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變化如此之快,人類的演化有加快腳步嗎? 《人類的起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這樣的交互作用下,人類的形態(生物結構和特徵)變得更加複雜,也變得更具適應性。

期待充滿多樣性的未來. 圖/wikipedia. 一般人總認為物種演化的速度非常緩慢, ... 0 0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繁| 简 0 0 0 動物世界 好書搶先看 文明足跡 植物王國 社會群體 自然生態 世界變化如此之快,人類的演化有加快腳步嗎?──《人類的起源》 三采文化集團 ・2018/06/04 ・2360字 ・閱讀時間約4分鐘 ・SR值572 ・九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基因突變(6) 智齒(2) 更新世(2) 演化(327) 第三大臼齒(1) 農業(64) 醫學(36)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若與更新世(Pleistocene)時期相比,最近5千年來人類演化的速度,比遠古時期的人類演化快上一百倍。

造成此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幾個,其中一個是「人口的增加」。

圖/wikipedia 大約1萬年前,農業開始發展,人口大幅增加,基因突變的數量也與日俱增。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基因突變的機率沒有改變,但基數(人口數)越多,實際上發生的突變數量也會變多。

突變增加了基因的多樣性,而基因多樣性正是生物演化的最大關鍵。

總結來說,人口增加為生物演化提供了大量而豐富的素材,讓人類演化在無形中加快了腳步。

人類群體間的交流也促進了人類演化,這樣的交流當然也包括基因上的交流,而且從很久很久以前就開始了。

農業出現之後,人類建立起國家與國土的概念,大規模的戰爭與遷徙接踵而至,促使人類群體間的交流在短時間內急速增加,基因的多樣性也以同樣驚人的速度擴展到世界各地。

此外,醫學發達也是促使基因多樣發展的主因之一。

許多曾經無藥可救的絕症,現在都找到了治療方法,死亡率因此大幅下降,提升了人類將基因傳遞給後代的機率。

舉例來說,像我這樣近視到快要看不見的人,要是活在尼安德塔人的時代或是一萬年前的農業社會,可能很快就會丟掉小命吧。

但今天的我不僅安全地活下來了,甚至還能從事對社會有益的工作。

圖/flickr 最後,以驚人速度增加的基因多樣性,發展出一種新型態的、具有地域特性的變異模式。

最近科學家在西藏人身上發現一種特殊基因EPAS1,讓他們很容易就能適應高海拔環境。

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基因突變僅花了一千年左右的時間,就擴展到整個西藏地區,該突變也被稱作是「人類史上最快的演化範例」。

人類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發展出某種文化與文明,而這文化與文明亦會再次反過來影響環境;在文化與環境互相牽制、融合之下,人類為了適應,其基因又發展出新的特徵,同時也加速了演化。

在這樣的交互作用下,人類的形態(生物結構和特徵)變得更加複雜,也變得更具適應性。

期待充滿多樣性的未來 圖/wikipedia 一般人總認為物種演化的速度非常緩慢,慢到幾乎讓人無所察覺。

但演化有時也會以驚人的速度進行,農作物、家畜和家中可愛的寵物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些動植物經過自然或人為選擇,發展成我們所想要的型態和樣貌,而這些改變都發生在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後的短短一萬年之內。

發生在它們身上的改變,同樣也可能發生在人類身上。

人類基於化石證據的時空分布模擬。

圖/wikipedia 在演化的過程中,所謂的「優勢」與「利益」並不是絕對的。

在偶然間演化出的特徵,若恰巧也符合當下環境所需,那便是一種具有優勢且有利於生存的特徵。

但要是同一個特徵出現在完全迥異的環境中,反而可能會變成一種有害的特徵。

所以對演化來說,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

人類與其他生物一樣,無法擺脫演化的命運。

即便如此,人類的存在仍舊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我們可以透過自己所創造的文化與文明,持續不斷地影響自我的演化。

誠如上段所述,人類所擁有的各種特徵,並不一定讓我們更具有生存的優勢,但我們卻能利用這些特徵來謀取自身更大的利益。

那麼,具有此種能力的人類,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呢?也許我們有能力保護我們與其他生物共同居住的美麗地球,不是嗎? 一個人所能貢獻的力量或許有限,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若不是渺小的人類勇於邁向未知的歐亞大陸,又怎能孕育出豐富多彩的人類文化。

若非如此,我們也不會演化出今日多種不同的樣貌。

只要凝聚每一個人的微小力量,就絕對足以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你長智齒了嗎? 你也有顆搗蛋的智齒嗎?(掩面)圖/Taryn@Flickr 如前所述,醫學的進步刺激了基因的多樣發展,其中一個案例就是我們熟悉的智齒(第三大臼齒)。

隨著飲食文化發展,人類咀嚼的食物變得越來越精緻。

這不僅造成人類的下顎骨變得越來越窄小,連帶使得牙齒生長的空間也受到侷限,犬齒完全長出來之後,就沒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冒出智齒了。

無法完全冒出頭,或是長出來但位置歪斜的智齒,都很容易引發蛀牙或牙周病等問題。

一旦細菌從牙齦進入微血管,再從血液擴散到全身,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性命。

從這樣看來,不長智齒對於人類生存較為有利。

人類學家研究古人類化石後發現,沒長智齒的人類確實有增加的趨勢。

不過,在牙醫發達的現代社會卻出現了另一種情況。

如果智齒沒有長好而引發了問題,隨時都能立即拔除,這麼一來,人類不長智齒的理由也跟著消失,現在長不長智齒都沒差了。

我認為未來沒長智齒的人應該不會再增加,但你也可以說,以後長智齒的人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多。

重點是,人類依然在演化,而突變往往是不可預知的。

      本文摘自《數學好有事人類的起源:最受美國大學生歡迎的22堂人類學課,關於你是誰、你從哪裡來又該往哪裡去》,三采文化。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三采文化集團 25篇文章 ・ 8位粉絲 +追蹤 閱讀在生活中不曾改變,它讓我們看見一句話的力量,足以撼動你我的人生。

而產生一本書的力量,更足以改變全世界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2022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奬】復現尼安德塔人消逝的DNA,也映襯我們何以為人 1 5小時前 使用「藍碳」捕捉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森林快四倍!這個方法可行嗎?——《圖解全球碳年鑑》 2 2天前 公投第20案【藻礁公投】模擬器 1 3天前 人人都是拷貝貓──暴力影片造就模倣犯? 1 5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022/09/18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2022/09/28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2022/09/27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2022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奬】復現尼安德塔人消逝的DNA,也映襯我們何以為人 另外一個你可能存在嗎?從宇宙誕生到現在,你的存在需要經過一千兆個「偶然」——《宇宙大哉問》 歐洲人克服乳糖不耐,少拉肚子就是達爾文贏家? 怎麼證明澳洲人吃剩的蛋殼,來自5萬年史前巨鳥? 頭好撞撞追求女生的「獬豸鹿」,和長頸鹿脖子變長有什麼關係? 1 2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1 2 1 【2022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奬】復現尼安德塔人消逝的DNA,也映襯我們何以為人 寒波 ・2022/10/06 ・8168字 ・閱讀時間約17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2022諾貝爾獎(1) 454生命科學公司(1) EPAS1(1) hominin(2) PCR(10) SvantePääbo(1) x染色體(3) 丹尼索瓦人(19) 人類演化(29) 免疫(55) 分子生物學(11) 化石(89) 古人類學(4) 古代DNA(43) 古代遺傳學(2) 古埃及(10) 基因(187) 基因組(14) 基因調控(5) 天擇(30) 尋找失落的基因組(1) 尼安德塔人(38) 帕波(2) 德國(16) 愛沙尼亞(1) 斑驢(2) 智人(23) 木乃伊(16) 次世代定序(4) 歐洲(23) 演化(327) 瑞典(2) 粒線體(32) 考古(66) 胡瑟裂谷(3) 西伯利亞(6) 諾貝爾奬(1)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奬(1) 遺傳交流(2) 遺傳學(21) 阿爾泰(3) 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1) 體染色體(3)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人對自身歷史的好奇歷久彌新。

最近十年古代DNA研究大行其道,光是發表於Cell、Nature、Science的論文就多到要辛苦讀完,加上其他期刊更是眼花撩亂。

「古代遺傳學」的衝擊毋庸置疑,開創者帕波(SvantePääbo)足以名列歷史偉人;然而,得知2022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由他一人獨得,還是令人吃驚——諾貝爾獎竟然會頒給人類演化學家? 諾貝爾獎有物理獎、有化學獎,但是沒有生物學獎,而是「生理或醫學獎」。

帕波獲獎的理由是:「發現滅絕人類的基因組以及研究人類演化」。

乍看和生理或醫學沒有關係,深入思考……好像還真的沒有什麼關係。

偷用強者我朋友的感想:「應該就是選厲害的。

第一個和生理或醫學無關的生理或醫學獎得主,聽起來滿屌的」。

帕波直接的貢獻非常明確,在他的努力下,重現消失數萬年的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基因組。

他為什麼想要這樣做,過程中經歷什麼困難,發現又有什麼意義呢? 喜愛古埃及的演化遺傳學家 帕波公元1955年在瑞典出生,獲獎時67歲。

他從小對古埃及有興趣,大學時選擇醫學仍不忘古埃及,但是一生都在追求新奇的帕波,嫌埃及研究的步調太慢,後來走上科學研究之路。

1980年代初博士班時期,他使用當時最高端的分子生物學手段探討免疫學,成果發表於Cell等頂尖期刊,可謂免疫學界的頂級新秀。

然而,他始終無法忘情逝去的世界。

1984年美國的科學家獲得斑驢的DNA片段,轟動一時。

斑驢已經滅絕一百年,能夠由其遺骸取得古代DNA,令博士生帕波大為震撼。

他很快決定結合自己的專業與興趣,嘗試由古埃及木乃伊取得DNA,並且獨立將結果發表於Nature期刊。

古代DNA。

圖/取自參考資料1 博士畢業後,帕波義無反顧地轉換領域,遠渡美國追隨加州柏克萊大學的威爾森(AllanWilson)。

威爾森在1970年代便開始探討分子演化,後來又根據不同人類族群間粒線體DNA的差異,估計非洲以外的人群,分家只有幾萬年,支持智人出非洲說。

帕波正式投入相關研究後意識到,從古代樣本取樣DNA的汙染問題相當嚴重。

這邊「汙染」的意思是,並非抓到樣本內真正的古代DNA目標,而是周圍環境、實驗操作者等來源的DNA;包括他自己之前的木乃伊DNA,很可能也不是真正的古代DNA。

另一大問題是,生物去世後DNA便會開始崩潰,經歷成千上萬年後,樣本中即使仍有少量遺傳物質殘存,含量也相當有限。

帕波投入不少心血改善問題。

例如那時新發明的PCR能精確並大量複製DNA,他馬上用於自己的題目(更早前是利用細菌,細菌繁殖時順便生產DNA)。

多年嘗試後,他決定放棄埃及木乃伊(埃及木乃伊的基因組在2017年成功),改以遺傳與智人差異較大的尼安德塔人為研究對象。

取得數萬年前尼安德塔人的DNA 根據現有的證據,尼安德塔人是距今約4萬到40多萬年前的古人類。

確認為尼安德塔人的第一件化石,於1856年在德國的尼安德谷發現,並以此得名(之前2次更早出土化石卻都沒有意識到)。

這是我們所知第一種,不是智人的古代人類(hominin)。

延伸閱讀:直布羅陀,第二位尼安德塔人Forbes’Quarry的DNA 對於古人類化石,一百多年來都是由考古與型態分析。

帕波帶著遺傳學工具投入,不但增進考古和古人類學的知識,也拓展了遺傳學的領域。

他後來前往德國的慕尼黑大學,幾年後又被挖角到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領導萊比錫新成立的人類演化部門,多年來培養出整個世代的科學家,也改變我們對人類演化的認知。

不同個體的粒線體DNA之間差異,智人與黑猩猩最多,智人與智人最少,智人與尼安德塔人介於期間。

圖/取自參考資料2 帕波在1996年首度取得尼安德塔人的DNA片段,來自粒線體。

他為了確認結果,邀請一位美國小女生重複實驗,驗證無誤,她就是後來也成為一方之霸的史東(AnneStone)。

比較這段長度105個核苷酸的片段,尼安德塔人與智人間的差異,明顯超過智人與智人。

然而,粒線體只有16500個核苷酸,絕大部分遺傳訊息其實藏在細胞核的染色體中。

想認識尼安德塔人的遺傳全貌,非得重現細胞核的基因組。

可是一個細胞內有數百套粒線體,只有2套基因組,因此粒線體DNA的含量為細胞核數百倍;而且染色體合計超過30億個核苷酸,數量無比龐大。

可以說,細胞核基因組可供取材的DNA量少,需要復原的訊息又多,比粒線體更難好幾個次元。

方法學與時俱進:從PCR到次世代定序 一開始,帕波與合作者使用PCR,但是帕波知道這是死路一條。

取樣DNA會破壞材料,尼安德塔人的化石有限;PCR一次又只能復原幾百核苷酸,要完成30億的目標遙遙無期。

帕波持續努力克服難關。

2000年人類基因組首度問世,採取「霰彈槍」定序法,大幅提升效率;也就是將DNA序列都打碎,一次定序一大堆片段,再由電腦程式拼湊。

帕波因此和454生命科學公司合作,改用新的次世代定序法,偵測化石中的古代DNA。

2006年發表的論文可謂里程碑,報告次世代定序得知的100萬個尼安德塔人核苷酸,足以進行一些基因體學的分析。

帕波當時在美國的合作者魯賓(EdwardRubin)持續使用PCR,雙方分歧愈來愈大,終於分道揚鑣。

所以很可惜地,2010年尼安德塔人基因組論文發表時,魯賓沒有參與到最後。

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取得滅絕生物大致完整的基因組,也是帕波獲頒諾貝爾獎的直接理由。

帕波戰隊。

圖/取自 TheNeandertalGenomeProject 鐵證:尼安德塔人與智人有過遺傳交流 這份拼湊多位尼安德塔人的基因組,儘管品質不佳,卻足以解答一個問題:尼安德塔人與智人有過混血嗎?答案是有,卻和本來想的不一樣。

尼安德塔人沒有長居非洲,主要住在歐洲、西南亞、中亞,也就是歐亞大陸的西部。

假如與智人有過混血,歐洲人應該最明顯。

結果並非如此。

帕波的組隊能力無與倫比,他廣邀各領域的菁英參與計畫,不只取得DNA資料,也陸續研發許多分析資料的手法,其中以哈佛大學的瑞克(DavidReich)最出名。

分析得知,非洲以外,歐洲、東亞、大洋洲的人,基因組都有1%到4%能追溯到尼安德塔人(後來修正為2%左右)。

所以雙方傳承至今的混血,發生在智人離開非洲以後,又向各地分家以前;並非尼安德塔人主要活動的歐洲。

首度由DNA定義古代新人類:丹尼索瓦人 復原古代基因組的工作相當困難,不過引進次世代定序後,從不可能的任務降級為難題,尼安德塔人重出江湖變成時間問題。

出乎意料,同樣在2010年,帕波戰隊又發表另外2篇論文,描述一種前所未知的古人類:丹尼索瓦人(Denisovan)。

不是藉由化石,而是首度由DNA得知新的古代人種。

根據細胞核基因組,尼安德塔人、丹尼索瓦人的親戚關係最近,智人比較遠,三群人類間有過多次遺傳交流。

圖/取自參考資料1 丹尼索瓦人得名於出土化石的遺址(地名來自古時候當地隱士的名字),位於西伯利亞南部的阿爾泰地區,算是中亞。

帕波對這兒並不陌生,之前俄羅斯科學家在這裡發現過尼安德塔人化石,而且由於乾燥與寒冷,預計化石中的古代DNA保存狀況應該不錯。

帕波戰隊對丹尼索瓦洞穴中的一件小指碎骨定序,首先拼裝出粒線體,驚訝地察覺到這不是智人,卻也不是尼安德塔人,接下來的細胞核基因組重複證實此事。

它們變成前後2篇論文,帕波出名的不喜歡物種爭論,不使用學名,所以直稱其為「丹尼索瓦人」。

還有幾顆丹尼索瓦洞穴出土的牙齒也尋獲粒線體,而且這些臼齒特別大,型態前所未見。

奇妙的是,丹尼索瓦人粒線體、基因組的遺傳史不一樣;和智人、尼安德塔人相比,尼安德塔人的粒線體比較接近智人,細胞核基因組卻比較接近丹尼索瓦人。

這反映古代人類群體間的遺傳交流相當複雜,不只是智人、尼安德塔人,也不只有過一次。

後來又在丹尼索瓦洞穴發現一位爸爸是丹尼索瓦人、媽媽是尼安德塔人的混血少女,更是支持不同人群遺傳交流的直接證據。

延伸閱讀:首度發現!媽媽是尼安德塔人、爸爸是丹尼索瓦人的混血中二少女 遠觀丹尼索瓦洞穴。

圖/取自論文〈AgeestimatesforhomininfossilsandtheonsetoftheUpperPalaeolithicatDenisovaCave〉的Supplementaryinformation 回溯分歧又交織的人類演化史 重現第一個尼安德塔人基因組後,帕波戰隊持續改進定序與分析的技術,也獲得更多樣本,深入不同族群的分家年代、彼此間的混血比例等問題,新知識不斷推陳出新。

丹尼索瓦人方面,如今仍無法確認他們的活動範圍,不過很可能是歐亞大陸偏東部的廣大地區。

一如尼安德塔人,丹尼索瓦人也與智人有過遺傳交流。

最初估計某些大洋洲人配備4%到6%的丹尼索瓦人血緣,後來修正為2%左右(不同方法估計的結果不一樣,總之和尼安德塔血緣差不多)。

不同智人具備丹尼索瓦DNA的比例差異頗大,某些大洋洲人之外,東亞族群也具備些許,歐亞大陸西部的人卻幾乎沒有。

到帕波獲得諾貝爾獎為止,古代DNA最早的紀錄是超過一百萬年的西伯利亞古代象。

圖/最早古代DNA,超過一百萬年的西伯利亞象 至今年代最古早的人類DNA,來自西班牙的胡瑟裂谷(SimadelosHuesos),距今43萬年左右(最早的是超過一百萬年的古代象,由受到帕波啟發的其餘團隊發表)。

根據DNA特徵,胡瑟裂谷人的細胞核基因組更接近尼安德塔人,可以視作初期的尼安德塔人族群。

然而,他們的粒線體卻更像丹尼索瓦人。

帕波開發的研究方法,不只針對消逝的智人近親,也能用於古代智人與其他生物,累積一批數萬年前智人的基因組。

釐清近期的混血事件外,還能探討不同人群當初分家的時期。

估計尼安德塔人、丹尼索瓦人約在40多萬年前分家,他們和智人的共同祖先,又能追溯到距今50到80萬年的範圍。

智人何以為智人?遠古血脈的傳承,磨合,新適應 消逝幾萬年的尼安德塔人、丹尼索瓦人,皆為智人的極近親。

由於數萬年前的遺傳交流,仍有一部分近親血脈流傳於智人的體內。

這些血脈經過數萬年,早已融入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人,人,人,人呀。

圖/取自參考資料2 智人的某些基因與基因調控,受到遠古混血影響。

最出名的案例,莫過於青藏高原族群(圖博人或藏人)的EPAS1基因繼承自丹尼索瓦人,比智人版本的基因更有利於適應缺氧。

另外也觀察到許多案例,與免疫、代謝等功能有關。

近年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席捲世界,觀察到感染者的症狀輕重受到遺傳差異影響;其中至少兩處DNA片段,一處會增加、另一處降低住院的機率,都可以追溯到尼安德塔人的遠古混血。

非洲外每個人都有1%到2%血緣來自尼安德塔人,不同人遺傳到的片段不一樣。

將不同智人個體的片段拼起來,大概能湊出40%尼安德塔人基因組(不同算法有不同結果),也就是說,當初進入智人族群的尼安德塔DNA變異,不少已經失傳。

失傳可能是機率問題,某一段DNA剛好沒有智人繼承。

但是也可能是由於尼安德塔DNA變異,對智人有害或是遺傳不相容,而被天擇淘汰。

遺傳重組之故,智人基因組上每個位置,繼承到尼安德塔變異的機率應該差不多;可是相比於體染色體,X染色體的比例卻明顯偏低;這意謂智人的X染色體,不適合換上尼安德塔版本。

延伸閱讀:追溯丹尼索瓦人與尼安德塔人,在智人族群留下的遺傳線索 例如2022年發表的論文,比較TKTL1基因上的差異對智人、尼安德塔人神經發育的影響。

圖/取自〈HumanTKTL1impliesgreaterneurogenesisinfrontalneocortexofmodernhumansthanNeanderthals〉 智人之所以異於非人者幾希?藉由比較智人的極近親尼安德塔人,能深入思考這個大哉問。

是哪些遺傳改變讓智人誕生,後來又衍生出什麼不可取代的遺傳特色?另一方面也能反思,某些我們以為專屬智人的特色,其實並非智人的專利。

分析遺傳序列,畢竟只是鍵盤辦案,一向雄心壯志的帕波,當然想要更進一步解答疑惑。

比方說,尼安德塔人、智人間某處DNA差異對神經發育有什麼影響?體外培養細胞、模擬器官發育的新穎技術,如今也被帕波引進人類演化學的領域。

延伸閱讀:短篇比起智人,尼安德塔人痛覺可能更敏感? 瑞典與愛沙尼亞之子,德國製造,替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 回顧完帕波到得獎時的精彩成就,他的工作與生理或醫學有哪些關係,各位讀者可以自行判斷。

我還是覺得沒什麼直接關係,如遠古混血影響病毒感染的重症機率這種事,那些DNA變異最初是否源自尼安德塔人,其實無關緊要。

不過多少還是有些影響,像是為了研究古代基因組而研發出的基因體學分析方法,應該也能用於生醫領域。

《尋找失落的基因組》台灣翻譯本。

帕波2014年時發表回憶錄《尋找失落的基因組》,自爆許多內幕。

台灣的翻譯出過兩版,可惜目前絕版了。

我在2015年、2019年各寫過一篇介紹。

書中有許多值得玩味之處,不同讀者會看到不同重點,有興趣可以找來閱讀,看看有什麼啟發。

延伸閱讀:《尼安德塔人:尋找失落的基因組》-科學界30年第一手內幕揭秘延伸閱讀:請給我一些錢、機器,跟尼安德塔人骨頭-《尋找失落的基因組》+《每個人的短歷史》  主題是諾貝爾獎就不能不提,帕波得獎也讓諾貝爾新添一組父子檔,他的爸爸伯格斯特龍(SuneKarlBergström)是1982年生理或醫學獎得主。

為什麼父子不同姓?因為他是隨母姓的私生子,父子間非常不熟。

他的媽媽卡琳.帕波(KarinPääbo)是愛沙尼亞移民瑞典的化學家,2007年去世前曾在訪問提及,她兒子在13、14歲時從埃及旅遊回來,對科學產生興趣。

帕波獲頒諾貝爾獎後受訪提到,可惜媽媽已經去世,無法與她分享榮耀。

移民異國討生活的單親媽媽,能夠養育出得到諾貝爾獎的兒子,也可謂偉大成就。

人類演化的議題弘大淵博,但是究其根本,依然要回歸到一代一代的傳承。

每個人都無比渺小,卻也是全人類中的一份子,親身參與其中。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2022年的頒獎選擇,乍看突兀,仔細思索卻頗有深意。

帕波的研究也許很不生理或醫學,卻再度強化諾貝爾奬設立的精神:「獎勵替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

帕波得獎後接受電話訪問: 延伸閱讀 請給我一些錢、機器,跟尼安德塔人骨頭-《尋找失落的基因組》+《每個人的短歷史》 《尼安德塔人:尋找失落的基因組》-科學界30年第一手內幕揭秘不用觀落陰,DNA帶你重回人類大歷史現場——古代DNA追追追(上)啊~追著你的人、追著你從哪來、追著你的發展歷史——古代DNA追追追(下)想重現侏儸紀公園?先征服古代DNA的種種難題!人類祖源懶人包人類古代DNA懶人包,2021年克羅馬儂人是什麼人?尼安德塔人跟智人是不是同種?直布羅陀,第二位尼安德塔人Forbes’Quarry的DNA住在中亞Chagyrskaya的尼安德塔人,人口未滿60沒有化石沒關係,從泥土也能取得尼安德塔人DNA!首度發現!媽媽是尼安德塔人、爸爸是丹尼索瓦人的混血中二少女丹尼索瓦人(上):尼安德塔人的神秘近親丹尼索瓦人(中):他們仍活在我們體內丹尼索瓦人(下):翻轉人類演化學的古人種丹尼索瓦人小指不像尼安德塔人,比較像是智人20萬年前丹尼索瓦人,溫暖氣候的優秀獵人丹尼索瓦洞穴泥土中的DNA,丹尼索瓦人,尼安德塔人,智人沒有化石,也能用表觀遺傳學重建丹尼索瓦人的長相?43萬年前胡瑟裂谷化石,DNA更接近尼安德塔人智人與尼安德塔人10萬年前有過混血尼安德塔人原本的Y染色體,被智人流取代最初移民歐洲的智人,與尼安德塔人情慾交流,但是後來滅團超過4.5萬年捷克金馬小姐,最古早已知智人DNA尼安德塔人與穿越時代的腸道菌!與古代人共生,是怎樣的微生物?我們都有尼安德塔人的血統,但你知道你有多尼安德塔嗎?與尼安德塔人和丹尼索瓦人,都混血過的美拉尼西亞人遠古情慾流動,美拉尼西亞人收到的遺傳利益追溯丹尼索瓦人與尼安德塔人,在智人族群留下的遺傳線索滅亡萬年的尼安德塔人,他們的DNA仍影響著現代人?冰島族群研究,尼安德塔DNA對現代人影響可能很小很小巴瑤人x脾臟x基因變異:讓真人版水行俠潛水很久的秘密是?源自尼安德塔人的DNA,讓WARS嚴重機率增加?源自尼安德塔人的基因,讓WARS重症機率降低短篇比起智人,尼安德塔人痛覺可能更敏感?人類的下個階段,從「神獸」開發潛能到「神人」?——《再.創世》專題 參考資料 Pressrelease:TheNobelPrizeinPhysiologyorMedicine2022.NobelPrize.org.NobelPrizeOutreachAB2022.Wed.5Oct2022.Advancedinformation.NobelPrize.org.NobelPrizeOutreachAB2022.Wed.5Oct2022.GeneticistwhounmaskedlivesofancienthumanswinsmedicineNobelAncientDNApioneerSvantePääbowinsNobelPrizeinPhysiologyorMedicineNature論文蒐集「NobelPrizeinPhysiologyorMedicine2022」EstoniandescendantSvantePääboawardedNobelprize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同名專頁。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1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狐禪 2022/10/07 回覆 最主要的問題在於,這些無法驗證的核酸序列,其中又有些不一致之處,結果能稱之為科學嗎? 寒波 173篇文章 ・ 619位粉絲 +追蹤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

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2022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奬】復現尼安德塔人消逝的DNA,也映襯我們何以為人 1 5小時前 使用「藍碳」捕捉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森林快四倍!這個方法可行嗎?——《圖解全球碳年鑑》 2 2天前 公投第20案【藻礁公投】模擬器 1 3天前 人人都是拷貝貓──暴力影片造就模倣犯? 1 5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022/09/18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2022/09/28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2022/09/27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2021年《Science》年度十大科學突破 15萬年前住在哈爾濱的「龍人」到底是誰?真的是丹尼索瓦人嗎? 人類的下個階段,從「神獸」開發潛能到「神人」?——《再.創世》專題 從石器時代走到AI時代,人類準備好面對「人工生命」了嗎?——《再.創世》專題 尼安德塔人與穿越時代的腸道菌!與古代人共生,是怎樣的微生物? 0 3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3 0 蟲蟲危機!氣溫上升加速害蟲蠶食農作物——《圖解全球碳年鑑》 商業周刊 ・2022/10/03 ・3771字 ・閱讀時間約7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害蟲(7) 新陳代謝(5) 氣候(39) 溫度(43) 農業(64) 農業害蟲(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目前全世界的農田,因為病蟲害而損失10%至15%的農作物。

氣候和農業害蟲 昆蟲的生理機能對溫度的改變敏感,溫度上升10°C會使其新陳代謝率加倍,溫度突然上升會加速昆蟲的食物消耗、成長和移動。

昆蟲的生理機能對溫度的改變敏感,溫度上升10°C會使其新陳代謝率加倍,溫度突然上升會加速昆蟲的食物消耗、成長和移動。

圖/Pixabay 最近一份《科學雜誌》(Science)的研究,證實溫度提高2°C可能使大量農作物遭到昆蟲啃食,在歐洲和北美洲,小麥和高粱的蛋白質成分顯著下降,西歐則是有近75%的小麥作物遭到蟲害。

溫度上升會改變害蟲的整體數量,結果造成: 世代更替的頻率增加。

地理區域擴大。

昆蟲散播的植物病。

更可能捱過冬天。

昆蟲和其掠食者不再同步。

植物的成長和昆蟲不同步。

氣候與農業疾病 真菌影響糧食作物,而且通常在20-30°C時成長旺盛,氣候變遷使全球溫度上升,沿赤道區也將會發生真菌疾病的改變。

愛爾蘭馬鈴薯歉收是真菌疾病造成,被稱為「立枯病」,進而傳染當地的農作物。

這些疾病在遠離赤道的地區極可能再度出現,影響地區的糧食安全。

20億人的缺糧危機 地球上有超過20億人受到缺糧的威脅,或是缺乏安全營養的食物,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使溫度升高、洪水氾濫以及陸地和土壤劣化,於是農作物產出的營養價值和品質以及家畜的生產力下降。

地球上有超過20億人受到缺糧的威脅,或是缺乏安全營養的食物。

圖/Pixabay 策略與國際研究中心(TheCenterforStrategic&InternationalStudies,CSIS)表示,溫度中數每上升攝氏1度,和農作物產出下降10%之間有關連性,熱浪可能造成農作物的全面歉收,至於土地管理不良、森林砍伐以及牲畜過度放牧而破壞草地,則加重了氣候相關的影響,也增加糧食系統的整體威脅。

溫度中數每上升攝氏1度,和農作物產出下降10%之間有關。

圖/商業週刊 食物匱乏將持續惡化,導致更多饑荒和營養不良,此外農作物和家畜大規模遠離養分耗盡或無法使用的土壤也將更為常見。

陸地和土壤劣化的問題 陸地和土壤失去支持生命的物理性、化學性或生物特質,稱為劣化。

相較工業革命和大規模農耕之前的狀態,如今地球上超過75%的土地養分殆盡,科學家預期2050年以前,可能到達90%。

世界各地,每年有相當半個歐盟(418萬平方公尺)的土地變得較不具生產力與耐受力,而以非洲和亞洲受創最重。

岩石和土壤崩解後,被風和雨沖刷侵蝕而使陸地劣化,這個過程是自然發生的,但極端天氣事件使它更加嚴重。

岩石和土壤崩解後,被風和雨沖刷侵蝕而使陸地劣化,這個過程是自然發生的,但極端天氣事件使它更加嚴重。

圖/Pixabay 隨著海岸地區的海平面上升,鄰近一帶的陸地被海水淹沒,剩下的陸地會因為鹽分和汙染物增加而變得不堪使用。

土壤劣化也透過以下發生: 農業活動動物吃草森林砍伐都市化程度升高 如今,32億人經歷某種程度陸地劣化的效應,導致糧食供應減少,且往往伴隨遷徙的增加。

土壤的重要性 在我們腳下的棕色塵土,裡頭至少包含所有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四分之一,而且對提供乾淨的水是不可或缺,1茶匙裡的土壤有數十億微生物,據估計,土壤中所含的碳,比大氣多了3倍。

95%的全球食物供應仰賴土壤,來養活大部分的生物。

氣候暖化達2°C將使土壤中超過2,300億公噸的二氧化碳外洩,可能使地球突然陷入不可逆的氣候變遷中。

其他面臨的問題 每一分鐘有大約30座足球場的土壤,因為以下原因而侵蝕或退化: 農業化學物質森林砍伐過度放牧 殺蟲劑的使用 二次世界大戰後,大型的化學公司鎖定食品業來擴充市場,在接下來的50年間,美國的殺蟲劑使用量增加10倍,但農作物的損失近乎翻倍,殺蟲劑毒死微生物,而這些微生物為世界各地數億公畝土地帶來健康土壤,例如土壤中的蚯蚓被噴灑殺蟲劑後,只生長到正常重量的一半,生殖力也遠不及未被殺蟲劑噴灑的蚯蚓。

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殺蟲劑使用量增加10倍。

圖/Pixabay 風力 陸上風力渦輪(onshorewindturbine)需要發電半年,來抵銷建設它所用掉的能源,但在此之後,在它使用年限24年間,生產出100%無碳的電力。

大規模太陽能 印度的巴德拉太陽能公園(BhadlaSolarPark)是全世界最大的太陽能農場(solarfarm),創造出2,245百萬瓦(MW)的電,超過許多燒炭或核能電廠。

它位在沙漠,太陽能板是由機器人清理,而這些機器人的運作不需要用到水。

主要農作物產量下降 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UnitedNations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FAO),2020年有高達8.11億人飽受飢餓之苦,約占全人類的10%。

隨著全球的平均溫度上升,乾旱和洪水發生的頻率可能降低糧食供應,而更嚴重的天然災害和活躍的病蟲害也將進一步減少農作物產出,目前有針對氣候變遷對糧食產出做出整體預測,全球最重要的農作物玉米,預估將減少高達24%產量,第二重要的小麥,在升溫1.5°C的情況下減少14%,在升溫2°C的情況下減少37%,大豆的收成量在升溫2°C下則可能掉落10-12%。

目前世界可以藉由向不受影響的地區採購,來因應特定地域的乾旱或農作物歉收,美國、巴西、阿根廷和烏克蘭這4個最大的玉米出口國,占了出口的87%,過去這些國家因為地理位置相距遙遠,不會同時出現農作物歉收的情形,如今這些地區的產出,會在升溫2°C下減少8至18%,在升溫4°C下,下降19至47%。

在升溫2°C下,4大農作區同時歉收的風險是7%,溫度上升到4°C時,風險飆高到86%。

我們的人是在追求「富足」而不是「永續」,對我而言,「永續」意謂維持國家資源在得以維生的線上,直到這些資源最終消失,或工業已經受夠而離開。

追求「富足」是確保你的孫子不需要像你那麼努力工作,確保當我們把這園子留給他們時,他們將擁有所需的一切。

⸺喬.馬丁(JoeMartin),獨木舟雕刻大師 一個起司漢堡的碳足跡,等於9個鷹嘴豆餅(falafei)加上口袋餅,或是6份炸魚和薯條(fishandchips)。

糧價也因此飆高 糧價由供需的改變決定,雖然需求大致穩定,但供給可能變動。

旱災和水災降低農作物的生產力和農田的產出,威脅食物的供應而導致價格上升,行銷和包裝成本的改變也會。

貿易也是主要因素,英國有大約40%的食物(香蕉、茶、咖啡、奶油、羊肉等)要靠進口,大部分國家的食物供應也仰賴貿易,美國的食物來自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家,船運的汽油和貨櫃成本也占糧食成本的一部分。

糧價高漲會因為氣候變遷而惡化,2021年的平均糧食價格是近50年來最高,巴西的乾旱、洪水和霜害,使咖啡價格上漲30%,消費者只能眼巴巴看著咖啡的價格節節高升。

糧價高漲會因為氣候變遷而惡化,2021年的平均糧食價格是近50年來最高,巴西的乾旱、洪水和霜害,使咖啡價格上漲30%。

圖/Pixabay 俄羅斯、美國和加拿大⸺杜蘭小麥最大供應國⸺的乾旱,導致杜蘭小麥減產,麵包和麵條漲價已經讓消費者有感,以番茄為主的蔬果價格,也因為佛羅里達和加州氣候變遷問題而節節高升。

世界曾經目睹幾次糧價飆高,1973年,全球石油危機和乾旱造成糧價上漲,2008年,石油價格上漲、澳洲乾旱以及美國決定種玉米來生產燃料而不是食用用途,因此推高動物飼料的價格而導致糧食價格膨脹,2021年,糧價飆高的情形類似1973年,只是這次極端天氣扮演較顯著的角色。

糧價上漲影響各種收入的人,只是方式不同。

糧價直接威脅低收入戶的糧食供應導致飢荒,至於較高收入家庭,則是較不健康的飲食和肥胖增加。

到2030年以前,10種主要農作物當中,9種的生長速度將遲緩或開始放緩。

至少部分來自氣候變遷,平均價格將看到顯著上升。

圖/商業週刊 到2030年以前,10種主要農作物當中,9種的生長速度將遲緩或開始放緩。

至少部分來自氣候變遷,平均價格將看到顯著上升。

——本文摘自《圖解全球碳年鑑:一本揭露所有關於碳的真相,並即時改變之書》,2022年 9月,商業周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商業周刊 9篇文章 ・ 3位粉絲 +追蹤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2022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奬】復現尼安德塔人消逝的DNA,也映襯我們何以為人 1 5小時前 使用「藍碳」捕捉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森林快四倍!這個方法可行嗎?——《圖解全球碳年鑑》 2 2天前 公投第20案【藻礁公投】模擬器 1 3天前 人人都是拷貝貓──暴力影片造就模倣犯? 1 5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022/09/18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2022/09/28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2022/09/27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IPCC最新氣候變遷報告說了什麼?更熱的地球與更脆弱的人類 龍,彩虹與性別——不只中國和歐洲,還有其他好幾種龍? 真有吃不胖的天選之人?科學家揪出造成肥胖的關鍵基因 夏天真的「熱死」人!奪命熱浪無法擋?——《氣候緊急時代來了》 還當氣候變遷是謊言?二氧化碳濃度已跨過警戒線!——《氣候緊急時代來了》 0 45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45 1 另外一個你可能存在嗎?從宇宙誕生到現在,你的存在需要經過一千兆個「偶然」——《宇宙大哉問》 天下文化 ・2022/09/23 ・3064字 ・閱讀時間約6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數學(198) 機率(45) 決定(3) 演化(327) 隨機事件(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作者/豪爾赫.陳、丹尼爾.懷森譯者/徐士傑、葉尚倫 還有另一個你嗎? 如果世界上某個地方有另一個版本的你,會不會很奇怪? 這是什麼科幻劇情?圖/天下文化提供 你們兩個之間有很多共通點,喜歡吃的水果(香蕉)、不喜歡吃的水果(桃子)、擁有同樣的技能(製作香蕉冰沙)和相同的缺點(香蕉冰沙吃了停不下來)、同樣的記憶、幽默感以及個性。

當你知道有其他版本的你存在時,你會覺得很怪異嗎?你會想與他們會面嗎? 想像一下更詭異的情況:有個人幾乎和你完全一模一樣,僅稍稍有些不同。

如果這個人比你更好呢?也許他做的水果冰沙更加美味,或者生活的方式更有意義。

或者,這個人比較沒有才華,但是比較卑鄙,就像是邪惡的分身呢? 假如有幸能見到另一個你,或許你可以發現自己的更多可能。

圖/天下文化提供 這有可能嗎? 雖然讓人難以想像,但物理學家不能排除另一個你存在的可能性。

事實上,物理學家不只認為另一個你是可能存在的,甚至認為另一個你存在的可能性更高。

也就是說,就在此刻,當你讀到這篇文章時,可能有另一個你正在某個地方,穿著和你一樣的衣服,以相同的方式坐著,甚至讀著同樣的一本書(好吧,也許是稍微有趣的版本)。

搞不好另一個你也正在看這篇文章喔!圖/天下文化提供 要瞭解另一個你存在的意義及可能性,我們得先考慮你的存在有多麼獨特。

你存在的機率 乍看之下,世界上有另一個與你毫無二致的人,機率好像是微乎其微。

畢竟,想像一下,為了讓宇宙創造你,有多少事情必須發生,而且要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超新星必須在氣體和塵埃雲附近爆炸,藉著震動造成引力崩坍,形成我們的太陽和太陽系。

這些塵埃中的一小塊(不到萬分之一)必須聚集在一起形成行星,並與太陽保持合適的距離,這樣水就不會結冰或變成蒸汽。

生命一定要開始,恐龍必須滅絕,人類不得不演化,羅馬帝國必須崩潰,而你的祖先必須逃過黑死病。

然後,你的父母必須相遇並且喜歡上了彼此。

你的母親務必在正確時間排卵。

在與數十億顆精子的馬拉松游泳賽中,帶有你一半基因的精子必須衝刺獲勝。

單單是讓你誕生,就需要這一連串事件。

宇宙必須經歷一連串事件,才會有現在的你。

圖/天下文化提供 想一想你在生活中做出的所有決定,使你成為今日的你。

你有沒有吃很多香蕉。

你有沒有遇到那個重要的朋友。

你那時候決定待在家裡,否則會被水果推車碾過。

不知何故你發現了這本關於宇宙的蠢書,並決定閱讀它。

所有的一切,都從四十五億年前開始,導致了你此時此刻在這裡存在。

假如所有事情以完全相同方式再次發生,從而造就另一個你的機會有多大?這似乎不太可能,對吧?也許不是喔!讓我們回溯所有導致你出現的隨機事件、決定和時刻,並試著計算機率是多少。

讓我們從今天開始算起:你醒來後做了多少決定呢?你可能決定怎樣起床,穿什麼衣服,吃什麼早餐。

即使是看起來很小的決定,也可能改變你的人生歷程。

例如,你選擇穿有香蕉圖案的襯衫或者是領帶,可能影響你未來的配偶有沒有注意到你。

讓我們假設,你每分鐘大約會做出一兩個可能改變人生的決定;這聽起來好像很有壓力,但如果你贊同量子物理學和混沌理論,數字應該會更高。

假設每分鐘只有幾個決定,那麼你每天就要做出數千個重要決定,每年就高達約一百萬個。

如果你超過二十歲,人生到目前為止,就已經做出超過兩千萬個決定,才會有今日的你。

接下來,假設你做的每個決定只有兩種可能,例如A或B,或者香蕉和桃子。

好啦,我知道通常要選擇的項目很多(譬如,早餐店的菜單選項多不勝數),但讓我們簡化問題。

要計算那兩千萬次決定而成為你的可能性,你必須取2的兩千萬次方,即220,000,000。

如果你超過二十歲,人生到目前為止,就已經做出超過兩千萬個決定,才會有今日的你。

圖/天下文化提供 為什麼?因為每做一次決定就會讓可能的數目加倍。

舉例來說,你必須選擇從哪邊(左邊或右邊)下床、早餐吃什麼水果(香蕉或桃子),以及上班搭什麼交通工具(火車或公車),總共就有2×2×2(或23)種開啟一日行程的方式。

你從左邊下床、吃香蕉並坐公車的機率是23分之一,或說8分之一。

因此,如果你在生活中做出兩千萬個A或B的決定,那就意味你的生活可能有220,000,000種不同的結果。

這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是吧!但我們才剛開始暖身而已! 我們還必須考慮你的出生機率,包含你父母做決定的可能結果。

如果將你父母的決定算進來,就必須再加上四千萬個決定(你父母各兩千萬個)。

再加上你四個祖父母,還有八千萬個。

曾祖父母呢?還有一億六千萬個。

你瞭解了嗎?每回推一個世代,祖先數量就增加一倍,影響你出生的決定數量也跟著加倍。

人類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至少三萬年,或許可換算為大約一千五百個世代。

若將你所有祖先全部考慮進來,可能的數量會更龐大。

如果再將你父母的決定算進來,就必須再加上四千萬個決定。

圖/天下文化提供 其實,真要計算起來實際情況更加複雜,如果回溯得夠遠,你會發現親戚之間盤根錯節的關係,同一個人可能在你的家譜中重複出現,除了引發令人尷尬的話題之外,也讓數學計算變得更加複雜。

為簡單起見,我們假設你每代只受到兩個人的影響。

這仍然有1,500代×2人×2,000萬個決定=600億個決定。

及至目前為止,你發生的機率是260,000,000,000分之一。

只算到這裡就夠了嗎?讓我們考慮人類史前歷史並回溯到數十億年前最小微生物演化之時。

在大約三十五億年前,地球上的生命開始孕育。

如果你不得不製作年代如此久遠的家譜,就會發現祖先主要是微生物和簡單植物。

他們大概無法做出有意識的決定,但仍會遭受到隨機事件影響,諸如風如何吹動,陽光是否照耀,天降甘霖與否等等。

假設你的微生物祖先每天至少受到一個隨機事件影響,每個隨機事件也有兩種可能結果(例如,一塊石頭是否砸落在你的微生物祖先身上)。

這意味我們必須將另外一兆(1,000,000,000,000)個決定事件添加到我們的機率中。

現在,讓我們回到四十五億年前太陽系剛形成的時候,找到你的構成原子之前所在的恆星或行星,然後再一路回到一百四十億年前的大霹靂。

讓我們做個超級的低估,假設在那些日子裡,每天都發生了一件可能影響你來到人世的重要大事。

直到今日,大約有一千兆個關鍵事件,你存在的機率陡然劇降到約21,000,000,000,000,000分之一。

總而言之,你存在的機率大概是2的1000兆次方分之一。

圖/天下文化提供 ——本文摘自《宇宙大哉問:20個困惑人類的問題與解答》,2022年 8 月,天下文化,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天下文化 107篇文章 ・ 592位粉絲 +追蹤 天下文化成立於1982年。

一直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已出版超過2,500種書籍,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

每一本書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也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2022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奬】復現尼安德塔人消逝的DNA,也映襯我們何以為人 1 5小時前 使用「藍碳」捕捉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森林快四倍!這個方法可行嗎?——《圖解全球碳年鑑》 2 2天前 公投第20案【藻礁公投】模擬器 1 3天前 人人都是拷貝貓──暴力影片造就模倣犯? 1 5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022/09/18 宇宙到底從哪來?從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來看「宇宙起源」,解釋完全不一樣!——《宇宙大哉問》 2 2022/09/28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2022/09/27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比大還要再大!比「無窮」還要更大是什麼概念?——《不用數字的數學》 圓型=三角形?形狀之間的秘密關係——《不用數字的數學》 不用數字的數學還會是數學嗎?一窺當代抽象數學的面向——《不用數字的數學》 相輔相成的數學與科學,誰才真的是「科學的起點」?或許,它們都不是最好的答案——《教出科學探究力》 計算機先驅:巴貝奇與他的小型差分計算機——《資訊大歷史》 繁 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