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銀杏補記憶?研究顯示銀杏並非真的有用?! - PanSci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轉載自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銀杏真能改善記憶、預防心血管疾病嗎?專家完整分析》,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MedPartner 喔! 00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000健康養生活得科學科學傳播吃銀杏補記憶?研究顯示銀杏並非真的有用?!MedPartner・2019/05/03・5506字・閱讀時間約11分鐘・SR值501・六年級+追蹤本文轉載自 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銀杏真能改善記憶、預防心血管疾病嗎?專家完整分析》,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MedPartner喔!記憶口香糖?卡通中的道具成真了?銀杏是近年來很熱門的保健食品,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只要有人有記性不好、常常忘東忘西的情形,身邊就會有人出聲音說「你應該吃銀杏了」。

銀杏也長期被認為可以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心血管疾病,但這到底有沒有證據呢?其實不太確定呀。

甚至在去年,日本有款含有銀杏,宣稱可維持記憶力的口香糖被帶回台灣後,又帶起了一波吃銀杏可能有助於改善記憶力的風潮,短時間內這款口香糖成為網購的熱門商品,去日本玩的人也會順便買個幾條嘗鮮。

由於這款口香糖的包裝上有著斗大的「記憶力維持」的文字,而且媒體也大幅報導,因此引起了食藥署的注意。

這個含銀杏的口香糖除了功效宣稱違反了食品衛生安全管理法和健康食品管理法,還有一個很尷尬的問題,那就是銀杏葉萃取物在台灣是不能用在食品的成份,是藥用成分,只有銀杏果才可以添加在食品裡,而且不能單獨使用。

換句話說,消費者在合法狀況下,在台灣是買不到含銀杏葉萃取物的食品的,但民眾還是可能透過管道,或是到國外旅遊時順道買含有銀杏葉的補充品。

因此MedPartner團隊的專家們希望藉由這篇文章,幫助大家了解這類銀杏產品的功效證據到底如何?補充的時候又該注意哪些事項?銀杏你需要的重點整理:銀杏葉內的萃取物被認為有抗氧化、調節神經相關基因表現的能力。

但實際研究中,銀杏的補充對本來就有輕微失智症的人並沒有發揮延緩的作用。

對記憶力缺損的患者來說,補充銀杏葉抽出物對記憶力改善沒有顯著的差異。

此外,其他出血或心血管事件,兩組之間也沒有顯著差異。

有研究指出,銀杏葉萃取物可能對認知表現和日常生活的活動有幫助,在每天劑量超過200毫克,且補充時間超過22週的情況下。

不過要注意相關研究的證據品質不高的關係,得要有設計更嚴格的研究才能有更確定的答案日本的含銀杏「記憶力口香糖」其實不代表真的有效改善記憶力,只是日本法規跟台灣有所不同,可以宣稱的作用比台灣寬一些。

銀杏果本身不適合生吃,即使煮熟吃也不能吃多。

孕婦和有凝血問題的老人也不適合吃。

有凝血問題,或在使用抗凝血劑或其他藥物的患者,若有要使用銀杏製品,請注意相關風險,並和你的醫師和藥師討論。

古人也吃銀杏?生長1.8億年的活化石銀杏,學名GinkgobilobaL.,又稱作鴨腳樹或公孫樹,會被叫做鴨腳的原因是銀杏的葉子長得很像鴨掌;被稱為公孫樹則是因為它得要長很久才會開始結果,一個人年輕時種下銀杏,得等到他當了阿公,子孫滿堂之後才吃得到這棵樹結的果。

現存於地球的物種當中,銀杏可算是相當古老的物種喔!根據化石記錄,銀杏科植物在1.8億年前就已經出現地球上,並且在1.3億年前達到顛峰,那時,地球上有許多不同銀杏的物種,但後來漸漸的被現代被子植物給超越。

時至今日,整個銀杏科植物就只剩下GinkgobilobaL.這個物種。

銀杏原生於中國東部地區,不過後來也逐漸散佈到世界各地。

在過去這1億多年來,銀杏樹的形態因變化不大的關係,被稱為活化石,和鸚鵡螺一樣在生物演化中,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在傳統醫療裡,銀杏也常被當做藥材,應用在氣喘、支氣管炎、腎臟與膀胱問題上。

到了現代,銀杏葉的萃取物被用在膳食補充品或藥品,並宣稱有各種不同的用途,包含失智症、眼睛問題、間歇性跛行、耳鳴與其他健康問題。

這些產品通常會以錠劑、膠囊、茶包、濃縮萃取液的形式出現,此外,有些保養品也會用添加銀杏萃取物。

不過要注意的是,目前,台灣的食品業者不能輸入也不能製造含有銀杏葉的食品。

吃銀杏不吃銀杏果?補記憶要吃銀杏葉?銀杏到底有沒有效?在進入功效的內容之前,要先跟大家說明的是在我們講補充銀杏時,指的都是銀杏葉,而不是銀杏果。

主要的原因是,銀杏的葉子裡面功效性成分含量比較高,因此銀杏萃取物主要是從銀杏葉提取出來。

銀杏葉含有許多的植化素,包含烷烴、脂類、甾醇、苯類、類胡蘿蔔素、苯丙素類、類黃酮和類萜,特別是萜烯三內酯…等。

其中,銀杏內酯(ginkgolides)和 倍半萜類(bilobalide) 和 黃酮類化合物(flavonoids)是主要成份,可能的作用機制有抗氧化、調節神經相關的基因表現,以及直接對蛋白質功能起作用等三種,這些作用彼此之間可能重疊。

大多銀杏研究的焦點放在失智症、記憶力與血液循環上,在這篇文章裡,我們會把焦點放在失智症與記憶力改善。

眾多研究顯示,銀杏並非想像中有用?如果你想知道銀杏到底有沒有改善記憶力或是延緩失智症的能力的話,TheGinkgoEvaluationofMemory(GEM)Study 是很值得參考的研究4。

這是一項由美國衛生研究院所支持的研究計畫,主要的目的在評估補充銀杏抽出物是否能夠減少失智症或阿茲海默症的發生。

在研究中總共有3,069位75歲以上認知功能正常或有輕微失智症的人參與此研究,隨機把這些人安排到每天吃兩次含120毫克銀杏抽出物的銀杏組,以及安慰劑組。

研究除了會看失智症的發生情形,也會評估認知衰退、心血管疾病與中風的發生以及所有死亡率。

平均追蹤時間是6年。

研究期間,有523位參與者被診斷出失智症,其中有246位出現在安慰劑組,277位出現在銀杏組。

此外,銀杏的補充對本來就有輕微失智症的人並沒有發揮延緩的作用。

除了GEM研究,在法國也有一項大規模的銀杏萃取物試驗,GuidAgeStudy,研究的目標在評估70歲以上有記憶受損的阿茲海默症病患,補充銀杏萃取物的效果。

GuidAge研究總共有2,854位70歲以上,跟醫生反應過有記憶力問題的年長法國人參與,以隨機、雙盲、安慰劑控制的設計進行。

隨機將參與者分配到每天兩次120毫克的銀杏組或安慰劑組,研究追蹤的時間是5年。

五年後,經過統計分析後發現,和安慰劑組相比,補充銀杏葉抽出物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此外,其他出血或心血管事件,兩組之間也沒有顯著差異7。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近些年發表的回顧文獻,看看是否有不一樣的結果吧。

2017年有一篇發表在《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上,回顧系統回顧研究的文獻,該研究在幾個文獻資料庫搜尋2016年6月之前發表,有關銀杏葉萃取物對失智症患者或有認知能力受損者的隨機控制回顧研究,篩選出12篇證據低到中度的回顧文獻。

整體來說,銀杏葉萃取物可能對認知表現和日常生活的活動有幫助,不過是在每天劑量超過200毫克,且補充時間超過22週的情況。

不過要注意的是,由於相關研究的證據品質不高的關係,得要有設計更嚴謹的研究才能有更確定的答案8。

日本的銀杏比較好?為何可以宣稱功效?從上述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知道,讓年長者每天補充兩次120毫克的銀杏抽出物,並無法有效減少整體失智症或阿茲海默症的發生。

但為什麼日本的口香糖可以宣稱「維持記憶力」呢?這就是個國情不同的議題了,我們會在後面的內容另做介紹。

對日本食品法規不熟悉的人,可能會覺得口香糖產品包裝上能標示維持記憶感到不可思議,因為這類講功效的文字,在台灣基本上是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會被罰錢的。

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這就要跟大家解說一下「特定用保健食品」與「機能性表示食品」的不同了,這兩者都是日本可以讓食品宣稱某些健康功效的法規。

特定用保健食品,簡稱特保,類似台灣的健康食品認證;而機能性表示食品則是近年新推出的一種標示,雖然兩者都能宣稱健康的功效,但彼此間還是有不小的差異,差在哪呢?請看下表的整理: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特定保健食品得經過人體試驗,確認有效後,經日本消費者廳核可才可以標示;而機能性表示食品就相對比較寬鬆一點,業者不一定要做人體試驗,提供引用的文獻也可以宣稱。

也因為這樣,消費者廳不會幫你背書,產品的責任則是由業者自行負責。

此外,根據功效評估的方式不同,最終產品可以宣稱功效的用字也有要遵守的規則。

舉例來說,某產品經過人體試驗後可以延緩血糖上升,那麼不管是特保還是機能性食品都能在包裝上標示「有延緩血糖上升的機能」;但只提交文獻回顧的機能性食品,在產品上就只可以標示「有報告指出有延緩血糖上升的機能」。

搞懂日本的「特定保健食品」與「機能性食品」有大致的了解後,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去年短暫引起搶購熱潮的Lotte記憶力維持口香糖吧!在記憶力を維持する文字底下有著紅色的「機能性表示食品」的字樣,表示這是一款機能性表示食品。

在該產品的官方網站上有提到產品宣稱記憶力維持的依據是來自一篇文獻的結果。

那是一篇2003年發表在《Pharmacopsychiatry》期刊上的研究6。

當中有48位年齡在60到70歲之間,身體健康的巴西人參與,隨機把他們分配到銀杏組(銀杏葉抽出物)或安慰劑組,試驗進行的時間是8個月。

受試者在研究前後進行4次記憶測驗,結果發現銀杏組補充後答對的題數顯著多於安慰劑組。

有沒有覺得哪邊怪怪的?如果你之前就有看過我們寫過保健相關的文章,例如葉黃素、維生素D,應該有單靠一個規模不大的研究是不能給出肯定結論的概念。

另外,該產品是以文獻回顧的方式來告訴消費者它是機能性表示食品,雖然口香糖裡銀杏葉抽出物的劑量與研究的劑量一樣,但不一定會有等同的結果,不過我們也不能因為這樣就直接否定它的宣稱。

只是相對於特保產品,機能性表示的產品證據力比較薄弱,消費者在購買這類產品的時候,應該要有這樣的認知,不要有吃了一定要有效的期待。

想攝取銀杏?先瞭解用藥安全及台灣法規記憶力維持口香糖的問題不僅只是產品宣稱違反食品標示而已,另一個比較大的問題,也就是我們一開始提到的「台灣的食品法規不允許添加銀杏葉抽出物」,銀杏葉萃取物是藥用成分,放在食品裡就會違反藥事法,罰則可是比違反食品誇大不實還要重多了。

從這裡延伸出來的問題是,如果你出國去買了一些營養補充品或有趣的食品,想要在網路上賣賣看,那麼請務必確認裡面的成份是不是符合台灣的規範,因為不管你知不知道這些法規,違法就是違法了,到時候被檢調抓去訊問時可別怪我們沒先提醒你啊!回到銀杏的話題,適量吃銀杏對大部分健康成年人是安全的,不過有可能會引起以下的副作用:頭痛頭暈心悸胃部不適便秘皮膚起過敏反應另外,銀杏的種籽可能有毒,因此儘量別生吃銀杏果,即使是煮過的也別吃太多。

還有,年紀大且有出血問題或是懷孕的人,請避免吃銀杏,因為這類人補充銀杏很可能會增加出血的風險。

如果你之後有手術的計畫,至少要在兩週前停止服用。

另外在2013年有一篇研究讓囓齒動物攝取銀杏,在兩年的研究結束之後,發展成肝癌與甲狀腺癌風險增加。

而銀杏也可能和一些常見的藥物起交互作用,因此如果你有服用以下藥物的話,就要多多留意了。

Alprazolam:這是紓緩焦慮症狀的藥物,與銀杏一起服用可能降低藥物的作用。

抗凝血劑和抗血小板藥物:這類藥品會減少凝血功能。

與銀杏一起服用可能會增加出血的風險。

抗痙攣藥與降低癲癇發作閾值的藥物:大量的銀杏毒素可能導致癲癇發作。

銀杏毒素存在於銀杏的種子,葉子的含量較少。

因此吃銀杏可能會降低這類藥物的作用。

抗抑鬱藥:和抗抑鬱藥(如百憂解)一起服用銀杏很可能會降低藥物的作用。

某些他汀類藥物:銀杏和Zocor一起服用可能會降低藥效。

銀杏似乎也會減少立普妥(Lipitor)的效用。

糖尿病藥物:銀杏可能會改變你對這類藥物的反應,因而影響血糖的控制。

布洛芬:與銀杏一起服用可能會增加出血的風險。

看到這,你應該比台灣九成五以上的人都更了解銀杏了。

就現階段的研究證據來說,我們還不能確定補充銀杏葉萃取物是否能改善記憶或是失智症的作用,因此不要過度期待吃了會有什麼改善。

另外一定要提醒大家的是,銀杏葉在台灣是藥用成分,不可以用在食品裡面,你可以從國外買添加銀杏葉的食品回來自己吃,但不能公開販售,不然就是違法的喔!如果真的要使用銀杏製品,也別忘記上面提醒的注意事項喔!很多長輩對於銀杏會有些錯誤的迷思,要請大家幫忙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跟我們一起用正確知識幫助更多人吧!也希望有更多朋友加入我們的訂閱計劃,讓團隊的專家們為大家做更多事情喔!參考資料TFDA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

可供食品使用原料彙整一覽表。

Coates,P.M.,Blackman,M.,Betz,J.M.,Cragg,G.M.,Levine,M.A.,Moss,J.,&White,J.D.(2010).Encyclopediaofdietarysupplements(No.Ed.2).InformaHealthcare.MayoClinic.Ginkgo.DeKosky,S.T.,Williamson,J.D.,Fitzpatrick,A.L.,Kronmal,R.A.,Ives,D.G.,Saxton,J.A.,…&Kuller,L.H.(2008).Ginkgobilobaforpreventionofdementia: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ama,300(19),2253-2262.消費者庁.健康や栄養に関する表示の制度について.Santos,R.F.,Galduroz,J.C.,Barbieri,A.,Castiglioni,M.L.,Ytaya,L.Y.,&Bueno,O.F.(2003).Cognitiveperformance,SPECT,andbloodviscosityinelderlynon-dementedpeopleusingGinkgobiloba.Pharmacopsychiatry,36(4),127-133.Vellas,B.,Coley,N.,Ousset,P.J.,Berrut,G.,Dartigues,J.F.,Dubois,B.,…&Touchon,J.(2012).Long-termuseofstandardisedGinkgobilobaextractforthepreventionofAlzheimer’sdisease(GuidAge):arandomisedplacebo-controlledtrial.TheLancetNeurology,11(10),851-859.Yuan,Q.,Wang,C.W.,Shi,J.,&Lin,Z.X.(2017).EffectsofGinkgobilobaondementia:Anoverviewofsystematicreviews.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195,1-9.本文轉載自 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銀杏真能改善記憶、預防心血管疾病嗎?專家完整分析》,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MedPartner喔!編按:愛美是每個人的天性,不過對你而言光是看滿架的化妝品、保養品,各種醫美產品就令你眼花撩亂,更別說還有玻尿酸、膠原蛋白、類固醇這些有聽沒有懂的名詞來搗亂嗎?如果你想要聰明的美,不想要被各種不實廣告唬得團團轉,那麼泛科學這位合作夥伴 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就是你我的好朋友,歡迎大家訂閱支持喔! 國中生的科普素養閱讀平台:《科學生》,素養強化訓練今天就展開!相關標籤: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失智記憶力記憶口香糖銀杏銀杏果阿茲海默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0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MedPartner49篇文章・ 7位粉絲+追蹤一位醫師用一年時間和100萬,夢想用正確醫美和保養知識扭轉亂象的過程。

Med,是Medicine,醫學的縮解。

Med唸起來也是「美的」。

我們希望用醫學專業,分享更多美的知識。

Partner則是我們對彼此關係的想像。

我們認為醫師和求診者不只是醫病關係,更應該是夥伴關係。

如果您也認同我們的理想,歡迎和我們一起傳播更多正確的醫美知識。

我們的內容製作,完全由MedPartner專業醫療團隊負責,拒絕任何業配。

RELATED相關文章糖友制定控糖計劃,有助提升治療成效及生活品質器官移植新技術───37度保存三天的肝臟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加速動脈硬化,小心發生心肌梗塞!2022唐獎「生技醫藥獎」頒給開發mRNA療法(疫苗)關鍵技術的三科學家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遲來的墮胎除罪:21世紀的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111小時前你聞過下雨的味道嗎?讓我們一同探究它是怎麼產生的吧!417小時前用陰謀論測測看你的陣營!──外星人篇71天前你是哪個系的寶可夢大師?科學能解!41天前為何哺乳類顏色不能像鳥類與爬蟲類一樣豐富——著色的演化生物學74天前科學宅的戀愛契機:「同類交配」理論62022/06/11陰莖,是社交安全的重要指標?!32022/06/08「阿凡達療法」:改善幻聽的替身科技22022/06/16242文字分享友善列印242人體解析動物世界社會群體編輯精選「科學家也需要Art!」持續破解果蠅大腦神經迴路的李奇鴻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2022/04/11・6084字・閱讀時間約12分鐘+追蹤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撰文/歐宇甜、黃曉君、簡克志美術設計/林洵安、蔡宛潔神經科學與視覺我們怎麼「看到」顏色,「察覺」東西在動?大腦如何產生視覺?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所長李奇鴻,他是國際知名的神經科學家,過去長期在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做研究,2018年回到中研院貢獻自己所學。

李奇鴻的實驗室主要是以果蠅視覺系統為模型,研究神經元如何在發育過程形成複雜的突觸連結,以及神經迴路如何產生視覺來引導動物行為。

李奇鴻是國際知名的神經科學家,研究神經迴路如何產生視覺來引導動物行為。

圖/研之有物技術帶動神經科學研究神經系統如何運作?這對以前的科學家來說是黑盒子。

由於大腦發生錯誤或出問題時,會直接表現在外在行為上,早期科學家想了解人腦運作機制,只能透過腦部哪裡受傷壞掉或中風等,知道腦部的大概功能區域,但沒辦法進入細胞層次。

「在生物學的發展上,除了需要有智慧的思考,其他都要靠技術去推動。

你可能想到一個有趣的題目,但也許要30年後,才出現足夠的技術來解決問題。

」李奇鴻舉例,從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電生理技術、分子生物學到結構生物學發展,每個都在細胞、分子、及系統層次開啟了新的世界。

隨著顯微技術與遺傳工程日益完備,果蠅成為現今熱門的腦科學研究對象。

李奇鴻指出,「果蠅的生長速度快,相較老鼠要幾個月成熟,果蠅只要兩週。

果蠅的大腦複雜程度介於人和單細胞生物中間,結構跟人高度相似,成果可應用在人身上。

」因此,近10幾年來是神經科學大起飛時代,科學家透過遺傳學方法控制果蠅的神經元活性、觀察行為,藉此了解哪些基因會影響大腦發育和運作,逐漸破解神經迴路的奧祕。

「我在選博士後研究時,想到底要做線蟲、老鼠、魚、果蠅或其他模式生物?最後才選果蠅。

回想起來,近年剛好碰到果蠅相關技術蓬勃發展,選果蠅是很正確的決定!」李奇鴻笑道。

李奇鴻引用知名神經科學家DavidMarr的三層假說(tri‐levelhypothesis),認為大腦運作有三個層次:Computationlevel(運算):神經系統在做的事,如分辨顏色、觀察東西移動、辨認物體是圓是方、是蘋果或橘子等。

Algorithmlevel(程序):神經系統的操作方式、程序怎麼做。

 Implementationlevel(實行):神經系統如何透過神經元、神經網路來達成這個程序。

李奇鴻表示,「過去多數神經科學家都在討論computation,再探究algorithm,卻沒辦法解決implementation。

現在因為具備技術,科學家終於能找出implementation,再回推上層問題,甚至發現algorithm跟原本想的不一樣。

」視網膜感知系統怎麼運算?關於神經系統的操作方式(Algorithmlevel),也有因為技術進步而解決爭議的案例。

李奇鴻舉例,以前神經科學家在研究視覺系統感受物體運動的機制,曾出現幾種理論,HR理論認為神經訊號是用乘法,另一派BL理論認為是用減法,爭議了很久。

近年科學家發現,原來視網膜感知系統的運算機制是混合的,一共三種,稱為HR-BL混合視覺運動偵測器。

過去兩派都只對了一半。

關於視網膜感知系統的運算機制,過去HR理論和BL理論都只猜對其中一種方向(打勾處)。

資料來源/CurrentBiologyHassenstein-Reichardt(HR)模型:從昆蟲行為研究而來。

當有偏好方向(從左到右)的視覺刺激出現,左邊的光感應神經元收到訊號,這個信號會被延遲(時間τ),接著右邊的光感應神經元收到訊號,兩者的訊號會同時到達下游的神經細胞(X),訊號將會相乘,生成運動訊號。

當有非偏好方向(從右到左)視覺刺激出現,兩個訊號會在不同的時間到達,不會生成運動訊號。

Barlow-Levick(BL)模型:從兔子電生理研究而來。

當有偏好方向(從左到右)的視覺刺激出現,左邊的光感應神經元收到訊號,接著右邊的光感應神經元收到訊號,但它為抑制訊號且會被延遲(時間τ),左邊的訊號會先到達下游的神經細胞,生成運動訊號。

當非偏好方向(從右到左)視覺刺激出現,左、右兩個光感應神經元的訊號會在相同時間到達,刺激訊號和抑制訊號互相抵銷,不會生成運動訊號。

持續分析果蠅大腦的神經迴路!近代電腦的所有運算都能用and、or、Xor三個邏輯閘表達,科學家想知道,大腦裡有沒有類似但更高階的神經迴路運作方式?「從感官到行為比較容易觀察和操作,目前在視覺運動方面的神經迴路運作,我們知道的最多。

」李奇鴻近年在做昆蟲視覺與行為研究,發現昆蟲在感受顏色,如綠光和紫外光時,感光細胞的處理方式是先將紫外光跟綠光的強度做比較,把兩個光的強度相減,讓原本兩個訊號變成一個訊號,所謂的「顏色拮抗」。

「這種神經迴路能解析、比較兩個顏色強度的差異性,因為大部分在視覺上最重要的正是對比。

拮抗運算模組能在一片訊號裡找出哪裡最強、其他較弱。

其他感官機制也一樣,像觸摸物品時有凸出來的部分較重要,聽覺上要找出哪個聲音特別高等,讓最重要的訊號能凸顯出來。

」李奇鴻補充道。

2021年李奇鴻的團隊首次發現果蠅視覺系統堆疊了多套拮抗運算模組,以達成顏色及空間接受域雙拮抗的效果,成果發表在《CurrentBiology》。

這樣的神經迴路可以比較相鄰的顏色,產生色彩區間對比感。

「沒這樣的功能,我們就看不出紅配綠很悲劇了!」李奇鴻笑道。

科學家們正努力鑽研果蠅大腦的神經運算迴路,希望逐步整理出基本運算模組。

或許有一天,看似複雜的大腦功能,都可能用基礎的迴路來破解!李奇鴻實驗室所發現的顏色及空間接受域雙拮抗神經迴路。

R1-R6是吸收頻率範圍較廣的光接收器(輸出刺激訊號),R7是吸收紫外光的光接收器(輸出抑制訊號),R8是吸收綠光或藍光的光接收器(輸出刺激訊號)。

從R1-R8接收光,輸出到神經細胞Dm8之後,會形成顏色拮抗效果。

此外,相鄰的Dm8之間透過特殊的氯離子通道GluClα中介,會產生側向抑制作用(Lateralinhibition),形成空間拮抗效果。

資料來源/CurrentBiology老師是怎麼走上研究大腦神經科學這條路呢?「我滿晚才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

我對電腦有興趣、喜歡寫程式,大學上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家裡也希望我當醫生。

不過在實習時,我發現自己對治療病人沒興趣,反而對問題或疾病本身更有興趣。

跟幾個老師談過之後,我決定不當醫生,跑去清華大學讀生命科學,後來就到中研院。

」因為有醫學背景,一開始比較想做能立刻解決問題的研究,像是用蛋白質跟毒素的綜合體來治療癌症。

但後來了解,如果沒有深刻了解致病機制、沒有鑽進基礎科學研究,很難有突破。

後來去美國洛克斐勒大學攻讀博士,在洛克斐勒讀書期間,大家常互相交流,對我有很大的啟發。

那時我在鑽研結構生物學,希望了解疾病真正的生理過程,曾解開愛滋病病毒跟人體信號傳遞有關的蛋白質結構。

博士畢業前,我接觸到神經科學,感到很有興趣,就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讀博士後,學神經科學裡的發育學,想了解大腦在發育過程是如何用不同分子在細胞間傳遞訊息。

那時我待在很大的實驗室,老師不太管學生,要自己想辦法或跟旁邊的人學習,很多人素質都很高,學習環境很好。

之後我進入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開始開實驗室帶自己的團隊,待了16年,算是真正進入神經科學領域,直到現在依然在做相關研究。

每個人的人生選擇,都被以前的經歷主導,如果沒有醫學背景,恐怕我不會去學結構生物學或走入大腦神經科學領域。

老師在美國的研究很順利,那是什麼契機才決定回臺灣呢?回來後是否有不適應之處呢?「我26歲出國,在美國也待26年,幾乎完全融入美國生活,實驗室運作得蠻好,連太太也是美國人。

但在美國很多年後,內心出現一個很深感覺:我在臺灣待過這麼久,臺灣是我進入科學的起點,也許該回來教教臺灣的子弟。

」剛開始有些想法,曾受邀回臺演講幾次,但沒有下決心。

後來出現一個重要轉捩點。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30週年慶時邀我回來演講,那時有機會跟歷任所長聊天,這些所長中許多是我過去在中研院碰過的老師。

聊了後感觸很深,發現每任所長都要面對分生所的成長或各種問題,每個所長都有獨到的見解和重要貢獻。

我看到分生所運作得很好,覺得非常感動,內心想:也許我回來能效法他們,也許對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的發展能有一點點實質貢獻。

雖然如果待在美國國家衛生院,我也會有這樣一個機會,但還是想帶自己的子弟,把力氣用在自家子弟身上,讓自己的國家和組織進步。

我想將在美國國家衛生院學到的經驗,像哪些組織可以運作、哪些不行,嘗試帶回臺灣。

我很清楚可能碰到的問題,像科學研究會受影響,要重新花幾年時間建立實驗室,但那次契機讓我徹底下定信心。

我曾跟廖俊智院長開玩笑,就算不給我錢,我大概也會回來。

因為真的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自己能為中研院、為臺灣做些事。

畢竟中研院也一直都像我的家!不過,畢竟過去在美國實驗室和家裡都是講英文,只有打電話給媽媽會說臺灣話,因此,2018年剛回臺灣時,國語講得不太流利,臺灣話反而比較流利。

老師覺得美國的研究環境有哪些優點?希望將什麼樣的新觀念、新風氣帶進臺灣呢?「國外最大特點是學術交流很頻繁,雖然國內也蠻頻繁,但他們交流層次更深入。

也就是說,我跟參與的老師交流之後,常能改變想法、做事方法或方向,且是正向的改變。

」國外老師受邀演講,會很積極在幾小時內一直談,在一天中完全沉浸其中,不單講出自己在做的東西,也要求聽眾給予批評或建議等,彼此有深度交流,我每次參加都覺得收穫很多並產生合作可能性。

國內我的經驗是,演講結束後比較缺乏機會跟其他老師深度溝通,領完演講費就屁股拍拍坐高鐵回來。

這可能是國內的慣有模式,我覺得需要改變。

現在所內我也要求大家,既然花錢請老師來,一定要做深度交流,請對方給予建議。

重要的不是形式或邀到諾貝爾獎得主之類,而是在演講結束後、這個人走出我的辦公室、這些人離開後,對我做的事或做事方法,是不是有什麼實質的改變?在其他科學家交談中是否能得到啟發,改變自己的思考或做實驗方式?或聽聽別人告訴你,你還有哪些沒想到的地方?分享,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技術,在交流過程中,當我們可以把一件事講清楚,自己也會茅塞頓開,知道問題在哪。

現在所裡的計畫是把老師分成各種不同興趣小組,組內做交流或有跨組活動。

其餘像寫計劃、申請經費、經營實驗室或撰寫並發表文章,這些是基本技術問題。

做任何工作,一個是基本的核心技術,如果沒有「技」就無法生存;另一個是「藝」(Art),可以驅動你一直做下去。

訓練人才時,除了培養技術,還要訓練Art。

老師提到工作上需要Art,科學家的Art是指哪些部分?可以說明得更詳細嗎?「我想在科學裡面,Art有很多面向。

例如,你怎麼選擇一個問題,怎麼找切入點,如何把一個大問題拆成幾個可攻破的部分,一步步去解開,這是一種Art。

尤其在選擇問題和切入點上,要有獨特的見解或洞燭先機才能成功。

」科學家必須創造有用的知識。

什麼叫有用的知識呢?就是聽到學到後,會改變你想事情的方向或做事的方法。

很多東西都可以研究,只要科學方法夠嚴謹,都可以得到一些知識。

但到底要選擇什麼題目呢?什麼叫做有趣的問題呢?評斷這些就是科學的Art。

如果說在人類前面是一個黑暗深淵,知識像光照亮我們前面的路,科學家就像站在最前面,要知道如何踏出那一步?怎麼踏出去?這是Art。

當科學家看到一個問題、問題成形後,最重要的關鍵是如何選擇一個核心問題去解決。

就像玩拼圖時,要放下去最核心、最重要的那塊拼圖。

我回到臺灣後,覺得這裡的研究環境很好,儀器不輸人家,老師很優秀。

但可能我們多半只是關注自己的研究,沒有花時間認真去思考,最重要的一塊拼圖在哪裡?當我們有更深度的交流,才能找到最核心的那一塊,做出最重要的貢獻。

李奇鴻說,科學家必須創造有用的知識,也就是會改變做事和想事情方法的知識。

至於要選擇創造什麼知識,需要用Art來判斷。

圖/研之有物老師在國外的實驗室時是如何帶領研究團隊呢?對年輕的科學家有什麼樣的期待嗎?「在碩士、博士訓練中最重要的關鍵,是從「讀」科學變成真正「做」科學。

我們攤開一本教科書,看到裡面講這個、那個,只是讀人家的科學。

即使去念了原始文章,仍然是看著科學怎麼被別人做出來而已。

」自己真正做研究才知道,教科書上每一頁、每一句,背後都可能有數千篇文章支持,那時才知道自己很渺小,懂得謙虛,了解自己一生能做的有限。

所以,每次要跨出一小步,要想該怎麼跨最有效率、得到最大效果。

我認為,在碩士班或博士班,最重要的就是了解這種感覺。

有些學生可能覺得,反正我很渺小,世界這麼大,即使做一輩子,即使最成功的科學家,也不過是得到教科書上面的一句話而已,我怎麼做都沒關係啊。

但我們必須帶領學生了解,這個計畫不是老師叫你做才做,而是讓學生覺得這個計畫是自己的,有前進和發展的空間,就像自己的小孩,必須負責。

以前在碩、博士班,剛開始學會技術、實驗做出結果,或能像人家一樣發表文章,會很高興,但這很短暫,真正的轉捩點是我知道有什麼事,是全世界任何人都不知道的那種驕傲,才是真的能支持很久的。

我還記得在某一天做到早上五點,從實驗室走出來,知道有個東西全世界只有我知道的喜悅!當學生曾感受這種發現真實的快樂,你不用規定他早上幾點來、晚上幾點走,他自己就有動機做。

當一個人想這東西應該是怎樣,想辦法做實驗證明出來時,那真的是一種快樂。

我想,這是任何其他行業都沒辦法比較的!學生是要培養成未來的科學家、獨當一面,應該讓他自己走。

即使在你看得到的地方,也要讓他自己走出來,而且,他自己想到的,比你告訴他來的有用。

其實,我當老師最興奮時,是學生告訴我那些我不知道的事,會覺得很喜悅,學生想到我沒想到的東西,表示他們有進步,比我還厲害,這很棒!延伸閱讀Neuralmechanismofspatio-chromaticopponencyintheDrosophilaamacrineneuronsVisualMotion:CellularImplementationofaHybridMotionDetectorVision:Spaceandcolourmeetintheflyopticlobes 國中生的科普素養閱讀平台:《科學生》,素養強化訓練今天就展開!相關標籤:大腦果蠅生物神經元神經科學科學家訊號熱門標籤:大麻量子力學CT值女科學家後遺症快篩時間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2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1狐禪2022/04/11回覆按邏輯程序解決問題是科學,看出解決問題的苗頭是藝術,相信科學可以帶來問題的解答是宗教。

#2鄭國威Portnoy2022/04/13回覆這篇很讚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21篇文章・ 8位粉絲+追蹤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RELATED相關文章台灣即將進入MIS-C高峰期?帶你了解MIS-C的症狀與可能病因老虎、老鼠還是傻傻分不清楚?聲調又讓你聽錯歌詞了嗎?──音樂關鍵字|EP5:我很愛扮演切歌前請三思:預期心理與酬賞系統──音樂關鍵字|EP4:切歌戀習曲認識「HER2陽性乳癌」,透過輔助治療降低復發風險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遲來的墮胎除罪:21世紀的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111小時前你聞過下雨的味道嗎?讓我們一同探究它是怎麼產生的吧!417小時前用陰謀論測測看你的陣營!──外星人篇71天前你是哪個系的寶可夢大師?科學能解!41天前為何哺乳類顏色不能像鳥類與爬蟲類一樣豐富——著色的演化生物學74天前科學宅的戀愛契機:「同類交配」理論62022/06/11陰莖,是社交安全的重要指標?!32022/06/08「阿凡達療法」:改善幻聽的替身科技22022/06/16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