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服[古代君臣百官的議政之服]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明朝朝服 朝服[古代君臣百官的議政之服]朝服[古代君臣百官的議政之服] 更多義項▼ 收起列表▲ 朝服[古代君臣百官的議政之服]朝服[[美]菲利普·博比特所著書籍] 朝服,又稱為“具服”,是古代在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及頒詔開讀、進表、傳制等重大典禮時使用的禮服,其基本樣式是衣裳制,東漢以後的朝服包括梁冠、赤羅衣、白紗中單、青飾領緣、赤羅裳、青緣、赤羅蔽膝。

朝服也被漢文化圈國家廣泛採用,包括日本、朝鮮、越南、琉球均制定了朝服制度。

基本信息中文名:朝服朝服形制孔府舊藏明朝文官朝服全套在周代以前,中國的服裝主要採用一種形制,即上衣下裳制。

《禮記·玉藻》中就有"朝玄端,夕深衣"的記載,意思是說早朝為大禮,一定要用玄端朝服,到了夕朝,就可採用輕便一些的深衣。

諸侯以天子之燕服為朝服。

朝服雖然可代替祭服用於祭祀,但主要用途還在於朝會,它是古代君臣百官的議政之服。

先秦以皮弁、玄端為朝服,皆以十五升夏布為之,即二尺二寸幅內含一千二百縷的苧麻布。

漢明帝制定朱衣朝服,後世朝服則所謂進賢冠、絳紗袍,以羅為之。

一直沿用至明朝。

大唐開元禮規定朝服包括:冠,幘,纓,簪導,絳紗單衣,白紗中單,白裙襦,赤裙衫,革帶,鉤觫,假帶,曲領方心,絳紗蔽膝,襪,舄,劍,雙綬。

韠長三尺,上廣一尺,下廣二尺,其頸五寸,肩革帶博二寸。

朝服首服外衣足衣配飾禮用天子朝服通天冠絳紗袍赤舄諸祭、上朝、元會、冬會諸王朝服遠遊冠絳紗袍舄佩山玄玉,垂組、腰劔謁廟、元日、冬至朔日入朝文官朝服進賢冠(梁冠)絳紗袍舄印綬、紐陪祭、朝享、拜表武官朝服籠冠(武弁)絳紗袍烏皮靴佩水蒼玉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有個名叫田恬的武安侯,穿著一件名叫"襜褕"的衣服上朝,結果被漢武帝怒斥為"不敬",儘管他身份不低,結果還是被免去了侯爵。

歷史孔府舊藏明朝梁冠從文獻記載來看,早在周代已有朝服。

《周禮·春官·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視朝,則皮弁服。

"皮弁服就是最早的朝服。

這種衣服多採用細白布製成,衣裳分制,下裳也用白色。

和這種衣服相配套,頭上也戴白色的冠帽:其制為尖頂,造型像兩隻手掌相合,名稱叫"弁"。

製作弁的材料,通常用白色鹿皮,所以又稱為"皮弁"。

皮弁之服不僅用於天子,士以上的男子覲見君王也可用之。

由於衣裳採用白色,素而無紋,不能辨別各人的身份,所以特在皮弁上加以區分。

具體做法是在皮弁上加以玉飾,天子用五采玉;侯、伯、子、男用三采玉;卿大夫用三采玉;士一級則不用玉飾。

另外在玉飾的數量上也有些區別。

以示尊卑。

明代朝服沒有文武之分,只有品級之分。

徐顯卿宦跡圖中的明朝朝服卿士退朝以後回到府邸,如果要自己聽朝,即朝見比自己身份低的人,則不能再著皮弁之服,而要換上一種"緇衣",即以黑布製成的朝服。

《詩經·鄭風·緇衣》中即有"緇衣之宜兮"的說法。

漢代的毛亨對《詩經》加以注釋:緇,黑色,卿士聽朝之正服也。

"宋代儒學大師朱熹則說得更加明白:"卿士朝於王,服皮弁不服緇衣,退食私朝服緇衣,以聽其所朝之政也。

"《徐顯卿宦跡圖》中的明代朝服春秋戰國時的卿士朝會之服,大多用黑色布帛製作,其形端莊方正,因稱"玄端"。

和玄端配套的首服是委貌,這是和皮弁造形相似的一種冠飾,只是不用鹿皮,而代之以黑色繒絹。

因為這種朝服是用委貌和玄端組成的,所以"委端"就成了朝服的代名詞。

《春秋穀梁傳·僖公三年》記載:"陽穀之會,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

"晉范寧註:"委,委貌之冠也。

端,玄端之服。

"唐楊士勛也解釋說:"謂之玄端者,其色玄而制正幅無殺,故謂之玄端。

桓公會諸侯,因使諸侯朝己'故服朝服也。

"也有將"委端"兩字倒過來,稱作"端委"的,如《左傳·昭公元年》:"吾與子弁冕、端委,以治民臨諸侯。

"西漢君臣朝會之服也用黑色,只是在領袖部分緣以絳邊。

曾經因為替妻子畫眉而名噪天下的漢京兆尹張敞說過:"敞備皂衣二十餘年,嘗同罪人贖矣,未聞盜賤起也。

"他所說的"皂衣",就是指朝服。

"備皂衣二十餘年",就是說當了20餘年的官。

可見西漢時,儘管祭服制度不甚完備,但朝會之服仍有章可循。

司馬相如《上林賦》:“於是(天子)歷吉日以齋戒,襲朝服,乘法駕。

”漢明帝永平二年依據周代冠服之制,參酌秦制,制定了冕服、佩、綬和朝服等一系列制度。

漢明帝制定朱衣朝服,成為後世典範。

唐宋朝服章懷太子墓禮賓圖中的著朝服官吏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仍穿朝服。

朝服的樣式,承襲漢朝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佩圍裳,玉佩組綬一應俱全。

唐代朝服隋唐時期,雖然在最隆重的禮儀服裝朝服仍跟上傳統,但是穿得最多是公服,成為了後代服色制度的另一個傳統。

宋代朝服宋代延續了漢朝隋唐的朝服,也叫具服,朝會時使用。

上身用朱衣,下身系朱裳,即穿緋色羅袍裙、襯以白花羅中單,束以大帶,再以革帶系緋羅蔽膝,方心曲領,掛以玉劍、玉佩、錦綬,著白綾襪黑色皮履。

穿朝服時必戴"進賢冠"(一種塗漆的梁冠帽),"貂蟬冠"(又名"籠巾",是以藤絲編成形,上面塗漆的冠帽),獬豸冠(屬進賢冠一類)。

明朝朝服洪武二十六年定製,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頒詔、開讀、進表、傳制都用梁冠、赤羅衣,青領緣白紗中單,青緣赤羅裳,赤羅蔽膝,赤白二色絹大帶,革帶,佩綬,白襪黑履。

以梁冠上的梁數區別品位高低。

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籠巾貂蟬(貂原來掛貂尾,後以雉尾代替,蟬是金飾)。

公冠八梁,加籠巾貂蟬,立筆五折,四柱,香草五段,前後玉蟬。

侯七梁,籠巾貂蟬,立筆四折,四柱,香草四段,前後金蟬。

伯七梁,籠巾貂蟬,立筆二折,四柱,香草二段,前後玳瑁蟬。

俱插雉尾。

駙馬不用雉尾,其餘與侯同。

一品七梁,玉帶玉佩具。

黃、綠、赤、紫織成雲鳳四色花錦綬,下結青絲網,玉綬環2。

二品六梁,革帶,綬環犀,余同一品。

三品五梁,金帶,佩玉,黃、綠、赤、紫織成雲鶴花錦綬,下結青絲網,金綬環2。

四品四梁,金帶,佩藥玉(即玻璃),余同三品。

五品三梁,銀帶鈒(音sà颯)花(即銀質飾有凸紋金花),佩藥玉,黃、綠、赤、紫織成盤雕花錦綬,下結青絲網,銀鍍金綬環2。

一至五品都用象牙笏。

六、七品二梁,銀帶,佩藥玉,黃、綠、赤織成練雀三色花錦綬,下結青絲網,銀綬環2。

御史服獬豸(神羊)。

八、九品一梁,烏角(牛角)帶,佩藥玉,黃、綠織成鸂鶒二色花錦綬,下結青絲網,銅綬環2。

六品至九品用槐木笏。

籠巾貂蟬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將朝服上衣改成赤羅青緣,長過腰止七寸,不掩沒下裳。

中單改成白紗青緣,下裳赤羅青緣,前三幅後四幅,每幅三襞積(褶襉),革帶前綴蔽膝,後佩綬,系而掩之。

大帶表里用素色。

萬曆五年令百官正旦朝賀,不準穿朱履。

冬十一月百官可戴暖耳。

明朝服復原,一品明朝服正面與背面 朝鮮朝服朝鮮文官朝服朝鮮朝服朝鮮朝服(18世紀)高麗國王王建臨死前召大匡朴述希親授十條訓要,其四曰“惟我東方舊慕唐風,文物禮樂悉遵其制。

殊方異土人性各異,不必苟同。

契丹是禽獸之國,風俗不同,言語亦異。

衣冠制度慎勿效焉。

”朝鮮世宗大王命令擬定吉凶兵軍嘉五禮,“取本朝已行典故,兼取唐、宋舊禮及中朝之制。

”中朝指的就是當時朝鮮的宗主國明朝。

朝鮮李朝的祭服、朝服大體上保持了明朝嘉靖八年改制前的樣式。

1884年,朝鮮進行了甲申衣制改革。

朝鮮高宗頒布衣服簡化令,朝服逐漸退出公共領域,士庶都將漆笠、周衣改良作為日常服。

日本朝服近代日本公卿朝服日本朝服被稱為禮服。

1871年夏季召開宮中服制改革會議,太政大臣三條實美提出改革服制。

1871年9月3日,明治天皇廢止奈良朝以來的唐風樣式的詔書認為“如今衣冠之制、模仿自中古唐制、風格流於軟弱”。

1872年11月12日太政官布告第339號廢除了朝服制度,代之以衣冠、狩衣,且僅作為神道祭禮禮服。

國家公務活動則代以洋服。

傳統漢族服飾(一)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

大襖摩托靴雪靴靴遠遊冠翹頭履通天冠萬字巾東坡巾綸巾鞠衣朝服六合一統帽帷帽梁冠儒服袀玄巾幘逍遙巾莊子巾軍靴幅巾儒巾簪進賢冠冕冠翼善冠鳳冠曳撒網巾襖裙短褐騎警靴技師靴牛仔靴草鞋雲頭錦履履弓鞋補服玄端翟衣斗篷幞頭斗笠木屐冕服官服公服襦裙相關詞條 朝服 朝服,又稱為“具服”,是古代在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及頒詔開讀、進表、傳制等重大典禮時使用的禮服,其基本樣式是衣裳制,東漢以後的朝服包括梁冠、赤羅... 朝服形制   歷史   朝鮮朝服   日本朝服 清朝朝服 清朝朝服主要用途還在於朝會,它是古代君臣百官的議政之服。

概述   文官官服 相關搜尋雪靴朝服[古代君臣百官的議政之服]大襖遠遊冠東坡巾翹頭履摩托靴熱門詞條daemonInternetExplorer7VV《未麻的部屋》九把刀乳暈縮小吳建豪咕嚕肉幸福無關接神日推理之絆星艦戰將春酒棉花棒無盡武裝福克斯紫禁驚雷經典老歌自由艦花與蛇蕭特藥妝店血胎換骨重機cfoMarcJacobsmoschino冷凍療法創聖的大天使因數天麻奧迪A3屍體派對廣澤尊王歡樂飯米粒兒淡水龍蝦熊貓tv生猛海鮮皇后秀琴紅外線接收器詭山野水伊織養生膠帶一天亞洲冠軍聯賽年輪校園動漫純吃茶羊肉爐范瑋琪酷愛樂團朝服[古代君臣百官的議政之服]@百科知識中文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