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波知多少:氣象雷達|最新文章 - 科技大觀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氣象雷達基本上的運作原理和軍事上的雷達相似,都是先主動發射電磁波,電磁波遇到物體後,產生反射回波的情形,只不過氣象雷達所針對的目標,是四周空間中的天氣雲雨系統。

跳到主要內容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教師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教師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Login! × 請先登入 登入 註冊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電磁波知多少:氣象雷達 103/09/05 瀏覽次數 12284 吳美枝|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自從赫茲(HeinrichHertz)的電磁波實驗成功後,其應用範疇便逐年開展,而最先受到關注的是通訊產業。

隨著天線設計的不斷研發,「雷達」也成為另一種大幅運用電磁波特性的領域。

   電磁波與雷達   雷達源自二次世界大戰。

當時,美國海軍開始將一種名為「RAdioDetectionAndRanging:RADAR」的新科技運用在戰場上,這是一種能發射與接收電磁波的裝置,借由發送電磁波碰到物體會有反射回波的原理,進而掌握戰場上敵軍的位置,從此改寫了戰爭的形態。

  雷達的用途,並不局限在軍事上。

1950年代,英國劍橋大學的卡文迪西實驗室(CavendishLaboratory)首次將雷達運用於氣象觀測,此後氣象雷達便逐漸廣泛運用在即時的氣象觀測上,讓我們能在某些距離外即可掌握當時的天氣現象。

氣象雷達基本上的運作原理和軍事上的雷達相似,都是先主動發射電磁波,電磁波遇到物體後,產生反射回波的情形,只不過氣象雷達所針對的目標,是四周空間中的天氣雲雨系統。

   測站的輔助,遙測的利器    人類自古以來便對天氣十分關注,正式的氣象紀錄也有數百年歷史之久。

有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是依靠設立氣象站,以定點、定時的方式進行觀測。

這種直接觀測的形態,雖然留下了長期、可信度高的氣象資料,但這種定點、定時的觀測方式,卻使得氣象資料因空間和時間的局限,而衍生資料分布極不均勻的情況,氣象預報的發展相對地也遭受許多限制與困境。

  另一方面,有些天氣現象的發展十分快速,例如龍捲風、颱風或劇烈對流雷雨胞這類具災害性質的系統,傳統測站的觀測資料已沒辦法應付尺度這麼小的天氣系統,我們就需要更即時與空間解析度更高的資料,才能了解並應對之。

  氣象雷達則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即時、遠距觀測的可能。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廖宇慶教授表示,這種主動遙測的雷達,在運作時,碟型天線先由接近水平的角度,如時鐘指針般依序朝各個方向發送特定頻率的電磁波,走完360度之後,稍微調高仰角,再發送第2圈,如此重複,直到仰角接近某個預設的角度。

整個流程十分快速,大約7~10分鐘便掃描完畢,最後我們便可得到這段時間內,以雷達為中心,半徑最遠約450公里之內,整個立體空間中真實的水氣資料。

   如何「看見」看不見的雨和風         最早運用的傳統氣象雷達,只能接收電磁回波的強度,研究者再透過數學計算,反推空間中的雨水分布情況,二者大約是「雨滴越多,得到的回波訊號就越強」這種定性的關係。

這樣的觀測結果,若轉化成圖形,便是常見於日常氣象報告中所謂的雷達回波圖。

  若想利用雷達來測量看不見的風,便要借用雨和都卜勒效應的輔助。

都卜勒效應是奧地利物理學家都卜勒(ChristianAndreasDoppler)在1842年發現的,其原理是「當觀測者與波源發生相對運動時,觀測者所接收到波的頻率會產生變化」。

舉例來說,當一輛鳴笛的警車朝我們疾駛而來時,我們聽到警笛的聲音,會隨著警車越近而音調越高,警車行經我們之後,警笛的音調則隨著警車遠去而快速變得低沈。

聲波頻率的變化是直接表現在音調的高低上,所以警笛音調的變高轉低,完全是都卜勒效應的關係。

  氣象雷達是以固定頻率,不斷地依序朝四面八方發送電磁波,而空氣中會反射電磁波的雨滴也會被風帶著流動,所以當觀測的環境中有風時,雨滴是在移動的情況下反射電磁波,這時便會有都卜勒效應產生。

我們就可以依照回波的頻率變化情況,反推出雨滴移動的速度,也就可以計算風的方向與速度了。

這種具有辨別回波頻率變化功能的氣象雷達,稱為都卜勒氣象雷達。

  都卜勒氣象雷達雖然號稱可以測量風,但由於應用原理的限制,其實只能觀測到徑向風,也就是沿著雷達天線指向方向,接近或遠離雷達的風。

因此,當觀測值為0時,通常並非表示該處靜止無風,而是風向剛好是垂直於徑向而已。

不過,即使我們無法掌握風向的全貌,但還是可以利用前述這個特點,輔助我們觀測如龍捲風這種劇烈的天氣現象。

另外,若是真想要得到三維空間中真實的風場,我們還是可以利用兩個以上的都卜勒氣象雷達,從不同的方向朝目標區同時進行觀測,再利用數學運算,將觀測資料合成而得到完整的風場。

   更精準地估算雨量   傳統的氣象雷達雖然可以依照雷達回波的大小判定降雨的強弱,但終究只是定性的描述,若想知道是哪一種類降水,甚至是定量估計,則會有很大的誤差。

我們若要更精確地估算降雨量,有一種較先進的雙偏極化都卜勒雷達提供了相當的助益。

  雙偏極化都卜勒雷達最大的特點,在於它能夠發射沿水平和垂直這兩個方向振盪的電磁波,也可接收水平與垂直方向的回波。

若把這兩個方向的回波加以計算與推導,便可以獲得雨滴的扁平度(雨滴愈小愈趨近圓球狀,而大雨滴則像一個漢堡)。

依據這些資訊,進而計算出不同大小的雨滴,各有多少數量,亦即所謂的「雨滴粒徑分布」,這是估計降雨時最重要的資訊。

此外,若再對應大雨、小雨甚至是冰雹等降水物在雷達回波上的特徵,還可判定偵測到的是哪一種類型的降水。

  以往,我們只能定性地知道環境中是有較多還是較少的雨。

現在,我們可以靠雙偏極化都卜勒雷達的掃描結果,來推知環境中降雨強度或降雨量等定量的資料,甚至天氣系統中是由那些大小的雨滴與那一種降水物所組成的。

  可移動的氣象雷達   氣象雷達在功能上不斷地演進,從原本單純測量回波強度去粗估雨量,到現今發展成可精確估計降雨量與辨別降雨的種類,而在外觀尺寸上,也依照需求,有了不一樣的變化。

基本上來說,雷達所發射的電磁波波長如果比較長如10公分,則天線直徑也要比較大,不過其所能掃描的距離也會比較遠,適合定點、長距離觀測。

目前氣象局的雷達站,都屬於這種類型的氣象雷達。

  另一方面,有一種天線較小、使用電磁波的波長較短(約3公分)的小型雷達。

這種體積相對較小的雷達,甚至可裝載於中型貨車上,變成可移動式的觀測設備。

雖然掃描的距離無法與固定式相比,但其機動性高,確實可滿足特定觀測的需求,也可補足大型雷達觀測的死角。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即擁有一套移動式雷達觀測裝備,每當有劇烈的天氣系統接近台灣本島,便是觀測實驗的最好機會。

廖宇慶教授說:「颱風天或劇烈降雨發生前,大家都跑回家裡避難,我們卻常常開著雷達車出去到一個事先規劃好的地點,親臨現場,搶著取得第一手資料!」   現在,電磁波的應用,已和百年前的情況有巨大的差異,而氣象雷達發展至今,在功能與外觀體積上,都有長足進展,在應用方面,也開始呈現多樣性,如屏東科技大學已有學者利用墾丁氣象雷達來觀測候鳥遷徙的情況。

未來,氣象雷達的發展勢必以更多樣化方式出現在生活中。

氣象雷達(4) 電波(35) 都卜勒效應(3) 氣象(11) 雷達(23) 候鳥(13) 電磁波(27) 軍事(2) 推薦文章 111/06/29 開啟元宇宙世界的新篇章!關鍵半導體技術如何再次突破物理限制? 黃元豪| 國立清華大學通訊工程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1/02/26 史上第一位獲得圖靈獎的女性工程師!打破玻璃天花板的FrancesAllen 沙珮琦|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1/01/28 解密新興的合成生物學!跨域工程與生命科學兩門專業學問,推動精準健康發展新契機—專訪臺大分細所副教授黃筱鈞 簡永昌|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1/06/29 世界級類神經網路成產業新動能!臺灣如何用國產AI晶片走入國際? 林永隆| 國立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廣播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