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显斌:千古文人桃源梦:桃花源形象的古典想象与现代建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桃花源”又称“世外桃源”,是汉文学史上历久弥新、家喻户晓的经典性文化符号。

汉文学对桃花源的表述根植于先秦,孕于汉魏,生于晋,兴于唐,盛于宋明,辑佚 ... 网站首页 本办概况 政策制度 通知公告 基金管理 基金专刊 成果集萃 资助期刊 高端智库 社团工作 资料下载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2022年 胡显斌:千古文人桃源梦:桃花源形象的古典想象与现代建构 胡显斌2022年06月07日14:57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 原标题:千古文人桃源梦:桃花源形象的古典想象与现代建构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文学中桃花源形象的塑造与现代建构研究”负责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美育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桃花源”又称“世外桃源”,是汉文学史上历久弥新、家喻户晓的经典性文化符号。

汉文学对桃花源的表述根植于先秦,孕于汉魏,生于晋,兴于唐,盛于宋明,辑佚成典于清,积淀了源远流长的桃花源形象史。

在古典想象的基础上,今人通过园林景观、戏剧、影视、游戏等艺术形式,实现桃花源形象的重塑与文化再生产。

可以说,古典“中国梦”就是历代文士通过诗、赋、记、志、图、碑等文艺载体塑造出虚构性、憧憬性、异域性的“千古文人桃源梦”。

哲学观与记体文:“世外桃源”的创生 先秦哲学是“世外桃源”的精神之源。

作为超越性、憧憬性文化存在,“世外桃源”根植于先秦哲学中“曾点气象”“无何有之乡”等超越性哲学。

老子所构想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是一个百姓不被役使、子民安居乐业、国家和平共处、社会讲信修睦的理想国度。

孔子及其弟子所构想的“曾点气象”“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一种超越物质生存、超越功利事用、直透本心本体的生命情调和生活方式。

庄子所构想的“无何有之乡……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虽是渺茫而虚幻的梦境,但使人能在其中获得适性逍遥的超越境界。

先秦哲人所建构的超越性生存方式,采用思辨式、审美化、抒情性语言表述,属于形而上层面的哲学梦,令人追慕不已。

直至晋陶渊明赋“世外桃源”于“武陵”,具象化表述渔人溪行、桃源奇遇、重寻迷津三段故事,所叙之人是深处边缘之地的“武陵人”“避秦人”,陶氏以强烈的底层意识和人文情怀,构想了让中国文人念兹在兹、孜孜以求的千年“桃源梦”。

明文徵明《桃源问津图》局部资料图片 魏晋南北朝“地记”是“世外桃源”的文体范式。

“桃花源”典出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这种侧重景物描写、记述奇闻轶事,兼具地学与文学的文体,源于汉魏六朝“地记”传统。

“地记”是记述某地疆域、山川、风俗、物产、人物等情况的著作。

南朝方志学家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