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病人也會失智 - 康健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每當我演講阿茲海默症(老年失智症)時,常會有人問與巴金森氏症有何區別。

我的解釋是兩者不同。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 大人社團 康健知識庫 癌症問康健 康健線上學習 康健嚴選 康健出版 康健影音 書香花園 天下網路書店 康健好書 雜誌 訂閱康健雜誌 訂閱電子報 首頁 看文章 醫療 失智 巴金森氏症病人也會失智 收藏 圖片來源/鄭佳玲 瀏覽數103,655 2007/06/01· 作者/劉秀枝 ·出處/康健雜誌 第103期 放大字體 每當我演講阿茲海默症(老年失智症)時,常會有人問與巴金森氏症有何區別。

我的解釋是兩者不同。

雖同是常見的中樞神經退化性疾病,阿茲海默症最常見,巴金森氏症次之,但阿茲海默症是大腦的海馬迴和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退化導致記憶及其他認知功能減退,手腳仍靈活。

巴金森氏症是中腦(腦幹的一部份)黑質的神經細胞退化,造成休息性手抖、全身僵硬、動作遲緩,但記憶及其他認知功能正常。

20多年前如果有人問我巴金森氏症患者會不會有失智症,我的答案是很乾脆的一句「不會」。

但隨著醫藥進步,巴金森氏症患者的存活期愈長,近10年來,發現巴金森氏症患者也可能有認知功能障礙。

流行病學的研究顯示約30%的巴金森氏症患者在其病程中會發生失智症。

只是這些失智症狀不若動作功能障礙明顯,而不太引起注意。

並不是所有的巴金森氏症患者都會有失智症,那麼在什麼情況下較容易發生失智症呢?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1.年齡:患者年紀愈大愈容易有失智症。

2.發病年齡:發生巴金森氏症的年紀愈大者愈容易有失智症。

3.罹病時間:得巴金森氏症的時間愈久,也就是其病情愈來愈嚴重時,愈易有失智症。

4.巴金森氏症的症狀以身體的僵硬和行動緩慢為主,而不是以手抖為主者,較易有失智症。

畫時鐘會有困難一樣是失智症,但相對於阿茲海默症的以記憶減退為主,巴金森氏症合併失智症主要是在執行能力的減退。

而且還有以下幾個特點: 廣告 1.患者對自己的智能減退常有病識感,曉得自己有問題。

2.執行力變差,比如對事情的規劃、整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會不如從前,所以請他畫時鐘時會有困難。

3.注意力減退,但時好時壞,請他由100連續減7時,會因注意力不集中而出錯。

而且其注意力也較沒有辦法很快的由一件事轉移到另一件事上。

4.思考的速度減慢,看來冷漠,請他在30秒內儘量講出所知的四隻腳的動物時,講出的動物名稱的數目會比一般人少。

5.記憶雖變差,但較不嚴重,有時給提示還可想起來。

6.空間辨別能力差,請他畫個立體方塊時,會有困難。

7.常伴隨有精神行為問題,如憂鬱、情緒不穩、個性改變、視幻覺、妄想等等。

為何巴金森氏症者會失智呢?有些學者認為可能是年齡大了,又罹患了阿茲海默症之故,也就是其大腦先有巴金森氏症,後來又產生了阿茲海默症的病理變化。

但大多數學者所認同的是其巴金森氏症的病變(路易體)由原來只局限在中腦區域慢慢向上延伸、擴展到大腦皮層而產生失智症。

因此對於巴金森氏症合併失智症的治療除了原有的抗巴金森氏症的藥物,以增加其腦內的多巴胺量外,還需服用增加乙醯膽鹼的藥物,也就是乙醯膽鹼抑制劑來改善其失智症狀。

此類藥物目前市面上有三種:愛憶欣(Donepezil)、憶思能(Rivastigmine)及利憶靈(Galantamine),療效均差不多。

廣告 其中,憶思能曾被土耳其的伊斯坦堡大學用於對巴金森氏症合併失智症的臨床試驗。

541位輕度到中度的巴金森氏症合併失智症患者接受隨機雙盲的試驗,一組服用憶思能,另一組服用安慰劑,並以阿症量表(分數由0到70分)來評估其認知功能的改變。

因為是雙盲設計,所以在試驗期間病人和醫師均不知誰是服用藥物或安慰劑。

24週後,發現服用憶思能組的阿症量表的分數平均進步了2.1分,而安慰劑組則平均退步了0.7分。

兩組的分數雖然差別不大,但具統計上的意義。

雖然服用憶思能組有較多噁心、嘔吐等的副作用,整體來講,約15%的患者服用憶思能後在臨床上有明顯進步。

美國的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核准憶思能用於治療巴金森氏症合併失智症,但目前在台灣尚非是適應症之一。

巴金森氏症合併失智症是先有了巴金森氏症,經過至少2年後才發生失智症。

另有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叫做路易體失智症(DementiawithLewybodies),患者年紀較大,臨床表現上會先後出現巴金森氏症的症狀與阿茲海默症的失智症狀,但不論是那種症狀先發生,出現的時間相隔不超過一年。

其治療可比照巴金森氏症合併失智症的治療方式。

神經退化性疾病本來就很複雜,隨著患者的生命不斷延長,不同形式的退化症狀相繼出現,使得診斷和治療更錯綜困難,也就更需要患者、家屬與醫生的耐心與互相配合了。

劉秀枝為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 廣告 看更多 您正在閱讀《康健雜誌》103期 真人版印地安那瓊斯改變世界 你不知道的風險人工受孕的代價 在旋轉中,我跟我自己親密對話 更多本期內容 分享 收藏 訂閱 重點分享 加入康健Line好友 看下一篇文章 熱門文章 1. 「三立海董」林崑海傳口腔癌逝,享壽68歲 此疾病患者恐少活20年,口腔出現5徵兆要當心 4. 常吃乳酸發酵高麗菜,減少壞膽固醇! 2. 2種糖千萬不要碰!會造成腸道變差、血糖升高 5. 走路就能降低體脂 健身專家:每週走路搭配2運動,加速燃脂、照樣增肌 3. 私密處搔癢、有異味? 6招自我保養預防感染 6. 台大醫院小兒外科主任:我很幸運,走著進急診 推薦文章 活動看板 推薦閱讀 食物 湯圓VS.元宵,有什麼不同? 最新專題 【康健借問站直播】吳奕璇|去濕作戰!眩暈、瘦不了、高血脂...你是高濕危險群? 【康健借問站直播】陳亮妤|莫名不適都因為它?一起搞定自律神經 【康健借問站直播】林岱樓|持續性耳鳴?小心潛在的壓力X心血管異常X腫瘤 【康健借問站直播】營養學博士吳映蓉X翁德志|腸保養終極指南!用好菌抗憂鬱X肥胖X失眠 《測測看》人生最後一場期末考,你會考幾分?病主法知識懶人包一次看懂 流感疫言堂|秋冬防流感,一起守護家人的健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