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戰失敗的孟德爾 - 校園書房出版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離開修道院以前,拿布院長已經為孟德爾在維也納的「憐恤弟兄修會」(Brothers of Mercy)找到寄住的地方,也支付了學費。

拿布院長告訴孟德爾,喜歡的課儘管去修,以後上帝 ... 迎戰失敗的孟德爾 /張文亮 1849年,是孟德爾生命中的寒冬,不善講道的他,在牧會工作上備受煎熬;想改當老師,又因為抱持創造的觀點,而在教師資格的考試中落榜。

在沮喪的日子,上午,他經常爬上修道院的鐘塔,眺望著遠處的高山;下午,他經常在修道院的圖書館,靜靜地整理裡面的藏書。

夜裡,他經常在修道院的小徑上來回踱步,讓月光將他的影子,映在牆上的蔓藤。

考試失敗之後,他的話語愈來愈少,眼神失去昔日的光彩,臉上的笑容也消退,再次,他不知道未來的日子如何? 1850年,在日耳曼聯邦的會議上,德意志與奧匈帝國為了政治上的代表權激烈爭執,以致雙方斷絕外交關係。

奧匈帝國贏得了聯邦盟主的頭銜,卻也埋下未來戰爭的導火線。

這時,孟德爾對這些政治上的劇變都不太在意,他幾乎不看報紙,也不聽坊間的流言。

在一連串的失敗與挫折中,他將自己緊緊裹在失望與沮喪的網羅裡。

皇家院士也肯為他掛保證   拿布院長知道考試的失敗,不會澆熄孟德爾心中的熱忱與摯愛。

人生最後的成就,不在是否拿到那張教師資格證明,而是持守在正確的方向,做正確的事。

拿布院長像獵犬般四處探詢可供孟德爾教書的機會,不久得知「布爾諾技術學校」(BrunnTechnicalSchool)有一位老師身體不舒服,準備請病假,學校需要代課老師,拿布院長立刻推薦孟德爾前往。

1851年4月,孟德爾通過學校代課老師任用口試,口試委員柯里涅第(FriedrichKolenati,1812-1864)給他非常正面的評語:「在自然科學有廣泛的學習,所具備的科學知識足以擔任教師。

」   柯里涅第是英國皇家科學會院士,是奧地利最著名的生物學家之一,專攻不同年代生物分類系統的演替。

雇用得罪教育督學的人,要承受不少的壓力,但是柯里涅第以他的學術威望力挺這個年輕人。

把熱忱留給學生   孟德爾像是在沙漠中的駱駝,看到前方的小水潭,就會忘卻過去的乾渴,興奮的前往。

他實在是個有趣的人,課堂是醫治他沮喪的最佳場所,只要能夠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所學,心裡的憂悶就雲消霧散。

  兩個月後,生病的老師病癒回來任教,孟德爾離去時,學校給他一封感謝函,上面寫著:「本信是為見證,感謝閣下在教學期間,以高度的熱忱、積極的教導,使學生深得幫助。

閣下所有的同事都喜歡您、稱讚您、認為您是最有價值的代課老師。

謹以最深的感謝獻給不辭辛勞的您,您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達到本校設立的目標。

」孟德爾將這封信一直留在身邊。

從挫折中看見提醒   經過這次的代課經驗,孟德爾有些新的體會,他寫道:「靠著自修來學習知識,是一條困難的道路。

」當初考試委員給他的評語,雖是傷害,卻也有提醒。

缺乏完整的大學教育,使他思考問題的角度太過狹窄,缺乏學術的嚴謹。

為了更有系統的學習,他需要的不是持續自修,而是進入大學。

  孟德爾重新釐定方向,開始閱讀學術期刊,也將這個看法告訴拿布院長。

拿布院長非常嘉許,人生有這段體會,勝過考試上的挫折。

拿布院長要孟德爾重新敘述整個考試的過程,當孟德爾講到第一次口試沒有如期舉行時,波思加特諾向他道歉的事,拿布院長想了一會,認為波思加特諾教授可以幫助孟德爾、給孟德爾機會。

打不倒的保齡球柱   拿布院長親自寫信給波思加特諾教授請求協助。

九月底,波思加特諾教授回信,讓孟德爾以「見習生」的身份,進入維也納大學「物理與應用數學系」的二年級就讀。

孟德爾非常喜樂,沒想到一個可以生氣而沒有生氣、可以抗議而沒有抗議的事情,竟成為維也納大學的敲門磚。

也許,喜樂的人生,不是一直都走在康莊大道上,而是長期行經幽暗的小徑,一點點的陽光就可以讓他歡呼雀躍。

後來孟德爾的朋友佩雀里(AntonPetrydes)回憶:「孟德爾的個性像是草地保齡球的九根球柱,當困難向他擲來,一些球柱會倒下,最後一根屹立不搖的,就是他的喜樂。

」   離開修道院以前,拿布院長已經為孟德爾在維也納的「憐恤弟兄修會」(BrothersofMercy)找到寄住的地方,也支付了學費。

拿布院長告訴孟德爾,喜歡的課儘管去修,以後上帝會使用這些知識。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以克(ErnestBorek)教授後來稱讚孟德爾是「人類歷史上非常稀有的天才,將讀書當成敬虔的操練,將研究生物視為上帝託付的聖職,結果成為發現生命法則的第一人。

」   十月二十七日,孟德爾帶著行李,搭著前往維也納的夜快車,繼續奔赴前程。

…… 他的人生,像是一株三月的紫羅蘭 他的人生經過一場又是一場的風暴,但是有個深深的穩妥,在他的心底,猶如堅固的錨,狂風驟雨,依然平靜安穩。

即使他所發現的法則,後來被認為是生命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整個時代,卻像是一群眼目昏花的人,找不到開啟他研究的門把。

他不需要看見世界給他的獎賞,也不需要聽到科學界給他的掌聲;藉由豌豆的實驗,他已經遙遙望見「上帝創造生命的語言」而心滿意足。

如同他的記載:「1883年的冬天,是那麼寒冷,即使到了三月,平均溫度仍然接近零度,我本來想,田野的花草都長不起來吧?沒想到,一早我的助手約瑟夫,自屋外進來說:『房子的牆角,已經長出一棵紫羅蘭。

』」 (本文摘自校園書房出版社十一月新書《生命科學大師──遺傳學之父孟德爾的故事》第六、二十二章) 《生命科學大師──遺傳學之父孟德爾的故事》 作者:張文亮 一顆常常跪在圖書館地板上,為手中的蒙塵舊書感謝上帝的心。

一雙跑遍圖書館、書店、舊書攤,只為搜羅珍貴史料的腳。

一個珍惜忙碌的教書空檔,將一疊資料轉化成親切文字的人。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

現任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

著有《科學大師的求學、戀愛與理念》、《我聽見石頭在唱歌》、《我看到大山小山在跳舞》、《為小草去探險》、《兄弟相愛撼山河》、《法政捍衛者的憂傷與榮耀》、《南丁格爾與近代護理》(以上校園)、《電學之父──法拉第的故事》(文經社)等書。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張文亮之新使徒行傳 回網路書房首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