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費36年拍攝,台灣導演劉燕明無償捐出700捲影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標籤: 劉燕明, 台灣, 熊鷹英雄, 林務局, 赫氏角鷹, 國家地理頻道, ... 今年67歲的劉燕明,是台灣第一個用16厘米攝影機拍鳥的生態攝影師,拍鳥資歷 ...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達思智能科技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原創內容暨內容媒體業者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 2018/03/09,環境PhotoCredit:劉燕明臉書AbbyHuang現任關鍵評論網新聞組採訪編輯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從1984年開始拍攝紀錄片,台灣生態導演劉燕明的拍攝生涯已超過30年,累積了20部生態紀錄片作品、700捲以上的台灣生態影像,現在他決定將畢生心血,全部捐給林務局。

農委會林務局今天召開「劉燕明導演畢生自然生態影像捐贈簽約儀式」記者會,劉燕明與林務局簽約,將36年來拍攝的影像資料,全數無償捐贈給林務局。

今年67歲的劉燕明,是台灣第一個用16厘米攝影機拍鳥的生態攝影師,拍鳥資歷超過30年,台灣前3部生態紀錄片都是出自他手。

1984年,劉燕明蹲在淡水河棲地拍關渡候鳥,累積了3萬多呎膠卷,推出台灣第一部生態紀錄片《淡水河水鳥歲時記》,之後又陸續拍了《台灣獼猴》、《藍鵲飛過》、《台灣野鳥百年紀》3部生態紀錄片,可說是台灣生態紀錄片的始祖。

《中國時報》報導,為什麼這麼愛拍鳥?劉燕明開玩笑說,「鳥不會問我,有沒有公文?你是哪個單位?」劉燕明表示,原本想拍一部紀錄「台北的一天」影片,但只要在台北街頭架起攝影機,馬上有人上前關切,層層阻撓下。

他於是棄人改拍動物,「因為動物不會問我要拍什麼。

」劉燕明從菜鳥拍到老鳥,生態作家劉克襄曾陪他赴關渡拍鳥,劉克襄說,「跟一次就知道有多苦」,因為拍鳥講究的是「等」,不怕時間磨、可以獨自一個人「蹲」上一整天。

《中央社》報導,牙醫出身的楊憲宏回憶,劉燕明當時為了拍攝,三餐不繼,只吃餅乾,牙幾乎壞光了(後來獲得台泥的贊助,才有餘錢換上一副假牙)。

而劉燕明在報導台泥產業對生態造成的衝擊過程中,與辜成允、辜振甫不打不相識,辜成允看了他對台泥的批評,不服氣的反問,「不然你說我能做什麼?」因而開啟資助劉燕明拍紀錄片之緣。

1991年,劉燕明以《台灣獼猴》一片拿下美國蒙大拿州「國際野生動物電影展」的最佳攝影獎,1992年,又以《藍鵲飛過》榮獲該影展的最佳藝術概念獎。

1995年,劉燕明以《台北樹蛙》拿下第「亞太影展」攝影獎,近期則以《熊鷹英雄》拿下2014年美國休士頓影展金牌獎,成就受國際肯定。

「我就是喜歡拍動物」為了拍攝熊鷹,他可以藏身在樹上近百天《台灣英文新聞》報導,林務局表示,劉燕明導演一生奉獻於自然生態拍攝,以超凡意志力,在山林間孤獨守候。

為了讓讓動物們放下對他的戒心,不但須跋山涉水,拍攝期更時常數天無法移動,一天只吃一頓泡麵,他的好友楊憲宏更描述他「無法刷牙,牙齒都壞光了」,但他甘之如飴,也從不邀功。

為了拍攝台灣最大猛禽「熊鷹」的幼鳥、母鳥育雛、以及幼鳥離巢等珍貴畫面,劉燕明在莊福文教基金會長期資助下,跋山涉水進入了無人煙的深山,尋找鷹巢,耗時14年,才完成台灣首部「熊鷹」紀錄片,片名為《希望之徵》。

《中國時報》報導,為了要順利拍攝敏感的熊鷹,劉燕明在高達21公尺的大樹上搭建樹屋,躬著身子行動,吃喝拉撒都在樹上,最長一次待了29天。

前後超過100天的樹屋生活,終於成功把50公尺外鷹巢裡餵養幼鳥,以及小熊鷹羽翼漸豐,最後離巢飛翔的珍貴畫面,完整記錄下來。

之所以會這麼拼命,劉燕明表示,是為了傳遞對生命的尊重。

「熊鷹」的主角,是台灣最大型猛禽「赫氏角鷹」。

赫氏角鷹有著美麗的羽毛,台灣原住民排灣族與魯凱族相信,人死後會變成百步蛇,百步蛇年老後又會羽化成熊鷹,因而成為其崇拜的象徵。

熊鷹的羽毛,也成為部落頭目的頭飾裝飾。

不過,近年來熊鷹雀因濫捕而瀕臨絕種。

劉燕明希望透過《熊鷹英雄》的播放,讓國內民眾更了解與注意到這種珍稀的鳥類。

而劉燕明與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研究專家孫元勳合作,共同完成另一部熊鷹紀錄片《熊鷹英雄》,和已故導演齊柏林的紀錄片《看見台灣》,雙雙在2014年第47屆休士頓國際影展中,獲電視紀錄片類金獎肯定。

該片也獲得了國家地理頻道的播出,中文旁白則由演員陳柏霖配音。

《中央社》報導,劉燕明致詞時說,他最感謝的是台灣的動物,他三十年來靠動物吃飯,動物們沒和他要過半毛錢,更不會跟他要求肖像權,「牠們是我最好的朋友,我要謝謝牠們。

」拍了30多年,儀式中致詞卻只說3分鐘,劉燕明傳達他沈迷於大自然,以及他用盡心力、不知下一餐在哪也要完成台灣野生動物拍攝之情。

會後他告訴媒體,「我就是喜歡拍動物」。

無償捐出700捲影像,劉燕明:生態不是我個人的資產劉燕明至今已累積20部生態紀錄片作品,鳥類是最大宗。

他常開著破舊的吉普車,全台跑透透、上山下海去拍鳥,大雪山林道、玉山、合歡山都是他出沒的「熱點」,至少建立6、700捲鳥類資料庫,還買了一個冰箱專門「冷藏」膠卷底片。

連冷氣也沒裝的他,每個月快2000元的電費,幾乎都用在必須以攝氏零下20度冷凍的膠卷上頭,加上數位化及影片整理的開銷,他實在付不起,因此提早捐贈膠卷,當中7成影片都是最初拍成、未經整理的,之後也會協助彙整。

Photocredit:林務局提供「這些東西畢竟也不是我個人的資產」,劉燕明表示,讓這700捲影像還到社會上,讓社會更清楚台灣的生態,同時也完成小時候的夢想。

也希望希望林務局好好的推廣,讓台灣人知道台灣有非常美麗的野生動物。

他說,台灣保育雖然做得不錯,但是台灣的教育是失敗的,像他35歲以前根本就不知道台灣有野生動物,原本想去非洲。

他還說,拍了30幾年,他看台灣的野生動物拍攝依舊遠不如國外,民眾看的還是「國家地理頻道」等國際頻道節目拍攝的國外野生動物,從過去的三台到現在的主流媒體,根本沒在做野生動物節目,所以台灣市場一直很小。

12»全文閱讀不想分頁?試試看我們的新服務猜你喜歡Tags:劉燕明台灣熊鷹英雄林務局赫氏角鷹國家地理頻道生態紀錄片More...成為會員,在關鍵評論網暢所欲言成為會員成為會員「什麼是女人?」美國大法官提名人在聽證會上無法回答的問題,延燒成推特最熱門話題1則觀點國防部公布「全民國防手冊」,空襲停水電等彙整為緊急應變QRCode,學者立委質疑:戰時網路能通嗎?1則觀點純素主義:純素飲食一定健康?1則觀點後疫情旅遊趨勢觀察:「慢遊」、「workation」、「旅遊房產」成熱門關鍵字1則觀點美國印太戰略中的「印太經濟框架」有哪些地緣政治意涵?與區域自由貿易協定有何不同?1則觀點為何東西方對威爾史密斯「巴掌事件」的風向不同?這正好是宗教思想的差異1則觀點主教山配水庫事件:究竟調查小組檢討了什麼?1則觀點清大「AI鷹眼」數位監考技術值得肯定,但防弊心態與行為資料收集,是否符合評量的原意?1則觀點林鄭月娥不參選,蔡子強:抗疫差及與建制派關係差2則觀點放在國際戰略架構下,才能正確解讀「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的真義1則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