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開羅遇見比英格蘭更多、更虔誠的基督徒!|換日線阿拉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多數西方人而言,阿拉伯文是伊斯蘭的語言。

但我發現說阿語的埃及,星期日上教會做禮拜的基督徒似乎比英格蘭還多。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Podcast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時事現場 New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文史藝術 文化 【一頁阿拉伯】阿拉伯世界「奇觀」:我在開羅遇見比英格蘭更多、更虔誠的基督徒! 換日線阿拉伯 2021/04/07 3741 PhotoCredit:Chaoyue超越PAN潘@flickr 對多數西方人而言,阿拉伯文是伊斯蘭的語言。

但我發現說阿語的埃及,星期日上教會做禮拜的基督徒似乎比英格蘭還多。

開羅是我的第一個外派地,那時是1997年。

我當時是從倫敦空降的語言學生,一個新手外交官。

「歡迎來到大使館,」大使說,「我希望你不要誤會我的話,但我們不想在大使館再見到你。

到外頭去,花時間和埃及人相處。

」我們一小群學生不用人督促。

開羅城無處不是啟示。

它的人口密度之高,大概有1,800萬人口,每天還有更多人湧入──拋下尼羅河沿岸的村莊生活,搭火車、搭公車、徒步行走,或搭蓬車,不停地湧向首都,在現有城市邊緣未經規劃、雜亂無章的棚戶區,落地生根,貧富接界。

我以前會從住處附近的林蔭街道散步到貧民窟,看看站在污水橫流的泥土巷裡的耍刀者與街頭小販。

圖/MichaelLusk@flickr 開羅也是個歡樂、混亂、令人困惑、勢不可擋的噪音嘉年華。

我住在翠綠的現代市郊穆罕德辛區(Mohandiseen)。

但即便在那裡,清晨5點時,我能聽見窗戶外傳來薄荷小販拉著馬車沿路叫賣的呼喊,還有清真寺在正午時分的擴音器廣播,以及汽車刺耳的喇叭轟鳴直至深夜。

我在尼羅河岸的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Council)唸書──實際上沒那麼浪漫,因為有間火葬場排放的煙霧會吹拂過我享用午餐的陽台。

但上述我都能忍受,我也能忍受這座汙染嚴重、人滿為患的城市的一切惱人之事,因為我當時沐浴愛河。

令我墜入愛河的不是人,起碼當時不是。

我愛上的是阿拉伯文。

阿拉伯世界「奇觀」:基督教堂在開羅 阿拉伯文是為我打開一個視而不見的世界的鑰匙。

它讓我進到若不懂阿拉伯文不可能前往的許多地方,使我能閱讀超過千年歷史的書籍與詩歌──因為這一千多年來,作為《古蘭經》神聖語言的阿拉伯文變化不大。

它也開啟了若我不懂阿拉伯文就絕不會發生的對話。

這個語言還有個別出心裁的獨特系統。

取三個字母,你就得到了一個字根。

那個字根,看起來像是樂譜符號,能夠以12種不同方式處理,每種方式都會使字義產生微妙的變化。

如此構成的語言,就和巴哈(Bach)的經文歌(motet)一樣在結構上十分精確。

對多數西方人而言,阿拉伯文是伊斯蘭的語言。

但我發現說阿語的埃及,星期日上教會做禮拜的基督徒似乎比英格蘭還多。

我加入他們:每星期搭計程車或乘地鐵(日本製,乘坐起來十分平順,乾淨得像在診所)到有點破敗、不起眼的市郊舒卜拉(Shubra)。

圖/SpyrosPetrogiannis@flickr 要逃離僑民生活,這是最棒的地方:這裡幾乎是埃及的國家重心,有許多小商店、一間遠近馳名的餐廳,以及鋪過的平坦街道,可說是呈現了埃及對中產階級的定義。

街上有沙子,有吵鬧聲,還是有空汙的強烈酸臭──但我的埃及友人們似乎不覺得這一切有什麼問題,受影響的只有我。

埃及村莊不是富裕人家會選擇的居住地,比較好的公寓(我朋友是這麼跟我說的)都蓋在吵鬧的主要大街上,而不是大街後塵土飛揚的靜巷。

一名友人到倫敦拜訪我時,她抱怨街上太安靜,讓她無法入眠。

以前沒有觀光客會來舒卜拉,今天也是如此。

可是,如果以為這裡沒什麼值得看的,那就錯了。

舒卜拉至少有一個在全中東都看不到的東西:一個以歐洲聖人命名的車站。

在開羅市中心搭上地鐵,我會經過以埃及總統命名的車站,像是納瑟(GamalAbdelNasser)、沙達特(AnwarSadat)、穆巴拉克(HosniMubarak)。

我還會經過一個以法老拉美西斯命名的車站,然後下一站就是聖德蘭(SainteThérèse)車站了。

被尊稱為「耶穌的小花」(LittleFlower)的里修的聖德蘭(St.ThérèseofLisieux,譯按:又譯為「聖女小德蘭」,1997年被天主教會封為教會聖師)的名字,怎麼會出現在開羅地圖上呢?答案就在舒卜拉主要大街旁,在一間令人歎為觀止的教堂裡。

這座教堂以聖德蘭為名,是因為它是由法國聖衣會(FrenchCarmelites)所創辦,而它令人歎為觀止之處在於教堂的義式門廊(portico),由頂端到底部全覆蓋著還願的匾牌,上頭可以看見英文、法文、希伯來文和阿拉伯文,是猶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對聖人所施展奇蹟的見證。

教堂至今仍吸引一些穆斯林訪客,他們到教堂後方點蠟燭祈願,就連好幾年前有個伊斯蘭好戰分子蓄意破壞教堂,雖然攻擊了十字架,聖人的肖像卻毫髮無傷。

虔誠的埃及基督徒,抱怨英國信徒太馬虎 有天我走進鋪著瀝青、面積不大的教堂前院,遇見了後來我在埃及一年來的小圈圈。

這群人當中有一副保鑣樣但想當修道士的大隻佬阿特夫(Atef),勤奮受訓想成為建築師的麥姬(Maggie),以及自信的工程師薩米(Samih)。

圖/EdgardoW.Olivera@flickr 我也在這群人裡注意到法老時代的痕跡,像是拉美西斯和娜芙蒂蒂(Nefertiti)等名字。

有個名叫威爾(Wael)的男子立志要當模特兒,他聲稱自己的五官和法老們一模一樣。

出身科普特天主教家族的祭司保羅神父(FatherPaul)莊嚴地率領眾信徒。

(19世紀,天主教教會在埃及籌辦了一間東儀教會〔Uniatechurch〕,其科普特成員在接受羅馬主教的權威之際,同時保存自身傳統。

這個東儀教會今天有超過16萬成員。

) 對我而言,保羅神父充分展現了埃及人的禮節。

這幾乎是位於天平另一端,與低調、冷淡的英國禮節完全相反。

我親身感受何謂溢美之言、作作樣子的邀請,還有殷勤款待。

神父和某個花卉商人的一次對話為我完美地示範了一切:在議價良久後,花販稱:「我當然巴不得能免費給你這些花。

」神父以我永遠望塵莫及的敏捷,立刻以同樣不誠懇的讚美回敬道:「你不知道,我來光顧只是為了享受見你一面的快樂啊。

」 神父慷慨大方地帶我認識開羅,但當我試圖回報他的盛情款待,他卻反而讓我感到難以捉摸。

有一次他來我的公寓,他喝了一杯水,然後我說服他多待一會兒,他卻回說:「不,我已經給你足夠的榮譽了。

」 然而,科普特友人們對我的善意從未枯竭。

這間教會不只是教會。

會眾會一起去度假,在前院一聊就是幾小時,而且週間經常碰面。

他們教我跳埃及舞,還有一次邀請我加入他們對開羅窮人(即住在高樓公寓屋頂上臨時搭建的棚屋的人)的慈善訪問。

圖/Chaoyue超越PAN潘@flickr 新朋友們也常為了英國基督教的馬虎鬆懈責罵我。

這也難怪。

虔誠的科普特人(意指「埃及的基督徒」)每天都應禱告7次,避免喝酒,而且絕不抽菸。

科普特人不只在四旬期禁食,將臨期(Advent)期間,還有一年中某些時候也禁食──一年總共齋戒210天。

雖然他們在這些時候必須放棄吃肉和奶製品(四旬期時連魚也不吃),有些人甚至更進一步,只吃水果,或埃及人稱為「富爾」(fuul)的燉豆子。

四旬期時,有些人每天甚至從午夜到日落之間,什麼也不吃。

這比穆斯林的齋月還要辛苦。

我忍不住想轉述希羅多德的見解。

埃及有一間大神廟一度因各方善款變得極為富裕,擁有國內三分之一的肥沃土地。

他在2,500年前,心存敬畏地參觀了這座神廟並說:「埃及人虔誠過頭,是世間國家之最。

」(在最近的意見調查中,埃及人認同希羅多德的看法:他們認為自己是世上最虔誠信教的民族。

) 這不僅是我對科普特人的想法,也是每星期五,我聽到地方清真寺的擴音器播放布道時的感受。

此外,這裡的計程車司機似乎人人都以卡式錄音帶播放機播放《古蘭經》,有時還會像鑑賞家般,指出特定吟誦者的特色。

在一場蘇菲音樂演唱會上,戴著深色鏡片的主唱歌手令聽眾欣喜若狂地鼓掌,有些人甚至進到出神狀態。

宗教的無所不在,意味著宗教歧異也顯而易見。

「你是穆斯林,還是基督徒?」 好幾次我走在開羅街頭,人們朝我走來,問我支持哪支足球隊。

偶有幾次,他們(以差不多的態度)改問我──我是穆斯林,還是基督徒。

我的阿拉伯文老師告訴我,人們也問她一樣的問題,不過不會直接地問。

他們會問她的名字,然後再問她父親的名字。

(身為開明派穆斯林,她出於原則盡量避免回答他們的問題,認為人們應當有權利保有宗教隱私。

)而在問同一個問題時,科普特人有其獨門祕訣:有一次在當地超市,收銀員偷偷把他的手腕伸了過來,給我看了他的十字架刺青。

我住在埃及時,那些分歧不時透過暴力衝突展現在我面前。

大使館禁止我到南埃及某些地區,尤其是敏亞(Minya),因為那裡有攻擊國安部隊和地方基督徒的伊斯蘭恐怖團體。

1997年9月,我和聖德蘭教會的友人們在亞歷山卓,從電視上看到幾名德國觀光客在解放廣場(TahrirSquare)被槍斃。

那是我第一次遭遇恐怖主義。

「不要慌,傑拉德。

那是命,」薩米說,「我們都會在自己的將死日死去。

」這番話沒安慰到我。

兩個月後,路克索(Luxor,譯按:古稱「底比斯」)發生62人的大屠殺命案,下手的恐怖分子以槍和刀子作案。

遇害者包括5歲小孩。

後來有張讚美伊斯蘭的紙條,在其中一位遇害者肚破腸流的屍體裡被找到。

圖/JohnEnglart@flickr 然而,在這些可怕事件之間,偶爾也有些故事提醒人們如何更富同情心地和平共處:就拿解放廣場的攻擊事件來說好了,我在亞歷山大看到新聞時擔憂不已。

歹徒們在犯案後逃往附近的布拉克.阿布爾.阿喇區(BulaqAbu’lAlaa)。

至少我從報紙讀到的消息是如此。

該區居民窩藏作案兇手。

我碰巧對這地方頗為熟稔。

那是我最愛徒步尋訪的地方之一,在那裡能看焊接工的手邊火光四濺,刺眼地照亮曾經優雅的殖民風建築,也照亮建築之間的荒蕪小路上的塵土。

可是這區的神父卻告訴我,那裡的穆斯林是他的弟兄們。

這個主持義大利風格偌大教堂的高大男子也說,他們不曾給他找麻煩。

科普特人來這區上教會從未被騷擾。

我走出那個社區後,經過賣衣服的街頭市集。

這裡有各式各樣的族群:包頭巾的男人們,穿西裝、穿牛仔褲、穿連褲工作服的男人們。

戴面紗的女人們、沒戴面紗的女人們,還有一名女子大概是窮到不可能買得起面紗,於是拿了一個硬紙箱套在頭上,作為遮陽用。

我還看到一名綁長辮的女孩正在教她的幼弟做十字架。

我在1998年離開埃及後,回訪的次數不多,而且都只是短暫停留。

然後在2011年,我看到解放廣場又上新聞了。

埃及人聚集在廣場把總統拉下台。

基督徒和原教旨主義穆斯林並肩合作。

被買通的暴徒攻擊示威者。

總統穆巴拉克辭職。

埃及軍事委員接管總統權力。

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間爆發鬥毆。

有些教堂被攻擊。

不少基督徒遇難。

為了本書的寫作,我本來就已計畫去埃及,而這趟行程似乎比以往都更有意義。

圖/八旗文化 提供 《關於作者》 傑拉德・羅素(GerardRussell) 英國外交政策中心資深研究員。

曾任英國及聯合國外交官長達十四年,並曾居住於埃及、以色列、伊拉克、阿富汗、沙烏地阿拉伯等國,能說流利的阿拉伯語與波斯語。

他開創了以阿拉伯語向中東民眾發表談話的先河,並因此於2002年獲頒大英帝國員佐勳章。

羅素畢業於牛津大學,擁有倫敦大學哲學碩士學位,曾在2010至2011年於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卡爾人權政策中心擔任研究員。

此外,他為《紐約書評》、《倫敦書評》、《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及《華盛頓郵報》撰稿,至今仍定期在阿拉伯電視台露面,為中東議題倡議。

現居倫敦。

圖/八旗文化 提供 註:本文摘自傑拉德・羅素的《被隱藏的眾神:一段在中東尋找古老智慧的旅程》,由八旗文化授權換日線原文轉載並增訂小標。

惟圖、文經編輯,均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執行編輯:吳玲臻 核稿編輯:林欣蘋 埃及 宗教 文化 平等 關聯閱讀 我的穆斯林男友──拿掉刻板印象,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在討論ISIS、聖戰、伊斯蘭之前,我們都忘了談「民族主義」──一個阿拉伯,各自表述(上) 國家利益vs.宗教理想──當穆斯林聖地落入異教徒手中,阿拉伯大國為何綁手綁腳,不敢大聲抗議? 作品推薦 上世紀的蘇伊士運河危機也有「台灣因素」、長賜號並非史上第一艘「卡關」船隻 以色列「失竊的孩子」:上千個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家庭,嬰兒為何神秘失蹤? 參考資料 TOP 換日線阿拉伯 「換日線阿拉伯」粉絲專頁成立於2017年7月22日,為換日線第一場以阿拉伯世界為主題的實體講座──「台灣女孩在中東:顛覆新聞裡的阿拉伯」之延續,致力於提供阿拉伯世界的各式資訊──包括旅遊心得、文化介紹與時事評析等,並以專文、圖片、影片、數位策展等方式呈現,祈願能成為專業人士與對此一主題有興趣之讀者們,共同分享、交流的平台。

相關投稿、合作,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RecognisingtheabsenceofmediaprovidinginformationrelatedtotheArabWorldinChinese-speakingsociety,CrossingArabWorldwasdevelopedwiththeaimoffillingthatvoid.Wepresentuncensoredinformationintheformofimage,video,news,review,digitalcurationandsoforth.Inordertocreateapublicdialogue,weintendtobuildupacommunityinvolvingprofessionalsandthosewhoareintriguedbythetopic. 看更多 上一篇 未婚子女通通被父母「明碼標價」?上海「最恐怖」的觀光景點:相親角 下一篇 為什麼加拿大總理要向原住民道歉?──長達百年的迫害史,造成世代創傷、藥物濫用與犯罪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政治Politics 【看不見的世界】葉門已故總統薩雷:他讓共和回歸部落、讓魚肉鄉民和高壓統治進化到全新境界 歷史History 【一頁阿拉伯】「現在,以色列已經征服耶路撒冷」──一個猶太學者的沉痛告白:我們能否在帝國的世界,以另一種方式當人? 文化Culture 【一頁阿拉伯】安拉的本名不是安拉?穆斯林每年必過的節慶有哪些?──關於伊斯蘭教的5個問題 教育Education 【技職潮人夢系列】打破臺灣22年銲接得獎紀錄 林建宏:銲接,是一個需要思考的技能 熱門文章 1 金卡戴珊「被炎上」的MetGala紅毯造型:博物館典藏的歷史服飾,到底可不可以穿? 2 美國主管如何應對「很雷」的新人,讓我學到的一課──是時候放下「亞洲式說教」了 3 不准外國人買房、禁止「盲標」房產⋯⋯加拿大「打房四大手段」能解決購屋困境嗎? 4 英籍獵頭在台灣:觀察人才市場近10年,給本土企業和年輕世代的衷心建議 5 35歲日本人在台灣創業:「我沒有朋友」──寫給正在為人際關係苦惱的你 6 從洗碗機看文化差異:在紐約公寓,它比洗衣機更常見!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