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令尊”別亂說- 天邊那一道彩虹- udn部落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而說到別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時,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

因此,“令尊”、“令堂”是對別人父母的尊稱,而“家父”、“家母”則是對自己父母的 ... Contents... udn網路城邦 天邊那一道彩虹 (到舊版) 文章相簿訪客簿 “家父”、“令尊”別亂說 2011/08/2810:49 瀏覽53,060 迴響1 推薦11 引用0       “令尊”中的“令”,含有美好義,是稱對方親人時的敬詞,萬萬不可用在自己身上。

敬詞與謙詞互相對應(如“令尊”與“家父”)卻不可互相替代,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需要時時記在在心上。

  本書介紹了人們日常交往中最易誤解的人文、歷史常識,包括詞語辨析、典故溯源、民俗揭秘、人物考古、禮儀點評等六個部分,點滴知識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幫助人們在演講、發言、信函以及日常的言談話語中正確、得體地運用。

  “先母”“先父”已作古  現代社會上“後媽”、“後爸”的稱呼,無須解釋,其意自明。

在漢語詞匯了還有另外一對詞語,那就是“先父”和“先母”,需要註意的是,“先父”和“先母”和“後爸”、“後媽”之間並沒有任何對應的意思。

這裏的“先”有特別的含義。

  因此,我們需要區分一下“先父”、“先母”和“生父”、“生母”之間的詞義關系。

  “生母”一詞意思就是“生身母親”,與自己有直接的血緣關系,“生母”一詞通常是在有相對詞出現的場合下對舉使用,很少單獨出現。

同“生母”相對的詞有“嫡母”、“庶母”“繼母”、“養母”、“過繼母親”等。

過去,男子可以有妻有妾,正妻所生的子女稱自己父親的妾為“庶母”,妾所生的子女稱父親的妻子為“嫡母”;男子已有子女而後續娶,原有的子女稱父親續娶的妻子為“繼母”或“後母”。

當然,這些都是書面語言,至於口頭的稱呼,往往會因地域、方言、習慣及其它情況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其基本含義則不會有太大出入。

  而“先母”則與之有所區別。

“先母”一般出現在社交場合,是對他人講到自己已謝世的母親時所用的敬詞,即“我的已經逝世的母親”,因此,“先母”必須是第一人稱用語。

這三個條件同時具備才可以使用這個詞語。

不論出於多麼敬重的心情,稱呼別人去世的母親都是不能使用“先母”這個稱呼的。

“先父”的使用與此相同。

對此不可不慎。

  “家父”“令尊”是兩人  先來看一個笑話:有個小名叫傻瓜的男孩,有一天,他爸爸媽媽上街去了,他爸爸的一個朋友正巧來訪,傻瓜去應門。

客人問:“令尊、令堂在家嗎?”傻瓜瞄了客人一眼,大聲說:“沒這個人!”客人在門前探頭內看,沒見到大人,很失望地離開了。

不大一會,傻瓜的爸媽回來了,傻瓜對爸爸說:“剛才有一個人好奇怪,他來我們家找令尊令堂,我跟他說沒這個人。

”爸爸聽到後就告訴傻瓜說:“唉!令尊就是我,令堂是你媽媽,你是傻瓜。

我們家就三個人。

明白了嗎?我再說一遍。

”傻瓜的爸爸又說了一遍,傻瓜就點點頭了。

第二天,傻瓜的爸爸、媽媽又外出,又是同一個客人來訪,傻瓜就去開門。

客人依然客氣地問:“令尊、令堂在家嗎?”傻瓜就回答說:“唉!令尊就是我,令堂是你媽媽。

”客人往門裏看看又沒大人在家,也就沒理會傻瓜要離開了,才一轉身,就聽到傻瓜繼續說:“你是傻瓜。

”  如此巧合的故事生活中當然不會發生,但很多人不知道“令尊”、“令堂”所指何人卻是真實情況。

  說起敬稱,有句話需要記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他人”。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社交場合,說到比自己大的家人,譬如說到自己的父母、兄長時,前面要加一個“家”字——家父、家母、家兄;說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時,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來表示謙虛。

而說到別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時,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

因此,“令尊”、“令堂”是對別人父母的尊稱,而“家父”、“家母”則是對自己父母的謙稱。

很明顯,“家父”、“家母”與“令尊”、“令堂”根本就不是一個人。

“家父”僅作子女對別人謙稱自己父親之用,別人萬萬用不得。

“令尊”中的“令”,含有美好義,是稱對方親人時的敬詞,萬萬不可用在自己身上。

敬詞與謙詞互相對應(如“令尊”與“家父”)卻不可互相替代,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需要時時記在在心上。

  “嶽父”原來是敬稱  不知從現在何時起,大家已經越來越習慣於稱呼嶽父為爸爸了,似乎喊“嶽父”顯得疏遠,只有稱呼嶽父為爸爸才能顯得更加尊敬,更加親切,更加和妻子一心一意。

有時,因為到底叫不叫“爸爸”甚至會引發不必要的矛盾。

殊不知,“嶽父”一詞其實比“爸爸”一詞更含有敬意。

如果知道嶽父一詞的來歷,我們就會發現,嶽父一詞裏面包含著說不出的感動在裏面。

  根據記載,“嶽父”一詞的由來是這樣的:古代,帝王常登臨名山絕頂,並在山頂堆土為壇祭天,是為“封”;除地為土單而祭地,是為“禪”,二者合稱“封禪”。

改朝易代,帝王即位,常行“封禪”之禮,以報天地之恩。

“封禪”對於每一個王朝來說,都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歷來都很受統治者的重視。

史書記載了大量這類事例。

由於泰山被視為“五嶽獨尊”,所以也就成了“封禪”之地的首選。

  在唐玄宗李隆基的一次泰山“封禪”中,中書令張項做“封禪使”。

“封禪使”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權力,於是,張就借機把自己的女婿鄭鎰由九品超拔為五品。

唐玄宗察覺此事之後,他曾當面質問過鄭鎰。

弄得鄭鎰面紅耳赤,無言以應。

在旁邊的同僚黃幡綽含沙射影地譏笑道:“此乃泰山之力也。

”玄宗對於張項的徇私大為不悅,不久就把鄭鎰降回了九品。

後來此事傳到了民間,時人認為鄭鎰之妻父雖然有徇私之嫌,但其對自己女婿的感情卻不可謂不深,於是人們就把妻父稱“泰山”。

又因泰山乃五嶽之首,又稱為“嶽父”。

同時,也把妻母稱為“嶽母”。

  因此,“嶽父”這個名詞,包含了一段特殊的典故,見證了一段特別的感情,稱妻子的父親為“嶽父”要比稱呼“爸爸”更加恰如其分,同時也更加尊敬。

  “慈母”曾是傷心事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這是唐詩中最為溫馨的一首詩,在大華語圈中家喻戶曉。

我們太習慣於說“慈母嚴父”了,以致於我們自然地就認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親”。

其實,“慈母”之“慈”與“慈祥”無關,“慈母”,本來是件傷心往事。

  “慈母”最早現身於《儀禮》,不僅如此,《儀禮》同時還對成為“慈母”現身的條件作了諸多令人張口結舌的限定:“慈母者,何也?傳曰:妾之無子者,妾子無母者,父命妾曰:女以為子。

命子曰:女以為母。

”由此可知,不是隨便哪個女人都可以成為慈母,也不是哪個兒子隨便都可以擁有慈母。

  要想成為慈母,下列條件缺一不可:必須具有小妾身份;必須沒有或者不會生育(至少是沒有生育男孩);更為關鍵的是,丈夫必須還有另外的妾,且這個妾恰好一命嗚呼並正好遺留下一個男孩。

在這些條件都具備的時候,還需要丈夫下達明確的指令:“寶貝,你把這個死了母親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養起來吧!”知道了這些,我們在讀到《儀禮·喪服》中“慈母如母”時,才不會感到過於突兀。

  所以,“慈母”和“生母”的死亡有關,但和“慈祥”無關,“慈母”從來都是一段傷心往事。

隨著一夫一妻制的推行,今天“慈母”已喪失了產生的土壤。

  但是,我們也應註意到,為《儀禮》所嚴格定義的“慈母”,其詞義的內涵也在慢慢演變,至少在唐代,“慈母”就已經不再是一個專稱。

李白的詩中就有“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的句子,顯然,這裏的“慈母”就不是《儀禮》中的“慈母”。

  雖然如此,我們探討一下“慈母”的來歷也不是一件壞事,這至少可以讓我們多了解一些傳統文化知識。

  人到七十才“致仕”  先是余秋雨誤用,後是金文明“咬嚼”,再是余秋雨引經據典的蒼白辯解,最終使得相對生冷的“致仕”成為一個知名度很高的詞。

如果現在還有人不清楚何為“致仕”,那的確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

從這個意義上說,名人誤用詞語是一件好事,否則,在中國社會上怎麼會有如此好的普及古文化的機會?盡管如此,對於這個詞,我們仍然有必要重新認識一番。

  《禮記·內則》明確規定:“七十致政。

”致政亦即還君事、還祿位於君。

“致政”也稱“致仕”、“致事”,就是今天所說的“退休”。

夏、商、周均有官員年老致仕制度,官員到七十歲即應退休,此即所謂“七十致政”。

  不實行官僚終身制當然是件好事,但看看“七十致政”的上下文,我們也許會有另外的感受。

  在《禮記·內則》裏,規定了七十歲應該享受的待遇:“大夫七十而有閣”(可以有自己存放美食的菜櫃);“七十養於學”(年七十以上的可以在大學裏養老);“七十杖於國”(七十歲可以在國都拄拐杖);“六十宿肉,七十二膳”(六十歲的人應該隔一天吃一次肉,七十歲的人除吃肉外還要另外再加上一樣美食)……把這些待遇合在一起,那就是,一個人到了七十歲,就被國家供養在大學之內,在他的房間裏有專用的食櫃,櫃子裏放著各種各樣的美食,每兩天可以吃頓肉,同時還有精美的點心和小吃,吃飽之後可以拄個拐杖在首都四處視察……由此我們應該可以感受到,在當時,能真正享受到這麼高待遇的人一定少之又少,否則,在國民生產總值極低的情況下,國家的財力根本受不了。

更進一步,我們應該由此推知,在當時的情況下,能活到七十的人應該少之又少,“人生七十古來稀”嘛。

所以,所謂的“七十致政”,雖說是到了七十要退休,但和終身制是沒有太大區別的。

  致仕之後怎麼辦  “致仕”也稱“致政”,就是今天所說的“退休”之意。

夏、商、周均有官員年老致仕的制度,官員到七十歲即可退休,此即所謂“七十致政”。

現在的問題是,在封建社會,歷代都沒有“高薪養廉”之說,因此,官員的俸祿都不是太高,對於一個奉公守法的官員來說,退休之後怎麼辦?  其實,對於退休官員的待遇,歷代都有明確規定:  夏、商、周實行“世祿制”,即各級封君享受自己封地上的收入,官位及俸祿可世襲。

因此,在當時,退休和不退休是一樣的。

只是當時規定,官員退休後,應該到各級學校去傳播知識(養於學)。

  秦漢實行“爵祿制度”。

秦漢之爵分為軍功爵和賜爵,主要依據功勞而定,賜爵面廣,爵位與官職無固定聯系。

爵和祿各成系統,爵表示特權,祿則是供職後的待遇。

漢朝規定,公卿退休後受到優厚待遇,一般給原俸的三分之一,功勛極其卓著的少數官員甚至可以享受原俸。

另外,在退休時還有一次性賞賜,如錢、黃金、糧食、房屋、車馬等。

  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的橫行,退休制度執行情況欠佳,不肯按時退休的官員很多,造成機構的臃腫和效率的低下。

  隋唐時期,官員身體欠佳或年逾七旬即可退休,五品以上官員退休由皇帝批準,六品以下官員退休則由尚書省批準。

五品以上官員退休享受半俸,有功之臣因皇帝特恩者可獲全俸。

  宋朝則是另外一番景象,朝廷為了鼓勵官員按時退休,自神宗以後準許官員帶職致仕,並對退休官員給予種種禮遇和優待,一度準予領取全俸,並設置大量宮觀安置致仕官員。

  明代官員退休制度較前代更加制度化。

朱元璋將退休年齡從前代的70歲提前到60歲。

明孝宗甚至規定,有病的官員可在五十五歲冠帶退休(近似於今天的“內退”,退休者依然著官服,並享有一定的特權)。

明代官員退休後仍享有一定的待遇。

官員退休後一般是回故鄉養老,其返鄉交通工具和途中費用由政府提供,回鄉後仍列名官籍,享有免稅免役特權,地方官府還要派人為其服役。

除此外,還規定:如四品以下官員退休晉級一等,官員退休,其子孫可獲蔭補資格。

有特殊貢獻的官員按原俸祿發放,一般官員則多是半俸。

  清朝退休制度規定,年滿60歲的官員即可退休,退休後官員仍名列官籍,享有免稅免役特權,並有向皇帝陳訴地方政務情況的權力。

退休官員一般均回故鄉養老,退休官員俸祿一般按原俸祿減半發放,但對那些有特殊功績的官員,如打仗負傷者,則全數發給。

  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退休之後的官員並沒有多少衣食之憂。

回覆 推薦引用 有誰引用 我要引用 引用網址 列印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雜記 自訂分類:見聞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滕王閣序》之外這位“神童”的故事卻讓人唏噓 不要去責怪妳生命中的任何人 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脅迫近千人集體自殺邪教頭目原是癮君子 其實妳不必假裝完美 萬萬沒想到!高血壓的罪魁禍首竟是它…很多人忽略了 1樓. 1052017/07/1312:12 會員登入 += ※請計算輸入數字 送出迴響 加入好友 推薦部落格 訂閱關注 留言給他 彩虹 部落格推薦:1 等級:8 點閱人氣:1,732,952本日人氣:35 文章創作:3,830 相簿數:7 輸入關鍵字: 搜尋 prev 1月(9) 12月(34) 最新發表 最新回應 最新推薦 熱門瀏覽 熱門回應 熱門推薦 盤點外國人眼中的“法輪功” 人生就是壹個不斷覺悟的過程 妳的所有遇見皆為最好的安排 《滕王閣序》之外這位“神童”的故事卻讓人唏噓 “過度教養”的父母會讓孩子更焦慮 割頭剖心!揭秘殘忍的活人祭 法輪功頭目李洪志母親美国病亡 如何做個開心的上班族 記者采訪法輪功總部 法輪功對韓振國死亡集體沈默 法輪功學員、神韻演員宋婉玲因持刀行兇被判刑 發揮到極致的媒體造假事件(圖片過於刺激,請兒童和精神脆弱者勿入) 法輪功頭目李洪志母親美国病亡 (转)听江泽民关于法轮功答美记者问!超强火爆!!! 根据星座给你一句忠告 李连杰为何转籍新加坡才安心 法国再无救世英雄 百萬家產是這樣迅速破敗的! 俄罗斯大規模戰略戰役演習應對美國東亞戰爭在即? 佛教的真理 臺海軍演習魚雷失蹤4天軍方懸賞3萬請漁民協尋 郑大世自解缘何泪流满面坦言比赛中存在一大遗憾 RSS部落格聯播 ▲top 本部落格刊登之內容為作者個人自行提供上傳,不代表udn立場。

刊登網站廣告︱關於我們︱常見問題︱服務條款︱著作權聲明︱隱私權聲明︱客服 Poweredbyudn.com 粉絲團 udn部落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