利語系大藏經南傳上座部所傳佛教典籍的叢書。

佛教傳入錫蘭(今斯里蘭卡)後,於公元前29年在馬塔勒的灰寺舉行第四次結集,把歷來口傳心受的巴利語佛典第一次用僧伽羅文字母音譯刻寫在銅片和貝葉上。

5~9世紀,錫蘭多次派遣僧尼到東南亞地區傳教,用各種不同文字字母音譯巴利語佛典,逐漸形成以泰文、緬甸文、高棉文、寮國文和4種傣文字母音譯的巴利語系三藏典籍。

這些文字音譯本的巴利語系大藏經,其內容基本一致,其編次為:律、經、論和藏外四大部分。

律藏分為分別部(戒的條文)、犍度(僧團生活制度)、附篇(戒條的解釋);經藏分為長部(相當於漢譯《長阿含經》)、中部(相當於漢譯《中阿含經》)、相應部(相當於漢譯《雜阿含經》)、增支部(相當於漢譯《增一阿含經》)和小部;論藏包括《法聚論》、《分別論》、《界論》、《雙論》、《發趣論》、《人施設論》、《論事》;藏外分為註疏和其他兩類。

註疏原系僧伽羅文共28種,5世紀時由佛音、法護、近軍、佛授、大名等編譯,為僧伽羅文字母寫定的巴利語本24種。

其中律藏註疏2種,經藏註疏19種,論藏註疏3種。

其他部分包括《島史》、《大史》、《彌蘭王問經》和《清淨道論》等4部。

現流傳於斯里蘭卡、緬甸、高棉、寮國、印度、巴基斯坦、泰國和中國雲南省傣、布朗、德昂等民族地區。

各種文字字母音譯的巴利語系大藏經共有貝葉、紙寫和排印的譯本8種和日文譯本1種。

其中有:僧伽羅文字母貝葉本和排印本(67卷),泰文字母貝葉本和兩種排印本(39卷本和45卷本),緬甸文字母貝葉本和5種排印本(20卷本、21卷本、37卷本、38卷本和51卷的疏釋本),高棉文字母貝葉本和排印本(49卷),寮國文字母貝葉本和排印本,4種傣文字母的貝葉本和紙寫本,天城體梵文字母排印本(41卷),拉丁字母排印本(65卷),日本譯本南傳大藏經(65卷)。

1956年,緬甸聯邦政府為了紀念釋迦牟尼涅盤2500年,邀請緬甸、高棉、錫蘭、印度、寮國、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等國的比丘2500人,舉行第六次結集,根據各種版本和1871年第五次結集的校勘記,對巴利語三藏進行嚴密的校勘,印成了迄今最完善的巴利語系大藏經。

藏文西藏傳統的藏文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的分類法與現存西藏梵文貝葉經寫本的實際,共分為22大類。

其主要內容涉及佛教哲學、倫理學、邏輯學、語言學、詩學、文學、醫學、天文學等。

由於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西藏迄今保存有梵文、藏文和巴利文等貝葉經古寫本(其中包括部分紙質貝葉經式梵文、藏文寫本)千餘函(種),共5萬多葉(頁),其中有不少屬孤本、善本、珍本類品。

梵文貝葉經是古印度佛教徒用鐵筆寫在“貝多羅”樹葉(即貝葉)上的梵文經典,經文涉及佛教經典、古印度文學、法典等內容。

西藏現存的梵文貝葉經保留完整,成為世界上梵文貝葉經保存最多和最完整的地區之一。

 佛教自7世紀初由漢族地區、印度和尼泊爾分別傳入西藏地區後,據傳在松贊乾布執政時,曾派遣端美桑布扎等人到印度學習梵語。

學成歸來,始創西藏文字,隨即用以翻譯部分佛教經典。

8世紀時,在赤松德贊的大力扶持下,佛教得到很大的發展,興建了桑耶寺,創辦譯場,分別從漢、梵文中譯出佛教典籍4000多部,並編寫目錄,藏文大藏經的內容基本形成。

全藏分為甘珠爾、丹珠爾和松繃三大類。

甘珠爾又名佛部,也稱正藏,收入律、經和密咒三個部分,相當於漢文大藏經中的經和律;丹珠爾又名祖部,也稱續藏,收入贊傾、經釋和咒釋三個部分;松繃即雜藏,收入藏、蒙佛教徒的有關著述。

據統計,藏文大藏經(德格版)共收佛教經籍4569種。

除佛教經、律、論外,尚有文法、詩歌、美術、邏輯、天文、歷算、醫藥、工藝等。

其中屬於密教的經軌及論藏等,十之七八是漢文大藏經中所沒有的,因此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

蒙文大藏經13世紀以前,藏文大藥經以抄寫本形式流傳。

元皇慶二年(1313)至延祐七年(1320)間,在江河尕布的主持下,蒐集各地經、律、密咒校勘雕印,是為藏文第一部木刻本大藏經。



樂奈塘古版。

其版式採取貝葉經夾形式,長方形散葉兩面刊刻,每部(或幾部)或數卷以夾板束為一夾。

版片及印本均無流傳。

以後續有刊刻,其中在國內各地刻造的版本有:①永樂版。

明永樂八年(1410)在南京據奈塘古版復刻,只刻了甘珠爾。

印本大部用硃砂或雲朱刷印,亦稱赤字版。

②萬曆版。

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續刻了丹珠爾。

以上二版早已毀損不存,印本也極少流傳。

③塔爾寺版。

刻於青海塔爾寺,僅有甘珠爾,版片不存。

④昌都版。

刻於昌都寺,僅有甘珠爾,版片不存。

⑤理塘版。

明末崇禎(1628~1644)年間由雲南麗江納西族土司木增贊助,據其家藏寫本刻制,也僅有甘珠爾。

版片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毀於兵火。

⑥北京版又名嵩祝寺版。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據西藏霞盧寺寫本在北京嵩祝寺刊刻,先刻了甘珠爾。

至雍正二年(1724)續刻了丹珠爾。

早期印本大部為朱刷,也稱赤字版。

版片毀於光緒二十六年康子之役。

該版藏經因系清王室官本,刻造、裝幀頗為精良,版型較一般藏文經大,每夾扉畫均為手工繪製,筆觸細膩,設色鮮麗,大多出自藏族和蒙族宗教畫家手筆。

該版藏經曾流傳到日本和歐洲。

20世紀50年代初,日本曾據以編為151巨冊(內含目錄一冊)影印百餘部,分為兩種精裝本發行。

⑦卓尼版。

清康熙六十年至乾隆十八年(1753)在甘肅臨潭縣卓尼寺雕造,版片現已不存。

⑧德格版。

清雍正八年至乾隆二年在德格縣(今屬四川)刻造。

甘珠爾為理塘版的復刻;周珠爾則據霞盧寺寫本並增補布敦目錄所收典籍雕造,版藏德格寺。

⑨奈塘新版。

七世達賴喇嘛據奈塘古版增入布敦目錄典籍刻造,甘珠爾成於雍正八年;丹珠爾成於乾隆七年。

該經以刻工精港,校勘優良,被譽為最佳版本。

版片原藏奈塘寺,已毀損無存。

⑩拉薩版。

1933年,在十三世達賴喇嘛·土丹嘉措主持下雕造,當時僅刻出甘珠爾。

國外版本有普拉卡版與庫倫版兩種,有者刻於不丹的夏都普拉止,僅有甘珠爾,版片不存。

後者1920年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刻造。

為德格版的復雕本。

蒙古文蒙文大藏經亦是藏文大藏經的蒙文譯刻本,又名《如來大藏經》或《番藏經》,是元明清三朝蒙古地區的佛經匯集。

元大德年間、明萬曆年間、崇禎初年、清康熙年間、乾隆年間反覆重刻。

佛教文獻蒙古文《大藏經》搶救性影印出版工程,歷時15年的努力,終於圓滿完成。

古象雄佛法《象雄大藏經》蒙古文《大藏經》是《中華大藏經》的蒙古文版,它既是佛書,又是涉及哲學、歷史、醫藥等眾多領域的古代百科全書。

影印版蒙古文《大藏經》被整理成為精裝本共四百部,其中收入《甘珠爾》一百零九函、《丹珠爾》二百二十五函、《宗喀巴文集》二十函、《阿旺卻丹文集》五函、《伏藏經典》四十一函五百餘篇。

據了解,作為蒙古文《大藏經》一部分的蒙古文《甘珠爾》於清康熙年間木刻出版,另一部分蒙古文《丹珠爾》,清乾隆年間木刻出版。

《丹珠爾》世界上僅存三套,分別收藏在蒙古國烏蘭巴托圖書館和內蒙古圖書館、內蒙古社科院信息中心。

此外,《伏藏經典》是清康熙年間手抄貝葉孤本,是康熙帝第十七子允禮親王私人圖書館鎮館之寶,後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在“文革”後期被內蒙古師範大學廉價購得。

蒙古文《大藏經》總編委員會總編金峰說:“以上文獻古籍,由於年久保存不當,有的缺函缺葉,而且均開始風化,不少函帙卷章有墨跡脫落現象,整理、對勘、掃描、影印都十分困難。

《宗喀巴文集》和《阿旺卻丹文集》藏本中目前存在極少數的缺失部分,我們將繼續與國內外珍藏單位聯繫,爭取將來在出版本書補編時一併補入。

”三十多年來,漢、藏、滿等文字《大藏經》已陸續整理出版完成。

最新出版的蒙古文《大藏經》中的《甘珠爾》和《丹珠爾》有蒙、滿、藏、漢四種文字對照目錄,這是其他語言文字版本《大藏經》所沒有的。

蒙古國在烏蘭巴托正著手把中國出版的蒙古文《大藏經》轉寫成蒙古國通用的西里爾蒙古文出版。

代表版本象雄大藏經《象雄大藏經》《象雄大藏經》屬於古象雄佛法的佛經,是一部涵蓋了哲學、天文、地理、醫學、藝術、建築等領域描繪古象雄文明的“活字典”,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

《象雄大藏經》的經書文獻資料多達幾千部之多,僅《甘珠爾》就有一百七十八部(包括《律》74部,《經》70部,《續》26部,《庫》8部。

內容涉及佛學、哲學、邏輯、文學、藝術、星相、醫學、科學、工程等領域),《丹珠爾》有390多部,總匯了藏民族的本土文化知識,是一部相當於古象雄時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書。

 房山石經隋大業(605~617)間,幽州(今北京地區)沙門靜琬,秉承其師南嶽慧思的發願,於房山雕造石刻大藏經一藏。

其目的是防止佛經被焚,藉以長期保存。

房山石經自靜琬始刻,歷經隋、唐、遼、金、明等五代(元代時除個別佛教徒對少數經碑作了修理外,刻造工作完全停頓)在刻造過程中,曾得到歷代皇室、官員和佛教信徒的捐施和支援。

唐開元十八年(730),金仙長公主曾大力施助,奏請玄宗賜給大唐新舊譯經4000餘卷,作為石經底本,並命西崇福寺沙門智升送往房山石經山交付。

因此,房山石經中保留著不少唐代宮廷抄本佛典的原貌。

但房山石經沒有按照大藏經的編次順序刻制,而施刻信徒往往憑一已之意願刻制,如《金剛經》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流行較廣的佛經,重複刻造的較多。

因此,所刻經種只有1100餘部,有的經只刻其中一部分,並且還包括幾部道教經典在內。

因此,它不是一部完整的大藏經,但具有與各版木刻本大藏經不同的一些特點:①保存了50種以上的各版大藏經所沒有的經籍;②絕大部分石經鏤刻技術精湛,書法秀麗,不僅是有價值的佛教文物,也是中國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精品;③經文後附有約6000則施刻人題記,有明確紀年者約四分這一,這些題記反映了當時幽州、涿州、范陽等十餘州郡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和工商業發展情況;④施刻人中,有不少是歷代的文武官員,其中的職稱和官街,有的可補史籍記載所缺,有的可和史籍相互印證;⑤題記中所附刻人的籍貫和居住的城市、村鎮、城坊等,對研究古代幽、燕、涿等地的政治區域規劃,特別是關於燕京的城坊布局,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漢文大藏經隨著佛教的傳播,先後東傳至高麗和日本。

他們根據各版漢文大藏經進行復刻、排印或編纂,先後共有8個不同的版本。

白玉大藏《白玉大藏》 以《大正藏》、《龍藏》和《嘉興藏》為依據雕刻而成的經典白玉版,雕刻地點位於浙江省天台山慈恩寺“天台洞窟”內,總計約56.5萬塊白玉版。

為何要雕刻白玉大藏經 (1)、上千年來諸多大藏木刻版均因毀損難存,印刷的紙書也是遺失嚴重。

白玉大藏經不惜重金用白玉雕刻,令世人珍惜保存,不易毀損。

(2)、佛學經典浩瀚,個人根器不同,有心學佛不知從何下手,這是信眾時常遇到的。

《白玉大藏》依修行次第編排雕刻,可以使信眾依次第閱讀相應經典,既少走彎路、提高效率,又能積極參與和諧社會建設,主動遠離迷信和邪教。

(3)、天台山作為佛教中國化第一大宗的發祥地,在歷史上已出版的三十八部《大藏經》,尚未有出於天台本山。

《白玉大藏》依次第編排,與天台教義相一致,將成為天台山伏藏而承世,意義重大。

(4)、因《白玉大藏》由書法家們沐手恭書後,經編審通過原樣刻印到白玉版上;隨著電腦之普及,能書法之大家也愈來愈近鳳毛麟角,由於本項目手書工作量之大,將匯聚海內外二萬多名國家級書法家和各地省市書法名家,從《白玉大藏》拓印發行之《天台藏》,除了教理意義上的價值外,還可供人臨摹、傳承書法等,手書《大藏經》本身即是推動中國書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大行動。

(5)、世上之白玉資源必定愈來愈少,雕刻手書《白玉大藏》,就是以無價之玉供奉世上最尊貴之巨著,現如今正是時宜,後恐更加不易。

(6)、末法時期具備法脈傳承的長老大德愈來愈少,能承接次第修法者更是鳳毛麟角,本項目期望能在眾長老隱世前、尚有經法修習次第傳承之時,完成這一重大舉措,令正法久住,護持世間正氣。

敦煌藏由敦煌大藏經編輯委員會編輯、中國星星出版公司與台北前景出版社於1989年起彙編影印出版。

該藏是一部以敦煌遺書中的佛教典籍為素材,經整理、選編而成的寫本大藏經。

所收典籍以北京圖書館所藏寫本為基礎,增補英、法等國及國內各地的所藏經卷。

全藏分正、續兩編,現已出版正編,共63冊,前60冊為漢文部分,後3冊為古代民族文字部分。

該藏以唐代《開元釋教錄》的體系為藍本,主體部分以此編定。

對於《開元釋教錄》沒有涉及的內容,也一併收入,包括印度佛教原典的漢澤本、中國內地久失的中國僧人著述、反映敦煌地區佛教狀況的著作,以及用梵文、吐蕃文、于闐文、回鶻文等語言書寫的佛典等等。

後部分內容很多都是近代首次發現,為歷代大藏經中所不存,其中古代民族文字寫本,更為本藏獨有,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該藏各經、卷、品後增多有詳細的校勘記,除介紹寫本的存佚情況外,還特別列出了與日本《大正藏》、《中華藏》的參見頁碼,使用十分方便。

《敦煌藏》的出版,為研究佛教流傳史、譯經史、民族文化交流史、中國佛經史,乃至古代民族語言和漢語音韻學都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

中華大藏經《大藏經》[佛教經典總集]簡稱《中華藏》,由中華大藏經編輯局編輯,中華書局出版,中華大藏經編輯局成立於1982年,由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領導,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佛學專家們主其事。

該藏包括漢、藏等多種文字,出齊後將成為有史以來經籍數量最多的大藏經。

已經正出版漢、藏文兩部分。

《中華藏》的漢文部分由3編組成。

第1編為歷代大藏經所收集的編有千字文編號的典籍,也就是歷代的正藏,共兩千餘部,一萬餘卷。

此編以海內稀世珍本金代《趙城藏》為影印底本,補足它本而成。

《趙城藏》成書於12世經中葉,其主體部分是中國第1部雕版大藏經宋代《開寶藏》的復刻本,同時吸收了遼代《契丹藏》的優點。

《開寶藏》、《契丹蕆》均已亡佚,《趙城藏》的價值彌是珍貴。

《趙城藏》缺失的部分,《中華藏》以《高麗藏》補足,同時收錄了包括《房山石經》在內的12種大藏經中按千字文編次的全部經籍。

另外,此編還選用了《房山石經》、《磧砂藏》、《資福藏》、《普寧藏》、《永樂南藏》、《徑山藏》、《清藏》、《高麗藏》等8種有代表性的大藏經作校本,與《趙城藏》對比校勘,羅列異同。

《中華藏》第2編是歷代漢文大藏經中所收的沒有千字文編號的典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續藏,亦有兩千餘部,一萬餘卷,包括《嘉興藏》的續藏、又續藏,日本《續藏》,《房山石經》正編未收部分,《頻伽藏》、《普慧藏》以及敦煌遺書中的特有經論等c《中華藏》的正、續兩編總數可達4200餘種,23000餘卷,將分裝220冊。

第3編為新編入藏,擬收入歷代大藏經中未收的藏外逸典和近代新出現的佛教著譯。

《中華藏》漢文部分正編於1984年開始出版,現已發行90冊。

為便於檢索,正文全部出齊後將編印經籍名稱首字漢語拼音音節、筆畫等7種索引。

《中華藏》的藏文部分自1986年始,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組織整理、對勘。

1995年已出版《中華大藏經·丹珠爾》。

滿文大藏經滿文大藏經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根據漢文大藏經編次和內容翻譯。

乾隆五十五年編譯刻完,計108函,只收入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盤諸部和其他大、小乘單譯經及密秘部經咒等共699種。

西夏文大藏經《大藏經》[佛教經典總集]西夏文大藏經始由漢文大藏經譯出。

宋景祐元年(1034),《開寶藏》傳到西夏(可能是《開寶期待》的天禧修訂本),西夏的開國君主趙元昊於興慶府建造高台寺加以收藏,並召集回鶻僧人譯為新創造的西夏文。

先後歷時53年譯畢,共362帙,812部,3579卷。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由化身一行國師主持重行校勘並翻譯未譯的經籍,印製三藏新經。

至元三十年,世祖敕令主僧事的西壁土情轉知沙門慧中等20餘人負責將西夏文舊經送杭州刻印,到大德六年(1302)竣工,前後共刷印了140餘藏,但大多毀損無存,現各地發現的經論殘卷僅數十種。

傣文大藏經部派佛教南傳上座部巴利語系大藏經之一。

有三種不同的方言文字寫刻本,即西雙版納傣文、德宏傣文和傣繃文,其內容和其他文字的巴利語系大藏經基本一致,也分律、經、論和藏外典籍四大部類,用三種不同的傣文字母音譯巴利語原典。

除了相應部和增支部收入的各經大部分未曾譯出外,其他經籍都有譯本。

此外,還有用傣文翻譯的部分重要典籍和註疏,以及信仰上座部佛教各民族僧侶的著述,涉及天文、歷算、醫藥、歷史、語言、詩歌、民間傳說、佛經故事等,都被視為佛典在信徒中流傳,別具一格。

傣文經卷可分為貝葉刻寫本和枸皮紙寫本兩類。

紙寫本又分為摺裝本和書冊本兩種式樣。

傣文大藏經的流傳地區,以西雙版納傣文和德宏傣文書寫的經卷流布面較廣,傣繃文經卷則只在耿馬的勐定和勐連一帶流傳。

蒙文大藏蒙文大藏經先後有四次譯刻,最早是元大德(1297~1307)年間在薩迦派喇嘛法光的主持下,由西藏、蒙古、回鶻和漢族僧眾將藏文大藏經譯為蒙文,在西藏地區雕造刷印;明萬曆(1573~1620)年間普補譯過部分典籍增入刊行;崇禎(1628~1644)初年對舊本進行過鷳刊。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和碩裕親王福全領銜監修重刻甘珠爾竣工;乾隆六年到十四年(1741~1749)校譯重刻了丹珠爾,方始完備契丹藏約在遼興宗(1031~1054)時開雕。

又名遼藏。

它在《開寶藏》天禧修訂本的基礎上增收了《華嚴經隨品贊》、《一切佛菩薩名集》、《隨願往生集》、《釋摩訶衍論》、《大日經義釋》、《大日經義釋演秘鈔》、《釋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羅尼集》等當時流傳於北方的特有經論譯本,先後歷時30餘年刻成。

據遼鹹雍四年(1068)燕京天王寺志延所撰《陽台山清水院創造藏經記》載稱,這部藏經人579帙,千字文編次天字到字。

以前並未發現有流傳的印本,直到1978年修理山西應縣木塔時,才在塔中發現50軸殘卷;圖捲軸本版式為每版24行,每行15~18字不等(也有每行字數較為一致的經卷,如《大未能炬陀羅尼經》卷13,“靡”字號,每行均為17字)。

趙城金藏1933年首次在山西趙城縣霍山廣勝寺發現。

該藏系金代民間勸募,在山西解州(治所在今山西運城西南)天寧寺刻成。

又名《趙城金藏》。

發起人為潞州崔進之女法珍。

相傳她斷臂勸募刻經,很多佛教信眾深受感動,紛紛捐盜協助,甚至有破產應募者。

勸募的地區遍及晉南和秦西各州縣。

約在金皇統九年(1149)以前,於天寧寺組成“開雕大基經版會”負責刻造,金大定十三年(1173)完工。

全藏刻成之後,崔法珍於大定十八年將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視,在聖安寺設壇為崔授比丘尼戒。

二十一年,崔又將經版送到燕京,刷印流通。

兩年後,崔受封為宏教大師。

《趙城藏》的原刻版式除千字文編次略有更動外,基本上是《開寶藏》的復刻本;也是捲軸式裝幀,每版23行,每行14字。

它保留《開寶藏》蜀版(第一部刻印本)的許多特點,在《開寶藏》和它的另一復刻本——《高麗藏》初刻印本都散失的情況下,保存了數千卷《開寶藏》蜀本的原貌,無論在版本或校勘方面,都具有較高的價值。

金末元初,《趙城藏》部分經版毀於兵火。

約在元太宗窩闊台八年(1236),耶律楚材主持以半官半私的名義發動其所轄官員協助並在民間勸募,同時召集各地寺院會刻字的僧人到弘法寺補雕缺損經版。

補雕後的經版基本上恢復《趙城藏》舊刻的內容;千字文編次由天字到字,共682帙,6900餘卷。

但工作草率,字型不一,版式也不一致。

每版22~30行,每行14~27字不等,而且還雜有少量書冊式經卷在內。

現存的《趙城藏》系元中統二年(1261)的補雕印本,共4957卷(1952年又發現62種,162卷,此後還陸續發現過一些零散經冊,現存5100餘卷)。

由於年久散失缺損,明萬曆二十年(1592),解州靜林山萬壽禪寺僧悟順曾抄補若干卷;清雍正九至十一年(1731~1733),在信徒的贊助下,廣勝寺又集僧俗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抄補。

現存的補抄本200餘卷,即這兩次的補本。

因系根據明代《永樂南藏》本進行抄錄,編次多見錯落重複。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軍曾發動向廣勝寺進攻,企圖劫走《趙城藏》。

中共山西省委獲悉後,派出部隊進行保護,並將藏經轉移到一個山洞中保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找回。

由於洞內潮濕,不少卷冊遭到毀損。

經過十多年的細心修補,終於恢復原貌,現藏於北京圖書館。

1959年9月,在西藏薩迦寺北寺圖書館發現31種,559卷捲軸式裝幀木刻印本佛經,其編次和《趙城藏》完全一致。

從版式、字型、刻工等方面判斷,基本上可以肯定是《趙城藏》輸版入燕京後的補雕印本。

20世紀30年代,北京三時學會曾把《趙城藏》中所特有而為其他各版藏經中缺少的孤本佛教經籍46種,246卷編為上、中、下三集,縮印成32開本線裝120冊,分12池發行。

高麗藏據現有記載,《開寶藏》刻成後,印本曾在北宋端拱(988~989)年間傳到高麗;其後的天禧修訂本和熙寧修訂本,也分別在乾興元年(1022)和元豐六年(1083)東傳。

另外,契丹王朝在遼清寧九年(1063)也把新刻的《契丹藏》印本贈送給高麗王朝。

高麗王朝得宋開寶初本後,即據以復刻,1025年完工,是為高麗藏初雕本。

1090年又據《開寶藏》的天禧和熙寧兩個修訂本及契丹本加上高麗沙門義天所編《諸宗教藏總錄》所收章疏典籍3000餘卷,進行校勘,在興王寺開雕《高麗續藏經》4000餘卷;刻完後,和初雕本經版一同藏於符仁寺。

1232年全部版本毀於戰火,印本流傳情況不詳。

1236~1251年又根據印本復刻,版本原藏禪源寺,1398年遷至支天寺,次年再遷海印寺,後曾刷印50部。

1960年刷印12部,70年代以後,又影印改為書冊式裝幀,共45冊。

在海印寺刷印的50部中,先後有4部傳入日本。

1957年日本曾將其縮印為書冊式精裝本發行。

全藏共639函,千字文編交天字至洞字,入經1522部,6558卷。

龍藏清代官版藏經。

又名《清藏》。

清雍正十一年(1733),於北京賢良寺設立藏經館,由和碩莊親王允祿、和碩和親王弘晝及賢良寺住持超聖等主持;雍正十三年開雕,乾隆三年(1738)竣工,雕成經版79036塊。

全藏724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機字,1669部,7168卷。

版式和《永樂北藏》一致。

全藏也分正續兩部分,正藏485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漆字,內容完全和《永樂北藏》相同;續藏239函,千字文編次由書字至機字,內容較《永樂北藏》有所增減。

刷印100部,頒賜京內外各寺入藏。

1935年又印過22部。

經版原存宮內武殿,後移藏於柏林寺,至今尚存。

元代官刻1982年12月在雲南發現,僅存32卷,現藏雲南省釁書館。

經版較現有各種大藏經為大,每版7個半頁,42行。

每半頁6行,每行17字。

行間疏朗,上下有外粗內細的雙欄線,每版中縫及卷首經名下刻有千字文編次,版式為摺裝本。

在殘存的32卷中,有2卷卷首附有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太皇太后施印願文,字型為秀麗飄逸的趙體。

卷末有詮經講主等僧人及居士23人的名錄,依北方少數民族文字行文慣例,由左起直行按僧職大小順序向右排列。

另有一卷的卷末,還附有參加刻藏的38人職官名錄,也是按職位大小依次由左至右排列。

這一職官名錄為進一步考證元代官刻大藏經的雕造年代和研究元代職官制度,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據對殘存的32卷經冊千字文編次的初步考察,全藏至少有651函,6500餘卷,入藏內容僅次於《趙城藏》,應是當時規模最大的一部藏經。

石刻藏文甘孜縣草原廣闊,東部有洛戈梁子草原,北部有達通瑪大草原,天然草場面積達617927公頃,占全縣草場總面積的89.98%,牧草豐茂,主要集中在茶扎、大德、查龍、卡龍、下雄等鄉。

這裡有金碧輝煌的古剎扎拉寺,有莊重巍峨的銅色山宮,有純潔無暇的白塔,還有被喻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的明珠——石刻藏文《大藏經》。

藏文《大藏經》,是藏民族燦爛的文化遺產,它記載了藏族的歷史、地理、佛教、醫學、天文、工巧等各方面文化知識,是藏族的古代百科全書。

藏文《大藏經》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甘珠爾》意為佛語部,亦稱“正藏”,即釋迦牟尼本人語錄的譯文。

第二部分《丹珠爾》意為論述部,亦稱“副藏”,即佛教眾弟子對釋迦牟尼的教義注釋及僧人的論著。

全藏經共有三百二十六部,四千五百六十九種,二十一萬七千多塊經板,六千八百多萬字。

石刻藏文《大藏經》,位於達通瑪區西北部的大德鄉境內,離縣城120公里,海撥4080米。

在達曲河的最上游東岸與嘉仁河的西岸,兩河匯合處的嘉仁塘大草原上,扎拉寺巴爾多活佛首次發願創建和民間發願僱傭(工匠)雕刻堆積成的石刻經牆。

其雕刻功底深厚,經牆窟處有佛尊,其佛像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該經牆長2000米,寬2米,高2米。

據創建人統計,此地經典內容遠遠超過了《甘珠爾》和《丹珠爾》,估計石片約有十一萬個。

石片經書大小不一,大者如桌面,小者如椅面,平均約有一公分左右厚,石面光滑,字跡清晰,粒粒可見。

在石經的東端建造了一座高大的白塔,與經牆互相映襯,形成了草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十二部經什麼是三藏十二部經?“三藏”是指經藏、律藏、論藏,是佛陀的教法,是佛教的教義,是佛弟子依之修行的指南:經藏:梵語音譯“修多羅藏”,意譯“契經藏”,凡所有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根基的佛陀教法,都屬經藏。

律藏:梵語音譯“毗奈耶藏”,意譯“調伏藏”,是佛陀為調伏弟子心性,對治眾生惡習所制定的教團生活規則。

論藏:梵語音譯“阿毗達磨藏”,意譯“對法藏”,是佛弟子將經典教義加以論議、解釋、整理,而成組織化、體系化的典籍。

“十二部經”是將佛陀教法,依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十二種類,又稱十二分教、十二分聖教、十二分取消高亮經。

契經:又稱長行,是以散文方式直接記載佛陀的教法,通大小乘經典,也包含律和雜藏。

應頌:又稱重頌,和契經相應,而以偈頌重覆闡述契經所說的教法。

記別:又稱授記,本為教義的解說,後來特指佛陀對弟子們的未來修證果位所作的印證。

諷頌:又稱孤起頌,全部以偈頌來記載佛陀的教法,因非重述長行,故稱孤起頌。

自說:是佛陀不待他人請法而自行開示的教說,如《阿彌陀經》。

因緣:是記載佛陀說法教化的因緣。

譬喻:以譬喻來宣說法義,如《法華經》中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本事:是敘述佛陀及佛弟子過去世的因緣事跡。

本生:記載佛陀過去世種種大悲行。

方廣:宣說廣大深奧的教義。

希法:記載佛陀及諸弟子等希有殊勝之事。

論議:記述佛陀論議、抉擇諸法體性,並分別明了法義,是一切論書的通稱。

有一首偈語,正可說明上述十二部經的內容:長行重頌並孤起,譬喻因緣與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及授記。

乾隆版大藏經《乾隆版大藏經》為清代官刻漢文大藏經,亦稱《清藏》,又因經頁邊欄飾以龍紋名《龍藏》。

它始刻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完成於乾隆三年(1738),是我國歷代官刻大藏經極為重要的一部。

全藏總計5600多萬字,共收錄經、律、論、雜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經版79036塊。

由亞太中國(香港)佛教研究院整理的《乾隆大藏經》三本套裝,是中國第一套也是唯一為供奉所特殊製作的版本。

其嚴謹、完整的佛學經論,對於佛教的歷史、文化、哲學傳承有著不可替代的指導意義。

得到一部大藏經曾是無數善眾所終身尋求而不可多得的大件功德。

非尋常之造化。

尺寸:28mm*38mm*38mm裝幀:特別精裝版現狀中國首次不限量公開發行佛教經典《大藏經》2008年11月20日中國佛教的最高典籍《大藏經》擺上了南京可一書店的書架,首次面向社會公眾,進行公開流通。

《大藏經》是將所能蒐集到的佛教典籍匯集編成的全集,歷來一般只由宮廷、官府、大寺院收藏。

在中國歷史上,一向有盛世修撰《大藏經》的傳統。

千餘年來,中國先後有十幾種官刻大藏經問世。

清朝雍正、乾隆年間,刻印了《乾隆大藏經》(又稱《龍藏》、《清藏》)。

1909年,由在中國致富的美國商人哈同夫婦出資,著名高僧宗仰上人和著名學者王國維、章太炎等校勘編纂了《頻伽精舍校刊大藏經》(簡稱《頻伽藏》)。

此次公開發行的《大藏經》即依據《頻伽藏》版本。

《頻伽藏》是中國近代出版的第一部鉛印本《大藏經》,在中國已編修《大藏經》中成書最晚、規模最大,共收經文8416卷,是眾多《大藏經》中唯一有句讀、適合現代人閱讀的版本。

一誠長老表示,不限量公開發行《大藏經》是中國佛教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太平盛世的標誌,不僅表明中國日益開放,也表明中國政府對宗教信仰自由、對傳統文化和宗教文化建設的支持。

 嵩山少林寺受贈首部完整《大藏經》2014年4月12日,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山門大開,方丈釋永信率眾弟子山門前迎奉手工木刻印刷版《清敕修大藏經》。

釋永信說,藏有3萬多冊古籍的少林寺藏經閣有北宋、南宋、明、清等時代的《大藏經》,多為影印本或縮印本,且均不完整,受贈的這部《大藏經》是少林寺唯一完整的。

 相關詞條 《乾隆大藏經》 《乾隆版大藏經》為清代官刻漢文大藏經,亦稱《清藏》,又因經頁邊欄飾以龍紋名《龍藏》。

它始刻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完成於乾隆三年(1738),是我國... 書籍概述   編刊工程   出版信息   御製重刊藏經序 《大藏經》 《大藏經》,佛教典籍的叢書。

又名一切經、契經、藏經或三藏。

內容包括經、律、論。

大藏經的編纂,始於釋迦牟尼涅盤不久,弟子們為保存他的說教,統一信徒的見解和... 內容簡介   語系   代表版本 《高麗大藏經》 《高麗大藏經》,又稱《八萬大藏經》是13世紀高麗王朝高宗用16年時間雕刻成的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全面的大藏經之一。

《高麗大藏經》內容全面,準確無誤,做工精美... 簡介   歷史淵源   由來   其結構與內容   校勘以及它的底本與刊刻 《中華大藏經》 1982年開始編印出版的《中華大藏經》,是國家古籍整理重點項目,由任繼愈先生主持,組織一百多位專家學者,歷時十餘年得以完成,為方便《中華大藏經》的閱讀和研究利用。

介紹   特點   大藏經小常識   價值 乾隆大藏經 《乾隆版大藏經》為清代官刻漢文大藏經,又稱《清藏》或《龍藏》。

由皇帝欽定,以明朝《北藏》為底本增減刻印的敕版藏經。

它始刻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完成... 簡述   編刊工程   聖教目錄   出版信息 漢文大藏經 據《隋書·經籍志》和《歷代三寶記》載:梁武帝蕭衍在天監十四年(515)於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由沙門僧紹撰《眾經目錄》4卷。

十七年,又命寶唱改定,共14... 漢文大藏經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滿文大藏經 漢文大藏經的滿文選譯編刻本。

又稱國語譯漢全藏經或國語譯大藏經。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根據漢文大藏經的編次和內容選出699部佛籍,譯為滿文編纂成藏。

滿文大藏經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金字大藏經 金字大藏經是收錄佛教典籍的全書;所謂金字大藏經,就是用金粉書寫的大藏經,彌足珍貴。

基本介紹   相關領域 相關搜尋星雲大師性中華大典舉人基督教大藏經總目提要:經藏宋元南戲達賴喇嘛佛彌勒佛《大藏經》圓明園大藏經-第31冊:瑜伽部下五行南傳佛教漢文大藏經七福神大藏經總目提要:文史藏大藏經總目錄大藏經萬佛圖鑑釋迦牟尼藏文大藏經釋道心大藏經-第30冊:中觀部全瑜伽部上雍和宮大藏經三藏十二部藏傳佛教大藏經傳奇熱門詞條backfaithGLONASShumbleKakaoTalkLexusISSatellite《臺灣霹靂火》刷牙印表機維修咖啡紗宅急便忘憂谷怎麼愛你都不夠戀愛養成明池楊繡惠番茄節短除法紅豆泥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設計家鎧甲勇士獵鎧之神腦危機高壓鍋FLUKEvillage優化大師吉他譜啟辰T90德賽抽筋水手怕水波浪理論消防法潤娥無所適從百度影視英菲尼迪Q60蔡玉玲退避三舍酷6金柱赫陽明山公園龍柏樹下流正義亂五糧醇勇敢的心千里達聘金跨越陰溝裡翻船《大藏經》[佛教經典總集]@百科知識中文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