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黑豬品系選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台灣黑豬品系之繁殖性能成績與同期育種場抗緊迫杜洛克種豬比較,不論在分娩時或仔豬56日齡時之窩仔數均多,且前者之育成率亦較佳,此結果顯示桃園種豬較優的產仔特性基因 ... 台灣黑豬品系選育 顏念慈 摘要   為因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uldTradeOrganization, WTO)後所面臨進口農畜產品之競爭,發展具有本土特性及產品區隔的畜產品以滿足國人特殊需求,進而減少進口農畜產品所帶來的衝擊。

畜產試驗所自民國七十七年(1988)起以桃園豬與杜洛克雜交,進行黑色合成豬種選育,期育成高生產效率、高價位及高市場接受性之臺灣豬隻新品系-台灣黑豬。

台灣黑豬品系之繁殖性能成績與同期育種場抗緊迫杜洛克種豬比較,不論在分娩時或仔豬56日齡時之窩仔數均多,且前者之育成率亦較佳,此結果顯示桃園種豬較優的產仔特性基因的確已融入臺灣黑豬。

來自全胎皆為黑色豬隻之台灣黑豬I2世代種公、母豬配種後分娩出來之I3世代皆為黑色仔豬,且往後之台灣黑豬世代皆分娩黑色仔豬,此結果顯示臺灣黑豬皮膚顏色已固定。

台灣黑豬品系各自交世代(I3代至I5代)女豬之生長性能成績比同期育種場杜洛克女豬差。

屠體試驗結果顯示民間場黑豬屠體長較長且屠宰率較好。

屠肉品質分析及一般成分分析結果顯示台灣黑豬水份百分率少於三品種洋肉豬,而民間場黑豬的嫩度優於三品種洋肉豬;民間場黑豬各項屠肉品質及一般成分,則與臺灣黑豬品系無顯著差異存在。

據初步田間試驗結果,畜試所台灣黑豬之平均日增重約較三品肉豬差0.1kg,且體型亦較短而腹部下垂。

惟飼養在參試之民間養豬戶的台灣黑豬,其繁殖性能表現良好,平均總生產頭數為12.0±2.5頭,而分娩活頭數平均為10.3±2.4頭,故今後對台灣黑豬宜加強生長性能及體型選拔,並建立各項飼養管理有關基礎資料,期能推廣高價位、美味與符合農民需求之台灣黑色合成豬種來區隔市場。

畜產試驗所亦將利用現有品系以及梅山豬與盤克夏等新引入血源來充實本省的豬隻基因庫,整合現有的軟硬體設施開發新的豬隻品系與產品,應用多元化的產品來佔有大部份的國內市場與競爭其他亞洲國家的市場,為未來的豬隻育種工作開闢了另一條道路。

緒言   本省桃園種豬係由先民自中國大陸輸入,經過多年自然及人為擇優汰劣的結果,已成為臺灣本地種豬隻之代表品種,且具有適合本省亞熱帶高溫多溼的氣候及多產性與肉質美味的特性(戴等,1988;周,1978)。

由近年來世界各國對中國豬之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本地種豬具有高繁殖性能的特性,遺傳改進窩仔豬數在多篇養豬綜合文獻報告中亦均被選為重點目標(Olliver, 1982;Ollivier和Sellier,1982),法國亦有利用中國豬來進行合成豬新品系的報告(Krapoth, 1990),為因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所面臨進口農畜產品之競爭,一方面我們必須加強本省養豬科技,提高每頭種母豬年產上市肉豬數,以達到降低毛豬生產成本之目標,另一方面我們必須發展具有本土特性及產品區隔的畜產品以滿足國人特殊需求,進而減少進口農畜產品所帶來的衝擊。

本省民間習俗需要黑色豬隻祭拜天公,且一般民眾認為黑色豬肉具有肉質美味的特性,在苗栗以北之肉品市場黑色豬仍受歡迎,據龍潭鄉飼養肥豬公之養豬戶說:飼養肥豬公必須選具有桃園種豬血統之黑豬公豬肥育才容易成功。

再者就是以餿水飼養豬隻之傳統養豬戶,因桃園種豬之耐粗性較洋種豬好,所以仍飼養具桃園種血統之黑色豬隻。

可見黑色豬是具有本土特性及產品區隔的畜產品,為尋求更快速改良豬的繁殖性能,以提高每頭種母豬年產上市肉豬數,發展具有本土特性及產品區隔的畜產品,可增加我國加入WTO後養豬業之國際貿易競爭力,因此對桃園豬的多產性及肉質進行研究,並探討利用桃園豬優良之多產性基因,融入高產肉性能種豬,進行黑色合成豬種品系選育。

畜產試驗所(以下簡稱畜試所)自民國七十七年(1988)起以桃園豬與杜洛克雜交,進行合成豬種選育,期能育成高生產效率高價位及多產之臺灣豬隻新品系,其選育流程如圖1所示。

年代  世代 桃園豬 杜洛克 Year Gene- Taoyuan Duroc ration 1988 G1 T D 1989 G2 TD&DT(50%D,50%T)雜種女豬 D      1990 G3 TDD&DTD(75%D,25%T)      選留黑色豬 後同世代配種 1991 G4 I1臺灣黑豬(75%D,25%T) TaiwanBlackpigs(TB)      選留黑色豬 後同世代配種 1992 G5 I2臺灣黑豬(75%D,25%T) TaiwanBlackpigs(TB)      選留黑色豬 後同世代配種 1993  G6 I3臺灣黑豬(75%D,25%T) . TaiwanBlackpigs(TB) . .      選留固定黑色豬 後同世代配種 . Gn 臺灣黑豬(75%D,25%T) TaiwanBlackpigs(TB)  T:PurebredTaoyuan,D:PurebredDuroc  TD:ProgenyfromTaoyuan♀×Duroc♂  DT:ProgenyfromDuroc♀×Taoyuan♂  TDD:ProgenyfromTD♀×Duroc♂  DTT:ProgenyfromDT♀×Duroc♂  TB:TaiwanBlackpigs  G1~Gn:Firstgenerationtonthgeneration.  I1~I3:Firstintercrossgenerationto3rdintercrossgeneration.  圖1.臺灣黑豬(暫訂名稱)選育流程圖。

 Fig.1.ThebreedingschemeforTaiwanBlackline(temporaryname). 歷年工作成果   畜試所自民國七十七年(1988)起,將桃園種豬(T)與杜洛克豬(D)進行正反配種,產生之雜種為第二世代(G2),第二世代雜種女豬再級進繁殖性能優良之杜洛克公豬,其後代為第三世代,選留第三世代(G3)黑色公、母豬(含D血統75%、T血統25%),進行同世代逢機配種成為第四世代的自交一代(Intercross generationone,I1)台灣黑豬,繼續同世代黑色公、母豬逢機配種,產生第五及六世代的自交二代(I2)及自交三代(I3)台灣黑豬。

由於第三世代(G3)黑色公、母豬含D血統75%、T血統25%,其往後之自交世代皆含D血統75%及T血統25%,故以第三世代(G3)作為臺灣黑豬基礎族群。

臺灣黑豬基礎族群G3代之繁殖性能:平均總生產頭數為9.9±0.3頭,分娩活頭數為7.4±0.3頭,出生重為1.28±0.02公斤;平均21日齡活頭數為6.6±0.3頭,21日齡重為4.4±0.1公斤。

臺灣黑豬基礎族群G3代之生長性能:平均日增重為0.66±0.01公斤,修正背脂厚度為1.87±0.05公分,修正達90公斤日齡分別為174.7±1.5日。

有關臺灣黑豬初期試驗結果已有部份研究報告發表(戴等,1997; Taietal.,1992)可供參考,因此本文將著力於近期重新整理更新的資料。

(一)台灣黑豬膚色固定   含桃園豬與杜洛克血統後裔豬隻膚色調查結果如表1。

T×D及D×T產生的後代,其膚色皆為全黑色。

TD及DT仔豬公母互相交配所產生的後代,全黑色仔豬有113頭,全紅色有44頭仔豬。

將TD或DT女豬再配杜洛克公豬所產生的後代,全黑色644頭,全紅色676頭。

TDD或DTD黑色仔豬公母互相交配所產生的後代,全黑色381頭,全紅色143頭。

來自全胎皆為黑色豬隻之台灣黑豬I2世代種公、母豬配種後分娩出來之I3世代皆為黑色仔豬,且往後之台灣黑豬世代皆分娩黑色仔豬,此結果顯示臺灣黑豬皮膚顏色已固定。

(二)台灣黑豬繁殖性能   台灣黑豬品系I4代分娩78胎,平均總生產頭數為9.9±2.3頭(1-2產),分娩活頭數為8.1±2.1頭,出生體重為1.27±0.13kg;平均21日齡頭數為7.8±2.2頭,21日齡體重為4.6±0.8 ㎏,平均56日齡頭數為7.2±2.1頭,56日齡重為13.1±1.8頭。

由I4代與I3代比較顯示,總生產頭數、分娩活頭數、21日齡頭數、56日齡頭數,I4代分別提高0.2頭、0.7頭、0.9頭、0.8頭(如表2)。

同期家畜育種系育種場抗緊迫種豬總生產頭數,分娩活頭數及平均56日齡頭數。

藍瑞斯、約克夏與杜洛克分別為9.1±3.0,7.6±2.8及6.5±2.6頭、 9.6±2.9,7.6±2.5及6.6±2.4頭與8.1±2.8,6.4±2.6及4.8±2.4頭,台灣黑豬品系母豬較同期育種場抗緊迫種豬不論在分娩時或仔豬八週齡時之窩仔數均多,且前者之育成率亦較佳,此顯示桃園種豬較優的生產性基因的確已融入臺灣黑豬。

(三)台灣黑豬生長性能   台灣黑豬品系I5世代8頭閹公豬與36頭女豬,平均日增重各為0.60±0.12 kg與0.50±0.09㎏,修正背脂為1.62±0.20㎝與1.90±0.30㎝,修正達90㎏日齡分別為195±22與221±20天(如表3)。

台灣黑豬品系各自交世代(I3代至I5代)女豬之生長性能成績比同期育種場杜洛克女豬差。

(四)台灣黑豬屠體性能   屠肉品質分析及一般成分,在肌肉嫩度方面,本所台灣黑豬較民間黑色豬豬肉與三品種洋肉豬佳,肌肉水分與灰分含量三者間非常接近,本所台灣黑豬脂肪含量較民間黑色豬與三品種洋肉豬低,但蛋白質含量則以本所台灣黑豬較高。

在屠體長方面,本所台灣黑豬為101.0㎝,較民間黑色豬99.1㎝ 長。

綜合I4代繁殖、生長與屠體品質顯示均較I3代與民間黑色豬為佳(如表4~表6),相信再繼續選育,必能選育出適合本土性之黑豬品系,在即將面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面對外來衝擊前選育出適合本土性之黑豬品系,以區隔市場消費層次,有助於提升產業競爭力。

(五)台灣黑豬田間試驗初步結果   畜試所臺灣黑豬平均日增重在0.52㎏左右,與本所歷年進行之本省小農飼養三品肉豬性能檢定三品肉豬的平均日增重差0.1㎏之多。

台灣黑豬生長性能雖較民間黑豬略差,但背脂較薄且飼效略佳(如表7)。

今後當加強生長性能及體型選拔。

惟台灣黑豬繁殖性能在參試之民間養豬戶觀察到良好的表現,平均總產仔數可達12.0±2.5頭,而平均分娩活頭數亦達10.3±2.4頭(如表8)。

(六)未來展望   我國加入GATT後,進口豬肉勢必帶來衝擊。

為了提昇本土養豬的競爭能力,除了應致力於傳統育種,執行純種豬的持續選育工作外,亦應同步進行合成豬種的選育工作,期以高價位、多產與美味之台灣黑色合成豬種來區隔市場。

畜試所將整合現有的軟硬體進行1.應用台灣省畜產試驗所已建立之臺灣黑豬種原族群,選育高繁殖與高產肉品系,期提供農民黑豬部份種原來源與建立黑豬選育模式。

2.應用世界聞名之多產梅山豬與杜洛克豬種雜交,選育高繁殖黑豬品系。

3.國外黑毛豬種原之引進與評估其融入台灣黑豬生產系統之可行性:如中國大陸梅山豬、英國大黑豬、英國盤克夏、日本盤克夏或其他高產黑豬精液。

以便發展多元化的產品來佔有大部份的國內市場與競爭其他亞洲國家的市場,為未來的豬隻育種工作開闢了另一條道路。

結論   畜試所自民國七十七年(1988)起,將桃園種豬(T)與杜洛克豬(D)進行正反配種起,目前進行至第七世代的自交五代(I4)台灣黑豬。

研究成果如下: 自台灣黑豬I2代同世代黑色公、母豬配種後皆分娩黑色仔豬,此結果顯示臺灣黑豬皮膚顏色已固定。

臺灣黑豬較同期育種場抗緊迫種豬不論在分娩時或仔豬56日齡時之窩仔數均多,且前者之育成率亦較佳,此結果顯示桃園種豬較優的生產性基因的確已融入臺灣黑豬。

臺灣黑豬與民間黑豬進行同期比較,畜試所黑豬生長性能雖較民間黑豬略差,但背脂較薄且飼效略佳,且在參試之民間養豬戶觀察到繁殖性能表現良好,故應有其市場競爭力。

表1.含桃園豬與杜洛克血統後裔豬隻膚色調查結果 Table1.ResultofsegregationofcoatcolorinTaoyuanbyDuroccrosses 配種型式 胎數 黑色(B) 黑金斑(L) 紅色(R) 紅金斑(Q) T×D&D×Ta 41 369       DT×D 44 211 10 250   TD×D 72 405 18 426   DT×TD&DT×DT &TD×TD&TD×DT 14 91 22 44   TDD(B)b×D 3 9   8   TDT(B)×TDD(B)& TTD(B)×DTD(B)& DTD(B)×TDD(B)& DTD(B)×DTD(B) 57 320 61 143   I1(B)×I1(B) 63 493 54 13 1 I2(B)×I2(B) 61 447 45     I2(B)×I2(B)c 6 16 15 10 1 I3(B)×I3(B) 327 3115 58     a前者代表母畜,後者代表公畜。

bR:毛色紅色B:毛色黑色。

c親代豬隻同胞有紅色豬隻。

  表2.各世代台灣黑豬繁殖性能(平均值與標準偏差) Table2.ReproductiveperformanceofTaiwanBlackpig(MEAN±SD)   I2 I3 I4 胎數 134 314 78 總生產頭數 10.1±2.4 9.7±2.3 9.9±2.3 分娩活頭數 7.8±2.4 7.4±2.0 8.1±2.1 初生重(kg) 1.35±0.18 1.31±0.17 1.27±0.13 21日齡頭數 6.9±2.4 6.9±2.1 7.8±2.2 21日齡重(kg) 4.5±1.1 4.7±1.0 4.6±0.8 56日齡頭數 6.5±2.5 6.4±2.2 7.2±2.1 56日齡重(kg) 13.5±2.1 13.2±2.1 13.1±1.8   表3.各世代台灣黑豬生長性能(平均值與標準偏差) Table3.GrowthperformanceofTaiwanBlackpig(MEAN±SD)   完檢頭數(頭) 修正背脂(cm) 平均日增重(kg) 修正達90公斤日齡(日) I5 8♂ 1.90±0.30 0.60±0.12 221±20 36♀ 1.62±0.20 0.50±0.09 195±22 I4 149♂ 1.84±0.33 0.63±0.10 209±21 397♀ 1.61±0.29 0.53±0.08 184±20 I3 151♂ 1.89±0.36 0.64±0.10 199±20 348♀ 1.75±0.32 0.56±0.09 183±18 Duroca 105♀ 1.57±0.16 0.73±0.10 167±14 a同期家畜育種系育種場杜洛克女豬。

  表4.台灣黑豬之屠體各項性狀測定成績(平均值±標準偏差) Table4.CarcassperformanceofTaiwanBlackpig(MEAN±SD) 屠體性狀 台灣黑豬品系 民間黑色豬 屠宰時間 84年6月 85年6月 86年6月 85年6月 86年6月 測定頭數 5♂4♀ 5♂5♀ 5♂5♀ 5♂5♀ 5♂5♀ 屠前體重(kg) 97.1±6.6 98.8±5.8 114.1±8.8 101.6±6.5 102.2±3.7 屠體重(kg) 82.2±6.2 81.6±6.1 91.7±6.8 88.1±5.4 84.0±4.4 屠宰率(%) 84.6±1.1 82.2±1.1 80.4±1.0 86.9±1.2 82.2±2.8 屠體長(cm) 95.3±1.6 95.0±1.1 101.0±3.9 97.1±1.1 99.1±2.6 背脂厚度(cm) 2.1±0.3 2.3±0.2 2.26±0.38 2.4±0.2 2.12±0.35 腰眼面積(cm2) 4~5肋間 21.2±3.7 - - - - 10~11肋間 38.7±3.9 40.2±2.0 36.3±4.2 40.9±2.1 35.6±4.2 瘦肉率(%) 54.0±1.2 52.0±0.9 50.3±2.5 52.9±1.0 51.4±2.4 脂肪率(%) 12.6±1.4 12.4±1.3 15.9±3.3 13.8±1.3 16.2±3.2 骨骼率(%) 12.6±0.6 13.0±0.3 12.7±0.9 12.3±0.3 12.1±0.6 表5.台灣黑豬屠肉品質測定成積(平均值±標準偏差) Table5.SensorialanalysisbytastepanelscoresofTaiwanBlackpig(MEAN±SD) 屠體性狀 屠宰時間 台灣黑豬品系 民間黑色豬 三品種洋肉豬 86年6月 86年6月 86年6月 肌肉嫩度 4.8±0.9 4.6±0.7 4.7±0.9 多汁性 4.4±0.6 4.6±0.6 4.6±0.5 風味 4.5±0.3 4.7±0.4 4.5±0.5 豬肉可接受性 4.7±0.4 4.7±0.4 4.5±0.6   表6.台灣黑豬屠肉一般成分分析(平均值±標準偏差) Table6.ChemicalanalysisofporkofTaiwanBlackpig(MEAN±SD) 屠體性狀 屠宰時間 台灣黑豬品系 民間黑色豬 三品種洋肉豬 86年6月 86年6月 86年6月 水分百分率(%) 73.5±0.6 73.7±1.2 74.1±0.7 脂肪百分率(%) 2.8±0.5 3.0±1.5 3.4±0.7 蛋白質百分率(%) 22.5±0.6 22.4±0.7 21.7±1.0 灰分百分率(%) 1.16±0.02 1.17±0.02 1.16±0.04   表7.台灣黑豬生長性能田間試驗成績(平均值±標準偏差) Table7.GrowthperformanceofTaiwanBlackpigonfieldtest(MEAN±SD) 測定頭數(頭) 臺灣黑豬 民間場 7閹公豬7女豬 6閹公豬10女豬 平均日增重(㎏) 0.52±0.06a 0.61±0.10b 粗飼料效率 2.98 3.18 修正背脂(㎝) 1.88±0.27 1.97±0.37 修正達90公斤日齡(日) 199±13a 192±29b 註:同行有不同小寫英文字母者,兩者有顯著差異(P<0.05)。

  表8.台灣黑豬繁殖性能田間試驗成績(平均值±標準偏差) Table8.ReproductiveperformanceofTaiwanBlackpigonfieldtest(MEAN±SD)   民間場 I2 I3 胎數 21 87 18 總生產頭數 12.0±2.5 10.0±2.5 9.7±2.1 分娩活頭數 10.3±2.4 7.7±2.5 7.9±2.4   參考文獻 周德政。

1978。

臺灣純種的選育及雜交種利用。

第2回日華養豬研究會議報告。

pp.6-1~6-25。

1978年9月25-30日在日本東京舉行。

戴 謙、黃鈺嘉、許桂森。

1988。

中國豬與繁殖性能改良。

第一屆家畜禽遺傳育種研討會專輯。

pp. 87~108。

戴 謙、張秀鑾、黃鈺嘉、顏念慈。

1997。

臺灣本地種之性能及種原利用。

畜產研究 30(3):215~229。

Krapoth,H.J.1990.FrenchlinewithaChinesebase.PigInternational 20:26~28. Ollivier,L.1982.Selectionforprolificacyinthepig.PigNewsand Information3:383~388. Ollivier,L.andP.Sellier.1982.Piggenetics:areview.Ann.Genet. Sel.Anim.14:481~544. Tai,C.,Y.S.Cheng,N.T.Yen,G.S.Tsai,H.L.Chang,S.C.Chyr andT.Y.Chow.1992.ThebreedingofTaiwanblackpigsandprolificDurocbycrossing betweenTaoyuanandDurocbreeds.ProceedingsoftheInternationalSymposiumonChinese PigBreeds.Harbin,China.pp.638~644.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