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康德的“先验”与“超验”之辨 - 爱思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这是常见的”,(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7页。
为译名统一,译文中“超越的”均改为“超验的”,下 ...
邓晓芒:康德的“先验”与“超验”之辨
选择字号:大
中小 本文共阅读2762次更新时间:2020-06-1610:19:47
进入专题:
康德
先验
超验
●
邓晓芒(进入专栏)
众所周知,康德对“先验的”(traszendental)和“超验的”(transzendent)这两个中世纪哲学的同义词作了他自己特有的严格区分。
但长期以来,这种区分也曾遭到一些研究者的质疑。
如康浦·斯密(NormanKempSmith)在其影响很大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一书中,在详细辩析了这两个词的含义之后说:“我们可以提到理性的理念来例证先验的与超验的两者之间的区别。
理念作为只是限定性的,就是说,作为在知识的追求中鼓动着悟性(按:即“知性”)的一些理想,它们是先验的。
作为组织性的来解释,就是说,作为代表绝对的东西的,它们是超验的。
然而纵然这区别是基本的,而康德使用其专门名词时是这么不谨慎,他时而把先验的用为在意义上恰恰是超验的之同义词。
这是常见的”,(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7页。
为译名统一,译文中“超越的”均改为“超验的”,下同。
)然后他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详后)。
自此,康德对这两个术语的用词之“不谨慎”就似乎成了定论。
牟宗三先生沿袭了这一说法,在其《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中对这两个术语(他把trascendental译作“超越”,把trascendent译作“超绝”或“超离”)作了一番自己的解释之后(这番解释比斯密的解释更加混乱),断言:“但超越与超离的区别(按:即“先验与超验的区别”),康德本人也常不严格遵守,此处用trascendental,其实就是trascendent的意思,此即超离、超绝。
说超越的观念性实即超绝或超离的观念性。
”(注: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1页。
)这里实际上已经完全取消了两个词的区别。
“先验的观念性”,以及与此相联的“先验的观念论”(或“先验的唯心论”),是康德对自己整个“先验哲学”的称呼,是对“先验”一词的最基本的用法。
(注:参看齐良骥:《康德的知识学》:“应该说,先验观念性代表着康德的知识学、甚至他的全部哲学的特点。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80页。
)如果说在这里都没有和“超验”(超离或超绝)一词严格区分开来,那康德的区分就完全是多此一举了。
我与杨祖陶先生在我们合著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一书中也未澄清这个问题,虽然不至于如此无视康德的这一区分,但无形中也受了这种影响,即认为康德的“先验的运用”这一说法“实质上也就是一种‘超验的运用’”,并说“由于‘先验的’、‘先天的’、‘超验的’在含义上的区别和联系,康德在书中间或也有互用的情况,特别是‘先验的’这个词在阅读时需要联系上下文确定其应有的意义。
”(注: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70页,注2。
此书2001年由人民出版社再版时在此处去掉了“实质上也就是一种‘超验的运用’”的说法,但后面这句却仍然保留了。
见再版第64页注2。
)在什么情况下“互用”,在此并未作说明。
然而,本文将证明,康德对这两个词的运用并不存在“不谨慎”的混淆,也并没有什么“不严格遵守”或“互用”,而是在逻辑上极为严格的。
一、康德的“先验”、“先天”和“经验”
首先我们必须进一步厘清这两个概念的异同。
而在论述中,势必也牵涉到另外两个概念,这就是“先天(apriori)”和“内在(immanent)”,需要一起来澄清。
我们先来看看“先验的”这个概念。
“先验的”与“先天的”这两个术语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它们都是先于经验的;但先天的只管先于经验,至于先于经验来干什么,它并不考虑;而先验的则是指先于经验(就此而言它也是一种“先天的”)而又关于经验,它应当考察经验知识是如何可能的,是以哪些先天条件为前提才得以可能的。
康德对这个概念最正式的说明是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二部分“先验逻辑”的导言中,在第Ⅱ节讨论“先验逻辑”这个概念时提出的,他说:
我在这里要作一个说明,它将影响到所有下面要进行的考察,是必须牢记于心的,这就是:并非任何一种先天知识都必须称之为先验的,而是只有那种使我们认识到某些表象(直观或概念)只是先天地被运用或只是先天地才可能的、并且认识到何以是这样的先天知识,才必须称之为先验的(这就是知识的先天可能性或知识的先天运用)。
因此不论是空间,还是空间的任何一个几何学的先天规定,都不是一种先验的表象,而只有关于这些表象根本不具有经验性的来源、以及何以它们还是能够先天地与经验对象发生关系的这种可能性的知识,才能称之为先验的。
同样,若把空间运用于一般对象,这种运用也会是先验的;但若只是限制于感官对象,这种运用就是经验性的。
所以先验的和经验性的这一区别只是属于对知识的批判的,而不涉及知识与其对象的关系。
(注:《纯粹理性批判》A56-57=B80-81,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5页。
还可参看该书A11=B25,中译本第19页:“我把一切与其说是关注于对象,不如说是一般地关注于我们有关对象的、就其应当为先天可能的而言的认识方式的知识,称之为先验的。
”)
显然,这里有几个特点是必须确定的。
第一,先验的知识肯定是一种先天的(apriori)知识,它使我们认识到某些直观(时空形式)或概念(范畴和理念)“只是先天地被运用或只是先天地才可能的”;第二,但它又不仅仅是先天地被运用或先天地才可能的(即来自先天的),而且必须是“认识到何以是这样的”,因而它不仅是先天的知识,而且是“关于先天知识”的先天知识,比一般的先天知识层次更高;第三,因此,它是有关认识论的,这正是它所构成的“先验逻辑”与一般的形式逻辑(即康德所谓“普遍逻辑”)的根本区别。
普遍逻辑是先天的,但不是先验的,因为它并不反思自己运用的先天可能性,它只管自己的观念与观念之间相互吻合的“正确性”,而不管观念与对象之间相互符合的“真理性”。
另外,空间表象或几何学的知识也都是先天的,但只有关于它们如何构成感性对象的条件的知识才叫做“先验的”(“先验感性论”)。
但先验知识虽然与对象的知识有关,却并不直接探讨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如具体的一个对象知识是不是真理,而只是探讨这种真理如果要形成所必须具有的先天条件。
所以它虽然与“经验性的”(empirisch)相区别,但并不是说它就表明了另外一种“非经验性的”对象的知识,相反,“这一区别只是属于对知识的批判的,而不涉及与其对象的关系”,即它们可以指同一个经验对象,但要分清这个经验对象的知识的层次,而把其中先天的层次看作经验对象的可能性条件。
对此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说得更明白:“先验的”这个词“在我这里从来不是指我们的认识对物的关系说的,而仅仅是指我们的认识对认识能力的关系说的”。
(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57页。
)先验的必须与对象相关,这是它与形式逻辑的区别;但它又不是直接相关,而是通过(经验性的)直观而间接相关,即不是直接规定对象知识,而只是为这种知识提供形式条件或“立法”,这是它与数学和经验科学的区别。
总之,“先验的”这个术语是指对一切先天知识的一种认识论上的处理方式,它本身也是先天的,但又不仅仅是先天的。
康德在这里为了区别而把先验的知识与形式逻辑和几何学的先天知识作了对比。
(注:在另一处地方,他甚至将他的先验哲学与道德上的“先天知识”也作了区分和对比,但对此他并没有展开,参看《纯粹理性批判》A14-15=B28-29,中译本第21页。
)所以先验的知识包括先验感性论、先验逻辑中的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认识论上探讨知识(数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形而上学知识)何以可能(或何以不可能)的,因而都具有认识论含义。
所以凡是在康德那里遇到“先验的”一词,都具有认识论含义,即都是指向有关对象的知识的。
例如形式逻辑本来不关心对象的知识,它只是“先天的”;但是一旦我们赋予形式逻辑的判断形式以有关对象知识的意义,这同一个先天的判断形式就变成了先验的“范畴”,这就从逻辑学进到了认识论。
所以康德说:“赋予一个判断中的各种不同表象以统一性的那同一个机能,也赋予一个直观中各种不同表象的单纯综合以统一性,这种统一性用普遍的方式来表达,就叫做纯粹知性概念。
”(注:《纯粹理性批判》,A79=B104,中译本第71页。
)判断的逻辑机能在针对“直观”对象发挥其(综合的)统一作用时就体现为纯粹知性概念,即先验范畴。
但在理解上造成很大困难的是,康德认为所有这些先验的表象都只能有“经验性的运用”,而不可能有“先验的运用”。
如康德明确地说:
纯粹范畴没有感性的形式条件就只不过具有先验的含义,但它们不具有任何先验的运用,因为这种运用在其本身是不可能的,这些范畴缺少(在判断中)任何一种运用的一切条件,也就是把任何一个所认为的对象归摄到这些概念之下的形式条件。
既然当我们将它们和一切感性分离开来时,它们(单作为纯粹范畴)不应具有经验性的运用,又不能具有先验的运用,那么它们就完全没有任何运用了,就是说,它们根本不能应用于所认为的对象身上;勿宁说,它们只不过是知性运用于一般对象上的纯形式及思维的纯形式,但却不能仅仅由这形式而思维和规定任何一个客体。
(注:《纯粹理性批判》A248=B305,中译本第224页。
)
本身是先验的范畴,却不可能有“先验的运用”,而只能有“经验性的运用”,弄清这里面的关系,对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先验的”一词具有关键意义。
其实,既然范畴在针对一个对象而发生作用这种意义上才是“先验的”,所以凡是范畴就已经意味着指向一个对象并且准备要规定一个对象了。
然而这个对象在这种意义上还只是一种“先验对象”,即“所认为的对象”,它还没有确定这个对象究竟是一个经验对象还是一个超经验的对象(自在之物),而只是“一般对象”。
“先验对象”、“所认为的对象”、“一般对象”这些说法在这里都是一个意思,即不管这个对象是经验对象还是自在之物,范畴只是一般地指向一个对象,包括感性直观的对象和智性直观的对象。
所以如果它指向的是一个经验对象,这时这个“先验对象”的表象就被充实以具体的感性直观材料的内容,并因而在有关一个经验对象的知识中起了积极的作用,这就是范畴的“经验性的运用”。
反之,如果它指向一个自在之物,那么它虽然同样“认为”自己有一个对象,但那个对象并不能给予它,因为它并不具有“智性直观”,因此这只是它的一厢情愿;这时它自以为有一种“先验的运用”,而实际上却没有任何运用。
所以康德多次强调先验的范畴不可能有先验的运用,只能有经验性的运用。
凡自以为在作先验的运用(如理性派哲学)都是一种误解和自欺。
因此,“先验的”一词虽然意味着一般地指向一个对象,但实际上只能是指向一个经验对象,而这样一类只有经验性运用的原理,就“可以称为纯粹知性的内在的原理”。
(注:《纯粹理性批判》A296=B353,中译本第260页。
)所谓“内在的”是指可能经验的范围之内、现象之内,它与“超验的”形成一对相反的概念。
二、康德的“超验”和“内在”
什么是“超验的”(traszendent)?在康德那里,超验的和先验的也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它们都是超越于经验之上。
但不同的是,“先验的”之所以超越于经验“之上”,是由于它先于经验并且居高临下地运用于经验;而“超验的”之所以超越于经验“之上”,则是由于它完全超出经验之外并且不可能运用于经验。
所以超验的性质只能是属于理性的理念而不属于知性的范畴。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进入邓晓芒的专栏
进入专题:
康德
先验
超验
1
2
3
4
全文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哲学>外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1719.html
分享到新浪微博:
4
推荐
寄送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会员|公众号|微博|手机版
作者标题关键词
相同作者阅读
邓晓芒:康德哲学的当代意义
邓晓芒:20世纪中国启蒙的缺陷——再读康
邓晓芒: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片面定向的
邓晓芒:“伦理学之后”的实践哲学:对老子
邓晓芒:人生、人格和人性
邓晓芒:西方哲学的文化背景
邓晓芒:西方哲学的总体特点
邓晓芒:哲学起源于“惊异”
邓晓芒:康德的“先验”与“超验”之辨
邓晓芒:康德论道德教育
相同主题阅读
邓晓芒:康德哲学的当代意义
邓晓芒:20世纪中国启蒙的缺陷——再读康
与康德共进晚餐——恶心的味道
张志伟:哲学的生命力
张盾:马克思哲学革命中的认识论问题——以
单世联:据儒家以超康德:牟宗三的立场与方
谢文郁:本性重建如何可能?——从康德对路
邓安庆:“道德性”与“伦理性”在康德实践
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
苏瑞:先验哲学的自然主义进路——以麦克道
>>更多相关文章
热门专栏
秦晖
陈行之
龙应台
郑永年
曹林
丁学良
鄢烈山
傅国涌
于建嵘
陈志武
徐贲
郭宇宽
马立诚
向继东
陈嘉映
杨祖陶
李昌平
戴建业
赵汀阳
王霄
沈志华
黄宗智
杨鹏
张鸣
杨奎松
周濂
王海光
陈奉孝
郭世佑
邓晓芒
马玲
王振东
狄马
史啸虎
袁伟时
熊培云
王缉思
秋风
孟令伟
雷一宁
刘小枫
周枫
蒋兆勇
吴伟
储昭根
沙叶新
许之远
刘瑜
葛剑雄
吴励生
吴稼祥
袁刚
潘维
郑秉文
莫于川
朱学勤
谢志浩
羽之野
杨光
杨小凯
Poweredbyaisixiang.comCopyright©2021byaisixiang.comAllRightsReserved爱思想京ICP备12007865号-1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
延伸文章資訊
- 1先驗與後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伊曼紐爾·康德對此的貢獻
- 2Airiti 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_康德超驗哲學的自我認知問題
康德超驗哲學的自我認知問題. The Problem of Self-Cognition in Kant's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劉創馥(Chong-Fuk L...
- 3如何來理解康德關於先驗、經驗、超驗以及后驗的論述? - 腾讯网
先天a priori;先验transzendental;超验transzendent。先天是先于经验的。不一定要与对象有关。先验是先于经验又与经验对象有关的。它要为 ...
- 4超驗的和先驗的 - 啊啊哲學
這是康德做出的區分。「超驗的」指,把原本用在能從感官經驗觀察到的東西上的準則(principle)用在沒辦法從 ...
- 5邓晓芒:康德的“先验”与“超验”之辨 - 爱思想
这是常见的”,(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7页。为译名统一,译文中“超越的”均改为“超验的”,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