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演化 - 生物科技面面觀-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他主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認為生物的演化通常循著四個重要的步驟:型態變異、過度繁殖、生存競爭及適者生存等,最後才造就了生物多樣的地球生態。
Top:::
小
中
大
列印
facebook
google+
twitter
plurk
line
:::首頁
物種演化這裡有一個MP3語音,語音所敘述內容即為本頁內容,若您無法聽到聲音,請直接觀看本頁內容
Yourbrowserdoesnotsupporttheaudioelement.
40億年前,在溫暖的海洋中,便誕生出微小的單細胞或多細胞,在經過數十億年的演化後,漸漸出現大型且構造複雜的生物。
演化的過程,像是用一塊塊的碎布補綴縫出大被單,要經過長年歲月的付出,才慢慢地拼湊完成。
生物學家們為了探索生命的來源與了解古今生物間的關係,經過長久的討論及演化證據的蒐集,提出了各式論點來說明生物如何演變,而這些有關生物演化的學說,我們稱為演化論。
在眾多的演化學說中,以博物學家達爾文所提出的演化論,最為人所接受。
達爾文在其出版的『物種原始』書裡,指出生物的演化,是以持續且極緩慢的速度進行著。
他主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認為生物的演化通常循著四個重要的步驟:型態變異、過度繁殖、生存競爭及適者生存等,最後才造就了生物多樣的地球生態。
進階學習生物是否會演化的問題,在生物學發展史上,產生了許多不同的論點: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早在古希臘時代就有許多哲人相信生物會漸進演變;但是影響西方文化最深遠的柏拉圖及亞里斯多德,對這樣的觀念持反對的態度。
柏拉圖相信存在兩個世界,一個為真實、理想且圓滿的世界;另一個為我們感官所接觸的,模糊而不完美的世界。
動植物的變異是理想型的不完美代表,唯有最完美才是最真實的。
居維爾法國解剖學家居維爾研究地層中的生物化石後發現,每一個地層中都有其代表性的生物,且越深的地層中其生物相和現代差異越大。
此外他也發現在每個地層交界都發生過災難事件,這些災難也摧毀了當時生存於此地的生物,這種地球的歷史觀稱為災難學說。
赫吞及賴耳蘇格蘭地質學家赫吞運用漸變說,來解釋地球地形的狀態是由持續且緩慢的改變所形成;賴耳以均變說的觀點,指出地理表面的山、川、湖、海以及沙漠等等都是經過長時間的自然變化而成,所以遠古時代的地面與現今的情況完全不同,但並非由劇變災難造成的。
馬爾薩斯馬爾薩斯在其發表的人口論中認為人口是按幾何級數增加,而糧食則是按算數級數有限的成長,若不能節制人口的成長,就會造成生存的競爭和不適者的淘汰。
拉馬克拉馬克在1809年發表了自己的演化理論。
拉馬克藉由比較現今物種和化石物種後,了解到生物因其需要,所以才進行演化。
他認為演化的趨向是愈來愈複雜的,而且似乎將其視為完美無缺。
對於演化的機制,提出了兩個觀點,第一為用進廢退,就是身體器官和環境有關的會越變越強及變大,不用的則會退化;第二為後天所獲得的特徵可遺傳,也就是生物可經遺傳將後天得到的特徵傳給子代。
後來魏斯曼的實驗證明這些後天取得的特徵並不能遺傳給子代。
達爾文達爾文是以博物學者身份,在1831年登上小獵犬號隨英國海軍探測船鑑遠航到南美及太平洋各島嶼,在那5年的期間觀察並蒐集許多珍貴資料,也了解到天擇(naturalselection)演化的理論。
演化論扭轉了整個近代生物學的發展方向,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達爾文也因此被譽為「19世紀全球三大思想巨人之一」(與馬克思及佛洛伊德齊名)。
西元1859年發表「物種原始」一書,提出了天擇說,其中最主要的演化論點就是天擇說。
延伸文章資訊
- 13-1 生物的演化
故演化出島嶼型的動物相與植物相,約有1/4 的物種為特有種或特有亞種 ... 生活型態. 在「界」之上另設新的分類階層. 「域」真核生物域包含四界:. 1. 原生生物界.
- 2形態演化- PanSci 泛科學
- 3種系發生(Phylogenesis) | 科學Online - 國立臺灣大學
但由於對這些證據的側重不同,經常造成多個不同的演化樹版本,例如原口類動物的幾個門究竟是歸到節肢動物(來自分子生物學方面的證據)還是環節動物(形態 ...
- 4演化的定義: (1)傳統的定義:生物體的固有特徵隨時間發
雖然彼此型態不同,但可互相授粉,產生有生殖能力的子代,故仍視為同一物種。 H、生物親緣關係鑑定的進來發展:. (1)以核酸(DNA 或RNA)的核苷酸序列, ...
- 5生物形態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與生理學不同的是,形態學是對於生物體與其族群的總體構造研究,先驗性地探討演化時生物的結構改變,比較生物體間的差異,而非僅就生物個體本身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