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將之——于禁- 人人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五子良將一說,源於陳壽《三國志》中對五人合傳的一句評語:「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爲先。

」他們分別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

五子良將的地位應該是隨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五子良將之——于禁 2020-09-111991yanyan 《三國演義》裡衍生出了這樣一個典故「水淹七軍」。

而這個事件的主人公,他就是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他也是五子將中唯一一個能假節鉞的,然而其他四個只是假節。

于禁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郡鉅平縣(今山東省泰安市)人。

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書》說曹操「拔于禁、樂進於行陣」,因爲于禁當年就是應鮑信的募兵,從普通士兵被曹操提拔爲軍官,最後成長爲高級將領的。

但在漢魏晉時期的豪族社會裡,應募當兵的都是社會底層人士,軍隊裡的普通士兵雖然平時也橫行霸道,但社會上是看不起他們的。

于禁是兗州泰山郡巨平縣人。

黃巾起義時,騎都尉鮑信奉大將軍何進之命在泰山郡募兵,于禁參加了鮑信的軍隊。

後來鮑信擁戴曹操爲兗州牧,于禁又改隸曹操麾下,受到曹操賞識,擔任軍司馬帶兵經營徐州、兗州一帶,頗有戰績,升任陷陣都尉。

後征討呂布有功,又升爲平虜校尉。

後來跟隨曹操,此後南征北戰,破張繡,擒呂布,戰官渡,深得曹操器重。

曹操征討張繡時,初戰不利,大軍潰散,但于禁率所部數百人卻能做到隊形整齊,有秩序地鳴鼓而退。

路上遇到原爲黃巾軍的「青州兵」劫掠百姓,于禁路見不平一聲吼,帶著他的數百人,打垮了企圖趁火打劫的青州兵。

青州兵跑到曹操那裡告狀,但曹操明察秋毫,是非分明,他不但不責怪于禁擅自攻擊友軍,反而表揚他「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還命人統計他以往所立戰功,封爲益壽亭侯。

在「五子良將」中,只有樂進、于禁是在官渡之戰前就已經封侯,其餘的張遼、張郃、徐晃都是官渡之戰後才得封侯。

于禁多次以少量兵力堅守陣營打退袁紹的進攻,戰功累累,拜爲偏將軍。

冀州平定後,于禁馬不停蹄,又回軍征討盤踞徐州東海郡、對曹操時降時叛的昌豨。

昌豨抵擋不住于禁的猛烈進攻,只好向于禁投降。

昌豨也是泰山郡人,本以爲于禁會看在老鄉的份上寬待他,誰知于禁堅決執行曹操制定的「圍而後降者不赦」的軍法,流著淚與昌豨握手告別,然後將昌豨斬首。

于禁依法治軍,越發受到曹操器重,再加上殺昌豨平定東海郡之功,曹操任命于禁爲虎威將軍。

他曾奉曹操命令,奪朱靈兵權。

于禁因爲平時作戰勇猛,治軍極嚴,很有威名,連朱靈的部衆都怕他。

于禁藝高人膽大,他手持曹操的「令書」,只帶數十騎就徑直闖入朱靈大軍之中,宣布接管朱靈的部隊,將朱靈降級爲「部下督」,朱靈及其手下諸將都被于禁的威名和氣勢所震懾,只能束手聽命,不敢有任何反抗。

經過這一次奪兵事件,于禁的聲望一度達到頂峯,也更加得到曹操的信任,曹操升任他爲左將軍,並授予「假節」。

「假節」是亂世特有的一重身份,擁有假節身份的武將,不僅可以在戰爭中自行根據戰鬥的需要部署安排,而且擁有處罰和斬殺違反軍令將士的權力,可以說,如果一個武將能獲得假節的身份,他就可以真正做到「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了。

而「假節鉞」更了不得,一個假節鉞的武將可以斬殺假節的武將,更恐怖的是,假節鉞的武將擁有自行發動戰爭的權力,因此假節鉞絕對算得上是武將的最高榮耀。

然而,正因假節鉞的權力過大,所以除非是君主極其信任的人,不然根本不可能獲得這樣的權力。

于禁也是曹操外形將領中唯一一位假節鉞的人。

能當上「假節鉞」的人必定是能夠讓曹操深感信任之人。

于禁當時就是這樣一位可以傳達曹操旨意的人,只要于禁拿著皇帝的信物,那麼其他大臣中但凡見到于禁的皆可視見到了皇帝。

這樣的待遇可謂是極高的了。

于禁還可以先斬後奏,即在特殊情況之下于禁可以先將觸犯了條規或者犯錯誤的將領、士兵先依法處置,即先暫後奏,等事情結束之後再報告給曹操。

由此可見,于禁在當時的權勢是非常大的。

于禁任左將軍的時候,樂進爲右將軍,張遼爲征東將軍,張郃爲蕩寇將軍,徐晃爲平寇將軍。

就當時曹魏集團的體制內地位而言,于禁和樂進平級,但于禁排名在樂進前面,而張遼、張郃、徐晃的職務級別都低于于禁。

張遼是在曹丕即位後才由征東將軍升爲前將軍,可見當時前、後、左、右將軍的級別高於征東、征南、征西、征北將軍。

而蕩寇將軍和平寇將軍都是「雜號將軍」,其地位與于禁的左將軍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于禁此人,前半生戰功赫赫,深受曹操器重。

公元219年的襄樊之戰中,而晚節不保。

在此戰之中,于禁同龐德前去救援曹仁,於是就發生了著名的「水淹七軍」的故事。

無奈之下,于禁選擇了投降。

于禁投降關羽,令曹操大爲不解,而曹丕對于禁此舉則更是懷恨在心。

東吳稱臣曹魏後,孫權便把于禁遣送回了魏國,可是作爲一個投降的人,又怎麼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呢。

他先是到了吳國,于禁在吳國的待遇並不是很好,有一次因爲在一個宴會上聽到了自己熟悉的音樂,讓于禁觸景生情,所以傷心地留下了眼淚。

可是旁邊的人卻認爲于禁這是在賣慘,他們根本就沒有考慮到于禁的真實感受。

而此時的魏國國君正是魏文帝曹丕。

面對這位昔日屈膝投降的所謂名將,曹丕表面上對他畢恭畢敬,而暗地裡卻派人畫出于禁投降的畫像並且故意讓于禁看到,以此來羞辱于禁。

于禁的待遇更是悲慘。

國中之人肯定都嘲笑他、辱罵他,說他是叛徒,說他不如龐統。

就連當初曹操在知道于禁投降之後,也對他大失所望。

或許,這就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緣故吧。

于禁在國中得不到別人的尊重,他在被人的辱罵聲中苟延殘喘,最終于禁因此患上了疾病,不久之後就離開了人世。

因爲是叛徒的身份,所以他的這一標籤始終無法被抹去,被曹丕和衆人的羞辱,最終羞愧而死。

直到死了之後曹丕還要進一步侮辱他。

于禁最後是被封爲了「厲侯」。

這一稱號含有貶低的意思。

曹丕這是想讓于禁永生永世都爲自己曾經犯下的過錯買單。

曹丕故意氣死于禁,原因也與于禁的出身有關。

與曹操有意抑制世家大族勢力相反,曹丕的政策已開始重用世家大族。

像于禁這樣出身卑微的人士,很難得到曹丕的重視。

而且,也正因爲于禁出身卑微,沒有家族、同鄉、親友等社會勢力背景,孤身一人,很好對付,曹丕可以放心大膽地盡情拿于禁消遣出氣,氣死了也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相關焦點 三國「五子良將」之于禁傳 接著朱靈跟著曹操征戰四方,其實出場率也很高,比如征冀州、討荊州、參加了與馬超的渭南之戰,跟隨夏侯淵平亂賊,曹操西征張魯的時候,也是由朱靈和張郃在前面開道掃平氐人本期部分文字內容于禁字文則,很多人對于禁的了解只在一個笑話一日曹操宴請大家,席間突然兩個小妾吃醋開鬧我最愛曹丞相,我能爲他去死!我也能爲曹丞相去曹操惱羞成怒那你倆同歸於盡吧。

當時的氣氛瞬間冷到了極點,這時于禁站出來說道末將謝曹丞相美意。

飛叔講歷史,曹魏五子良將篇五子之首于禁 作爲最近新開的五子良將篇,果然閱讀慘澹啊,沒啥人看。

但坑都挖上了也只有繼續寫咯。

今天也來到了五子良將的第三位,于禁要說比較出名的戰役,就是水淹七軍時被關羽俘虜了,這氣氛開始變得尷尬了起來,但在三國志中卻有這樣的一段話三國志: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晉位魏王,大封諸將,于禁 誰才是曹魏五子良將之首?是張遼還是于禁 五子良將一說,源於陳壽《三國志》中對五人合傳的一句評語:「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爲先。

」他們分別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

五子良將的地位應該是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而轉折點就在襄樊之戰。

襄樊之戰之前,五子良將以于禁爲首,而戰後則以張遼爲尊。

于禁原從鮑信,後投奔曹操,深得曹操信任,于禁治軍嚴明,狠起來連自己人都打。

「五子良將」之首,于禁的一生評價 在五子良將中,于禁資歷最老,也是唯一假節鉞的,其餘四位都是假節,在曹操時期,于禁地位最高。

可就是這麼一位老部下,在襄樊之戰中卻晚節不保,實在可惜。

因爲于禁同志是最早跟隨他的嫡系將領,是自己發現和親手帶出來的。

他們這一批老部下的忠誠,最能夠證明老曹的眼光不差。

其實,于禁的投降,也並沒有對不起曹魏,特別是曹老闆本人。

于禁才是五子良將之首,只是晚節不保 接著朱靈跟著曹操征戰四方,其實出場率也很高,比如征冀州、討荊州、參加了與馬超的渭南之戰,跟隨夏侯淵平亂賊,曹操西征張魯的時候,也是由朱靈和張郃在前面開道掃平氐人。

曹操爲什麼要奪朱靈兵權,史書上沒有交代,是有個「太祖常恨朱靈,欲奪其營」,就是曹操對朱靈不滿很久了,累計之下打算奪走兵權。

曹操五子良將,帶兵最多的不是張遼,也不是于禁 漢末三國時期,曹操手下有五位能征善戰的大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人,被稱爲「五子良將」,史書《三國志》記載,時有良將,五子爲先。

這五人,戰績都是非常厲害的,如果單論統兵數量,他們當中誰最多呢?如果排序,怎麼排? 三國魏「五子良將」之——左將軍于禁 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征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右將軍徐晃。

于禁于禁也在後來遷爲左將軍,假節鉞。

于禁帶軍嚴肅莊重,戰鬥中所繳獲的財物從不私藏,因此深得曹操器重,是曹操所有的將領中唯一的假節鉞之人。

但于禁常以軍法處理下屬,不得士卒衆心。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圍攻呂常於襄陽、圍攻曹仁於樊城。

曹魏五子良將中,誰的食邑最多?不是張遼也不是于禁! 對此,《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撰寫魏書卷十七時,將此五人合傳,敘述諸將生平事跡後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爲先」,因此現代人將其稱之爲「五子良將」或「魏五子」。

許褚可平馬超,于禁接不了馬超10招,爲何于禁入選了五子良將? 不過其次還有魏五子良將,河北四猛,呂布麾下八健將等。

如果按照羅老的《三國演義》的描寫來看,五子良將組合似乎存在不小的水分。

爲何這麼說呢?因爲二張、樂、於、徐合稱五子良將,其中于禁入圍的爭議最大。

于禁老闆是曹家資歷非常老的將領了。

他跟著曹操就有30多年了。

在三國那個亂世,由於戰爭是那時的常規操作,所以武將們基本過著九死一生的日子。

誰才是五子良將之首?曹操時期于禁當仁不讓,曹丕時期張遼第一 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和徐晃五人一起被稱之爲五子良將,五人之中張遼張郃徐晃三人是降將,樂進和于禁很早就跟著曹操了;論名氣五子良將僅在五虎上將之下,但是論綜合能力五虎卻是比五子要稍遜一籌。

後世對五人誰是五子良將第一人歷來有爭議,爭論的焦點集中在于禁和張遼兩人身上,那麼誰才是五子良將之首?曹操時期于禁當仁不讓,曹丕時期張遼第一,我們來分析一下。

曹魏五子良將之爭之爭 于禁帶軍嚴肅莊重,戰鬥中所繳獲的財物從不私藏,因此深得曹操器重,是曹操所有的將領中唯一的假節鉞之人(這是于禁的最大加分項)。

但于禁常以軍法處理下屬,不得士卒衆心。

後世將于禁與張遼、徐晃等合稱爲「五子良將」。

我先對比一下。

歸降曹操,張遼(199)于禁(192)張遼比于禁晚了7年。

資歷方面于禁勝出。

五子良將的成名戰: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怎麼排名? 反倒是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將,在歷史上確實有這種說法。

所謂五子良將,指的是:張遼、樂進、于禁、徐晃。

從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將,可以看出:曹操在用人方面確實別具一格。

曹操的五子良將裡面,光是降將就有張遼和張郃,並且,張遼還痛罵過曹操,但曹操不計前嫌,依舊重用,並且曹操任人唯賢唯能,五子良將裡面也沒有裝點門面的存在。

那麼,如果從五子良將的成名戰裡面進行比較,這五子良將中,誰的成就最高,誰的成就最差? 于禁:一個沒有多少輝煌戰績的武將,爲何被曹操封爲五子良將之首 「五虎上將」之說雖出自後人杜撰,但歷史上曹魏一方真曾有過類似「五虎上將」的組合:「五子良將」,如《三國志》所說,「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爲先」。

這五人分別是于禁、張遼、徐晃、樂進、張郃。

蜀國「五虎上將」之中,以關羽的地位最高。

曹魏五子良將中,爲何只有于禁能「假節鉞」?其他人爲何不能? 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征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後將軍徐晃。

在曹魏五子良將中,于禁因爲在襄樊之戰中投降關羽,所以,這導致其在個人印象上嚴重受損。

換而言之,很多人提到于禁這位武將,往往會給出負面和消極的評價。

但是,綜合于禁的一生來說,確實當得起名將的地位。

五子良將排行榜,張遼真的位列五子良將之首嗎? 但事實中「五子良將」里的所有人在曹魏陣營一直排在曹魏宗親武將之後,並且張遼在「五子良將」中也不是排名第一,但是張遼確實是五子中的綜合能力是最高的。

「五子良獎」分別爲于禁、樂進、張遼、徐晃、張頜。

地位主要是由官位來體現的,不能講你光戰績好,武力高,智力高地位就高。

沒啥戰績的于禁,爲何是五子良將之首呢? 于禁的地位不僅僅是五子良將中的第一,也毫無疑問是外性武將中的第一五子良將之首沒什麼可爭議的是于禁,首先五位都在世的時候,于禁權利最大,官職最高。

三國:五子良將 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征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後將軍徐晃。

曹操的五子良將中,爲何于禁排第一?張遼那麼牛,也只能屈居其後 殺之沒商量!其三、戰功太牛:斬顏良,天下驚。

絕北道,兵法純。

圍樊城,驚曹操。

跟西蜀五虎將相對應的是曹魏的五子良將。

那麼五子良將中誰排第一呢?這就不如西蜀五虎將那麼無可爭議了。

因爲這五人似乎誰都有可能,能力和戰績等相當平均一般。

其中,張遼依靠威震逍遙津,呼聲最高。

曹魏的五子良將究竟誰,曹魏的五子良將排名是怎樣的? 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五虎上將」,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作爲曹魏代表的「五子良將」在歷史上的地位要遠遠超過五虎上將,那麼讀者們知道「五子良將」中都有誰嗎?誰的地位和官職最高呢?「古之召虎」張文遠如果說按個人能力來看「五子良將」最強的應該就是張遼了。

只爲國家爭勝負,不爲一身辨曲直,五子良將之左將軍于禁 一代梟雄曹操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在他手下出現了不少猛將,其中就有左將軍于禁,排位在五子良將的中間,在《三國志》中對于禁的評價是最爲毅重,也是曹操帳下的最爲得力的幹將之一,但于禁最終卻晚節不保,究其何因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