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學術,在古代中國是指追尋研究學問的方法與水平,在現代則包括了系统专门的学问,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
從事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学与文化群体常被稱呼為学术界或学府。
學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論述以西方為主,未必具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請協助補充內容以避免偏頗,或討論本文的問題。
柏拉圖
學術,在古代中國是指追尋研究學問的方法與水準,在現代則包括了系統專門的學問,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
從事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學與文化群體常被稱呼為學術界或學府。
歐洲學術發展隨著文藝復興出現而改變,到了工業革命時期更出現了現代化的過程。
東亞的學術發展在清朝中葉或以前,仍然受到中國學術思想所影響。
自從日本明治維新,東亞各地的學術朝著西方化發展,由專注人文範疇轉移到科學範疇。
由於科學範疇的學術高速發展,所以人文研究方法變得科學化。
從整體來看,到了21世紀,現代學術架構以歐美模式為基礎,系統性專業分科變得非常仔細,而跨領域的研究與生命技術成了學術研究新的發展空間。
目次
1英語詞源
2學者與學府
3結構
3.1資格和學位
3.2學術會議
3.3衝突目標
3.3.1實用與理論
3.3.2學校所在城鎮與在校師生
3.3.3商業與學者資助
4歷史
4.1古代
4.2發展早期
4.2.1博雅藝術
4.2.2百科全書編纂者
4.2.3彼得雅伯拉
4.2.4經院哲學
4.3學會的興起
4.418、19世紀
4.5最近經濟轉變
5學術出版
5.1學術刊物的歷史
5.2目前的狀況與發展
6學術界服飾
7相關條目
8參考文獻
9外部連結
英語詞源[編輯]
英語的學術一詞「academic」,來自「academy」,意思是「學院的」。
而「academy」則來自拉丁文「academia」,這個詞其實來自於地名「Akademeia」。
這個地方位於古代雅典的外圍。
那裡的學校因柏拉圖而聞名。
延伸開來,Academia這個詞也可以用來指「知識的累積」,在這個意義上通常譯為學術。
學術的發展和傳播跨越了好幾個時代。
在17世紀,英國及法國的宗教學者常用學院(或學園)來表示高等教育機構。
英語稱呼為academy而法語稱呼為academe及academie。
學者與學府[編輯]
學者,指在大學或高等學府中以研究為職業的人員,常常也是教師。
學者通常都擁有高等學位。
在美國,學者跟教授幾乎是同義詞。
在英國,根據不同的學術級別分為院士、講師、高級講師、助理教授及教授。
學者一詞在英文中可對應於academic或scholar,這兩者在英文中的意義稍有不同。
後者也指在大學大量出現以前以研究為職業的人。
學者一般不包括管理人員。
某些社會學家把學府劃分成四種基本的歷史類別:古代學府、早期學府、學術學會及現代大學。
學府的模式最少有兩種:自古代發展而成的歐洲模式,以及由班傑明·富蘭克林在十八世紀中期、湯瑪斯·傑佛遜在十九世紀早期開創的美國模式。
在中國方面,自宋代開始,學府是以書院為中心,而學者則泛指一般有學問的人。
當時最高的學府是國子監,相當於近代的大學。
他們研究的學問主要圍繞著文學、歷史、哲學與理學,而不是西方常見的科學知識。
結構[編輯]
學術常以學科和領域來劃分。
這是源自於中世紀歐洲的第一所大學內的學者思想模型所定下來的三學四科。
隨著時日變遷,人類不斷修訂及開創學科和領域。
自啟蒙時代,學術領域變得越來越專門,研究的範圍劃分得越來越小。
因此跨領域的研究常常得到今天學術界的獎項。
這也使實際行政及資助上製造困難。
事實上,過往很多跨領域的研究後來變成了今天的專門領域,譬如認知科學。
簡而言之,這就是學術內部分化的歷史進程。
很多學術機構在行政結構上反映了學科的劃分,例如不同領域的課程或學部或學院。
縱然有些重疊的部分(學院成員、研究及行政人員),通常每一個學院都擁有各自的的行政及財政撥款。
再者,學術機構一般都有整體的行政結構,沒有單一學院、學科及領域所能夠控制。
學術自主是學術事業及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保證學術界相對地免受政治和財政壓力。
資格和學位[編輯]
學位是授予那些完成主要學術課程及資格。
按典型的順序,學生完成了學士學位,接著完成碩士學位,最後才完成博士學位。
這最近才在歐洲被規範為博洛尼亞進程的一部分。
雖然在某些專業及創意領域中只有一個碩士學位的老師及學者十分常見,但在很多其他的領域中擁有博士學位及其他終極的學位的研究員及教授才是比較常見的。
學術會議[編輯]
在跟學術出版有密切關係的學術會議及講座中,領域中的一些知識分子常常被邀請向更廣大觀眾闡述他們在著作或論文中的想法。
這些文章的作者藉著這些機會來進一步解釋著作中不夠清晰的地方。
在學術會議中,學者能夠得到更快的回應及評論。
由於事前已經派發有關論文,出席會議的能夠有足夠時間閱讀論文並準備一些尖銳的問題。
衝突目標[編輯]
在學術界之內,不同的小組都有不同甚至互相衝突的目標。
在當代學院,這些衝突都是十分普遍的。
實用與理論[編輯]
學術界常常被"實踐"所誣蔑,譬如在日常生活中,就業中和商業上。
學術界的評論家卻說,學術理論被從現實世界絕緣,因而不必須考慮到行動真正的作用、結果和風險。
這個絕緣的情況被稱呼為『象牙塔』。
這經常常導致學院派和實用派之間在許多知識領域內關係緊張,特別是在學院派對實用者的行動有很重要的影響時候。
有時候,實用派對學院派的批評也被看作反智主義。
從平衡的角度來看,即使學術界跟現實世界絕緣,那並不意味學術研究沒有價值。
實際上,許多學術發展最後變成豐碩的應用果實。
可是,如果學者考慮學術的偏狹性,這也許增加他們研究的價值及衝擊。
學校所在城鎮與在校師生[編輯]
大學經常坐落於市鎮外圍。
在某些情況,這導致當地居民及大學成員在政治、經濟及其他領域上產生不安。
美國東北地區某些居民曾嘗試阻止學生註冊為當地居民而不在他們的父母的住所鼓勵他們投缺席選票,只是為了保留對當地地方政治的控制。
電影《告別昨日(英語:BreakingAway)》把這個衝突搬上熒幕。
商業與學者資助[編輯]
商業所資助的研究的目的則常常重於追求利潤。
這與追求知識有點衝突。
歷史[編輯]
古代[編輯]
主條目:學園
「學園」一詞來源於地名akademeia,因為世界上最早的學園建立於古雅典城牆外的一個聖所。
它以傳說中的英雄Akademos命名,當中有幾個橄欖樹樹叢、一個體育館和幾個適合於親密集會的地方。
前任主人Cimon在這些花園種植了大量的植物,並以雕像來裝飾。
柏拉圖就在這些花園中與他的追隨者高談闊論,而那些追隨者則相信能夠被柏拉圖啟發。
這些不拘形式的聚會成為人所共知的學園。
後來,柏拉圖進一步把他的聚會發展成為一種教授哲學的方法。
公元前387年,他建立了我們今天所說的「舊學園」。
柏拉圖的同事及學生進一步發展了他的教學方法。
柏拉圖的其中一位希臘學生阿凱西勞斯建立了「中學園」。
另一位學生卡涅阿德斯建立了「新學園」。
公元前335年,亞里斯多德以他自己的理論改進了柏拉圖的方法,並在另一個體育館裡建立了呂克昂學園(Lyceum(英語:lyceum),參見亞里斯多德)。
發展早期[編輯]
主條目:中世紀大學
學術界作為一個現代機構在中世紀(350年-1450年)開始有發展。
此時,羅馬帝國崩潰了而新政權開始控制西歐。
從黑暗時期歐洲仍然處於許多文盲及資訊流失的時期。
古老知識唯一的貯藏庫是天主教修道院,隱士、修士和教士編寫了所有世界的知識並精心製作的抄寫書籍。
這些古老的知識得以保存,安然度過黑暗時期。
任何人要到修道院才可以學習有關古希臘及古羅馬的事情及流傳下來的知識。
在修道院受教只限於想成為修士和教士的人。
可是到了11世紀,某些羅馬天主教教會領袖開始改革並激增了早期歐洲社會上的知識。
他們相信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歐幾里得、荷馬、索福克勒斯和其他屬於人民不僅為宗教的人物。
修士和教士走出了修道院,開始走進城市大教堂開辦第一學校致力於進階研究。
這些最著名學校都是在波隆納、巴黎、牛津和劍橋,雖然其他的遍及歐洲各地。
在這些現稱為大學的學校學習意味著通過教育方法的聚會喚作演講。
在演講中,大師大聲朗誦由修士和教士所寫的原稿,而學生坐在他們的座位閱讀自己手寫的拷貝文本。
只有大師才能確定學生是否達到知識水準和籌備他們自己的演講。
14世紀之前,歐洲已經有超過80所大學。
博雅藝術[編輯]
七項博雅藝術曾被Varro及MartianusCapella編撰入晚期的課本,透過一些有能力把學習世界形象化的人們提供規範化的結構。
當時的七項博雅藝術又稱為三學四科,三學包括了語法、修辭和邏輯,四科包括了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
哲學及神學是無所不包的研究,但哲學在中世紀早期主要是辯證事物。
從基督徒的文章及理解,MartianusCapella所建設的概念性計劃對西方學術界有很深的影響,特別是在Chartres學校的新經院哲學及湯瑪斯·阿奎納的廣博工作之後,直到15至16世紀的人文主義開展了藝術和科學的新研究。
百科全書編纂者[編輯]
三位中世紀作家試圖包含整體學術界及全世界學會包括:塞維爾的聖伊西多爾、格來福的聖伯爾納鐸及湯瑪斯·阿奎納。
彼得雅伯拉[編輯]
12世紀,法國哲學家彼得·雅伯拉透過他1123年的著作「物和非」在學術界世界開始了他自己的革命。
他不跟從大師在講授朗讀文章的方式,反而要求學生坐在兩段互相排斥的文章之前。
不先講解對錯,他要求他的學生向對方發問並得出自己的結論。
不久之後,所有大學開始實驗這種「雅伯拉方法」。
經院哲學[編輯]
13世紀初,聖湯瑪斯·阿奎納推廣他的經院哲學來為學術發動革命。
經院哲學套用了雅伯拉的教育方法,但延伸得更遠。
大師要求學生長期參與以檢驗兩段互相排斥文章的方式而作出的決議並運用理性來考慮宗教信念。
這些決議都是根據亞里斯多德從新發現的哲學,當中正尋找理性與宗教信念之間的平衡。
學會的興起[編輯]
主條目:博學學會
學術學會或博學學會始於一組組共同努力或互相展示傑作的學者。
這些不拘形式的小組以後成為了組織和在許多情況下得到了國家批准。
會員資格是限於要求當前的成員的認同並且總會員資格經常被限制某個數量。
成立於1660年的英國皇家學會是這樣的一個學院。
始創於1780年的美國藝術和科學學院是由許多跟美國革命同樣著名的人民所建立的。
學術學會作為論壇發表和出版學術著作,這個角色現在由學術出版來擔任。
學術學會也會主辦研究和支持學者。
在學術學會的會員資格在現代學術界仍然是一件有聲望的事情。
18、19世紀[編輯]
在18世紀的殖民地美國,學術界開始從基督教分裂出來。
1753年,班傑明·富蘭克林開辦了賓夕法尼亞省學術及慈善學校。
1755年,被改名為費城學院學術及慈善學校。
[1]這就是今天的賓夕法尼亞大學。
這是第一次學術界創辦世俗機構。
大部分的教會的教條式觀點不再左右對他們學業成績的考核。
隨著學生能自由探索思想領域而不需要強加宗教角度,觀點變得越來越多元化。
1819年,湯瑪斯·傑佛遜創立弗吉尼亞大學。
[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他所建立的組織學院及大學的標準沿用至今,並為全球採用。
課程取材自傳統人文科學、古典人道主義和新教徒改革的價值。
傑弗遜給學生自由地談論自己所修讀的課程而不是限定所有學生只能談論同一個固定課程。
宗教學院及大學都漸漸跟隨。
對公眾來說,美國在19世紀初就出現了學院運動,經典學科教育需要延伸到新的地方例如:老西北部、西紐約州、賓夕法尼亞、俄亥俄、密西根、印第安納和伊利諾伊。
開始建立許多學院並得到私人捐贈支持。
18世紀歐洲的啟蒙時期,歐洲的學院開始改變了。
19世紀初,威廉·馮·洪堡不單出版了哲學著作《OntheLimitsofStateAction》更曾指導普魯士的教育制度。
他介紹的教育制度讓低下階層人士更容易進入。
「洪堡理念」是教育建基於獨立性、創造性、完整性及通用性。
很多歐洲大陸大學植根於這些理念。
可是這跟現在的學術專門化的大趨勢相違背。
最近經濟轉變[編輯]
80年代和90年代,學術生態上的經濟發生重大變化,讓人感覺到大災難的降臨,但也有人覺得是新世代的降臨而大學充滿了發展的空間。
一些評論認為這是大學公司化。
儘管他們薪水低而比其它行業需要更廣泛的教育,學術就業從來都是知識分子所渴求的是因為自主及學術自由。
雖然現在的大學學費及收支不斷增加,情況在美國特別嚴重,但高收入的專業職位卻越來越少,卻而代之就是收入微薄的職位及畢業生勞工。
科學博士常常在學術界以外找尋工作,但人文科學及很多社會科學卻驅使畢業生首選學術事業。
人文科學的博士必然在收入微薄的職位與非學界就業市場之間作出選擇。
因為他們的教育沒有市場價值。
事實上,博士的數量超越了教授或同等的職位導致一些問題,令人懷疑是否是學界特意的安排。
社會學家史丹利·阿諾維茲(StanleyAronowitz)曾寫道:「當充斥著有素質有信譽的講師,大學行政人員看見教研職位只能授予服務需求很大或忠於服務的人」(知識工廠76)。
很多了解學術界就業市場的人都建議畢業生如果需要付費就不要進入畢業學校。
他們認為當被錄取而沒有學費寬免恕或沒有合理研究生薪俸,就迫使招致龐大債務,不太可能有迅速回報。
某些人相信大量嬰兒潮中的教授退休後,學術就業市場會反彈。
某些人卻認為不會導致教研職位的可觀增長尤其是當大學利用低薪金附加職位來填補。
阿諾維茲把這個問題歸咎於學術界整體上經濟結構更改。
學術出版[編輯]
學術刊物的歷史[編輯]
最早期的研究學報是17世紀英國皇家學會的會議跟進行動。
那時出版術詢問是有爭議的和常被嘲笑的。
它並不是異常方式如公佈變位字來發表一個新發現,為其發現者預留優先權。
艾薩克·牛頓和萊布尼茲都使用了這種方法。
但是這個方法沒有運作得很好。
羅伯特·莫頓作為一位社會學家發現了92%在17世紀同時發現案件在爭執中結束。
18世紀,爭執的數量下降到72%,到了19世紀後半期下降到59%和直到20世紀前半期下降到33%。
爭相及早研究發現的比賽衰落歸功於現代學術學報裡出版物所增加的認受性。
英國皇家學會對於它不得人心的信仰堅定不移,科學透過透明而開放的思想交流並得到實驗性證據支持下才能穩步向前。
那時候很多的實驗在今天來說並不科學,甚至答非所問。
目前的狀況與發展[編輯]
研究學報及期刊是十分成功的,在過去幾年學報的數量和紙都激增了很多,並且現代學院都以「不出版則滅亡」為信條。
除了普通期刊如科學雜誌或自然雜誌外,其他學術期刊只有狹窄的主題而其讀者及引證數量不斷下降。
這裡有不同方式回顧提交的內容。
當中最常見的是首先由期刊批核,後來由兩位或三位有同類研究的研究員提議贊成或否決,在出版前要求修正、澄清及補充。
充滿爭論的主題需要多個層次的審視。
學報發展了一個階層,當中部分根據名譽而且他們的回顧政策很嚴格。
更加有名望的學術期刊會接受和出版更加重要的工作。
投稿者嘗試向這些很有名望的期刊提交他們的作品來提高自己的地位及履歷。
安德魯·奧德柯作為曾發表大量研究論文的學者,認為研究學報在過去十年不斷增加網際網路的互動性,最終會演變為網際網路的論壇。
這樣讓他們接觸更廣泛的意見及構思。
這可能是正面的演變,但有些人卻認為使學報更像市集難以吸引知識分子。
有些更認為高度監管的論壇難以興旺。
學術界服飾[編輯]
現代大學畢業生的服飾
自1300年至1400年,在大學誕生的時期,褂子常被聯繫到學術界。
這可能因為早期的學者都是教士及教會職員。
縱使後來學士所穿著的褂子衍生不同款色,畢業穿著褂子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一個傳統。
例如牛津大學及劍橋大學,大學生在隆重場合或在畢業典禮時會穿上。
大學生褂子常常是學士褂子的短裝版本。
英美以外的大學已經再沒有這個傳統。
英美學士佩帶一件簡單的全身長袍沒有任何裝飾物和一個四方蓋帽與纓子。
另外,學士在一些學校也許有資格佩戴一個禮儀敞篷。
在美國,學士的敞篷是很少見的。
學士的敞篷一般是黑的,但也許有以絲綢襯裡表示屬於什麼學位的。
在美國或英國一個碩士會穿戴一個相似的蓋帽和褂子但有著閉合的袖子與裂縫,在褂子的後面下垂懸著一個禮儀敞篷。
傳統上敞篷漸近以絲綢或天鵝絨小條,配上學術領域的顏色和大學的用色。
相關條目[編輯]
劍橋-麻省理工學術交流
學術自由
反智主義
研究生院
學科列表
同行評審
科學方法
教育
大學
科學
知識
參考文獻[編輯]
Aronowitz,Stanley:TheKnowledgeFactory:DismantlingtheCorporateUniversityandCreatingTrueHigherLearning.ISBN0807031232.
EugeneSullivan:AmericanUniversitiesandColleges,15thEdition.WalterdeGruyter,Inc.,1997.AnAcademicCostumeCodeandAnAcademicCeremonyGuide
外部連結[編輯]
HistoryoftheUniversity:Resourc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有關大學歷史的參考書目,源自聖塔芭芭拉加利福尼亞大學網站
AnAcademicCostumeCodeandAnAcademicCeremonyGuide-一個學界化妝禮義及典禮指引
AcademicNewsandResources:MagistrietScholar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學術和學者」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学术&oldid=67558320」
分類:學術教育隱藏分類:部分地區的觀點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БългарскиবাংলাČeštinaDanskDeutschEnglishEspañolEestiفارسیFrançaisעבריתहिन्दीKreyòlayisyenMagyar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BahasaMelayuNederlandsNorskbokmålPortuguês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粵語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學術人才- MBA智库百科
學術人才是指畢業後主要從事研究、探索、發明、創造性工作或高層次的經營、經濟、技術管理和決策的專門人才這類人才的培養應主要由綜合性重點大學來完成。
- 2學術的意思、解釋、用法、例句 - 國語辭典
一切學問的總稱。 例:舉辦這個活動,主要是為了促進中、韓學術交流。 一切學問的總稱。南朝梁.何遜〈贈族人秣陵兄弟〉詩:「小子無學術,丁寧因負薪。
- 3何謂學術論文? 中文篇 - 論文寫作網站
Ralph Berry:「作者必須展現自己的學術素養,其中包括擷取眾多可信權威、善用圖書館 ... 碩士論文是研究所程度之課程或碩士學位所要求的;而博士論文是為了博士學位或 ...
- 4認識學術倫理 - 臺北醫學大學
學術倫理(academic ethics)是學術研究的基本道德守則,也是學術社群對學術研究行為之自律規範,其基本原則為誠信、負責、公正。只有在此基礎上,學術研究才能合宜有效進行 ...
- 5什麼是學術論文? - 每日頭條
寫論文就和開車是一樣的,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就必須要學會寫論文。在這裡,我要強調一點,寫論文是一項技能,學術論文的寫作不是作學術研究,這是兩碼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