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宗教改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英格蘭的教會組織雖然和天主教會分離,但教會的儀式和教義等,在亨利八世時期都留有很多天主教的傳統。

當時的英國,雖然也有希望不要和羅馬天主教會分離的天主教徒,根本上 ... 英格蘭宗教改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亨利八世 系列條目普世聖公宗 坎特伯雷座堂 組織 坎特伯雷大主教 (賈斯汀·韋爾比) 普世聖公宗主教長會議 蘭柏會議 普世聖公宗諮議會 主教/教區 主教制 背景及歷史 基督教 ·基督教教會 (耶穌 ·基督 ·聖保羅) 聖公宗(歷史) 聖公宗高派 牛津運動 使徒繼承 聖職 ·大公會議 坎特伯里的聖奧思定 ·比德 中世紀座堂建築 亨利八世 ·英格蘭宗教改革 托馬斯·克蘭麥 廢除修道院 英國國教會 愛德華六世 ·伊莉莎白一世 馬修·赫頓 ·理查·胡克 詹姆斯一世 ·《欽定版聖經》 查理一世 ·威廉·勞德 非效忠者分裂 女性神職人員 同性戀 ·溫莎報告 神學 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 基督教神學 教義 ·《三十九教條》 卡洛林神學家 芝加哥蘭柏四綱領 聖禮 ·瑪利亞 ·聖公會聖人 禮儀和崇拜 《公禱書》 早/晚禱崇拜 聖餐禮 ·教會年曆 正典 《說教書》 聖公會派別高派教會 ·低派教會 廣派教會 聖公宗主題 合一運動 ·修道 祈禱 ·音樂 ·藝術 聖公宗主題頁 英格蘭宗教改革是16世紀至17世紀歐洲宗教改革的一部分,以1534年《至尊法案》的頒布為開始的標誌,英格蘭教會脫離了羅馬天主教會。

不同於馬丁·路德與約翰·喀爾文的宗教改革,英格蘭宗教改革是由英國王室發動的,它的直接導火索是因為教廷不同意亨利八世的離婚,而憤怒的亨利因此脫離教廷,宣布獨立,因此,英格蘭宗教改革相比於歐洲大陸的宗教改革普遍被認為不夠徹底。

但是,這場運動作為宗教改革運動的一環,仍然大大地影響了英國和全世界。

目次 1背景 2亨利八世在位時期 2.1亨利八世改革的影響 3愛德華六世在位時期 4瑪麗一世復辟天主教 5伊莉莎白一世在位時期 6英格蘭宗教改革的影響 6.1英國國內 6.2國際 7參考文獻 7.1引用 7.2來源 背景[編輯] 英格蘭在玫瑰戰爭之後,在都鐸王朝的統治之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體制。

很多英格蘭民眾篤信著羅馬天主教,但是馬丁·路德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理念,也傳播到了英格蘭。

民眾對於天主教會的支配以及天主教會的大量財產控制不滿,並產生了批判的意識。

英國宗教改革直接原因雖然是君主制下英國王室和天主教會政治以及經濟的衝突,但是在國內仍然有很多支持者。

亨利八世在位時期[編輯] 亨利八世第一任妻子凱薩琳 亨利八世第二任妻子安·波林 亨利八世原本非常忠實於傳統羅馬天主教信仰,被教皇利奧十世稱為「信仰的擁護者」。

在哥哥威爾斯親王亞瑟死後,與亞瑟的妻子,西班牙阿拉貢王國的阿拉貢的凱薩琳結婚。

但是,由於凱薩琳長時間只育有一位女兒,他認定凱薩琳不能為他生下兒子,並且與女副官安·波林發生了婚外情。

亨利八世向聖座提出與凱薩琳離婚的要求,但是由於凱薩琳的外甥查理五世兼任西班牙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教皇不敢得罪,權衡之下沒有同意。

亨利八世尋求用別的方法解決這場婚姻鬧劇,在時任劍橋大學教授的托馬斯·克蘭麥的建議之下,讓克蘭麥出任坎特伯雷大主教,並與安·波林秘密結婚。

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克蘭麥宣布亨利八世與凱薩琳的婚姻無效,這樣使得亨利八世和安·波林的婚姻合法化。

教皇克萊孟七世把亨利八世處以破門律,而英國國會則通過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國國王是「英國國教會唯一的最高的首長」[1],從此英格蘭的教會與羅馬教會脫離關係,英國國教會成立。

因《烏托邦》一書而出名的托馬斯·莫爾因為反對《至尊法案》而在1535年處死。

亨利八世還迫害了大多數反對國王作為教會首長的修道院,為了奪取修道院的財產還解散了修道院,即解散修道院運動。

亨利八世改革的影響[編輯] 解散修道院運動使英國政府的財政基礎得到了加強。

英格蘭的教會組織雖然和天主教會分離,但教會的儀式和教義等,在亨利八世時期都留有很多天主教的傳統。

當時的英國,雖然也有希望不要和羅馬天主教會分離的天主教徒,根本上改變教義和儀式,只是使英格蘭的教會脫離教廷的支配。

但是,也有人希望像歐洲大陸的宗教改革一樣,在教義上也作出根本的改革。

愛德華六世在位時期[編輯] 愛德華六世在位時,英國國教會發表了用英語寫成的《公禱書》,吸取了喀爾文派中介於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兩者之間的部分思想。

瑪麗一世復辟天主教[編輯] 瑪麗一世 愛德華六世之後繼承皇位的瑪麗一世,是亨利八世與凱薩琳的女兒。

她在英格蘭復辟了羅馬天主教,恢復了英格蘭與羅馬的關係,並且與天主教國家西班牙的王子腓力結婚(結婚後腓力加冕為腓力二世)。

瑪麗一世視反天主教者為異端,殘酷鎮壓宗教異見者,因此得來「血腥瑪麗」的稱號。

她在位時的宗教鎮壓,使得英格蘭人對於羅馬教廷的反感進一步增加。

伊莉莎白一世在位時期[編輯] 伊莉莎白一世 不得人心的瑪麗一世死後,1558年安·波林的女兒伊莉莎白一世即位。

她重新頒布了被廢除的《至尊法案》,並且又頒布了《1558年單一法令》(又譯《信仰統一法》或《統一法》),這條法令規定使用《公禱書》為義務,事實上恢復了愛德華六世時期定下的英國國教會禮拜和儀式的形式。

這樣,英格蘭的教會再次同天主教分離,英國國教再次成為了英國的法定宗教。

1563年,《三十九條教條》公布;1573年《三十九條教條》全文在教務會議通過。

《三十九條教條》作為英國國教會的綱領性文件,它的作用一直發揮到現在。

英格蘭宗教改革的影響[編輯] 英國國內[編輯] 英格蘭宗教改革作為由英國王室自上而下發動的宗教改革,大大加強了王室的權力。

宗教改革前收繳給羅馬教廷的什一稅等全部改為繳給英國王室。

而且,在全英格蘭擁有廣大土地的修道院也在改革中被解散,土地被王室沒收,王室的財政力量大大加強。

然而,相比於歐洲大陸的宗教改革,英格蘭宗教改革在教義上非常稀少,相當於只是把教會領導人從羅馬教皇改為英國國王罷了。

因此,希望更為激進地改革的民眾(在英格蘭稱為清教徒,屬喀爾文派),以及希望恢復天主教信仰的天主教信徒,到清教徒革命為止都不斷和英國國教會發生大大小小的衝突。

伊莉莎白一世駕崩後,歐洲大陸的新教思想在英國,特別是工商業者中進一步傳播,他們和英國貴族以及英國國教會的矛盾激化,最終導致了清教徒革命,即英國內戰。

國際[編輯] 英格蘭宗教改革在外交上等於宣布和西班牙敵對。

這是因為西班牙當時是一個天主教勢力十分強大的國家,它被認為是當時教皇的後盾。

英國和西班牙的關係,除了和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結婚的瑪麗一世在位時,沒有任何改善,直至詹姆斯一世時期才好轉。

英國國教會的教義隨著大英帝國的海外擴張傳播到英國以外,教義上也發生少許變化。

這些海外教會和英國國教會一起,組成了新教的一派——普世聖公宗。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HenryVIII'sActofSupremacy(1534)-originaltex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EnglishHistory.DavidRossandBritainExpress 來源[編輯] 書籍 木下康彥、木村靖二、吉田實等:《詳說世界史研究》(日本山川出版社,2007年)ISBN978-4-634-03027-5 閱論編英格蘭王國歷史(年表)威塞克斯王朝·丹麥王朝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七國時代) ·維京人 ·黑斯廷斯戰役諾曼第王朝諾曼征服 ·末日審判書 ·坦什布賴戰役 ·無政府狀態 ·威斯敏斯特和約金雀花王朝(蘭開斯特王朝·約克王朝)安茹帝國 ·第一次男爵戰爭 ·大憲章 ·第二次男爵戰爭 ·蘇格蘭戰爭 ·百年戰爭 ·玫瑰戰爭 ·中世紀經濟都鐸王朝英格蘭文藝復興 ·宗教改革 ·卡托-康布雷西和約 ·無敵艦隊 ·火藥陰謀斯圖亞特王朝內戰 ·英格蘭共和國 ·護國公 ·王朝的復辟 ·天主教陰謀 ·光榮革命 ·海事史 ·英格蘭蘇格蘭合併漢諾瓦王朝參見聯合王國歷史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參見聯合王國歷史溫莎王朝參見聯合王國歷史王朝 威塞克斯 ·丹麥 ·諾曼 ·金雀花 ·蘭開斯特 ·約克 ·都鐸 ·斯圖亞特 ·奧蘭治-拿騷王朝 政治 賢人會議 ·御前會議 ·議會 ·君主(世系) ·貴族 ·首相 ·統治(英語:GovernanceofEngland)(伊莉莎白時期) 地理 古英格蘭郡治 ·島嶼 ·行政區劃 ·城堡 人口 語言 ·英格蘭人 文化 宗教 ·教會 ·飲食文化 ·民俗 ·鄉村舞 建築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 ·哥德式 ·都鐸建築 ·伊莉莎白時代 ·詹姆士一世時代 徽章 英格蘭國旗(列表) ·紋章 ·王室紋章 ·英國紋章院 ·英國皇室支持者(英語:RoyalSupportersofEngland) ·都鐸玫瑰 ·橡木 ·聖喬治(聖喬治日) 閱論編天主教會史(英語:HistoryoftheCatholicChurch)綜述(英語:HistoryoftheCatholicChurch) 基督教歷史 天主教會歷史(英語:HistoryoftheCatholicChurch) 天主教會年表(英語:TimelineoftheCatholicChurch) 教宗歷史(英語:HistoryofthePapacy) 羅馬教廷歷史(英語:HistoryoftheRomanCuria) 羅馬天主教藝術(英語:ArtinRomanCatholicism) 天主教會在文明中的作用(英語:RoleoftheCatholicChurchincivilization) 大公會議 公教大公會議(英語:CatholicEcumenicalCouncils) 天主教會聖統制 修道制度 天主教修會(英語:Religiousinstitute(Catholic) 教宗國(752年-1870年) 梵蒂岡 早期教會 耶穌 十二宗徒 聖伯多祿宗徒 聖保祿宗徒 聖斯德望 聖若望宗徒 萬國福傳 耶路撒冷會議 宗徒時代 宗徒教父 安條克的依納爵 依勒內 教宗維篤一世 特爾都良 君士坦丁大帝至教宗額我略一世 君士坦丁一世和基督教(英語:ConstantineIandChristianity) 亞略主義 聖若望拉特朗大殿建成 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 教宗西爾維斯特一世 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聖經正典 哲羅姆 聖經拉丁通俗譯本 厄弗所公會議 迦克墩公會議 努西亞的本篤 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教宗額我略一世 額我略聖詠 中世紀前期 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聖波尼法爵 聖像破壞運動 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 查理大帝 教宗良三世 第四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東西教會大分裂 中世紀中期 烏爾巴諾二世 敘任權鬥爭 教宗訓令 卡諾莎之行 自由憲章(英語:CharterofLiberties) 沃爾姆斯宗教協定 十字軍東征(1096年-1291年) 收復失地運動(718年-1492年) 第一次拉特朗公會議 第二次拉特朗公會議 第三次拉特朗公會議 教宗諾森三世 拉丁帝國(1204年-1261年) 亞西西的聖方濟各 第四次拉特朗公會議 宗教裁判所 第一次里昂公會議 第二次里昂公會議 明谷的聖伯爾納鐸 托馬斯·阿奎那 中世紀後期 教宗博義八世 天主教會大分裂(1378年-1417年) 亞維農教廷 教宗克萊孟五世 維埃納公會議 聖殿騎士團 瑟納的聖加大利納 康士坦斯大公會議 佛羅倫斯大公會議 教宗亞歷山大六世 第五次拉特朗公會議 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 馬丁·路德 《九十五條論綱》(1517年) 《博洛尼亞條約(英語:ConcordatofBologna)》 羅馬之劫 英格蘭宗教改革 托馬斯·莫爾 若望·費舍爾 教宗良十世 耶穌會 依納爵·羅耀拉 方濟·沙勿略 解散修道院行動(英語:DissolutionoftheMonasteries) 脫利騰會議 教宗庇護五世 脫利騰彌撒 教宗額我略十三世 公曆 澳門教區 亞維拉的德蘭 十字若望 斐理伯·內利(英語:PhilipNeri) 羅伯·白敏 巴洛克時期至法國大革命 教宗依諾增爵十一世 教宗本篤十四世 鎮壓耶穌會(英語:SuppressionoftheSocietyofJesus) 反教權主義 教宗庇護六世 島原教案 《南特敕令》 法國大革命時期去基督教運動 修道制度及修會 本篤會 克呂尼改革 耶穌會(1534年-) 教育和科學 教會大學 中世紀 耶穌會(1534年-) 近代傳教事業 耶穌會 在華會士 聖方濟·沙勿略(1506年-1552年) 利瑪竇神父(1552年-1610年) 明朝 聖教三柱石 徐光啟 中國禮儀之爭 19世紀 教宗庇護七世 《1801年教務專約》 教宗庇護九世 梵蒂岡囚徒(1870年-1929年) 法國拉撒勒德村聖母顯現事件(英語:OurLadyofLaSalette)(1846年) 確立「聖母無染原罪」信理(1854年) 法國露德聖母顯現事件(1858年) 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1869年-1870年) 確立「教宗無誤權柄」信理(英語:InfallibilityoftheChurch) 教宗良十三世 奉獻於耶穌聖心(英語:PrayerofConsecrationtotheSacredHeart) 聖心瑪利修女(英語:MaryoftheDivineHeart) 《新事》通諭(1891年) 20世紀 教宗庇護十世 葡萄牙法蒂瑪聖母顯現事件(1917年) 三個秘密 《拉特朗條約》 梵蒂岡城國成立 教宗庇護十二世 對天主教會的迫害與庇護十二世(英語:PersecutionsoftheCatholicChurchandPiusXII) 奉獻於聖母無玷聖心(英語:PopePiusXIIConsecrationtotheImmaculateHeartofMary)(1942年) 確立「聖母升天」信理(1950年)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 通諭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1962年-1965年) 紐曼樞機 孔漢思神父 解放神學 教宗保祿六世 教宗若望保祿一世猝死(1978年)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世界青年日創立 21世紀以來 性侵害案例 美國 教宗本篤十六世 2013年辭職 教宗方濟各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封聖(2014年) 各地天主教史 中國 教區 法國 教區 德國 愛爾蘭 母嬰之家醜聞 義大利 日本 教區 韓國 墨西哥 西班牙 教區 台灣 教區 美國 教區 相關主題 基督教主題 聖人主題 天主教主題 教宗主題 天主教主題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英格兰宗教改革&oldid=65762747」 分類:​基督教運動及主義英格蘭宗教改革宗教改革英國基督教史英格蘭基督教中世紀英國16世紀英國隱藏分類:​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Asturianu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ČeštinaCymraegDansk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uskaraSuomiFrançaisעבריתहिन्दी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talianoქართული한국어LatinaМакедонскиNorsknynorskNorskbokmål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impleEnglish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