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學習教材--地下水經營管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水資源有效管理與運用,必須讓用水有較充裕的取水來源,以滿足其用水需求。

因此除積極地開發地下水及地表水資源之外,亦應加強取締違規違法私自鑿井抽取地下水,並且進行水 ... (Yahoo新聞)    首頁   地理環境   地下水分區   觀測(站)井   地下水災害   地下水水位   地下水水質   地下水技術   水資源統計   學習教材   相關連結             學習教材  UntitledDocument 地下水資源|地下水之流動| 地下水抽取|地下水補注|超抽地下水 |地下水資源經營管理 地下水經營管理 地下水的調查與觀測 地下水資源隱藏於地表下,從地表難以得知地下之水文地質、地下水位及水質狀況,以供有效經營與管理之用,故如何利用地下水觀測站有限之水文地質調查、地下水位及水質觀測資料,作為有效經營與管理參考及依據,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地下水觀測網主要目標,為瞭解地下水環境,包括水文地質、水位、水質等資料,建立完整之資料庫,掌握地下水量與水質之空間分布與時間變化,以提供可靠之資料給決策者擬定對策及瞭解對策之執行與成效。

為達此目標,就必須建立一個理想的觀測站網,以有限地點取得之資料,對全區域之水文地質、地下水位及水質進行可靠的判斷。

觀測站網之設立均必須對現有資料及現場之瞭解,並在預算及其他客觀因素限制下,配合政策導向及主觀判斷,妥善規劃觀測井數、井位、觀測項目及頻率,以發揮觀測站網之最大功能。

一般而言,區域性觀測站網的規劃,必須先對規劃區域之地下水動態行為有一個整體的瞭解方能進行,因此現有觀測站網資料之蒐集與評估為首要之工作。

然後,依據現有資料規劃觀測站網,接著進行設置部分站井,而隨著站網之逐步建置,水文地質、地下水水文及地下水水質等調查工作逐步完成,進而建立完整地下水含水層系統之水流系統概念模式,亦是瞭解地下水動態行為的一項工具。

建立概念模式所需參數非常多且複雜,涵蓋領域包括地質狀況、地層分布、水文地質特性、地下水入滲補注區域、水位分布及流向、水質分布等,皆需一一調查釐清。

區域性的規劃計畫,因面積遼闊,更增加工作之困難度,因此,等到觀測站網建置完成獲得更詳盡資料後,仍需再重新檢討,並進行增設及修正,才能建立一個完整之地下水觀測站網,並獲致所需完整及正確之資訊。

  水資源聯合運用與管理 水資源有效管理與運用,必須讓用水有較充裕的取水來源,以滿足其用水需求。

因此除積極地開發地下水及地表水資源之外,亦應加強取締違規違法私自鑿井抽取地下水,並且進行水平衡調查分析、推動地表水與地下水聯合運用的策略,促使水資源的供需達到有效率的平衡。

在推行地表水與地下水聯合運用策略時,必須充分了解地表水、地下水在自然環境中水文之特性,及其在開發利用上之優劣點,且掌握在地下水之動態、潛能、水文地質狀況、水質情況等資料,進而據以訂定地表水與地下水聯合運用之原則,以供運作管理之遵循。

地表水與地下水聯合運用是豐水期有效率的使用地表水及減少或限制使用地下水,並盡可能攔蓄多餘的地表水蓄存於地下含水層中,此舉不但可蓄存多餘水量,有助於地下水超抽地區之涵養,減輕地層下陷或海水入侵。

並於枯水期地表水不敷使用時,再依各地區地下水文及地質條件適量抽用,以補地面水之不足。

對於用水人也應加強水權之管理,讓所有用水事業之用水時間、用水量、用水地區能有效整合管理,並應該訂立在乾旱發生時,各目的用水事業水權調配運用,以免發生缺水時大家爭水的情況,導致國家整體經濟面臨重大損失。

  地下水保育 地下水的流動、存蓄、抽取、補注等所涉及之現象與技術甚為複雜,不容易為一般用水人所瞭解,在開井取水之後,多忽略於保育的重要性,以致一些需水急切地區,在超量抽用地下水後,發生地下水枯竭、地層下陷、水質變劣與沿海地區海水入侵等問題。

再由於農工業的高度發展及人口集中,各類廢水應運而生,水污染亦漸及於地下水。

以上這些問題一旦發生,改善補救之道,除耗資龐大外,技術上的問題亦是困難重重,而恢復原狀更是費時長久。

國家水資源的規劃,首先配合自然水文系統掌握現況,以因應目前及未來的供需,再就水資源開發後對環境的影響預作評估,以免因開發或污染造成水資源的永久性損害。

而對於水資源的保育概念,希望宣導普及社會,以收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水資源開發與管理,兩者達於更完善的境地。

目前對於地下水保育之作法,可從下列四方面:         1. 地下水資源管理         2. 地下水資源營運管理規劃         3. 地面水與地下水聯合運用         4. 地層下陷防治   地層下陷防治 地層下陷防治執行方案於1995年開始配合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執行。

初期地層下陷有關監測網之配置,如地下水位觀測井、地層下陷監測站等,無論質與量皆嫌不足;對水文地質方面也缺乏完整可靠資料,缺乏抽用地下水時空標準,地方政府與民眾未能得到要適之指引,導致地下水資源未能合理利用與管理。

另對下陷 情況與趨勢之掌握亦無法監控,難以提供作為土地利用、管制之參考依據。

但是隨各年度而增設之地下水觀測站、地層下陷監測,各方面也較具完整可靠資料,可供作為土地利用、管制之參考依據,而地層下陷防治執行方案也有相當良好的成效。

方案之主要目標在於解決包括宜蘭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縣、高雄縣及屏東縣等地區之地層下陷問題。

由於上述縣市沿海地區因土地不當利用,經農業(含養殖魚塭)用水、工業用水及生活用水等長期超額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持續下陷,導致該等地區現今仍有經常性積水不退及土地鹽化現象,亦造成當地地工結構物、建築物及地下管路之快速破壞,必須及早有效防治。

政府在推動「地層下陷防治執行方案」,主要是依下列四大對策:(1)通盤規劃地層下陷區土地利用;(2)加強地層下陷區產業輔導工作;(3)加強地下水管制及水資源規劃;(4)教育宣導之配合。

這四大對策中,尤以對策(1)最為關鍵,其工作項目又分為:(i)整體規劃地層下陷地區土地利用方式,及(ii)推動地層下陷區土地整復利用與保育。

透過各項防護計畫及各項綜合開發計畫之制度、規範及精神,輔以各項整復利用計畫與保育措施,兼顧生態保育與發展,及合理水土資源利用。

期望在整體考量原則下,能提供沿海地層下陷區最佳之改善與發展。

  展望( Prospection) 地下水在水資源之供應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近年來面對全球氣候變遷之衝擊,常有持續性乾旱情況發生,水資源匱乏無疑將造成民生與經濟問題,地下水在幾次乾旱發生時,扮演著救星的角色,對減輕旱量災害助益很大。

當地表水水源不足或不易取得時,地下水的使用量就會增加。

由於過去地下水之監測系統並未完全建立,而業界或民間私挖水井抽取地下水的情形也相當普遍,因此地下水實際之抽取量與補注量的資料一直相當缺乏。

從台灣西南沿海地區地層下陷的情形,不難推知地下水超抽的情形相當嚴重。

自民國81年至民國97年來,水利署為解決地下水超抽及污染問題,積極推動「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整體計畫」、「地層下陷防治執行方案」及「健全水權管理方案」等計畫,陸續建立地下水觀測井、抽水試驗井,以建立地下水觀測網監測各地之水文地質狀況,應該有助於地下水之水量水質資料的建立。

用水人也應認知水資源並非源源不絕,在使用上應建立正確用水觀念,並做妥善管理,如此才能讓水資源運用永續不絕。

 UntitledDocument Singulai製作維護 ©1998 -2020Allrightsreserv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