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10分鐘: 未來媒體我看見(附閱讀素養題本) | 誠品線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各界推薦【名人推薦】 方君竹|公視《記者真心話》主持人何榮幸|《報導者》創辦 ... 創業門檻,無論新聞媒體或網路服務,創意與執行力往往比身分、學歷、財力更重要。

誠品線上 兒童親子 中文知識類 人文社會歷史 晨讀10分鐘:未來媒體我看見(附閱讀素養題本) 晨讀10分鐘:未來媒體我看見(附閱讀素養題本) 作者 黃哲斌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晨讀10分鐘:未來媒體我看見(附閱讀素養題本):【名人推薦】方君竹|公視《記者真心話》主持人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杜奕瑾|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PTT創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本書3大特色特色1:獨立媒體人黃哲斌撰寫21篇優質好文,理解數位世界和網路叢林必讀必備的大補帖與自救手冊。

特色2:各篇附有「哲斌大叔的素養概念開箱文」,作為閱讀文章後的延伸思考,並連結生活經驗。

特色3:特別配備由品學堂針對選文編寫的《閱讀素養題本》,幫助你秒懂108課綱的長文閱讀策略。

現今人們身處在一個奇妙的時代:科技降低訊息傳播的門檻,人手一機都能輕鬆創作並快速溝通。

網路及數位載具的發展,更模糊了新聞與資訊的界線,讓專業報導與生活書寫在同一平臺被看見,每個人都有機會同時成為作者、評論者及報導者。

然而,科技帶來美好,卻也帶來許多毀壞──我們正處於一個資訊過度膨脹的時空。

每天打開社群,螢幕上是永遠看不完的訊息流,偶爾夾雜幾則新聞;許多人習慣瞄一眼標題,就立刻往下捲,更甚至未讀先按讚並轉貼,從不深究資訊的正確性。

另一方面,在數位世界的網路平臺上,所有人都有機會成為自媒體,隨時隨地分享自身看法與照片,但一不小心沒拿捏好分寸,可能過度暴露自身隱私,更壞的情況是招來嘲笑、謾罵和肉搜。

本書作者擁有二十幾年媒體資歷,一路走來從傳統主流紙媒到新時代的網路平臺,見證媒體生態的改變,也看見資訊傳播的轉變、社群媒體的美麗與哀愁。

他以二十一篇文章,帶領讀者從媒體識讀開啟對話,進而帶入數位轉型、新聞自由的價值、現代公民的媒體行動,並一路直搗至破解假新聞、理解大數據、對抗網路酸民、遠離網路霸凌、避免手機成癮、透視社群媒體的潛能與威脅。

這是身處數位世界和網路叢林你我必讀、必備的大補帖與自救手冊。

◎4大章節,21篇精彩絕倫的絕妙好文●媒體有事嗎──社群時代的媒體識讀「新聞」如何從鉛字與印刷機的類比世界,跳入螢幕與伺服器的數位時代?新聞自由為何仍然重要?媒體組織必須承擔哪些社會責任?當前媒體生態與報導立場,如何造成我們習稱的「媒體亂象」?在社群亂鬥的資訊環境下,個人又能扮演哪些正面角色?●不可不知App防身術──社群平臺與社群文化如何面對社群時代的陽光面與陰暗面?如何滿足創作慾望、社交需求、心靈療癒等不同層面,同時避開線上騷擾、人氣焦慮、注意力掠奪等社群網站症候群?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迷因」、「網紅」等次文化現象?●鄉民大挑戰──先求不傷身體再講求效果的網路必修課「假新聞」從何而來,又該如何因應?「網路酸民」的線上仇恨現象能如何防禦呢?再者,如何善用「大數據」這項分析技術,避免侵害隱私或社會不公等副作用?●科技素養好好玩──數位公民大補貼如何精確理解科技世界的變化?如何運用資訊工具創造最大幸福,同時避免濫用之下伴隨的混亂災難?並探討網路隱私、網路成癮和網路公民社群,知道數位公民能扮演正面角色,共同打造更好的世界。

★隨書配備「閱讀素養題本」一本,由《閱讀理解》學習誌編輯團隊為書中選文量身設計,每道提問均有清楚具體的評量目標,分為擷取訊息、統整解釋、省思評鑑三層次,搭配最後的詳解,期待讀者透過對文本的再次探訪,有效提升閱讀理解與思考探究,從閱讀素養獲得面對生活各種問題的關鍵能力!◎本書關鍵字:媒體識讀、數位轉型、新聞自由、假新聞、大數據、網路酸民、網路霸凌、數位成癮、社群媒體、資訊素養、youtuber、IG、自媒體、資訊判讀◎無注音,適合13歲以上閱讀◎教育議題分類:人權、生涯發展、資訊◎學習領域分類:語文、社會、生活科技【晨讀十分鐘】系列簡介透過知名的作家、選編人,為讀者編選類型多元、有益有趣的好文章。

每日定時定量的閱讀,不僅是要讓學習力加分,更重要的是讓心靈茁壯、成長。

在學校,晨讀就像是吃學習的早餐,為一天的學習熱身醒腦;在家裡,不一定是早晨,任何時段,每天不間斷、固定的家庭閱讀時間,也會為全家累積生命中最豐美的記憶。

【晨讀十分鐘】系列特色★臺灣第一套針對「晨讀十分鐘」運動策劃編選的讀物。

★倚重不同領域大師的人生及閱讀經驗進行選編,選文包羅各種文類,觀點橫跨不同世代。

★十分鐘內能完整讀完的短篇故事,最能帶給孩子閱讀的自信和堅持到底的成就感。

★附選編人的話、引言、文後延伸思考等,深具解釋和學習附加價值功能。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名人推薦】方君竹|公視《記者真心話》主持人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杜奕瑾|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PTT創辦人林照真|臺大新聞研究所教授胡元輝|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瞿筱葳|g0v台灣零時政府社群共同發起人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以上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媒體與資訊素養教育已經被許多國家列為具緊迫性的教育要務,各國莫不全力施為,積極推展,臺灣亦不例外。

但近幾年推動媒體與資訊素養教育的最大困擾之一,就是缺乏適合中學生的讀物。

哲斌兄這本深入淺出、切入肯綮的著作,不僅為我們彌補了這個遺憾,也為有意強化此方面素養的公眾提供了最佳入門書。

──胡元輝(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如果我只能推薦一本深入淺出、風趣幽默,能夠讓青少年同時了解網路世界的光明與黑暗、網路資訊的真實與虛假、新聞媒體的困境與轉型、新聞記者的美麗與哀愁,並學習成為一個具有科技素養的數位新公民的佳作,那就是這本書了。

──《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何榮幸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黃哲斌曾任報社記者、編輯、新聞網站主管、電影雜誌總編輯。

目前是《天下雜誌》特約作者,撰寫媒體與科技主題專欄,曾獲金鼎獎專欄寫作獎、亞洲卓越新聞獎評論首獎。

著有《新聞不死,只是很喘》(天下雜誌出版)一書,另編著《晨讀十分鐘:運動故事集》(親子天下出版)。

張庭瑀畢業於英國劍橋藝術學院兒童繪本插畫研究所。

一直以來都十分熱愛插畫及繪本,在當了幾年景觀設計師後決定改行前往英國研讀兒童繪本插畫,作品運用圖像中的細節搭配簡單的文字就將想法傳達給讀者。

主要繪圖媒材為色鉛筆、不透明水彩、剪貼及電腦繪圖後製。

目前為自由接案插畫家,持續探索製作繪本及書籍插畫,同時也是一位繪本收集愛好者。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作者的話Chapter1媒體有事嗎──社群時代的媒體識讀引言印刷機與美食節目的祕密如果記者像恐龍一樣消失媒體亂象究竟誰來亂當主播愛上政治人物奴隸與傭兵的故事砸在報紙上的爛番茄自己的新聞自己救Chapter2不可不知App防身術──社群平臺與社群文化引言愛與死與IG網紅假如你是百萬YouTuber歡樂抖音使用須知當網紅統治地球一次看懂「迷因」之謎如何修復崩壞的社群媒體Chapter3鄉民大挑戰──先求不傷身體再講求效果的網路必修課引言如何面對網路酸民鍵盤魔人的霸凌陷阱假鬼假怪假新聞大數據的美麗與哀愁Chapter4科技素養好好玩──數位公民大補貼引言科技素養的「大腸包小腸」網路隱私的「數位防身術」網路是毒品?如何善用數位光陰阿宅改變世界!數位公民啟示錄附錄企劃源起推薦序 商品規格 書名/ 晨讀10分鐘:未來媒體我看見(附閱讀素養題本) 作者/ 黃哲斌 簡介/ 晨讀10分鐘:未來媒體我看見(附閱讀素養題本):【名人推薦】方君竹|公視《記者真心話》主持人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杜奕瑾|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PTT創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ISBN10/ EAN/ 4717211029169 誠品26碼/ 2682021152005 尺寸/ 21X15X1CM 語言/ 中文繁體 裝訂/ 平裝 頁數/ 304 級別/ 無 開數/ 25K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第一本完整建構數位時代媒體識讀的絕妙佳文獨立媒體人黃哲斌精心撰寫為身處網路叢林的青少年指引方向完整配備數位時代的資訊素養防身術隨書配備超級強大的閱讀素養題本幫助你秒懂PISA和108課綱的閱讀策略 試閱文字 自序:【自序】數位資訊海洋的一級玩家二○一六年,《親子天下雜誌》有篇報導引起我的注意,高工畢業、就讀臺科大及臺大機械研究所的黃偉翔,自力創辦臺灣第一個技職教育媒體「技職3.0」。

除了架站,他身兼獨立記者,背著相機與筆電四處採訪,希望讓更多人理解職業教育管道,因而引起教育單位的重視。

四年後,《天下雜誌》另一篇報導同樣打動我,中壢高中學生許云澤自學架設「高中生資訊網」,課餘撰寫各種中學生關心的文章,像是「高中營隊報名資訊統整」、「高中自主學習課程如何規劃」、「高中營隊籌備全攻略」等,網站大受歡迎,累積近萬名電子報訂戶。

黃偉翔與許云澤,都是數位時代的「媒體人」。

他們瞄準自己關心的議題,耕耘主流媒體較少關注的領域,以一己之力,發揮網路傳播影響力。

他們的例子看來特殊,其實,「創辦自己的媒體」曾經門檻不高。

一八三三年,美國第一份成功的大眾報紙《太陽報》上市,報社老闆不過二十三歲,以刺激報份為編採最高原則,堪稱八卦媒體的祖師爺。

《紐約時報》十八年後創刊,靈魂人物是三十一歲的年輕記者,提倡媒體應理性負責,留下珍貴的報業遺產。

近兩百年來,傳播媒體一直朝向專業分工、資本密集等趨勢發展,「新聞」成為一個產業、一種專業技能,無論寫作格式、編輯概念、產製流程、組織分工逐漸成熟且複雜化,擁有媒體的成本也越來越高。

以臺灣為例,過去十幾年間,中時媒體集團約以兩百億元賣給食品業老闆、壹電視以十四億元出售給年代集團、八大電視以三十億元賣給台塑第二代、TVBS約以九十億元被宏達電創辦人收購。

一方面,「媒體大亨」變成一種新的身分階級,平民媒體的時代似乎遙不可及。

另一方面,就像黃偉翔、許云澤的故事,數位科技打破高聳的創業門檻,無論新聞媒體或網路服務,創意與執行力往往比身分、學歷、財力更重要。

一九九四年,生於臺灣、二十六歲的史丹佛研究生楊致遠,與同學架了一個網站「傑瑞與大衛的網路指南」,專門蒐集並分類各種網路資源;三個月後更名為「雅虎」,迅速躍為全球第一的入口網站。

谷歌開站時,兩名創辦人都只有二十五歲;臉書上線時,馬克.祖克柏才二十歲。

或許你知道,YouTube催生者陳士駿也來自臺灣,他創立這個影音平臺霸主時,還不滿二十七歲。

我們身處一個奇妙時代:科技降低訊息傳播的成本,每個人都能輕易創作並快速溝通;科技同時模糊了新聞與資訊的界線,讓專業報導與生活書寫在同一平臺被看見。

最終,數位傳播權力下放普及,被稱為「第二次古騰堡革命」——第一次革命,讓人人都可能是讀者;第二次革命,讓人人都可能是作者、評論者、報導者。

問題是,數位科技帶來公平,也帶來混亂。

爆炸成長的資訊量,讓人們選擇困難;網路匿名與社群平臺演算法,讓仇恨言論與偏見主導公共討論;別具用心的訊息來源,讓假新聞與假帳號到處流竄;智慧手機與通訊軟體普及,讓網路成癮、隱私侵犯變成全球性隱憂……。

這些文明威脅,都是二十一世紀的新興議題。

全新的資訊時代,需要全新的媒體素養與科技鑑別力。

因此,本書分為四個部分,檢視當前的四道關卡。

「媒體有事嗎」回歸核心,探討數位時代的媒體識讀概念:產製生態、社會責任、新聞自由、數位轉型、公民改革等。

「不可不知App防身術」以Instagram與YouTube等熱門應用為例,討論網紅、迷因、兒少安全、注意力缺失等社群現象。

「鄉民大挑戰」是關切假新聞、網路霸凌、酸民現象與大數據濫用等偏差行為,並提供趨吉避凶之道。

最後,「科技素養好好玩」不只藉由數位隱私、網路成癮等話題,討論資訊社會的必修課,同時以g0v零時政府等線上組織為例,見證數位公民正面積極的力量。

「附錄」則挑選值得推薦的書籍、電影與TED演講,作為延伸讀本。

這是「數位原生代」的主場,既充滿機會,也處處挑戰,但願這些精心編選的內容,有助於年輕讀者們一網打盡,擇善固執,成為媒體素養與數位資訊的一級玩家。

試閱文字 推薦序:【推薦序】和哲斌大叔一起看見媒體的未來文/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這幾年,臺灣關注與思索媒體未來的人越來越多,但黃哲斌絕對是其中用力最深的一位。

哲斌是廣受各界肯定的資深媒體人:我很佩服他有雙專業敏銳的眼睛,可以冷靜觀察新聞媒體與數位時代浮沉;也很希望像他那樣,能夠用一支睿智的筆記錄媒體過往,而且不忘在難免令人悲觀的媒體現狀中積極尋路,努力照見媒體未來。

這兩年,他陸續出版了《新聞不死,只是很喘》(天下雜誌出版),以及眼前的這本最新力作。

我的閱讀經驗告訴我:哲斌作品,必屬佳作!這本新書,正如書名所示,非常適合青少年利用每天晨讀的十分鐘時間,在「哲斌大叔」的帶領下,練就一身數位時代必備的媒體與資訊素養。

其實,我認為本書也相當適合不同年齡層的讀者。

以我自己搶先閱讀本書的經驗為例,一旦開始閱讀每一篇文章,幾乎就停不下來,而且讀完每一篇後都感到收穫滿滿。

這本新書收錄了二十一篇不長不短的文章,每篇文章末尾搭配一則「哲斌大叔的媒體素養開箱文」,把二十一個重要的媒體素養概念解說得相當清晰,包括「新聞產製」、「媒體生態」、「數位轉型」、「網路社群」、「網紅現象」、「迷因次文化」、「線上仇恨」、「網路霸凌」、「假新聞」、「大數據」、「網路隱私」、「網路成癮」與「數位公民」等關鍵概念。

不管是循序漸進閱讀,或是隨心所欲翻閱,都會覺得花在閱讀這本書的每分每秒都絕對值得!我自己在閱讀時,雖然每一篇都可以在十分鐘內輕鬆讀完,但裡面的內容並不輕薄,而是富有知識厚度與人文關懷的底蘊,每每讀著讀著,就忍不住想要畫下重點,做起筆記。

這是因為,哲斌的文字有一種魔力,既精於敘事,又長於說理,裡面不只有充滿人味的故事,他在說理論事時也不會像別的大叔那樣,往往流於說教,或是純粹枯燥。

由於這些相當難得的優點,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可成為中學生提升媒體與資訊素養的秘笈,甚至也可以成為修煉批判思考能力和寫作技巧的寶典。

除了內文篇篇精采外,文末還貼心提供許多大有用處的QRCode,甚至在本書末尾提供完整的相關參考書、延伸閱讀材料、TED演講影片、電影和紀錄片的觀看指南,彷彿隨時有行家帶路,幫助讀者在資訊大海中把握時間、掌握方向。

我個人始終相信,民主社會與媒體發展同興衰、共命運──民主與媒體不是一起提升,就是一起沈淪。

媒體非小事,因為是否能夠建構一個健全的媒體資訊生態系,不僅攸關臺灣民主的未來,也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

我也相信,臺灣媒體是有未來的,正如我對臺灣民主發展前景同樣審慎樂觀。

而這本書的適時出版,讓我對媒體未來和民主前景更加有信心,也更有想像力。

最後,我想再次強調,我非常喜歡這本新書,所以想要毫無保留的鄭重推薦:請您閱讀這本書,和哲斌大叔一起看見,並且攜手創造我們共同期待的媒體未來,以及未來媒體。

手機沒有告訴你的一些事文/林照真(臺大新聞研究所教授)自由作家黃哲斌這次以大叔身分,著書為國中生解說數位與媒體,希望能提高國中學生的數位媒體素養。

對於手機不離手的年輕世代來說,非常重要。

數位科技時髦多變,提供現代人生活上太多的便利,改變了的生活節奏,以及人們表達自我的方式。

裡面的學問很多,陷阱也不少。

正在國中歲月的同學們,都是數位原住民,但這些數位知識並非與生俱來。

如果已經接觸網路,就必須對網路和社群媒體,有一些基本認識。

網路不外「人」、「內容」和「科技」三個重點,利與弊為一體兩面。

老一輩的人交友慎重,要先弄清對方的基本資料。

現在的國中生,可能有不少朋友來自網路。

如何分辨網友的真假虛實,也是一門功課。

國中生也應了解,過去民眾主要從新聞媒體了解新聞,如今社群媒體已經成為主要的新聞來源。

不過,從社群平臺接收到的訊息,是演算法認為我們可能「喜歡」的內容,並不是我們應該「知道」的訊息。

人們所有在社群上的按讚、憤怒、恐懼等情感表達,都可能影響資訊的傳播。

網路上的釣魚標題,蓄意的病毒傳播,都讓低品質的訊息找上我們。

還有,我們並不是無緣無故,就能獲得平臺免費的服務。

我們付出的代價,是我們的個資和朋友關係。

這些已被轉換成大數據,變成商品販售。

時代已經不同,人們很難離開數位而索居。

然而,年輕世代對於網路社群高度依賴,卻未必認識網路和數位平臺,有時頗令人憂心。

哲斌大叔不說教,還用小方塊的方式,扼要說明必須理解的重要概念。

向您推薦本書,邀請國中生暫時放下手機。

藉著文字,深入認識數位世界。

給新世代的早晨備忘錄文/瞿筱葳(g0v台灣零時政府社群共同發起人)什麼是媒體?什麼是識讀?我們在手機統治的資訊世界,什麼是能夠幫助我們從零思考,並尋找到新的行動方式的思考的支點?近期關於這題最令人驚心的提醒,是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SocialDilemma)中,如刀一般說出了現實:「如果你沒有花錢買產品,那你就是被賣的產品」。

如此扎心貼近,手機總在身旁,我們與紅點通知的注意力戰爭,才正熾熱。

戰場中,相信「新聞本身就是一種對世界的反抗」的哲斌,寫出這樣一本紮實的書,表達堅實立場,竟也不意外。

哲斌以媒體為基底,帶著大家看的是現世中我們面臨的資訊處境。

我們如此這般送出了自己的注意力,在演算法控制的世界中,我們都成為了產品嗎?有可能重握主權嗎?哲斌在這些思考上,一直是批判與行動兼具的堅持者。

從幾年前他叛然離開臉書的告白,就宣示了他對於資訊、新聞的態度。

在此書中我看到的是一位父親和老派新聞人,耐心且真誠帶著新的一代看媒體,探討作為公民、作為人的核心價值。

在本書最後提到的g0v零時政府社群,也延續了這樣的思維。

g0v以「寫程式改造社會」口號起家,2012年開始從數位、民主、跨界、連結等關鍵字出發,找到了突圍的隊型。

一路以來,哲斌一直關注公民科技社群,觀察數位阿宅(如今也成了宅爸宅媽)如何動手打造自己相信的開源資訊工具。

演算法帶來的思維質變,更需要建立「由下而上的匯流力量」(哲斌語),建立變革。

我想這是作者將數位行動者的故事,寫在本書結尾的用心:識讀與行動,本就是一體兩面。

人人都可是行動者。

這是給新世代的早晨備忘錄,也值得爸媽一起細讀共讀。

試閱文字 內文:【內文試閱】印刷機與美食節目的祕密  新聞的起源是什麼?媒體記者與我們身處的世界有何關係?如何理解常聽到的「媒體數位轉型」?  讓我以三個無關記者的故事,回答這些問題。

  第一個是博凱特兄弟(Birket)。

他們的父親是印刷機技師,專門到報社裝設每臺四十八公尺長、一千公噸重的高速輪轉機,這些結構複雜的龐然大物,每小時能印出七萬份報紙,自動整齊切割、堆折成疊,方便捆裝打包,送上物流卡車。

  兄弟倆自小跟著父親搬家,從西雅圖到明尼亞波斯,哪裡的報社有需求,他們就搬到哪個城市。

如今,他們繼承父業,主要業務卻是拆解報社倒閉、減印後的淘汰印刷機。

  有些老舊印刷機直接肢解報廢,狀況較好的機器會找到其他報社接手。

哥哥傑森(JasonBirket)是《紐約時報》的地區產品經理,兄弟倆曾拆卸《田納西人日報》的高速輪轉機,三十年前由老博凱特組裝,如今他們小心翼翼分解後,運到《紐約時報》的地區印刷廠重新組裝,機械零件誤差必須小於千分之七公分,才能精準套版套色。

弟弟喬(JoelBirket)獨立經營工作室,專精印刷機的裝設與拆卸。

這一行牽涉複雜的機械、電氣與空壓技術,沒有專業文憑,幾乎全靠師徒相授,他們自稱「高斯大學」畢業,高斯(Goss)是全球最大印刷機製造商之一。

不過,隨著產業需求轉移,喬也開拓其他業務,為日產、施耐德等電機製造商提供裝配或維修服務。

  博凱特父子象徵新聞這一行的科技轉進,從活字印刷開始,新聞的承載型態不斷迭代演化。

上世紀中葉,平板印刷機每小時只能印出一千五百份報紙,檢排廠工人必須挑撿鉛字,以強力橡皮筋紮綑,再如同俄羅斯方塊疊組排版。

隨著經濟與社會需求暴增,造價上億的高速輪轉機應運而生,電腦排版也逐步取代鉛字,這些精巧流水線曾是那時代的尖端科技,紙張媒體的王冠珍珠、新聞資訊的血管動脈。

  今天,我們目睹新聞產業劇烈變動,背後同樣是科技與社會的世代跳躍。

二○○四年以來,美國超過兩千一百家報社關閉;徹夜轟隆的高速輪轉機,逐漸被閃爍小綠燈的伺服器取代。

如同消失的鉛字技藝,博凱特父子既是新時代的見證人,也是舊時代的送行者。

  第二個故事是亞倫.艾達(AlanAlda),老牌舞臺劇及電影演員,艾美獎史上唯一贏得演員、編劇、導演三大獎項的創作者;他另一個較少人知的身分,是紐約州立石溪大學客座教授,該校亞倫.艾達科學傳播中心創辦人。

  艾達曾主持美國公共電視PBS「科學美國前鋒」系列,每集訪問學有專精的科學家,從機器人到人工智慧,設法讓他們以明晰語言及比喻,講述艱澀的科學概念。

  節目落幕後,艾達找上石溪大學新聞學院,希望持續推廣科學傳播。

他的初心是,科學知識普及非常重要,但多數科學家分享知識時,大多像是學術演講。

艾達願意貢獻表演及主持經驗,教授科學及醫療專業人士,如何與新聞媒體及大眾溝通。

  除了固定教學課程,二○一二年起,艾達創辦年度活動「火焰大挑戰」,每年挑出一個關鍵詞,邀請學者與學生以最生動、最易懂、最明晰的方式,解釋這個科學名詞,第一年就是「何謂火焰」,第二年是「何謂時間」,評審是全球數千名線上收看的十一歲學童,首獎只有一千美元獎金,卻創造一種活潑的科普傳播風氣。

  艾達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他十一歲那年,開始認真思考「什麼是火」,因而動念創辦這個活動。

他認為,十一歲學童具備好奇心、科學探索能力,同時能搜尋並驗證答案,分辨哪些挑戰者是誠懇認真,哪些是譁眾取寵。

  艾達與新聞學術機構合作,並非巧合。

他的熱情實驗,對應新聞媒體的原型初衷:扮演專業領域與社會大眾的知性橋梁,正如官網描述,「以清晰、生動、引人入勝的方式,交流複雜話題,增進公眾理解」,既讓小學生也能通曉,又必須基於事實陳述,而非憑空捏造。

  艾達的科普願念告訴我們,無論科技如何演進、無論平臺形式如何變異,新聞記者的立足起源是人類理解世界、連結社群的智性需求。

  第三個故事是安東尼.波登(AnthonyBourdain)。

從廚師、美食作家轉戰電視的他,二○一八年驟逝後,多家媒體形容波登既是美食節目開拓者,也創造全新的新聞文類,這一切,可自二○○六年的貝魯特說起。

  那年,早已成名的波登為旅遊頻道主持「波登不設限」,他與製作單位在貝魯特此一「中東派對之都」,拍攝當地食物與文化,正好碰上以色列與真主黨爆發戰爭,黎巴嫩境內砲火連天,波登與其他美國僑民在陸戰隊掩護下撤離,仍不忘以攝影機紀錄戰火下的街道面容。

  這一集節目入圍電視艾美獎的新聞紀錄片獎項,並未得獎。

然而,生於貝魯特的BBC記者金.加塔斯(KimGhattas),那年同樣以黎巴嫩戰爭為主題,贏得國際新聞獎;加塔斯曾寫文章提到,她觀看波登節目時,目睹熟悉的街市與人群,忍不住淚流滿面,並自認永遠不可能拍得比他好。

加塔斯眼中,波登不但開創一種結合美食書寫、飲食展演、國際報導的節目類型,「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移情與率性的完美融合,並著眼於細緻差異。

」  另一方面,貝魯特永恆改變了波登,他不再滿足於異國食物與美景,包括日後的CNN節目「秘境探索」,波登經常前往災厄困苦之地,巨震後的海地、利比亞、伊拉克、古巴、加薩走廊,他以飲食為媒介,探索當地的生活與政治。

  波登多次提到:「食物最政治」。

阿拉伯之春時,他在埃及拍攝街頭小吃「燉蠶豆」卻遭阻攔,因為威權政府不希望民眾意識到,他們只剩蠶豆可吃;或因以色列封鎖加薩走廊,巴勒斯坦漁船難以出海,導致市場魚貨少得可憐。

食材價格、醃製方式、調理差異,在波登眼中,都有獨特政治與經濟意義。

  他最為人稱道之處,就是採用樸素方法,提出最簡單的問題:你喜歡吃什麼?什麼會讓你快樂?你常去哪裡喝兩杯?如果離開這城市,你最想念什麼?波登自承,當他到處請教這些問題,往往得到讓人驚異的答案。

  波登的例子,講述一個非典型的新聞故事,一位廚師,一名美食作家,一個節目主持人,也可能是一個目擊世界的報導者,前提是,他必須具備強烈好奇心,不設限的開放心態,敏銳的觀察力與同理心,以及說故事的飢渴熱情。

  二○一三年,「秘境探索」獲頒美國廣播電視最高榮譽皮博迪獎,評審形容波登是「一個直率、誠實、好奇的人,從不傲慢自大,從不阿諛奉承。

因此,人們向他敞開大門,讓他比傳統記者更能展示他們的家園。

」這段話分毫不差,正是新聞記者最珍貴的特質。

  三個人物故事講完了,他們分別象徵傳播技術的歷史斷面、溝通慾望的亙古熱情、連結世界的善良願望,看似無關記者,但適切提醒我們:新聞從何處出發,最終迴向何處,無論是再生纖維的新聞紙上,或是有機發光二極體的手機螢幕上。

活動 【歲末加碼】圖書/影音滿$1,688折$168 【歲末加碼】圖書/影音滿$888折$6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