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孩子的語言,教他們學會分辨「的」和「得」 - 翻轉教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刻意挑出錯字,為的是鼓勵孩子多寫,不過有件事讓我很頭疼,該如何跟孩子說明「得」和「的」的不同,即使是大人都不一定分得清、用得適當。

已複製連結 免費電子報 付費訂閱 分享 趨勢政策 全球觀點 台灣現場 教學現場 課堂教學 班級經營 人物故事 教學資源 深度專題 多元觀點 專家專欄 所有專欄作家 讀者投稿 我要投稿 教育創新 產業動態 年度教育創新活動 教育創新支持夥伴 教育新創20+ 了解訂閱服務 訂閱會員活動 認識翻轉教育 登入註冊 免費電子報 趨勢政策 全球觀點 台灣現場 教學現場 課堂教學 班級經營 人物故事 教學資源 深度專題 多元觀點 專家專欄 所有專欄作家 讀者投稿 我要投稿 教育創新 產業動態 年度教育創新活動 教育創新支持夥伴 教育新創20+ 了解訂閱服務 訂閱會員活動 認識翻轉教育 教學現場 課堂教學 用孩子的語言,教他們學會分辨「的」和「得」 大人們!你們分得出來「的、得」嗎?自己都容易混淆的用字,該如何教國小的孩子呢?大沈老師無老私分享他的教學心法,提供老師們無痛教學方法與資源! ▲截自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分享 文 大沈 2017-09-2903:09更新:2022-05-2717:58 本文重點摘要 大人都不好分清楚「的、得」如何教小孩 低年級孩子,從習慣用法來練習 利用童詩口訣幫助孩子記憶 週日陪女兒復習功課時,聽她唸著一段課文,好有感,孩子一下子就長大了,身為父母能陪伴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在放手讓孩子自己前進之前,我們總是會不停地想著:我們還可以再多給她們什麼?如何用她們聽得懂的方式,講述我們想給的知識? ▲翰林三上國語〈時間是什麼〉。

作者/林武憲 很多家長反映在指導孩子作業時,最常發生的情形就是爭論著國字寫法和讀法的不同,其實只要善用網路字典就能解決大半的紛爭,或者請孩子回頭詢問老師。

網路發達的時代,能很快的用關鍵字詞找到很多資料,建議在國小階段,字詞義以〈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為主。

大人都不好分清楚「的、得」如何教小孩 最近開始讓班上的孩子寫小日記,每日陪孩子花個十幾分鐘討論,一日生活中的所思所感,練習將自己的想法理順,進一步寫成通順達意的句子。

不刻意挑出錯字,為的是鼓勵孩子多寫,不過有件事讓我很頭疼,該如何跟孩子說明「得」和「的」的不同,即使是大人都不一定分得清、用得適當。

先後輸入「的」和「得」的國字,得到了查詢結果,而因為以這兩個字來說,容易混淆的狀況是發生在兩個字都唸成「・ㄉㄜ」的情形下,所以我只截取這兩個畫面。

▲在網路上的〈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搜尋「的、得」所得出的資料。

截自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在〈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中,很清楚明瞭地說明了各自的解釋,兩相比對之後,我們可以歸納出兩種的不同,不過這是建立在我們對詞性的理解有一定程度,也能看懂助詞、介詞,能分辦形容詞和副詞的差異。

這時,如果是陪伴過孩子學習的家長或老師,是不是察覺了這裡有個關鍵點:我們的孩子能理解這樣的文法用語嗎? 進一步再找到了康軒教學專題裡「語文天地」一篇〈「的」、「得」的分辨使用〉。

建議在教學中將兩者的用法分類,再以句子實例來佐證:  (一)「的」字的用法: 生物+的。

例如:我的書包、魚的眼睛、媽媽的衣服。

非生物+的。

例如:桌子的顏色、石頭的大小、風的強度。

顏色+的。

例如:紅的花、淺藍的天空。

形狀+的。

例如:圓的扇子、扁的球。

大小+的。

例如:大的衣櫃、小的螞蟻。

形容詞+的。

例如:美麗的花、漂亮的小姐、討厭的老鼠。

詞尾、句尾+的。

例如:賣魚的、開車的、你會喝醉的。

疊字詞+的。

例如:藍藍的天、快快樂樂的唱歌。

動作+的+東西。

例如:吃的粽子、寫的字。

情況或程度的詞+的+動作(或是說:的+動作)。

例如:用力的打、津津有味的吃。

(二)「得」字的用法: 覺得。

介詞。

用在動詞、形容詞後面,表示結果或性狀。

(其後一定不接表示「東西」的詞) 用在動詞後面。

例如:跑得快、說得很動聽。

用在形容詞後面。

例如:美得冒泡。

▲以上文字引用自網路資源——康軒教學專題語文天地   低年級孩子,從習慣用法來練習 事實上,這樣的整理方式都是沿用我們自己過去在準備考試時,摘要重點條列分析的模式,看起來很有條理,似乎能達到不錯的成效,其實不然。

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這樣冗長無趣的說明文字,大概看不到兩行,也聽不完老師家長的說明,和我們想傳達的不能交集。

要知道年紀小的孩子必須分段重複,漸漸累積語感,才能在認知發展較成熟後能很快理解這些用語,急也急不來的。

那,就只能等嗎? 當然不是,其實在國語教材中,每一個年級的文本裡,「的」和「得」都屬於高頻率的常用字,因為屬於助詞和介詞,要去從文法下手,不如從習慣用法來多練習。

「的」練習 這裡整理一些在國語課本裡找到的句子(句子挑選以該課也有搭配做短語練習或句子仿作為主): 大家都是我的好朋友。

左手和右手都是我的好幫手。

(引用自南一版一上第四課) (指導語:什麼人的東西,中間用「的」) ▲截自〈南一版一上第七課〉 (指導語:什麼地方的東西,什麼形狀的東西,中間用「的」) 北風呼呼呼的吹,北風輕輕的說故事給小鳥聽。

(引用自康軒版一下第一課)  短語練習:慢慢的走、快快的跑⋯⋯ (這裡的「的」字,其實是同「地」的用法,前面的呼呼呼和輕輕都是拿來形容後面的動詞,但考慮孩子的理解,調整指導語:前面的字是跟後面的動作有關係,可能是它的聲音、可能是表現這動作的樣子時,中間用「的」)   作夢的雲(引用自康軒版一下第五課)  短語練習:說謊的狐狸、迷路的小鹿、睡著的妹妹⋯⋯ (指導語:觀察一下「的」的前後詞語,會發現什麼呢?前面的動作和後面的名詞,到此時,孩子應可理解動詞和名詞的差異了,也可為了後面說明「得」的前面大多是動詞來預做準備) ▲翻攝自康軒一下閱讀單元文本春天來了。

作者/林良 (指導語:什麼地方的東西、什麼形狀的東西、什麼顏色和味道⋯⋯中間用「的」) ▲大沈老師提供 像這類的短語練習,對大人來說或許都很相似,指導時有時會疑惑,這種句子有什麼好練習的? 其實這些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都是重要的每一步,不但要練習書寫,更要大聲讀出聲音,連結音韻之美。

疊字詞之所以大量出現在低年級的教材中,就是因為這年紀的孩子對聲音還很敏感,比起單純看文字,圖象聲音都是低年級孩子重要的養分。

這是陪伴孩子學習語文的重要開端呢! 「得」練習 相對「的」的複雜性,「得」其實相對簡單,一種就是特定的詞語來記憶:像「覺得(・ㄉㄜ)」和「記得(・ㄉㄜ)」,就一定不可寫成「的」。

另一種就是放在動詞後面: ▲大沈老師提供 南一版和康軒版都是把「得」的句型練習安排在二年級才出現。

在這之前,孩子們已累積很多關於「的」的用法經驗,大部分會寫錯的情形都是直接全寫成「的」。

指導時,就是把兩種句型做比較,引導孩子注意兩種句型中動詞的位置。

(此時孩子已可理解動詞的意義了) ▲大沈老師提供 (指導語:小朋友,請你們把動作圈出來,你發現動詞在「得」(「的」)的上面還是下面呢?) 在尋找資料的過程中,我被兩個句子困住了,分別是在《國語二下南一版》的第八課和第十課中,出現這兩個句子: 有人自由自在的游來游去,我卻緊張得幾乎忘了呼吸。

我一拿到借書證,就高興的找了三本故事書。

乍看之下兩個句子似乎結構是相似的,如果單純用剛才提到的分辨方式去分,這兩句好像就有一句是不對的,但是再去讀上文,就會了解這兩句強調的意思不同,前者是以緊張為想表達的主要意思,可以請孩子把緊張圈出來,用「得」是表示後面的忘了呼吸只是形容前面緊張的程度。

後者的句子,去找書才是重點,也請孩子圈出「找了三本故事書」,用「的」是表示前面的高興是形容找書的心情。

因為我把問題放在自己的公開貼文上,晚上就有年輕老師私訊我,問我在國語作業簿裡的說明恰當嗎?想釐清自己的疑問,我也馬上把自己整理的重點回覆她,這種一起成長前進的感覺,也是我樂於分享在網路討論的主因。

▲大沈老師提供   利用童詩口訣幫助孩子記憶 說到這裡,對「的」和「得」的用法,我們似乎都有了更清楚的認識,接下來就是陪伴孩子在文本裡的句型短語中反覆練功。

千萬要記住的一點是,孩子的認知和常識沒有我們來得豐富扎實,不是他們不認真努力,只是因為我們比較老,學得早一些,光講述專業名詞是無法讓他們體會,也不會產生熱情的。

中文的學習不光是在台灣,找到對岸一篇將「的」、「得」、「地」編成口訣的文章,看起來頗有童趣,卻受限兩岸有些慣用語和語氣的不同,唸起來不夠生動。

 但是用童詩口訣的方式來幫助孩子記憶分辨「的」和「得」這樣的想法太棒了,害我輾轉難眠,不快寫下,不能好好睡覺。

在這裡分享3則練習「的」和「得」的童詩,似乎也很適合讓中高年級的孩子仿作,歡迎大家帶回班上當引導文本。

(一)紅紅的太陽當空照白白的雲朵天上飄 公園的小花微微笑 路邊的小草彎彎腰 徐徐的涼風暑氣消 親親的寶寶懷裡搖 (二)美國老鷹飛得高 澳洲袋鼠跳得遠 非洲牛羚走得急 巴西烏龜爬得慢 挪威鮭魚游得快 台灣黑熊長得壯  (三)過得真快又一年 長得好高添新衣 玩得開心最要緊 熱得要命沒關係 紅得發紫成偶像 唱得動聽是實力 (指導語:以上3首在進行仿作指導時,如果是以「的」為主題,可以物品東西為關鍵字詞,帶出畫面,再一一排列成詩句;如果是以「得」為主題,就以動詞為關鍵字詞,來安排做動作的主角或狀態,再配合韻腳或情節來安排句子先後順序。

)  小省思 最後,我不禁有個小小的省思,也請大家(尤其是有志在語文教學深究的老師們)思考一個問題,規定國小不教「地」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混淆,而不教真的是最好的方式嗎?這段話是一位國中老師在他分享「的、得、地」的用法前,開頭的第一段話。

真的值得我們想一想,教與不教的原則。

在國小階段,連「得」字和「的」字的分別都搞得不太清楚的人,一升上國中,課本裡一下出現了那麼多的「地」字,哪有可能將三者一一分清? ▲截自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延伸閱讀 前十週不只是教注音,更是學習態度的養成 幼小銜接學注音,從每天1篇短文開始 【注音符號教學資源下載】教學活動大公開,孩子快樂學習 大沈 國小老師 一位很幸運能一直在低年級任教的國小教師,同時有三個可愛的孩子和一位強力後盾老公。

喜歡在教學現場裡,聆聽孩子的想怯,在和孩子的對話裡找到自己過去的迷思,讓自己更有自信能陪伴孩子成長。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試閱 立即訂閱 翻轉教育訂閱服務 全台最具影響力的創新教育與教學平台一站為你蒐集教育新知,教學備課更有效率 翻轉教育全站暢讀 精選優質教案資源 名師專家專屬交流 NT365元/年 年訂限時優惠 NT365元/年 6/10活動方案 確認訂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