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形成 - 阿山的地科研究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般說來,大陸板塊自地球形成之初就存在在地球表面了,所以年齡都比較老。

現今存在於地表的大陸地殼,年齡一般從數百萬年到40億年,而海洋地殼最老的年齡不過約為 ...       46億年前太陽系形成之初,地球與其他行星一樣,地表上充滿了火山以及隕石撞擊所致噴發的火紅炙熱岩漿。

由於地球在形成之時含有較多的水,因此使得地球內部的岩漿活動特別活躍。

46億年以來,地球內部一直持續不停止地在活動,所以地表時常伴隨發生火山噴發與地震。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地球長期以來一直在活動呢?在獲得答案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它的結構。

   一個蘋果有果皮、果肉和果核,而地球的構造就像蘋果一樣,可以分為表面的「地殼」、中間的「地函」,以及最內部的「地核」三層。

地球的半徑為6370公里。

地核位於地球的核心,是由鐵和鎳元素組成的,依照物理狀態的不同又分為「內核」與「外核」-內核是固態,半徑約1230公里;外核是液態,厚度約2280公里。

夾在地核和地殼之間的地函,厚度約2800公里,因為它比地核輕,因此浮在地核上面。

地函裡面充滿著岩漿,可是岩漿的溫度與壓力非常大,而且各處的溫度不均一,如此一來,地函中的岩漿便會產生流動的現象。

地殼是固體,並沒有炙熱的岩漿,因為它的組成物質最輕,因此浮在地函的上面。

地殼可以再細分為「大陸地殼」與「海洋地殼」兩種。

大陸地殼主要是由矽和鋁元素組成的岩石,比重比較輕也比較厚,厚度約為40公里。

海洋地殼主要是由鎂和鐵元素組成的岩石,比重比較重而且比較薄,平均厚度約10公里,因此大部分被海水覆蓋。

由於我們生活在地表,地殼的活動和我們的關係最密切,所以有必要對地殼有更多的認識。

   如果把地殼上的海水抽乾再仔細觀看,我們會赫然發現地殼並不是連成一大片、整片包裹住地表,而是由數十塊板塊互相拼貼,連接在一起的。

板塊中有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又稱為「大陸板塊」與「海洋板塊」。

板塊位於地函的岩漿上面,由於地函的岩漿溫度不均,進而產生對流,當岩漿流動時會和上面的板塊產生摩擦作用,牽引著板塊移動。

當板塊移動的時候,一定會壓迫到鄰近的板塊,產生擠壓,相爭之下,較重的海洋板塊經常會被拖曳下沈到地函中,然後被融化成岩漿消失,而較輕不易下沈的大陸板塊,則會被推擠隆起形成高山。

而有些地方因地殼被拉開,地函的岩漿大量湧出形成新的板塊來。

地球也就是因為板塊的生生死死,才出現了變化多端的地質作用與現象。

   一般說來,大陸板塊自地球形成之初就存在在地球表面了,所以年齡都比較老。

現今存在於地表的大陸地殼,年齡一般從數百萬年到40億年,而海洋地殼最老的年齡不過約為1億4000萬年,這是因為海洋板塊一般到了一億多年之後因為太重了就會隱沒下沈到地函之中,因而沒有較老的海洋地殼存在地球的表面。

   地球為了保持一定的表面積,當某一側的海洋板塊消失時,另一側就會有新的海洋板塊產生。

製造新海洋板塊的地方是位在海洋板塊中央的「中洋脊」。

地函中的岩漿流動時會牽動上方的板塊移動,一旦板塊被牽動的方向彼此相左,就會造成板塊分裂,板塊分裂開時地函中的岩漿便會趁勢沿著裂隙向上升竄,形成新生的海洋板塊。

   大陸板塊在地表也會因為地函岩漿的對流而產生移動,有時數個板塊產生碰撞聚合成一個大板塊,有時又分裂成數個小板塊。

在板塊碰撞的地方經常形成高山,例如印度板塊在4000萬年前與西藏碰撞聚合成歐亞板塊的一部份,並且在碰撞處形成地表第一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

有時候大陸板塊分裂時會形成大洋,例如原本連接在一起的南美洲與非洲大陸在一億多年前分裂開來,中間就形成了大西洋。

   由此可知,在這數十億年當中,地球表面一直不斷地在活動著;大陸地殼一直在增加,海洋地殼一直在更新,造成數十億年以來地球的面貌一直隨著時代而有著巨大的改變,大洋閉合形成高山,陸地張裂形成海洋,真可謂「滄海桑田」。

其他的星球就沒有如此這般的變化了,例如月球在40億年前也和地球同時形成地殼,但是它們的地殼直到今日便不再活動。

地球可說是名符其實的「活生生的星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