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知也」,抑是「知影」? @ 從龍閣雜記-台語研究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chāi-iáñ】、【m`-chāi-iáñ】,是台語的常用語,也就是華語「知道」、「不知道」之意,一般寫作「知影」、「毋知影」。

毋過,有不少台語專家或是研究者反對安爾寫, ... 從龍閣雜記-台語研究緊握拳頭,一無所有;放開雙手,擁有一切。

或許仍然微不足道,只要有所貢獻,儘管放手一博。

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105062324是「知也」,抑是「知影」??語言文字【chāi-iáñ】、【m`-chāi-iáñ】,是台語的常用語,也就是華語「知道」、「不知道」之意,一般寫作「知影」、「毋知影」。

毋過,有不少台語專家或是研究者反對安爾寫,亻因認為,句尾的【iáñ】是語尾助音詞,非「影」之義;實體有「影」,抽象何來有「影」?用「影」字(口語音發【iáñ】)係音合、意不合,正字應為「知也」、「不知也」。

王華南的《台語漢字正解》就是採用即款觀點,冊內底引用三則古文為證: 一、《論語‧為政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最後一句:「是知也」即台語之口語:【sì-chāi-iáñ】。

二、《論語‧公冶長篇》孟武伯問:「子路人乎?」子曰:「不知也。

」「不知也」,即台語之口語:【m`-chāi-iáñ】。

三、《孟子梁惠王篇》「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有也?」即台語之口語:【ù-iáñ】。

乍看之下,華南先似乎提出「書證」,但是問題在於:古冊敢毋是愛用文讀音來讀?華南先如何肯定其中的「是知也」、「不知也」、「有也」等幾句愛用白話音來唸?另外,「也」當語尾助詞時,應該是唸作iā,為何此處唸作iáñ?咱想欲請教華南先:古冊的「也」,都唸作iáñ,抑是只在「知也」、「不知也」、「有也」、「無也」,才安爾唸? 可惜華南先對此並毋多作解釋,好在教育部「臺灣閩南語按呢寫」用字解析中,對這種說法有深入探討,以下便是其完整內容: 此說的意思大概認為古漢語中常有的語尾助詞「也」,經由語音訛變成「影」字;也就是由「iá」,經由語音訛變成「iánn」字,只要把「也」字加上鼻化就可以。

這個說法相當聰明,但是,有一點曲折。

在解說系統中,「簡單的」優於「複雜的」、「直接的」優於「曲折的」,這個解釋的原則值得遵守。

當我們說「也」,訛變成「影」的時候,除了要說他經過鼻化以外,還要注意「知也」這個文言詞語的「也」字是語句的助詞,應該讀成輕聲。

所以還要加上輕聲變成上聲這個演變條件。

另外,「知」唸作chai,是白話音,其讀書音為ti,是否古書中的「知」,都唸chai,還是只有「知也」、「不知也」才唸chai? 如此質疑毋是刁工欲共華南先漏氣,實在是「知」的文白音同時存在於日常用語,並非只有chai,而無ti。

例如:「知己」、「知罪」、「知人知面不知心」中的「知」都唸文讀音ti,而「知影」、「知死」、「知苦」、「知毋知」中的「知」都唸白讀音chai。

因此,「臺灣閩南語按呢寫」認為,如果是臺灣閩南語的「漢文」(文言文),那麼「知也」這個文言詞語的「知」字應該要讀成「ti」,不可以讀成「tsai」,除非我們證明「知也」這個漢文所從來的漢語是一個比「ti—ia」更早的讀法,而正好讀為「tsai-iá」。

要證明這個所謂「更古」的說法是不容易的,因此我們可以說「也」變「影」之說,是表面上簡單而實際上曲折複雜的。

「臺灣閩南語按呢寫」指出,臺灣閩南語裡有「知影」和「毋知影」,也有「有影」和「無影」(有/沒有),有「有看見影」和「無看見影」(有/沒看到甚麼),有「無影無跡」(沒個影子,無這回事)等詞語和用法。

這些「影」字表示「事物所留的跡象」,「事物所留的跡象」都沒看到,當然沒有該事物。

因此,「知影」就是「知其跡象」,也就是華語的「知曉」「知道」,根本用不著曲折解說。

city811593/Xuite日誌/回應(3)/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我的相簿 city811593's新文章予《自由時報》一个掌聲!予阿明師的公開批請毋通糟蹋《彙音寶鑑》part_2語言文字的「魔力」請毋通糟蹋《彙音寶鑑》part_1「揤」,佮汝有不共載天之仇?「飠夾」,敢有遮顧人怨?糞埽回收站─前言台語「白話音比讀冊音較早」,敢有影?是「有雄」,抑是「有形」?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city811593'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關鍵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