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黃帝時期造字史官]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

據史書記載,倉頡面長四目,天生睿德,常觀奎星圓曲之勢,察鳥獸蹄遠之跡 ... 倉頡[黃帝時期造字史官]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又史皇氏,傳其聖誕日為農曆三月二十八日。

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

據史書記載,倉頡面長四目,天生睿德,常觀奎星圓曲之勢,察鳥獸蹄遠之跡,依其類像之形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被尊奉為“文祖倉頡”。

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

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今南樂縣城西北35華里吳村有倉頡陵、倉頡廟和造書台,史學家認為倉頡生於斯,葬於斯。

基本信息姓名:倉頡別稱:倉頡先師、倉頡聖人、制字先師、制字先聖、左史倉聖人民族族群:華夏族出生地:中國主要成就: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創人、於洛汭之水發現洛書字號:史皇氏所處時代:五帝時期出生時間:農曆三月二十八日倉頡遺蹟:倉頡墓、倉頡廟等尊稱:造字聖人人物生平倉頡倉頡,相傳為中國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助手,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享年110歲。

中國古代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我國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創人之一,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

傳說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首創了“鳥跡書”震驚塵寰,堪稱人文始祖。

黃帝感他功績過人,乃賜以“倉”(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由於倉頡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賜給人間一場穀子雨,以慰勞聖功,這就是現在的“穀雨”節氣。

倉頡去世後,當地百姓在其墓葬處修有廟宇,並將這裡的村莊取名為“史官村”。

那時制定曆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

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台北有倉頡陵墓。

《河圖玉版》中記載倉頡是一位部落首領,以陽武為都,自立為帝,號倉帝。

以甲辰年(前4637)為倉帝元年,在玄扈洛汭之處發現了洛書。

洛汭在今洛陽市洛寧縣境內,今洛寧縣興華鄉西北仍留有倉頡造字台,是後人為紀念倉頡帝而建造。

倉頡三十歲稱帝,在位執政四十二年,卒於倉頡四十二年(乙酉,前4596),享年七十一歲。

死後遺體葬在利鄉,尊號倉帝。

主要成就造字傳說倉頡史書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中國文字的始祖。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

古籍中稱倉頡“龍顏四目,生有睿德。

”他受鳥獸足跡的啟迪,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嘔心瀝血數十載,蒐集、整理流傳與先民中的象形文字元號並加以推廣和使用。

繩結雖有大小和形狀區別,但年久月深,難於辨識,曾造成黃帝同炎帝一次談判的失利。

為此倉頡深感愧疚,遂辭官出遊,遍訪智者,尋求記事的好方法。

幾年之後,他返歸故里,獨居村西深溝之中,仰觀奎星環曲走勢,俯看龜背紋理、鳥獸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紋,從中受到啟迪,根據事物形狀創造了象形文字,字成之日,舉國歡騰,感動上蒼,把穀子像雨一樣嘩嘩地降下來,嚇得鬼怪夜裡啾啾地哭起來,即《淮南子》記載的“天雨粟,鬼夜啼”。

倉頡在漢字創製過程中起了決定性作用,結束了刻木結繩記事的蒙昧時代,開闢了中華民族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個新的紀元。

倉頡被尊為文字始祖、“史皇”,永遠為炎黃子孫所敬仰。

造字過程相傳黃帝統一華夏之後,感到用結繩的方法記事,遠遠滿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倉頡想辦法,造字。

於是,倉頡就在當時的洧水河南岸的一個高台上造屋住下來,專心致志地造起字來。

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長時間也沒造出字來。

說來湊巧,有一天,倉頡正在思索之時,只見天上飛來一隻鳳凰,嘴裡叼著的一件東西掉了下來,正好掉在倉頡面前,倉頡拾起來,看到上面有一個蹄印,可倉頡辨認不出是什麼野獸的蹄印,就問正巧走來的一個獵人。

獵人看了看說:“這是貔貅的蹄印,與別的獸類的蹄印不一樣,別的野獸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

”倉頡聽了獵人的話很受啟發。

他想,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特徵,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徵,畫出圖象,大家都能認識,這不就是字嗎?從此,倉頡便注意仔細觀察各種事物的特徵,譬如日、月、星、雲、山、河、湖、海,以及各種飛禽走獸、套用器物,並按其特徵,畫出圖形,造出許多象形字來。

這樣日積月累,時間長了,倉頡造的字也就多了。

倉頡把他造的這些象形字獻給黃帝,黃帝非常高興,立即召集九州酋長,讓倉頡把造的這些字傳授給他們,於是,這些象形字便開始套用起來。

為了紀念倉頡造字之功,後人把倉頡造字的地方稱作“鳳凰銜書台”,宋朝時還在這裡建了一座廟,取名“鳳台寺”。

也有傳說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以“羊馬蹄印”為源靈感。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

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

倉頡把這種符號叫做"字"。

後世紀念人文紀念倉頡廟倉頡根據鳥和其它動物的腳印創造了文字。

中國人認為,文字是有魔力的,所以就把倉頡尊為制字先師。

在古代,人們非常珍愛字和紙。

一旦在路上發現,就把它們收集在一起,送到專門的火爐中燒掉。

這些專用的火爐被稱為字紙亭,一般建在孔子廟和文昌帝君廟的附近,或者是官府、學校等機構。

過去的學者們在自己的書房裡都有字紙簍,以存放廢紙,積多了以後就去燒掉。

字紙亭的大小各種各樣,最高的有5米,一般建成多層的塔形。

每到文昌帝君和倉頡的生日,人們都要到字紙亭前舉行祭祀儀式。

建於漢代的倉頡廟內有一塊《倉聖鳥跡書碑》,黑色的石頭上刻著28個古怪的符號,相傳這就是倉頡當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

這些鳥跡書由小的圖形和畫面組成。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

1984年,上海書店翻印的宋代王著《淳化閣帖》將它們破譯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據《史記·五帝本紀》載,炎帝有聖德,以火德王,黃帝有土德之瑞,土為黃色,所以稱為黃帝,居於涿鹿,位於中央位置,所以“戊己”代表黃帝,“甲乙”代表炎帝。

“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記述炎黃二帝同為部落首領,他們的所做所為均是天下各個小部落的楷模。

“左互×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記述了黃帝征服炎帝和平定蚩尤之亂,天下重新恢復安寧,百姓安居樂業,黃帝又成為天下部落首領。

另外,在山門、前殿、中殿、寢殿,分別懸掛著由於右任、邱星、謝德萍等提寫而精心製做的匾額,以敬仰文祖倉頡聖靈。

虞城倉頡墓關於倉頡的葬地,史書多有記載,《禪通記》上稱“倉頡居陽武,而葬利鄉”。

明朝的《汴京遺蹟志》上有載:“倉頡墓在城北時和保”。

南樂縣元代延佑年間的殘碑,記有“倉頡生於斯葬於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

河南開封、商丘虞城、河南南樂、陽武(今河南原陽縣)、河南洛寧,山東壽光和東阿、陝西西安和白水等地都有倉頡墓等遺蹟。

在已發現的8處倉頡墓及遺蹟中,始建於漢代者有四處:河南南樂、虞城、開封和陝西白水;始建於晉代者兩處:山東壽光和東阿;建於宋代者兩處:河南陽武(今原陽縣)、洛寧。

虞城倉頡墓位於河南省虞城縣王集鄉堌堆坡村,始建年代現已無從查考。

漢代、唐開元年間及清康熙年間曾幾次重建。

現存有康熙九年重修大殿一座,殿兩端各設配房,殿內塑有倉頡坐像,孔子拜坐身前。

大殿後面有倉頡墓,高五米、周長約八十米,墓周種滿菊花,現為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樂倉頡墓河南南樂縣倉頡墓,原稱倉頡祠,位於縣西北吳村附近,始建於東漢永興二年(154年),其後屢毀屢建,1966年一次毀滅性的劫難,使倉頡廟成為廢墟,倉頡墓亦被挖開,出土大量龍山和仰韶時期的器物。

倉頡廟現存有兩通舊碑:其一為元代延佑年間的殘碑,有“倉頡生於斯葬於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另一舊碑刻有北宋名相寇準祭拜倉頡廟時留下的聯語:“盤古斯文地,開天聖人家”。

陵墓西側有始建於東漢永興二年(公元154年)的倉頡廟宇,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在“文革”中毀壞殆盡。

南樂縣委、縣政府致力保護利用文物資源,發展旅遊業,先後投資1000餘萬元,恢復了倉頡陵廟昔日雄姿,依次建有朝天門、仰聖門、萬古一人殿、六書殿、藏甲樓、大方碑、造字台等,整個建築布局嚴謹、結構適當,倉頡塑像高大偉岸、四目靈光,陵區廟區松柏成林、白楊參天,受到專家學者及社會各界讚賞,成為豫北地區重要的旅遊勝地。

1994年南樂縣重修倉頡陵及倉頡廟,蒐集和使用了散存於民間的原石碑、石獸和建築構件,保持了建築物的古老韻味和凝重。

2007年11月18日,首屆(丁亥年)倉頡漢字文化節在南樂縣梁村鄉吳村隆重舉行。

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封倉頡廟開封倉頡廟內原有一通倉頡造字碑,現已不見。

關於這通碑,開封流傳有兩種說法,一是:倉王造字碑上的字捶(拓)不走,捶下來一出村就變樣,時間久了碑已沒有了。

再一個說法就是“倉頡造字聖人猜,二十八字一未開”。

說的是孔子一次路過這裡,看見倉頡碑上的28個字,一個字也不認識。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編印的《淳化秘閣法帖》收錄了這兩件作品。

《大觀帖》翻刻時將《倉頡書》28字譯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

”學者劉志一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它是用古彝族文字書寫的一篇祭祀經文,直譯為:“一妖來始,界轉鴉杈,祭神青腦,禍小馬念,師五除掃,幡齋解果,過鼠還魂。

”大意為:“一群妖魔剛來到,樹上烏鴉滿天飛;割青宰羊祭山神,念經消災騎馬歸;五位經師施法術,做齋完畢魂幡回,消滅鼠精魂歸位。

”從譯文看《倉頡書》實際上是對一次祭祀活動的記錄。

魯山倉頡冢經許多史學專家考證,倉頡死後,葬於魯山倉頭,黃帝賜名倉子頭。

倉頡冢位於現魯山倉頭鄉鄉政府後院,冢上有倉頡祠。

祠內有一棵五百年的皂角樹。

倉頡祠內曾有“倉子頭”碑銘及其他碑刻100多塊,在1958年倉頭修建水庫時被用作溢洪道頂板。

現今祠內僅剩3塊石碑。

2004年,湖北著名中醫劉道成先生出資30多萬,鑄造鎏金青銅倉頡像,供奉於倉頡祠內。

2005年,緬甸華僑捐獻玉石倉頡像。

 開封倉頡墓開封倉頡墓,在今城東北9.5公里、黃河大堤之外,劉莊村的北側。

明《汴京遺蹟志》載:“倉頡墓在城北時和保。

俗稱倉王冢是也。

”《禪通記》稱“倉頡居陽武而葬利鄉”。

關於利鄉的位置,羅泌稱:“浚儀縣即春秋陽武高陽鄉也,或曰利鄉。

亦即時和保之墟也。

”這是開封認定開封倉頡墓是真跡的重要論據之一,《水經注》及宋《太平寰宇記》東漢《陳留風俗傳》等著作也有有關倉頡城和倉垣陵墓的記載。

所謂倉頡城實際是座包括墓在內的大廟院。

今倉頡墓,呈橢圓形,周30平方米,高4米,墓東南約300餘米處有一方形土丘,高1.5米,周亦30平方米,傳即倉頡造字台。

舊時台上有石牌坊、倉頡廟。

廟於明末清初時被拆,開封文廟的磚瓦木料部分就是倉頡廟的原物。

今天的造字台已栽上樹木,什麼也沒有了。

1992年建國道310高速公路,在造字台南側挖土時,機械鏟從地下5米多深處挖出大鐵鐘一口,石供桌一個(均被鏟碎)均是倉王廟舊物。

開封城西25公里有個倉家寨,簡稱倉寨(現已劃歸中牟縣),村中倉姓自稱系倉頡後裔,早年他們曾多次到倉頡墓祭祖。

開封和南樂縣不同的是開封認定倉頡生日是農曆三月二十八日,解放前每年這一天這裡都要舉行倉王生日廟會。

民國初期,英籍猶太人哈同等人在上海創辦倉聖明智學堂——後改為倉聖大學,我國著名學者王國維曾被聘在該大學執教,他考證倉頡生日和開封認定的一樣,也是農曆三月二十八日。

蘭陵倉頡墓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作字溝北村有倉頡墓。

西安造字台倉頡倉頡造字台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長里村北,台高6米,周長100餘米,方形,系夯土建築,原為土台,在夯土中曾發現新石器時代的器皿遺物,推知為上古文化遺址遺留下來的文物古蹟。

現被修葺一新,外包一層青磚砌為磚台。

南面寬8米45度的斜坡,可拾級而上,中間為3米寬的水泥抹面,上書見方2米左右“倉頡造字台”五個仿宋體雕塑大字。

後人為了紀念倉頡的功績,在他的老家白水縣史官鄉楊武村修建了倉頡墓,在他創造漢字的地方長安區長里村修建了造字台。

據史載:周穆王曾在終南山造中天台,後又在倉頡造字台建神廟,名叫“三會道場”。

漢魏以後,佛教興盛造字台被改建成了“三會寺”。

據唐史記載“三會寺”是定昆池旁一座有名的寺院,當年這裡還是相當繁華的,大詩人岑參曾來這裡遊覽,有《題三會寺倉頡造字台》詩傳世,到了清代,只剩下孤台古廟,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親筆書寫“倉頡造字台”石碑立於台旁,殘部石碑至今猶存。

近百年前清代戊戌變法的倡導者康有為到西安來此台憑弔,看到造字台一片荒涼破敗的景象深為惋惜。

1936年陝西省主席邵力子陪同蔣介石、張學良、楊虎城來台參觀視察,邵力子曾向委員長建議,在此如能修一所倉頡大學,專門研究傳播中國語言文字,那該有多么偉大而現實的意義。

白水倉頡廟白水倉頡廟是國內唯一僅存的紀念文字發明創造的廟宇,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白水縣城東北35公里處的史官鄉,廟東一里多為武莊村,相傳倉頡生前曾在此村生活居住過;廟南一里余為史官村,是後人為紀念倉頡,以其官職為村名;廟西北方向約五里為地彭衙村,是古白水縣衙所在地;廟西南方向約二十公里有揚武村,是倉頡的出生地。

倉頡廟歷史悠久,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延熹年間已有“建廟之舉”並形成一定規模。

倉頡廟區占地十七畝,基本形狀為長方形。

廟牆內南北長140餘米,東西寬約48米,北邊較南邊略寬之,占地約10畝。

倉頡廟高垣厚牆,格局完整。

廟內建築,沿中軸線由南至北依次為照壁、山門、東西戲樓、前殿、鐘鼓樓、報廳、正殿、後殿及東西廂房,總計70間。

緊貼後殿為倉頡墓冢和墓園。

廟內現存建築年代多為元、明、清三朝代,其裝飾華麗,地方色彩濃厚。

解放戰爭時期,西北人民野戰軍司令部在此整訓幹部。

彭德懷、賀龍曾親瞻廟容並嚴令保護,題寫“保護文物古蹟,任何人不得隨意破壞”的命令。

廟宇結構倉頡廟占地17畝,基本形狀為長方形。

廟內南北長140餘米,東西寬約為48米。

廟東側為史官鄉至孫家山的公路,西邊為一條寬10米,深約2米的溝壑。

殿內原供泥胎粉身的倉頡像,文革時被毀。

1991年民間聚資重塑。

緊貼後殿為倉頡墓冢和墓園。

倉頡墓,圓錐形,圍以六角形磚砌花牆。

登於墓頂四望,不遠處的黃帝陵使人肅穆,一種中華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墓園圍牆北端有民國時修建的窯洞一排十餘孔。

廟內現存建築的年代多為元明清三朝代,其裝飾華麗,地方色彩濃厚。

倉頡廟的三門,它是廟內唯一的疊式建築,下層內涵四窯洞,外開明三門;上層是門樓、南北兩面為雕花木製檐屏通風采光。

緊貼三門建有兩座戲樓,這在中國為數眾多的祠廟中,是絕無僅有的現象。

古柏廟院內古柏,整體樹齡年代久遠,樹形奇異,與陝西黃陵、曲阜孔廟並稱為中國三大古廟柏樹群。

廟院內總計有古柏48株,曰:“二龍戲珠”、“丹鳳朝陽”、“奎星點元”、“青龍戲柏”、“獸龍戲牡丹”、“獅子”、“寶蓮燈”、“龍爪柏”、“柏抱槐”等。

“奎星點元”為漢前古柏,高達17米,樹圍7.25米。

冢上一柏,枝桿四出輪流榮枯,稱之為“轉枝柏”,譽為奇觀。

廟內西南隅一古柏,中空生槐,槐長柏壁,抱槐生長,名“柏抱槐”。

兩樹枝粗中茂,堪稱廟內一景。

碑石倉頡廟內歷代碑石眾多,雖經戰亂多有散失,現保存的仍有十八通,年代從東漢起,歷魏、五胡十六國、唐、宋、元、明、清至民國。

早期的有東漢延熹五年《倉頡廟碑》,在全國也算得上最早的碑石。

五胡十六國時的《廣武將軍碑》、唐《倉公碑》、宋代《大宋倉公碑》等。

近代有于右任先生、陶峙岳將軍、朱慶瀾將軍題寫的匾額、對聯等留存於廟內殿堂之上。

《倉頡廟碑》,《廣武將軍碑》為苻秦唯一的一塊石碑,碑文為隸書,且隸中有楷,亦含有鄉草野味。

《蒼頡廟碑》,原存於東漢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陝西白水縣史官村,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

《倉聖鳥跡書碑》最為珍貴。

該碑立於清乾隆十九年十月(公元1754年)。

碑面所鐫28字由白水知縣梁善長摹寫。

立石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冬,共28字,重現了象形文字的原貌,這28字相傳為倉頡當年所造象形文字之本形。

宋代王著《淳化閣帖》破譯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其中《廣武將軍碑》曾失落千年。

于右任先生於1920年得見其碑拓,喜曰:“千年出土光騰射”、“老見異物眼復明”,揮毫大書《文化祖廟》四字並讓刻成大匾,懸於廟中。

全國有多少倉頡陵墓倉頡,亦名蒼頡,據《路史》記載:“倉帝史皇氏姓侯崗,名頡。

以仰觀蒼穹之變,故稱蒼頡。

后蒼倉通用。

相傳為黃帝史官,《呂氏春秋》、《史記》、《漢書》皆言文字為倉頡所造。

事實證明,漢字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它不可能是一個人在短時間內的創造,正如《荀子·解蔽》中所說的那樣:“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

”這就是說,倉頡以前,各氏族、地區已經有了類似文字的符號、圖畫出現。

黃帝統一中國後,倉頡把各氏族、地區互不統一的符號、圖畫進行歸納整理,使其整齊劃一起來,通行全國,所以他的名字能夠獨傳於後世。

並被尊為字聖。

正因為他這了不起的巨大貢獻,故有關倉頡的遺蹟不止前面提到的南樂縣有,開封有,河南的虞城縣、陝西的白水、山東的壽光和東阿也有,全國共有6處。

開封王宴春先生講,他經過調查又發現河南省陽武(今原陽縣)、洛寧兩地也有倉頡遺蹟。

倉頡跟隨黃帝曾到過很多地方,說不定有關他的遺蹟,今後還會被發現出來。

倉頡廟拓不走的倉頡造字碑開封倉頡廟內原有一通倉頡造字碑,現已不見。

據當地村民講,很可能還埋在造字台地下。

關於這通碑,開封流傳有兩種說法,一是:倉王造字碑上的字捶(拓)不走,捶下來一出村就變樣。

現在碑已沒有了,到底捶(拓)走、捶(拓)不走,已無從驗證。

再一個說法就是“倉頡造字聖人猜,二十八字一未開”。

說的是孔聖人一次路過這裡,看見倉頡碑上的28個字,一個字也不認識。

如果說造字碑上捶(拓)不走的就是這28個字的話,這裡現有一張這28個字——也就是所謂《倉頡書》的照片,不知是從哪裡保留下來的。

也許開封造字碑的字捶(拓)不走,別的地方可以捶(拓)走,才得以流傳了下來吧!就是這個28個字的《倉頡書》和《夏禹書》到底是漢儒劉歆的偽作,還是遠古流傳下來的真跡?一直是中國漢族書學史上的一個謎。

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編印的《淳化秘閣法帖》收錄了這兩件作品。

《大觀帖》翻刻時將《倉頡書》28字譯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

”這根本無法通讀,故不為學術界所認可。

後有學者劉志一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它是用古彝族文字書寫的一篇祭祀經文,直譯為:“一妖來始,界轉鴉杈,祭神青腦,禍小馬念,師五除掃,幡齋解果,過鼠還魂。

”它的大意為:“一群妖魔剛來到,樹上烏鴉滿天飛;割青宰羊祭山神,念經消災騎馬歸;五位經師施法術,做齋完畢魂幡回,消滅鼠精魂歸位。

”從譯文看《倉頡書》實際上是對一次祭祀活動的記錄。

對於劉志一的這份譯文,很多人持認可態度,認為黃帝出於西羌,彝族亦出於西羌,古彝文發祥於西北地區,倉頡造字及其一生的主要活動多追隨黃帝,故這份《倉頡書》使用古彝文,也就不足為奇了。

同時其內容與《淮南子·本經訓》所載:“昔者倉頡作書而(曰)天雨粟、夜鬼哭”的意思基本一致。

當然,這還不能作為定論。

將來是否還會有新的譯文、新的解釋、新的說法,那就是將來的事了。

倉頡墓的比較和鑑別在已發現的八處倉頡墓及遺蹟中,始建於漢代者4處:河南開封、南樂、虞城和陝西白水;始建於晉代者兩處:山東壽光和東阿;餘下兩處河南省陽武、洛寧系宋代以後。

從信史角度來說,始建及文獻所載距發生事件或朝代較近,其可靠性就大。

那么,我們不妨就拿始建於漢代的這4處倉頡陵墓來做一對照和比較,有了比較,才有鑑別;才能作出接近事實的判斷來。

陝西白水縣倉頡墓,現尚有殘碑一通,該縣還有一個史官鄉,即依倉頡為黃帝史官之說而建。

縣誌上也有:“史官倉頡死後葬於白水”的記載。

我們知道黃帝及其史官倉頡大部分活動均在東方平原,當時(約公元前2697~2595年間)東方平原地帶洪水泛濫,後被迫逐步西遷,終葬陝西。

黃帝陵墓在今陝西省黃陵縣,已為世人公認。

作為黃帝史官的倉頡死後葬於距黃帝陵不算太遠的白水縣極有可能。

河南虞城縣倉頡墓、倉頡祠始建於西漢,唐開元年間及清康熙年間曾幾次重建。

歷盡滄桑,如今僅存一座大殿、兩株血柏和一通石碑。

虞城倉頡墓令人永懷記憶的是陵墓周圍的菊花——倉頡菊(簡稱倉菊),是菊科中的珍種。

花淡黃色、大如銅錢、葉莖較小,可入茶入藥,清心理氣,扶正祛邪,其最大的功效是明目醒神。

殘存的那通石碑上就鐫有:“墓周生叢菊,清香可充茗”的碑文,據說長年飲用倉菊茶,可以養目,耄耋眼不花。

尤其令人奇怪的是倉頡菊不可移植,移栽別處後,菊雖可活,其藥性、茶性卻會很快改變。

就這一點來說,似乎和開封倉頡碑的字捶(拓)不走,有相似之處。

河南南樂縣倉頡墓位於縣西北十多公里的吳村附近,原稱倉頡祠,始建於東漢永興二年(公元154年),廟內有一通元代延佑年間的殘碑,有:“倉頡生於斯葬於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

在1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兵燹和自然災害,南樂倉頡廟屢遭劫難,但屢毀屢建,“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

1966年一次毀滅性的劫難,使倉頡廟成為廢墟,倉頡墓亦被挖開。

出乎人們意料的是,人們挖倉頡墓出土的破爛盆罐、石斧石鐮等廢棄物,經過專家鑑定,竟是龍山文化遺物,再經過有計畫的考古發掘,出土文物十分豐富,主要為龍山和仰韶時期的器物。

這意外的發現,使南樂倉頡陵墓身價倍增。

1994年南樂縣多方籌資數百萬元,開始著手重修倉頡陵及倉頡廟,2000年全部完工,新修的廟宇大量蒐集和使用了散存於民間的原石碑、石獸和建築構件,保持了建築物的古老韻味和凝重。

2007年11月18日,首屆(丁亥年)倉頡漢字文化節在南樂縣梁村鄉吳村隆重舉行。

來自河南省內外的各界嘉賓一萬餘人親臨盛典,同拜先祖。

古遺址的出現,增加了南樂倉頡墓的可信度。

著名學者徐旭生先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做出了有利於南樂的推測。

倉頡廟中現存的一通舊碑:“盤古斯文地,開天聖人家”乃宋朝與契丹澶淵之盟後,北宋名相寇準專程祭拜倉頡廟時留下的聯語。

近在朝廷腳下的東京倉頡廟他未題一字,卻跑到幾百里外的南樂祭拜題字,想來在寇準的心目中,南樂倉頡陵的分量還是比較重的。

倉頡陵真跡之爭,也許是好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么多地方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說自己那兒的倉頡陵是真跡,但哪裡也拿不出真正的實證來。

這就像諸葛亮躬耕地南陽、襄陽之爭一樣,至今也無定論。

但爭,也許是好事,要爭的話,一要從歷史的角度查文獻、找資料;二要從實地出發,搞開發和建設。

在這兩方面,南樂縣已經起了步,並有了效果。

那么,開封呢,好像早幾年也有重修倉頡陵,納入黃河遊覽區的倡議。

這應該是一項可行的大好事,不管我們的倉頡墓地下是否真有其人,倉頡在我們這塊土地上活動過,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我們有文獻、有傳說、有遺址——,把它接收下來,弘揚開去,是我們應盡的責任,我相信在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大力開發建設黃河遊覽區的高潮中,開封倉頡墓一定能夠重現輝煌!史書記載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藉中都從未提及。

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

其後逐漸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

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後人用後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另一些史書上記載倉頡為一部落首領,倉頡根據洛書上的符號文字進行深入研究,吸納從民間蒐集來的部分圖畫文字,從而創立了獨特的象形文字。

炎帝神農氏的四任帝姜明聽說後十分惱火,認為他違逆祖宗大逆不道,便派軍隊征討。

倉頡不服,親率本族迎戰,擊敗了炎帝神農氏的軍隊,攻占了黃河以北的部分地區,鏇即以陽武為都,自立為帝,號倉帝。

以甲辰年(前4637)為倉帝元年。

造字史官倉頡“倉頡造字”的傳說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荀子·解蔽》稱:“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

《韓非子·五蠹》:“昔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

”《呂氏春秋·君守篇》亦記載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

”《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說文解字序》中記載:“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緯書《春秋元命苞》中,進一步記載倉頡“龍顏侈侈,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

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

”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解釋說:“頡有四目,仰觀天象。

因儷烏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

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

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聖人之意也。

”徐堅《初學記·卷二十一》記載:“易曰‘上古結繩以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又“倉頡造文字,然後書契始作,則其始也。

”南北朝後期及唐代佛教傳說,倉頡與在印度創造梵文和“伽書”(佉樓文)的仙人是三兄弟,“梵天”派他們三人下凡,分赴天竺與中華兩地造字。

《中國人名大辭典》載:“倉頡,黃帝時為左史,生而神聖,而四目,觀鳥獸之跡,字成,天雨粟,鬼皆夜哭。

”司馬遷著的《史記》、漢·許慎著的《說文解字》及《國事全書》等均同持這樣的觀點。

宋代羅泌撰的《禪通紀》云:“倉帝史皇氏,姓侯岡,名頡。

實有睿德,生而能書;龍顏侈侈,四目靈光……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

”部落首領古文《河圖玉版》載文:“倉頡為帝南巡,蹬陽虛之山,臨於元扈洛汭之水。

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

”《漢書古今人表疏證》中這樣釋疑:“倉頡或以為古帝,或以為黃帝史官,疑莫能定。

軼聞典故造字軼聞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

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

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

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

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

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

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

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

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越來越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

倉頡又犯愁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

怎么才能不出差錯呢?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

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隻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

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

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

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讚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

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讚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

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裡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

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

怎么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

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

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

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

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倉頡看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么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

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

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

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而鑄成了大錯。

這些字已經教給了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

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懇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但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覆推敲,還行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

大家都說好使,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重瞳軼聞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

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有重瞳的只八個人:倉頡、重耳、虞舜、項羽、呂光、高洋、魚俱羅、李煜。

倉頡是黃帝時代的造字聖人;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三皇五帝之一;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呂光則是十六國時期橫掃西域的後涼國王;高洋是北齊建立者;魚俱羅相傳是擊殺猛將李元霸隋朝名將;李煜是五代十國時南唐後主,著名的詞人,文學家;項羽則是曠古絕今的“西楚霸王”。

輸入法全方位倉頡輸入法(簡稱全倉)是一種由倉頡輸入法改良而成的中文輸入法。

根據科學化的統計,全倉使用者的打字速度比倉頡使用者高最少百分之三十。

全倉輸入法由“全倉研發小組”於2001年開始研究,同年推出正式版供用家下載。

全倉輸入法增加文字輸入速度主要依靠有系統的簡碼,如使用頭後綴、漢語拼音首字母或標點符號碼作為建立簡碼的藍本,再加上詞碼組合的出現,用家能以兩或三個碼鍵入兩字或以上的指定詞語,其取碼包含分號碼及有系統的選碼。

此外,開發小組選擇常用漢字配上簡碼,亦是以科學方法針對漢字使用量的或然性作為研究基礎。

以此方法輸入中文不但能減少鍵碼頻繁度,更能有效地提升輸入速度。

全倉日誌2001年4月1日全倉輸入法的研究工作開始進行。

2001年4月5日全倉輸入法初版及網頁面世。

2001年5月28日首次有用家使用全倉輸入法參加打字比賽,並取得團體冠軍。

2001年6月21日查碼輸入法2.0面世。

2003年8月2日全倉用家姚偉升以破香港校際比賽記錄之速度奪團冠軍。

2005年1月22日研發小組推出網上全倉字典。

取碼原則一般取碼及字碼分類基於全倉輸入法“只加不減”的原則,所有原屬倉頡輸入法的碼及分類皆被保留。

簡碼輸入全倉輸入法的簡碼選擇主要依下列十個方向:頭尾簡碼-由原倉頡碼的頭碼和後綴組成,共73個,如“題”字的簡碼便是“日金(AC)”。

頭二簡碼-由原倉頡碼的頭碼和第二碼組成,共41個,如“時”字的簡碼便是“日土(AG)”。

頭三簡碼-由原倉頡碼的頭碼和第三碼組成,共48個,如“星”字的簡碼便是“日手(AQ)”。

音尾簡碼-由聲母(漢語拼音)和全倉後綴組成,共33個,如“邊”字的簡碼便是“月屍(BS)”。

-由頭碼和另一任意碼組成,共64個,如“境”字的簡碼便是“土,(G,)”。

-由第二碼和另一任意碼組成,共11個,如“興”字的簡碼便是“難難(XX)”。

-由後綴和另一任意碼組成,共35個,如“兒”字的簡碼便是“山田(UW)”。

-由第一任意碼及頭碼組成,共24個,如“謝”字的簡碼便是“心卜(PY)”。

-由第一任意碼及後綴組成,共111個,如“詢”字的簡碼便是“,日(,A)”。

強記簡碼-由兩個任意碼組成,共19個,如“系”字的簡碼便是“;;”。

詞碼輸入全倉輸入法的詞碼達八百個以上,取碼可分成下列數例:雙碼詞-詞碼由分號和另一碼組成,如“香港”的詞碼為“;竹”。

三碼詞(倉頡)-由分號及對應詞語的倉頡前綴組成,如“小心”的詞碼為“;弓心”。

三碼詞(全倉)-由分號及對應詞語的全倉前綴組成,如“傳真”的詞碼為“;難難”。

人物評價倉頡在遙遠的上古原始社會時代人類一步步從“堆石記事”、“結繩記事”、發展到“符號文字”。

遠古符號文字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約五千餘年,遠古早期的文化記錄基本上都是用符號文字記錄下來的。

倉頡的功績就在於,他廣泛蒐集民間的圖畫文字加以整理,創造了有系統的象形文字。

史書上說:“倉帝生而能書。

及受河圖錄字,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紋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

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

”(《黃氏逸書考》輯《春秋元命苞》)。

其實,這只是古人對倉頡的一種盲目崇拜,又經歷代文人和史學家炒作,倉頡便成了中國文字發明的始祖。

實際上中國的文字史早在倉頡以前數千年就已經誕生了。

在中華民族光燦奪目的歷史畫卷里,倉頡是一位介於神話與傳說之間的人物,無論從神話學,民族學或民俗學的角度考察,他都是古之神聖者,史稱“龍顏四目”,“聲有睿德”(《論衡》《呂氏春秋》),其赫赫卓著的功績在於“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

這個人類“秘密武器”的創造弄得“天雨粟,鬼夜哭,龍亦潛藏”(《淮南子》),是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創舉。

“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文字一出,人類從此由蠻荒歲月轉向文明生活。

相關詞條 《倉頡密碼》 由中外名人文化產業集團投資製作的大型華夏文明歷史連續劇《倉頡密碼》正處於緊鑼密鼓的籌備當中。

《倉頡密碼》是繼《孔子》之後另一部歷史題材大戲,但截然不同的... 簡介   影視藝術   幕後製作   評價   意義 倉頡系統 倉頡系統系朱邦復先生及沈紅蓮女士根據倉頡輸入法的設計原意而把倉頡輸入法套用於中文檢字方式,從而解決漢字現時的檢索困難問題。

倉頡系統源自朱邦復過去對漢字基... 漢字檢索   倉頡系統方案   解決的問題   實際套用   批評 倉頡造字 倉頡,稱蒼頡,複姓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 民間傳說   過程   歌曲《倉頡造字》歌手三強演唱   歷史起源及演變   倉頡造字處 倉頡廟 位於白水縣城東北35公里處的史官鄉境內,是為了紀念文字始祖倉頡而建的。

特點   館藏文物   歷史淵源   發展歷程   評價 穀雨公祭倉頡 洛南祭祀倉頡有一整套隆重的祭祀儀式。

據調查了解,早年祭祀時用八抬大轎抬倉頡牌位繞城遊行,牌位要用專門製作的旗、鑼、傘、扇護威,音樂以民間嗩吶演奏,曲牌有... 簡介   歷史淵源   基本內容   主要價值   基本特徵 倉頡廟[陝西] 位於白水縣城東北35公里處的史官鄉境內,是為了紀念文字始祖倉頡而建的。

特點   館藏文物   歷史淵源   發展歷程   評價 倉頡[黃帝時期造字史官]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又史皇氏,傳其聖誕日為農曆三月二十八日。

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

據史書記載,倉頡面長四目,天生睿...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後世紀念   史書記載   軼聞典故 《倉頡篇》 《倉頡篇》秦李斯著。

原是教育學童識字的字書,秦始皇帝統一文字時又成為小篆書體的樣板。

《倉頡》、《愛歷》、《博學》3篇,斷60字以為一章,凡55章,統稱《倉頡篇》。

作品簡介   文字上的問題 相關搜尋頤和園倉聖公園蒼姓麥可·喬丹黃帝陵姚明法拉利雙色球暹羅貓圓明園曹煒雷華鋒梅里雪山倉頡廟[河南]寶馬倉姓涿鹿之戰倉頡園麥可·傑克遜倉頡輕鬆打布達拉宮蚩尤搞笑的漢字故宮倉頡廟透心紅胡蘿蔔兵馬俑閆劍波倉頡[黃帝時期造字史官]倉頡筆記:雁門山傳奇故事系列倉頡廟[陝西]倉頡洛南上古時代倉頡三皇五帝熱門詞條4k2kbilateralCPEsealy中科人妖克羅埃西亞史鐵生媒人婆山海鎮帕可彩經網愛一直存在李長榮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波斯特洞羅南老二哲學薄荷腦遊戲星城達瑪雅克莊園鍾發阿蘭·德龍電動麻將桌9527bttinquiry三國志13威力加強版人生大冒險依依六合夜市吹泡泡大元家政婦布里茲易經占卜未央歌桃園國際棒球場樹薯粉牡蠣葵司謳歌NSX陳敏之黑鴨子合唱組mdict樂高幻影忍者唐伯虎點秋香2之四大才子巴塞隆納滿月酒球閥黑木耳黑芝麻倉頡[黃帝時期造字史官]@百科知識中文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