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多太子( 人間佛陀的故事)1 @ 阿洪的心情畫布&amp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悉達多太子——第一章 ( 人間的佛陀——釋迦牟尼佛的故事) 前言關於釋迦牟尼佛的生卒年代, 南北傳佛教界共有七十多種傳說,前後相差數百年。

晚近各國學者用有限的史料 ... 阿洪的心情畫布&CVCLUB&羽帝&本田civ本田性能車系的介紹是這個網誌的主體.沒辦法因為我就是喜歡TYPER與VTEC.當然這裡也有我個人的心情記事.想法.以及一些知識上的分享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110102228悉達多太子(人間佛陀的故事)1?人物 悉達多太子——第一章 (人間的佛陀——釋迦牟尼佛的故事) 前言 關於釋迦牟尼佛的生卒年代, 南北傳佛教界共有七十多種傳說,前後相差數百年。

晚近各國學者用有限的史料考證,結果也有七、八種說法。

然而,不論考證結果為何,都指出:佛陀是一位實際上的歷史人物,縱然近三千年以來, 無數佛教徒把他奉為至聖、導師和楷模,甚至看作超人、神明,以表達對這位覺者的虔敬信仰。

然而,信仰佛教的人必須先瞭解,佛陀不是人格的神,更不是所謂創造宇宙及主宰宇宙的上帝, 或所謂上帝的「道成肉身」。

佛陀是一個人,他生於人間,長於人間,亦成佛於人間。

他一生追求真理,於大徹大悟之後在人間宣說他所覺悟的正法,利益教化眾生。

佛陀,是出生於一個貴族皇宮的家庭,但是為了尋找他所謂的「真理」, 他不惜一切的拋開所有,這對於常人而言已經很難做的到了,能擁有榮華富貴...誰不想要!? 能繼承該國的一國之君...誰不想當!?可是他卻都拋開了,而選擇了「苦行」,並在其中求得「真理」。

悉達多太子的誕生(美麗又富傳奇的誕生) 佛陀以前的俗名為「悉達多」,根據近世學者的考證結果, 已認定佛陀降生於西元前五百六十年左右,距今大約兩千五百年,位於中印度北端,喜馬拉雅山南麓, 名為釋迦族的部族國家,都城設於迦毘羅衛城(Kapilavatthu),迦毘羅衛城,以今日地理位置來說, 是在泥泊爾境內的泰來地區。

位於北緯二十度三十七分,東經八十三度八分之處。

由此處遠眺,可以遙遙望到喜馬拉雅山白色的山峰。

喜馬拉雅是梵語,意譯為雪山。

雪山積雪融化,匯集成許多條河流,其中一條羅婆提河,南流入印度的第一大川—恆河, 迦毘羅衛城,即位於恆河北方,羅泊提河西岸的土地上。

太子姓喬達摩(Gautama)(又譯為瞿曇),名希達多(Siddhartha), 中國佛經中譯為「一切義成」,即「達成目的的人」,就是具備了一切德行的意思。

其父親為國王淨飯王(Suddhodana),他的父親另有三位兄弟,叫做白飯(Suklodana)、 斛飯(Dronodana)、以及甘露飯(Amrtodana)。

兄弟四人均用飯(dana原義為乳粥)來命名, 是很有趣的事。

原因是當時的印度,以牛乳煮成粥,是非常美味的食物。

釋迦族的國王,最初是由民選產生的, 到了佛陀降生之際,國王的傳承,已變成以世襲為主了。

佛陀是淨飯王的長子,固有繼承王位的資格。

  太子的母親摩耶夫人,尊稱為摩訶摩耶(Mahamaya偉大的摩耶);是拘利國的公主,為人十分賢慧。

她四十五歲的時候,懷了太子,快到生產的時候,就請求國王許可,回到她自己的家鄉天臂城去生產, 這是當時印度的風俗。

淨飯王高興地答應了,並且命令隨侍的隊伍準備,又派人清理夫人所要經過的道路。

當夫人到了迦毘羅城和天臂城接界的地方(距離國都約五英里)處,有一個叫做藍毗尼園的花園, 在這裡每年到了夏季,兩城的人民都會歡喜來到這裏的娑羅樹下游覽休息,此時樹枝上也開滿了美麗的花朵, 有各種的鳥兒唱著悅耳的歌聲;採蜜的蜂群也嗡嗡不息地飛來飛去。

當摩耶夫人到了藍毘尼園時,因為時間將近中午,天氣很熱,夫人想在樹蔭下休息一會, 就命令隨侍的隊伍停下來。

沒有多久,正當夫人走來走去欣賞風景的時候, 在充滿各種鳥兒和蜂群的娑羅樹(無憂樹)下,生下了太子。

據古籍說,佛陀一生下來後就站在大地上眼觀四方,向北方行七步, 左手指著天,右手指著大地,開口便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三界皆苦,吾當安之。

」 開宗明義既指出了佛陀為何而誕生於人間的原因與目的。

而在悉達多太子初生僅僅一週之後,摩耶夫人便去世了。

因此,佛陀是在其母親的胞姐,即姨母與父王的愛護之下,無憂無慮地在王宮中長大成人。

他四處奔跑跳躍如羚羊,笑聲彷彿一種金屬細片在風中的碰撞,把頭埋俯在母親的懷中滿足地睡去。

他那位姨母,是和摩耶夫人同時嫁給淨飯王的,名為摩訶波闍波提(Mahaprahapti大愛道), 後來則成為佛陀尼僧教團中最初之入團者。

太子出生後,在南方大山中,有一位名望極高的阿私陀仙人, 到王宮求見淨飯王,聲稱要為太子占相,淨飯王命人抱出太子,請阿私陀仙人觀看, 阿私陀觀察良久,最後歎息著說:[大王啊!照太子的相貌看來,在人間找不出第二個。

將來長大,他若在家,一定為轉輪聖王,必是一統天下的賢明君主;他若出家,必能成就一切智慧,利益天人。

但據我觀察,太子將來必定出家學道,轉大法輪,只可惜我老了,恐怕將來看不到這種情形了。

]  說罷歎息著告辭而去。

他的父親因恐懼太子長大後會選擇出家這條路走, 因此便下令不使悉達多接觸到任何悲傷的事物,使他在王宮的高牆保護下, 看不到人世間的諸多煩惱苦楚,使他可以一直無憂愁、無煩惱的生活下去。

當時的社會背景 在約三千年前的古印度社會,因為職業的分化和種族尊卑的觀念,形成了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關係。

然同是征服者,卻又有貴族與平民的劃分;被征服者,則成為遭受歧視和壓迫的奴隸。

身份上的嚴格區分,加上職業世襲,形成種姓(四姓)制度。

所謂種姓制度:一是婆羅門,是以司祭作世襲的僧侶;二是剎帝利,是掌理軍國之事的王侯武士; 三是吠舍,是從事農工商業的庶民階級;四是首陀羅,是被征服的土人,從事低下職業的賤民。

除了社會分為四個階級,人的一生也被分為四個時期,作為修行、服務、退休、歸隱的理想生活, 然而此種生活是上三姓—特別是婆羅門姓的生活歷程。

另外,首陀羅賤民身份,被稱為「一生族」, 禁止進入宗教生活;其他三姓則是「再生族」,即指依宗教生活可獲得新生命的高等氏族。

首陀羅卑賤不堪的地位,在婆羅門眼中將他們視為是初到人間來受生,是最下賤的人。

在婆羅門《摩奴法典》裏第八章第二百七十節及二百七十二節就有這樣的記載: 「初生的人就是首陀羅,假若他們以罵詈的語言侮辱再生的人,那就要斷他們的舌頭; 假若他們舉再生人的名或姓出來侮辱,那就要用燒紅的鐵鍼插進他的口中; 假若婆羅門的指示他不接受,那王者就可以命令用熱油灌入他的耳裏或口中。

」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首陀羅地位的低落和生活的悲慘!這以上就是印度當時的社會狀態。

農工商以及當地的土人,在婆羅門和剎帝利的支配壓制之下,生活的艱苦與心靈的壓力是不難想像的。

在當時印度的主要信仰是「婆羅門教」,可宗教不但沒為混亂、貧窮、飢餓所苦的印度帶來新希望, 反而是以極不合理、不公平的階級制度來強行劃分貴賤,並奴役底層的眾多老百姓(吠舍與首陀羅)。

年輕的悉達多太子,他親眼目睹到因階級差別所帶來的社會不安,從高高在上、坐享民脂民膏的婆羅門階層, 到生命賤如螻蟻的首陀羅階層,原因竟只因為血統貴賤有別,貴族生來便是貴族、奴隸則只能是一輩子的奴隸! 與此同時,君主更大力倡導君權神授說,以便讓人民能心甘情願的接受壓榨。

當悉達多太子,看見當時印度四階級的不平等待遇,而感到十分的不滿意。

他常想著:「首陀羅為什麼一生下來就得做奴隸?難道他們都不是人嗎? 有甚麼辦法,能使他們過著自由平等的生活?」 太子出生在這樣一個階級懸殊的社會裏,自己雖是剎帝利的王族,但他用慈悲平等的真理, 毅然的向階級森嚴的社會宣戰。

悉達多太子之所以出家修行成佛,一方面是解答生死苦惱的問題, 另一方面也為了救濟當時印度社會被壓迫的人民。

當他在菩提樹下初成正覺時, 發出了「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的平等主張,新生的佛陀開始四處講道說法, 對象不分男女、老幼、貧富或者貴賤,他完全都是一視同仁、不存絲毫的差別之心。

而在往後的四十五年歲月當中,佛陀不斷的四處奔波為廣大群眾講道說法,其足跡更是踏遍了恆河兩岸, 最終以八十歲高齡示現涅槃~~雖然佛陀的肉體泯滅了,可他留下的思想及其慈悲平等的主義, 卻仍然深深影響著數以億計的信徒,並為眾生開啟內心深處的一盞明燈…… 當時的社會宗教現象與學說( 邪說充斥、思想混亂的時代) 西元前六世紀,佛陀出世前後,印度的國際情勢,是十六大國、無數小國林立,互相征伐兼併, 有如中國的戰國時代(西元前六世紀,也正是中國東周的戰國時代。

)兵連禍結,生靈塗炭,社會充滿動湯不安。

而四姓制度的森嚴,政治地位的不平等,經濟分配的不平均,首陀羅種姓的賤民,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再加上婆羅門的墮落與社會環境的改變,導致社會上興起了反婆羅門的風氣, 也因此出現了許多自由思想家——即所謂[沙門集團],這包括著後代所稱的[六師外道]—— 各有大批弟子及信徒的六個集團;「六十二見]——六十二種不同的理論見解; 「三百六十三論師]——三百多位思想界的辯論家等等。

自由思想家的出現,也有其時代背景。

恒河流域的社會,不同於五河時代。

恒河流域的土著民族, 在比例土要比五河地區更多,相對的雅利安人比例就降低了。

雖然規定上種姓之間不許通婚, 但事實上種姓混合卻愈來愈普遍。

雅利安人為了鞏固其對地方上的統治,允許土著部族的領袖, 通過祭祀儀式,可以升格排入剎帝利種姓——這有如三百多年前滿清入關,以少數統治多數, 漢人——特別是有功的將領可以通過皇帝特許而「入旗」。

原本是滿漢不許通婚, 到後來禁令鬆弛,也就成為具文了。

雅利安人自五河地區向東南拓殖,這時定居在恒河中游,在此建立了許多國家,這在當時有十六大國之說, 還有許多城邦式的小國不在其中。

恒河流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民的生產方式除了由畜牧改變為農業外, 手工業及商業亦日趨發達,這樣就出現了許多以工商業為主的城市。

工商業者以經濟力為後盾, 有否定傳統的傾向。

加以上述的因素,雅利安人是少數民族,其影響力已不如五河時代。

再則由於婆羅門的作為不僅使人失望,且亦使人反感。

於是社會上出現了些以自由立場思索、修行, 以求解答宗教及哲學上問題的修道者。

這種修道者日益增多,他們托缽行乞,棲止山林, 社會上稱這種托缽行乞的修道者曰[沙門」Sramana。

後來二十九歲出家修道的佛陀——釋迦牟尼, 當時就是眾多沙門中的一個。

最能代表古印度當時宗教思想的六大派別:《六師外道》 佛陀出世的前後,這種托缽乞食,棲止山林的修道者為數極多,其中名氣最大,弟子眾多的, 要以[六師外道]為代表。

外道Tirthaka,梵音底體迦,譯曰外道,亦作外教、外學,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 是佛教稱其他教派的名詞。

最早,這一名稱並不含有貶抑的意義。

Tirthaka 的原意,係謂[ 神聖而應受尊敬的隱遁者 ],意思是苦行者、正說者。

佛教自稱內道,經典稱為內典,佛教以外的經典稱外典。

到了後世,在這個名詞上附加上了異見、邪說等意義, 就成為一個含有侮蔑意義的貶稱了。

不過,如果我們探討外道的理論,有許多教派的確是充滿了邪說謬見。

六師外道的根本理論: [一]、富蘭那迦葉PuranaKassapa:他是一位無道德論者,他否認善惡和業報, 他說:斫伐殘害,煮炙割切,惱亂眾生,愁憂啼哭,殺生偷盜,淫佚妄語,逾牆劫賊,放火焚燒, ………非為惡也;若以利劍臠割一切眾生,以為肉聚,彌滿世間,此非為惡,亦無罪報。

於恒水南岸臠割一切眾生亦無有惡報,於恒水北岸為大施會,施一切眾,利人等利,亦無福報。

[二]、阿夷多翅舍欽婆羅AjitaKesakambali:這是一位澈底的唯物論者,也是否定因果、業報輪迥論者, 他不承認物質外有精神的存在。

他說:受四大人,取命終者,地大還歸地,水還歸水,火還歸火,風還歸風; 悉皆敗壞,諸根歸空。

人若死時,床舁舉身,置於塚間,火燒其骨,如鴿色,或變為灰土。

若愚若智,取命終者,為斷滅法。

[三]、婆浮陀伽旃延PakudhaKaccayana:他是唯物論者、無因論者,否定善惡業報者。

他說:一切眾生,身有七分,何等為七?地、水、火、風、苦、樂、壽命。

如是七法,非化非作。

不可毀害,如伊師迦草,安住不動,如須彌山。

不捨不作,猶如乳酪。

各不諍訟,若苦若樂,若善不善,投之利刀,無所傷害。

何以故?七分空中無妨礙。

命亦無害,何以故?無有害者及死者故。

無作無受,無說無德,無有念者,及以教者。

[四]、末伽梨拘舍梨MakkhaliGosala:他是一位宿命論者,他認為人生苦樂不由因緣,唯為自然所產生。

他說:人之善惡淨穢,悉由命定,非由戮力懈怠而得故。

世間無因果業報,非自體,非教作,非精進所致, 非自由意志,一切悉由命定。

吾人之命運、環境、天性可別為:黑、青、紅、黃、白、純白等六, 由此而受苦樂。

賢愚不肖等、於歷八百四十劫盡有漏業,以業盡故,眾苦得儘自得解脫。

這種謬論,佛陀批評它是用人發織成的衣服,夏不吸汗,冬不保暖,毫無用處,卻給社會帶來迷惑與不安。

這一派在當時又被稱為邪命派。

以上四種外道,全是否定因果,否定業報輪迴,否定人生努力的意志,使人生價值迷失,甘於墮落。

尤其是富蘭那迦葉,他不僅否定業報因果,並且否定善惡,破壞社會道德秩序。

奇怪的是,這種荒謬之見,在當時竟成為一種哲學理論,受到許多人的擁護。

也許這是對當時社會階級制度不平,婆羅門假冒為善的一種抗議吧! 在迷失、混亂的時代,這種破壞道德秩序的言論反易於為人接受。

另外兩種外道是: [五]、散闍耶毗羅胝子SanjayaBelatthiputta:這是一位懷疑論者,不承認認知有普遍的正確性, 而主張不可知論。

他認為:善行惡行的果報,可說是有,可說是無,又可以說是有是無, 也可以說非有非無。

可說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詭辦論者。

  [六]、尼乾陀若提子NirgranthaNatapata:他是耆那教的教主,他的思想與佛教很接近, 主張有因果業報,以修苦行為解脫方法。

信徒須守五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無所有(財物)。

耆那教的戒律嚴謹,信徒有強固的向心力,迄今印度尚有百數十萬耆那教信徒。

當時古印度最常見的學說理論中心:《一元多元,斷見常見》 當時的思想界,對於人生問題,否定業果輪迥,否定善惡道德;而對本體問題——形而上的本體界, 更是異說紛紜,立論各異。

有一元論、二元論、多元論種種。

而對宇宙人生存在的形而上的本體, 有永恒實體之說,有歸於斷滅之說,這即所謂一元、多元,斷見、常見。

早期的婆羅門教,以創造支配宇宙人生的最高神為永恒的存在。

這最高的神,雖以時代不同而名稱有所改變——如生主神,[梵],但都是一元有神論的神祗。

奧義書以哲學立場討論此一問題,以宇宙原理的[梵]與個人原理的[我]一體無別, 主張[梵我一如],以此為永恒不變的本體,這是哲學上的一元論。

而自由思想家的沙門集團,都是主張多元論。

如六師外道中的婆浮陀伽旃延,以地、水、火、風、樂、苦、 壽命等七原素為七身,此七原素是常恒不變的存在。

末伽梨俱舍梨於七原素之外,更加上空、生、死、得、 失為十二種要素。

尼乾陀若提子把存在分為靈魂的存在和非靈魂的存在,靈魂的存在不但包括人和動物, 甚至於連植物、地、水、火、風等無生物也是靈魂的存在;非靈魂的存在則有法( 運動原理)、 非法(靜止原理)、空間、物質要素四種。

而此四者亦是常住不變的存在。

此四者加上靈魂, 共有五種實體元素,稱之為五有身。

形而上的本體,有一元、有多元;而本體的存在,有認為永恒的存在,有認為存在並不是永遠的, 終歸於斷滅空無。

佛教稱前者為常見,後者為斷見。

常見者認為靈魂在今生肉體死亡後,來生之前是常恒存在; 斷見者認為人受生之時,靈魂從空無轉於肉體,肉體死亡,靈魂亦隨之消滅。

這完全是唯物論的論點,肉體之外沒有靈魂的存在。

阿夷多翅舍欽婆羅即是這種主張。

在此常見斷見之外,還有既不屬常見又不屬斷見的,即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散闍耶毗羅胝子就這一派的領袖。

後來佛教把這些不同的理論歸納起來,有六十二種之多,即所謂[六十二見論]——六十二種錯誤的謬見。

這六十二見再加以歸納,就是後來佛陀所不予置評的十無記或十四無記。

悉達多太子的學習之路 在兩千五百多前的印度,既沒有書寫的工具,又沒有課本, 悉達多太子所受的是什麼樣的教育呢?依《過去現在因果經》所載, 太子從八歲開始,淨飯王知道,必須讓太子學習一切將來治理國家的種種知識和技藝了。

所以就召集了釋迦族中眾多大臣的兒子共五百童子,和太子一齊入學堂學習,以便將來可以輔助太子治理國政。

並召集了宮中最好的老師,一位名叫拔陀羅尼的婆羅門,來教授太子文治方面的知識《四吠陀》, 以及實用的學問「五明之學」。

其學習的範圍包含了:世間種種工巧、學問、理論,文字、文法、 算數、制作文章、辯論方法等等。

《四吠陀》是婆羅門教的經典。

所謂吠陀,是智識的意思,意指以宗教為智識內容的聖典。

印度古代的傳說,這是古時聖者,受神的啟示誦出的讚誦,皆是神聖的睿智,故稱吠陀。

至於何謂「五明之學」呢?所謂明,是闡明之意,開闡其理而證明之,曰「明」。

五明即是: 一、語文學的聲明。

二、工藝學的工巧明。

三、醫藥學的醫方明。

四、論理學的因明。

五、宗教學的內明。

當太子十二歲時又請來羼提提婆,來教授太子種種軍事武術方面怎樣用兵和各種戰術的知識了。

淨飯王更召集了國內五百名釋種弟子,與太子一起在武師指導下練習武藝。

學習駕御和指揮四兵, 分別是象兵、馬兵、車兵和步兵;又學習使用各種兵器,如刀、劍、矛、戟,進攻防守。

太子天資聰穎,於文學武技,舉一反三,悉皆通達。

悉達多太子年少無憂的生活 王子的身份,使他每天生活在一座美麗富饒的城堡理,過著富足舒適的生活; 淨飯王很愛太子,希望他將來繼承王位,但又想起阿私陀仙人之前的預言,因而怕太子將來會心萌遁世之意, 所以就決定要早早為他結婚,或可打消他出家的念頭。

故在悉達多太子成年後,便先後娶了三個妃子為妻, 淨飯王為太子完婚後,還為他在宮苑中造了冬天住的暖殿,夏天住的涼殿,和春秋住的中殿。

以這三幢「寒」、「暑」、「溫」的三時宮殿安置太子的妻子們,第一宮納善覺王之女,他的表妹耶輸陀羅妃, 第二宮納摩奴陀羅妃,第三宮納瞿多彌妃;以耶輸陀羅為正妃,並與她生有一子羅睺羅。

並在苑中廣造池台,栽種花木,還挑選了數百名如花似玉的美女服侍他, 每天彈奏出動聽的音樂,跳起優美的舞蹈,供太子娛樂。

只要他需要、想要的東西,都可以如願獲得, 讓他從小到大都過著快樂的生活。

淨飯王希望以這樣的人間宮室犬馬,聲色歌舞來羈絆太子,以免他出家修道。

而太子在差不多13年的幸福婚姻期間,他確實過著豪華又無憂的生活,對宮門以外世界的滄桑變化一無所知。

但隨著時間過去,真相逐漸顯露。

直到有一天,他發現僅是一牆之隔的城堡外,卻是貧窮、苦難隨處可見的地方。

年輕的王子面對這個震撼的衝擊,他該怎麼面對呢? 悉達多太子出家的緣由(出遊四城門) 太子七歲時之春天,農業國家之迦毘羅衛國民,大家一齊都為農耕而忙碌。

王家諸人也為了舉行祭典而動員。

宮內侍女等在廣大的田地,吸了新鮮的空氣,看了熱鬧的古時祭事,其喜悅情景令人想像莫及。

淨飯王也帶領諸王子及諸宮女參與祭典。

悉達多太子當然亦在其內。

太子看見農夫在耕田,上身沒有穿衣服,在猛烈的陽光下曬著,全身是泥漿,大汗直流,氣喘不息。

耕牛頸上勒著繩子,皮破血流,還要受農夫的鞭打。

犁過的泥土,翻出許多小蟲,鳥雀飛來爭著啄食。

一幅活生生的生存競爭圖,使太子看的觸目驚心,太子生起慈悲的同情心,覺得為了求生存,貧民是多麼痛苦! 而生命的互相爭鬥殘殺,更是一幕大悲劇!他便在大樹下靜靜的想著: 「應該怎樣去救濟他們,讓大家過著合理的生活?」太子想得出神,幾乎忘記了回宮。

當悉達多漸漸長大成人,他對自己的國土以及外面的世界漸漸開始好奇了起來。

有一天,悉達多太子懇求父王讓他出城遊玩,淨飯王拗不過太子多次的懇求,便答應讓他到宮外出游。

此時淨飯王心中就想︰「我的兒子決不能出家去修苦行。

」於是吩咐禁衛嚴守宮門, 並下令老百姓清掃所有的街道,不許太子看見四種景象(老、病、死、出家人)及任何苦痛愁憂, 只許太子看見快樂和幸福的事,以免引起太子的出離心。

當一切都準備妥當時, 大臣及宮女們即陪伴著太子出遊。

遊東城門 首先,他們走出了東門,突然在路邊出現了ㄧ幕可憐的景象。

路邊來了一位瘦弱的老人, 駝著背拄著柺杖行走,步履蹣跚、面容憔悴乾癟,一邊走路一邊向路人乞討。

悉達多太子:「奇怪!這是誰呀?怎麼有這麼可憐的人呢?他是此刻變成這樣的現像呢? 還是命運生來就是如此呢?」 車匿:「太子!我想你知道他是一位老人!請你看看他的面相,到了老來的時候,顏色就衰褪了, 記憶力也缺乏了,憂愁增多而快樂減少。

眼耳鼻舌都不復再有年輕時候的活力。

這個衰老之相, 不是生下來就會如此,當他初生下來的時候,一樣是吃乳的嬰兒,然後他懂得童子的嬉戲, 再然後長成,做著慾望的僕役,現在,他因為強壯的年華消逝,所以才漸漸的變成老人, 再不久,他就會為老毀滅他的身體。

」 太子聽了車匿的話後,嘆息了一口氣,又像考試似的問車匿道: 「車匿!世界上的人很多,你說,是他一個人會衰老呢?還是連我們也要經過這個老患呢?」 車匿很恭敬的回答道:「太子!人生在世,老,是誰也不能免的。

這個老患,不分貧富貴賤,不論國王長者, 必定都要有這個結束。

我們此時,都是一刻一刻的逐漸走近老的階段。

太子!少年人也好,壯年人也好, 陷於衰老,畢竟不是人間任何一人可以免的!」(說完,就走上前去,很生氣地趕走這個老人) 悉達多太子:「不!請你們不要趕走這位可憐的老人!」他轉向老者問:「請問,您住在哪兒呢?」 老人:「我是一個孤單的老人,沒有家,平常以乞討維生。

」悉達多太子:「(憐憫地歎息)唉!拿去吧, 把這些錢和食物帶在身邊,不要讓自己再挨餓受凍了!」 太子聽到車匿的話後,一股巨大的苦惱湧上了太子的心頭。

太子心裏默默地想著:「日月不停地流逝,時間遷徙,歲月變移,衰老就像閃電一樣快地降臨到人身上, 這個老患,能毀壞我們這色相的身體,讓它變得脆弱而不可依恃。

縱使擁有再健壯的身體與雄厚的力量, 也好比是一瞬的夢境而已。

世間上什麼都是在變遷著,別人是如此,我也是如此,眼看如此的老患, 怎不使我生起悲傷厭懼的心呢?為什麼世上的人面對這樣的境況卻不感到害怕呢?」 太子在一聲長嘆後,驟然打消了出外遊玩的念頭,就向車匿命令道: 「車匿!回車歸城吧!我現在想起人生的衰老即將來到,那有閒情去遊玩園林尋求歡樂呢?」 回到王宮,太子更加感到憂愁。

雖然是居住在王城裏,但就好像是走進了墳墓一樣。

此時,整潔、雄偉的宮殿,在太子看來,就好比是一個牢籠關閉著他,使他苦悶。

沒有歡喜,沒有快樂,他的心,簡直一刻也不能安定。

太子心中存著老之將至的念頭,他感覺到人生的短暫、空虛和寂寞有如一條毒蛇糾結盤繞在他心裏, 他應當並且需要擺脫這個困境,但他找不到辦法。

他只好獨自將自己鎖在房間裏憂苦地思索著。

在他的心裏,除了這條毒蛇的存在需要排除外,他已經忘記了自身的存在。

遊南城門 淨飯大王見太子終日沉於憂愁之中,心裏很感到不安。

因此,他就勸太子再到城外去郊遊, 更命令隨從的車馬行列要勝過前次,必經的道路要舖得平坦,街道要打掃清淨。

第二次出城,就在太子一行人前往南門的途中,突然又出現了一個人, 仔細一瞧,原來是地上躺著一個病人,全身長滿了膿瘡,身瘦腹大,呼吸急促, 手足如枯木,眼裏流著淚水,而且不停地抽搐顫抖著,嘴裡還發出一聲聲悽慘的呻吟。

悉達多太子:「天哪!這到底是什麼人啊?怎麼躺在地上顫抖?好可憐喔!…….」 車匿思索了一下,不敢隱瞞的回答道:「太子!這是一個病人,身體裏各部機構,如果缺乏調和, 就會生起這病難的痛苦。

」太子感觸很深,像是自語,又像是問人:「世間上的病人,就是他一個人呢? 還是人人都不免要生病呢?」「太子!這一個世間上,有身體就會有疾病的。

」聽到太子的自語, 車匿小心的這麼說。

太子聽完這樣的話,又心裏默默地想道:「像這樣生病,痛苦,普天下的人都將纏縛薰染上, 為什麼世上的人都只想著眼前的快樂而對於將來不感到害怕呢?」太子一念及此,便深深地感到害怕, 感到恐怖,身心顫抖著,就像月亮的影子落在水中,風生水激,波浪粼粼,不能平靜。

太子想到人生的病苦,不禁悲嘆道:「那麼,像我們這樣的身體,就是極大的苦痛聚集之所, 人生實在是個苦的東西啊!怎樣才能安然的過去呢?唉!世間上的一切眾生,都被愚癡闇惑障住了, 大家都不知道疾病隨時會降臨,反而顛倒的去追尋那不實的五欲之樂。

無論愚蠢的,癡傻的, 還是無知無識的人,都是如此地不知覺悟,真是可憐可憫啊。

我們今天還要到郊外的園林去參觀遊玩, 也同樣是不知道覺悟的人。

」 此時,太子想到世間的眾生皆沉迷於欲望的漩渦中,無法出離,不禁悲傷起來,感覺就好像被人綑縛起來, 任意打擲一樣的痛苦,遂命車匿回城不再出遊。

回宮之後,他每天都在思索,到底如何才能解決老病的苦惱? 遊西城門 淨飯王看到太子悶悶不樂,十分著急,為了讓他開心,於是再度讓太子出遊,但是這次的命令更嚴格了, 絕對不准老百姓再出現不愉快的場景。

於是淨飯大王這一次選擇親自出城去巡查了一趟,尋找一個繁茂的園林, 重修街路,掃除不淨,派了更多的姿顏秀麗的侍女,和更多才智計謀的隨從,催促太子再去出遊。

太子見父王一番苦心,不忍過拂慈意,也就出遊了。

這次他們從西門出發, 車馬尚未行至父王為他選擇遊樂的園林,忽然看見四個人抬著一個棺材迎面走來,棺材的上面蒙覆著幡蓋, 跟隨著的人都憂愁滿面,頭髮散亂,更有的嚎啕大哭,太子看後,不知這又是誰家的生命死亡了, 太子搖頭嘆息著,車匿從旁稟告道:「太子!這裡面是一個死人!」「人為什麼要死呢?」太子不禁感慨萬千。

車匿好像對於死亡,也有很大的感觸,就殷勤的解釋道:「死人就是人的身體機構壞了, 一切感覺意識都沒有了,魂魄離開身體,筋肉也都乾燥,失去在世時活著的屈曲自在, 像一段枯木似的,六親眷屬不能代替,朋友知交不能調換,再有恩愛情感的夫妻, 也唯有把死者孤獨的放在荒郊野外的墳墓間而不能不分別。

太子!死後的形骸埋進土裏的日子一久,屍骸也都要毀滅的!」 太子知道死亡是悽慘的,所以悲痛欲絕的向車匿道:「車匿!死是人生的結局,人凡是有生, 最終必定有死,男女老少,這是誰也不能免的!」太子過去感觸到衰老的痛苦,疾病的痛苦,已經驚怖不已, 現在再看到死亡的悲慘,不覺伏在車上不由得悲嘆起來:「唉!世人的確誤會了,死亡是靠近了我們, 我們怎能放逸的生活著呢?人非草木,亦非土石,怎麼都不憂慮世間的無常,還在那裏天天縱慾和遊戲呢? 我想到死是人生不能免除的,我怎能放逸的目送著生命悄悄的過去呢?」太子當即命令駕車的僕人趕緊回宮。

這一幕幕苦景在少年太子的心中重如千斤,充滿了不忍與疑惑。

想到不論何人,出生之後,必然會漸漸地衰老, 誰也不能免除病痛,誰都逃避不了這老死的痛苦,且一切眾生為了求自己的生存,更做出種種罪惡, 甚至不惜互相殘殺,造成種種悲劇,結果還是向著老、病、死亡的路上走,這悲慘的生命界, 這矛盾不合理的人生,應如何去解脫痛苦呢? 於是太子又再度陷入沉痛的思緒之中,這是身為王子對人們的責任嗎? 他想要尋求解脫,並且帶領人們獲得解脫。

又“人生為什麼這麼苦?苦的根源是什麼? 如何才能解脫這些苦?”太子在心裏反覆苦苦地自問著,卻找不著答案。

太子因此更加努力地讀書、思索, 剛開始時把希望寄託在婆羅門教的經典《吠陀書》上,但書中沒有解答他的問題,經過反覆的思索後, 太子意識到,“知識”和“王位”無法真正解決人生的生、老、病、死諸苦,這使他陷入更深層的思索中。

悉達多太子出遊三個城門,他分別看到了老病死,那種從未認真對待過的真相,撼動了他敏感的內心! 那種深深地想愛,卻因為老病死的無常而不能愛!當你看到了老病死是一個單向的流動, 你就看到了無論愛有多深,你也無法保護你所愛的人,無法讓他不老、不病、不死。

你可能體會這份愛戀的苦? 遊北城門              第四次出遊,太子騎著馬,從北門出去。

這回的街上雖然仍是華麗莊嚴, 但在太子的眼中並不見到有多少悅樂和奇異。

出了北門,一直來到郊外,走到一片蔥鬱濃密的樹林子裏。

太子從馬上下來,停息在樹下,他看了看天空,天空仍是藍藍的,陽光好好地照曬在頭上, 大自然神奇的力量撫慰著太子那顆饑渴的心。

一陣熏風輕輕吹拂而來,太子頓然感到心意豁然。

太子揮手叫侍從走開,獨自來到一株閻浮樹下,他坐著,陷入沉思。

過去見到的那老、病、死的痛苦情形一一映現腦際。

生命轉瞬即逝,萬物變幻無常,可是沒有一個人知道這究竟為的是什麼。

事物時起時滅,人命倏死倏生,循環轉變,無有止息,這些現象難道是真實存在的嗎?太子不能回答。

太子想,在沒有答案之前,人們卻不警惕,不為生命的短暫而傷痛, 依然熙熙攘攘為利而來,為利而往,直至戕害自己的身體而無所顧惜。

這是何等的悲哀啊! 我雖然已經看穿了這世間為一大苦海,雖然已經自覺不能與世人一樣浮沉, 然而戰勝電光火石般轉瞬即逝的青春年華,降服造成人生痛苦的老、病、死種種障礙, 使人生脫離煩惱輪回之苦,並求得解脫大道,達到極樂的彼岸,這偉大的工作卻不是我現在所能勝任的。

然而,我應當去探索它,去完成它,我應當去拯救那些沉溺在苦海中的萬千生靈,同時也包括我自己。

太子這樣思慮著的時候,突然見到一位威儀、相貌莊嚴、身穿袈裟, 左手持缽,右手執錫杖的沙門,從遠處走了過來。

沙門孑然一身安詳地走著, 沒有孤單,只有無比的寂靜安詳,對比之下,他豁然明白,這才是一條值得尋找的路。

於是悉達多太子恭敬地問道:「請問你是誰呢?」沙門:「我是一位出家人。

」 悉達多太子:「出家?什麼是《出家》?請問你為什麼要出家呢?」 沙門:「出家是為了修行,徹悟宇宙的真理,修行才能知道以何方法擺脫人生的煩惱束縛, 並解脫眾生的生老病死輪迴不息的四大苦患。

世間的人其實都知道人生柔脆,變幻無常, 但是,他們並不想要求得解脫。

我們則不一樣,我們長年隱居山林,遠離塵囂, 斷絕世間名利財色等五欲之苦,既無嗔癡,也無愛惡,求得的是不生不滅的解脫大道。

」 悉達多太子:「善哉善哉,天上天下,只有這才是最偉大的,才是最高妙的,這正是我想追求的答案, 我要離家修行,要去求得這解脫的大道。

」太子於是便下了決心要捨棄世間生活去追求真理。

此時,日色西斜,暮煙四起,太子解下馬韁,一躍而上,便即打道回宮而去。

第二章節.........待續....................悉達多太子的決定:《出家》 a0915535187/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我的相簿 a0915535187's新文章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58本篇文章申告中本篇文章申告中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57本篇文章申告中為何我國要訂定佛陀誕辰為國定紀念日呢?清明節的由來本篇文章申告中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56附佛法外道(2)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關鍵字 a0915535187'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新資料夾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1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2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3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4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5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6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7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8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9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10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11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12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13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14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15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16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17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18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19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20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21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22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23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24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25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26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27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28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29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30(上)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30(中)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30(下)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31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32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33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34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35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36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37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38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39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40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41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42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43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44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45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46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47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48獻給熱愛本田.civic車系的朋友49璟昌得意之作:渦輪喜美璟昌得意之作:NA萬轉四喉直噴車輛改裝之我見關於中古汽車買賣羽帝WUDAI中部車友俱樂部想做公益慈善的你.請進來坐坐唄!你是否了解你的信仰(五)你是否了解你的信仰(六)你是否了解你的信仰(七)輪胎的基礎概念人生的關鍵一段曾被刻意遺忘的過去台灣五0年代的白色恐怖你憑什麼比別人更成功?放生,真的是「善」的行為嗎?是擁有?還是失去?隔代教養可能產生的家庭與社會問題成功者所具備的特質日系性能經典名車1日系性能經典名車2日系性能經典名車3悉達多太子(人間佛陀的故事)1悉達多太子(人間佛陀的故事)2悉達多太子(人間佛陀的故事)3悉達多太子(人間佛陀的故事)4悉達多太子(人間佛陀的故事)5悉達多太子(人間佛陀的故事)6悉達多太子(人間佛陀的故事)7悉達多太子(人間佛陀的故事)8悉達多太子(人間佛陀的故事)9悉達多太子(人間佛陀的故事)10悉達多太子(人間佛陀的故事)11 我的推薦清單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