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幸福感可以量化嗎? - GetIt0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大腦中與「快樂」有關的神經遞質有多種。
我們找不到一個單一甚至複合指標來描述「幸福感」這一日常辭彙。
於是,我們便有了主觀幸福 ...
標籤:人類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
人的幸福感可以量化嗎?
11-16
相關新聞:幸福還是不幸福?大腦知道
新聞中提到,對於幸福和不幸福的人們,他們在安靜狀態時大腦的神經活動模式是存在差異的,這為幸福感存在個體差異的神經根源提供了證據。
這類研究對普通人的生活可能會起到什麼影響?這是否意味著未來的幸福感也可以存在一個量化的標準?
好多回答是從純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的呢,雖然說這個問題對於心理學與對於經濟學來說,恐怕是同等的重要,對於心理學來說它是一個重要的可能結論,而對於經濟學來說它是一個重要的前提。
經濟學除了資源分配與利用以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關注要點,就是效用,也就是量化以後的幸福感,經濟學家在心理學家進行這一嘗試之前,就已經假定了這一量化的成立並且假設這一量化的結果的存在了。
但我並不認同未來的幸福感本身有一個像是很多人想像得一樣的那種量化標準,一種可以讓我們完成「選擇A選項時社會總幸福感增加5,選擇B選項時社會總幸福感增加3」這樣的量化標準(儘管這樣的量化標準與功利主義倫理學息息相關,而人類幸福感的可量化性是經濟學從功利主義倫理學那裡最先借來的),因為人與人的個體差異,我很難想像這種加和會存在哪怕一點意義。
人與人的幸福是相似的,但是它終究本身還是有著細微的區別的,畢竟每兩個人都不具備同樣的大腦,因此我依舊很難想像對於不同的人的幸福感做出對比和加和的意義所在。
或許是我錯了,它的確有,或許我們可以通過「無論誰都不會這麼選」來確定人是有一個大致的共同的幸福模式的,但是問題在於細節方面是否這樣扣還有意義,我就不太清楚了。
與傳統心理學的量表測試和認知神經科學的大腦掃描不同,經濟學是以更加行為主義的方式來看待幸福感的,在這裡,每個人在面對多個選擇時候,更傾向於進行的那個選擇,就等價於讓這個人保有更大的幸福感的那個選擇,這在心理學上可能正確,也可能錯誤,但我們明顯地發現這不是個對於行為的解釋,而只是一種單純地描述。
那麼,幸福感是否可以進行類似於經濟學這樣的量化呢?經濟學有一種對於「幸福感模式」的描述,實際上也是建立在「更傾向於進行的選擇等價於有更大幸福感的選擇」這一基礎上的。
這個時候,這裡的「幸福感模式」,就是一種人類做出選擇的選擇模式的描述,我們把這一描述稱為「效用函數」。
不同人的效用,在經濟學上無論是加和還是比較都很難說有什麼意義。
於是,這裡的問題就變成了「每一個人是否具有同一個選擇模式」?根據DouglasKenrick所提出的次級自我理論,每一個人都有七個完全不同的選擇模式,某些事件就可以改寫這個模式,我認為這是完全可能的,在行為經濟學上這些也都有過一些研究。
當然,或許每個人的選擇模式都不只是七個,但是,我們如果分得足夠細,分到「每個人就在此時此刻的幸福感」,那麼,它的確可以以這種形式來進行量化。
同意@劉鎮銳的一點,經濟學家以「行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從這點來看更像是自然科學而非社會科學,當然還是解釋社會生活中的現象。
但有幾點需要闡明。
1、經濟學更多的是描述現象並將有類似模式的進行歸因,以此來解釋行為,並希望能預測未來。
2、效用與主觀幸福感(SWB)的區別:從最大化效用到最大化SWB的跨越,考慮到(1)作為序數效用的效用函數在不同事物/不同人之間的比較有時候沒有意義(2)效用函數形式不全面。
因此,一個優化的效用函數或者說SWB函數可以表示為包括效用函數在內的另一個方程(因為效用函數中已經考慮過許多因素)。
3、人是趨利避害的,並非做出的選擇就是最具有幸福感的選擇,而是當加入一些因素進來的時候,幸福感是否有提高,這與各種量表是一致的。
fMRI還可以測量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對大腦的影響。
4、客觀幸福感有各種方式,但大多以結果說事-采了多少果子,拿到多少錢。
5、看看這個例子:美國英國看起來還不錯吧!參考:1、Blanchflower,D.G.,Oswald,A.J.(2004).Well-beingovertimeinBritainandtheUSA.Journalofpubliceconomics,88(7),1359-1386.2、Smith,C.L.,Clay,P.M.(2010).Measuringsubjectiveandobjectivewell-being:analysesfromfivemarinecommercialfisheries.HumanOrganization,69(2),158-168.
其實,主觀幸福感是可以量化的。
心理學中的量化問題自科學心理學誕生以來,就一直是所有心理學家夢寐以求的。
這主要是因為心理學當初受生理學等自然科學影響比較大,一直希望能像生理學、物理學那樣被量化和分析,最後被總結為定理什麼的。
先是馮特—科學心理學創始人,他拿到這個頭銜就是因為他是最先嘗試量化心理現象的人,在他之前的人都基本是靠猜的。
其實他也好不了多少,主要用的實驗內省法,就是控制一些條件,然後問你關於你心理的一些問題,然後記錄下來,這就是整個研究過程。
讓人費解的是就是這種不靠譜的方法,他卻寫了很多書,基本上是著作等身,很多書都沒有被翻譯,所以幾乎沒有讀完他書的人。
然後是韋伯又是一個生理學出身的心理學家,他弄了個韋伯定律出來,量化了物理刺激和生理感覺的關係,這是心理現象被真正量化的開始,雖然是比較低級的。
這是韋伯定律的圖後來費希納在他研究的基礎上發現了費希納對數定律,從而創立了心理物理法,進一步量化物理刺激和感覺的關係。
費希納定律圖初期的心理學家受生理學影響很大,一心量化低級心理現象,而像思維、意識、主觀幸福感等高級心理現象認為是無法量化的。
然後上世紀50年代華生創立的行為主義,覺得心理現象看不見,摸不著,更不用說量化了。
他們乾脆把心理現象給否認了,只研究人外在的行為。
連心理現象都否認了,高級心理現象的量化之路又停止了。
後來的認知主義,把人腦比作電腦,信息、圖式、模型、流程的一大堆,但還是不關心高級心理機能的量化。
人本主義告訴你要關心人,走的是積極心理學的路子,主觀幸福感就是積極心理學提出來的概念。
但是這個領域幾乎沒有什麼研究方法,基本靠理念,比如我認為人應該怎麼怎麼樣;還有經驗比如羅傑斯的來訪者中心療法,屬於有心無力。
後來的構造主義比行為主義還乾脆,認為所有心理現象都不是本身就存在的,是我們從「沒有」中構建出來的,只是一個便於使用的概念。
進化心理學則側重於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解釋人的一些心理現象,這個領域的研究結果往往很獵奇,比如:男性之所以對女性有胸大、腰系、臀大、嘴唇紅潤的審美觀,是因為這種女性有更高的幾率生下健康的後代什麼的,比較毀三觀。
前面這些流派因為心理現象的特殊性,不能直接研究,只能通過設計精巧的實驗來間接推測心理現象,甚至有的流派根本不承認心理現象的存在,所以心理現象的量化一直停留在一個很低的水平。
近20年來因為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從而致使腦成像技術的成熟,心理學研究主要採用PET(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和FRM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腦成像技術的成熟讓心理學家可以直接看到各種心理現象運行的物質基礎—大腦,這也促使了一門新的交叉學科的誕生—認知神經科學。
認知神經科學一般研究各種心理現象的腦機制,題主在看的新聞就是這個學科的研究結果(呼,終於繞回來了~~~)。
這個學科發現了很多心理現象的神經機制,比如內向者和外向者,思考迴路確實有生理差異:內向者的思考迴路更長,所以思考時間更長而答案往往比較準確;外向者思考迴路更短,所以回答較快而答案質量不高。
通過ERP(事件相關電位)的研究和EEG(腦電圖)技術,可以發現腦電波和一些心理現象的關係,現在已經可以初步做到,通過測腦電波來判斷你是否撒謊了。
這可比實質為生理多導儀的測謊儀可靠多了。
所以我們可以合理的推斷,隨著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我們未來可以通過測量你的腦電波,大概判斷你的狀態,比如:心情、意識狀態什麼的。
到時候人人戴個檢測器,你的心情怎麼樣、是否撒謊、是否可能會犯罪就一覽無餘了(不過也會帶來新的問題,比如通過儀器你知道他將要犯罪,但是如果你去阻止了他,他在事實上並沒有犯罪,你不能判他有罪;如果你不阻止他,又會有人受到傷害);學校上課就開不了小差了,老師看一眼儀器就知道你走神了。
甚至極端一些,有可能一些組織會研究更為靈敏的儀器,從你的腦電波中收集信息,你的銀行卡密碼就會不保了,所以又會產生自己腦電波保護的問題。
甚至可以反過來,通過影響你的腦電波,從而影響甚至操縱你,前幾年有個澳大利亞的團隊開發出一款能讓佩戴者變得聰明的帽子,其原理就是通過影響腦電波,影響大腦的機能。
到那時很多高級心理現象的量化就會變得簡單易行了,比如看當你有幸福感時,相關的腦電波的頻率什麼的,而不像現在只能通過實現編製好的問卷,通過詢問你的主觀感受並打分,來猜測你的幸福感。
問卷測的幸福感其實是一種」假的「幸福感,因為所有心理量表都是順序量表,實質測得的分都要換算成標準分,其實質是你在常模中比多少人幸福感高,比多少人幸福感低,並不是真正你幸福感的分數。
可以,主觀幸福感量表還挺多的,國內外相關研究也多,量表的信效度也不錯。
但是量表的解釋不是說誰幸福誰不幸福,而是採用幸福感程度更高來表述的。
先佔,回去找完資料再填。
==========回來填坑,大部分是複製的本科畢業論文================幸福感是人們在人生意義實現和體味時的積極的心理感受,是人類的一種普遍性的追求,幸福感在英文中的表達,目前業界傾向於使用合成詞語subjectivewell-being,我國學者一般將其譯為主觀幸福感或者心理幸福感,也簡稱為幸福感。
對於幸福感的定義,不同心理學家有著自己的不同見解,但是大多數心理學家傾向於使用美國心理學家迪納的定義,即個體依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的評價。
通過定義可知,主觀幸福感包括生活兩個基本成分——滿意度和情緒體驗,前者是個體對生活總體質量的認知評價;而後者是指個體生活中的情緒體驗,包括消極情緒(焦慮、緊張等)和積極情緒(愉快、開心)兩方面從而得知,所謂主觀幸福感可以理解為,個體對生活的滿意程度並伴隨相關的情緒體驗。
根據定義與內涵,許多心理學家對主觀幸福感進行了問卷編製,在心理衛生手冊裡面這種量表比較多,都有自己的維度。
答主本科畢業的時候研究的是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所用的量表是總體幸福感量表(GWB)。
就以它為例說一下測量。
總體幸福感量表(GWB)是為美國國立衛生統計中心制訂的一種定式型測查工具,用來評價受試對幸福的陳述。
量表共有33項,採用的是選擇方式,積分方法不唯一,總分相加為個體的主觀幸福感程度,得分越高,主觀幸福感越高本量表前18項的平均得分常模為——男性被試75分女性被試71分,1996年段建華對原量表進行了相關修訂形成適用於中國被試的版本,本量表單個項目得分與總分的相關在0.48和0.78之間,分量表與總表的相關為0.56~0.88,內部一致性係數在男性為0.91、在女性為0.95.間隔3個月後重新測查了其中的41名學生,發現重測一致性為0.85;專家評估一致性在0.27~0.47之間;與3種焦慮量表(PEI,PPS和CHQ)的一致性分別為0.41,0.40和0.10;與3種抑鬱量表(HQ,Zung和MMPI)的一致性分別為0.35,0.28和0.21;它與PFI抑鬱量表的一致性更高些(0.50)。
除了評定總全幸福感,量表還通過將其內容組成6個分量表從而對幸福感的6個因子進行評分,這6個因子是——對健康的擔心、精力、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憂鬱或愉快的心境、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以及鬆弛與緊張(焦慮)。
題目例舉:1你的總體感覺怎樣(在過去的一個月里)?
A.好極了B.精神很好C.精神不錯D.精神時好時壞E.精神不好F.精神很不好2你是否為自己的神經質或「神經病」感到煩惱(在過去的一個月里)?
A.極端煩惱B.相當煩惱C.有些煩惱D.很少煩惱E.一點也不煩3你是否一直牢牢地控制著自己的行為、思維、情感或感覺(在過去的一個月里)?A.絕對的B.大部分是的C.一般來說是的D.控制得不太好E.有些混亂F.非常混亂4你是否由於悲哀、失去信心、失望或有許多麻煩而懷疑還有任何事情值得去做(在過去的一月里)?A.極端懷疑B.非常懷疑C.相當懷疑D.有些懷疑E.略微懷疑F.一點也不懷疑5你是否正在受到或曾經受到任何約束、刺激或壓力(在過去的一個月里)?A.相當多B.不少C.有些D.不多E.沒有(這五道例題有兩道和其他三道積分是呈反向的~聰明的小夥伴自己猜哈)參考目錄:[1]程俊衛.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徵的關係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06,14(2):144—147.
[2]
Diener,E.D.Subjectivewell一being[J]
.PsychologicalBulletin,1984,(3):542一57.[3]
Diener,E.D.Subjectivewell-being:threedecadesofprogress.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125(2):276-294.[4].Fazio.A.F.(1977).Aconcurrent
validationstudyoftheNCHIgeneralwell-beringschedule.Hyattsville,MD:NationalCenterforHealth
Statistics.
不懂心理學。
但是問兩個問題:1.幸福感與快感如何區別?2.一個感到幸福的人是否就是幸福的?
能量化又怎麼樣?說的好像量化了就能得到似的。
我記得邊沁認為幸福感和金錢是等價的,即某件事花費金錢越多帶來的幸福感越大。
我認為以金錢衡量幸福感是非常科學非常普適的。
應該可以量化,查一下催產素等和幸福相關的分泌物的能效比。
論「幸福感」現在很流行一個詞,我想聽你們談談在你們的哲學體系里,怎麼理解「幸福感」。
我先吧可欲是謂善,道盡了至於欲的節制是另一個問題就是滿足欲了?滿足慾望,即是幸福。
是嗎滿足慾望的就是善的對慾望是直覺嗎是
恩,不錯。
你很了解我的路數了善,不是道德範疇。
你的路數裡面對吧只是借這句話來說至少在這個話題上。
我的哲學體系裡,幸福感就是:對生活的熱愛和有信仰,不需要對慾望有所抑制,喜歡就追求,釋放對生活的熱愛對的那麼,請問,慾望對於不同個體,能否相同?不同
既然,不同。
慾望是一種偏好。
這種說法可以認可嗎認可共性是主流不認可既然相同,那麼怎麼理解藝術的產生?藝術是個性化最好的註腳吧?但是會產生共鳴一個人的藝術也要有人理解才能推廣見悲劇的誕生一個詩人,有可能是全社會都認可的嗎
尼采說的很透徹了是一部分人所認可的偏離了。
只有這一部分人成為相當一部分的時候,才能說這個詩人是個名詩人直覺的部分允許矛盾你仍然不能順應直覺不如果沒什麼可問的請下一位上台答辯幸福感在哪裡?我現在感覺很不幸福
你認為慾望不同是吧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是一種能力幸福感,簡簡單單的陳述下問題的複雜是因為不夠抽象。
問題的複雜是因為很具體?按你的理解,我把幸福感概括成,偏好的滿足程度。
具體的問題不好解決呢我喜歡吃辣椒,所以,吃甜的,我不幸福。
吃辣的會很幸福。
你們現在幸福麼?這叫幸福,對嗎。
但是插一句,我又開始看弗洛伊德了,忽然間覺得他可能是對的甜的沒吃過,也許吃了更喜歡甜的不偏好是會變化的所有的慾望從某個基礎產生都已知的情況下也許真的是性我覺得慾望沒有共同基礎。
這是哲學和政治觀點不可能統一的根源。
如果能統一呢?如果慾望被統一了,也就是說,所有事物有一種標準可以來測量。
什麼叫慾望沒有共同的基礎?如果假定是統一的,就不存在哲學。
你說的沒錯,哲學和政治的分歧根源!比如,食慾是來自於性慾。
但是有沒有一天,不需要政治了不理解所有的慾望,都來自於同一個慾望。
談談,你們現在幸福麼?拒絕回答我是不認可幸福感的。
那我有答案了革命尚未成功,自己怎麼可能幸福拒絕回答就是回答幸福感,就不是一個概念你問我快樂不,我就能回答你。
人在一個非完美的社會中不可能完全實現自我書本的東西學的太多,記得太死,會讓人死板,走火入魔然而這個完美的標準只能我自己定義不是書本的問題。
於是幸福只有比較級幸福感可能對於書本來說,不是概念真不是只是取決於你願意往根上刨不我們只能回答昨天和今天相比,哪一天比較幸福如果拿生活而言,有錢就會很幸福。
幸福感是每個人的一個感知水平線,就想每個人有不同的身高一樣這個沒問題。
而對於一個孤立的你幸福與否的問題,怎麼答都行所以我會說革命尚未成功什麼的真正的幸福源自於內心,但很多人都把幸福感賦予了比較級總有你尚未達到的目的你的比較級和我說的不一樣如果你承認來自於內心,那麼問題就沒那麼簡單了。
幸福不是一個絕對概念如果不承認內心,那就好回答比如有一百塊就是幸福的,九十九是不幸的而你說你是幸福的觸及到靈魂,就觸及了真,善,美。
你看到街上的殘疾乞丐時還是幸福的么?就算這件事和你沒關係我不會感到幸福,但是他可能會感覺自己還活著,很幸運,很幸福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下他的幸福感,我無法體諒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如果認可孤立的幸福感怎麼看待這句話?每個人的幸福感觸點不同所以我不認可絕對的幸福感我想問的是,一個國家,如何印證幸福。
相對,絕對我都認可只是每個個體的角度不同每個人的認知世界不一樣一個國家的幸福只能統計學意義上的我比較接受多元化的認知不定談談,如何印證,一個非我的其他個體的幸福我就知道你會問這個為什麼所以我開始的回答就是將無同其他個體的幸福感,最簡單的通過這個人的語言,表情,神態等外在表現太估計但不能說這些表現就證明他是幸福的,也許他很孤獨你一路走一路挖坑的風格我太了解了
幸福感和幸福是兩碼事情,幸福被當作一種「客觀」的東西,將幸福進行量化處理,是經濟學的拿手本事,所謂幸福指數,就這樣來的。
你也別怪經濟學,不把研究對象做量化處理,這個學科的立足點都沒有了。
科學(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之所以被稱為科學,一個特點是被數學化。
所以,試圖對幸福或幸福感作科學研究,避免量化是不可能的。
那如果對幸福作非科學,如哲學研究呢?總體上看,哲學更願意做定性研究,一上來就追問世界的本質、幸福的本性。
幸福感這個東西,作為「感」,它與幸福之間的區別,不是特別清楚。
幸福是客觀的而幸福感是主觀的?一個人可以沒有幸福而有幸福感,或者反過來,沒有幸福感而有幸福嗎?這些問題很奇怪。
幸福跟「身材高大」不一樣,後者的主觀標準與客觀標準差別不大,但是幸福跟純然主觀的東西也不一樣,「我相信我很幸福」、「我感覺我很幸福」,是一種幸福感,但能代表真的幸福嗎?可能幸福感是幸福的一個主觀指標吧,但僅有幸福感是不夠的。
不過,即使幸福依賴於很多外部因素,而不僅僅由個人主觀感覺說了算,也不代表幸福可以被量化,被「客觀」化。
幸福這個詞的含義,目前不太清楚。
亞里士多德有一種幸福觀,耶穌有一種幸福觀,佛祖有一種幸福觀,功利主義者也有一種幸福觀,甚至共產主義者也有一種幸福觀,你說的是哪一種?估計你會回答說,我說的是老百姓最熟悉的那一種。
可是,老百姓熟悉什麼?黑格爾說,熟知不代表真知。
老百姓怎麼會知道他們所「熟知」的幸福是什麼東西?連窮盡畢生精力研究幸福的專家們都不清楚的事,老百姓怎麼知道?也許幸福就像奧古斯丁的「時間」一樣,不說倒是有點模糊的感覺,一說出來就漏洞百出。
哲學家就從這裡發問!
對於人體內部的感覺的唯一量化辦法,在2016年這個科技水平下,是問卷!
我們可否完美地量化幸福感?對此,我的答案是很悲觀的。
最大的難度在於,回答幸福感究竟是什麼?是欣快感嗎?吸毒或者性高潮時的感覺?我們似乎不這麼認為。
大腦中與「快樂」有關的神經遞質有多種。
我們找不到一個單一甚至複合指標來描述「幸福感」這一日常辭彙。
於是,我們便有了主觀幸福感。
這個主觀幸福感的操作性定義便是主觀幸福感量表的分數。
大家都能看出,這是個循環定義。
每一個心理學人首先要知道的就是,人類並不知道自己所有的心理過程,大部分心理內容都是無意識的。
而主觀報告的那種幸福感,究竟可靠嗎?也許,我們能想到一種現在看來還很科幻的方式來測量幸福感。
不僅僅考慮到某些神經遞質的濃度,還考慮到神經網路的矢量激活模型。
那時我們或許可以完美地弄清楚,這個人究竟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但我們依然沒法真正量化幸福,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樣的狀態才是幸福。
是一群幸福者的神經網路狀態的平均嗎?這個定義已經依賴於「幸福」這個概念了。
是一群被我們認為是幸福者的主觀報告嗎?這個定義依然取決於,我們認為什麼樣的人是幸福者。
一個人是否幸福,究竟是他個人的主觀感受,還是其他人的評價?一個人是否幸福,是由某一個心理學家提出的幸福理論來決定的嗎?還是說由某一群心理學家提出的幸福理論來決定?一個樂觀開心的殘疾人是幸福的嗎?把你變成一個無憂無慮主觀覺得很幸福的弱智者,你願意嗎?幸福是不可量化的,不是因為科學發展的程度還不夠,而是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沒有精確的定義。
而我們其實也不需要那樣一個精確的定義。
一個「幸福模型」雖然不完美,但夠用就行。
所以,我的結論是,我們無法量化幸福。
但我們可以量化一個重新定義的幸福,而後者已經足以。
在過去,按照絕大多數人的邏輯與先天自生的思維方式,會認為:只要我有錢,就一定會很幸福,沒有理由不幸福。
隨著啟蒙運動的大力倡導,西方人開始接受了一種理念,那就是:幸福不在於精神,而在於物質,如果到內在的精神上去尋找幸福,就等同於是在沒有幸福的地方去尋找幸福,無異於緣木求魚。
受到這種文化的影響,人們更是把發展的焦點轉移到外在物質的極大豐富等方面。
但是,隨著300年前近代文明的誕生,200多年前英國工業革命的爆發。
到今天為止,現代文明一方面給我們創造了非常豐富的物質生活,但是,同時也讓我們面臨著很多新的危機——哪怕物質越來越豐富,知識越來越多,文化水平越來越高,但我們卻越來越不會做人,倫理道德的底線也越來越低,甚至淪喪到沒有底線的地步。
儘管很多人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擁有龐大的財富,但很多人還是不幸福、不快樂、不開心。
現代文明基本不重視內在的充實,只知道一味往外去尋找幸福,因為方向錯了,所以最後只能是空手而歸、一敗塗地。
物質方面雖然獲得了空前的成功,發達程度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時代,但心靈危機也是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
60年代的時候,歐洲與美國的科學家,開始研究人類的幸福指數這一課題。
自從有了這個比較可靠的科學數據以後,人類的幸福指數卻一直都在下滑。
美國從上個世紀的60年代到2000年之間的40多年中,他們的收入翻了三番,但離婚率卻翻了兩番,青少年自殺率增長了三倍,犯罪率增長了四倍,監獄裡的服刑人員增長了五倍,抑鬱症患者增長了十倍……而且,初次罹患抑鬱症的患者平均年齡,也從29歲下降到14歲;不僅成人會患抑鬱症,連兒童都開始罹患抑鬱症。
抑鬱症不但趕走了人們的幸福生活,而且還讓人生病甚至死亡。
據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在不久的將來,抑鬱症將成為全球公眾健康的最大問題」。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也一直在下降。
60年代的時候,西方曾做過一個調查,題目是:「你能夠信任大部分的人嗎?」有58%的美國人和英國人投了肯定票。
但到了1998年,在回答同樣問題的時候,能給予肯定答案的人只有30%。
現在大部分的美國人認為:「現在我們沒有辦法知道誰是真正靠得住的」。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冷漠。
競爭、攀比、互不信任、互不溝通、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一切都為自己著想,導致了無窮的壓力,從而導致了抑鬱症的高發率。
2003年的《光明日報》報道:中國每年的自殺人數為20萬,也即是說,每年都有差不多兩個汶川大地震的死亡數字源於自殺,其中80%的自殺者患有抑鬱症。
據專家介紹,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輕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鬱症、孤獨症、焦慮症等心理障礙病人將像感冒一樣普遍。
針對於此,專家推薦了一個快樂的處方:每天要保持開心的心態。
當然,每個人都知道,如果每一天都能開開心心,當然不會去自殺,不會去跳樓,但怎麼樣能夠每天都開心呢?面對激烈的競爭,巨大的生活壓力,怎麼能保持愉悅的心態呢?所以,我們有必要探討、研究一下:為什麼擁有了財富還是不幸福?有什麼辦法能解決這個心靈危機?該用什麼方法讓我們更自由、更健康、更幸福呢?二、幸福痛苦與外在的關係什麼是痛苦和幸福?痛苦和幸福的本質是什麼?這是一個人生科學與哲學上的重大課題。
雖然有些哲學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沒有太大關係,但這個問題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有人說:有穩定的收入是幸福;有些人說:有一個和睦的家庭是幸福;有人認為:周遊全世界是幸福……但從佛教的角度來講,這些都不是幸福的本質。
雖然有穩定的收入,就有安全感,在安全感的基礎上,有可能產生一種短暫的幸福感,但收入本身卻不是幸福,而只是產生安全感的一種客觀因素而已。
同樣,和睦的家庭、旅遊等等雖然可以暫時緩解工作壓力,使人忘卻感情的挫折,讓我們得到比較舒適的感覺,但其本質卻不是幸福。
那麼,幸福到底是什麼呢?幸福根本就不屬於物質的範疇,而是一種內在的感受。
這種內在的感受,有些時候和物質有關,有些時候和物質根本沒有關係。
痛苦也是一樣,比如說,有些窮人就活得非常開心、非常幸福,很自由,很輕鬆。
可以量化,遊戲里的人物就是這麼乾的。
滿血就是幸福感爆棚。
現階段對人做量化技術手段可能還做不到,不過已經有看得到的方法。
人的快樂,是因為大腦中分泌的某些化學物質,多巴胺就是其中一種。
可以設想以後有一天,可以生產一種儀器,自動測試人大腦中的多巴胺產量,這樣就能量化幸福。
我有一個答案寫過多巴胺,內容多是翻譯過來的,有心者不妨找來看
謝邀。
一、題主問題的標題是「人的幸福感可以量化嗎?」先說主觀幸福感,之前的幾條回答也給出了答案,主觀幸福感是可以測量的,相關量表見下圖。
再說客觀幸福感(不知道有沒有這個說法),題主問題描述里的鏈接有這樣一句話「這些發現有助於人類理解幸福感個體差異與大腦自發神經活動之間的關係,並為幸福感的客觀測量與提升提供了參考。
將來人們或許只需躺在磁共振儀器里,花幾分鐘掃描大腦安靜時的活動情況,就能知曉其幸福感狀態,不必再依賴自我報告。
」從劃線部分可以看出,目前還沒有出現得到認可的客觀幸福感測量方法。
二、問題描述中的第二個問題「這類研究對普通人的生活可能會起到什麼影響?」躺在磁共振儀器里,花幾分鐘掃描大腦安靜時的活動情況,就能知曉其幸福感狀態。
如果真的實現了,個人感覺應該不會像智力測驗在小學生家長中風靡那樣流行,也不會像人格測試、MBTI在人才測評中那樣流行,更加不會像星座血型說在全世界流行那樣,也就是說對普通人生活沒什麼影響,除非這個普通人是個心理學、神經醫學專業相關人士,多了個論文方向罷了。
可以確認的一點是,不會再有下面的對話了。
三、這是否意味著未來的幸福感也可以存在一個量化的標準?鏈接里也說了,「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對於幸福和不幸福的人們,他們在安靜狀態時大腦的神經活動模式是存在差異的,這為幸福感存在個體差異的神經根源提供了證據」,重點是只有一項研究。
如果將來,能有更多的研究,樣本能夠擴大(不同國家、不同收入、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等等等等),還能夠得到相似結論,那麼也許幸福感也可以存在一個量化的標準。
快樂的時候隱隱透著憂鬱,絕望的時候又依稀燃起了希望。
幸福是什麼?
正如喝水一樣,冷暖自知。
一杯水你喝下去了多少、溫度多高,也許連你自己都不知道,可是這些就會成為你身體的一部分,有時候恰恰就是一滴水一度溫的差別,跟別人的感覺就是不一樣,那些幸福感測試題的存在是多麼的可悲,幸福感明明是一件自身內心深切感受的事,內心感受會因為一個人從出生那一刻開始發生過經歷過的事情而不同,任何兩個人都無法做到身同感受,同樣的,幸福感的測試那僅僅的幾十道題怎麼可能可以應用在大部分人身上,差一點點就差一點點,一個人的感受就不一樣。
從經濟學角度講,幸福是不可量化的,比如你餓了,吃麵包的的幸福指數為1,而吃米粉為2,那麼是不是米粉麵包同吃幸福指數為3?是不是這樣吃十份幸福指數就是30(話說會不會被其他食客當成是神經病)。
同理,假設痛分十二級,蚊子咬為一級,分娩為十二級,那麼分娩的時候被一隻蚊子叮了一下痛感能否變為十三級,如果分娩時被十隻蚊子叮呢?(這畫面太美我不敢想像)……幸福感在經濟學上有個專有的量化名詞叫功用(親情友情榮譽幸福感慾望等無法被金錢所量度的事物統稱為功用,並用數字來量度功用)假如愛人的親吻是功用數字是1那麼連續親吻1000下功用數字就是1000咯,但實際生活中這1000個親吻有很大幾率造成負的功用數字,那其中的公式如何,怎麼去換算,這就是個問題了,而且如果你的愛人每天親吻你1000下,那它就不是幸福感,它就是噩夢了。
有人被親三下就滿足,有人則是兩下,也有人可能是十下,那麼多出來的怎麼用功用計算,最後算過來算過去得出了理智的人傾向獲得更大的功用這條鐵律,(洒家覺得這句話就是個套FEI套HUA理論)從而證實功用存在的必要性,但功用怎麼計算,怎麼衡量卻沒說。
所以……功用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因為它的價值也無法量化,計算更是無稽之談。
經濟學大家張五常先生在《經濟解釋》中有一段關於功用的闡述,你可以去看一下。
謝邀,話說這是第一次被邀請,也是第一次回答問題,想想還有點小激動……這大概也是一種幸福。
我的觀點是不能,它是一種感覺,一種你內心的感受,不是像報表一樣可以用數字準確量化的。
比如我和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去約會,覺得好幸福,我在肚子餓的大冷天吃一碗熱湯麵,同樣很幸福,但是不能說哪個幸福的量更多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會迷戀不必要的精緻?※弗洛伊德的書值得看嗎?※「手扶電梯單邊靠站」的規則合理嗎?※弗洛伊德的學說是偽科學嗎?※大腦的「行為性」成癮與毒品、藥物類成癮有什麼區別?心理上有什麼區別?
TAG:心理學|哲學|社會學|人類學|
一點新知
GetIt01
延伸文章資訊
- 1將快樂量化算算看自己有多少財富
將快樂量化算算看自己有多少財富 ...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生命中許多時刻是無價的,不過一本名為「你真的很富有,只是你還不知道」的新書,試圖將那些 ...
- 2擁有一個好朋友的快樂有多少?「友情計算機」:就像有人塞了 ...
不過研究作者英國Coventry大學商學院行為科學教授Nick Powdthave表示,友情量化的金錢數字不應該是重點,而是讓人反思「自己是否要為了工作放棄友情、放棄 ...
- 3米爾分層次的快樂| IC之音竹科廣播FM97.5 - IC975
功利主義把共同福祉單純量化的弱點,在於他們得到的快樂只有量而沒有質的分別,簡單地把每個人的快樂量化,加減為單一的數字,作為共同的快樂。
- 4功利主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功利主義(英語:Utilitarianism)又譯作效益主義,是一種倫理學之理論類型,認為最正確的行為是將效益達到最大。“效益”就是快樂,傾向得到最大快樂,而傾向避免痛苦 ...
- 5哲學筆記與迷思-21.量化快樂與痛苦-邊沁 - udn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