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不同面貌—從羅馬競技場談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研究者在十九世紀早期揭露地下建築,1870年進一步拆除羅馬時期以降的各種衍生物,包括屋舍、基督教教堂與十字架、甚至剷除花卉,試圖恢復競技場的「原貌」 ...
首頁許雅惠過去的不同面貌—從羅馬競技場談起過去的不同面貌—從羅馬競技場談起2歷史學柑仔店發佈於8年前許雅惠(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一、羅馬競技場之旅在這裏,我想稍微偏離個人專業,以中國以外的材料談談過去的不同面貌。
我從中國上古入門,一直對世界各早期文明的發展有興趣。
出國念書時選了許多相關課程,也旁聽了「羅馬建築」這門知名的大學部講授課。
我一直很推薦這類課程,因為它們通常是授課教師消化了大量一手材料與二手研究後,有條理、有系統的講述,可以讓初學者很快入門。
十年前我旁聽了這門課,後來「羅馬建築」成為耶魯的開放式課程,近年由於教學需要,又陸續上網聽了幾講,重溫故往,但又有不同的體驗與收獲。
圖1 DianaKleiner教授的RomanArchitecture開放式課程,講課清晰,內容豐富,推薦給對羅馬歷史有興趣的朋友。
請見:http://oyc.yale.edu/history-art/hsar-252#overview。
取得博士學位的那年夏天,我和先生到義大利旅行,造訪課堂中學過的那些古代建築與遺蹟。
古羅馬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擁擠,原來建築之間的距離這麼近,君士坦丁的凱旋門(ArchofConstantine)就在競技場旁(TheColosseum),尼祿(Nero,統治期間37-68AD)的宮殿又緊接在旁。
雖然預期會看到一個很大的競技場,但實際映入眼簾時,還是忍不住驚歎。
原長約189公尺、寬約156公尺、高約48公尺,假如這個尺度很抽象,那麼我們可以看看它的容量。
根據估計,競技場約可以容納五至八萬名觀眾,跟許多美國球場容量相當,在今天說來規模都不小。
比臺北小巨蛋的一萬五千人大多了,也比大巨蛋的四萬人還多得多。
進入競技場後,那些不同樣式的羅馬拱頂、牆面的希臘柱頭、結構體的混凝土與石頭,一一對號入座。
至於那用來關動物與戰士的地下空間,也讓人想起電影《神鬼戰士》中的情節。
一切是如此熟悉,直到走到東邊,牆上立著一塊牌子,說明這個空間在過去長時間作為教堂使用。
競技場與教堂,多麼不協調的兩種用途!但轉念一想,競技場自西元八十年完成後,在此矗立了近二千年,如此龐大的建築,是無法看不到的,在羅馬帝國衰落後,中世紀的競技場命運如何?就放任這個堅固的水泥石造建築頹圮嗎?且讓我們談談競技場這段隱晦的過去,一段很少被提及的歷史。
圖2 羅馬競技場,原高四層,各層均有座位,根據羅馬晚期記錄,可容納87,000名觀眾。
作者自攝。
圖3 競技場內部,中央場地(arena)上方原來鋪設著地面,十九世紀早期發現地下空間,1870年後被揭露,現在於東側一端蓋上木板,供遊客參觀。
作者自攝。
二、羅馬帝國時期:格鬥士競賽的公共空間 首先,就今日的學院知識,談談競技場的由來。
競技場是由羅馬皇帝維斯帕先(Vespasian,統治期間69-79AD)於西元72年開始興建,西元80年在他的兒子提圖斯(Titus,統治期間79-81AD)手中完成,據說是填了尼祿私人宮殿中的一個人工湖所興建而成,作為格鬥士(gladiator)競賽演出的公共場所,開幕時的慶祝競賽前後持續了一百天。
曾有記錄提到,提圖斯在位期間,光一天賽事就屠殺了5000隻動物(不確定是否在羅馬競技場),由此可以推想開幕時被屠殺的動物與格鬥士數量應該很可觀。
隨著君士坦丁(Constantine,統治期間306-337)將羅馬帝國首都遷到拜占庭,羅馬逐漸衰落,但直到西元六世紀上半,東哥德人統治羅馬時,仍有格鬥士競賽的記錄,之後,羅馬競技場隨著帝國衰落,逐漸被遺忘。
三、中世紀到十九世紀:採石場與基督教聖地 由於競技場以石頭建造,又以travertine石材作鋪面,中世紀時很長一段時間成為採石場,而且是合法地由教宗發給許可證,成為教宗的收入之一。
許多競技場的石頭於是再利用,用來建造羅馬的知名建築,包括聖彼得大教堂。
十六世紀時,當時的教宗還曾想把整個競技場中央改為羊毛工廠,旁邊作為工人屋舍,可惜成本過高,沒有施行。
除了表面石材大量被剝離、再利用之外,羅馬競技場的建築體本身也發展出新的用途。
從六世紀開始,競技場就成為一般平民居住的地區,有動物棚舍、打鐵鋪、鞋鋪、石灰作坊等。
十二世紀中葉,競技場的東邊還被當時統治羅馬的家族Frangipane改建為宮殿(FrangipanePalace),佔據了二層、十三個拱門的範圍。
當時的人如何理解競技場?西元1000年左右之時,人們以為競技場原來有穹窿頂,中心立著太陽神阿波羅的雕像,是太陽神的神殿,由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70-19BC)設計建造。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學者才重新發現羅馬競技場;大約此時,這座與基督教沒有關係的建築,成為紀念羅馬帝國時期殉教者的聖地,宗教儀式在此舉行。
1519年,一座教堂(SantaMariadellaPietà)在場內東邊建了起來—用的當然是競技場裏的石材。
十七世紀,一長串的殉教者名單掛在競技場上,建築頂端也立了一個大型十字架。
十八世紀競技場完全被基督教勢力所佔領,成為基督教戰勝異教的象徵。
圖4 競技場內的教堂與十字架。
JohnWarwickSmith(1749-1831),AnInteriorViewoftheColosseum,Rome,Drawing&Watercolor,36.8x54.6cm現藏:YaleCenterforBritishArt,PaulMellonCollection圖片來源:http://collections.britishart.yale.edu/vufind/Record/1671101(publicdomain) 還有令人更意想不到的發展。
據說羅馬競技場中有特殊的微氣候,特別適合植物生長,花草種類繁多,竟成為販售乾燥花卉的重要地點。
西元1855年,一位英國植物學家理查.狄肯(RichardDeakin,1809-1873)出版了一本書,專門介紹競技場中420種不同花卉植物。
圖5 十九世紀時,競技場也是植物研究、採集者的天堂。
圖片來自理查・狄肯(RichardDeakin)於西元1855年所著FloraoftheColosseumofRome,or,IllustrationsandDescriptionsofFourHundredandTwentyPlantsGrowingSpontaneouslyupontheRuinsoftheColosseumofRome,v.1873.現藏:SmithsonianInstitutionLibraries圖片來源:http://www.sil.si.edu/exhibitions/picturingwords/PW_enlarge.cfm?id_image=1067 四、進入現代:考古與觀光 十九世紀是競技場命運的轉捩點,古物學(antiquarianism)與考古學(archaeology)進入,開啟現代研究之先聲。
研究者在十九世紀早期揭露地下建築,1870年進一步拆除羅馬時期以降的各種衍生物,包括屋舍、基督教教堂與十字架、甚至剷除花卉,試圖恢復競技場的「原貌」。
此時,競技場也成為觀光勝地,似乎對英國人特別有吸引力,詩人拜倫(LordByron,1788-1824)的劇作Manfred更讓夜間的競技場充滿神秘魅力。
承襲十九世紀晚期以來的發展,今日的競技場是羅馬建築的典範,觀光勝地。
作為現代觀者,我們多半跳過中世紀,直溯古羅馬。
在現代科學精神的陶冶下,我們很容易以為除了風化與破壞,考古學者所復原的競技場大致是古羅馬的樣貌。
但實際上,我們今日所見的是它歷經歲月風霜之後的樣貌,或者說剩下一個殼子。
除了最上層是木頭,原來所有座位表面都有大理石,現今尚有二十世紀三〇年代的局部復原。
屋頂、牆壁現在看來是一片灰色,但原來有色澤鮮豔的彩繪,外牆拱門中可能還有雕像,充滿裝飾。
就連今日它的名稱Colosseum,也不是古羅馬時的稱呼。
羅馬人就稱它作TheAmphitheatre圓形劇場,Colosseum這個名稱始於中世紀,可能與附近原來立著一尊被稱作Colossus的尼祿雕像有關。
於是,這座為了抹去尼祿獨暴痕跡而造的公共劇場,後來卻因尼祿雕像而得名。
圖6 石刻格鬥士競賽與狩獵圖像,原來安放在競技場階梯的表面。
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圖7 西元三世紀皇帝戈爾迪安三世(GordianIII)所鑄羅馬銅牌,上面有羅馬競技場圖像,內部是格鬥士競賽,左側站立人像可能是尼祿雕像Colossus。
現藏:大英博物館。
圖片來源:https://kamatiam.org/wp-content/uploads/2014/12/AN00114965_001_l.jpg 五、過去的不同面貌 從羅馬競技場,我們看到歷史的偶然與過去的不同面貌。
現代人們對競技場有著許多想當然爾的知識與想像,過去的人也是如此。
中世紀的人一度相信,競技場是由著名的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設計建造,而維吉爾在競技場建造前幾十年就死了。
文藝復興之後,競技場成為基督教的紀念地,因為當時相信許多早期基督徒於此殉道,然而,相關的殉道記錄都發生在基督教合法化之後,與羅馬帝國的禁教並沒有直接關係。
十九世紀,考古學者以科學精神,丈量、測繪這個巨大建築,移除後代「添加物」,甚至剷除自然生長的花草,試圖恢復其古羅馬「原貌」。
只是,究竟什麼才是「原貌」?競技場完成之後,便因不同的使用者,改變其功能與樣貌,例如:有人認為原來建造時並沒有地下建築,那是後來的皇帝增建的。
即使在羅馬帝國時期,競技場也不是一成不變,那麼,什麼才是競技場的「原貌」?真的可能恢復嗎?過去層層堆疊,追尋原貌恐怕是一項看似可行、實則虛幻的任務。
目標或許虛幻,但追尋本身不是沒有意義,它讓過去多樣、甚或相互衝突的面貌浮現,解構了「原貌」的權威,新的假設與提問由是出現。
不同時代的人用各自的眼光看著這個龐大建築,以各自的需求再利用這個建築,並且根據各自的材料講述它的過去。
今日我們對競技場的了解,是現代學科強調客觀、可以被驗證的知識下的成果。
我們很容易如「臧否人物」一般,批判中世紀的輕信與對競技場的誤解,但更重要的問題是,什麼樣的時空環境、知識架構、傳播方式,讓過去的人們集體形成那個時代的認識?了解過去,有助於我們認識自己以及自身所處時代。
羅馬競技場不是特例,它只是訊息豐富、研究較多的一個例子,還有更多過去的樣貌與變貌在我們周邊,待我們去探討。
延伸閱讀[1]KeithHopkinsandMaryBeard,TheColosseum(London:ProfileBooks,2006).一本有意思的小書,由兩位劍橋大學教授合著,討論羅馬競技場在羅馬帝國時期的功能,與往後各時代不同人們如何賦予這個建築不同意義,是本文主要參考書籍。
[2]皮耶.諾哈(PierreNora)編,戴麗娟譯,《記憶所繫之處》,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2。
這是皮耶・諾哈思考法國史書寫的成果,從各種對法國而言具有重要性或紀念意義的事物出發,研究它們的出現與轉變過程,被認為是「處理國族相關記憶的社會史」。
[3]KatherineE.Welch,TheRomanAmphitheater:FromItsOriginstotheColosseu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討論競技場的淵源與格鬥士習俗的來源,以考古材料為主,對競技場這種建築形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本文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使用-禁止改作3.0台灣版條款授權。
歡迎轉載與引用,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本文。
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許雅惠/過去的不同面貌-從羅馬競技場談起引自歷史學柑仔店(https://kamatiam.org/過去的不同面貌從羅馬競技場談起/) 最後修改日期:2021-07-02歷史思維歷史意識考古學通識歷史課留言Chyelin 發佈於4年前如今正在羅馬旅遊,對於羅馬競技場的網路資訊多停留在表面,看了你的文章非常喜歡!謝謝妳的整理!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 發佈於4年前謝謝妳的喜歡!老師看到回應也十分開心!今後也請繼續支持歷史學柑仔店☺By柑仔店店小二發表迴響取消回覆作者查詢作者查詢選取分類KrzysztofKozłowski (1)Uncategorized (4)丁才 (1)傅揚 (4)共筆二人組 (1)劉宇珍 (1)劉龍心 (1)吳宗謀 (6)吳易叡 (7)呂紹理 (3)周克任 (1)夏克勤 (1)巫毓荃 (6)廖宜方 (4)廖斌洲 (1)張宇衛 (1)戴麗娟 (6)曾齡儀 (2)李仁淵 (4)李文良 (4)李福鐘 (1)李衣雲 (7)李貞德 (5)李達嘉 (4)林圭偵 (4)林富士 (1)林文凱 (6)林蘭芳 (4)梁元禎 (1)楊瑞松 (3)汪采燁 (2)涂豐恩 (5)潘宗億 (1)王昭文 (2)祝平一 (11)祝平次 (1)羅士傑 (1)胡川安 (1)花亦芬 (6)葉高樹 (3)薛化元 (3)藍適齊 (1)許佩賢 (1)許宏彬 (6)許慧琦 (1)許雅惠 (11)謝仕淵 (1)謝艾倫 (1)邱萬興 (1)郭忠豪 (4)郭文華 (9)鄭維中 (1)鄭雅如 (6)鄭麗榕 (7)金仕起 (8)陳元朋 (2)陳峙維 (3)陳建守 (3)陳恒安 (4)陳慧宏 (3)陳玉箴 (1)陳致宏 (3)陳韻如 (1)陳鴻圖 (2)顏杏如 (1)馬孟晶 (1)黃仁姿 (4)黃庭頎 (1)黃桂瑩 (1)黃銘崇 (15)主題標籤108課綱318(太陽花學運)BlackLivesMatterCOVID-19Stolpersteine一國兩制世界史世界衛生組織中世紀中共中國近代史人文計算學伊斯蘭修正主義傳播史傳染病公共治理公共衛生公民公民社會公眾史學公立精神病院六四專題動物動物研究動物轉向博物館原住民史學史史料解讀史蹟商代國族主義國族認同墓葬外籍傳教士多元大眾媒體大眾文化天安門女性女性主義奴隸制媒體學運巨量資料帝國主義幸福感德意志史性別戰爭記憶收藏家收藏文化政治數位數位人文數位典藏文化交流文本文藝復興新加坡日本日治時期日記普世價值服貿東亞核心能力檔案歐亞草原歷史人類學歷史和解歷史學歷史小說歷史意識歷史教學歷史教科書歷史教育歷史書寫歷史知識歷史研究方法歷史科普歷史與寫作歷史記憶殖民主義殖民地社會殖民邊緣民主民主化民族主義水產養殖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Wollstonecraft)法國法律史流行文化清史滿州漢生病漫畫炎黃子孫烏克蘭危機物質文化王權環境生活史甲午戰爭畜牧疫苗疾病知識祖籍意識神話祠廟科技科技與社會研究秦漢史符號第二次世界大戰精神醫學習近平考古學臺灣漁業史蔣介石藝術與政治蘇聯衛生認同語言課綱變態心理資料庫身體文化軍事史轉型正義農村農業近代史近代民族主義運動史鄭南榕醫學醫師醫療醫院野百合專題集體記憶青銅器青銅時代音樂飲食史香港高等教育芭樂人類學西方真的特殊嗎?一個人類學的觀點《他們說我是間諜》書評:最愛的人傷我最深?監控檔案中人類學家的間諜分身誰的「日常」?誰的「地景」?小談東亞城市文化地景巷仔口社會學運動紀實:BLM的都市叢林游擊戰──紐約非暴力的藝術抗爭訪談怎麼更「深」又更「真」?來自重量級研究者的技巧不考試,公平嗎?以全國考招資料檢視多元入學公平性菜市場政治學《威權政治之困境》推薦序:事先張揚的警告——論新加坡政治生態的悄然轉變政治科學新書介紹:《外包式鎮壓》在中國什麼是「兩極化」?台灣的狀況有嚴重到不准小孩結婚嗎?漫遊藝術史現代身體的再現:十九世紀西方藝術中的運動文化變遷中的收藏視野:歐洲博物館「收藏當代」的政策與實踐(下)變遷中的收藏視野:歐洲博物館「收藏當代」的政策與實踐(上)文章導覽上一篇文章研究生的工具箱下一篇文章解開鍵盤的身世密碼(上):QWERTY與大易輸入的社會史
延伸文章資訊
- 1罗马斗兽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羅馬競技場(義大利語:Colosseo,英語:Colosseum,又譯作罗马鬥獸场、罗马大角鬥场、科洛西姆或哥罗塞姆;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拉丁語:Anfiteatro Flavio ...
- 2體驗古羅馬電腦虛擬古城原貌 - 公視新聞網
遠古時期的羅馬,街道上沒有熙來攘往的汽車,壯麗的競技場,也不是現在這副頹敗的樣子。想要一窺幾千年前的真實羅馬,現在已經不再是夢想。
- 3前進義大利(12):羅馬.不滅的傳奇帝國 - 東尼
羅馬競技場(Colosseo)建於西元72年至82年之間,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 ... 競技場內部已不復原貌,但仍可感受到其壯觀盛景,下方半圓形白色地板是部 ...
- 4過去的不同面貌—從羅馬競技場談起
研究者在十九世紀早期揭露地下建築,1870年進一步拆除羅馬時期以降的各種衍生物,包括屋舍、基督教教堂與十字架、甚至剷除花卉,試圖恢復競技場的「原貌」 ...
- 5羅馬鬥獸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而羅馬競技場就是羅馬帝國內規模最大的一個橢圓形角鬥場,它長軸187公尺,短軸155公尺,周長527公尺,中央為表演區,長軸86公尺,短軸54公尺,地面鋪上地板,外面圍着層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