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年代台灣新聞藝術評論研究 以《聯合報》為例 - 國家圖書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由於「新聞藝術評論」(journalistic art criticism)一詞,對台灣而言,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對它所扮演的角色、功能及特色,一直以來也都未有詳盡且深入的探討。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59.65.142.206)您好!臺灣時間:2022/09/1909:04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簡政展研究生(外文):ChienChengChan論文名稱:九○年代台灣新聞藝術評論研究─以《聯合報》為例論文名稱(外文):JournalisticArtCriticisminTaiwaninthe1990s-UsingtheUnitedDailyasAnExample指導教授:廖新田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系所名稱: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學門:藝術學門學類:綜合藝術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07畢業學年度:95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201中文關鍵詞:新聞藝術評論、九○年代、聯合報外文關鍵詞:journalisticartcriticism相關次數: 被引用:4點閱:770評分:下載:148書目收藏:3 由於「新聞藝術評論」(journalisticartcriticism)一詞,對台灣而言,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對它所扮演的角色、功能及特色,一直以來也都未有詳盡且深入的探討。

因此,本論文以九○年代的新聞藝術評論為研究主題,並以報紙的報導論述為主要的探討對象。

主要的研究目的即是為了瞭解:解嚴以後,新聞藝術評論在台灣的普遍發展情況。

本論文分五章進行,從藝術評論的分析角度出發,援引傳播、社會及新聞等學門做為參考的輔助方法。

第一章緒論,針對研究範圍、名詞解釋及文獻回顧進行詮釋與歸納,並對研究問題與方法提出規劃。

第二章探討九○年代台灣社會環境、藝文發展、藝評潮流;以及重要展覽與媒體之間的關係。

第三章以聯合報藝文版為主要對象,探討藝術新聞中的論述分析、表現模式與評論特色。

第四章檢視九○年代新聞藝術評論的批判策略、批評意識及其侷限,並且提出新聞藝術評論與一般傳統的藝術評論之間的差異比較。

第五章結論,歸結研究發現且提出新聞藝術評論未來的發展方向及建議。

新聞藝術評論是站在當下來觀察整體藝文環境的,在批判方式、侷限和考量上皆以新聞價值為論述前提。

它對社會環境的呼應層面,仍只停留在事件的描述與意見的傳達上,並無法形成積極的批評與對話效果,也不具明顯的立場和企圖。

雖然新聞藝術評論受限於媒體經營的現實因素,並無完全發揮深入探討的批評功能;但就其反映在新聞處理的方式、藝文議題的呈現與評論效果上,卻是一種既反映看法意見,又符合現實需求的實用藝評方式。

JournalisticartcriticismisavagueconceptinTaiwan.Additionally,therole,functionandfeaturesofjournalisticartcriticismhavenotbeenprobedindetailsofar.Thisstudy,therefore,takesJournalisticartcriticismin90sasasubject,andtakesnewspapereditorialsasresearchtarget.TheresearchpurposeistounderstandthegeneralsituationafterthedeclarationoftheendofmartiallawinTaiwan.Thisthesisiscomposedoffivechapters,applyingtheanalysisofartcriticism,assistingbytheresearchmethodologyofcommunications,sociologyandjournalism.Thefirstchaptermakesaninterpretationofthescopeofthisresearch,terminologyandliteraturereview,andfurtherraisesanoutlineofresearchquestionsandmethodology.Chapter2exploresthesocialenvironment,literaryandartdevelopment,andthestreamofartcriticisminthe90sofTaiwan.Thischapteralsodiscussestherelationshipbetweencrucialexhibitionsandmedia.Then,focusingontheliteraryandartsessionontheUnitedDaily,chapter3examinesthestatement,expressionandfeaturesofnewsartreports.Chapter4,then,analyzesthecriticaltactics,ideologyandthelimitationof90sjournalisticartcriticism.Thischapteralsocomparesthedifferencebetweenjournalisticartcriticismandtraditionalartcriticism.Chapter5concludestheresearchfindingsandmakesanopiniononthedevelopmentofjournalisticartcriticism.Journalisticartcriticismobservestheliteraryandartworldonaspatiotemporalsnapshot.Newsvalue,inconsequence,istheprerequisiteofthemethod,scopeandpurpose.Whenitcomestotheinteractionwithsocialenvironment,itjustdescribeseventsandtransmitsopinions,butlacksforneithereffectsoncommentaryanddialoguesindepth,norobviousviewpointsandattempts.Thoughtherealisticfactorsofmediamanagementlimitjournalismartcriticism,resultingintheinsufficiencyofinsightandfunctionofcriticism,itisapracticalartcriticismwhichbothreflectsopinionandfulfillsrealisticneeds. 目錄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第二節研究範圍與名詞釋義………………………………………2一、研究範圍……………………………………………………3二、名詞釋義……………………………………………………41.藝術評論(藝術批評)………………………………………42.新聞藝術評論………………………………………………83.特稿與專欄…………………………………………………11第三節文獻回顧……………………………………………………13一、社會藝文環境………………………………………………13二、藝文環境與藝評論述………………………………………16三、藝文論述與媒體趨勢………………………………………17第四節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19一、研究問題……………………………………………………19二、研究方法與架構……………………………………………20第二章九○年代台灣藝文環境與藝術評論………………………23第一節邁向多元的台灣主體論述:政治與社會文化的描述……23一、反支配、求自主的政治訴求………………………………23二、族群融合與多元文化的主張………………………………24三、經由全球化的參與取得國際認同…………………………25四、藉由媒體所形塑而成的自由討論平台……………………26第二節多元與批判:九○年代的台灣美術………………………………27第三節九○年代藝評論述中的意識潮流…………………………………33第四節九○年代的展覽與報導的對照分析………………………………39第五節小結…………………………………………………………………41第三章藝術新聞的評論分析………………………………………………44第一節藝術新聞報導的關注議題─以九○年代聯合報藝文版為例……44第二節藝術新聞中的論述分析與表現模式………………………………54第三節藝術新聞中的評論特色……………………………………………59第四節藝文記者角色分析…………………………………………………65第五節小結…………………………………………………………………70第四章九○年代新聞藝術評論的批判策略、批評意識及其侷限………72第一節新聞藝術評論與九○年代社會藝文環境的呼應關係……………72第二節藝術評論的新聞性處理……………………………………………76第三節藉由新聞評論涉入藝文議題………………………………………82第四節新聞藝術評論的撰寫概念…………………………………………86第五節小結…………………………………………………………………92第五章結論…………………………………………………………………95第一節研究發現……………………………………………………………95第二節研究限制……………………………………………………………96第三節研究建議與展望……………………………………………………98參考文獻………………………………………………………………………101附錄A:九○年代的重要展覽及報導篇數對應表…………………………111附錄B:九○年代聯合報藝文版面報導篇目分類…………………………116附錄C:九○年代聯合報藝文版面報導篇目分類中57則具藝術評論性質的特稿報導列表…………………141附錄D:九○年代聯合報藝文版上的《專家看法》專欄摘錄……………180附錄E:陳長華簡介與訪談摘錄資料………………………………………181附錄F:九○年代聯合報藝文版上的專欄列表……………………………188附錄G:參考文章列表………………………………………………………194 中文王民,1981,《新聞評論寫作》。

台北:聯合報社。

王一川,2001,〈批評的理論化─當前學理批評的一整新趨勢〉,《文藝爭鳴》94期:54-57。

王大用,1988,〈談藝術批評〉,《復興崗學報》39期:409-415。

王亞伶,1994,〈媒體與藝文資訊〉,《文訊》68期:27-28。

王甫昌,2002,《台灣社會》。

台北:巨流出版社。

王洪鈞,1989,《新聞採訪學》。

台北:正中書局。

王秀雄,2006,《藝術批評的視野》。

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王哲雄,1987,〈談「藝術批評」〉,《雄獅美術》200期:139-141。

王福東,1993,〈文字工作者與市場效應〉,《雄獅美術》264期:31-32。

王燕茹,1994,〈以客觀的比描寫事實〉,《文訊》68期:28-29。

王韻茹,2000,〈台灣媒體大勢〉,《動腦》290期:26-31。

王嘉驥,2005,〈中心關照年代的新台灣圖像〉。

頁11-14,收錄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編,《立異─九○年代台灣美術發展》。

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尤傳莉,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政治‧權力》。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朱元鴻,2002,〈台灣的現代性與後現代姓〉。

頁493-540,收錄於王振寰編,《台灣社會》。

台北:巨流出版社。

白雪蘭,1997,《台灣西洋美術思想起》。

台北:新莊市公所出版。

石瑞仁,1998,〈藝術場域中的欲望會診〉,《藝術家》279期:339-342。

石瑞仁,2005,〈媒體與消費時代的台灣當代藝術思維〉。

頁21-25,收錄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編,《立異─九○年代台灣美術發展》。

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何慧芬,1993,《藝術概論》。

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李喬,2004,〈「台灣主體文化」建構的理論與實務〉。

頁27-50,收錄於施正鋒編,《人文社會》。

台北: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台灣心會。

李丁讚,2005,《凝聚台灣生命力》。

台北:巨流出版社。

李明明,1989,〈藝術批評的本與末〉,《當代雜誌》44期:10-17。

李俊賢,2001,〈九○年代台灣當代藝術之邊陲意識─以高雄地區之發展為例〉。

頁130-151,收錄於林小雲、王品驊編,《流變與幻形:當代台灣藝術‧穿越九○年代》。

台北: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欽賢,1996,《台灣美術閱覽》。

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欽賢,2000,〈從福爾摩沙到動盪孤島─尋索台灣美術〉,《現代美術》92期:57-60。

李建興計畫主持,楊國賜研究主持,1988,《社會大眾藝文興趣取向之研究》。

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沈征郎,1992,《實用新聞編採寫作》。

台北:聯經出版社。

林大椿,1986,《新聞評論學》。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林谷芳,1997,〈期待自主專業的評論文化〉。

頁12-15,收錄於楊智富編,《台灣藝評檔案1990-1996》。

台北: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林伯欣,2000,〈九○年代後期當代藝術策略的論述形構:兼論台灣美術主體位置的流變〉,《中外文學》343期:4-40。

林伯欣,2001,〈未完成的絕望—後九○年代台灣美術的新世代〉,《今藝術》101期:31-37。

林伯欣,2003,〈再會台灣美術史—後九○年代的學術場景與研究趨向〉,《今藝術》126期:43-45。

林信華,2004,《二十一世紀新社會學─漂泊的台灣社會》。

台北:新視野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林裕祥採訪、撰文,1993,〈台灣美術文字工作者的當代處境〉,《雄獅美術》264期:33-44。

林惺嶽,1997,《渡越驚濤駭浪的台灣美術》。

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呂郁女,1994,《邁向21世紀的台灣》。

台北:正中書局。

呂清夫,1994,〈呷緊弄破碗〉,《炎黃藝術)》61期:65-68。

呂清夫,1997,《藝術批評與藝壇生態(上)》。

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洪鎌德,1998,《21世紀社會學》。

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

吳俊,2001,〈當行規遭遇挑戰時─文學批評的一種困境〉,《文藝爭鳴》95期:55-59。

南方朔,1997,〈從文化結構觀察台灣藝評的文化關懷〉。

頁10-11,收錄於楊智富編,《台灣藝評檔案1990-1996》。

台北: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尚言,1994,〈文化花瓶?花瓶文化?〉,《文訊》68期:31-32。

周天瑞,1998,〈政治介入媒體,社會很難不亂〉,《新新聞》609期:42。

周忠厚,2002,《文藝批評學教程》。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周慶祥、方怡文,2003,《新聞採訪寫作》。

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徐佳士,1991,《民國七十九年度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姚一葦,1996,《藝術批評》。

台北:三民書局。

姚里軍,1994,《新聞寫作藝術與技巧》。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

邵華澤,1996,《新聞評論概要》。

北京:人民日報。

神林衡道、潮江宏三、島本浣主編,潘幡譯,1996,《藝術學手冊》。

台北:藝術家出版社倪再沁,1993a,〈台灣美術文字工作者的階段性困境〉,《雄獅美術》264期:23-26。

倪再沁,1993b,〈藝術批評之理論與實際(上)〉,《藝術家》222期:363-372。

倪再沁,1994,〈南北當代美術性格的初步觀察〉,《炎黃藝術》61期:81-84。

倪再沁,1995a,〈中國水墨‧台灣趣味─台灣水墨發展之批判〉,《藝術家》244期:150-159。

倪再沁,1995b,〈水墨的建立、崩解與重探─台灣水墨發展的在沉思〉,《藝術家》246期:138-149。

倪再沁,1995c,《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

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倪再沁,2005,《台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雜誌30年版》。

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馬驥伸,2000,〈大眾媒體的品味與受眾的互動影響〉,《社教雙月刊》98期:11-13。

陸蓉之,1994,〈觀察九○年代台灣藝壇─新筍出頭天〉,《炎黃藝術》61期:69-72。

陸蓉之,1994,〈淺談九○年代台灣的美術教育〉,《現代美術》54期:10-11。

陸蓉之,1998,〈慾望的生與滅─看一九九八台北藝術雙年展:欲望場域〉,《藝術家》278期:327-331。

陸蓉之,2005,〈1990年代台灣當代藝術中的內省式自我認同〉。

頁6-7,收錄於臺北市立美術館編,《立異─九○年代台灣美術發展》。

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莊雅仲,2004,〈社會運動作為一種志業─1990年代台灣社會運動網路的形成〉。

頁99-140,收錄與廖炳惠編《重建想像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夏鑄九,2001,〈全球化過程中臺灣社會的挑戰—跨界生產網路vs.跨界的政治〉,《都市與計畫》28卷4期:413-420。

傅錫壬,1996,〈對台灣社會多元化的省思〉,《文訊》131期:48-49。

馮建三,2002,〈台灣媒體八十年1921-2002〉,《二十一世紀》74期:119-126。

馮建三,2005,《自由十講》。

台北:玉山社。

高千惠,1998,《當代文化藝術澀相》。

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高千惠,2004,《藝種不原始》。

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陳長華,1994,〈報紙藝術資訊的傳播〉,《文訊》68期:33-34。

陳長華,1998,〈陳進先生和他的知音〉,《藝術家》277期:324。

陳長華,1998,〈失門面的美術館〉,《藝術家》279期:338。

陳長華,2004,《台灣當代美術大系─抒情印象繪畫》。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長華,2006,〈如果藝文版還有明天─2005年報紙視覺藝術報導觀察〉。

頁35-36,收錄於藝術家出版社編,《2005年台灣視覺藝術年鑑》。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敦源、韓智先,2000,〈是誰告訴人民他們要什麼?媒體、民意與公共議題設定〉,《研考雙月刊》215期:19-31。

陳瑞文,1991,〈美感的存在─是歷史文化社會的裂隙下所憧憬的真理〉,《現代美術》35期:19-31。

連德誠,1993,〈談台灣的藝術寫作〉,《雄獅美術》264期:27-30。

翁秀琪,1998,《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

台北:三民書局。

黃才郎,2005,〈館長序〉。

頁4,收錄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編,《立異─九○年代台灣美術發展》。

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黃光男,1998,《台灣畫家評述》。

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黃光男,1998,《台灣地區現代美術的發展》。

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黃俊傑,1995,《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

台北:正中書局。

黃海鳴召集、紀錄、整理,1991,〈台灣美術評論環境座談會〉,《雄獅美術》242期:96-113。

黃海鳴,1993,〈文字工作者的角色與功能〉,《雄獅美術》264期:20-22。

黃海鳴,1997,〈藝評面向的殘缺拼圖與串流〉。

頁30-37,收錄於楊智富編,《台灣藝評檔案1990-1996》。

台北: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黃海鳴,2005,〈挑選十七種的立體空間詩學─思考九○年代有關環境、空間、裝置的一些創作〉。

頁30-34,收錄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編,《立異─九○年代台灣美術發展》。

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黃寶萍,1996,《台灣美術影像閱讀》。

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彭吉象,1994,《藝術學概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曾芳玲,2000,〈創作意識與時代品味─九○年代幾個形式的趨勢〉。

收錄於曾媚珍等編,《台灣美術與社會脈動》。

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郭正亮,1999,〈多媒體不等於多元化〉,《數位時代》6期:26。

郭繼生,1981,〈淺談藝術批評〉,《藝術家》74期:76-78。

郭繼生,1989,〈當代藝術發展與藝術批評的實踐〉,《藝術家》175期:94-96。

郭繼生,1996,《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的探索》。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郭慧敏、黃珍珍,2000,〈台灣媒體問題重重〉,《動腦》290期:67-70。

葉玉靜編,1994,《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前九○年代台灣美術論戰選集》。

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葉啟政,2004,〈一塊撕裂的土地─臺灣人失落的國族認同迷失〉。

頁315-334,收錄於廖炳惠編《重建想像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社委員會。

張奕財,2000,《現代美術及台灣美術期刊之藝評論述內容分析:1990至1999年》,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茂桂,2002,〈多元主義、多元文化論述在台灣的形成與難題〉。

頁223-273,收錄於薛天棟編,《台灣的未來》。

台南: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

楊智富主持,羅文祥、陳景梁紀錄,潘卓文整理,1993,〈美術/媒體/文字的性格與區隔座談會〉,《雄獅美術》264期:54-63。

楊智富採訪、撰文,1993,〈美術文字論述的瓶頸與危機〉,《雄獅美術》264期:46-53。

楊新敏,1998,《新聞評論學》。

蘇州市:蘇州大學出版社。

楊惠菁,1994,〈藝文資訊的傳播〉,《文訊》68期:34-35。

楊瑞彬,1991,〈做為社會現象的藝術─對藝術的社會考察〉,《現代美術》37期:84-94。

廖新田,2004,〈描述、分析、詮釋,藝術評論的基本要則〉,《藝術觀點》23期:26-30。

廖新田,2006,〈當代藝術的興起〉。

頁110-129,收錄於邱慧珠編,《台灣的美術》。

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

劉怡芳,2001,《藝文活動行銷傳播策略之研究─以報社贊助達型展覽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路況,1996,〈在脫節的時間中─台灣文化的主體性問題〉,《現代美術》64期:17-19。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

台北:心理出版社。

錢震著,鄭貞銘、張世民、呂潔華增修,2003,《新聞新論》。

台北:五南書局。

鄭貞銘,1978,《新聞採訪與編輯》。

台北:三民書局。

盧世祥,2005,〈被媒體拖累的台灣社會〉,《TaiwanNews財經文化周刊》195期:頁195。

薛天棟,2002,〈台灣社會的亂象及其理順〉。

頁585-595,收錄於薛天棟編,《台灣的未來》,台南: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

賴素玲,1998,《不確定的友情─美、英、荷、法博物館與媒體關係研究》。

台北: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

謝里法,1997,《探索台灣美數的歷史視野》。

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謝長廷,1987,〈民族、自決、救台灣〉。

頁243-248,收錄於張富美編,《台灣問題論文集》。

台北:台灣文庫。

謝東山,1996a,〈建構自主的台灣美術〉,《現代美術》64期:8-16。

謝東山,1996b,《殖民與獨立之間:世紀末的台灣美術》。

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謝東山,1998,〈西方藝術批評的起源〉,《現代美術》76期:54-56。

謝東山,1997,〈論述中的修辭策略:藝評中的藝評理論〉。

頁16-29,收錄於楊智富編,《台灣藝評檔案1990-1996》。

台北市: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謝東山,2001,〈傳統的藝術思維及表現:九○年代〉。

頁70-99,收錄於林小雲、王品驊編《流變與幻形:當代台灣藝術‧穿越九○年代》。

台北:財團法人世安文教基金會。

謝東山,2005,《台灣美術批評史》。

台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謝東山,2006,《藝術批評學》。

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檢訊,1991,〈藝訊與藝評的界線〉,《雄獅美術》242期:85-87。

蕭新煌,1995,〈轉型的台灣社會學與轉型的台灣社會:個人的幾點觀察〉,《中國社會學》18期:1-15。

蕭新煌,1996,〈多元文化過程中社會與國家關係的重組〉。

頁355-377,收錄於徐正光、蕭新煌編《台灣的國家與社會》。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蕭新煌,2002,《台灣社會文化典範的轉移》。

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

蕭瓊瑞,1992,〈1991年台灣藝評報告〉。

收錄於蕭瓊瑞編,《1991台灣藝評選》。

高雄:炎黃藝術文教基金會。

蕭瓊瑞,1994,〈九○年代的台灣美術史研究〉,《炎黃藝術》61期:85-90。

瞿文芳,2001,〈台灣的民主化與媒體的發展〉,《國家政策論壇》1卷3期:112-117。

羅青,1981,〈塑造中國藝術批評的新形象〉,《藝術家》74期:108-111。

蘇明如,2001,《九○年代台灣文化產業生態之研究》。

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振明,1995,〈美術導賞的理念與策略研究〉,《台灣美術》29期:8-46。

蘇振明,1997,〈美術館的導賞教育與社會功能〉,《現代美術》70期:34-41。

Alexander,VictoriaD.著,張正霖、陳巨擘譯,2006,《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

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Babbie,Earl.著,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台北:時英出版社。

Barthes,Roland.著,溫晉儀譯,1998,《批評與真實》。

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Brooks,BrianS.等著,李利國、黃淑敏譯,1995,《當代新聞採訪寫作》。

台北:周知文化出版社。

Feldman,EdmundBurke.著,倪伯羣譯,1981,〈藝術評論的要義〉,《藝術家》74期:90-100。

Foucault,Michel.著,王德威譯,1993,《知識的考掘》。

台北:麥田出版社。

Heinrichs,Werner.&ArminKlein,吳佳珍&于禮本譯,2004,《文化管理A-Z》。

台北:五觀藝術事業有限公司。

ICT生活型態研究中心編著,1991-2000,《ICT行銷資料年鑑》。

台北:總研社公司。

McQuail,Denis.著,陳芸芸、劉慧雯譯,2001,《最新大眾傳播學理論》。

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Venturi,Lionello.著,遲軻譯,2005,《西洋藝術批評史》。

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

Wolff,Theodore.F.&GeorgeGeahlgan著,滑明達譯,1998,《藝術批評與藝術教育》。

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

外文Barrett,T.,1994,“ArtCriticism,”http://www.art.unt.edu/ntieva/artcurr/crit/.(2006.02.21瀏灠)Berger,John,1972,WaysofSeeing.London:Penguin.Berger,Maurice,1998,“Introduction:TheCrisisofCriticism,”inTheCrisisofCriticism,NewYork:TheNewPress.Brenson,Michael,“ResistingtheDangerousJourney:Thecrisisinjournalisticcriticism,”http://homepage.newschool.edu/~quigleyt/vcs/brenson-crisis.pdf.(2006.05.01瀏灠)Feldman,EdmundBurke,1993,PracticalArtCriticism.NewJersey:PrenticeHall(Facsimileedition).Feldman,EdmundBurke,1972,VarietiesofVisualExperience.NewYork:H.N.Abrams.Johanson,P.,1979,“AnArtAppreciationTeachingModelforVisualAestheticsEducation.”Studiesinarteducation,20(3),Pp.4-44.Mittler,G.A.,1994,ArtinFocus.Ph.D.thesis.Texas:TechUniversity.Miller,Keith,“JournalisticCriticism:Popularentertainmentorpopulistcritique?”http://www.keith-miller.com/writing/journalism.html.(2006.05.01瀏灠)Sayre,HenryM.,1995,WritingaboutArt.NewJersey:PrenticeHall(2edition).Simpson,J.A.andWeiner,E.S.C.,1989,TheOxfordEnglishDictionary.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White,D.M.,1950,“Thegatekeeper:acase-studyintheselectionofnews.”Pp.383-390inJournalismQuarterly.27.Weaver,D.andWilhoit,C.G..1986,TheAmericanJournalist.Bloomington,IN:UniversityofIndianaPress.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藝文活動行銷傳播策略之研究--以報社贊助大型展覽為例 2. 現代美術及臺灣美術期刊之藝評論述內容分析:1990至1999年 3. 媒體對西班牙前衛藝術的報導與台灣藝術發展之關係—以戒嚴時期的《聯合報》為例 4. 博物館與媒體合作行銷超級特展之模式與效益─以國立歷史博物館梵谷展為例 5. 國內現代戲劇類藝術評論環境評析 6. 台灣視覺藝術計畫案之研究-以1997-2005年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為例   1. 蘇振明,1997,〈美術館的導賞教育與社會功能〉,《現代美術》70期:34-41。

2. 瞿文芳,2001,〈台灣的民主化與媒體的發展〉,《國家政策論壇》1卷3期:112-117。

3. 蕭瓊瑞,1994,〈九○年代的台灣美術史研究〉,《炎黃藝術》61期:85-90。

4. 謝東山,2006,《藝術批評學》。

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5. 謝東山,1998,〈西方藝術批評的起源〉,《現代美術》76期:54-56。

6. 謝東山,1996a,〈建構自主的台灣美術〉,《現代美術》64期:8-16。

7. 路況,1996,〈在脫節的時間中─台灣文化的主體性問題〉,《現代美術》64期:17-19。

8. 廖新田,2004,〈描述、分析、詮釋,藝術評論的基本要則〉,《藝術觀點》23期:26-30。

9. 楊瑞彬,1991,〈做為社會現象的藝術─對藝術的社會考察〉,《現代美術》37期:84-94。

10. 郭慧敏、黃珍珍,2000,〈台灣媒體問題重重〉,《動腦》290期:67-70。

11. 郭繼生,1989,〈當代藝術發展與藝術批評的實踐〉,《藝術家》175期:94-96。

12. 郭繼生,1981,〈淺談藝術批評〉,《藝術家》74期:76-78。

13. 郭正亮,1999,〈多媒體不等於多元化〉,《數位時代》6期:26。

14. 黃海鳴,1993,〈文字工作者的角色與功能〉,《雄獅美術》264期:20-22。

15. 連德誠,1993,〈談台灣的藝術寫作〉,《雄獅美術》264期:27-30。

  1. 國內現代戲劇類藝術評論環境評析 2. 台灣報紙的表演藝術評論之研究─以民生報為例 3. 形式主義美術批評研究-兼探戰後初期臺灣美術批評(1950-60年代) 4. 詩如畫,畫如詩?藝術評論家波特萊爾 5. 在隱匿與現身之間:解嚴後台灣女性藝術的身體書寫 6. 現代美術及臺灣美術期刊之藝評論述內容分析:1990至1999年 7. 應用灰色系統理論於藝術評論權重因子之分析 8. 臺灣現代水墨批評研究 9. 一泡而紅:珍珠奶茶的國際意象 10. 臺灣「獨立策展人」在藝術場域中之文化生產者角色---以2000年至2006年臺北雙年展為例 11. 日治時期台灣風景畫中廟宇主題繪畫作品之研究 12. 美術走向與族群認同-二戰後台灣藝術文化論述的內在衝突 13. 國內專利鑑價議題論文回顧之研究 14. 影像與國族建構-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日據時代影片《南進台灣》為例 15. 從藝術雜誌觀察台灣藝術生態的互動關係--以《雄師美術》雜誌為例(1971-1996)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