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次股災,市場挺得住嗎? - 天下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年,美股愈來愈瘋狂。

聯準會升息在即,2008-09年經歷多次變革的金融市場能否挺住,成為各界關注焦點。

回首頁 English 免費訂閱電子報 天下APP免費下載 搜尋 頻道分類 財經 理財五角課 貿易戰 財經焦點 財經週報 投資理財 產業 製造 服務 金融 科技 國際 國際週報 兩岸四地 東南亞 亞洲 歐洲 美洲 非洲 紐澳 管理 管理 行銷 創新創業 人才 職場競爭力 環境 永續發展 氣候變遷 環境 能源 教育 教育趨勢 創新教育 親子教養 人物 大師觀點 CEO觀點 人物特寫 政治社會 政治 政策 社會現場 調查排行 2000大調查 兩岸三地1000大 快速成長企業100強 天下永續公民獎 標竿企業 金牌服務業調查 縣市調查 2000大調查資料庫 健康關係 健康醫療 兩性關係 心靈成長 時尚品味 時尚精品 旅行 設計 藝文 影視 運動生活 運動 生活 重磅外媒 經濟學人 BBCNews中文 日經中文 德國之聲 路透社 專欄作者 多媒體 數位專輯 互動專題 深度專題 品牌專區 數據圖表 資料新聞 數字說話 圖表動畫 調查報導 聽天下 重磅封面 財經週報 國際聚焦 天下好讀 記者開講 好主管的12樣禮物 創新突圍軍師 四端看天下 大數據,熱品牌 天下書房 天下影音 雜誌 策展 Fast100 傳承接班 創新突圍 數位轉型 經營管理 永續責任 Fast100 Off學 風格 文化 旅行 美食 特色頻道 未來城市@天下 [email protected]天下 獨立評論@天下 創新學院 天下學習 我讀網 換日線 天下影音 微笑台灣 粉絲專頁 官方instagram 官方Line 不斷更新 俄羅斯烏克蘭開打,現在情況如何? 重磅外媒 經濟學人 下一次股災,市場挺得住嗎? 近年,美股愈來愈瘋狂。

聯準會升息在即,2008-09年經歷多次變革的金融市場能否挺住,成為各界關注焦點。

17353瀏覽數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分享 其他 文 經濟學人 編譯 李立心 經濟學人 發布時間:2022-02-15 17353瀏覽數 「對歷史學家而言,每一個事件都是獨特的,」美國經濟史學家金德伯格(CharlesKindleberger)在研究史上多起金融危機的文章中寫道,但是,經濟與歷史不同,經濟具有共通性。

經濟學要找尋事件發展的規則,依此看出某個循環是否開始轉向。

美國現今的金融體系與2001、2008兩次金融危機之前截然不同,但近來卻出現了一些雷同的跡象,引起華爾街憂心。

年初很多時候明明沒有重大新聞,股價仍在單一交易日內大幅變動。

資產價格劇烈擺盪,許多篤信「科技樂觀主義」(techno-optimism)投資人開始感到不安。

2021年美股飛漲,跨年後卻迎來2009年以來跌幅最重的一月份。

今年一月美股下跌5.3%。

散戶熱切追逐的投資標的─科技股、加密貨幣、電動車─全數慘跌。

或許有人認為1月這波出售潮恰恰符合市場需要,讓美股清除多餘的投機成份。

但是,脫胎換骨後的美國金融體系仍充滿風險。

資產價格高,遇上升息,一不小心就慘賠 資產價格依舊很高。

上一次股價相較於長期獲利的比率這麼高,已經是1929與2001年股災前的事情了。

持有風險性債券的超額溢酬接近25年低點。

許多投資組合選擇佈局「長天期」資產,要多年後才能實現獲利。

全球央行為了平抑物價陸續升息,美國聯準會今年預計會升息5個基點。

廣告 資產價格高漲、遇上升息循環,意味著未來收益折現率上升,投資人一不小心就會慘賠。

如果鉅額虧損成真,對投資人、央行與全球經濟而言最重要的問題是,金融體系有沒有辦法安全地消化這樣的虧損,還是會放大問題。

答案尚未明朗。

過去15年來,金融體制的轉型同時受到法規與科技創新兩股力量的影響。

新的資本法規迫使銀行減少風險追逐。

數位化讓電腦獲得更大的投資決策權,新的投資平台也應運而生,交易成本幾乎歸零。

這樣的趨勢催生了高頻交易、以市場為主的體系,吸引許多新玩家投入。

股票交易再也不是由退休基金主導,而是自動化投資的指數股票型基金(ETF),與透過手機應用程式交易的散戶。

廣告 企業借款可以利用債券基金,未必要找銀行。

跨境信用流動性愈來愈高。

黑石(BlackRock)等資產管理公司也投入購賣外國債券,不再讓花旗集團(Citigroup)這類全球性貸款者獨佔鰲頭。

市場運轉速度極快:美股交易量是10年前的3.8倍。

許多改變都讓金融體系更加健全。

各類型的投資人都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較過去更為輕鬆地投資各種不同的資產。

2008-09年的金融危機顯示,放任管理公眾存款的銀行,暴露在鉅額虧損的風險下有多麼危險,最終迫使政府必須出面紓困。

現在,金融體系不再像過去一樣以銀行為核心,銀行的資本適足率提升、手中的風險性資產也漸少了。

許多風險性的活動轉而由投資基金進行,投資基金背後是那些更有能力承擔虧損的股東或長期存款戶。

兩大風險 然而,金融體系再造後仍存在兩大主要風險。

廣告 第一,部分槓桿隱藏在影子銀行與投資基金當中。

舉例而言,對沖基金、房地產信託、貨幣市場基金的總借款與類存款負債已經達到國內生產毛額(GDP)的43%,10年前僅32%。

企業可以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累積鉅額負債。

去年,一家不透明的家族基金Archegos倒閉,借款人承擔100億美元損失。

如果資產價格下滑,未來可能還會發生其他類似事件,加速股市修正。

第二個危險是,雖然新體系不如過去單以銀行為核心,但仍舊仰賴透過少數節點操作的交易,那些節點都可能承擔不住市場震盪。

ETF總規模達10兆美元,只由幾家小型造市商確保基金價格精準地追蹤它們持有的投資標的。

數兆美元的衍生性合約,只由五家美國票據交換所處理。

許多交易由一群新的中間人執行,如:造市商CitadelSecurities。

公債市場仰賴自動化高頻交易企業操作。

廣告 上述企業或機構都設有安全緩衝額度,而且大部分都可以要求追加抵押品或「保證金」(margin)保障它們不受使用者的虧損衝擊。

但近期幾次經驗卻顯示,現況仍存在隱憂。

2021年1月,遊戲驛站(GameStop)事件引發市場混亂,促使結算系統(settlementsystem)要求追繳大額保證金。

新一代手機應用程式型券商如Robinhood差點繳不出來。

公債與貨幣市場在2014、2019、2020都曾因股市大震盪而無法運作。

以市場為基礎的金融體系通常過度活躍,但遇上壓力的時候,整體交易活動都可能乾涸,引起恐慌。

市井小民或許認為交易員、基金經理人遭殃與他們無關,但火勢卻可能延燒到整體經濟。

高達53%的美國家庭持有股票(1992年僅37%),更有超過1億個線上證券帳戶。

如果信用市場失能,家戶與企業將難以借款。

這就是為什麼在疫情之初,聯準會立即跳出來擔任「最後的造市者」,承諾祭出3兆美元支持信用市場,並救濟經銷商及部分共同基金。

廣告 2008-09年以來,央行與主管單位始終抱持兩個未言明的目標:讓利率正常化,並停止用公眾的錢填補私人冒險造成的虧損。

現在看來,兩大目標遇上了挑戰。

聯準會必須升息,但可能衝擊市場穩定。

金融體系比2008年來得穩健,但它正面臨嚴峻的挑戰。

(本文由「經濟學人」獨家授權轉載)   相關熱門主題 訂閱經濟學人電子報(隔週三發送) 英國《經濟學人》獨家授權,天下精選翻譯,與國際財經趨勢同步 訂閱經濟學人電子報 華文唯一授權,隔週三發送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請查看您的信箱,我們將寄送驗證信給您,確保未來信件會送到您的信箱 #股災 #投資市場 #投資人 你可能有興趣 【環遊新北走近29種生活】親山近水看見新樹林|廣編企劃 最新訊息 領取首訂優惠3個月$399(原價$699)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 立即訂閱 您已成功收藏此文章 您已成功取消收藏此文章 請先登入或註冊登入會員後,即可收藏文章 註冊 登入 請先登入天下雜誌會員 文章PDF檔案下載為全閱讀專屬功能,若您還不是天下全閱讀訂戶,請先訂閱。

您還不是天下全閱讀訂戶 文章PDF檔案下載為全閱讀專屬功能,若您還不是天下全閱讀訂戶,請先訂閱。

電子報訂閱服務 電子報為會員獨享服務,您將在登入註冊後完成訂閱 這篇文章在出現在 下一次股災,市場挺得住嗎? 分享到臉書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X鈕繼續閱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