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是什麼? @ 李力昌的教學部落格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0908211315學術是什麼? · 學校即將開學,研究所同學陸續抵校,準備開學。

· 研究所短短兩年的時間,其實既很短,也很長。

· 所謂的學術研究,必須要有特定的研究範圍、定義 ... 李力昌的教學部落格你所做的一切,不管是什麼,簡而言之,只有荒謬兩個字。

(奧修,神秘的和諧)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0908211315學術是什麼??研究生專區學校即將開學,研究所同學陸續抵校,準備開學。

新生總是充滿著新希望,然後希望總是帶向失望,最後變成絕望。

說來有趣,不過這其實是一個正常的過程。

畢竟,所謂的「新」希望,不就是以過去的絕望作為基礎的嗎?不要相信「哀莫大於心死」:要不然你就是有心,要不然你就是無心。

有心或死心,都一樣是心,都帶著某種期望。

現在了解為什麼他們說: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了嗎? 研究所短短兩年的時間,其實既很短,也很長。

這篇是想要就我個人的心得,與同學分享何謂「學術」、「研究」。

這篇的主體其實是我正與人合作撰寫的一本書的開頭緒論。

所謂的學術研究,必須要有特定的研究範圍、定義、乃至假設,方才能夠進行。

一般人以為學術是廣泛真理的探索,我倒覺得它比較像是狹窄範圍之內、重重前提設定之下的知識堆疊。

與其說它是大洋,不如說它是一條船或是一張永遠不會完整的航海圖;與其說它是真理,不如說它只是一種探詢的方法;與其說它是生命本身,不如說它是一種精密的遊戲。

因此,我們說「博士」,那其實是在一個很小(往往小到鑽牛角尖)的領域當中,重重的「假定、如果」之下,盡其可能地探索。

這樣的話,我們常常要跟學生說。

因為是為了避免他們對學術抱太大的希望,將研究看得太認真。

當然,一場遊戲應該要好好地玩,但是遊戲就是遊戲,不要誤以為真。

管理學,其實是所有的學術,只討論有限的問題,不處理整體的問題。

例如說,行銷的目的是要透過滿足顧客的需求而獲得利潤。

但是消費者的需求,是一種假性需求或是真正的需求呢?是基本需求還是被製造出來的慾望?行銷究竟是與人為善,或是與人為惡?它使用的資源是否恰當,浪費掉的部分呢? 不管。

這不是行銷學要回答的問題。

它要回答的問題是如何滿足它所設定或發現的消費者需求,滿足它,並因此獲利。

因此它的學科性質是功利的。

它不回答是否人們應該將多餘的資源轉給更有需要的人;它不談行銷是否助長人類對地球資源的無限需索;它不提人們對物質的慾望是否永無止境。

它不談這些,而不談這些,就是這個學科之能夠存在的基礎。

如果這些基礎沒有意義,這個學科就沒有存在的價值。

這個學科之所以能夠有力量,就是因為避免討論這些基礎。

許多學科都是如此。

那麼,學術還是有關真理嗎? 或許有人說:有力量就好了,管它什麼真理。

幾千年前就已經沒人管了,只有力量才是真理。

力量在短期間內或許是真理,但是看看那波浪,它很快而且短暫地出現,然後就消失了。

你要跟那波浪認同嗎?還是乾脆一勞永逸,深刻一點? 當代學術研究的取向,反映在教科書上,就是各種議題非常的片段,欠缺一個整合和貫串的主題和主軸。

當然欠缺啊,教科書基本上是一種「不可能的任務」,將不同取向、不同研究方法(論)、不同學派傳統的學說、研究、看法、歷史傳承演變,都以相同的議題,放在同一個神聖傘蓋之下,不分青紅皂白地湊在一起討論。

因此,討論起來,就好像在討論相撲和南拳、太極拳和跆拳道、劍法和槍術、占星術和天文學──欠缺歷史感、欠缺發展演變觀念、欠缺傳統流派的討論,搞得雞同鴨講,讓讀者常常似乎知道,又覺得不知所云。

事實上,物理史學家,影響社會科學方法論甚鉅的ThomasKuhn,就在他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當中指出,每一個時代的教科書是學術典範(paradigm)的具體表徵,會以那個時代的主流理論為主,並「切削」其他歷代理論「削足適履」來配合主導的典範: …教科書一開始就斬除科學家對他那一行的歷史感,…標準的情形是:…它散見於提及早期的大英雄的附註中。

…科學教科書只會提到過去科學家的研究的一部分,也就是那些很容易看成對書中典範問題的陳述以及解答有貢獻的部分。

部分出自揀選、部分出自扭曲,早期的科學家所研究的問題、所遵守的規範,都被刻劃成與最近在理論與方法的革命後的產物完全相同。

…也難怪科學再一次地看來大體而言像是一個累積事業。

由於對於「證據」(也就是實際研究的結果)的要求,因此當代的教科書當然是零碎拼湊的知識,欠缺一套系統,不具有核心,完全沒有歷史和變遷的思維。

其實這也反映了研究和知識的本質:它們勢必是破碎而零散的。

但是知識是有它的社會和歷史背景的。

「唯一的不變就是變」,也適用在知識甚至科學上。

科學就是現代的知識。

宗教就是昨天的知識。

那明天呢?這就是「知識社會學」探討的議題:知識的社會背景以及其如何可能。

就這樣想想看好了:不要說20年前了,10年前,甚至5年前管理學的教科書,有多少內容,現在已經不談了?最新出版的教科書,有多少內容是以往很少討論的? 就像那知名的網路影片「教育的未來(Didyouknow?)」當中所提(http://www.youtube.com/watch?v=xj9Wt9G--JY),「我們必須教導現在的學生畢業後投入,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解決我們從未想像過的問題。

…對正要就讀大學的學生來說,他們前兩年所學的知識,在三年級就全部過時了。

」,大學所教的知識,是學生畢業之後所用不到的,因為都已經過時了。

與杜拉克齊名的組織管理大師CharlesHandy也說:「我現在知道了,人類所發生的大多數狀況,都沒有課本上的標準答案可參考。

...大多數時候你必須自己做判斷、自己下決定,然後堅持你的決定。

」(2007:64)。

知識和學術,其實也反映社會現實。

因此它無可避免地是破碎的,畢竟社會也是破碎的。

套句Osho的話,其實學術的本質是這樣的:「首先你創造出問題,然後拯救者就來臨,這是一項美好的生意」。

就像是,防毒軟體公司最好的朋友,不是顧客,而是製造電腦病毒的人。

那些人,都應該擔任防毒軟體公司的顧問,支領高薪。

否則那些公司哪有存在的價值?!其實,許多的專家學者就是這種生意人。

Osho怎麼說知識呢?他說:「知識就是禍因」,亞當夏娃被趕出伊甸園,就是因為吃了知識之果。

他說,所有成道的人,都一致指出知識對人們的毒害。

你可能會問,老師,那你還待在這裡幹麻?我們為什麼需要多讀一點書呢? 第一、我遲早會離開。

每個人遲早都會離開一個地方。

第二、知識有毒,但是也有用。

它有毒,是因為它以有限來揣度無限,以無知來冒充智慧。

如果你承認那是無知的,那就還有救。

而所有的醫藥,都是一種毒,你要知道它,但是除非治病,否則你不要也不會隨便吃藥。

一個東西吃進去,會變成你身體的一部分。

認同知識,就是在吃它。

還有,注意喔,醫藥並不會讓人健康,只有人自己的身體能夠讓人健康。

其他的都是輔助的。

這很合理,就像他們說,人有本俱的佛性一樣。

第三、用知識,不要被知識用,就像用錢,不要被錢用。

當然,大家都知道這並不容易,許多人基本上是放棄的,然後把錢當成新的神。

力昌/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lichanglee's新文章奧修英文電子書(2010/10/29)有關統計學的幾個想法司馬遼太郎盜國物語系列九冊物化、商品化、異化與「情緒勞務」等幾個概念關係《科學革命的結構》《逃避主義》讀書心得德川家康全傳(2019/12/14於李力昌臉書有關學術抄襲的自身經驗(2020/7/23於李力昌臉書)今日佳句今日佳句今日佳句 lichanglee'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加我為好友"你所做的一切,不管是什麼,簡而言之,只有荒謬兩個字。

"(奧修,《神秘的和諧》,p.320)日誌相簿影音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