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與創新 - 天下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知識管理與創新─ 閱讀天下文化《知識管理與創新:》面臨全球化及e化的風潮,企業競爭的舞台已延伸到世界各角落,因此,企業及組織必須變得更有效率才能生存並昌盛。

快速導覽 書籍介紹 相關影音 媒體報導 相關文章 相關活動 延伸閱讀 TOP 天下文化首頁 書籍 知識管理與創新 財經企管 知識管理與創新 尤克強著 絕版 我要收藏0 關鍵字 財經企管人文社科經營管理哲學與思潮 出版資訊 出版日期2001/09/30書號BCB242出版社天下文化裝幀平裝開本14.8×21cm印刷規格黑白ISBN957-621-920-5頁數190重量310g 知識管理與創新 尤克強著 絕版 使企業更有效率的致勝關鍵面臨全球化及e化的風潮,企業競爭的舞台已延伸到世界各角落, 因此,企業及組織必須變得更有效率才能生存並昌盛。

本書介紹知識管理的基本觀念、實踐策略、如何衡量知識資產, 書中並舉許多國內外著名企業實行知識管理成功的案例 ──如微軟、3M、AT&T、台積電、安泰等。

不論您處於高科技產業或傳統產業,閱讀本書都能深深獲益。

定價200元 絕版書籍 也可以由此購買 書籍介紹作者簡介目錄書摘序言 出版資訊 購物說明 面臨全球化及e化的風潮,企業競爭的舞台已延伸到世界各角落,因此,企業及組織必須變得更有效率才能生存並昌盛。

這其中,「知識的管理與創新」是使企業更有效率的致勝關鍵。

本書介紹知識管理的基本觀念、實踐策略、如何衡量知識資產,書中並舉許多國內外著名企業實行知識管理成功的案例──如微軟、3M、AT&T、台積電、安泰等。

不論您處於高科技產業或傳統產業,閱讀本書都能深深獲益。

尤克強著尤克強博士於1952年出生於台灣。

1974年東海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1980年獲美國德州大學Austin校區ComputerScience碩士,並進入業界工作。

先後任職於IBM、Schlumberger等公司研發部門,同時進修博士學位。

1987年獲德州大學Austin校區管理學院ManagementScience/InformationSystem博士學位,1988-1989獲麻省理工學院SloanSchool聘任為ResearchScientist,1989-1990轉任KansasStateUniv.商學院助理教授。

1990年返國在交通大學資訊管理所及科技管理所任副教授,1993年轉任元智專任教職,曾任管理研究所所長及管理學院院長。

其於1996年全國首創「EMBA」學程;1997年全國首創「管院大一不分系」;1999年全國首創「管院全面學程化」,為元智管院奠定良好聲望,現為元智大學研發長。

尤克強喜歡文學、閱讀、寫作及思考,曾為「商業周刊」、「數位時代」、「卓越」等雜誌撰寫專欄,現為PCHome網路報職場驛站專欄作者。

序文 信任是是知識管理的基石 許士軍序文 突破與創新的知識經濟時代 徐旭東第一章 邁向知識經濟時代第二章 知識管理的基本觀念第三章 知識管理的實踐策略第四章 知識資產的衡量第五章 知識管理的典範第六章 知識管理的未來──邁向知識創新中英名詞對照第一章 邁向知識經濟時代經濟階段的演變回溯人類文明的歷史,大約一萬年前(公元前八千年),人類為取得固定的食物而栽培農作物,因而發展了農業,形成聚落長期定居,遂衍生複雜的社會及歷史組織,謂之「農業經濟」階段,一直持續到十八世紀中葉。

「農業經濟」的焦點是「土地」與「勞力」,換言之,是天然資源的限制與利用。

十八世紀末開啟了工業革命,因為機器的發明徹底地改變了原有的世界,空間變小了,資本主義誕生,謂之「資源經濟」階段,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末期。

「資源經濟」的焦點是「能源」與「資金」,亦即「商品」的製造與企業世界的管理。

二十世紀末期,則有兩股巨大的洪流將把人類帶向下一個經濟階段--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階段。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德杜拉克(PeterDrucker)大師在一九六○年代就已預見這個階段的到來,他預言「知識將取代資金、機器、原料與勞力,他們經濟最重要的生產因素。

」知名的美國未來學家艾文托佛勒(AlrinToffler)在一九八○年出版的暢銷書《第三波》中,亦把經濟演化分為三個階段──農業波段、工業波段、資訊波段。

其一九九○年出版的《大未來》一書更明白地指出「知識」將與「財富」及「暴力」形成新的「權力金三角」,財富屬於富人,暴力屬於強人,唯有知識,具有最多的「民主」與最高貴的「品質」。

杜拉克和托佛勒的遠見很「幸運」地(對於不願意改變的企業則可能是不幸)正在成為事實──「舊」的「工業經濟」將日益遠離,「新」的「知識經濟」已如巨浪般襲來,所有將迎向第三波浪頭的人也許應該進一步去努力了解真正(非預言)造成「知識經濟」成為事實的最重要兩股洪流為何?以及他們是如何產生影響的。

第一股洪流為「數位科技」,第二股洪流為「全球市場」。

數位科技的影響科技的歷史一向充滿了驚奇,許多的改變是意外的躍進,而且幾乎所有偉大發明對人類造成的衝擊都遠超過發明者的預期。

賴利唐斯(LarryDownes)與梅振家(ChunkaMui)先生合著的《KillerApp──12步打造數位企業》(1998)一書中對於數位科技如何改變原有的遊戲規則有很精采的描述。

根據他們的研究整理,數位科技乃依循著三個定律產生作用,第一個是眾所周知的摩爾定律(Moore'sLaw),由英特爾(Intel)創辦人高登摩爾(GordonMoore)在1960年代提出:「每十八個月,晶片(處理器)的密度(等於運算能力)將加倍,但成本不變」。

摩爾定律三十多年來表現相當準確,所有和數位科技相關的商品都愈來愈快、愈來愈小,也愈來愈便宜──今天一具行動電話所包含的晶片功能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有的電腦總合還要強大。

第二個較少為人知的是梅特卡夫定律(Metclf'sLaw),由3Com公司創辦人,也是乙太網路(Ethernet)協定的設計者羅伯梅特卡夫(RobertMetcalf)提出:網路的實用性將與使用者數目的平方成正比──愈多人使用的軟體、網路、標準、遊戲等,其價值就愈高,也愈能吸引更多的使用者。

因此系統開發者可以用低價(或是免費)來吸引使用者,一旦使用者數目達到了臨界點,網路效用以幾何級數成長以後,開發者就可以對使用者提高收費──因為梅特卡夫效應增加了這個網路應用的價值。

這就是顛覆「傳統經濟-報酬遞減法則」(lawofdiminishingreturns)的「數位經濟-報酬遞減法則」(lawofincreasingreturns)。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創辦人尼葛洛龐帝(NicholasNegroponte)在其1995年之名著《數位革命》(BeingDigital)中即寫道:「摩爾定律與梅特卡夫定律正在將原子(atom)組成的世界轉變為由位元(bit)組成的世界──所有的通訊形式都將數位化,數位科技已與生活息息相關。

」而數位科技中對人類文明產生最大影響的非「網際網路」莫屬。

網際網路的完全開放性使摩爾定律和梅特卡夫定律發揮到了極致。

正由於它完全開放,吸引最多的創意來尋找市場,新的科學、產品、資訊等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以多元的形式散布到世界各地。

這個一直不斷成長的科技,結合了數位科技的每項新發明,譬如寬頻通訊、多媒體介面、以及各式各樣的應用。

由於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數位科技產生了第二級的效應,亦即由唐斯及梅振家提出的第三個定律──「擾亂定律」(lawofdisruption):社會體制以漸進的方式成長,但是科技卻以幾何級數發展,當這兩者之間的鴻溝愈來愈擴大,就愈可能產生革命性的改變。

網際網路促成電子商務的出現,讓企業與政府手忙腳亂的尋求新的規範,但是數位科技不會因此停下腳步,最後將引發一個新的企業網路經濟。

這種改變就是歷史學家孔恩(ThomasKuhn)於一九六二年提出的「典範轉移」(ParadigmShift):因為典範轉移打破了人們原的共通信念,因此必須建立全新的結構才能妥當地說明與規範。

  為什麼由網際網路引發的電子商務會造成企業的典範轉移呢?諷刺的是,這個問題早於一九三七年就由經濟學家朗諾寇斯(RonaldH.Coarse,1991年諾貝爾獎得主)在其出版的論文《公司的本質》(TheNatureofFirms)中提供了解答:由於市場的缺乏效率使得活動成本過於昂貴,因此藉著公司提供大量重覆而複雜的活動可以降低交易成本(transactioncost),這也是公司存在的理由。

電子商務的市場效率由於摩爾定律和梅特卡夫定律的交互增強作用而大幅改善之後,已領先多數「工業經濟」時代的公司。

許多「老公司」的科技基礎過時而且昂貴無效率,更不易採用最近的數位科技。

隨著網路經濟的更有效率,工業經濟公司的龐大規模與複雜組織便立露窘態,顯得更不經濟。

近年流行的縮編(downsizing)、外包(outsourcing)等趨勢正証實了此等現象。

數位科技固然降低了公司的營運成本,同時更降低了市場的成本,因此引發了所謂「公司遞減定律」(LawofDiminishingFirms):當開放市場中的交易成本趨近於零時,公司的規模亦然,因為公司的規模最多只能發展到和「公司外」(即市場)進行的成本一樣。

真正的零阻力經濟(FrictionlessEconomy)不需要有長久的公司,這個情形也許永遠也不會出現(交易成本可能為零嗎?)但是原有的典範──認為公司是實體,必須擁有永久員工與固定資產的觀念──已經漸漸由虛擬組織(VirtualOrganization)所取代。

未來,個別的知識工作者可以在許多企業間游走,而有些企業成立的目的是為了交易,而非永續經營,這也是數位科技所引發的「知識經濟」的特色之一。

全球市場的影響全球性的競爭雖然早在十五世紀就已發生,唯只限於極少數的特殊商品,例如油、茶、咖啡等,皆與產地國有關。

但是在過去三十年間,由於全世界每個地區的市場都在持續成長,形成了全球性的顧客,同時在許多的重要產業中至少有一個以上的競爭者不只企圖稱霸國內,更想稱霸全球(意指至少三大貿易區:北美、歐洲、遠東)。

全球競爭的程度因此急劇地加速,並且在商品的製造與服務產生巨大的改變。

譬如傢俱工業,過去因為體積龐大,無法國際運銷,但是瑞典IKEA公司卻以拆解組合及個性化的商品成功地入侵到許多國家。

自一九八○年以來被全球競爭徹底扭轉的產業包含:汽車、輪胎、錄放影機、手錶、微波爐、計算機、照相機、攝影機、電力工程、運輸工具、鋼鐵、飲料、烈酒、速食店、連鎖旅館、以及寵物食品等等,幾乎意味著每一種商品都有可能面臨國際競爭的威脅。

全球市場使許多以國內市場為主的傳統企業面臨生存的威脅,一旦公司面臨國際競爭時,必須變得更有效率,產銷結構必須利用數位科技提供顧客更好的服務,人員必須精簡,許多國營與地方性經濟會陸續崩解。

過去十年左右,東歐共產主義瓦解,中國成為經濟強權,東亞有最具活力的貿易集團,國營企業私有化,民船、通訊和公用事業自由化等等,這些改變擴大了全球市場,也加速了國際競爭,更將促成一個全新的經濟型態。

李察庫區(RichardKoch)及伊恩戈登(IanGoddon)在他們1996年出版的《沒有管理的管理》(ManagingWithoutManagement)書中提到全球化對傳統產業結構造成的四種改變:1.一致性產品:一致性產品是一種全球相同格式、大量銷售的商品,它可能如標準化電子零件般「沒有品牌」,也可能像可口可樂般「有品牌」。

一致性產品的成功不只是低成本與有效率的供貨,更重要的是它們能符合全球顧客的消費需求。

2.公式化經營:公式化經營是一種具有標準化服務的事業,譬如速食連鎖店、國際旅館等。

公式化經營展現極高的效率、一致性與品質。

它們的員工資料限制不高,但是需要高度的訓練。

3.專精性焦點:品牌延伸也許可以在國內市場中發揮效果,但是無法在全球市場產生作用。

競爭者最好了解全球競爭的新遊戲規則。

4.全球地方化(GlobalLocalization):新力公司(Sony)創出這個口號意指以低成本定製化的方式將地方性的品味巧妙地融入全球性的生產中。

亦即在提供「一致性商品」與「公式化服務」的同時,也可以做符合當地品味的調整,唯此調整仍然須以全球化的藍圖為基礎,亦即保留全球性不可調整的核心部份。

由於全球市場競爭對傳統產業造成的衝擊,「工業經濟」階段的資本主義已經產生了本質上的改變,在這之前,許多企業一直是資本主義的親密盟友,以市場壟斷、成本加成的方式享受高佔有率和超額盈餘,忽視消費者的需求並杯葛市場價格的機能。

但是全球性競爭已經把這個被保護的安逸世界摧毀,競爭的力量導致能以「顧客為導向」的企業成為市場的贏家。

不同於早期的是,由於金錢和資訊的流通均已全球化(拜數位科技之賜),擁有經營知識的人士可以透過全球網路在任何地區掌控與回應,不需要長年進駐地區市場。

然而經營全球市場工作的高度複雜性,卻引發更多「知識型」的人才需求。

原先「工業經濟」階段的企業,是以掌握土地、勞力、資本為主,只要善加利用即可生存。

但是全球市場競爭的企業必須奠基於知識的利用及開發,並且以充滿想像力的方式(您聽過這個字嗎?-Imagineering)運用數位科技。

如今美國多數大型製造業的無形資產總值已為有形資產的兩倍(和十年前正好相反),而在服務業與高科技公司中更高達五至十五倍。

這些無形資產主要的基礎就是企業所擁有的「知識工作者」的技術與能力。

毫無疑問地,全球市場競爭的壓力加速了「工業經濟」階段邁向下一波的「知識經濟」階段。

知識在新經濟中的角色從上節的討論中,我們知道由於「數位科技」和「全球市場」的兩股洪流造成「工業經濟」階段將要結束,而「知識經濟」階段已開始到來,我們現在正處於這兩個階段中間的混亂時期。

在「工業經濟」中,管理方式是以垂直與水平整合創造規模經濟獲取競爭優勢。

但是在「知識經濟」中,數位科技(特別是網際網路)使交易成本降低,企業紛紛外購,大企業漸漸解體,公司間利用知識鏈協調供銷,而無需擁有企業的所有權,這類改變的極致,使是虛擬(VirtualCorporation)的興起--虛擬指的是:維持企業的要素為「無形的知識」而非「有形的資產」。

在「知識經濟」階段,知識的涵意已不限於少數聰明人的專利,而是指組織開發、保存,運用與管理「知識型員工」的能力。

企業必須有系統的累積知識、分享知識、同時策略性地利用知識,以建立企業的核心能力,獲取最高的效益。

「知識管理」是「知識經濟」競爭中最重要的工作,許多沒有已指派「知識管理首腦」或是「智慧資產總監」的職務。

在「工業經濟」中由員工流向機器的權力在「知識經濟」中又流回到員工身上,但是經理人和員工之間的關係已有了全新的改變,這也是「知識管理」最重要的課題。

在了解如何進行「知識管理」之前,我們應該先了解「知識」在新經濟所已經扮演或將要扮演的角色,以及「知識型企業」在新經濟中的策略如何轉型。

由數位科技和全球市場造成的新「知識經濟」,是一個「物競天擇,智者生存」的體系。

生產重心由傳統的生產要素移轉到知識性資源,使得「知識工作者」將成為所有組織中最重要的一項資產。

一九九七年微軟(Microsoft)的股票價格是帳面價值的十倍,這表示該公司90%的價值是無形的,包括其軟體程式、商標名稱、及行銷能力,均為無形的智慧資產。

比爾蓋茲(BillGates,微軟總裁)在一九九七年一月宣稱:「我們能贏,是因為我們僱用了最聰明的人。

我們利用所有資訊來改進產品,直到最佳狀態。

」蓋茲談到的就是微軟傲人的知識資產。

如果用「工業經濟」體系的評估方式來衡量微軟的價值,將是十分荒唐的:‧微軟擁有多少土地與辦公大樓?‧微軟擁有多少廠房與設備?‧微軟擁有多少存貨及原料?更精確地說,微軟最有價值的資產其實存在於經理人和員工的頭腦裏,雖然資本仍然很重要,但是在知識經濟體系下,資本反而愈來愈像收穫(harvest)而非資源(resource)。

1980年,微軟完全沒有市場資本,但是一九九七年,它的股市價值卻大於GM和IMB。

產品的生產方式,也漸漸由「工業經濟」偏向實體的機器設備,轉變到注重員工的智力與創新,未來的公司之間最大的差別不是生產設備,而是由誰來工作?工作方式為何?他們為什麼工作等。

勞工不再是同質性的商品而是有高度差異性的個人,過去福特汽車廠和通用汽車廠的裝配線工人是沒有差別的,但是未來的汽車廠僱用的是會操作及修理機器人的高程度勞工。

軟體公司幾乎已經沒有傳統觀念的勞工,所有產品的策劃者、開發者,和推廣者所具備的知識和創意,才是致勝的關鍵與公司的核心能力。

公司該努力做好的是如何吸引、保留、並增長知識工作者的才能,以及提供創新性的工作環境與創造性的工作團隊。

知識型企業每年花費許多經費在教育訓練上,藉以提昇員工的知識,趕在競爭者之前提昇競爭力。

由於任何產品都可能被仿製,任何技術都可能被購得,不斷提昇自己知識的組織才能擁有持久的競爭優勢。

在知識經濟體系裏,不但員工變成「知識工作者」,產品也變成「知識性商品」。

顧客在「工業經濟」中購買的是「融合性資源」,以物質為主,但是在知識經濟中,附加價值最高的商品是「融合性資訊」,以知識為主。

如今一個電玩遊戲的價格可能是一個藍球的一百倍(NT$5000VS.NT$50),正足以說明這個現象。

試著想像下列智慧型產品的附加價值:1.智慧型服裝:服裝製造業者放一個晶片在衣服中,儲存著所有資訊:時間、地點、日期、製作者、購買者、價格等。

產品因而能夠提供有用的訊息給必要的人,還能夠協助處理退貨及盜竊問題。

2.智慧型房屋:你可以在任何地方遙控家中的警報系統及器具,照明或音響、溫度、監控等。

3.智慧型車輛:剛要路過的著名景點會收到這個景點的介紹。

系統會監督車子性能並記錄供維修師參考。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可以提供車地圖及方向指示。

因此「知識經濟」的「產品」和「員工」均有很高的「知識內涵」,代表生產將建立於知識之上,並且不再受到生產設備的控制。

由少數富人操縱財富的機會減少,而針對大眾福祉致進生活品質的機會增加。

工作的主導權掌握在工作者身上,工作上的自我實現也更容易達成。

惠普公司的執行長普萊特(LewPlatt)曾說:「如果惠普完全了解員工所具備的知識,我們的獲利能力會是現在的三倍。

」他對知識價值的認同已經是許多「知識型企業」普遍的共識了。

工業經濟的「股東唯我獨尊」將被知識經濟的「員工知識掛帥」所取代,這樣的變革會使知識經濟時代的福利更加平均,社會會更加安定。

美國著名之數位未來學家(digitalfuturist)唐泰普史考特(DonTapscott)先生在其1996年暢銷書《數位化經濟不過》(theDigitalEconomy)書中歸納了十二項新經濟時代的特色,仔細審查這些特色的內容,可以發現莫不以「知識」為其核心:1.知識化:工業經濟以「生產設備」為生產重心,「知識經濟」以「知識型員工」為生產重心。

「知識工作者」成為組織最重要的資產。

2.數位化:工業經濟以「類比訊號」為處理重心,「知識經濟」以「數位訊號」為處理重心。

大量的資訊(與其中隱含的知識)可以光速進行傳輸,並以多媒體(文字、聲音、圖形、影像)方式進行加工與利用。

3.虛擬化:工業經濟以「具體事物」(如商店、辦公室、會議、旅行等)做為「經濟活動重心,「知識經濟」以「虛擬事物」(網路商店、虛擬公司、虛擬社區與辦公室等)做為「經濟活動重心。

知識也可以虛擬的「知識市場」中進行活動。

4.分子化:工業經濟以「公司」為活動單位重心,「知識經濟」以個別的「知識工作者」為活動單位重心。

分子化的結果提供了「知識單元」之間最自由、最快、及最有彈性的組合機會。

5.跨網化:工業經濟以「組織內階層」為聯結重心,「知識經濟」以「跨組織網路」為聯結重心。

「資訊」與「知識」可以在組織的內部與外部暢快地流通。

6.去中化:「工業經濟」以「中間人」(代理商、批發商、仲介商、中階主管等)為交易重心,「知識經濟」以「有價資訊」為交易重心。

原來的中介者必須提供附加價值的知識才能免於遭受「去除」的噩運。

7.合成化:「工業經濟」以「單一產業」為競爭重心,「知識經濟」以「合成產業」為競爭重心。

資訊產業、通訊產業與內容產業(Contentprovider)將合而為一成為生產部門的基礎。

8.創新化:「工業經濟」以「大量製造」為利潤重心,「知識經濟」以「不斷創新」為利潤重心。

新知識與產品的生命周期很短,組織唯有以豐富的想像(Imagineer)進行知識與商品的創新才是長久生存之道。

9.消產化:「工業經濟」以「生產消費二元」為附加價值活動重心,「知識經濟」以「消費參與生產」為附加價值活動重心。

消費者的「知識」可以透過資訊系統介面改變及「定製」生產過程。

10.即時化:「工業經濟」以「生命周期」為管理重心,「知識經濟」以「持續即時」為管理重心。

一切的資訊都立刻被處理,一切的調整都務須及時(Competeintime),因此知識管理的重要性更形迫切。

11.全球化:「工業經濟」以「國家」為生存重心,「知識經濟」以「全球」為生存重心。

全球化是知識經濟的因也是果,數位科技加速了全球化,全球市場競爭也驅使數位科技大幅發展。

未來無論顧客、供應商、員工、合夥人等都必須以全球的視野來考量。

彼得杜拉克說:「知識無國界」,未來的「知識」無分國內、國外,都可以是「全球」的。

12.衝突化:「工業經濟」以「資本家」為權力重心,「知識經濟」以「知識擁有者」為權力重心。

知識工作者需要的自主和信任、以及分享成果的慾望,將和傳統的權力結構產生衝突。

經由上述的分析,我們應當可以了解「知識」和「知識工作者」是「知識經濟」的核心要素。

但是自有人類以來就有知識,而整個工業經濟時代,知識性工作的內涵幾乎都沒有改變,為什麼現在要強調「知識經濟」呢?答案在於「數位科技」改變了知識工作的本質。

數位科技(最關鍵的是網際網路)將員工工作的內涵、企業管理的方式、財富創造的方法、以及企業和公司的本質都引起「根本」的改變,人類將漸漸由以公司為基礎的經濟體系轉變以「網路」為核心的財富體系。

傳統的價值鏈(ValueChain)將由價值網(ValueNetwork)取代,企業的定義不再是「在價值鏈中買低賣高」,而是「在價值網雖然中附加價值與創造財富」。

舊的組織正在解體,知識經濟時代的工作方式如下:有效率的知識型員工組合成高度績效的工作小組,利用「知識網路」的數位科技做有效率的溝通與協調。

再整合顧客與供應商的企業網路做有效率的生產和服務,企業網路進而與相關團體(甚至包含競爭者)聯結成產業網路,最後則與大眾網路結合,並發展創新的生產方式、服務方式、行銷方式、配送方式、以及附加價值方式。

也可以說,「知識」與「網路」的結合是「知識經濟」的催生劑。

信任是知識管理的基石許士軍 元智大學遠東講座教授近來坊間有關知識管理之出版品可說是如雨後春筍般蓬勃湧現,儼然成為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在管理思維上的一股主流。

在宏觀層次上,這無疑是反映了人類社會即將邁入一個嶄新的時代,此即所謂的「知識經濟時代」。

如果依照本書作者尤克強教授的階段劃分:人類在十八世紀中葉以前,屬於「農業經濟」階段,在這階段中,人類經濟活動的焦點在於「土地」和「勞力」;而自十八世紀末至二十世紀末,則屬於「資源經濟」階段,這時的焦點在於「能源」與「資金」;接下來,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人類進入「知識經濟」階段,此時「知識」取代土地、勞力、原料、資金,構成人類經濟活動之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關鍵生產要素。

反映在個體層次上的,則是有關企業或其他組織的管理,其核心任務與能力所在,則為如何有效取得、累積、分享和利用知識,或簡言之,即為知識的管理與創新,這也就是尤教授撰寫本書的主旨和內容所在。

管理理論的革命自管理思潮和理論的發展而言,它們每隨時代環境與科技進步之演變而有不同的重心和強調,但是相較而言,知識管理所帶來的,卻屬於一次管理典範的重大轉移或革命。

這乃和知識做為一種生產資源,和前此傳統的資源有其根本差異有關。

譬如說:.知識並不會因為被利用而減少或消失;.知識之運用本身又可衍生更新、更多的知識;.知識固然表現有外顯之型態,但更可貴者,往往是以內隱型態存在者;.知識並不只限於理性成份,但其價值往往來自其感性成份;.儘管知識本身是十分個人化的,但亦可發展為一組織專有的知識。

自上述知識的特性而言,即可發現,知識管理的人性化本質,不但和個人─即所謂知識工作者─的心智活動及價值觀念有密切關係,尤其取決於一群體內的人際關係和溝通狀況而定。

我們審視知識之創造、學習、流通、分享和利用整個過程,在極大程度內,都和人們的興趣、認同、動機、交情和信任等因素息息相關。

創新的動力來源在上述因素中,特別重要的,應屬於組織內人與人間的信任。

這和知識巿場之難以有效形成有關,此即知識和土地、原料、機器設備等有形因素不同之處,它的價值是難以事前確定的,而和使用者的應用能力及誠信程度有密切關係,這二者又都受供方對需方的信任程度所影響。

如果信任程度高,則供給者對於所能獲得的收益有較高之估計,反之則低,因此,信任程度將會影響供給者願意提供的意願,甚至會擔心由於知識的分享帶來對於本身的不利效果,而拒絕提供。

再者,組織成員間從事知識之創新與運用,他們之間能否良好合作,也和他們對公司的信任程度有關。

有了信任,才能產生認同和情感,構成創新持久不衰的動力來源。

因此,要使組織內的知識能充分流通和分享,無法憑藉有形的法規、契約或組織予以約束,而有待形成一種知識社群,以取代巿場,二者之不同,即在於社群能夠提供成員以巿場法則所缺乏的信任條件。

在這方面,在此摘引本書作者對於有關知識社群的描述:.「學習是一種社交行為,只有在社群中進行才能有效果。

」.(人們)「加入的動機是樂於分享經驗和知識,相互教導和學習,並從中得到相互的肯定和尊重。

」.「知識社群最能發揮內隱知識的傳遞和知識的創新。

」這種道理,即因一個社群之形成,代表社群成員間存在有相當程度的信任,有其本質上的關係。

尤教授在本書中將知識管理區分為「資訊知識化」與「知識價值化」兩個層次。

前者偏重於知識管理的工具、程序和作法方面;而後者則涉及思考和創新行動方面。

換句話說,前者有賴數位科技之大量利用,而後者有賴組織文化的培育與催化。

作者指出,數位科技本身是無法創新的,唯有存在人腦中的知識才具創新的能力,知識創新才是知識管理的最終目的,如上所述,在這層次上,信任提供後者以最重要的基石。

信任是一種社會資本學者瑞德里(MattRidley)在《德行之始原》(TheOriginofVirtue)一書中曾指出:「信任是社會資本的重要形式,就如同金錢是實體資本的形式一樣。

」將這種觀念應用於知識經濟和知識管理,應該是再妥切不過的了。

不過,由於社會和經濟的變遷,在人與人間及人與組織間之信任,過去是建立在家庭、社區、教會等傳統基礎上,而如今這些基礎都已經受到侵蝕,因此有賴建立信任的新基礎,這應該是人們採行知識管理所應深思的一個更嚴肅的問題。

不幸的是,我們目前的組織和制度,大多仍是「工業經濟」─或前此所稱的「資源經濟」─階段下的產物。

因此,一方面,人們仍然憑藉巿場法則以支配組織間的交換關係;另一方面,又以權威或層級結構規範組織內人與人間的互動行為。

二者似乎都漠視─甚至排除─信任關係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在這種狀況下去講求知識管理和知識經濟,顯然是扞格不合的兩碼子事。

再者,談知識管理幾乎不可避免地必然要利用進步的數位科技,但是,一味強調數位科技而忽略了運用科技背後的人和人性,也是捨本逐末的作法。

這一論點,在本書中隨處可見,值得當今有志於知識管理者深省。

整體而言,拜讀尤教授本項大著《知識管理與創新》,深感其取材豐富而有深度,分析銳利而層次分明,所謂體博用精,可見所投入功夫之勤與用心之深,令人欽佩,尤其納入當前世界中若干推行知識管理具有前瞻眼光和領先經驗的企業個案,如AT&T、ArthurAndersen與台灣安泰等,更可增進讀者對於知識管理在落實方面的認識。

讀罷全稿,個人深感獲益匪淺,謹以一得之愚,綴成一短文以為續貂,並就教於作者與方正。

突破與創新的知識經濟時代徐旭東 遠東企業集團董事長值此瞬息萬變的新世紀,全球正逐漸邁入知識經濟時代與無國界e世代的轉折點,知識與科技無疑將是推動經濟轉型的原動力。

由於科技化、全球化、國際化的影響,各地都正面臨快速的變化與激烈的挑戰,如何創新突破、善用科技、掌握資訊、強化競爭優勢,正是考驗個人或企業能否不斷成長、永續經營的重要因素。

去年,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及經濟學講座教授,以及「知識經濟時代」的作者萊斯特.梭羅(LesterC.Thurow)來台就知識經濟時代發表專題演說,本人亦曾應邀參與對談。

梭羅博士當時特別指出:「我們正處於第三次工業革命,此時的決勝關鍵不在於自然資源,而在對知識的掌握。

」的確,隨著經濟型態的轉變,農業時代重視的是有土斯有財,工業革命後,專業分工的大規模生產成為經濟上的主流,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知識所創造的無形價值更是不容輕忽。

為引介管理新知與創新觀念,現任元智大學研發長的尤克強博士,花費一年多的時間,完成了這部名叫「知識管理與創新」的論述,全書取材豐富、內容紮實,共分為六個章節,深入淺出的彙集介紹了知識經濟時代的緣起、知識管理的基本觀念與實踐策略、知識資產的衡量、個案以及知識管理的未來等熱門話題,歸納整理了大量的新觀念、新資訊與新構想,足以增進社會大眾的企管與經濟知識。

「知識管理與創新」不僅分門別類的介紹了知識管理的正確觀念與做法,也提出了知識管理的實踐策略:市場化策略、系統化策略及社會化策略,更輔以AT&T、ArthurAnderson、台積電、台灣安泰等知名企業的個案剖析,說明他們如何實施知識管理,收到實際的成效,對有心執行並落實知識管理工作的企業而言,極具參考價值。

此外,書中還深刻闡述了網路大未來的「三經兩義」,所謂三經指的是三個「經濟潮流」:網路經濟、知識經濟與顧客經濟,兩義代表的是兩個「主義潮流」:個人主義及社群主義,這些都是知識經濟時代的特質。

在將成為主流的網路經濟潮流中,網際網路使資訊流通更為快速透明,是啟動這波新經濟革命的動能,讓整個經營環境變得模糊(BLUR),讓供給與需求、產品與服務、時間與空間的界線都變得模糊,唯有掌握「速度」、「聯結性」和「無形價值」這三股力量,才能保持成長與茁壯。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作者尤克強博士一向致力創新教育理念,既是夢想的實踐家,也是理想的推動者,民國八十二年進入遠東集團創辦的元智大學服務後,曾出掌管理學院及管理學院研究所,任內推動了多項開國內先河的創舉,像是首創元智大學的EMBA學程、管理學院大一不分系、EMBA公共事務管理學程及社會服務學分課程,並推動商管課程英語教學,同時促成許士軍教授以全國首位「遠東管理講座」榮譽,擔任管理學院專任教職,為元智大學及管理學院奠定良好的基礎和聲望。

隨著知識經濟以及數位時代的來臨,只有知識的掌握與創新才能創造無窮的價值。

閱讀引介新知的好書就是累積匯流知識能量的不二法門,也是推動個人及企業價值不斷提昇的根本所在。

新經濟的發展詭譎多變,現階段的台灣,面臨新舊經濟的轉折與衝擊,必須及時掌握無窮的資訊與商機,努力提昇台灣引以為傲的人力素質與產業國際化的程度,才能帶領台灣走出目前的困境。

新世紀的知識工作者更需彈性因應變局,培養積極進取的工作態度、開放的心胸、前瞻的視野,保有終身學習和自我提昇的能力,才具有決勝新世紀的關鍵。

遠東集團在台灣經營已逾半世紀,未來也需要不斷思考自己的定位,持續投入新市場(NewMarket)、新事業(NewBusiness)、新經營模式(NewBusinessModel)的研究與開發,才能創造更高的企業價值。

資訊以及知識就像漂浮在海上的冰山,海平面上的資訊只佔了一小部份,這類的資訊容易取得,價值卻相對有限,隱藏在水面下的浩翰學海才是更有價值的部份,如何有效發揮知識所帶來的價值,是企業及經理人應該積極培養的能力。

因此,為活化企業內部的創新機制,遠東集團每年都定期舉辦關係企業聯席會,讓旗下不同業別、不同公司的經理人,利用這個機會交流經驗與知識,並針對特定主題舉辦專題研討、達成共識,去(八十九)年度的主題便設定在「集團綜效」與「內部創新」。

遠東集團所經營的事業橫跨十餘種產業,擁有不同背景的專業知識人才,如何強化知識的分享與溝通,發揮集團綜效,經由專業經理人的知識激盪,建立突破創新的機制。

由傳統出發,成功轉型並跨足高科技的遠東集團,希望藉由這樣的深度會談,塑造共同的願景,凝聚共識後,再形成策略和組織文化,透過學習型組織徹底革新,齊心創造企業的新價值。

宋朝著名學者朱熹所著「觀書有感」中,有一段先父徐創辦人有庠先生最欣賞的詩句:「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能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詩提醒我們,池塘裡要不斷有活水注入,才能維持清靜;人要隨時隨地吸收新知識和新觀念,才能保持內心清明;經營企業也一樣,需不斷注入創新的活水,才能維持生生不息的活力。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觀念不斷湧現的時代,唯有掌握變化、持續創新的個人與企業,才能經得起新知識經濟時代越來越嚴厲的考驗與挑戰。

為協助本書作者有效推動知識管理的新觀念與新知識,本人樂為此序。

最後,謹引述管子第卅五篇的「天地不可留,故動發,故從新。

」和第四十七篇的「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

」與廣大的讀者共勉之。

出版日期2001/09/30書號BCB242出版社天下文化開本14.8×21cm印刷規格黑白ISBN957-621-920-5頁數190重量310g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

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處理費說明:非超商取貨:單筆訂單付款金額未滿490元處理費65元,490元~999元處理費50元,滿1,000元以上(含)免處理費。

各書展活動贈禮,以結帳頁面顯示為主,您可於付款前確認所享贈禮品項。

選擇轉帳帳號付款,使用非玉山銀行晶片卡,銀行需加收手續費17元。

退換貨說明: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

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相關影音MORE 觀賞影片 蔦屋書店創辦人,首度親自公開成功秘密 增田宗昭 觀賞影片 《謝謝你遲到了》導讀會精華:高希均教授談「開放社會」 湯馬斯.佛里曼 觀賞影片 趨勢科技張明正董事長導讀《謝謝你遲到了》:真正有效的終身學習 湯馬斯.佛里曼 觀賞影片 佛里曼指路,21世紀的生存指南 湯馬斯.佛里曼 相關文章MORE 心靈有如白紙,一切觀念來自於經驗 文學小說人生哲學歷史哲學與思潮宗教生命故事美學科學智慧藝術古希臘文化文創傅佩榮西方哲學中世紀近代現代哲學家哲普西方哲學之旅:啟發人生的120位哲學家、穿越2600年的心靈巡禮(中:近代)西方哲學之旅 傅佩榮《西方哲學之旅:啟發人生的120位哲學家、穿越2600年的心靈巡禮(中:近代)》 「要做快樂的豬,還是痛苦的人」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在追求幸福... 心理勵志文學小說人生哲學歷史哲學與思潮宗教生命故事美學科學智慧藝術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文創傅佩榮西方哲學中世紀近代現代哲學家哲普西方哲學之旅:啟發人生的120位哲學家、穿越2600年的心靈巡禮(上:古代+中世紀)西方哲學之旅 傅佩榮《西方哲學之旅:啟發人生的120位哲學家、穿越2600年的心靈巡禮(上:古代+中世紀)》 寧可犯錯也不該守舊:別讓過去的經驗綁住公司成長 財經企管經營管理生產力效率SCRUM敏捷管理SCRUM敏捷實戰手冊:增強績效、放大成果、縮短決策流程SCRUM敏捷實戰手冊 J.J.薩瑟蘭《SCRUM敏捷實戰手冊:增強績效、放大成果、縮短決策流程》 人生應該怎麼過?低調的人生態度是平安、平靜和平穩... 心理勵志文學小說歷史哲學與思潮宗教生命故事美學科學智慧藝術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文創傅佩榮人生哲學西方哲學中世紀近代現代哲學家哲普西方哲學之旅:啟發人生的120位哲學家、穿越2600年的心靈巡禮(上:古代+中世紀)西方哲學之旅 傅佩榮《西方哲學之旅:啟發人生的120位哲學家、穿越2600年的心靈巡禮(上:古代+中世紀)》 相關活動 活動花絮 史丹佛的10堂領導課《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新書講座 日期&nbsp2019.01.12 地點&nbsp誠品信義店3FForum 延伸閱讀MORE 信義學 成功心態 傳誠 人本體制 藍海策略增訂版 親愛的股東 無我無框 吳志揚的三度職棒管理學:制度態度溫度 影響力策略:16個永續共榮的企業故事 目標(35週年紀念版):簡單有效的常識管理 亞馬遜逆向工作法:揭密全球最大電商的經營思維 與成功有約祕密版+與成功有約(套書) 與成功有約祕密版 家族企業的治理、傳承與接班 美伶姐的台灣地方創生故事 領導者的數位轉型 孔子新傳 從沙龍到聯合國 不當決策 大師中的大師:彼得杜拉克(套書) 書到通知我 請輸入您的Email作為書到通知的信箱 書到通知我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了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