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石油(英語、拉丁語:petroleum,拉丁語詞源希臘語:petra(岩石)+拉丁語:oleum(油)),也称原油,是一種黏稠的、深褐色(有时有点绿色的)液体。
石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石油标本
世界探明石油储量,2009
油井
石油(英語、拉丁語:petroleum,拉丁語詞源希臘語:petra(岩石)+拉丁語:oleum(油)[1][2]),也称原油,是一種黏稠的、深褐色(有时有点绿色的)液体。
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3]。
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烷烴,此外石油中还含硫、氧、氮、磷、钒等元素。
不过不同油田的石油成分和外貌可以有很大的區分。
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
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润滑油的矿物油基础油和塑料等的原料。
今天88%开采的石油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为化工业的原料。
由于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许多人担心石油用尽会对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
石油因其價值高昂,又被称为黑金。
在中东地区波斯湾一带的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有丰富的储藏,而在俄罗斯、委内瑞拉、加拿大、利比亚、尼日利亚、美国、墨西哥、哈萨克、中國大陸等地也有很大量的储藏。
委内瑞拉拥有世界最高的石油储量。
目录
1历史
2形成
2.1生物成油理论
2.2非生物成油理论
3开采
4运输
5成份
6产品
6.1化工产品
6.2金融产品
7目前状态
7.1地下储藏量和各国的备用储藏
7.2开采状态
7.2.1石油开采最多国列表
7.3消费
7.4纯消费国
8重要种类
9价格
10重要性
11影响
11.1社会影响
11.2环境影响
12註釋
13参考文献
14延伸閲讀
15关联条目
16外部連結
历史[编辑]
早在公元前10世纪之前,古埃及、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古印度等人类文明发源地已经采集天然沥青,用于建筑、防腐、粘合、装饰、制药,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渗出石油的数量。
楔形文字中也有关于在死海沿岸采集天然石油的记载。
“它粘结起杰里科和巴比伦的高墙,诺亚方舟和摩西的筐篓可能按当时的习惯用沥青砌缝防水”。
公元前5世纪,在古波斯地区的君主制国家—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3—前334年)的首都苏萨(Susa)附近出现了人类用手工挖成的石油井。
最早把石油用于战争也在中东。
《石油、金钱、权力》一书中说,荷马的名著《伊里亚德》中叙述了“特洛伊人不停地将火投上快船,那船顿时升起难以扑灭的火焰”。
当波斯国王居鲁士二世准备夺取巴比伦时,有人提醒他巴比伦人有可能进行巷战。
塞琉斯说可以用火攻。
“我们有许多沥青和碎麻,可以很快把火引向四处,那些在房顶上的人要么迅速离开,要么被火吞噬。
”
公元7世纪,君主制东罗马帝国人用原油和石灰混合,点燃后用弓箭远射,或用手投掷,以攻击敌人的船只。
阿塞拜疆的巴库地区有丰富的油苗和气苗。
这里的居民很早就从油苗处采集原油作为燃料,也用于医治骆驼的皮肤病。
欧洲从德国的巴伐利亚、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和波河河谷,到波兰的加利西亚、罗马尼亚,中世纪以来,人们就有关于石油从地面渗出的记载。
并且把原油当作“万能药”。
加利西亚、罗马尼亚等地的农民,早就挖井采油。
晉《博物誌》載:“酒泉延壽縣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為溝,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黃後黑,如凝膏,然極明,與膏無異。
甚佳,彼方人謂之石漆。
”唐《酉阳杂俎》称:“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燃灯极明。
”[4]又《甘肃新通志》载:“石脂水,即石油河,出肃州南山”。
唐《元和郡县志》记载:“玉门县石脂水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极明。
水上有黑脂,人以草墨取用,涂鸱夷西囊及膏东。
”《乾隆新编肃州志》载:“嘉峪关西有石漆,今按赤金东南一百五十里有石油泉,土人取之燃灯”。
中国人使用固定在竹竿一端的钻头钻井(“衝擊式頓鉆鑿井術”),其深度可达約一千米,現存此工法的油井見燊海井。
他们焚烧石油来蒸发盐卤製食盐。
10世纪时他们使用竹竿做的管道来连接油井和盐井。
「石油」一詞首次在宋朝《夢溪筆談》中出現並沿用至今。
[5]
古代波斯的石板纪录似乎说明波斯上层社会使用石油作为药物和照明。
[2]
762年新建的巴格达的街道上铺有从当地附近的自然露天油矿获得的沥青。
9世纪阿塞拜疆巴库的油田用来生产轻石油。
10世纪地理学家阿布·哈桑·阿里·麦斯欧迪和13世纪马可·波罗曾描述过巴库的油田。
他们说这些油田每日可以开采数百船石油。
现代石油历史始于1846年,当时生活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区的亚布拉罕·季斯納发明了从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
1852年波兰人人伊格納齊·武卡謝維奇发明了使用更易获得的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
次年波兰南部克洛斯诺附近开辟了第一座现代的油矿。
这些发明很快就在全世界普及开来了。
1846年在巴库建立了第一座现代化开采的石油油井,1861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炼油厂。
当时巴库出产世界上90%的石油。
后来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为夺取巴库油田而展开的。
19世纪石油工业的发展缓慢,提炼的石油主要是用来作为油灯的燃料。
20世纪初随着内燃机的发明情况骤变,至今为止石油是最重要的内燃机燃料。
尤其1859年8月27日愛德溫·德瑞克(英语:EdwinDrake)在賓州德瑞克油井(英语:DrakeWell)挖到石油,引發美国第一次石油繁榮,在德克萨斯州、俄克拉何马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油田发现导致“淘金热”一般的形势。
到1910年为止,在加拿大(尤其是在艾伯塔)、荷属东印度、伊朗、秘鲁、委内瑞拉和墨西哥发现了新的油田。
这些油田全部被工业化开发。
直到1950年代中为止,煤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燃料,但石油的消耗量增长迅速。
1973年能源危机和1979年能源危机爆发后媒体开始注重对石油供应水平进行报道。
这也使人们意识到石油是一种有限的原料,最后会耗尽,至少作为一种经济能源。
不过至今为止所有预言石油即将用尽的试图都没有实现,所以也有人对这个讨论表示不以为然。
石油的未来至今还无定论。
2004年一份《今日美国》的新闻报道说地下的石油还够用40年。
有些人认为,由于石油的总量是有限的,因此1970年代预言的耗尽今天虽然没有发生,但是这不过是被迟缓而已。
也有人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总是能够找到足够的便宜的碳氢化合物的来源的。
地球上还有大量焦油砂、沥青和油母页岩等石油储藏,它们足以提供未来的石油来源。
目前已经发现的加拿大的焦油砂和美国的油母页岩就含有相当于所有目前已知的油田的石油。
今天90%的运输能量是依靠石油获得的。
石油运输方便、能量密度高,因此是最重要的运输驱动能源。
此外它是许多工业化学产品的原料,因此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
在许多军事冲突(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海湾战争)中占据石油来源是一个重要因素。
中东首次发现石油,是在1908年的伊朗,而今天约80%可以开采的石油储藏位于该地区,其中62.5%位于沙特阿拉伯(12.5%,1938年3月3日发现石油)、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卡塔尔。
美國於1977年至2015年期間實施原油出口禁令[6]。
形成[编辑]
生物成油理论[编辑]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
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生物和藻类的尸体变化形成的。
(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
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
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中空的岩层中。
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富集的油田中获得石油。
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範圍稱為「油窗」。
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
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
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
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非生物成油理论[编辑]
非生物成油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NikolaiKudryavtsev)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
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这些碳有些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
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
与石油本身无关。
在地质学家中这个理论只有少数人支持。
一般它被用来解释一些油田中无法解释的石油流入,不过这种现象很少发生。
非生物成油理论无法解释世界99%以上的石油都储存在沉积岩中,而那些非沉积岩中的石油也可被解释为从别处沉积岩中运移而来。
同样,非生物成油理论无法解释石油中广泛分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如甾烷,伽马蜡烷,植烷,藿烷,萜类以及同位素偏轻等现象。
开采[编辑]
开采石油的第一关是勘探油田。
今天的石油地质学家使用重力仪、磁力仪等仪器来寻找新的石油储藏。
地表附近的石油可以使用露天开采的方式开采。
不过今天除少数非常偏远地区的矿藏外这样的石油储藏已经几乎全部耗尽了。
今天在加拿大艾伯塔的阿萨巴斯卡油砂还有这样的露天石油矿。
在石油开采初期,少数地方也曾有过打矿井进行地下开采的石油矿场。
埋藏比较深的油田需要使用钻井才能开采。
海底下的油矿需要使用石油平台来钻和开采。
为了将钻头钻下来的碎屑以及润滑和冷却液运输出钻孔,钻柱和钻头是中空的。
在钻井时使用的钻柱越来越长,钻柱可以使用螺旋连接在一起。
钻柱的端头是钻头。
大多数今天使用的钻头由三个相互之间成直角的、带齿的钻盘组成。
在钻坚硬岩石时,钻头上也可以配有金刚石。
不过有些钻头也有其它的形状。
一般钻头和钻柱由地上的驱动机构来旋转,钻头的直径比钻柱要大,这样钻柱周围形成一个空洞,在钻头的后面使用钢管来防止钻孔的壁塌落。
钻井架,前面的容器中装着钻井液
钻井液由中空的钻柱被高压送到钻头。
钻井泥浆则被这个高压通过钻孔送回地面。
钻井液必须具有高密度和高粘度。
有些钻头使用钻井液来驱动钻头,其优点是只有钻头,而不必整个钻柱被旋转。
为了操作非常长的钻柱在钻孔的上方一般建立一个钻井架。
在必要的情况下,今天工程师也可以使用定向钻井的技术绕弯钻井。
这样可以绕过被居住的、地质上复杂的、受保护的或者被军事使用的地面来从侧面开采一个油田。
加拿大安大略省萨尼亚附近的油井及其抽油泵
地壳深处的石油受到上面底层以及可能伴随出现的天然气的压挤,它又比周围的水和岩石轻,因此在钻头触及含油层时它往往会被压力挤压喷射出来。
为了防止这个喷射,现代的钻机在钻柱的上端都有一个特殊的装置来防止喷井。
一般来说刚刚开采的油田的油压足够高可以自己喷射到地面。
随着石油被开采,其油压不断降低,后来就需要使用一个从地面通过钻柱驱动的泵来抽油。
石油平台是用来在海上钻井和开采石油的
通过向油井内压水或天然气可以提高可开采的油量。
通过压入酸来溶解部分岩石(比如碳酸盐)可以提高含油层岩石的渗透性。
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抽上来的液体中水的成分越来越大,后来水的成分大于油的成分,今天有些矿井中水的成分占90%以上。
通过上述手段、按照当地的情况不同今天一个油田中20%至50%的含油可以被开采。
剩下的油今天无法从含油的岩石中分解出来。
通过以下手段可以再提高能够被开采的石油的量:
通过压入沸水或高温水蒸汽,甚至通过燃烧部分地下的石油
注入氮气
注入二氧化碳来降低石油的黏度
注入轻汽油来降低石油的黏度
注入通过提高驱替液黏度,改变流度比的聚合物水溶液将原油从岩石孔隙释放出来
注入改善油与水之间的界/表面张力的物质(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来使油从岩石孔隙中分解出来。
这些手段可以结合使用。
虽然如此依然有相当大量的油无法被开采,一旦成本太高這個油田就被視為開採完畢了。
水下的油田的开采最困难。
要开采水下的油田要使用浮动的石油平台。
在这里定向钻井的技术使用得最多,使用这个技术可以扩大平台的开采面积。
运输[编辑]
长距离运输石油的方法在海上是油轮,在陆地上是使用输油管。
短程也有使用汽车、火车和内河油船的。
成份[编辑]
辛烷是石油中存在的一种碳氫化合物。
此图为辛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其中白色线段表示C-H单键,黑色球体表示碳原子,白色球体表示氫原子。
构成石油的化学物质,用分馏能互相分离。
原油作为加工的产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蜡、沥青等。
严格地说,石油以氢与碳构成的脂肪烃为主要成分。
分子量最小的4种烃,全都是煤气。
化学物质
化学式
沸点
甲烷
CH4
-107℃
乙烷
C2H6
-67℃
丙烷
C3H8
-43℃
丁烷
C4H10
-0.5℃
产品[编辑]
主条目:石油产品石油精炼示意图
石油化學物質(塑料)
瀝青
燃油(重油、柴油、煤油、汽油)
衣服(化学纤维)
药品(苯)
清洁用品(洗涤剂、洗发水、沐浴乳、肥皂等)
化妆品
煤氣
液化石油氣
潤滑油
石蠟
溚(焦油)
合成橡胶
食品相关(化肥、杀虫剂、口香糖等)
化工产品[编辑]
在炼油厂內,石油中的不同成分會被分离出來。
利用沸點差異,分離出原油中不同化合物。
从原油中可以提炼出汽油、柴油、煤油、取暖用油、润滑油等等产品。
化学工业中的石油产品的原材料可以回溯到约300个基本化合物。
今天90%这些化合物是从石油和天然气中获得的。
其中包括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等。
今天约5-20%的石油用作化学工业的原材料。
几乎所有的化工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需要从石油获得的基本化合物:染料、漆、药物、清洁剂等。
石油➡加熱(沸點)
⬇
丁烷及丙烷(20℃)
⬇
(150℃~)汽油
⬇
(200℃~)煤油
⬇
(300℃~)柴油
⬇
(370℃~)重油
⬇
(400℃~)潤滑油、瀝青
金融产品[编辑]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石油本身是投机生意的目标。
由于许多企业依靠石油,因此它的价格对股票价格影响很大。
目前状态[编辑]
主条目:各国石油
地下储藏量和各国的备用储藏[编辑]
各个不同的来源对世界上的石油储藏量的估计各不相同。
2004年艾克森美孚估计世界的总储藏量为1.26兆(万亿)桶(1717亿吨),同年英国石油公司的估计为1.15兆桶(1566亿吨),《科學》甚至估计世界总储藏量为3兆桶。
今天已经确定的和使用目前的技术能够经济地开采的储藏量近年来甚至有所上涨,2004年的数据是目前最高的。
由于每年的开采和勘探工作的不足,中东、东亚和南美洲的储藏量有所下降,同时非洲和欧洲的储藏量有所上升。
2008年,英國石油公司曾發表過調查報告,根據世界各國的石油儲藏量與石油消耗資料,推斷全球石油今天的世界储藏量还够用41.6年[7]。
但由于过去就已经有过类似的预言,而且石油從未告罄,这个数据也被人戏称为“石油常数”。
2003年最大的石油储藏位于沙特阿拉伯(2627亿桶)、伊朗(1307亿桶)和伊拉克(1150亿桶),其后为阿联酋、科威特和委内瑞拉。
批评者怀疑这些数据,他们指出出于政治原因许多国家篡改它们的数据,此外许多国家虽然每年开采大量原油,但其数据始终不变,这说明这些数据已经陈旧了。
有些专家认为21世纪初人类将到达哈伯特顶点,这时开采量将达到顶峰,此后开采量无法继续提高,由于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油价将高涨。
因此许多国家备有短期的储藏来防止短期供不应求导致的危机。
欧洲联盟的国家必须拥有足够90天的备用储藏。
开采状态[编辑]
至今为止人类一共开采了约0.95兆桶石油。
大多数储藏是在1960年代发现的。
2005年的年开采量为304亿桶(相当于每日8330万桶)。
石油开采最多国列表[编辑]
各国石油产量列表世界地图(2006–2012)
以下排表按照2016年开采量排列:
国家
石油开采量(日均开采(桶),2016)[8]
1
俄羅斯
10,551,497
2
沙烏地阿拉伯(OPEC)
10,460,710
3
美國
8,875,817
4
伊拉克(OPEC)
4,451,516
5
伊朗(OPEC)
3,990,95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
3,980,650
7
加拿大
3,662,694
8
阿联酋(OPEC)
3,106,077
9
科威特(OPEC)
2,923,825
10
巴西
2,515,459
11
委內瑞拉(OPEC)
2,276,967
12
墨西哥
2,186,877
13
奈及利亞(OPEC)
1,999,885
14
安哥拉(OPEC)
1,769,615
15
挪威
1,647,975
16
哈萨克斯坦
1,595,199
17
卡塔尔(OPEC)
1,522,902
18
阿尔及利亚(OPEC)
1,348,361
19
阿曼
1,006,841
20
英國
939,760
石油出口国家
以下列表是按照2007年石油出口量排列的:
沙烏地阿拉伯(OPEC会员国)
俄羅斯
阿联酋(OPEC会员国)
挪威
伊朗(OPEC会员国)
科威特(OPEC会员国)
奈及利亞(OPEC会员国)
委內瑞拉(OPEC会员国)
阿尔及利亚(OPEC会员国)
安哥拉(OPEC会员国)
利比亞(OPEC会员国)
伊拉克(OPEC会员国)
墨西哥
哈萨克斯坦
加拿大
消费[编辑]
石油进口国家
平均每人石油消费量(颜色愈深愈多)
根据世界概况,2010年全球石油平均日消耗量为约8700万桶。
每年石油消耗量增长率为2%。
以下排表按照2015年石油消耗量排列[9][10]:
排名
国家/地区
石油消费量(桶/天)
1
美國
19,396,00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
11,968,000
3
印度
4,159,000
4
日本
4,150,000
5
沙烏地阿拉伯
3,895,000
6
巴西
3,157,000
7
俄羅斯
3,113,000
8
韩国
2,575,000
9
德國
2,338,000
10
加拿大
2,322,000
11
伊朗
1,947,000
12
墨西哥
1,926,000
13
法國
1,606,000
14
印尼
1,628,000
15
英國
1,559,000
工业国家的人平均石油消耗量比发展中国家的人平均石油消耗量要高得多。
2003年美国每年人平均石油消耗量为26桶,德国为11.7桶,中華人民共和國为1.7桶,印度为0.8桶,孟加拉国只有0.2桶。
纯消费国[编辑]
本国生产的石油占消费10%或更低的国家。
#
消费国
(桶/日)
(立方米/日)
1
日本
5,578,000
886,831
2
德國
2,677,000
425,609
3
韩国
2,061,000
327,673
4
法國
2,060,000
327,514
5
義大利
1,874,000
297,942
6
西班牙
1,537,000
244,363
7
荷蘭
946,700
150,513
8
土耳其
575,011
91,663
Source:CIAWorldFactbook[與來源不符]
重要种类[编辑]
石油工业一般使用原油的出产地来区分不同的原油,此外比重、黏度来区分不同的原油。
对于炼油厂来说原油含硫的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含硫多的原油要达到今天的燃料标准,炼油成本比较大。
高硫原油主要产自中东地区,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和伊朗;低硫原油则主要产自俄罗斯、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以及亚太地区(澳洲、中華人民共和國、印度、印尼等)和北海地区(挪威和英国)。
世界上常用的参考原油为:
北海布伦特原油由北海东设得兰盆地中的15个油田的原油组成。
开采出来的油首先运输到设得兰群岛的萨洛姆石油终端。
欧洲、非洲和中东运往西方的原油按照北海布伦特原油标价,因此它是一个重要的价格标数。
西得克萨斯中间基原油包括所有北美洲的原油
杜拜,用作输往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中东原油的价格标数
TAPIS(来自马来西亚,用来作为远东轻原油的参考标准)
MINAS(来自印度尼西亚,用来作为远东重原油的参考标准)
从2005年6月15日开始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使用以下原油的平均价格:
印尼的MINAS
阿尔及利亚的撒哈拉混合油
伊朗的伊朗重油
伊拉克的巴士拉轻质原油
科威特的科威特出口原油
利比亚的利比亚轻质原油
尼加拉瓜的伯尼轻质
卡塔尔的卡塔尔马林
沙特阿拉伯的阿拉伯轻油
阿联酋的穆尔本原油
委内瑞拉的BCF17
石油输出国组织试图通过提高或减少产量来使得油价保持在一个上限和一个下限之间。
因此它的标价对市场分析非常重要。
而且它的标价包括轻油和重油,因此比北海布伦特原油和西德州輕質原油要重要。
价格[编辑]
壳牌石油加油站的夜間價目表
石油的漲幅,1861年—2006年(最上面的線是經過通貨膨脹調整)
一般提到油价可能是指以下三种不同的价格:要么它指的是现货价格,要么指的是纽约商品交易所上在俄克拉何马州库欣的供货价格,或者是指国际石油交易所上的萨洛姆供货价格。
不同石油根据其比重、含硫量和产地的价格可以非常不同。
大多数石油不是在市场上买卖的,而是在柜台买卖的基础上交易的,其价格一般是参考一个定价机构如普氏公司给出的价格定的。
国际石油交易所称65%交易的石油的价格低于该交易所提供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标价。
很多人指责石油输出国组织控制油价,他们指出石油开采的实际价值只在每桶两美元左右。
石油输出国组织则反驳说首先开采石油不仅仅是开采,而且此前的勘探、钻井等等的价值也必须被包括进去。
此外不能只用最低的开采价值作为标准。
许多地方的开采价值高于上述的每桶两美元。
而且,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控制开采量控制油价保持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一些油田(比如北海的油田)得以开采。
此外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能力往往被错误高估。
1990年代由于油价低使得在石油工业的投资非常低。
尤其是目前勘探新的油田的价格非常高。
这导致了2000年代初油价飞涨时石油输出国组织没有任何扩大开采量的余地来保持油价的稳定。
油价与全球宏观经济状态息息相关,因此油价是一个关键性价格。
一些经济学家称高油价对全球经济增长有负影响。
虽然高油价一般认为是经济增长导致的,但这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不稳定的。
2008年1月2日,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2月份交货的原油期货价格在历史上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的关口。
2020年4月21日,受2020年石油价格战影响,美国5月WTI原油期货收盘暴跌306%,首次降为负值。
重要性[编辑]
塞尔维亚的战备储油基地
目前石油是现代工业社会最重要的原料。
绝大多数运输工具使用石油及其衍生品驱动,此外石油还被用来发电,它也是化学工业重要的原材料。
諸多國家有战备储油制度。
影响[编辑]
社会影响[编辑]
在过去数十年中开采石油以及其副作用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导致了巨大的问题。
在有些地区土著居民被驱逐,在分配石油带来的财富上也可能有些地区造成巨大的冲突。
外部的干涉和对冲突某一方的支持则导致更多的暴力。
比如在阿尔及利亚平均每周就有约500次暴力冲突。
环境影响[编辑]
开采石油是非常昂贵的,也可能对环境带来破坏。
海上探油和开采会打扰海洋环境。
尤其以清理海底的挖掘工作破坏环境最大。
油轮事故后泄漏的原油或提炼过的油在阿拉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岛、西班牙和许多其它地区脆弱的海岸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
石油燃烧时向大气层释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
每能量单位石油释放的二氧化碳低于煤,但是高于天然气。
但是作为交通用燃料要减少焚油导致的二氧化碳的释放尤其棘手。
一般只有大的发电厂才能够装配吸收二氧化碳的装置,单个车辆无法装配这样的装置。
虽然现在也有可再生能源作为选择,但是可再生能源能够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导致的环境破坏还不肯定和有争议。
阳光、风、地热和其它可再生能源无法取代石油作为高能量密度的运输能源。
要取代石油这些可再生能源必须转换为电(以蓄电池的形式)或者氢(通过燃料电池或内燃)来驱动运输工具。
另一个方案是使用生物质能产生的液体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来驱动运输工具,但是目前的技術还无法让生质燃料够环保。
总而言之要取代石油作为主要运输能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註釋[编辑]
^"Petroleum".ConciseOxfordEnglishDictionary
^2.02.1竇耀逵、張怡容,《中國大百科全書》-石油
^GuerrieroV,等.Apermeabilitymodelfornaturallyfracturedcarbonatereservoirs.MarineandPetroleumGeology.2012,40:115–134.doi:10.1016/j.marpetgeo.2012.11.002.
^段成式. 《酉陽雜俎》卷十物異.
^沈括. 《夢溪筆談》卷二十四雜誌一."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
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
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
余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
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余始為之……"
^USspendingbilllifts40-yearbanoncrudeoilexportsBBC.uk,18December2015,retrieved21December2015
^存档副本(PDF).[2013-03-04].(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0-05-05).
^ProductionofCrudeOilincludingLeaseCondensate2016(CVSdownload).U.S.Energy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2017-05-3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2).
^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2016(PDF).[17June2016].(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18-09-08).
^CountryComparison::RefinedPetroleumProducts-Consumption.[2020-03-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3).
参考文献[编辑]
网页
石油價格從1859年至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cientificAmerican:TheEndofCheapOil
书籍
WolfgangGründinger:DieEnergiefalle.EinRückblickaufdasErdölzeitalter.C.H.Beck,München2006.ISBN3-406-54098-8(德文)
RobertH.Motzkuhn:DerKampfumdasÖl.Hohenrain,Tübingen2005.ISBN3-89180-077-0(德文)
F.WilliamEngdahl:MitderÖlwaffezurWeltmacht.DerWegzurneuenWeltordnung.Kopp,RottenburgN2005.ISBN3-938516-19-4(vgl.[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德文)
RichardHeinberg:TheParty'sOver.DasEndederÖlvorräteunddieZukunftderindustrialisiertenWelt.Riemann,München2004.ISBN3-570-50059-4(德文)
RudolfRechsteiner:Grüngewin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OrellFüssli,Zürich2003.ISBN3-280-05054-5(PDF)(德文)
ColinJ.Campbell:Ölwechsel!Dt.Taschenbuch-Verl.,München2002.ISBN3-423-24321-X(德文)
DanielYergin:DerPreis.DieJagdnachÖl,GeldundMacht.S.Fischer,Frankfurt1991.ISBN3-10-095804-7(德文)
ThomasGold:BiosphärederheißenTiefe.Ed.Steinherz,Wiesbaden2000.ISBN3-9807378-0-2(德文)
Autorenkollektiv:DasÖl.in:Imperialismus.Bd3.GesellschaftfürDruckundVerlagWissenschaftlicherLiteratur,München1981,S.169-194.ISBN3-922935-01-X(德文)
期刊文章
Autorenkollektiv:ZurpolitischenÖkonomiedesErdöls-EinstrategischesGutundseinPreis.in:GegenStandpunkt.München1.1992,1.ISSN 0941-5831(德文)
Akiner,Shirin;Aldis,Anne(编).TheCaspian:Politics,EnergyandSecurity.NewYork:Routledge.2004.ISBN 978-0-7007-0501-6.
BauerGeorg,BandyMarkChance(tr.),BandyJeanA.(tr.).DeNaturaFossilium.vi.1546(拉丁语). translated1955
Hyne,NormanJ.NontechnicalGuidetoPetroleumGeology,Exploration,Drilling,andProduction.PennWellCorporation.2001.ISBN 978-0-87814-823-3.
Mabro,Robert;Organizationof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Oilinthe21stcentury:issues,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OxfordPress.2006.ISBN 978-0-19-920738-1.
Maugeri,Leonardo.TheAgeofOil:WhatTheyDon'tWantYoutoKnowAbouttheWorld'sMostControversialResource.Guilford,CT:GlobePequot.2005:15.ISBN 978-1-59921-118-3.
Speight,JamesG.TheChemistryandTechnologyofPetroleum.MarcelDekker.1999.ISBN 978-0-8247-0217-5.
Speight,JamesG;Ancheyta,Jorge(编).HydroprocessingofHeavyOilsandResidua.CRCPress.2007.ISBN 978-0-8493-7419-7.
Vassiliou,Marius.HistoricalDictionaryofthePetroleumIndustry,2ndEdition.Rowman&Littlefield.2018.ISBN 978-1-5381-1159-8.
延伸閲讀[编辑]
Kenney,J.,Kutcherov,V.,Bendeliani,N.andAlekseev,V.Theevolutionofmulticomponentsystemsathighpressures:VI.Thethermodynamicstabilityofthehydrogen–carbonsystem:Thegenesisofhydrocarbonsandtheoriginofpetroleum.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2002,99(17):10976–10981.Bibcode:2002PNAS...9910976K.PMC 123195 .PMID 12177438.arXiv:physics/0505003 .doi:10.1073/pnas.172376899.
Khavari,FaridA.(1990).OilandIslam:theTickingBomb.Firsted.Malibu,Calif.:RoundtablePublications.viii,277p.,ill.withmapsandcharts.ISBN 0-915677-55-5
GAMansoori,NEnayati,LBAgyarko(2016).Energy:Sources,Utilization,Legislation,Sustainability,IllinoisasModelStat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WorldSci.Pub.Co.,ISBN 978-981-4704-00-7
关联条目[编辑]
中东、沙特阿拉伯、阿拉伯世界
石油产品、猛火油
石油化学、油品蒸发损耗
石油输出国组织
布蘭特原油
阿拉伯国家联盟
工业化
原油期貨
中国石油大学、洋山申港油库、浮顶式储油罐
外部連結[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石油
維基文庫在1905版《新國際百科全書》有Petroleum的描述。
(英文)
查询維基詞典中的petroleum。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石油管理法
API–thetradeassociationoftheUSoilindust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mericanPetroleumInstitute)
U.S.Energy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S.DepartmentofEnergyEIA–Worldsupplyandconsump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hoarethemajorplayerssupplyingtheworldoilmarke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ointOrganisationsDataInitiative|OilandGasDataTransparenc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S.NationalLibraryofMedicine:HazardousSubstancesDatabank–CrudeOi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rude:2007AustralianBroadcastingCorporationdocumentaryabouttheformation
Petroleum.TheAmericanCyclopædia.1879.
查论编供電電學概念
電力
電壓
电流
工频
電功率
交流電功率
功率因數
高壓電
直流電
交流電
單相電
三相電
額定容量
三相
中線
接地
短路比
需求因數(英语:Demandfactor)
供電質素(英语:Electricpowerquality)
電力潮流
能量來源不可再生
煤
天然气
石油
核動力
可再生
高變動性再生能源(英语:Variablerenewableenergy)
生物质
生物燃料
地熱能
水力
海洋能
海流能
海水鹽差能
海水溫差
潮汐能
波浪能
太陽能
風能
發電發電廠及設備
火力發電廠
核能發電廠
風力發電場
太陽能發電場(英语:Photovoltaicpowerstation)
潮汐發電廠
基本負載發電廠
尖峰負載發電廠
負載追隨發電廠(英语:Loadfollowingpowerplant)
抽水蓄能电站
虛擬電廠
冷卻塔
異步發電機(英语:Inductiongenerator)
微型發電
發電理論
热电联产
微型热电联产
联合循环
朗肯循环
分散式發電
可用率因數(英语:Availabilityfactor)
自動發電控制(英语:Automaticgenerationcontrol)
發電機啟停順序(英语:Meritorder)
下垂速度控制
能源投入回報比(英语:Energyreturnoninvestment)
短路比
負載因數(英语:Loadfactor(electrical))
增容改造(英语:Repowering)
頂峰需求(英语:Peakdemand)
容量因子
輸電
電力系統
輸電系統
配電系統
輸電網路
需求反應
動態需求(英语:Dynamicdemand(electricpower))
電力銷售(英语:Electricityretailing)
匯流排
高壓直流輸電
岸電(英语:High-voltageshoreconnection)
負載管理(英语:Loadmanagement)
家用電源列表
架空電纜
储能技术
智慧電網
變電所
單線地迴路(英语:Single-wireearthreturn)
超級電網
变压器
輸電系統操作商(英语:Transmissionsystemoperator)
輸電塔(英语:Transmissiontower)
电线杆
電流反饋(英语:Backfeeding)
經濟調度
能源需求管理(英语:Energydemandmanagement)
家用儲能(英语:Homeenergystorage)
電網儲能
電力守則(英语:Gridcode)
電力潮流
故障
電力系統故障
電壓驟降
停電(分區輪流供電(英语:Rollingblackout))
限電(英语:Brownout(electricity))
全黑啟動(英语:Blackstart)
連鎖故障(英语:Cascadingfailure)
接地系統
繼電保護
繼電保護(英语:Power-systemprotection)
保护继电器
斷路器
六氟化硫斷路器(英语:Sulfurhexafluoridecircuitbreaker)
電弧切斷器(英语:Arc-faultcircuitinterrupter)
漏電斷路器(英语:Earthleakagecircuitbreaker)
接地漏电保护插座
經濟與政策
節約能源
碳抵消(英语:Carbonoffset)
发电成本
生態稅
能源補貼(英语:Energysubsidy)
上网电价补贴政策
化石燃料淘汰
净计量电价
庇古税
可再生能源證書
可再生能源收費(英语:RenewableEnergyPayments)
可再生能源商业化
火花價差(英语:Sparkspread)
潔淨電力計畫(英语:CleanPowerPlan)
各国核能政策
統計
各國電力行業(英语:Listofelectricitysectors)
電力使用量(英语:Electricenergyconsumption)
主題:能源
可再生能源
可持續發展
分類:電力分配
發電方式
發電站技術
规范控制
AAT:300013001
BNE:XX524464
BNF:cb11975899m(data)
GND:4015179-7
HDS:014049
LCCN:sh85100361
NDL:00570596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石油&oldid=68787445”
分类:自2010年7月陳述與來源不符的條目石油燃料化石燃料隐藏分类:含有希臘語的條目含有拉丁語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陳述與來源不符的條目在模板中使用无效日期参数的条目CS1拉丁语来源(la)含有來自美利堅百科全書文獻的維基百科條目含有來自美利堅百科全書文獻的有維基文庫來源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AA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E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HD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使用ISBN魔术链接的页面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已展开
已折叠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العربيةܐܪܡܝܐالدارجةمصرىAsturianuАвар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Žemaitėška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বাংলা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ChavacanodeZamboangaCebuanoکوردی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agbanliDeutschZazakiΕλληνικάEmiliànerumagnòl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SuomiFøroysktFrançaisNordfriiskFurlanFryskGaeilge贛語GalegoAvañe'ẽ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Արեւմտահայերէ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La.lojban.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Qaraqalpaqsha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КыргызчаLatinaLimburgsLingálaLietuvių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Mirandésမြန်မာဘာသာمازِرونیNāhuatlNedersaksiesनेपाली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DinébizaadOccitanਪੰਜਾਬੀPälzischPolski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СахатылаSicilianu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unda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తెలుగు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Vepsänkel’TiếngViệtWalon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延伸文章資訊
- 1petroleum - Yahoo奇摩字典搜尋結果
KK[pəˋtrolɪəm]; DJ[piˋtrəuliəm]. 美式. n. 石油[U]. Dr.eye 譯典通 · petroleum · 查看更多. IPA[pəˈtrəʊlɪəm]. 美...
- 2石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石油(英語、拉丁語:petroleum,拉丁語詞源希臘語:petra(岩石)+拉丁語:oleum(油)),也称原油,是一種黏稠的、深褐色(有时有点绿色的)液体。
- 3The Oil Factor 石油因素英文原版 - 蝦皮購物
The Oil Factor 石油因素英文原版The Oil Factor 石油因素英文原版. 逛逛賣場其他好物. 查看全部 · 唐頓莊園電影藝術畫冊設定集Downton Abbey The O...
- 4石油英语怎么说_例句 - 沪江网校
沪江英语词库精选石油英文怎么写、石油用英语怎么说及怎么读、石油英文怎么写、石油的英语读音及例句。
- 5石油英式寫法petrol 美式寫法... - 英典美語/英典英語EDEN ...
石油,在英式用法中petrol也可以當動詞,意思是給… ... 今天表示,今日院會通過,高考一級各類科增列通過英語檢定B1等級為應考資格條件,並配套刪除列考英文科目,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