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宗教知識+ > 世界宗教> 非洲宗教 - 全國宗教資訊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非洲的傳統宗教有非常多元的信仰型態,雖然有些宗教儀式為許多地區的社會所共有,但特地的區域與族群都有其獨特的信仰。

在歐洲殖民以前,北非的穆斯林國家所進行的跨越 ...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宗教行政窗口團體資訊查詢宗教知識+好人好神運動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請輸入關鍵字 非洲宗教 臺灣宗教 臺灣宗教 世界宗教 宗教神祇 宗教人物 宗教符號 宗教經典 宗教器物 宗教禁忌 宗教稱謂 宗教儀式 宗教活動 宗教節日 宗教建築 宗教藝術 宗教學術 ::: 非洲宗教 首頁>宗教知識+>世界宗教>非洲宗教 線上 挑戰 0分 0分 我要評價 我要評價: 選擇登入帳號: 總評分0(共0 人評分) 0分 我要評價 我要評價: 總評分0(共0 人評分) 分享 勘誤 ::: 關於宗教知識家 臺灣宗教 世界宗教 宗教神祇 宗教人物 宗教符號 宗教經典 宗教器物 宗教禁忌 宗教稱謂 宗教儀式 宗教活動 宗教節日 宗教建築 宗教藝術 宗教學術 更多資訊 辟邪用的飾品(鮑霖提供)   非洲(Africa)是全世界第二大洲,總面積約為三千萬平方公里,人口數排名全世界第二,約佔全球總人口15%(根據2015年的統計)。

非洲是世界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目前世界最古老之人類化石的發現地。

非洲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經歷歐洲列強的殖民,百分之九十五的土地都由歐洲國家侵占,只有伊索比亞(Ethopia)與賴比瑞亞(Ly)保持獨立的狀態。

非洲殖民地於1847年開始陸續獨立,1960年的非洲獨立年象徵非洲殖民時代的結束。

非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分裂出許多國家,目前北非有十一個國家、東北部有四個國家,東非有十七個國家,中非有九個國家,南非有五個國家,西非有十七個國家,總共有六十三個國家,是全世界國家數最多的洲。

然而,殖民時代的結束並不意味著殖民影響的消散,非洲目前的宗教形貌深受殖民階段的影響,目前信徒比例最多的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大多為殖民時期傳入,其次為傳統宗教,也有少數人信仰印度教、佛教、華人宗教、巴哈伊,或猶太教。

非洲大陸有許多的傳統信仰,在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傳入以前,這些傳統宗教構成人們社會生活與文化生活的基礎。

雖然傳統宗教在殖民與後殖民時期受到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的改變,但它仍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西元15、16世紀殖民時代以前的傳統非洲宗教,可以粗略地分為四大部分:第一是古老的基督宗教,基督宗教在第一世紀的中葉就已經傳到埃及,到第二世紀末已經散播至迦太基(Carthage)。

影響基督宗教早期發展的重要非洲人物包括特土良(Tertullian),克萊孟(ClementofAlexandria),奧利振(OrigenofAlexandria),居普良(Cyprian),雅他那修(Athanasius),以及奧古斯丁(AugustineofHippo)。

目前還存在於衣索匹亞(Ethiopia)的科普特(Coptic)教會至少在第四世紀就已經形成了。

第二是伊斯蘭教,於第七世紀時由阿拉伯半島傳至埃及,之後逐漸向北非及西非推進,並沿著尼羅河南下,在十二世紀整個北非成為伊斯蘭信仰的地區。

伊斯蘭教向西非的傳播始於第十世紀,在十三世紀到十六世紀得到更為迅速的發展。

從十三世紀中葉到十八世紀的伊斯蘭中世紀時期,從北非沿海一線,非洲西北部一直穿過撒哈拉(Sahara),東非大部分地區一直到肯亞(Kenya),伊斯蘭已經成為主要的宗教。

第三是猶太教,猶太教的信徒分散在幾個地區,包括衣索比亞、烏干達(Uganda)、迦納(Ghana)、奈及利亞(Nigeria)與南非。

最後是非洲的傳統宗教。

非洲的傳統宗教有非常多元的信仰型態,雖然有些宗教儀式為許多地區的社會所共有,但特地的區域與族群都有其獨特的信仰。

在歐洲殖民以前,北非的穆斯林國家所進行的跨越撒哈拉沙漠的貿易,刺激了沙漠以南的地區,形成了較大的王國,例如8~11世紀產生了位於西非的迦納(Ghana)帝國、後繼者馬利(Mali)帝國並在14世紀達到鼎盛。

在今天的奈及利亞及其以西的地區,誕生了幾個森林王國,在東非,即今日的蘇丹地區,15世紀時有芬吉(Funj)帝國。

在非洲大陸從北到南廣闊的土地上,約有兩千多種不同的語言被十億人口使用著,在東南非洲主要通行的班圖語系,就可以再分為多達250種的口說語言。

在中世紀時期,王國的創立涉及一種神聖王權意識的形成,特別是在西非的傳統宗教中,至今依然可以見到這種意識形態。

大約在西元1500年之後,農業活動中的種種變化由撒哈拉沙漠向南擴展,與促進農作物豐產相關的聖壇出現了,國王也常與土地的豐產相聯繫。

非洲的傳統宗教有一些共同特徵,包括對於人類處境之有限與不完美的認識。

幾乎每一個地區都有關於人類起源與死亡的神話,這些神話都在說明為何有疾病、苦痛,與死亡。

死亡表述著人類與上帝的差別,是有限的個體不可避免的結果。

另一方面,也存在著很多的儀式來緩解這些境遇。

非洲傳統宗教是關注當下生活的宗教,宗教提供了具體的儀式來重新修補失調的社會關係或是人神關係,好使人們得到好的生活。

非洲傳統宗教同時包含一神論與多神論的元素,一方面相信有一位至上神,這位至上神是萬事萬物背後終極的原則,也代表命運。

然而,這位至上神沒有具體的形象與屬於自己的崇拜儀式,也沒有廟宇或司祭。

祂與人類的距離太遠,所以沒有與人類的關係與往來。

在至上神之下存在的許多神靈與祖靈與人類就有許多的往來,他們可以賜福、也會降禍,有其特定的形象、祭壇與司祭,成為非洲傳統生活中重要的元素。

從非洲傳統宗教的觀點來看,個體是社會、道德、精神與生理之部分的結合,人類被視為一個綜合的整體,這些不同的面向互有關聯,社會的衝突可以導致個人的疾病,道德的逾越也可能帶來精神的不幸。

儀式的作用就在於重新修補這些失衡,並幫助人們順利度過生命的不同階段,包括出生、成年、成婚、老年,一直到死亡,成為祖先。

不同階段都有特定的「通過儀式」(ritesofpassage)。

非洲傳統宗教的儀式權威包括司祭、占卜者、先知,以及聖王(sacredkings)等角色,承擔人界與神靈溝通的任務。

非洲傳統宗教的儀式最有影響力的形式是獻祭,祭祀可以奉獻植物,但更典型的是奉獻生命,最常用來祭獻的動物是綿羊、山羊、牛或雞。

動物的血是生命力的代表,也有避開邪惡勢力的力量。

獻祭是與神靈交流的方式,也可以是治療的形式,將疾病移轉到動物身上。

儀式會在季節性的節日,或是標示個體生命階段或是地位轉折的時候舉行。

音樂是這些儀式中重要的元素,音樂被認為是神聖的,因為有神聖的泉源,特定的音樂與特定的神靈或祖先互相聯繫起來。

音樂被運用在治療、增進豐收,以及慶典等儀式。

在儀式中,也會發生個體被精靈附身的狀態,如果精靈是惡意的,就要舉行特定的儀式讓精靈離去。

不過,附身也有可能被理解為與神靈更加親近的方式。

在非洲傳統宗教的理解中,認為神靈會透過附身的方式來發言。

對民眾而言,神靈以一種非常具體的方式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

神靈不是理論的實體,而是活生生的存在,祖先也一樣。

在日常生活的高山、河流、草原與叢林中,都是體驗神靈與祖先之存在的地方。

非洲傳統宗教中的音樂、舞蹈、聖壇、建築、面具、頭飾、雕像等,是非洲藝術重要的泉源。

以儀式中的面具與身體繪畫為例,他們是神靈力量臨在的體現,也是激發藝術想像的來源。

非洲的雕刻與繪畫對世界藝術就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非洲傳統宗教在殖民勢力進入後產生很大的改變。

非洲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歐洲列強競相爭奪非洲的土地,但這些土地邊界的劃分沒有考慮到非洲大陸在語言和文化上的差別。

在這段被殖民的過程中,基督宗教在非洲大陸廣泛傳播,在殖民時期,也出現將聖經翻譯成本土語言的積極活動。

基督宗教的傳播又與教育密切相關,傳教士設立了許多學校,非洲社會也看到現代化的需要,因此學校就成為現代化的中介。

由於傳教士短缺,本土的傳道人大量為教會使用,他們身上所帶的聖經是大多數非洲人所知道的第一本使用本土語言的書籍。

聖經中所提到的主題,例如割禮、預言與治療等,對他們來說並不陌生,讓他們快速地認同。

當古典的非洲宗教沒落時,基督宗教提供了另一種選擇。

直到1950年代末,教會幾乎完全處於白人的控制之下,但聖經所具備之革命的潛能也成為日後黑人獨立教會反抗的資源。

獨立教會與宗教運動是非洲近代社會最有活力的現象。

這些新宗教團體是以基督宗教的主題為基礎的變體,企圖讓這些宗教適應非洲傳統與社會,而不是接受西方傳入的外國宗教的結構。

新宗教運動針對教會的父家長式的統治結構、祖先崇拜、多配偶制以及傳統醫療等議題提出解決。

獨立教會經常是在黑人領袖的領導下從主流教會分離。

不過,這些獨立教會有些後來也重新得到主流教會的承認。

這些新宗教運動都和領導者的領袖魅力與治療能力有很大的關聯。

新宗教運動有很大的力量,在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邊緣地帶沸騰,他們的興盛代表著非洲社會的多元性以及以聖經為基礎之基督宗教的多樣性。

在殖民時代,伊斯蘭教也繼續從北方傳入非洲,各式各樣的蘇菲教團與北非的伊斯蘭教隱士成為人們改變信仰的中介,這些領導的力量強調伊斯蘭教的普遍價值,反對將伊斯蘭教與本地文化混合起來的特殊化傾向。

但另外一群來自開羅與北非的知識份子則引入一種比較激進的反殖民與反西方的勢力,稱之為薩拉菲葉(Salafis)運動。

他們提倡一種改革的,植根於可蘭經的、對抗西方價值觀的信仰。

此外,殖民時代迄今的伊斯蘭復興改革之重要支派亦包括發源於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SocietyoftheMuslimBrotherhood),以及蘇丹的馬赫迪(Mahdi)運動等至今尚有影響力的支派。

非洲宗教對於非洲的藝術、文化與哲學均有重要的影響,它充滿生機、仍然不斷變化,是理解非洲當代的重要管道。

  【撰寫者】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辟邪用的飾品(鮑霖提供) 聖爵(鮑霖提供) 聖餐盤(鮑霖提供) 祭衣(鮑霖提供)   【參考文獻】 1.斯馬特(NinianSmart)著,《劍橋世界宗教》,許列民等譯。

臺北:商周。

2004。

2.維基百科「非洲」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D%9E%E6%B4%B2 3.Clarke,PeterB.“AfricanReligions:NewReligiousMovements.”EncyclopediaofReligion,editedbyLindsayJones,Vol.1pp.102-111.2005. 4.Ray,BenjaminC.“AfricanReligions.”EncyclopediaofReligion,editedbyLindsayJones,Vol.1pp.83-91.2005. 5.Zuesse,EvanM.“AfricanReligions:MythicThemes.”EncyclopediaofReligion,editedbyLindsayJones,Vol.1pp.91-102.2005. 0分 分享 勘誤 線上挑戰 宗教行政窗口 -行政體制 -宗教法令 -政策與計畫 -業務申辦 -問題集(FAQ) -下載專區 團體資訊查詢 -團體型態簡介 -宗教團體查詢 -祭祀團體查詢 -慶(祭)典查詢 -績優宗教團體查詢 -績優外籍人士查詢 -統計報表 宗教知識家 -關於知識家 -臺灣宗教 -世界宗教 -宗教神衹 -宗教人物 -宗教符號 -宗教經典 -宗教器物 -宗教禁忌 -宗教稱謂 -宗教儀式 -宗教活動 -宗教節日 -宗教建築 -宗教藝術 -宗教學術 好人好神運動 -關於本運動 -里仁為美 -宗教常識 -社會關懷 其他 -最新消息 -活動相簿 -影音播放 -英語友善寺廟 -地方宗教慶典行政成果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瀏覽人數: 中華民國內政部版權所有| 隱私權 與 安全政策 | 版權宣告 |Copyright©AllRightsReserved 100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5號|總機:1996|IE8.0以上版本。

最佳解析度1280x1024 網站諮詢服務專線(02)2923-0520 中華民國內政部版權所有 隱私權 與 安全政策 | 版權宣告 Copyright©AllRightsReserv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