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生活 - :: 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臺北帝國大學對修業的同學有穿著校服的規定,在《臺北帝國大學一覽》中有專章介紹制服與帽子的各處細節,供學生參考。

光復後,各級學校都要穿著制服,只有大學生除外。

網站地圖|圖書館首頁|博物館群|臺大首頁   校史館影音導覽 校史館線上漫遊   籌館誌   臺大精神   舊總圖特色/舊貌重現   大事紀要   學校象徵   學院榮耀與成就   追求卓越   社會關懷   校園生活   檢討與反省   校園變貌與地景軌跡   跨世代座標記憶   校友脈動   臺大出版中心書店   川流廳         首頁>線上觀覽>校史館線上漫遊>校園生活 校園生活 臺大人吃的歷史 民國37年到校唸書的園藝系康有德教授,提到當時住宿「食」的經驗:「所住的羅斯福路學生宿舍裡,大約二、三十人輪流推派一位同學擔任伙食委員,負責搭清晨第一班小火車到萬華的牛肉攤上,買他們剔剩的肉筋和白白的肉絲,以及兩盤豆腐和一點空心菜回來,交由廚房做飯。

」校友路統信先生也提過:「隨著國共內戰的發展,大多數在臺同學都和家人失去聯絡,家裡每月寄來的生活費也都中斷了。

再不想辦法,生活就會有困難,於是就有幾位同學在校園共同闢地種菜,後來參加的同學多了,就向校方登記,正式成為學生社團『耕耘社』,自己勞動種菜給自己吃。

還有一個『健康社』,自己磨豆漿喝,如果有多的,也賣給其他同學喝。

」當然,過了臺大草創時期,陸續興建的學生宿舍以及學生活動中心也都設有自助餐廳,可以解決逐漸增加的臺大人的民生問題。

福利社 校園內除了餐廳可以用餐之外,不少臺大人則是速戰速決用便當、麵包乾糧、泡麵等食物果腹,而這就要說到大家琅琅上口的「小福」、「小小福」。

「福」就是所謂的福利社,現在則改稱合作社。

小福位於普通教室的旁邊,小小福位於共同教室旁邊,因為晚建於小福,所以被學長姐們喚成「小小福」。

大福、中福在哪裡呢?早在民國60年代行政大樓中庭草坪的第一會議室,有段時間曾是福利社(臺北帝大時期為構內食堂),慣稱為「大福」;而小福不但晚建,一開始的規模也只是一幢瓦房,因此屈稱為「小福」;至於「中福」,則是從來沒在臺大文明史中出現過。

校外飲食圈 民國38年到校服務的那廉君先生回憶道:「…,校外也找不到吃東西的地方。

後來在學校大門外出現了一個蓆棚賣麵點,七點鐘也就收攤,但是生意鼎盛,深得外文系英千里教授的賞識。

」那廉君先生所回憶的這段臺大,尚身處於臺北市荒僻的郊區;接著因應來自大陸的教授與同學人數驟增,小型飯館也相繼出現,漸漸地臺大週遭也隨著都市發展,熱鬧起來,中式西式餐廳,吃合菜、吃簡餐、吃速食、吃小攤,應有盡有,形成了大學口、公館夜市、一一八巷等飲食商圈,因為東南亞的僑生多,臺大周圍也出現了許多異國餐廳,供應著越南菜、泰國菜、熱帶冰品等等。

臺大農產品 小福、小小福,所賣的食物除了市售食品外,還有臺大特有的農產品,都是臺大農場(臺灣大學農業試驗場的簡稱)自製自銷,營養又衛生的食品:臺大鮮乳、臺大吐司、臺大冰棒、臺大三明治(冰淇淋夾心餅乾)…不但是大家在校時的共同食物,更是畢業或離校後的共同記憶。

我們都是吃這個長大的!臺大農場緊鄰著校總區,位於臺北市精華地段的大安區,卻擁有大面積的農田、牧場,在高樓林立寸土寸金的臺北市,蔚為特有的鄉土景觀。

校服 臺北帝國大學對修業的同學有穿著校服的規定,在《臺北帝國大學一覽》中有專章介紹制服與帽子的各處細節,供學生參考。

光復後,各級學校都要穿著制服,只有大學生除外。

但是民國43年11月專科以上學校開始實施學生軍事訓練之後,同學們在軍訓課與學校重要慶典時,即被要求穿著軍訓服,也就是校服:白色上衣、黃卡嘰色套裝、黑色領帶,左胸繡著校名,後來這種服裝也被稱作「大學服」。

這種軍訓服的規定一直沿用到近年才被取消。

學位服 大學有款象徵榮譽的服飾,即學位服,臺大是臺灣最早引進畢業生與師長穿著學位服參加畢業典禮的大學院校,這可是48學年度畢業班代表極力爭取而來。

學位服當時價款每件100元,由學校先行墊款,接著再由前後四屆同學依比例(30元、26元、24元、20元)繳納歸墊。

學位服歷經很長一段時間只有博士服有學院代表色,學士與碩士服都是一身深黑色。

民國80年代學校將碩士服的「帔」在玄黑底色上加了代表色,自此畢業時節校園裡的色彩繽紛了起來,也增加了大家對於學門代表色的好奇。

在臺大,各學院的學位服顏色是:文-白;理-金黃色;社科-紫色;醫-綠色;工-橘紅色;生農-淺黃色;管理-灰色;公衛-大紅色;電資-藍色;法律-紫色;生命-天藍色;94年起,連學士服也增加了短披肩,外圍加上學院代表色的彩色?邊,式樣不再單調。

體育服、系、班服 66至78學年度曾經由學校設計臺大體育服裝,新生入學都要購買。

原則上是白上衣、綠長褲,左胸有校名、校徽或學年度等的設計。

大一大二體育課共同課程都要穿著校定體育服裝,大三大四自由選修體育課,就不需要了。

過去體育課雖然沒有制服規定,但也曾要求女孩的體育服裝必須是白色上衣黑色長褲,由畢業紀念冊的相片,可見端倪。

同學在校求學、活動,為求團體認同,班級或社團會設計屬於自己的服飾,彼此爭奇鬥妍。

宿舍 分享一段早年臺大同學『住』的滄桑史:「日本人設置臺北帝大側重於學術研究,學生招收不多,而且日人一向是通學制,無學生住宿之習慣;臺大接收以後,雖然校方已接收學校附近之市區房舍數十幢供大陸來臺學生之用,但由於來臺學生日多,仍大都無處安身,於是臺大的教室、研究室,甚至於廁所都住有學生」,於是傅斯年校長計畫大量興建學生宿舍。

雖然當時教育部長朱家驊先生並不贊成,認為如此一來學校將從此多事,不過臺大還是一幢一幢地造起了學生宿舍,並建立學生住校制度。

不過,當時曾訂有「學生宿舍須離開校區」的原則,只有後來三座女生宿舍例外地出現在校園裡。

臺大時期興建的第一座學生宿舍是木造磚瓦的男生宿舍,建於民國38年,地點在溫州街,後來這座宿舍曾改為教職員宿舍,直到民國71年不幸毀於火災。

但是在傅校長大舉興建學生宿舍之前,臺大已然有幾幢宿舍住著學生,便不是傅校長蓋的男一舍(溫州街),更不是現在大家口中的男一舍(長興街)。

提醒大家探究臺大歷史時,必須事前勾勒正確的宿舍史地圖像。

約有三成以上的校友們有校內住宿的經驗,請大家回味傅斯年校長於民國38年11月5日行政會議訂下的「住宿學生作息時間表」: 直到民國60年尚會訂定宿舍熄燈時間,也有限制穿著木屐的條文;而現今的宿舍管理辦法也有前人想像不到的規範,例如:利用網路從事不法的事、讓異性進出寢室、養寵物、抽菸等。

大家或許不知道,民國40至41年間臺大尚出現「合床」制度,此係沒有抽到宿舍的同學,可以找人自願合睡一張床的權宜之計。

此外,約39至45年之間,學校還為罹患肺病的同學開闢「療養室」,以免將肺結核傳染給其他人。

這令人聯想到92年春夏之交,臺北市遭SARS病毒席捲,當時也有同學被隔離到水源校區的校舍,觀察近兩個禮拜。

新店線鐵路 1935年考入臺北帝大就讀的化學系名譽教授劉盛烈:「談到臺北帝大,就聯想到新店線民營鐵路。

從前自萬華到新店之間有鐵路,後來拆除改做馬路,就是現在的汀洲路。

當時學校大門南邊約五百公尺的地方有水源地火車站,幾乎是臺大人專用的火車站,學生、教職員工很多人坐火車上下班,車站人員也很和氣,而給臺大人很多方便。

記得有一次,汽笛響,火車也開動,突然有兩位學生在月台外的小路急跑想要趕上火車,我看到站長拿出紅旗,在月台上大大地搖晃,結果火車急停,學生安安全全地上車了,非常溫馨。

當年鐵路兩邊都是水田,臺大校園的周圍也都是水田和小路而已,環境悠閒,非今日可想…。

」 臺北新店線列車停靠水源地站月台 (今汀州路與思源路口一帶,背後房舍即汀州路臺鐵宿舍) 右圖洪祖仁、左圖洪致文攝影 腳踏車 臺大新鮮人一到校報到,學長姐會貼心地照顧新生校園生活所需,經常會帶學弟妹去買腳踏車代步。

買車的來源不外乎是:校園內有修理腳踏車的車棚,畢業的學長姐託孤留下來的腳踏車,或是去到萬華老松國小旁有名的「賊仔市」(萬華綜合商場的俗稱)去牽一台舊車。

通常很少很少人會在校園裡騎新車,因為臺大的腳踏車失竊率頗高。

為了降低偷兒對它的興趣,因此在臺大看到的腳踏車不是舊舊破破的,就是塗裝成五顏六色深具獨特性。

隨著捷運新店線通車,校園內外腳踏車氾濫,為協助新生找回違規停靠遭拖吊的腳踏車,以其辨識是否為被棄於校園內的腳踏車,自91學年度起開始發放腳踏車識別證。

公車與校園專車 光復初期臺大校總區對外的交通主要有兩條路線:市公車路線「一路」,以及新店線鐵路;而現在已有數十路公車路線,捷運新店線也設有公館(臺灣大學)站。

在臺北市,臺大主要有三個校區:公館校總區、城中的法學院、醫學院。

從前很長一段時間,自校總區前往法學院會搭乘市公車○南右線或253右線;自校總區前往醫學院會搭乘市公車236、251線;自法學院及醫學院回校總區可在林森南路搭○南左線;自醫學院返校總區可在公園路撘乘236、251線等等;其中○南以及253被戲稱為臺大校區的循環線。

自82學年度始,學校開始試辦「校園專車」往返於三個校區之間,現在已經形成完善的「校園區間交通車」制度。

過去一日內要三度往返校總區與法、醫學院間上課的「臺大飛人」,也不再因苦等公車不到而落課辛苦了。

交通車 過去交通不便,公家機關幾乎都設有交通車行駛於工作場所至宿舍或交通樞紐轉運站載送同仁上下班,當年地處偏遠的臺大也不例外,在民國39年就開始考慮行駛交通車。

12月4日的行政會議確定交通路線共兩線,採對開方式,主要行駛於校總區、法學院、醫學院、宿舍區。

至86年停駛,四、五十年來已衍生成五條路線: 一路:校總區-法學院-醫學院-臺北火車站 二路:校總區-萬華(火車站)-延平北路-酒泉街-臺北大橋 三路:長興街宿舍區-法學院-醫學院 四路:校總區-永吉路宿舍區-松山(火車站)-廣慈博愛院 五路:校總區-民生社區 由這五條路線,也大致可以了解臺大校地在市內散佈廣泛的程度。

後來臺北交 通已經四通八達非常方便,學校也決定交通車逐年淘汰不再更新,因此自86年7月停駛上下班路線,改為校總區及法、醫學院之區間車,並開放學生上課乘坐;至此,每日清早一班班陸續開進學校送同仁上班的交通車;中午與黃昏時刻椰林道上一字排開徐徐前進的車隊景象,也就走入歷史。

教與學 臺北帝大時期,日人的大學學制採行沿自德國的「講座制」。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臺北帝大已經發展出五個學部:文政、理、農、醫、工,共114講座。

講座是教育研究單位,由專攻一科的主任教授主持(除非退休或離職,否則終身主持),經費自主,下設助教授一名、助手與副手若干名,兼具研究與教學功能。

民國34年臺灣光復,政府完成接收後,本校改採中國習自英美大學制度的「系學分制」,在以日治時期之體制為基礎,將原設各學部改為六學院:文、理、法、醫、工、農,奠定初期規模。

歷經長期拓展,截至93學年度為止,本校已擴充至11學院54學系98研究所。

系所經費自主,系主任或所長由系所教授產生,綜理協調系所行政業務,教學與研究則由教授各自進行。

校總區內除了各學院大樓或系館是專門學科的教學研究基地之外,學校另設有數幢教學大樓供共同科目教學使用。

以下的教學大樓存在於校地時,您曾經在哪間教室「跑堂」趕課呢? 大學書店文化圈 民國60年代十之八九的臺大人都到「博士」書店買文具。

除了文具外,還有參考書、字典等等,它位於傅園外的違章建築群第一間。

在物力維艱的年代,臺大人手捧的洋裝書許多是翻版書,臺大周圍形成了全臺最大的洋裝教科書集散地:書林、雙葉、歐亞、曉園、藝軒等等;現今在著作權法的保護下,翻版書已然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正式進口經銷的原文書,大學社區書店文化圈歷久依舊屹立不搖。

學士論文 早期大學部「學士論文」列為必修,以訓練學生及早學習學術研究的基本能力。

民國47年12月通過自該年起畢業論文改為選修。

爾後研究所日增,多數學系取消此一要求,而將論文寫作延後至研究所階段。

目前尚有以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原農學院)為主的少數學系,仍在大學部課表中將「學士論文」列為選修甚或必修,目的在培養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及對事物的創新看法。

學生必須選定一特定題目與指導老師共同研究,最後撰寫成學士論文報告。

  書卷獎 臺大書卷獎擁有悠遠的歷史,它向來被視為臺大學生榮譽的表徵。

書卷獎肯定的不僅只是學業上的成就,激發莘莘學子努力向學更是其精隨所在。

書卷獎起源於民國38.10.17.行政會議,教務處提案針對成績優良學生由學校酌贈書籍,經討論決定成績優良同學,每人贈給書卷新臺幣20元。

而這書卷可以在學校圖書合作社購買書籍,如果沒有書可買,也可以折付現金。

大學部學生成績優良受獎資格的規定中,書卷獎的門檻資格為各系所各年級學期成績平均80分以上、名列該系所同年級的前五分之一、該學期不曾受過處分…等標準,符合上述條件者再經系上篩選受獎人,及提請校方獎勵。

社團風情 民國38年前臺大已經存在過不少學生社團,例如:友愛合唱團、方向社、耕耘社、健康社、蜜蜂文藝社、星雲社、黃河合唱團、各學院學生自治會、學生自治聯合會(自聯會)、生活促進會、新南團契、青年團、考生服務團、麥浪歌詠隊、攝影社、自由畫社、美術社、海天合唱團、管絃樂團等等。

當時臺大對學生社團活動並沒有經費補助,雖然在37年10月校方要求學生社團須於年底前向訓導處登記,不過校風依然非常自由,對學生社團活動沒有任何干擾。

40年6月有學生社團52個,至今(94年),正在活動中的社團已近200個左右;若要計算所有曾經出現過的臺大學生社團,依社團編號看來,恐已達900以上(包含系學生會等)。

臺大節氣 8月 各區小迎新 在新生入學名單大致底定之後,各系系學會便會於八月底到九月初這段期間舉辦別開生面的小型迎新活動。

由於新生們大部份尚在家中,故小迎新通常會於北、中、南等各區分開舉辦,除了有聯絡感情的功用之外,還會提供選課輔導、生活資訊及生涯規劃等服務。

9月 新生入學指導 新生入學指導通常會於開學前一週舉辦,為新生與臺大的首次接觸。

除了簡介臺大校園、認識之前只會在電視或報章雜誌上見到的校長及三長們之外,還會有一生一次的校歌教唱活動。

新生社團聯展則是各社團招募新人的最佳良機,每年都有近200個社團參加,只見各社團花招百出,使出渾身解數,只為吸引新鮮人的目光。

10月 新生盃球賽 每年的十月、十一月,新生盃球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較具人氣的球賽種類有籃球賽、排球賽、棒球賽和足球賽數種,各系所參賽隊伍在啦啦隊們的助陣之下,無不全力以赴,只為了替系上爭取榮耀,戰況激烈,不容錯過。

11月 臺大校慶 本校前身為日治時期之「臺北帝國大學」,成立於1928年。

民國34年(1945年)對日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國民政府於11月15日接收臺北帝大,改組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這就是本校校慶紀念日的由來。

學校與各系所單位在校慶當天會舉行相關的慶祝活動,但對臺大學生而言,校慶最棒的事也許就是停課一天,以及可以參觀男女生宿舍。

12月 校園馬拉松 每年十二月初,氣溫涼爽宜人,是舉辦校園馬拉松的好時節,每年都有數千名教職員生參加,又分為1公里的適應組、2公里的健康組和6.5公里的挑戰組。

通常修習大一必修體育課的同學們會全班集體報名參加,男生通常被「鼓勵」參加挑戰組,只見同學們個個氣喘如牛,一群叔叔伯伯們卻健步如飛,別小看他們,他們可能是某些系的大教授呢! 1月 春節祭祖 為使師生共同歡度春節,並且發揚我中華民族傳統慎終追遠之美德,於每年農曆春節之前,皆會舉辦海外青年春節祭祖大典暨師生聯誼餐會。

典禮由校長親自主持並擔任主祭。

校內外貴賓及僑外生同學皆會參與盛會。

除舉行傳統祭祀儀式外,餐會中穿插摸彩、節目表演、猜燈謎等活動,場面熱烈,氣氛溫馨,是僑外生們的重大慶典盛會。

3月 杜鵑花節 每年的三月,臺大校門裡的杜鵑花從羅斯福路校門沿著椰林大道一路繽紛綻放。

校方為了協助有心想要進入臺大的青年學子及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一窺學術殿堂的堂奧,並拉近校園與社區民眾的距離,於一九九七年開始舉辦杜鵑花節系列活動,讓學子們與社會人士一睹杜鵑花城的風華。

在杜鵑花節裡,除了一系列學系博覽會,更結合學生社團成果展。

當然,杜鵑花節活動豐富多元包羅萬象,故必定得親自走一趟才能體會。

5月 藝術季 每年的五月,就是臺大社團界最盛大的藝文活動-臺大藝術季的登場,為盛夏裡最美的校園風景。

臺大藝術季舉辦至今已經是第十一屆。

數十個臺大藝文性社團會在此活動中共襄盛舉,以展現臺大社團與學生在課外活動的高水準表現。

近年來更嘗試將藝術季活動走入週邊社區,期盼提升臺大學生與社區的交流互動。

6月 畢業季 當傅鐘兩側的鳳凰花在烈日下繽紛綻放之時,也是應屆畢業的莘莘學子們離別學校的日子。

值此時節,經常可以看到穿著學位服的同學與家長們,在優美的校園內拍照留念。

畢業典禮於綜合體育館舉行,校長與三長們首先會帶畢業生進行校園巡禮,而會場外通常會有社團的表演活動,學校於大門口也會設置兩個大型的畢業娃娃氣球,造型十分可愛,每年都吸引許多人前往拍照。

2月、7月 寒暑假社會服務隊 每年的寒暑假是臺大社會服務性社團出隊的旺季,這些社團秉持著服務的熱忱,花了數月的時間努力籌備,只為了讓服務隊能圓滿成功,部份服務隊長期以往的耕耘,甚至已讓當地鄉鎮的居民產生了相當程度的認同和情感,不啻為大專青年服務社會精神的最佳表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