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普曼戲劇三角– 心理學界的系統思維 - Ruddy Lee 分享空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這個概念是來自於TA人際關係溝通分析學派的理論,它認為在團體中的人際關係,(我們)會因為環境的因素被迫扮演成三種角色,分別是: 迫害者Victim、受害者 ...
直接觀看文章
2019年02月02日2022年08月18日ruddyllee
.
負責轉型的領導者以及相關的管理者,都必須學習個人心理學、群體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以及變革心理學
–《淵博知識系統》愛德華.戴明
.
如何一窺團隊成員的心理?
心理學界的系統分析法
.
卡普曼戲劇三角,首次發表於1968年,是一個用於呈現人際互動溝通方式的理論模型,
由美國的精神病醫生斯提芬·卡普曼提出。
.
自組織團隊
我是在閱讀敏捷大師MikeCohn解釋「自組織團隊」的文章時,為了追根究底,不慎落入心理學的範疇裡的,這期間我一直有一個疑惑,那就是「研究敏捷需要了解心理學嗎?」。
MikeCohn的文章裡提到二種協助形成自組織團隊的方法,一個是CDE法(CDE是Container容器–Differences差異-Exchange交換,源自GlendaEoyang的博士論文《FacilitatingOrganizationalChange:LessonsfromComplexityScience》)這是目前最被scrummaster們廣為採用的方法,另一是PhilipAnderson的企業演化七槓桿(在這裡《TheBiologyofbusiness》這是JOHNHENRYCLIPPINGER與幾位作者共同出版的書,PhilipAnderson負責第六章SevenLeversforGuidingtheEvolvingEnterprise.1999。
這段尋根的歷程有些漫長,但幸運的是我遇見了卡普曼戲劇三角這個心理學的系統思維工具,他被TA(人際關係理論之父EricBerne)戲稱將會影響人際關係學200年的佳作,也讓我有機會盡速的從這段旅程跳脫出來,肯定的說研究敏捷是需要了解人際關係的。
為了珍惜這段回憶,以下是自己做成的紀錄,如果你也有興趣走一遭的歡迎參考。
.
.
我的心得是:『信任與責任才是團隊最大的武器。
』
做法是:避免團隊受到太多干擾,
讓他們擁有:彼此互信的信念、激發成員的熱情及專注的工作著。
※如果你也走過這段路程的話;請參考JurgenAppelo所著的《管理3.0》,你會發現我們並不孤獨,書裏頭陳述了20世紀的敏捷觀。
.
卡普曼戲劇三角是怎麼發生的?
不管有意無意,人們都會持續地散播出有關他們脾氣、工作、感受、個人喜好和其他個人屬性及活動的資訊。
其他人可以不經意的捕獲到其中的一些資訊。
例如,當你感覺壓力很大的時候,必然會散發出一種信號表示你承受的壓力很大,周圍有人會接收到這些信號,可能會詢問你是不是有什麼事,需要幫忙嗎?又或者,有位同事在解決一個高難度挑戰,你可能在無意間就發出了一些能幫助他解決問題的資訊。
.
什麼是戲劇三角形
這個概念是來自於TA人際關係溝通分析學派的理論,它認為在團體中的人際關係,(我們)會因為環境的因素被迫扮演成三種角色,分別是:迫害者Victim、受害者Persecutor以及拯救者Rescuer,而這樣的衝突關係會一再的發生,這三種角色也會經常替換。
美國心理學家卡普曼正是運用這三個角色來解釋社會上各式各樣糾紛的形成方式。
由於非常精準有趣因此被berne戲稱為卡普曼戲劇三角,也因此而成為它的正式名稱。
由於它可以拿來分析人際關係的紛爭原由,因此又被稱為心理學的系統思維。
.
敏捷最終也都是在處理人的問題.
.
卡普曼發現,每個人心中都經常會上演一個由三個角色構成的三角戲劇game:
迫害者:貶低別人,把別人看得較低下、不好。
拯救者:也是把別人看得較低下、不好,但他的方式是從較高的位置提供別人幫助,他相信「我必須幫助別人,因為他們不夠好,無法幫助自己。
」
受害者:則自認自己較低下、不好。
有時受害者會尋求迫害者來眨抑自己,或是尋找拯救者提供幫助,而肯定自己「我無法靠自己來解決。
」
範例:夫妻之間的卡普曼三角分析,場景是這樣的:妳下班後接到先生電話,說要和幾個朋友吃飯喝酒,不回家吃飯了。
你想到有幾張折價卷快要到期了,就說要去賣場買些東西,不去了。
(註2.)
晚上九點多,你提著重重的一堆東西走出商場,給先生電話,想問他能不能來接你。
聽電話裡傳出的聲音,那邊正喝得酣暢,顯然是接不了你了。
這時候,天正下著雨,一時很難叫到車子,站在濛濛細雨中,你很生氣。
一會兒氣他為什麼喝酒不能來接你,一會兒又氣自己為什麼這麼多年就是不肯自己學會開車。
在這種種惡劣的心情中,折磨了自己一個多小時,直到上了一輛計程車。
計程車向前開著,車廂裡很安靜,你突然意識到類似的事情似乎發生了好幾次。
比如,你明明知道這個時間在那個賣場周圍根本叫不到車,可是還是這個時間去了這個賣場,這樣折騰已經好幾回了。
明明知道老公晚上會喝酒,接不了我,可還是抱著幻想給他打電話,這種情況也已經好幾回了。
明明知道這樣做是自找麻煩,知道還是這麼去做,不是自討苦吃嗎?
在這件事情當中,當你很辛苦地提著一堆東西,站在雨中,渴望先生像平時一樣來接你,這時老公就被你當成那個幻想中的【拯救者】。
而當他因為自己的事情不能來時,先是失望,繼而生氣,瞬間你就變成了【受害者】;而他在卡普曼三角戲劇中頓時變成了害你這麼沮喪這麼生氣的【迫害者】。
設想,接下來,如果回到家你繼續指責你老公,你就變成了一個【迫害者】;他如果很無辜很內疚,你可能又會感到過份而安慰他,搖身一變,你成了【拯救者】,而當他是一個受我情緒失控影響的【受害者】。
※上面的範例是一個人同時在三個角色中轉換,卡普曼的詮釋是在角色的轉換時會不經意地扮演成所謂的欺騙者的第四個角色。
也就是說卡普曼三角最初是設計成四個角色的,後來畫的時候把欺騙者的角色用箭頭取代了。
這也就是說當人們再轉換角色時會很容易出現不經意撒謊的現象,但這個角色稍縱即逝。
(這種我們自以為無傷大雅的謊言,正是人們在做角色轉換時所最容易出現的說詞)
範例二、都是你害的!心理遊戲
“你看啦!你把我害成什麼樣子!要不是前幾天你給我出的什麼鬼主意,我今天也不會把自己搞得這麼慘……”看到這種對話,你會發現這個“都是你害的”的心理遊戲,開始時是自己向他人求助,因為在這段對話中的主角是向別人求助,當然他會欣然接受對方給他的意見,而且回去之後也有可能會照著對方給他的建議去做,可是;當他嘗到失敗的時候,他就會把所有的過錯都推到那個好心給他意見的人身上。
※所以,經常玩這種心理遊戲的人必須一個人承擔責任時,他的內心會有巨大的擔心和恐懼,因此,在他的人生裡,他會縱容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去玩這個心理遊戲,而到最後卻又將所有的過錯都推到別人身上,只因為這樣子他可以不必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起責任。
他始終認為自己是無辜的。
怎麼樣;看起來有似曾相似的感覺吧!這不就是老闆直接下指導棋時的情景嗎。
問問題是造成角色扮演的一個起始點,例如:
問他人開甚麼樣的車子?
問考試考幾分?
問騎士騎這條路需要多少時間?
@請避免在別人給出回答之後進行評語,給出評語的人將變成迫害者,回答問題的人就變成受害者,朋友之間的友誼就很容易地被破壞了。
從遊戲中脫離
這個三角色扮演的遊戲,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在內心中不停地上演著,但是很少人能夠察覺到我們可以同時身兼多種角色變幻莫測,而且樂此不疲,不斷上演著生活中的一幕又一幕的悲喜劇。
這類情境會造成生活中的痛苦和衝突,因此卡普曼戲劇三角是一個負面的遊戲。
當我們了解之後,就應該設法來脫離遊戲。
所以首先;我們應該要能夠辨識遊戲的形成,然後讓自己避免落入這三種角色(一個正向的解法:TED,書在這裡)。
卡普曼在《人間無遊戲》的書裏頭提供了健康的解法:擺脫遊戲的三步驟:
第一步、識別遊戲和進入三角形的邀請。
第二步、學會提供高質量的關係。
第三步、我們要學會一個絕對可靠、不可抗拒的方法管理關係衝突。
就是: 提出它BIU–談論它TIU–結束它WIU
假設思維(Hypothesis-Thinking)
與人溝通;多做不帶感情的假設;可以跳脫且避免你落入卡普曼戲劇三角的困擾.
-科學驗證的精神
結語
溝通是敏捷化的基礎,但溝通的有形部分:透過語言的方式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以及;無形的方式:也就是心理層面的溝通。
一般我們都聚焦在有形的方式,敏捷認為;面對面+站在白板前面形成一種最佳清晰又有紀錄的溝通模式,但無形的方面,也就是心理層面的溝通,才更是不能忽略的部分(便於引導與回顧)。
卡普曼戲劇三角正好可以讓我們拿來分析參與遊戲者所扮演的角色和心態,然後以此為依據設法改善團隊成員的心理感受,這也就是所謂的心理溝通模式。
這是身為Scrummaster或是主管所必須具備的本質學能,只有熟知團隊成員正在為什麼所苦,才可能給予適當的協助。
.
有形的溝通;面對面+站在白板前面形成一種最佳清晰又有紀錄的溝通模式。
無形的溝通;團隊中角色的扮演,屬於心理層面的溝通,它難以被察覺,但卻更容易造成痛苦跟傷害。
最近;因為冠狀病毒的威脅,許多公司都採用遠距或在家上班的政策,它造成“如何聽出對方語句中的邏輯意義"變得更加重要了。
少了面對面溝通時的點頭;「我懂了!」,換來的是來自遠方的「嗯,沒問題」,更加讓人弄不清楚對方到底真的聽動了嗎?我們似乎應該發展出一種更好的溝通模式,一種達成共識的傾聽哲學,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查一下「邏輯傾聽」。
.
提問(引導)能促發主管與下屬進入溝通模式,樂觀進取則可以避免落入卡普曼戲劇三角。
.
對心理學而言,遊戲的定義;是藉著與人進行一系列的曖昧溝通(表面上可能看起來像互補溝通),而達成一個可預期的負向感受的結果。
在社會訊息看來像是一個很合理的互補溝通,但其中隱藏的心理訊息終將導致一個可預期的負向感受,所以它是負面的。
在卡普曼戲劇三角提出之後,因為它是一個負面的方法,因此引起各界想出各種方式來掙脫它的負面效應。
.
識別遊戲的公式(EricBerne)
如何識別遊戲呢?EricBerne博士把遊戲的過程以六個階段來描述,並提出一個著名的公式(如上),當缺少任何一個因子就不構成遊戲。
最基本的解法就是識別遊戲,然後迅速脫離遊戲。
這裡收集了幾種處裡遊戲的方法:離開現場 、暫時保持沉默或延遲反應 、注意餌,避免上鉤 、注意自己的漠視或自主驅動力、直接給予正向安撫、運用成人自我狀態來分析現象、分析心理遊戲的過程 、在轉換時移向親密。
———
向TA之父伯恩EricBerne博士的致敬;他創立TA時制定了三條規則:
對於不能用圖表達的內容就不要出現。
簡潔的就是最好的。
使用8歲以上小孩或者美國西部農民聽得懂的語言。
對想要用文字表達心裡變化的人士而言,它應該是被嚴格遵守的紀律。
(與大家分享)
———–
有趣的心智模式 –《第五項修練》
運用工具來解放思維的誤區
思維受到外部的響應常常會讓自己開始一種編撰故事的聯想,這是人之常情,但有趣的是這個故事往往只是我們片面的想像與事實並不相符,而可怕的是我們還會相信他,因此需要上面這些工具來協助我們認清事實。
.
有效避免偏見的D.I.E.思考模式
.
避免偏見
ChrisArgyris克里斯·阿吉里斯跟我們說:「人類有自己編撰故事然後再自圓其說的傾向。
」也就是「左手欄」誤解。
為了避免對事務有錯誤的解讀,有一種D.I.E模式可以協助我們思考。
首先;就自己所看見的進行描述Description(思考的方式是;這是什麼?也就是試著描述自己看見了什麼),然後進入解說階斷Interpretation(也就是站在團隊的立場思考,這對他們意味著什麼?),接著才試著做出評價Evaluation(也就是對你而言這意味著什麼?)
當我們沒有採用D.I.E模式就直覺式的反饋出來時,自己的偏見跟引起別人誤解的偏見便容易油然而生。
這也就是你經常覺得別人為什麼會以為你這麼認為呢?她誤解你了。
其實你完全沒有這個意思,只是隨口說說而已。
因此多思考一下,也就是嘗試D.I.E.的思考模式,誤解自然會減少。
你或許會認為凡事如果都這麼去想的話不是太麻煩了,下面是薩提爾女士的冰山理論圖示,它或許能說服你。
.
我們所看到的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其實事情仍然沉沒在冰山下面
.
學會如何問出好問題,也能避開落入人間遊戲的陷阱。
.
註1.《人間無遊戲》AGameFreeLife
出版於2014年,這是向人際關係之父EricBerne致敬(Berne於1996年所著的《人間遊戲》GamesPeoplePlay.
註2.範例:參考自夫妻之間的卡普曼三角分析
註3.賦能三角.
註4.D.I.E模式參考。
註5.梅若李·亞當斯博士所撰寫的《改變提問,改變人生》一書,也是在解這個問題,她運用(發明)了 選擇地圖,讓你行進中選擇學習者而避開批判者的角色。
她建議: 增強你的察覺力Awareness。
藉由增強你的察覺力Awareness? 來學會管理壓力、隨時覺察自己的情緒變化、用幽默和遊戲的態度化解差異、善用肢體語言,並能在衝突尚未惡化之前先化解矛盾。
.
Sharethis:TwitterFacebook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相關
文章分頁導航
Previouspost協助工程師BreakdownTask的方法Nextpost主管的敏捷工具–信任與責任模型
對「卡普曼戲劇三角–心理學界的系統思維」的一則回應
引用通告:主管的敏捷性從哪裡來?–RuddyLee分享空間
您好!想請教這邊提到的「敏捷」,指的是工作效率的意思嗎?
回應
敏捷=Agile,為2001年一群當代傑出開發者所宣導的一種應變需求改來改去的開發理念。
請參考https://agilemanifesto.org/iso/zhcht/manifesto.html
回應
敏捷Agile是一群軟體開發方法的總稱,當初的創始者是為了應對傳統開發法作了太多冗長的文件,卻作不出好產品的窘境,所創。
但這些方法論實踐起來終歸還是人的問題,處理人的問題,當然還是得回歸人性的本質。
敏捷的真締在解決客戶真正的問題,也就是應變需求。
效能並非它的目的。
而看板與DevOps就是針對效能囉!
回應
这是我从软件开发角度看到的卡普曼戏剧三角,很有意思。
谢谢分享!
回應
引用通告:如何看見全貌?–RuddyLee分享空間
引用通告:從《我們與惡的距離》來看卡普曼戲劇三角–阿德的舒心飲
引用通告:問出好問題QuestionThinking–RuddyLee分享空間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在此輸入你的回應…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電子郵件(必須填寫)(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名稱(必須填寫)
個人網站
您的留言將使用WordPress.com帳號。
( 登出 /
變更 )
您的留言將使用Twitter帳號。
( 登出 /
變更 )
您的留言將使用Facebook帳號。
( 登出 /
變更 )
取消
連結到%s
透過電子郵件通知我後續回應。
有新文章時用Email通知我。
Δ
隱私權與Cookie:此網站可使用Cookie。
繼續使用此網站即表示你同意使用Cookie。
若要瞭解更多資訊,包括如何控制Cookie,請參閱此處:
Cookie政策
追蹤
已追蹤
RuddyLee分享空間
加入其他116位關注者
我要註冊
已經有WordPress.com帳號了?立即登入。
RuddyLee分享空間
自訂
追蹤
已追蹤
註冊
登入
複製短網址
回報此內容
以閱讀器檢視
管理訂閱
收合此列
載入迴響中...
發表迴響…
電子郵件(必要)
名稱(必要)
網站
%d位部落客按了讚:
延伸文章資訊
- 1人生三角遊戲?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卡普曼戲劇 ... - 分享Ya
是戲劇三角形是來自於TA人際關係溝通分析學派的理論,認為在團體中的人際關係,我們會因為環境的因素被迫扮演成三種角色,. 分別是: ... 而這樣的衝突關係會一再的發生,這 ...
- 2為什麼是我?不公平!~受害者心結如何轉化呢?
賴聖洋心理師分享,要了解受害者情結,就不能不提到卡普曼註一(Karpman)的戲劇三角,卡普曼的戲劇三角由三個角色所組成,分別為拯救者、加害者以及受害者,他發現在 ...
- 3卡普曼戲劇三角– 心理學界的系統思維 - Ruddy Lee 分享空間
這個概念是來自於TA人際關係溝通分析學派的理論,它認為在團體中的人際關係,(我們)會因為環境的因素被迫扮演成三種角色,分別是: 迫害者Victim、受害者 ...
- 4【諮商信念】野比大雄與卡普曼戲劇三角溝通
Drama_triangle,戲劇三角溝通,一齣有心理動力的戲劇都有三角色:壞蛋、勇士、無辜者。迫害者(P:persecuter,批評者、壞人)、拯救者(R:rescuer, ...
- 5蘇絢慧《受害者情結》:建立清晰的「心理界線」 - 關鍵評論網
那麼,我們在避免陷入拯救者角色及位置成功的情況下,我們要如何和受害者情結的人互動呢?要如何能減低被情感操縱的可能,留下彼此更慘烈的負面情緒情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