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論的五本好書| 王偉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知識論的五本好書 · 1. Linda Zagzebski, On Epistemology (Wadsworth, 2009) · 2. Barry Stroud, The Significance of Philosophical Scepticism (Oxford ...
政治社會法庭體育國際財經文化藝術生活哲學CosmosGreen直播影像專題博客搜尋首頁2021年10月21日文章分類熱門話題政治社會法庭體育國際財經文化藝術生活哲學CosmosGreen立場直播立場影像專題報道立場博客我要報料!我要報料!電郵[email protected]Signal94580060Telegram@standnewsreporting知識論(英文是''epistemology'',也可以較平實地稱為''theoryofknowledge'')自笛卡兒以降一直是西方哲學的核心,雖然遠至古希臘已有懷疑論者(skeptics),而當時的哲學家討論的也包括知識論問題,例如柏拉圖對話錄《美諾篇》(Meno)分析了「知識(knowledge)」這個概念,但笛卡兒是第一位哲學家清楚地表述了知識論最根本的問題—「甚麼才算是知識?」、「我們如何認知外在世界的事物?」、「對外在世界的知識真的可能嗎?」—並因此而深深影響了西方哲學的發展。
二十世紀初西方哲學有所謂的「語言轉向(thelinguisticturn)」,令語言哲學成為一時顯學;過去三四十年則由於有關人腦的科學迅速發展而刺激了哲學思考,心靈哲學(philosophyofmind)成為哲學的新顯學。
不過,知識論始終沒有喪失其核心地位,很多大學的哲學系都要求本科生必修知識論;此外,在哲學教席的招聘廣告上,知識論與形上學(metaphysics)、心靈哲學及語言哲學同被稱為"core"。
說是核心,並不表示特別艱深。
張五常在《經濟解釋卷一:科學說需求》(花千樹,2001)有「高不可攀的知識理論(theoryofknowledge)」(p.18)一語,又說知識論是「人類文化歷史上最湛深的學問」(p.59),那都是誇張的外行話。
知識論跟其他哲學範疇一樣,可以由淺入深;最艱深的非常難懂,但入門程度的著作,可以寫得平易近人。
由於知識論是西方哲學的核心,接觸西方哲學由知識論開始,是個明智的選擇。
以下五本書,推介對象是對哲學有興趣的一般讀者,尤其是那些特別想認識一點知識論的讀者。
這個書單沒有甚麼系統,就是介紹五本好書而已,但選書倒有些標準:一、不太艱深,一般讀者只要肯用心細讀,應該不會看得一頭霧水(不過,五本書深淺不一,我會在介紹時逐一說明);二、不大部頭,即不超過三百頁;三、五本書的內容盡量少有重複之處;四、不選太舊的著作(1980年以前的都不選),而且至少選兩三本可以反映知識論較新近的發展。
1. LindaZagzebski,OnEpistemology (Wadsworth,2009)
知識論的導論書著實不少,有些還是專研知識論的著名哲學家寫的(專研知識論的哲學家可稱為「知識論者(epistemologist)」),例如AlvinGoldman、ErnestSosa、LaurenceBonJour、RichardFeldman、RobertAudi、RichardFumerton、LindaZagzebski。
這幾本導論,除了Sosa那本,我都看過,都認為寫得好;但如果只挑一本推介,我會選Zagzebski這本,取它短小精幹而內容豐富。
Zagzebski是位有重要創見的知識論者,乃當代知識論裏「德性知識論(virtueepistemology)」一支的主要先驅,探討知識的倫理學基礎,影響深遠。
她的這本小書自然有論及德性知識論,第四章講的就是"TrustandtheIntellectualVirtues",而第六章從知識論角度探討「美好人生(thegoodlife)」,也屬於德性知識論;這兩章的寫法都是其他知識論導論少見的,讓讀者一窺德性知識論的面貌。
其實,第一章開宗明義討論"EpistemicValueandWhatWeCareAbout",已將知識論和倫理學聯繫起來,為整本書定下了基調。
幾乎所有知識論導論都會講到懷疑論(skepticism),Zagzebski這本也不例外,而且花在懷疑論的篇幅頗長,共兩章。
她將懷疑論的論證分成三個階段:古希臘皮浪主義(Pyrrhonism)的懷疑論論證;笛卡兒的懷疑論論證;當代英美分析哲學裏的懷疑論論證。
這個劃分的理據在於這三個階段的論證都有各自的側重,而透過分析這些論證,Zagzebski介紹了知識論裏一些最重要的立場,例如foundationalism、coherentism、reliabilism、contextualism。
在論述懷疑論第三個階段的論證時,Zagzebski分析了HilaryPutnam那著名的「缸中之腦(braininavat)」論證,並將這個論證放到當代語言哲學及心靈哲學的脈絡去理解。
更有趣的是,在討論Putnam的論證之前,她花了一整節共六頁討論一篇現在恐怕已很少人知道的文章:O.K.Bouwsma的"Descartes'EvilGenius"。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日常語言哲學(ordinarylanguagephilosophy)盛極一時,Bouwsma這篇只十頁長的短文可說是其中一篇代表作。
現在讀這篇文章,很難認為它的分析方法是正確的,但幾十年前很多英美哲學家都是這樣處理哲學問題。
不過,文章確實寫得有趣,是錯得來也值得一讀那種。
第五章"WhatIsKnowledge?"討論了Gettierproblem,這個問題有些人老是嚷著不明白有何重要;Zagzebski不但分析了Gettiercounterexamples如何產生,並說明了Gettierproblem的重要性。
這一章還討論了另一個有關「知識」這個概念的重要問題,Zagzebski稱之為"thevalueproblem":為何知識比真信念(truebelief)更有價值?Zagzebski認為任何對「知識」的定義或分析,如果不能解答這個問題,都是有所不足的。
這本導論只有約一百五十頁長,寫得清楚易懂,是上佳的入門書。
2. BarryStroud,TheSignificanceofPhilosophicalScepticism(OxfordUniversityPress,1984)
這本書在當代知識論堪稱經典,不但是研究懷疑論的學者必讀之作,對其他知識論者來說亦很有參考價值。
作者是我的博士論文導師,這本書對我的哲學發展有莫大影響,在二十年間先後讀過四次,而我的博士論文寫的正是懷疑論。
此書出版了三十多年,其中討論的一些哲學家已不再當時得令,例如J.L.Austin和RudolfCarnap,但書的內容沒有過時之弊,因為它的可取之處是Stroud展示的哲學深度和對有關哲學問題的拆解方式。
讀這本書,學習的不單是有關懷疑論的種種概念和論證,還有是如何深入了解一個哲學問題,明白到哲學問題並不是一般的問題,有時候走了歧路,就是因為還沒有把問題搞清楚便去尋求答案。
全書由始至終都有一層後設哲學的(metaphilosophical)意味,雖然未有明確表達成問題來討論,但已足以刺激讀者思考「哲學究竟是甚麼?」、「哲學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哲學問題跟其他問題有甚麼根本上的分別?」、「哲學問題能解決嗎?」等後設哲學問題。
舉個書中的例子:一個醫藥學家在親自試用一種新研製的安眠藥,吃藥後,不知過了多久,他好像還是清醒,但懷疑自己由於藥力其實已入睡,只是在做夢,於是他問:「我怎知道自己不是在做夢?」這個問題在形式上與笛卡兒在他的懷疑論論證裏問的完全一樣,但醫藥學家問的不是哲學問題,而笛卡兒問的卻是,其間的分別在哪裏?
書中討論的哲學家包括笛卡兒、康德、J.L.Austin、G.E.Moore、RudolfCarnap、W.V.Quine、StanleyCavell,全都討論得很深入。
單看第一章如何處理笛卡兒的dreamargument,已嘆為觀止。
笛卡兒在《沉思錄》裏的論證只有四頁長,但Stroud卻用了近四十頁來分析,可謂至矣盡矣,蔑以加矣。
然而,讀得不夠小心的讀者,可能會覺得Stroud在這一章裏不斷重複幾個論點;其實一點重複也沒有,而是那些論點的分別很細緻,卻是重要的分別。
看得出這些論點的分別,才算是讀懂了。
這本書是我選的五本中最難懂的,但未必人人會覺得難懂,因為Stroud的行文有談話感,娓娓道來,句子的表面意思很清楚,容易令讀者誤以為已完全明白他的論點。
因此,這本書看時要感到難懂,才較有機會看懂;否則讀後只會在誤解之餘覺得易懂,卻又無甚得著。
3. MirandaFricker,EpistemicInjustice:PowerandtheEthicsofKnowing(OxfordUniversityPress,2007)
由於這本書在《立場新聞》哲學版已有專文介紹(孟繁麟〈認知上的不公正〉),讀者可以參考,我在這裏不妨寫得簡短一些。
先說這本書在分析哲學知識論新近發展中的重要性。
如果要我選過去二十年最重要的十本英美知識論著作,Fricker這本一定上榜;甚至只選五大,我也會留一個位置給它。
這本書的原創性之高是少見的,Fricker可說是獨力將「認知上的不公正(epistemicinjustice)」 [1]作為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提了出來,仔細分析了其中涉及的概念,對核心問題建議了解決的方案,並引起其他哲學家重視「認知上的不公正」這個現象,參與討論,產生了不少著作。
[2]一本不到二百頁的書能做到了以上各點,是令人佩服的成就。
這本書屬於德性知識論,也同時屬於社會知識論(socialepistemology)。
Fricker很有說服力地指出,有一種不公正是認知性質的,即受到不公正對待的人是就其認知者的身份而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證言的不公正(testimonialinjustice)是由於說話者受歧視,而令他的言辭得不到應有的信任;詮釋的不公正(hermeneuticalinjustice)是由於詮釋資源的缺乏,例如沒有適當的概念和詞彙,令一些弱勢的人不能充分理解和表達自己被欺壓的經驗,更遑論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證言的不公正」比「詮釋的不公正」較容易理解,因為後者涉及很多結構性的因素,但Fricker對兩者的論述都非常清楚,並用了不少生動的例子來幫助讀者理解。
因此,這本書整體而言是相當易懂的。
本書還分析和探討了不少相關的概念及問題,例如「權力(power)」、「偏見(prejudice)」、「身份(identity)」、「刻板印象(stereotype)」等。
值得一提的還有它的方法學(methodology):Fricker運用了譜系學(genealogy)的方法來探討其中一些問題,這在分析哲學知識論裏是較少見的。
4. JenniferLackey,LearningfromWords:TestimonyasaSourceofKnowledge(OxfordUniversityPress,2008)
「證言(testimony)」和「認知上的不公正」都是知識論的新興題目,兩者亦有關係,因為其中一種認知上的不公正是證言的不公正。
這裏說的「證言」,指的不是法庭上宣誓作出的證言,而是我們日常生活裏一個經常使用的傳遞知識或資訊的方法:如果你問我一個問題,我回答了,那就是我給你的證言;或我主動向你提供消息,那也是我給你的證言。
法庭上的證言可稱為「正式證言(formaltestimony)」,日常生活的證言可稱為「自然證言(naturaltestimony)」。
[3]只要稍為想一想,便會知道(自然)證言的重要:我們絕大部份的知識和信念都是從別人的證言而來的,甚少是自己親身經歷或研究的結果;這包括父母和老師之言、書本內容、報章雜誌和其他傳播媒體的報道、甚至是你問路時路人甲給你的指引。
可以說,我們的知識大部份是二手的(很多時候是三手或四手的)。
Lackey這本書詳盡探討了有關證言的知識論問題,例如「怎樣的言辭才算是證言?」、「證言本身是否證據?抑或證言作為證據須要化約為更基本的證據,例如親身觀察或經驗、記憶、推理?」、「證言如何傳遞知識?」、「證言與信任(trust)有甚麼關係?」。
Lackey批評和反駁了很多知識論者對這些問題的解答,進而提出自己別開生面的看法。
因此,讀這本書便可以一覽「證言」這個題目在當代知識論有哪些立場和討論狀況如何。
以我所知,就全面性而言這本書在這個題目已出版的書中是無出其右的。
然而,這本並不是概論式或導論式的著作,主要內容是論證Lackey自己有原創性的立場。
例如她認為我們可以從說話者的證言得到知識,並不在於他的說話表達了他相信甚麼,而在於他使用的言辭可靠地表達了真確的信息;因此,即使說話者A不相信p(因此也不知道p),但當A在適當的場合對著適當的聽者B說出p時,A的說話是證言,而且可以讓B得知p。
在這種情況下,證言沒有傳遞知識(因為A並不知道p),但聽者可以藉著證言而產生知識。
Lackey舉了一個很具體和有力的例子:一位深信神創論而不接受演化論的教師,如果在教學時依書直說,完全不提神創論,仍然可以讓學生從她的教學證言裏得到有關演化論的知識。
這本書比Fricker那本難懂一點,但不至於太難,只是要求讀者多一點耐性。
全書的寫作風格是典型的分析哲學,相當清晰,但由於經常用縮寫(acronym)來代表不同的立場或理論,也許會令不習慣的讀者帶來一點閱讀困難,例如這樣的句子:"Now,istheNMNAaconstitutivenormofassertion,suchastheRTBNA,TNA,andKNApurporttobe,orisitapragmaticnormofconversation,onaparwithaGriceanmaxim?"(p.135)
5. BryanFrances,Disagreement(Polity,2014)
「異議(disagreement)」也是知識論的新興題目。
不同的人對同一議題有不同意見,那是極其普通的事;「異議」之所以成為哲學論題,是因為不少知識論者認為以下這個情況是令人困惑的:兩個人對議題X有異議,可是,他們在智力、思考訓練、背景知識、有關的專門知識、所持有的證據和對X 的用心程度都相同或非常接近。
在這個情況下,這兩人對於X而言可被稱為「知識上的同儕(epistemicpeers)」。
令知識論者感到困惑的問題主要有二:
知識同儕的異議 (以下簡稱「同儕異議」)不應發生,但事實上發生了,這個現象應該怎樣解釋?
如果你視異議者為同儕,你應該怎樣對待自己與他相反的的見解(保持不變、轉為中立、作出重大修正甚至放棄)?
這本書討論的是異議,但不限於同儕異議。
全書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探討一般的異議,第二部份才集中討論同儕異議;不過,兩個部份是相關的,因為第一部份提供的很多分析和原則都在第二部份應用了。
BryanFrances並不是名氣大的哲學家,事實上,在發現這本書之前,我從未聽聞過他。
這本書我是偶然之下見到,好奇之下試看,看了二三十頁便肯定是好東西,讀完後十分欣賞。
我上網查了一下Frances的學術背景,發覺他曾經在嶺南大學任教了一年(2016-2017),和香港有點關係,可說是個pleasantsurprise。
其實,這本書也是個pleasantsurprise,因為我沒有預計它寫得那麼好,令我獲益不淺。
Frances這本書的進路獨特,沒有討論其他知識論者在這個論題提出的理論,因為他認為這些理論大都不成熟(premature),而這是由於這個論題太新,被討論的日子還不夠長。
他從一般異議開始討論,採取了盡量貼近現實世界的進路,無論是運用的例子還是考慮的要點,都有很強的現實性,不像大多數分析哲學著作那樣,滿是天馬行空的例子和不食人間煙火的理論。
Frances甚至提出我們能夠實際應用的規則,以幫助我們應付在日常生活會遇到的異議(無論是不是同儕之間的)處境。
另一方面,這始終是哲學書,免不了條分縷析和整理論點;因此,Frances對這本書的定位是「介乎理論知識論與應用知識論之間(liesontheborderbetweentheoreticalandappliedepistemology)」(p.5)。
第二部份處理同儕異議,哲學性較強,但也不難懂。
讀了這部份後,我對同儕異議的了解加深了,也清晰了很多;此外,Frances在討論裏提出了一些分析框架,這些框架對我思考同儕異議的各方面問題亦大有幫助。
這本書共有二十八章,只有兩章是超過十頁的,每次讀兩三章是輕鬆的事。
Frances用分析例子的方法來帶出論點,因此全書例子極多,共有五十五個「故事(stories)」,大多很有趣味。
這個寫法應該可以令初讀哲學的人較容易跟得上。
雖然這本書是寫給哲學本科生看的,但它的深度和含有的洞見遠遠超過一般的哲學入門書。
註:
[1] 這是孟繁麟的譯法,我同意這比譯為「知識的不正義」較貼切。
[2] 這個論題甚至還出版了工具書:I.J.Kidd,J.Medina&G.Pohlhaus(eds),TheRoutledgeHandbookofEpistemicInjustice(Routledge,2017)。
[3] 這是C.A.J.Coady在Testimony:APhilosophicalStudy(Oxford:ClarendonPress,1992)的用語。
「證言」在當代知識論成為熱門題目,這本書居功至偉。
發表意見上一篇下一篇訂閱《立場新聞》會透過電郵向閣下提供精選內容,以及不時進行的意見調查、活動宣傳或客戶推廣,若同意請在以上的欄目輸入電郵地址並按下訂閱鍵。
閣下可隨時透過本網傳送的電郵取消訂閱。
詳情請參閱我們的私隱政策。
延伸文章資訊
- 1[請益] 知識論書籍- 看板W-Philosophy - 批踢踢實業坊
請問板上有沒有推薦的知識論書籍嗎? 最好是中文本因為我的外文能力很弱目前朋友有推薦我彭孟堯的知識論不過我翻了翻發現某些部份對我來講有困難原因 ...
- 2知識論 - 博客來
書名:知識論,原文名稱:Epistemology,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571156255,頁數:232,出版社:五南,作者:理察.富莫頓,譯者:傅皓政,出版日期:2009/06/2...
- 3知識論的五本好書| 王偉雄
知識論的五本好書 · 1. Linda Zagzebski, On Epistemology (Wadsworth, 2009) · 2. Barry Stroud, The Significa...
- 4知識論導論第二版:我們能知道什麼?(簡體書)】|二手書交易資訊
- 5iRead eBooks 華藝電子書-知識論講義
書名:知識論講義,作者:黃慶明,出版社:鵝湖月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