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 - 我們的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復育是人類獵捕濫殺,後而保育野放,再加上法律介入獵捕文化的複雜議題。
眼見鹿群危害珍貴森林及蝴蝶幼蟲棲地,控制管理勢在必行,但究竟是要捕捉結紮?異地復育?
JumptoNavigation
JumptoMaincontent
您在這裡首頁
梅花鹿
轉角遇到鹿
2014/12/08
轉角遇到鹿
顯示之日期
201412/08
摘要
梅花鹿慧黠靈動的雙眼,一身美麗的外表,搭配卡通造型,廣受大小朋友的喜愛。
不過這隻動物明星,最近卻在南台灣引發了一連串生態破壞,成了遭人嫌棄的害獸…
粒粒渾圓飽滿,鮮紅碩大的火龍果,垂掛在狹長的仙人掌葉上。
十一月的屏東,正值火龍果產季,農戶除了煩惱鳥害,在果實套上黑網袋,還得防範附近梅花鹿來啃食。
「每天我都要站衛兵」神出鬼沒的梅花鹿,讓古佐竹半夜無法好好睡覺,必須神經緊繃盯著果園,保護市價不斐的火龍果,甚至想出在早晚燃放鞭炮,驅趕鹿群的招數。
「這都是墾丁國家公園野放出來,想做保育的」古佐竹無奈地說。
瀏覽台灣地圖,鹿場、鹿港、鹿谷、鹿草…,台灣有許多鄉鎮以鹿為名,說明這裡過去曾是鹿之島、鹿的天堂,卻在荷治時期開始,因梅花鹿毛色鮮豔,茸肉營養而遭大量捕殺,導致1969年後逐漸在野外消失。
因應國際保育潮流,台灣在1984年進行梅花鹿復育,以台北動物園的鹿群為種源,在墾丁設置復育區,之後陸續野放了兩百頭。
自從雲豹消失後,梅花鹿已經沒有天敵,在野外經過二十年的繁衍,墾管處推估鹿群數量已有兩千隻,族群蹤跡從當初的墾丁復育站,擴散到整個恆春半島。
然而,梅花鹿雖然可愛,卻是不折不扣的草食動物,鹿群一增加,受影響的就是植被的演替與消長。
金黃色的下翅,外緣還有三角狀的黑色斑紋,保育類的「黃裳鳳蝶」幼蟲偏愛以「異葉馬兜鈴」為食草。
這種馬兜鈴已經被農委會列為野外瀕絕物種,不料梅花鹿數量劇增,啃食踐踏墾丁國家公園內的野生馬兜鈴,造成稀有的蝴蝶食草一再減少,可想而知,黃裳鳳蝶的數量勢必也受到影響。
墾丁國家公園內還有一處「高位珊瑚礁」生態保護區,經過數萬年板塊擠壓,珊瑚礁從海裡抬升,熱帶雨林、季風林植群、毛柿母樹林等珍貴植群,就生長在礁石上頭。
為了保存這些礁石奇木,墾管處特別劃設保護區,禁止閒人靠近,沒想到梅花鹿卻趁機而入。
在礁林底下,常可發現梅花鹿的排遺,鹿群為了休憩 「開疆闢土」破壞植被,啃食、磨擦珍貴樹種的樹皮。
林試所恆春研究中心主任王相華指出,當森林底下的小樹、小苗被鹿群吃光,森林底層遭淨空,將導致森林的更新停滯,嚴重的話還會衍生強勢外來種(像是銀合歡)入侵,珍貴的高位珊瑚礁森林有可能不保。
梅花鹿在墾丁山林繁衍二十年,牧草農作受鹿群干擾層出不窮。
當地居民心存鹿群是墾管處放出來的想法,抗議與求償不斷,主管機關只好免費協助農民架圍籬。
「幫農民架圍籬,完全是在敦親睦鄰」墾管處保育課技佐胡景程指出,台灣並沒有野生動物造成損壞,須由政府賠償的法律規定。
當居民覺得梅花鹿復育過多,相較於其他台灣瀕臨絕種動物,「兩千頭梅花鹿甚至比櫻花鉤吻鮭還少,可能只比台灣黑熊多一點而已」。
另一方面,受益於梅花鹿群,過去靠山吃山的墾丁社頂聚落,順勢發展生態旅遊行程,帶客賞鹿。
胡景程也指出,梅花鹿在恆春半島所帶來的影響,不是只有農損而已,其實鹿群也為地方創造了許多觀光財。
梅花鹿,原是人見人愛的動物明星,現在成了遭人嫌棄的害獸。
復育是人類獵捕濫殺,後而保育野放,再加上法律介入獵捕文化的複雜議題。
眼見鹿群危害珍貴森林及蝴蝶幼蟲棲地,控制管理勢在必行,但究竟是要捕捉結紮?異地復育?或仿效歐美開放狩獵?梅花鹿的未來為何,主管機關可得動腦筋想策略。
學科
動物
縣市
屏東縣
恆春鎮
關鍵字
棲地復育,生態保育,梅花鹿,黃裳鳳蝶,馬兜鈴,國家公園,墾管處,瀕危物種,保育類,野保法,保護區
梅花鹿慧黠靈動的雙眼,一身美麗外表,搭配卡通造型,廣受大小朋友喜愛。
不過這隻動物明星,最近卻在南台灣引發一連串生態破壞,成了遭人嫌棄的害獸…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錢志偉
攝影/剪輯葉鎮中
閱讀更多關於轉角遇到鹿
綠野明珠水蛙窟
2012/10/15
綠野明珠水蛙窟
顯示之日期
201210/15
摘要
這是一個最熱鬧卻最窮困的聚落,也是一個最美麗卻最陌生的地方,當歲月掩埋水蛙窟的風華,一群社區老人同心努力,想要展現綠野上的明珠之美…
熱鬧的恆春半島,一個大家都不陌生的地方,從台灣最南角鵝鑾鼻轉進台26線,沿途高崖風光,更是讓人熟悉,但是公路旁的水蛙窟社區,卻是許多人從沒聽過的地方。
水蛙窟聚落位於墾丁半島東側,一個相當古老的村落,居民散居在水蛙窟、坑內等小聚落裡,像是一顆顆明珠,隱身在綠野之中。
早期,恆春半島依賴捕魚維生,豐富的海洋資源,養活了居民,也富足了村落。
但是抓很多魚的時代,終究過去了!鼻頭角漁港的吳船長,早上捕魚航行,只釣到一頭鬼頭刀。
他說季節不對是原因,更大的問題,就是隨著環境變遷,海裡的魚越來越少。
吳船長堅持以傳統延繩釣法,只釣想抓的魚,但是一天的漁獲,卻只夠家庭食用。
他感嘆漁業快速沒落,鵝卵鼻一帶漁港,未來剩不到幾艘漁船。
日趨匱乏的海洋,讓居民在陸地找出路。
水蛙窟正逢一年一度的牧草採收季,居民尤阿媽跟在採收車後,賣力的翻動曬乾的牧草。
早期,有著緩坡地形的水蛙窟,遍生熱帶樹林,居民開墾後,大量種植瓊麻、地瓜和西瓜,到十多年前改種牧草。
尤阿媽說,不是因為牧草好賺,完全是因為村落都剩老人,牧草比較好照顧。
一捆捆的牧草,在機械化收割下,像蛋捲散布田野,不過看似大捆,價格卻相當低廉,居民其實賺不到錢。
海上抓無魚、陸地賺沒錢,水蛙窟社區裡的幾個聚落,人走屋空,漸漸埋沒在綠野間。
2008年,墾丁國家公園推動社區營造,選定水蛙窟為重點社區,並且在社區的牧草地上,挖掘一個人工濕地,恢復水蛙窟早期的生態景觀。
另外也邀請居民,一起保護濕地。
但是濕地完成後,社區營造並未如預期推動順利,因為村落人口稀少,加上老化,擔負推動的屏科大林業研究室,幾年來走得很辛苦。
二年前,屏科大林業研究室改變方法,引入想協助社區發展的朋友,在坑內聚落開設民宿的趙鳳山,進入社區組織,幫助聚落發展。
趙鳳山將老家改建成民宿,舒適簡單的房間外,保留原有的聚落紋理空間,趙鳳山希望以接待家庭的觀念,引導遊客親近聚落。
趙鳳山等人加入團隊,讓社區組織年輕化及活力化,一些導覽解說課程,陸續展開,除了學習生態旅遊知識,更重要是在不斷討論中,凝聚社區意識。
二年的訓練,培訓出多位解說員,社區展開導覽解說活動,也邀請墾丁地區的飯店業者,介紹水蛙窟社區,希望引入遊客。
居民面對這次的生態導覽,每位都很在意,開會到深夜,不斷討論細節,希望有最好的表現。
面對參訪的飯店業者,社區成員還是有些緊張,第一位解說員龔阿公,扛著傳統的三角網,下海捕魚苗。
捕撈完成,他接著示範恆春地區特有的數魚歌,一種以歌謠計算魚苗的方式,現今已經快要失傳。
海邊捕魚苗之後,參訪人員來到社區,遠方緩坡上有梅花鹿奔跑,因為墾丁國家公園的梅花鹿野放計畫,一些鹿群擴散到水蛙窟,食用當地牧草。
社區解說員介紹牧草地上的小濕地,表示社區很早就有濕地,後來因為開墾消失,現在恢復了,成為許多生物的重要水源。
黃昏時分,水蛙窟呈現寧靜的美感,社區舉行星光晚會,希望營造溫馨氣氛,讓大家體驗恆春半島的舒緩。
晚會中,參與業者說出心中感受,希望社區完整規劃,他們會提供飯店遊客,另一種旅遊墾丁的方式。
協助推動的墾管處人員,也希望提升國家公園的人文之旅,在接近社區時,更瞭解生態保育的重要。
四年來,屏科大陳美惠老師,帶著學生進入水蛙窟、社頂等聚落,努力推行生態旅遊,她想在恆春半島推動一場旅遊革命,翻轉長期以來,喧囂式的觀光旅遊。
水蛙窟的居民們,完成一次社區導覽,但是更多挑戰,依然在眼前,他們從害怕躲避,到勇於面對,因為他們知道,水蛙窟的美麗,終究要居民自己來守護。
學科
生活
縣市
屏東縣
恆春鎮
關鍵字
水蛙窟,墾丁,延繩釣,海洋生態,社區營造,生態旅遊,梅花鹿,觀光,生態保育,環境教育,屏科大林業研究室,陳美惠
這是一個最熱鬧卻最窮困的聚落,也是一個最美麗卻最陌生的地方,當歲月掩埋水蛙窟的風華,一群社區老人同心努力,想要展現綠野上的明珠之美…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郭志榮
攝影/剪輯陳志昌
閱讀更多關於綠野明珠水蛙窟
貓熊來台灣
2009/01/19
貓熊來台灣
顯示之日期
200901/19
摘要
爭議多年的貓熊終於還是來到台灣,在政治口水和動物園每天報告牠們的身體狀況、食量之外,其實你對貓熊了解多少呢?貓熊的來到已經成為事實,希望從這件事情上,大家能夠有一個不同的思考角度,這些野生動物真的有必要一再地遠渡重洋到異鄉嗎?我們在動物園裡看到的又是什麼呢?
貓熊來到台灣,帶來一陣瘋狂的貓熊熱,大家關注牠們的可愛外表,努力的分辨誰是團團,誰是圓圓、幾時生出下一代的時候,有些議題卻也被忽略了。
啃食竹子、玩耍嬉戲,貓熊的模樣可愛逗趣,深受歡迎。
從唐朝就被當成外交禮物,但貓熊的命運從來都不是牠自己所能掌控的。
2008年12月23日,在動保團體抗議下,編號第588和587的貓熊,團團和圓圓還是來到了台灣。
貓熊來台灣在之前就引發不少爭論,有人期待、有人反對,但貓熊的生態保育問題,卻很少人重視,動物園先是安排人員受訓又是準備貓熊來台的前置作業,政府大費周章花了一千多萬,台北市立動物園認為這除了是物種的保存外,明星物種來台灣,還能提升台北市立動物園的國際曝光度。
在人為開發下,貓熊的棲地破碎,再加上獵捕的壓力,全中國的野生貓熊大約剩下一千六百隻左右,是屬於華盛頓公約附錄一的瀕臨絕種動物,在動保團體的抗議下,中國政府目前停止把貓熊當成外交禮物,大部分的貓熊都是用租借或研究的模式送到國外。
2008年5月經歷四川大地震後,中國政府擔心貓熊的保護會有問題,更是把貓熊分散到中國各地。
現在陸續也有其他的動物園用物種交換的方式跟中國洽談,動物園之間用物種交換的方式雖然可以降低該物種在當地的風險,也能增加動物園內的動物種類,但這樣的作法還有很多討論的空間存在。
台灣這次用長鬃山羊和梅花鹿和中國交換,雖然不用像其他國家一樣,每年要付出一百萬美金的保育經費給中國,但是為了照護貓熊,台北市立動物園還另外編列了高達三千多萬的費用,其中包含了新光集團捐贈的造價三億一千萬的新光特展館也就是俗稱貓熊館的維護費用。
雖然動物園強調這筆費用並非貓熊專用,但藉由旗艦物種來帶動其他本土保育類動物的作法,但這樣的後果可能會產生明星動物,變相鼓勵大家對動物有差別待遇。
在動物園提報的預算表中,也可以看見部分動物的研究經費被減列。
和貓熊相比,台灣的特有種,台灣黑熊研究的經費就少得可憐,同樣都是屬於華盛頓公約瀕臨絕種的動物,野生的台灣黑熊數量大約只剩下兩三百隻,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也不免替台灣黑熊叫屈。
尤其新物種進駐台灣,通常都被包裝成喜事大肆宣傳,加上商業炒作,讓人忽略生態保育的價值,在看到貓熊商機之後,高雄的壽山動物園也表示將從中國廣州香江動物園引進白老虎,但如果是以研究為目的,新竹的六福村動物園就已經有白老虎,根本就不需要再引進。
引進新奇物種,是研究是商機?開設動物園到底是要讓動物開心?還是要滿足人類的私慾?
這些原本生活在野外的動物們,來到人工飼養的環境,縱使工作人員精心布置,給予牠們舒適的環境,也盡力地妥善的照料,但仍比不上天然環境的開闊自在,像這隻亞洲黑熊就出現了刻板動作,不停地來回踱步。
高大凶猛的棕熊,也成了小朋友眼中溫驯的布偶,動物園所扮演的功能,已經不再只是展示動物而已。
現在台灣的動物園正在慢慢轉型,像是在解說中加入野生動物的處境。
但未來,是否能發展成野生動物的避難所呢?
圈養這些珍稀野生動物的作法,在保育上或許現在仍有意義,但最終目的還是希望藉著研究跟繁殖,增加牠們在野外的族群數量。
從中國野放人工圈養貓熊的經驗來看,與其花大錢繼續圈養的族群,不如增加在原地保育的研究。
最近幾年,中國陸續擴大野生貓熊的保護區之後,用嚴刑峻法減少人為干擾,發現野外貓熊的族群數量有增加的趨勢,這也是告訴我們不需要人類干預,動物自然就會繁衍下去。
在寒冷的冬陽下,被圈養的野生動物們,安靜的躲在屬於自己的角落,和孩子們的歡笑、尖叫聲形成強烈對比。
動物園一直以來都扮演著提供孩童歡笑的場所,但隨著保育觀念的改變,動物園的角色已經從遊客導向,逐漸轉變以動物福祉為優先。
在動物園裡的動物,變成是人類省思的最佳教材,為什麼牠們會失去自由!為什麼牠們會來到台灣?學會尊重動物的生命價值,是動物園未來所必須扮演的角色。
在這段等待貓熊會客的日子,你會不會多了些不同的想法呢?
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貓熊從食肉目動物演化到以取食竹子為主食,但很特別的是,雖然牠已經改吃竹子,但是身體仍是食肉目動物的構造,竹子因為熱量低,所以貓熊必須要不斷覓食,也就無法冬眠。
一隻成年貓熊大約可以活20-30年,大多時候貓熊都是屬於獨居的狀態,只有在繁殖期間才會雙雙對對。
學科
動物
縣市
台北市
文山區
關鍵字
貓熊,外交動物,圈養,明星物種,保育類,瀕臨絕種,動物福利,動物園,物種交換,長鬃山羊,梅花鹿,台灣黑熊,特有種,白老虎
爭議多年的貓熊終於還是來到台灣,在政治口水和動物園每天報告牠們的身體狀況、食量之外,其實你對貓熊了解多少呢?貓熊的來到已經成為事實,希望從這件事情上,大家能夠有一個不同的思考角度,這些野生動物真的有必要一再地遠渡重洋到異鄉嗎?我們在動物園裡看到的又是什麼呢?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林靜梅林燕如,撰稿林燕如
攝影陳柏諭張光宗,剪輯張光宗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動物
閱讀更多關於貓熊來台灣
社頂的未來心願
2008/01/11
社頂的未來心願
顯示之日期
200801/11
摘要
國家公園是社區的敵人還是朋友,成為國家公園設立後,常被探討的問題。
但是在墾丁國家公園的社頂地區內,一項新的關係正在建立,裡面有著國家公園的堅持,以及社區居民的未來心願。
社頂這個地名,你應該熟悉。
它位於墾丁國家公園的範圍內,每年冬季,許多熱愛大自然的人士,會到社頂珊瑚礁岩上,觀看猛禽出海的生態景觀。
或者是在小時候,參加畢業旅行,進入屬於林務局的墾丁森林公園,在社頂公園裡散步遠足。
但是隨著旅遊型態的改變,前往墾丁的遊客,多數往海邊擠,位在山上的社頂,走向沒落。
走進社頂社區,幾棟老舊的大型餐館,許多關門結束生意的店鋪,都顯示這裡曾有的繁榮,以及現今的荒涼。
為了找出社頂重生的機會,國家公園規劃一條生態旅遊路線,希望能找回社頂的春天。
這條毛柿林步道,位於梅花鹿自然復育中心的後方,一個高位珊瑚礁岩演化形成的森林地帶,幾十年的管制開發,保留這個地區的原始自然。
毛柿林生態步道,最主要的景觀,是這片毛柿樹的純林,它在日治時代被開發種植,林務局在幾十年的照顧下,形成一個區域廣大的森林。
冬季時刻走入這片毛柿林,沒有夏季的炎熱,反而覺得涼爽宜人,成為冬季遊客稀少的墾丁,一個新的旅遊區域。
在這片毛柿林的中心,有一棵十人合抱的榕樹,當地人早就知道榕樹的存在,但是始終沒有對外公開。
毛柿林生態步道的出現,邱文和先生是主要的推手,從小生長在社頂地區,他瞭解山中的一草一木,在協助墾丁國家公園復育梅花鹿後,他開始遊說國家公園,推動毛柿林步道的生態旅遊,為社區找出一條生路。
早期國家公園扮演管制角色,限制園區內社區的發展,至今思維開始轉變,在秉持保育生態的觀念下,開始思考與社區共榮共生的方式。
毛柿林生態步道的經營,採取總量管制,以及由社區居民負責導覽,並且步道保持原始自然,不做過多的人工設施。
遊客必須事先申請,在當地居民帶領下,才能在茂密的樹林內,找到一處處值得觀看的秘境。
社頂社區的再造計畫,墾丁國家公園推動數年,前期宣導保育觀念,並且訓練當地社區解說員,在社區居民與國家公園達成共識後,才開始一系列的生態旅遊導覽活動,並且進一步改造社區。
社頂居民為了再造社頂發展,多數人都願意投入保育巡守與導覽解說的工作,希望讓遊客重新認識社頂。
對於生態旅遊,常常是保育與破壞的兩面刃,一旦失控,就是一場生態災難。
因此,不斷的事後檢討,成為一個反思與改進的方式。
國家公園與園區社區的關係,常常處於一種緊張的狀態,國家公園怕居民破壞生態,社區居民嫌國家公園處處干涉。
但是在墾丁社頂地區,一種共榮的新關係被試驗著,社頂居民也期待以保育態度,走出未來的願景。
學科
植物,山林,文化
縣市
屏東縣
恆春鎮
關鍵字
社頂,猛禽,社區營造,賞鷹,生態旅遊,毛柿林,梅花鹿,國家公園,生態保育
國家公園是社區的敵人還是朋友,成為國家公園設立後,常被探討的問題。
但是在墾丁國家公園的社頂地區內,一項新的關係正在建立,裡面有著國家公園的堅持,以及社區居民的未來心願。
影片網址
工作人員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陳忠峰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文化
閱讀更多關於社頂的未來心願
綠島的美麗與哀愁
2001/11/12
綠島的美麗與哀愁
顯示之日期
200111/12
摘要
綠島能承受多少觀光遊客,才不會過度耗竭島上的自然資源,讓島嶼生態生生不息。
過去,曾經以交通承載量評估出一天兩千人的遊客人數,隨著綠島觀光發展,往來台東綠島之間船隻增加,進入綠島的觀光客也跳躍式成長。
大量遊客進入綠島威脅島嶼的生態環境,現在觀光利益與生態資源之間的拉鋸戰,已是綠島最主要的課題。
綠島的未來會如何?就看綠島人的抉擇。
早期綠島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島嶼,居民從事農作供日常生活所需。
民國六十年間,隨著台灣經濟起飛,飼養梅花鹿成為島上主要的經濟活動。
然而在民國七十年代中期,養鹿事業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觀光。
綠島觀光的發展關鍵在民國七十九年,綠島納入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管轄範圍,在東管處的推動下,綠島的觀光正式起飛,但現在隨著觀光業的蓬勃發展,負面的影響也漸漸地浮現。
大量的觀光遊客帶來的壓力,衝擊著綠島的海洋生態,珊瑚礁學會也因此將綠島列為長期追蹤的區域之一。
綠島的珊瑚擁有良好的生長環境,但依舊有被人為破壞、踩踏和被遊客帶走的危機,另外,為了供應遊客愛好綠島美食的需求,過度地捕撈魚類,業者這樣帶頭破壞,無非是殺雞取卵的行為。
觀光,不分日夜地耗竭綠島生態資源。
過去,曾經以交通承載量評估出一天兩千人的遊客人數,隨著綠島觀光發展,往來台東綠島之間船隻增加,進入綠島的觀光客也跳躍式成長。
大量遊客進入綠島,威脅島嶼的生態環境,現在觀光利益與生態資源之間的拉鋸戰,已經是綠島最主要和重要的課題。
學科
海洋,文化
縣市
台東縣
綠島鄉
關鍵字
觀光,環境負荷,遊憩壓力,東部發展,梅花鹿
綠島能承受多少觀光遊客,才不會過度耗竭島上的自然資源,讓島嶼生態生生不息。
過去,曾經以交通承載量評估出一天兩千人的遊客人數,隨著綠島觀光發展,往來台東綠島之間船隻增加,進入綠島的觀光客也跳躍式成長。
大量遊客進入綠島威脅島嶼的生態環境,現在觀光利益與生態資源之間的拉鋸戰,已是綠島最主要的課題。
綠島的未來會如何?就看綠島人的抉擇。
工作人員
採訪陳佳珣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海洋
閱讀更多關於綠島的美麗與哀愁
落入人間的梅花鹿
2000/11/20
落入人間的梅花鹿
顯示之日期
200011/20
摘要
三十年前,台灣梅花鹿因為經濟上的獵殺及棲地的被掠奪而在野外絕跡。
之後在墾丁國家公園的社頂地區,成功復育了台灣特有的梅花鹿亞種,也使得梅花鹿恢復了野外的生存能力,這是台灣野生動物保育的一項重要成就。
然而復育成功後,卻面臨了不能野放及棄養的問題。
野生動物保育法自民國1989年公告以來,不曾將梅花鹿列為保育類的野生動物來保護,一般的獵人或民眾可隨意去獵捕野放的梅花鹿,復育梅花鹿變成了繁殖家畜的諷刺。
今天復育真正要面對的挑戰,在於人是否能根據過去的教訓,建立人跟自然能夠永續相處的保育觀念。
梅花鹿是臺灣自然史的一部分,因為身上的白色花斑,因而有梅花鹿之名。
據史料記載,在遠古時代臺灣與大陸板塊相連結時,就有梅花鹿移入了。
隨著環境變遷演化為臺灣特有種,活躍海拔五百公尺內的丘陵與平原。
在臺灣歷史裡,鹿是先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並遍佈全台。
然而,十七世紀荷蘭人帶來經濟活動之後,開啟了梅花鹿在臺灣的大浩劫。
鄭成功光復臺灣,將平原大量開闢成田園,種植甘蔗與糧食作物,梅花鹿失去了與人競逐的最後空間。
史書中記載最後一隻梅花鹿,1969年出現於臺灣東部山區,此後野外的梅花鹿正式在人間宣告絕跡。
所幸,野生動物的保育逐漸受到世界各國重視,1974年成立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進行受威脅鹿種之研究計畫,臺灣梅花鹿列入其中。
1982年,經由東海大學甘素善博士提議,臺灣在多項有利梅花鹿復育的客觀條件下,1994年開始於墾丁國家公園社頂地區進行復育。
復育臺灣特有的梅花鹿亞種,是臺灣野生動物保育的重要成就,但是大環境的改變,保育工作面臨了當初未設想到的課題。
由於梅花鹿容易罹患人畜共通的結核病,而將之歸類為家畜,從此失去野生動物的資格,不再受到《野生動物保育法》的管理與保護。
師大生物系教授王穎表示,在不影響梅花鹿的基因多樣性與棲地植被的前提下,將部分鹿隻遷往別處合適地圈養或野放是可行的。
至於獵殺,則是得不到普遍的認同。
此外,梅花鹿的保育與資源利用正朝著經營管理的方向前進。
學科
動物
縣市
屏東縣
恆春鎮
關鍵字
梅花鹿,保育類,特有種,社頂公園,野生動物,野保法,王穎,生物多樣性
三十年前,台灣梅花鹿因為經濟上的獵殺及棲地的被掠奪而在野外絕跡。
之後在墾丁國家公園的社頂地區,成功復育了台灣特有的梅花鹿亞種,也使得梅花鹿恢復了野外的生存能力,這是台灣野生動物保育的一項重要成就。
然而復育成功後,卻面臨了不能野放及棄養的問題。
野生動物保育法自民國1989年公告以來,不曾將梅花鹿列為保育類的野生動物來保護,一般的獵人或民眾可隨意去獵捕野放的梅花鹿,復育梅花鹿變成了繁殖家畜的諷刺。
今天復育真正要面對的挑戰,在於人是否能根據過去的教訓,建立人跟自然能夠永續相處的保育觀念。
影片網址
顯示於首頁的學科
動物
閱讀更多關於落入人間的梅花鹿
每週一晚間十點
搜尋
關閉
延伸文章資訊
- 1臺灣國家公園|臺灣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
綠島族群可能為人為飼養後野放。群居,日行性,草食性。 棲地類型, 低海拔森林. 微棲地類型 ...
- 2台灣梅花鹿- 台灣網站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鹿之島,史書記載得很清楚:台灣山無虎,所以野鹿最繁,近山皆為原住民的鹿場。台灣從遠古的鹿群遍野,到荷據時代年產十萬張鹿皮,過度的濫捕及平原棲地 ...
- 3臺灣梅花鹿復育 - 墾丁國家公園
臺灣梅花鹿原本普遍分布於臺灣低海拔地區,因為捕獵及原有棲息地被破壞或佔用而自臺灣野外絕跡,墾丁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自1984年起展開一系列復育計畫。 ... 梅花鹿共有13個 ...
- 4臺灣梅花鹿 - 臺灣國家公園
- 5梅花鹿 - 我們的島
復育是人類獵捕濫殺,後而保育野放,再加上法律介入獵捕文化的複雜議題。眼見鹿群危害珍貴森林及蝴蝶幼蟲棲地,控制管理勢在必行,但究竟是要捕捉結紮?異地復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