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英商德記洋行 - 维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英商德記洋行位於臺灣臺南市安平區,是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

該建築是英商德記洋行在安平開港後於臺南安平所設立的據點,為當時的五洋行之一。

現為臺南安平知名景點 ... 原英商德記洋行 語言 監視 編輯 座標:23°00′12″N120°09′37″E/23.003469°N120.160244°E/23.003469;120.160244 原英商德記洋行位於臺灣臺南市安平區,是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

該建築是英商德記洋行在安平開港後於臺南安平所設立的據點,為當時的五洋行之一[註1]。

現為臺南安平知名景點之一。

原英商德記洋行德記洋行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德記洋行正面 位置臺灣臺南市安平區古堡街108號建成時間 大清同治六年(1867年) 中華民國文化資產官方名稱原英商德記洋行類型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登錄類別:洋行參觀費用全票50、半票25(包括安平樹屋)公務人員可享八折票40元 臺南市民憑身份證件可免費參觀。

開放每日08:30∼17:30 目次 1沿革 2建築特色 3展覽 4其他 5註釋 6參考文獻 6.1引用 6.2來源 7外部連結 沿革編輯 主條目:德記洋行  德記洋行的側面  德記洋行二樓拱廊 清咸豐八年(1858年),清朝與英國簽訂天津條約,開安平及淡水為通商口岸。

安平正式開港後,同治六年(1867年)五月,原在中國廈門的德記洋行派代表馬遜(J.C.Masson)與布爾士(R.H.Bruce)來台發展,並向臺灣道租借英國駐安平領事館(今臺南市安平區西門國民小學)北側海灘地興建洋房倉庫,同時在台北也設有據點;其主要業務是出口茶葉[1],亦有經營糖及樟腦等事業。

然而臺灣進入日治時期後,由於日本實行專賣制度,將樟腦、鴉片收回專賣,糖業也漸由日商把持,再加上安平港的逐漸淤積,終讓安平五洋行紛紛結束營業;其中德記洋行於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結束安平據點業務,同年英國也裁撤了駐安平的領事館;隔年,原本德記洋行的建築改為大日本鹽業營業所。

二次大戰後,該建築又成為臺南鹽場的辦公處,後來也曾作為鹽場宿舍。

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被臺南市政府收回整修,在奇美實業贊助下,於兩年後改成「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並對大眾開放。

建築特色編輯 該建築座北朝南,兩層樓高,主樓梯位於正面中央。

一樓原為行員宿舍,以一條走道貫穿其中,兩旁各有三間房間,而二樓的內部空間亦與一樓相似。

東、西、南三面都有拱廊,而二樓的拱廊又加了綠釉瓶飾欄杆。

屋頂則為桁架系統,上鋪瓦片,分成兩個屋頂。

展覽編輯 德記洋行現在是作為蠟像館使用,不過原本只有使用二樓部分展出以臺灣開拓史為題材的蠟像,即是「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但民國九十五年(2006年)因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將在2005年巡迴的「台灣追鄉曲-17世紀荷治時期台灣日常生活教育展」之展品捐給臺南市政府,臺南市政府便打算將這些展品放在德記洋行一樓展出,之後在該年11月19日舉行位於一樓的「大員先民生活文化館」的開幕儀式[2],展出與荷治時期安平生活有關的事物。

其他編輯 安平樹屋:原為德記洋行的倉庫,因長久荒廢而與樹木共生。

於2004年經整理後成為安平景點之一。

德記洋行:安平據點結束營業後,德記仍繼續在台北總部營業,戰後轉型為股份有限公司,並陸續有本土資金進駐。

安平五洋行 書法家朱玖瑩故居位於德記洋行旁[3]註釋編輯 ^五洋行分別是英商德記洋行、英商和記洋行、英商怡記洋行、美商唻記洋行與德商東興洋行。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開拓史料蠟像館.[2012-05-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6).  ^臺南市政府新聞稿——大員先民生活文化館開幕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古蹟營運科-古蹟地圖-古蹟景點.culture.tainan.gov.tw.[2018-12-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9).  來源編輯 書籍傅朝卿.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台南市: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2001年11月:195.ISBN 957-30880-4-5.  石萬壽.樂君甲子集.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04年3月:256.ISBN 957-01-6745-9.  遠流台灣館.台南歷史深度旅遊.台北市:遠流出版.2003-02-01:323、324.ISBN 957-30880-4-5.  外部連結編輯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原英商德記洋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原英商德記洋行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原英商德記洋行&oldid=72996367」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