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服飾:明代漢服的特色- 文史知識 - 老资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明代漢服的中衣,還有一種類似今天的立領,由扣子扣住。
帔子,出現在南北朝,隋唐時得此名,宋代列入禮服。
明代漢服的另一個特色,是襟上佩飾物,並且十分醒目, ...
老資料網
文史知識
資料正文
明朝服飾:明代漢服的特色
明代漢服的中衣,還有一種類似今天的立領,由扣子扣住。
帔子,出現在南北朝,隋唐時得此名,宋代列入禮服。
明代漢服的另一個特色,是襟上佩飾物,並且十分醒目,都是金、珠、玉等資料做成的各種飾物。
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
鳳冠霞帔,是明代婦女的禮服,是後妃在參加祭祀等重大典禮時使用的服裝。
大明王朝,是中國市民氣息最濃厚的一個朝代。
從現今流傳的明代文學作品和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到明代的服飾文化也達到了一個比較發達的水准。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染下,中國古代女子的美容,十分強調含蓄,重視內在修養,“濃纖得衷,修短合度”一直成為美容的典範。
明代雖然審美觀已較為寬泛,但中和、適度的美還是最受推崇。
在體型上,“豐肉微骨”再次受到重視。
明代開始,扣子大量運用,材質有金屬、玉石等。
有扣的對襟長衫,是明代婦女的常服。
漢服演變圖另一女子常服,上著大襟短襖,下穿馬面裙,裙身中間有一寬條,類似“蔽膝”的演變,腰部多加細褶,後來褶子越來越多。
漢服發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紐扣,代替了帶結。
但是,扣了主要用在禮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普及。
紐扣,並非源自明代,從元蒙時代的辮線襖子腰圍部分,就有釘紐扣的形式,紐扣應當源自中國少數民族,明代開始流行。
明代女服,與唐代相比,衣裙比例明顯倒置,。
由於明代中後期,氣候變冷,一年中寒冷的時間比較長,於是上衣逐漸變長至膝蓋,裙子也不可能再束於上衣之外,而是被上衣遮蓋,此即“襖裙”。
明代漢服的中衣,還有一種類似今天的立領,由扣子扣住。
明代女子的妝容,一改唐代那種上翹羽毛狀的眉形,轉而推崇細長彎月狀的翠眉,化妝在精細上著眼,強調“面如凝脂,眼如點漆,眉黛烟青”。
臉上搽上淡淡的若有若無的胭脂,顯得溫婉秀美。
這些特點從當時的後宮畫像可以看出,畫上的女子在化妝上,大多沒有規律可循,一般是淡搽胭脂,點朱唇,再根據各人的臉形、眼睛,來畫眉毛,溫順、穩重而决不濃妝豔抹。
明代女服的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
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繡,冬季鑲貂狐皮。
下裳在明初,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裙邊有一、二寸繡邊。
明初裙寬為六幅,明末時,發展為八幅、十幅。
裙腰加褶,一直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
褶紋裝潢十分講究,有一種“彩條裙”,選各種顏色的綢緞,每條色緞上,繡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
將數條這樣的不同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名“鳳尾裙”。
有的還將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名“百褶裙”。
還有一種二十四褶裙,名“玉裙”。
帔子,出現在南北朝,隋唐時得此名,宋代列入禮服。
明代帔子普遍流行,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兩頭下端連接,垂有金或玉的墜子,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名“霞帔”。
明代褙子的紋樣,與霞帔在品級差別上基本相同,只是八、九品命婦,用團花,不用纏枝花。
明代穿用褙子的面很廣。
按身份來分,有兩種類型:貴族作為禮服,為合領大袖對襟形式;平民作為常服,用直領小袖對襟形式。
明代漢服的另一個特色,是襟上佩飾物,並且十分醒目,都是金、珠、玉等資料做成的各種飾物。
其中垂掛在胸前的,叫“墜領”,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來有響聲的,叫“禁步”。
這些佩飾,統稱“雜佩”。
另有一種特別的佩飾,在一條金鏈上,以環相連掛著四件小物:鑷子、牙籤、耳挖(挖耳勺)、小刀,均是婦女的生活實用品。
由此可見,飾物最早的功用,是為了日常生活的實用目的,隨後才演變為裝潢和修飾的功效。
《明會典》是明代官修的一部典章制度書,其中記錄了貴族女裝用料,均為“各色絲綾羅紗隨用”。
而平民女服用料,即便是禮服,也限用紫色粗布,並禁止用金繡,袍衫也只限用紫色、綠色、桃紅色等淺淡的顏色,禁止使用大紅、鴉青、明黃等色。
明洪武十四年還規定,商賈之家,只能用絹布制裝,農家可以使用紬紗和絹布。
勞動福斯只許用褐色。
明代不同階層的服裝面料,有嚴格的規定,但是從現存的明代書畫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女性服飾的華美。
明代的貴婦多穿紅色大袖袍,一般婦女平日常穿短衫長裙,腰上系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明朝因皇帝姓朱,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
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
補子,是一塊約40~50釐米見方的綢料,織繡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
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
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來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
明代女子習慣在裙子外,罩一件背子衫或是雲肩。
鳳冠霞帔,是明代婦女的禮服,是後妃在參加祭祀等重大典禮時使用的服裝。
整個冠上綴著龍鳳,搭配霞帔一起穿。
除了之前受到元蒙影響,明末,由於滿清八旗兵的甲衣和海外輸入的影響,囙此,明末開始,扣子逐漸在領邊和襟邊普遍使用。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
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明代男子一律蓄髮挽髻、著寬衣長袍、穿長筒襪、淺面鞋。
明代的腰帶,多束於胯部,而不在腰,用細紐懸於衣肋間。
明代男子多穿青布直裰,頭戴四方平定巾,平民穿短衣,裹頭巾。
四方平定巾之前,還有一種六瓣,或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很象剖成半邊的西瓜,名“六合一統帽”,也稱六合巾、“小帽”,多用六片羅帛拼成,相傳為明太祖所制。
《棗林雜俎》:“清時小帽,俗呼‘瓜皮帽’,不知其來已久矣。
瓜皮帽或即六合巾,明太祖所制,在四方平定巾之前。
”即取“六合一統”之意,故名。
取意安定和睦,天下歸一。
因為在政治上有一定象徵意義,故也是由政府規定令全國通行的帽式,通常多用於市民百姓,而官吏家居時也常戴。
此帽本來是僕役所戴,但是因為戴起來方便,所以就流行起來,這就是清朝“瓜皮帽”的前身。
明代帝后百官服制:冕服:從宋代起,皇帝幾乎只穿一種冕服。
朝服:通天冠服、皮弁服、朝服等。
公服:百官的正式辦公服均用到它。
常服:恢復唐宋時代的常服系統。
褘衣:為皇后受删、謁廟、朝會時穿著。
翟衣:為皇后的第二禮服。
禮服:品官命婦的大禮服。
資料標籤:
明朝
明朝服飾
漢服
中國傳統服飾
中國服飾
明朝歷史
本文標題:明朝服飾:明代漢服的特色
永久網址: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335586078539
相关資料
明朝服飾:明朝帔子與褙子
早在魏晋南北朝時即已出現,唐代帔子已美如彩霞。
宋時即為禮服,明代因襲。
《事林廣記·服飾類》載:“晋永嘉中,制絳暈帔子,令王妃以下通服之。
”宋代定為命婦冠服,非恩賜不得服。
明代始為命婦品級的服飾,自公侯一品至九品命婦,皆服用不同繡紋的霞帔。
明
標籤:
褙子
明朝服飾
明朝
中國古代史
宋朝
文化
明朝服飾:明代披風
披風是明代男女皆可穿著的對襟式外套,明人認為從宋元的褙子發展而來,《三才圖會》所繪“褙子”插圖就是披風的樣式。
按照《三才圖會》與《朱氏舜水談綺》中的相關描述,明代的披風其實和宋代的褙子樣式相似,披風跟斗篷則是不一樣的,披風是有袖子、直領、兩
標籤:
明朝服飾
明朝
褙子
明朝服飾:明代男子髮型
到了明代中期,成年男子結辯現象漸漸消失,一般勞動人民是將頭髮在腦後挽成三股或兩股髮髻,讀書人、秀才、官家貴族等一般都在頭頂結髮髻,還要在頭上纏繞網巾來固定頭髮,這個形象可以在韓劇《明成皇後》中看到,所以,漢族男子的髮型有時代表著身份的高低。
標籤:
明朝服飾
社會萬象
明朝服飾:明代皂隸公差服飾
明代衙門皂隸雜役穿青色布衣,交領、窄袖長袍,下打密褶,腰間系束紅布織帶。
地位更低的,穿青衣外罩一件紅布馬甲,腰系青絲帶。
明代皂隸公差服飾劇照
標籤:
明朝
中國古代史
嶽飛犯了哪些忌諱?為什麼說他非死不可?
茶葉鉛含量與人體健康
2019最新一克拉鑽石價格表
如何預防愛滋病?怎樣預防愛滋病
延伸文章資訊
- 1明朝服飾 - 華人百科
故有明一代的服飾特點主要體現岀等級限製的嚴格。書生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巾。平民則穿短衣,戴小帽或網巾。明朝女子髻式也頗 ...
- 2華夏漢服飾演繹——明朝
- 3明朝服飾_百度百科
明裝與唐裝相比,在於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蜕變成以圓領為主。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 ...
- 4明朝服飾:明代漢服的特色- 文史知識 - 老资料
明代漢服的中衣,還有一種類似今天的立領,由扣子扣住。帔子,出現在南北朝,隋唐時得此名,宋代列入禮服。明代漢服的另一個特色,是襟上佩飾物,並且十分醒目, ...
- 5明朝服飾| 明朝時的衣飾 - 曉茵萬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