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發電(英語:Electricity generation),泛指從其它種類的能源轉換為電力的過程。

在電力系統中,發電產生的電能會經由輸電系統和配電系統,傳送到使用者或是儲能系統 ... 發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渦輪發電機(英語:Turbogenerator) 發電(英語:Electricitygeneration),泛指從其它種類的能源轉換為電力的過程。

在電力系統中,發電產生的電能會經由輸電系統和配電系統,傳送到使用者或是儲能系統。

現今主要使用的發電基本原理,於公元1820~1830年間,由英國科學家麥可·法拉第所發現。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是藉由一組以上的線圈在磁場中進行旋轉運動,藉以產生感應電流(動能轉換為電能)。

常見的方法為透過燃燒化石燃料或核反應驅動熱機產生動能,或是利用流體的動能(如水力或風力),來推動發電機並產生電能。

目次 1電的形式 1.1直流發電 1.2交流發電 2發電技術 2.1非再生能源發電 2.1.1經高壓蒸氣驅動發電機組(熱力發電) 2.2再生能源發電 2.2.1外力直接驅動發電機組 2.2.2經高壓蒸氣驅動發電機組 2.2.3其它方式驅動發電機組 3發電原理 4全球發電量與來源 5參考資料 6相關 7外部連結 電的形式[編輯] 依據發電後產生電的波形,可區分為: 直流電(DC) 交流電(AC) 直流發電[編輯] 過去直流發電大多以電化學的方式產生電力,泛稱為電池,以小功率的應用為主。

近年發展快速的太陽能電池,透過光電效應產生直流電,並藉由逆變器轉換成交流電,供應給使用者。

電池可分為屬於消耗品一次性的原電池,可重複充電與放電的蓄電池,以及當不斷注入燃料能持續發電的燃料電池,這三大類。

此外,另有以熱能直接轉換為電能的熱電偶,但輸出功率極少,目前主要用在感測器。

以及,運用電磁感應原理的直流發電機,不過這種現今比較罕見。

交流發電[編輯] 較為經濟的商業運轉發電方式,而且較容易升降電壓,所以目前世界各國大多使用此類發電。

在用戶端的電壓通常為110、220或240伏特,頻率為50或60赫茲。

為了減少能量損耗,在輸電系統中的電壓較高,約在數十萬到數百萬伏特之間。

發電技術[編輯] 非再生能源發電[編輯] 經高壓蒸氣驅動發電機組(熱力發電)[編輯] 火力發電:目前世界上發電廠最多發電量也最大的一種發電方式,可依據鍋爐燃料的不同大略分成下列幾種: 燃煤 燃氣(天然氣、液化石油氣、頁岩氣、可燃冰、沼氣) 燃油(石油或重油、頁岩油) 垃圾(焚化爐) 汽電共生 核能發電,依使用的緩速劑與冷卻劑的不同,又分為: 輕水反應爐(LWR):又分為壓水反應爐(PWR)、沸水反應爐(BWR)、進步型沸水式反應爐(ABWR)、超臨界水反應爐(SCWR) 重水反應爐(HWR):又分為加壓重水反應爐(PHWR)、蒸汽發生重水反應爐(SGHWR) 石墨慢化反應爐(GMR):又分為壓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應爐(RBMK)、高溫氣冷反應爐(英語:Veryhightemperaturereactor)(VHTR、HGCR) 其他:快中子增殖反應爐(FBR)、球床反應爐(PBR)、行波反應爐(TWR)……等,與第四代反應爐 核融合發電:目前還在研究階段(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尚未開始商業運轉。

其發電原料(氘、氚等)自然界中存量豐富。

再生能源發電[編輯] 外力直接驅動發電機組[編輯] 水力發電 潮汐發電 風力發電 人力發電 電瓶發電 經高壓蒸氣驅動發電機組[編輯] 聚光太陽能熱發電:將陽光聚焦集熱板將水加熱,產生蒸氣以推動汽輪機及發電機 地熱發電:亦有低溫的地熱發電技術,原理是將介質由水改為冷媒,藉由液態冷媒吸收地熱後氣化膨脹,藉以推動汽輪機及發電機,冷媒冷卻成液態後再流入地下循環使用 其它方式驅動發電機組[編輯] 太陽能光電:利用半導體材料的特性,把光能轉換成電能。

海水溫差發電 發電原理[編輯] 依能源轉換的原理,可區分為: 種類 簡介 範例 備註 摩擦起電效應 靜電、自由電荷的轉移 范德格拉夫起電機 電磁感應 動能使一組以上的線圈在磁場中進行旋轉運動,藉以產生感應電流 發電機 現今發電的主流 將燃料加熱至高溫電漿狀態,然後讓其在磁場中高速流動切割磁力線,藉以產生感應電流,將其熱能轉換成電能 磁流體發電 電化學 化學能轉為電能 電池、燃料電池 光電效應 光能轉為電能 太陽能電池、光伏陣列 熱電效應 熱能直接轉為電能 熱電偶 主要用於感測器 放射性物質在衰變時所放出熱量再將其直接轉為電能 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 主要用於人造衛星、太空探測器、無人遙控設備 壓電效應 壓電材料的晶格形變轉為電能 主要用於感測器 核變化 使用同位素衰變時放出的β粒子,直接產生電子來發電 非熱轉換型核電池 理論上的技術 全球發電量與來源[編輯] 全球的發電量與電力來源變化: 1990年全球電力來源  煤:4,429,513GWh(37.2%)  水力:2,190,975GWh(18.4%)  核能:2,012,902GWh(16.9%)  天然氣:1,747,827GWh(14.7%)  石油:1,324,040GWh(11.1%)  生質能:105,260GWh(0.9%)  地熱:36,426GWh(0.3%)  廢棄物:24,141GWh(0.2%)  其它:25,109GWh(0.2%) 1990年全球總發電量: 11,869,194GWh 2000年全球電力來源  煤:5,995,467GWh(38.7%)  天然氣:2,771,466GWh(17.9%)  水力:2,695,584GWh(17.4%)  核能:2,590,624GWh(16.7%)  石油:1,188,490GWh(7.7%)  生質能:112,383GWh(0.7%)  地熱:52,171GWh(0.3%)  廢棄物:49,740GWh(0.3%)  其它:55,268GWh(0.4%) 2000年全球總發電量: 15,511,193GWh 2010年全球電力來源  煤:8,670,586GWh(40.1%)  天然氣:4,843,606GWh(22.4%)  水力:3,535,864GWh(16.4%)  核能:2,756,289GWh(12.8%)  石油:966,573GWh(4.5%)  風力:342,203GWh(1.6%)  生質能:275,160GWh(1.3%)  廢棄物:86,950GWh(0.4%)  其它:136,039GWh(0.6%) 2010年全球總發電量: 21,613,270GWh 2019年全球電力來源  煤:9,914,448GWh(36.7%)  天然氣:6,346,009GWh(23.5%)  水力:4,328,966GWh(16.0%)  核能:2,789,694GWh(10.3%)  風力:1,427,413GWh(5.3%)  石油:747,171GWh(2.8%)  太陽能光伏:680,952GWh(2.5%)  生質能:542,567GWh(2.0%)  其它:266,970GWh(1.0%) 2019年全球總發電量: 27,044,190GWh 資料來源:IEA[1] 參考資料[編輯] ^IEA:www.iea.org/data-and-statistics/ 相關[編輯] 能源 燃料 發電機 外部連結[編輯] (英文)PowerTechnologiesEnergyDataBook 閱論編發電使用發電機熱力發電火力發電 生物質發電 內燃力發電 外燃力發電 複循環發電 廢物發電 核能發電 地熱發電 太陽能發電 海水溫差發電 水力發電 抽水蓄能發電 微型水力發電(英語:Lowheadhydropower) 海洋發電 波浪發電 潮汐發電 海水溫差發電 海水鹽差能 海流發電 風力發電陸 陸上風力發電 海 海上風力發電 浮體式離岸風力發電 空 高空風力發電 其他 人力發電 低溫發電 高溫發電 車力發電(臺灣科技部研發中) 不使用發電機 燃料電池發電 太陽光發電 太陽能發電衛星 磁流體發電 振動發電(英語:Vibration-poweredgenerator) 熱電發電 分類:發電方式 主題:能源 可再生能源 閱論編供電電學概念 電力 電壓 電流 工頻 電功率 交流電功率 功率因數 高壓電 直流電 交流電 單相電 三相電 額定容量 三相 中線 接地 短路比 需求因數(英語:Demandfactor) 供電質素(英語:Electricpowerquality) 電力潮流 能量來源不可再生 煤 天然氣 石油 核子動力 可再生 高變動性再生能源(英語:Variablerenewableenergy) 生物質 生物燃料 地熱能 水力 海洋能 海流能 海水鹽差能 海水溫差 潮汐能 波浪能 太陽能 風能 發電發電廠及設備 火力發電廠 核能發電廠 風力發電場 太陽能發電場(英語:Photovoltaicpowerstation) 潮汐發電廠 基本負載發電廠 尖峰負載發電廠 負載追隨發電廠(英語:Loadfollowingpowerplant) 抽水蓄能電站 虛擬電廠 冷卻塔 異步發電機(英語:Inductiongenerator) 微型發電 發電理論 汽電共生 微型汽電共生 聯合循環 朗肯循環 分散式發電 可用率因數(英語:Availabilityfactor) 自動發電控制(英語:Automaticgenerationcontrol) 發電機啟停順序(英語:Meritorder) 下垂速度控制 能源投入回報比(英語:Energyreturnoninvestment) 短路比 負載因數(英語:Loadfactor(electrical)) 增容改造(英語:Repowering) 頂峰需求(英語:Peakdemand) 容量因子 輸電 電力系統 輸電系統 配電系統 輸電網路 需求反應 動態需求(英語:Dynamicdemand(electricpower)) 電力銷售(英語:Electricityretailing) 匯流排 高壓直流輸電 岸電(英語:High-voltageshoreconnection) 負載管理(英語:Loadmanagement) 家用電源列表 架空電纜 儲能技術 智慧電網 變電所 單線地迴路(英語:Single-wireearthreturn) 超級電網 變壓器 輸電系統操作商(英語:Transmissionsystemoperator) 輸電塔(英語:Transmissiontower) 電線桿 電流反饋(英語:Backfeeding) 經濟調度 能源需求管理(英語:Energydemandmanagement) 家用儲能(英語:Homeenergystorage) 電網儲能 電力守則(英語:Gridcode) 電力潮流 故障 電力系統故障 電壓驟降 停電(分區輪流供電(英語:Rollingblackout)) 限電(英語:Brownout(electricity)) 全黑啟動(英語:Blackstart) 連鎖故障(英語:Cascadingfailure) 接地系統 繼電保護 繼電保護(英語:Power-systemprotection) 保護繼電器 斷路器 六氟化硫斷路器(英語:Sulfurhexafluoridecircuitbreaker) 電弧切斷器(英語:Arc-faultcircuitinterrupter) 漏電斷路器(英語:Earthleakagecircuitbreaker) 接地漏電保護插座 經濟與政策 節約能源 碳抵消(英語:Carbonoffset) 發電成本 生態稅 能源補貼(英語:Energysubsidy) 上網電價補貼政策 化石燃料淘汰 淨計量電價 庇古稅 可再生能源證書 可再生能源收費(英語:RenewableEnergyPayments) 可再生能源商業化 火花價差(英語:Sparkspread) 潔淨電力計畫(英語:CleanPowerPlan) 各國核能政策 統計 各國電力行業(英語:Listofelectricitysectors) 電力使用量(英語:Electricenergyconsumption) 主題:能源 可再生能源 可持續發展 分類:電力分配 發電方式 發電站技術 規範控制 GND:4133665-3 LCCN:sh85041913 NDL:00563020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發電&oldid=69627584」 分類:​發電隱藏分類:​含有英語的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العربيةAsturianuБългарскиবাংলাCatalàDansk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eilge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മലയാളംमराठी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ଓଡ଼ିଆਪੰਜਾਬੀپنجابی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Walon吴语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