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經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經濟發展史 新加坡經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1年5月26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新加坡經濟"—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新加坡經濟 (上)市中心區、(中)濱海灣金沙、(左一)組屋、(右一)生態建築、(左下)Expo、(右下)中華總商會貨幣新加坡元(SGD)財政年度4月1日-3月31日貿易組織WTO,APEC,IOR-ARC,ASEAN統計數據國內生產總值▲3,790.71億美元(國際匯率;2021年預計)[1] ▲6179.87億美元(購買力平價;2021年預計)[2] -排名:第38名-人均:▲$64,217美元(國際匯率;2021年預計)[1] ▲$104,691美元(購買力平價;2021年預計)[1] -按產業分布:農業:0.5%; 工業:24.8%; 服務業:75.2%(2017年估計)[3]通貨膨脹(消費者物價指數)1.101%(2021年預計)[1]貧困人口比率25%[4]吉尼係數0.464(2014)勞動力▲384萬3513人(2021年)[5] -按產業分布:農業0.7% 工業25.6% 服務業73.7% (2017年估計) 排除非居民人口失業率▼2.6%(2021年預計)[5] 主要產業電子、化工、金融服務、煉油、橡膠、食品、造船、海上鑽井平台、生物研究、轉口貿易經商容易度2st對外貿易出口▲S$6,260億美元(2020)[6] 出口貨品機械設備,消費品,藥品,燃料主要出口夥伴 香港13.8% 中國大陸11.35%  歐洲聯盟9.78%  馬來西亞9.29%  美國8.6% (2018)[6]進口▲$5330億美元(2019)[6] 進口貨品機械設備,礦物燃料,化工產品,食品,消費品主要進口夥伴中國大陸15.47%  歐洲聯盟16.8%  馬來西亞11.04%  美國10.17%  日本7.25% (2018)[6]外債▲$5661億美元 (2017年12月31日估計)[3]公共財政國債占GDP的111.1%(2017年估計)[3]收入S$694.5億新元(2017年估計)[7]支出S$750.7億新元(2017年估計)[7]主要數據來源: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除非另外說明,所有數據均以美元表示。

閱論編 新加坡經濟是高度發達的自由市場經濟體系,新加坡是東南亞最發達經濟體,也是全球最先進的經濟體之一,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類發展指數高居全球前列。

根據美國傳統基金會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名,新加坡自2020年起被評爲全球最自由經濟體[8]。

新加坡是亞洲乃至全球重要的金融、服務和物流中心,自1819年開埠以來,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全球最大的轉運港口之一,而良好的國家信用、完善的營商環境以及健全的法律制度,使其成為世界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

同時,新加坡也擁有以電子、能源化工、精密工程為代表的先進製造業,為全球第四大高科技產品出口國。

目次 1經濟發展史 2產業 2.1服務業 2.2製造業 2.3農業 3貨幣 4證券 5貿易 6經濟數據與指標 7能源 8國際排名 9參見 10參考資料 經濟發展史[編輯] 18世紀,英國正在擴張其在印度的版圖以及與中國的貿易。

他們急需找到一個能夠讓其船隻停泊、維修的港口,以在與荷蘭人的貿易競爭中取得優勢。

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抵達新加坡,在新加坡設立貿易站,新加坡因此正式開埠。

1824年,新加坡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英國在遠東的轉口貿易商埠和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

隨著1860年代蒸汽船的發展以及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新加坡成為航行於東亞和歐洲之間船隻的重要停泊港口。

1870年代前後,隨著當地橡膠種植業的發展,新加坡也成為全球主要的橡膠出口及加工基地。

到19世紀末,新加坡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1873年到1913年間,當地的貿易增長了八倍。

1942至1945年間,新加坡被日本占領三年半之久,期間的生產經濟活動幾乎停滯。

其後回歸英國管理,並緊接著1959年從海峽殖民地獨立出來,成立自治邦。

1963年,又以獨立城邦的形式加入馬來西亞。

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建國。

新馬分家後,馬來西亞不再通過新加坡的港口進行對外貿易,與印尼的貿易活動也停止,新加坡的經濟支柱轉口貿易受到重創,新加坡經濟陷入困境,失業率高企。

在李光耀帶領下,新加坡進行經濟改革,開展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戰略,從而帶動經濟多元化。

在外向型經濟導向下,新加坡開始發展以傳統手工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工業,在裕廊工業區大規模填海造地,實行進口替代政策,對出口為主的工業進行稅收優惠,對中間產品、機器、原材料等免稅。

越南戰爭爆發使新加坡成為了美軍在東南亞的後勤基地,大批海外投資、企業湧入新加坡,德州儀器在新加坡開設了第一家工廠,殼牌、美孚等石油公司也選擇在此紮根,為新加坡日後的電子、石化產業打下基礎。

1970年代末,新加坡逐步擺脫了僅僅依靠轉口貿易維持生計的局面[9],成為亞洲新興的工業國,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9.4%,並因此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19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使西方國家經濟停滯、市場萎縮,為新加坡經濟帶來巨大挑戰,與東南亞周邊國家相比,新加坡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失去成本優勢。

1979年7月,新加坡提出了稱之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經濟重組戰略,從勞動密集型工業進入高科技工業,即實行機械化、自動化、電腦化,向高度精密工業邁進。

1980年代末,電子產業已成為新加坡最大的工業門類。

1997年,受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新加坡經濟陷入停滯狀態,許多跨國公司關閉或轉移了新加坡的工廠,新加坡開始思考和著手調整經濟結構,減少對低端產業的依賴,引進和發展生命科學和環境保護產業,期望發展成為一個先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知識經濟體。

疫情對新加坡的出口主導型經濟帶來巨大衝擊,2020年經濟增長率僅爲-5.4%,為該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產業[編輯] 服務業[編輯] 服務業佔新加坡經濟總量七成以上,以物流業、金融服務業、旅遊業為代表。

新加坡自13世紀起便是國際重要的貿易港口,在國際貿易港的優勢及相對穩定的政治、健全的法律以及開放的金融制度下,新加坡一躍成為亞太地區最重要的金融交易中心之一。

新加坡是亞太地區重要的航空運輸樞紐,是世界連通性最強的國家之一,全世界一半的人口區域均在新加坡的7小時飛行圈之內。

樟宜國際機場為全球最繁忙的機場之一,與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航。

新加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亞洲主要轉口樞紐之一,也是世界第一大燃油供應港。

新加坡港已開通200多條航線,連接123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

新加坡目前是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第三大外匯交易市場和第六大財富管理中心。

製造業[編輯] 20世紀70年代以來,新加坡製造業增加值一直穩步上升,其GDP占比大部分年份維持在20%以上,比例超過同期美國、英國、法國等已開發國家。

電子產業是新加坡傳統產業之一,占新加坡製造業總產值的四成以上。

半導體、電腦周邊產品、數據儲存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等領域為其產值重心。

新加坡為全球半導體製造業重鎮,生產了全球約20%的半導體設備。

此外,亦有許多電子製造服務公司在新加坡設立亞洲總部,提供設計、製造及研發服務。

新加坡的能源和化工產業具世界領先地位。

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和石油貿易樞紐之一,也是亞洲石油產品定價中心,超過100家全球化學品公司已在新加坡設立核心業務。

投資超過500億新加坡元的裕廊島是新加坡的煉油、石化以及特種化工活動中心。

精密工程製造業也是新加坡經濟的重要引擎。

農業[編輯] 新加坡農業在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不到1%。

新加坡全國可耕地面積不多,目前只有大約兩平方公里的土地用於糧食種植,大部分分佈於林厝港和雙溪登加,糧食產量約占其總需求量的10%,其餘大部分均依賴進口。

全國共有200多個本地食物農場,生產滿足部分居民需要的蔬菜、蛋類和魚類,胡姬花和觀賞魚是新加坡農產品出口占比最大的兩項。

貨幣[編輯] 新加坡的法定貨幣為新加坡元(SingaporeDollar),簡稱「新元」。

新元為可自由兌換貨幣。

新加坡無外匯管制,資金可自由流入流出。

新加坡不設中央銀行,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行使央行職能,通過將新元的貿易加權匯率維持在一定目標區域內實現貨幣政策目標。

證券[編輯]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SGX)成立於1999年12月,是亞洲首家實現電子化及無場地交易的證券交易所。

貿易[編輯] 新加坡國內市場規模小,經濟外向型程度高,因此,新加坡政府一直積極參與並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進程。

新加坡於1973年加入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是世界貿易組織(WTO)創建時的正式成員。

新加坡是亞太經合組織(APEC)、亞歐會議(ASEM)、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等區域合作組織的成員,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首批簽署國,也是世界上簽訂多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最多的國家之一。

經濟數據與指標[編輯]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19年7月16日)請更新本文以反映近況和新增內容。

完成修改時,請移除本模板。

經濟成長率:7.4%(2007) 工業生產成長率:6.8%(2007est.) 農產品:橡膠,椰子,水果,蔬菜,禽,蛋,魚,蘭花,觀賞魚 能源[編輯] 水 電 電力-產量:41,137.7億kWh(2007) 電力-生產來源: 化石燃料:100% 水電:0% 核能:0% 其他:0%(1998) 用電量:374,203億kWh(2007) 電力出口:0kWh(2007) 電力進口:0kWh(2007) 石油 國際排名[編輯] 主條目:新加坡國際排名  新加坡國際排名 政治排名 組織 調查 名次 自由之家 公民自由與政治自由(《世界自由度報告(英語:FreedomintheWorld)》) 部分自由 自由之家 新聞自由(《新聞自由度報告(英語:FreedomofthePress(report))》) 不自由 無國界記者 新聞自由(《新聞自由指數》) 第133名(共175個國家) 經濟學人 民主程度(《民主指數》) 第82名,為混合政權(共167個國家) 透明國際 腐敗程度(《貪污感知指數》) 第5名(共182個國家) 隱私國際(英語:PrivacyInternational)與電子隱私信息中心(英語:ElectronicPrivacyInformationCenter) 企業與政府監控下的隱私 「地方特有的監控社會」狀態 經濟排名 組織 調查 名次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 第23名(共180個國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 第5名(共181個國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外匯儲備量 第9名(共156個國家) 聯合國 吉尼係數 吉尼係數42.5(高度收入不均衡國家) 世界銀行 經商容易度 第1名(共183個國家) 世界經濟論壇 貿易自由度(《全球促進貿易報告(英語:GlobalEnablingTradeReport)》) 第1名(共118個國家) 世界經濟論壇 全球競爭力(《全球競爭力報告》 第3名(共133個國家) 社會排名 組織 調查 名次 聯合國 人類發展指數 第23名(「已開發國家」之狀態) 經濟學人 生活質量 第11名(共111個國家) 聯合國 人口密度 第3名(共239個國家和地區) 經濟學人 生活成本 第11名(共111個國家) 聯合國 移民數量 第7名(42.6%的新加坡居民為外國人),(共192個國家) 國際能源署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各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列表) 第23名(共210個國家和地區)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武裝部隊數量 第62名(共166個國家) 聯合國 生育率 第221名(共223個國家和地區) 參見[編輯] 新加坡交易所 參考資料[編輯] ^1.01.11.21.3WorldEconomicOutlookDatabase,October2020.IMF.org.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12February20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WorldEconomicOutlookDatabase,October2020.IMF.org.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12February2021].  ^3.03.13.2TheWorldFactbook.CIA.gov.CentralIntelligenceAgency.[6April20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0).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CIAWFSN」的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存档副本.[2016-03-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5.05.1SummaryTable:Unemployment.IMF.[12February20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6.06.16.26.3EconomiccomplexSriLanka.[18January20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7.07.1OperatingRevenueandTotalExpenditureasat2017estimate(PDF).SingaporeBudget2017.20February2017[2017-02-23].(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7-02-23).  ^我国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8world.[2022-02-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5)(中文(新加坡)).  ^中國駐新加坡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1-12-24. 閱論編亞洲各國家和地區經濟聯合國會員國 阿富汗 亞美尼亞 亞塞拜然 巴林 孟加拉國 不丹 汶萊 柬埔寨 中華人民共和國 賽普勒斯 埃及 喬治亞 印度 印尼 伊朗 伊拉克 以色列 日本 約旦 哈薩克斯坦 北韓 南韓 科威特 吉爾吉斯斯坦 寮國 黎巴嫩 馬來西亞 馬爾地夫 蒙古 緬甸 尼泊爾 阿曼 巴基斯坦 菲律賓 卡達 俄羅斯 沙烏地阿拉伯 新加坡 斯里蘭卡 敘利亞 塔吉克斯坦 泰國 東帝汶 土耳其 土庫曼斯坦 阿聯 烏茲別克斯坦 越南 葉門 聯合國觀察員 巴勒斯坦 未受國際普遍承認國家 阿布哈茲 阿爾察赫 中華民國(臺灣) 北賽普勒斯 南奧塞梯 屬地和其他特殊政區 阿克羅蒂里和澤凱利亞 英屬印度洋領地 聖誕島 科科斯(基林)群島 香港 澳門 閱論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經濟體亞洲 汶萊達魯薩蘭國 中國 中國香港¹ 印度尼西亞 日本 大韓民國 馬來西亞 菲律賓 新加坡 中華臺北² 泰國 越南 歐亞 俄羅斯 大洋洲 澳大利亞 紐西蘭 巴布亞紐幾內亞 美洲 加拿大 智利 墨西哥 秘魯 美國 峰會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英語:APECMexico2002) 2003(英語:APECThailand2003) 2004(英語:APECChile2004) 2005(英語:APECSouthKorea2005) 2006(英語:APECVietnam2006) 2007(英語:APECAustralia2007) 2008(英語:APECPeru2008) 2009(英語:APECSingapore2009) 2010(英語:APECJapan2010) 2011(英語:APECUnitedStates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英語:APECMalaysia2020) 2021(英語:APECNewZealand2021) 2022(英語:APECThailand2022) 其他 亞太經合組織商務旅遊證 APEC藍(英語:APECblue) APEC氣候中心(英語:APECClimateCenter) APEC雕塑園 APEC青年科學節(英語:APECYouthScienceFestival) 1.香港最初是以「香港(HongKong)」名義加入,直至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後改用「中國香港(HongKong,China)」2.中華民國以「中華臺北(ChineseTaipei)」名義加入 閱論編新加坡主題歷史時間線海峽殖民地(1874-1942)·昭南島(1942-1945)·新加坡直轄殖民地(1945-1959)·新加坡自治邦(1959-1963)·新加坡州(1963-1965)·新加坡共和國(1965-) 政治法律(憲法)·總統·總理·副總理·資政·國會·內閣·選舉·政黨·法院·軍事·人權·貪污調查局 地理新加坡行政區劃選區(市鎮理事會-現任主席)·社區發展理事會·地區·都市發展區域 專題動物·地區·島嶼·公園·海灘·植物·河流·新加坡旅遊·新加坡旅遊景點極點新加坡地理極點 經濟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淡馬錫控股·新加坡元·新加坡銀行業(中央銀行)·星展銀行·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新加坡稅收·新加坡健康保障·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新加坡交通部·新加坡民航局·新捷運巴士·新加坡地鐵·新加坡公司·新加坡賭場·新加坡農業(吃凍肉運動)·新加坡高速公路 人口專題移民·語言·宗教(道教·佛教) 文化建築·藝術·電影·名人·文學·教育·音樂·媒體·報業·體育·戲劇·假日·飲食·國家古蹟·口香糖禁令·不准掉頭綜合症·新加坡小販文化 國家象徵(英語:NationalsymbolsofSingapore)國歌·國徽·國旗·國慶慶典·信約·國花 其他新加坡之最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新加坡经济&oldid=72403396」 分類:​新加坡經濟隱藏分類:​有參考文獻錯誤的頁面Webarchive模板wayback連結自2011年5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自2019年7月待更新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AsturianuБеларускаяবাংলাCatalàČeštinaDeutschEnglishEspañol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do한국어МакедонскиМонголBahasaMelayuNorskbokmålOccitanپښتو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hqip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Bân-lâm-gú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