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業革命 - 華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第二次工業革命(Second Industrial Revolution)起于19世紀七十年代,主要標志:電力的廣泛套用(即電氣時代)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 ... 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套用于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中文名稱第二次工業革命類別事件時間1870年地點英格蘭中部地區基本簡介時間: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地點:英格蘭中部地區第二次工業革命(SecondIndustrialRevolution)起于19世紀七十年代,主要標志:電力的廣泛套用(即電氣時代)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套用于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

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套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製、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

控製論創始人維納提出的概念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典型特征為自動化。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套用為顯著特點。

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Siemens)製成發電機,1870年比利時人格拉姆(Gelam)發明電動機,電力開始用于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

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

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根據這一現象,對電作了深入的研究。

在進一步完善電學理論的同時,科學家們開始研製發電機。

1866年,德國科學家西門子製成一部發電機,後來幾經改進,逐漸完善,到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

電動機的發明,實現了電能和機械能的互換。

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機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

背景信息(1)時間: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2)條件:①政治前提:資本主義製度在世界範圍內的確立②資本:大機器生產下的資本積累和對殖民地的商品輸出和掠奪③技術:自然科學突破性進展並迅速轉化為技術④市場:美德意日等開闢了統一的國內市場以及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⑤環境:相對穩定的國內國際環境具體經過19世紀最後30年和20世紀初,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生產的高漲,被稱為近代歷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

世界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

在這一時期裏,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總產值超過了農業總產值;工業重心由輕紡工業轉為重工業,出現了電氣、化學、石油等新興工業部門。

由于19世紀70年代以後發電機、電動機相繼發明,遠距離輸電技術的出現,電氣工業迅速發展起來,電力在生產和生活中得到廣泛的套用。

內燃機的出現及90年代以後的廣泛套用,為汽車和飛機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動了石油工業的發展。

化學工業是這一時期新出現的工業部門,從80年代起,人們開始從煤炭中提煉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學產品,塑膠、絕緣物質、人造纖維、無煙火葯也相繼發明並投入了生產和使用。

原有的工業部門如冶金、造船、機器製造以及交通運輸、電訊等部門的技術革新加速進行。

第二次工業革命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基本完成。

它以電力的廣泛運用為顯著特點。

在電力的使用中,發電機和電動機是相互關聯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

發電機是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電動機則相反,是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

發電機原理的基礎是1819年丹麥人奧斯特發現的電流的磁效應以及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的電磁感應現象。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了自激式的直流發電機。

但這種發電機還不夠完善,經過許多人的努力,發電機逐步得到改進,到70年代,終于可以投入實際運行。

1882年,法國學者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同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在紐約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路。

另一方面,隨著對電能需求的顯著增加和用電區域的擴大,直流電機顯示出成本昂貴、常出事故等問題,所以從19世紀80年代起,人們又投入了對交流電的研究,交流電具有通過變壓器任意變化電壓的長處。

1885年義大利科學家法拉裏提出的旋轉磁場原理,對交流電機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們創製出三相非同步電動機,這種型式的電動機,至今仍在使用。

1891年以後,較為經濟、可靠的三相製交流電得以推廣,電力工業的發展進入新階段。

愛迪生與特斯拉的電流大戰感謝交流電,正是由于交流電技術,今天的世界才得以運行。

然而,交流電的成功卻是建立在一場發生在19世紀末最偉大的兩位發明家之間的激烈爭辯之上的。

他們就是愛迪生和特斯拉。

在利益面前,他們毫不猶豫地使用各種手段,甚至包括魔術表演和殘忍的展示.“我認識兩位偉人,你是其中之一;另外一個就是站在你面前的年輕人……”1884年深秋的一個清晨,就是帶著這樣一封推薦信,尼古拉·特斯拉跨入了位于紐約著名的第五大道上一座漂亮大廈的門檻。

特斯拉是一名優秀的塞爾維亞工程師,當時28歲的他剛剛準備和世界上最著名的發明家一起工作,而這位發明家僅僅用了幾年的時間就開始了他的電燈照明時代。

托馬斯·愛迪生在他公司總部的辦公室熱情接待了這位躊躇滿志的年輕人。

看過了特斯拉的簡歷以後,愛迪生馬上委派給他一份工作。

為特斯拉寫推薦信的人是查爾斯·巴特切羅,歐洲大陸愛迪生公司的負責人,這家公司是愛迪生電燈公司在巴黎的分公司,特斯拉在來美國以前曾在那裏工作。

特斯拉欣然接受了愛迪生交給他的工作,並且耐不住性子大膽地向愛迪生提出了自己的構想,他認為有可能利用交流電流來產生電能。

然而愛迪生的態度是冷淡的,他表示對這種理論毫無興趣,而且在愛迪生看來,由他製造的直流電照明系統已經足夠使用了。

此後,愛迪生隻是在直流電系統基礎上進行改進。

然而,他的新合作者特斯拉所期待的卻絕不止于此。

19世紀下半葉,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在實踐中是不可能使用交流電的。

因為直流電始終朝著相同的方向流動,而交流電則反復使電流的大小和方向發生變化。

最早的電動機使用的都是直流電,那些嘗試讓交流電動機運轉起來的人發現,這種電動機產生的磁場並不能使電動機正常運行。

事實上,當電流改變方向的時候,磁場隨後也改變了強度和方向,因此,電動機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停止轉動。

事情發生轉機是在1882年,特斯拉在經過嚴謹的數學分析之後,擬訂了一個新的實驗方案,他利用兩個異相交流電換相器,以保證有充分而強大的電流使發動機運轉。

根據這位塞爾維亞科學家設計的方案,在電動機固定部分中的線圈裏,對流動電流的一個適當聯結(定子)能夠產生一個強度不變的磁場,這個磁場在轉動的同時,會使電動機的活動部件也跟著它一起轉動(轉子)。

實際上,磁場會在轉子的線圈裏產生一個流動的感應電流,而感應電流能夠引發一個加快線圈自身轉動的力,而且這都不需要任何電線去連線運動中的各個部分。

1883年,特斯拉已經製造出了第一個小型交流電電動機,但是他很需要有財政上的支持來進一步試驗和推進自己的發明。

無法超越1公裏的範圍和特斯拉第一次見面時,愛迪生正在投入大量的資金去研發直流電設備。

1879年,愛迪生發明了白熾燈,這種燈在現實生活中的迅速普及使愛迪生本人也成為了一名成功的大企業家和世界知名的發明家,但是他當時所面臨的問題也不少。

首先,一個住宅區裏的照明燈如果和發電站的距離超過1公裏,就無法得到足夠的電流發出強光,這是因為直流電無法在遠距離的情況下傳輸能量。

愛迪生為了使他設計的照明系統能夠正常運行,隻好在每隔1公裏的地方建造1座發電站,要不然就要增加發電機的功效,或者將若幹個發電機連線在一起,以便產生更多的電流。

愛迪生交給特斯拉的工作任務就是完善這些直流電系統的性能。

不過特斯拉始終堅信能夠說服愛迪生去接受在許多方面明顯佔優勢的交流電。

愛迪生很清楚特斯拉在技術方面的能力,他還拿出5萬美元作為基金,讓特斯拉去改進發電站中的發電機。

特斯拉研究製訂出了20多個新直流電發電機的計畫,這些發電機具有調節簡單並能產出強大電流的特點。

愛迪生對這些新型發電機進行了多次實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並為這些發電機申請註冊了專利權,用它們代替了那些老式機器。

然而當特斯拉向愛迪生索取自己應得的那部分報酬時,愛迪生卻拒絕了他。

他說:“特斯拉,您並不懂得美國式的幽默。

”這件事對于這位塞爾維亞年輕人的打擊很大,他的美夢被再次打破了。

特斯拉感到極度的失望和厭倦,于是他辭職了。

長時間以來,特斯拉給愛迪生帶來了很多利益,然而愛迪生始終對他的交流電持一種質疑和敵視的態度。

不過,除了暴露出愛迪生對科學缺乏遠見以外,特斯拉還清楚地看到,愛迪生已經將太多的金錢投入到他的直流電上而不能自拔了。

相信特斯拉的西屋公司1888年,一位希望能向愛迪生發起挑戰的美國發明家和企業家喬治·威斯汀豪斯將賭註押在了交流電上,他邀請特斯拉到他的公司去工作。

其實,早在1883年的時候,威斯汀豪斯就對交流電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當時,法國人呂西安·戈拉爾和英國人約翰·吉布斯在倫敦的一個博覽會上向人們展示了一款能夠進行遠距離傳輸的交流電設備。

這個設備運用了“二次發電機”:一種他們已經註冊了專利權的特殊變壓器。

就是利用戈拉爾—吉布斯的變壓器和由恩斯特·沃納·馮·西門子校準的發電機,1886年3月,西屋公司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大巴靈頓小鎮中首次使用了交流電照明設備。

然而,為了能夠真正和愛迪生進行較量,西屋公司必須要考慮給工業企業提供交流電動機。

當時工業用電動機用的都是直流電,這種電動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例如功率不足等等。

于是,特斯拉開始為西屋公司設計生產大型的、高功率和高頻率的交流電電動機,彌補了老式發電機功率不足的缺陷。

1888年3月,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費拉利斯向都靈科學院展示了他的交流電“非同步電動機”(這個機器實際是在1885年設計完成的)。

它的原理是建立在一個轉動的磁場上,和特斯拉5年前的設計理念很相似,隻是技術更加完善,功率更大。

與此同時,圍繞著交流電動機的“鬥爭”也日趨激烈:特斯拉要求擁有其發現轉動磁場的優先權,並且針對費拉利斯製造的交流電動機,在同年5月對自己發明的一款與其非常相似的電動機申請了專利。

經過一系列冗長的、令人厭煩的訴訟過程,德國和美國法庭最後判定:轉動磁場的原始發現人屬于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費拉利斯。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費拉利斯並沒能把握住這個契機,他沒有像特斯拉那樣將非同步電動機的巨大潛力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特斯拉始終堅持著自己的研究工作。

1890年,他發現了共振現象,即在特定的環境下,一個機械系統振動的振幅,不論是聲學的還是電力的,都會有一個相當高的振幅。

最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塞爾維亞科學家利用共振原理製造出了一個變壓器,也就是今天的“特斯拉線圈”,它能夠承受極高的電壓,從幾百到幾千伏不等。

到19世紀末期,經過數月的實驗之後,威斯汀豪斯和特斯拉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他們終于可以將已經成熟的產品推向市場,惟一令他們煩惱的就是上市以前那些過于繁瑣而官僚的手續。

無休止地相互中傷獲悉特斯拉取得的成功以後,愛迪生意識到了自己將要面對的競爭對手是何等強大,他開始了一場針對交流電的中傷詆毀運動。

為了向人們展示這種新型系統假定的危險性,愛迪生在眾多記者面前用高壓交流電做了一系列可怕的實驗。

他先是將一塊白鐵皮板和一台可達1000伏電壓的交流電發電機相聯,然後再把一隻小貓或是小狗放在鐵板上,小貓或小狗會瞬間死亡。

這樣,人們就可以親眼目睹特斯拉和西屋公司的交流電的致命效果了。

電椅就是在這樣一系列“展示”的“啓發”下發明出來的。

同時,作為對愛迪生宣傳攻勢的反擊,特斯拉也在舞台上進行了很多真正的“電魔術”表演。

除了使人們為之驚嘆,特斯拉的另一個目的就是向世人傳播他的交流電理念:當不被用在故意犯罪的目的時,交流電是非常安全的。

當這場“電流大戰”愈演愈烈之時,芝加哥正在籌備一個世界博覽會,主辦者希望尋找到一套可以照亮整個會場的照明設備。

于是,威斯汀豪斯開出了一份極具誘惑力的契約,他嘗試以超低價格來從愛迪生手中搶到這筆生意。

1893年1月,博覽會開幕了,9萬多盞由特斯拉的交流電點燃的電燈照亮了整個會場。

這是一次偉大的成功,同時也是大獲全勝之前的一個前奏。

尼亞加拉大瀑布的交流發電站不久以後,在尼亞加拉大瀑布將要建造世界上第一座水力發電站,交流電系統由于其經濟實惠和便于製造而被選中了。

威斯汀豪斯將設計製造任務交給了蘇格蘭工程師喬治·福布斯。

後者製造出的一套設備使用了3個特斯拉的交流發電機,每台的功率為110千瓦。

1895年,發電站建成了,它可以將電流傳輸到距發電站35公裏外的布法羅市。

這一事件宣告交流電徹底戰勝了直流電,而愛迪生的直流電則瞬間就成了一種過時的技術。

愛迪生本人不得不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

從那時起,交流電便成為了工業、商業和民用電的惟一選擇。

“電流大戰”是在兩位19世紀和20世紀的天才而多產的發明家之間展開的,兩人也是截然不同的科學家。

愛迪生具有驚人的創造性和工業策劃能力,是一位非常聰明的試驗者,但是卻缺乏數學知識和復雜的理論洞察力。

相反地,特斯拉和其同時代的人相比是一個前衛式的人物,通過對現象精確地數學解析,他完成了很多偉大的創造性工作。

他不像愛迪生那樣,僅僅因為個人願望而去做很多事情,而是在設計任何設備之前都從理論的角度去分析問題,直到得出絕對有把握的結果,才會付諸實踐。

1915年,愛迪生獲得諾貝爾獎的提名,特斯拉則在1937年獲得諾貝爾獎的提名,但他們倆都沒能獲得這一獎項。

一些人認為,正是因為那場持續了數年的“電流大戰”,愛迪生和特斯拉都暴露出了他們人性中的弱點,這與人們長期賦予他們的“天才”和“科學家”的稱號是極不相稱的。

附錄:交流電最終能夠普及,是因為相對于競爭對手,它具有多面性和更經濟的特點。

今天,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每天都需要大量的電,這些電通過電線被傳輸到距離發電站很遙遠的各個地區,有的地方甚至遠在成百上千公裏以外。

這樣,能量的一部分在傳送的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損失掉,轉化成熱能。

電流越大,距離越遠,浪費也就越大。

為了減少這種能量的損失,就需要把電線做得非常粗,這樣一來,就造成了對原材料的極大浪費,成本也會相應提高。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提高電壓,舉個例子,這就好比一個瀑布,電流就相當于瀑布從高處到達地面的水量,而電壓則是水從出發的高度下降時的勢能。

增加電線中的電壓,就可以減少電線內的電流,從而保持被傳輸的功率總量不變:這樣做能夠降低損失,用較細的電線就行了。

變壓器可以將發電站產生的電壓提高到幾萬伏。

另一些被安裝在使用地點的變壓器則可以根據使用需要來適當降低電壓,比如說平常我們在家裏所用的220伏電器。

正是因為對變壓器的需要,使我們必須使用交流電。

事實上,這些變壓器的原理就是利用了交變磁場,這種交變磁場是由交流電產生的,而非被愛迪生死死捍衛的直流電。

第二次工業革命內燃機內燃機的創製和使用內燃機的發明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套用技術的又一項重大成果。

1876年,德國人奧托製造出第一台以煤氣為燃料的四沖程內燃機,成為頗受歡迎的小型動力機。

1883年,德國工程師戴姆勒又製成以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具有馬力大、重量輕、體積小、效率高等特點,可作為交通工具的發動機。

1885年,德國機械工程師卡爾·本茨製成第一輛汽車,本茨因此被稱為“汽車之父”。

這種起動方便的汽車有三個輪子,每分鍾的轉速約二百五十次,時速約十五千米,帶有一個用水冷卻的單缸發動機,功率為3/4馬力,用電點燃。

這部汽車使本茨第一個獲得汽車專利。

接著,德國工程師狄塞爾又于1897年發明了一種結構更加簡單,燃料更加便宜的內燃機──柴油機,這種柴油機雖比使用汽油的內燃機笨重,但卻非常適用于重型運輸工具。

它不僅用于船舶發動機,而且用于火車機車和載重汽車。

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汽車作為一種新的運輸工具,發展也很迅速。

19世紀90年代,世界各國生產的汽車每年隻有幾千輛,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世界的汽車年產量已猛增到50萬輛以上。

內燃機的發明和使用還推動了石油開採業的發展,加速了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

美國在內戰前夕的1859年,已在賓夕法尼亞州發現石油,鑽出第一口油井,但石油最初隻用于照明。

隨著內燃機的廣泛套用,對燃料油的需求猛增,人們開始大量地開採和提煉石油,石油的產量迅速成長。

莫爾斯電報機發報新通訊工具的發明第二次工業革命前,有線電報就已經問世。

美國人莫爾斯1837年製成一台電磁式的電報機。

後來,他在華盛頓與巴爾的摩之間架設了一條61千米長的實驗性電報線,1844年5月24日正式完成了電報傳訊的重大實驗。

特別是莫爾斯利用長短脈沖的不同組合,編出了至今仍在使用的英文字母電碼,這被稱為莫爾斯電碼。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通訊工具的發展又有了長足的進步。

在1876年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從蘇格蘭移居美國的貝爾展示了當時被稱為“遠聽器”的電話,引起轟動。

電話技術得到改進和推廣,迅速發展起來。

1880年,貝爾電報公司成立,它就是今天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的前身。

19世紀80年代,德國物理學家赫茲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並測量出電磁波的波長和速度。

義大利人馬可尼利用赫茲的發現,製成無線電報通訊設備。

1894年,他使用極為簡陋的裝置,開始了短距離的無線電報實驗;1899年,他在英法之間發報成功;兩年後,橫跨大西洋發報成功。

電話發明是亞歷山大·貝爾三大特點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個特點:第一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于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地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發展相對緩慢;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出了一國的範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有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

它們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

主要成就(1)電力的廣泛套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2)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製: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3)電訊事業的發展: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4)化學工業的建立:諾貝爾-炸葯(塑膠、人造纖維)歷史影響  (1)經濟:  ①生產力,迅猛提高,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②生產關系,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③經濟結構,重工業有長足發展,逐步佔主導;④工業布局,形成西歐和北美兩大工業地帶⑤世界經濟格局,英國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地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⑥能源結構,人、畜、風、水、煤——-電、石油(2)政治:①政治製度,形成比較健全的以代議製民主、政黨政治和公民自由為特征資本主義政治模式②社會主義運動,促進了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和列寧主義誕生。

③對外政策,列強加緊對外侵略擴張,瓜分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侵略方式的變化(商品輸出為主——資本輸出為主)。

④民主民族運動:促進了新型的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⑤國際關系(世界政治格局),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戰。

(3)思想文化:①壟斷主義②思想觀念,競爭意識和參與意識增強(4)生活方式:改善日常生活,尤其在衣和行方面,思想觀念(5)環境問題,汽車的出現,促進石油的大規模使用,使大氣中,氮氧化合物,碳氫化合物的濃度增加而產生光化學煙霧等大氣污染問題。

對世界的影響1、世界各地聯系更加密切2、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商業信息的交流3、國際分工日益明顯4、以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對中國的影響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西方國家需要在更廣闊的範圍內開展殖民活動,爭奪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

在全世界領土已被瓜分完畢的情況下,中國則成了它們掠奪的中心,這次工業革命對中國歷史的影響:1.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化程度加深由于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生產力再一次發生質的提升,所以歐洲各國之間為了不斷爭奪原料,資源,競爭世界霸主地位,掀起了新的一波殖民擴張,對中國也進行了更加殘酷的商品傾銷和戰爭掠奪。

比如日本發動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

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探索在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到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短暫發展,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再一次得到發展,實業救國的口號開始出現,後來在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達到短暫的春天。

這是世界歷史發展潮流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3.中國近代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後,中國也深受影響,在清政府的督促下的洋務運動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到第二次工業革命,從西方引進了一系列先進的技術,創辦了中國第一批近代化企業,這也間接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為後來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條件。

4.中國主觀思想潮流的變化早期啓蒙思想,加上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突飛猛進,使歐洲人的思想也開始進步,資本主義的天賦人權,人人平等思想成為歐洲主流思想,這也影響到部分進步的中國人,他們不但學習歐洲先進的技術,也開始接受先進的思想,這為後來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和辛亥革命的展開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5。

中國資本主義開始領導革命隨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化程度加深,民族矛盾不斷加深,資本主義開始領導中國革命道路,在經歷了農民領導革命的失敗後(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資本主義的民主共和觀念開始被廣大中國人民逐漸接受和適應,並最終由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製,建立了共和製國家。

相關信息早期汽車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內燃機的創製和使用。

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

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

1885年,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造了第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

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迅速發展。

內燃機的發明,還推動了石油開採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

(導致了列強開始爭奪石油。

)早期飛機1903年12月,以內燃機為動力的飛機飛上藍天,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

隨著內燃機的廣泛使用,石油的開採量和提煉技術也大大提高。

1870年,全世界隻生產了大約80萬噸石油,到1900年已猛增到2000萬噸。

1896年,德國工程師首次將內燃機裝在飛行器上做飛行實驗,試飛高度曾到達30多米,對飛行技術的改進和提高作出了重要貢獻.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發明飛機。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電訊事業的發展尤為迅速。

繼有線電報出現之後,電話、無線電報相繼問世,為快速地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

從此,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化學工業的建立也是這一時期科學技術套用與生產的一項重大突破。

1867年,諾貝爾研製成功炸葯,80年代又改良了無煙炸葯,大大促進了軍事工業的發展。

80年代初,科學家提煉出來了氨,苯等化學產品。

大大的促進了城市生活的發展。

第二次工業革命也推動了一些老工業部門如冶金、造船和機器製造業的技術革新和發展。

壟斷組織產生(1)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變化,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到19世紀晚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出現了壟斷組織。

(2)壟斷組織的形式主要有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

影響(1)壟斷組織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它產生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它是企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

(2)壟斷資本家越來越多地幹預國家的經濟、政治生活,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成為壟斷組織利益的代表者,壟斷組織還跨出國界,形成國際壟斷集團,要求從經濟上瓜分世界,促使資本主義國家加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步伐。

(3)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

兩次工業革命的比較(1)對生產力的影響:經過18世紀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人類社會煥發出極大的生產力,產品一下子豐富起來。

歐洲的每個角落都鳴響著蒸汽機的吼聲,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但是,人的需求是無止境的。

生產的發展一方面創造出日益豐富的產品,另一方面也創造出新的社會需求。

這就要求新的產品、新的機器、新的工業部門、新的生產技術。

(2)對生產關系的影響:工業革命開創了大機器工業,使工場手工業成為了遙遠的過去。

打斷了農業社會的進程,建立了工廠製度。

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卻是在大機器工業內部進行的。

這種大工業內部的興衰對社會結構的沖擊,表現為漸進的,它沒有使生產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3)對資本主義的影響:在工業革命的進程中,資本主義取得了統治地位。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從自由資本主義階段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4)首先興起于哪個部門:工業革命是從棉紡織業開始,標志的開始不是凱伊的飛梭,也不是瓦特改良的蒸汽機,而是哈格裏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不是以資本主義工廠製度的確立為完成標志,而是機器製造業的建立完成標志,完成了工業的第一步飛躍。

接著而來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從重工業的變革開始,以電力的套用為標志,以產業結構的巨大變化告終的。

(5)工業發展程度的差異: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興起的許多工業部門都植根于工業革命,但它們在工業革命中不過是剛剛破土而出的萌芽。

如鋼鐵、煤炭、機械加工等行業還沒有完全擺脫原始的生產狀態,與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大工業生產不可同日而語。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這些老行業的新發展又導致石油、電氣、化工、汽車、航空等新興工業部門的出現,從而使整個工業的面貌煥然一新。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不僅傳統的鋼鐵工業、機械加工業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且興起了電氣、化工、汽車、石油等一系列工業部門。

這又是一次真正的巨大變化,使人類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超過了第一次變革的成果。

這是工業化過程中的第二次飛躍。

(6)對國際關系的影響:工業革命使英國最先從農業社會中脫穎而出,憑借著廉價的紡織品聚斂了大量財富,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美國和德國最先開始,使它們一躍而起,以新興的鋼鐵、石油、電氣、化工、航空等工業震撼了世界。

後來者居上,美德兩國的工業經過了這次變革之後,遠遠地走在了英法的前面。

  相關詞條第三次科技革命俄國農奴製改革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南北戰爭法國大革命"克萊蒙特"號早期希臘科學明治維新帕芬·比利蒸汽火車騾機地理大發現律歷淵源科技促進發展光榮革命無人讀過的書《密蘇裏妥協案》富爾頓湖濱公寓第五次工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1787年憲法合成染料巴黎和會人權和公民權宣言邁克爾·哈特非洲獨立年美蘇冷戰德意志帝國憲法議會改革圈地運動帝國主義華盛頓會議其它詞條26CSS語法GoogleNexus7Lemel保樂力加關鍵評論網再一次地瓜粉宮中殘酷史:花兒的戰爭巴爾幹半島數學競賽春嬌與志明正航軟體水中毒泰國潑水節百思買荷花種植蔣勤勤證券之星銳騏皮卡第二次工業革命@華人百科第二次工業革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