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國語》是中國國別史之祖,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雜史類。

記錄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之歷史。

上起穆王征犬戎(約前947年),下 ... 國語(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國語全名:國語作者左丘明 託名:左丘明類型國別史語言文言文文字:漢語成書年代戰國初期連載狀態卷數:二十一卷出版地中國 《國語》是中國國別史之祖,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雜史類。

記錄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之歷史。

上起穆王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三家滅智(前453年)。

目次 1題解 2體例 3敘事特點 4注釋 5參考書目 6延伸閱讀 7外部連結 題解[編輯] 關於《國語》作者問題歷代存在爭議,至今尚無定論。

司馬遷最早提到《國語》的作者是左丘明[1],其後班彪[2]、班固[3]、劉知幾[4]等都認爲是左丘明所著,還把國語稱爲《春秋外傳》。

[5]但是在晉朝以後,許多學者如傅玄、劉炫都懷疑國語不是左丘明所著,唐朝啖助、陸淳皆以為與左氏文體不類[6]。

一般認為是集體創作,「定非一人所為」[7],清朝趙翼提出《國語》為「左氏持簡料而存之,非手撰也」[8]。

直到現在,學界仍然爭論不休,一般都否認左丘明是國語的作者,但是缺少確鑿的證據。

普遍看法是,國語是戰國初期一些熟悉各國歷史的人,根據當時周朝王室和各諸侯國的史料,經過整理加工彙編而成。

左丘明可能參與了其中的工作。

《國語》有多家註文,東漢的鄭眾、賈逵都曾註解《國語》,三國時魏的王肅、吳的虞翻、唐固、韋昭,晉的孔晁等也有註文,但多散佚,只有韋昭《國語解》獨存。

體例[編輯] 《國語》全書共21卷,按照一定順序分國排列,在內容上偏重於記述歷史人物的言論。

這是國語體例上最大的特點。

〈周語〉3卷 〈魯語〉2卷 〈齊語〉1卷 〈晉語〉9卷 〈鄭語〉1卷 〈楚語〉2卷 〈吳語〉1卷 〈越語〉2卷 敘事特點[編輯] 《國語》敘事「繁蕪蔓衍」[9],常集中幾件事件,加以渲染,增添細節,不如《左傳》的文字簡潔洗鍊[10]。

如〈晉語〉所記驪姬之亂、晉文公的流亡,都甚為細膩曲折[11]。

先秦典籍中,《國語》受到的批評甚多[12]。

《國語》在內容上有很強的倫理傾向,弘揚德的精神,尊崇禮的規範,認爲「禮」是治國之本。

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一般以為是當時貴族教育中的教材[13]。

《國語》的政治觀比較進步,反對專制和腐敗,《魯語上》記魯太史里革認為暴君之被逐被殺是罪有應得,具有濃重的民本思想。

但因《國語》著重記實,思想表現也隨所記之人、所記之言不同而各異,故較顯駁雜[14]。

《國語·晉語》在全書二十一篇中獨占九篇,特別側重於記述晉文公的事跡,然《吳語》僅記夫差伐越和吳國滅亡、《越語》僅記勾踐滅吳,因而有人稱《國語》為晉史。

《國語》記事與《左傳》相同者有60餘事。

《國語》記錄了春秋時期的經濟、財政、軍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其他還包括朝聘、饗宴、諷諫等重要事蹟。

注釋[編輯] ^司馬遷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說:「魯君子左邱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又在同書〈太史公自序〉言:「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班彪《後漢書·班彪傳》指出:「定哀之間,魯君子左丘明論集其文,作《左氏傳》三十篇;又撰異同號日《國語》,二十一篇」。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孔子因《魯史記》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論輯其本事以為之傳,又纂異同為《國語》。

」《漢書·藝文志》將《國語》著錄為「左丘明撰」。

^劉知幾《史通·六家》曰:「左丘明既為《春秋內傳》,又稽其逸文,纂其別說,……列為《春秋外傳國語》,合二十一篇,其文以方內傳,或重出而小異。

」 ^《漢書律曆志下》引《國語楚語下》「少昊之衰」及《周語下》「顓頊之所建」等語稱《春秋外傳》,《論衡案書》亦云:「《國語》,《左氏》之外傳也。

」。

^姚際恆《古今偽書考》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引陸淳《春秋吠趙集傳纂例》卷一《趙氏損益義第五》的話說,《國語》「與《左傳》文體不倫,定非一人所為」。

李燾也說,《國語》「其辭多枝葉,不若《內傳》之簡單峻健,甚者駁雜不類,如出他手」。

崔述《洙泗考信余錄》說:「且《國語》周、魯(《周語》和《魯語》)多平衍,晉、楚多尖穎,吳、越多恣放,即《國語》亦非一人之所為也。

」 ^《陔余叢考》 ^柳宗元《非國語跋》:「吳越之事無他焉,舉一國足以盡之,而反分為二篇,務以相乘,凡其繁蕪蔓衍者甚重,背理去道,以務富其語。

」 ^崔述《洙泗考信余錄》說:「《左傳》之文,年月井井,事多實錄。

而《國語》荒唐誣妄,自相矛盾者甚多。

《左傳》紀事簡潔,措詞亦多體要;而《國語》文詞支蔓,冗弱無骨,斷不出於一人之手明甚。

」 ^顧頡剛:《浪口村隨筆》,「晉文侵曹伐衛之故」條,頁152。

^柳宗元《非國語》云:「其說多誣淫,不概於聖。

」朱熹《朱子語類》卷八三:「《國語》使人厭看。

」崔述《洙泗考信錄余錄》稱「荒唐誣妄,自相矛盾」、「文詞支蔓,冗弱無骨」。

^《國語·楚語》載楚大夫申叔時之語:「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於民也。

」 ^韋昭說《國語》「包羅天地,探測禍福,發起幽微,章表善惡者,昭然甚明,實與經義並陳,非特諸子之論也。

」 參考書目[編輯] 顧頡剛:《浪口村隨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晉文侵曹伐衛之故」條,頁151-152。

薛安勤、王連生《國語譯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ISBN780626138 董立章《國語譯注辨析》,暨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文史要覽》,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編輯] 在維基文庫閱讀本作品原文 《國語(四庫全書本)》 《國語(四部叢刊本)》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國語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語錄上的國語語錄 《國語》全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王靖宇:〈再論《左傳》與《國語》的關係(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國語_(書)&oldid=71962723」 分類:​史部雜史類國別體先秦典籍前5世紀書籍隱藏分類:​缺少封面的圖書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語錄維基文庫 其他語言 کوردیČeštinaDeutschEnglishEspañolFrançaisעבריתMagyar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한국어PolskiРусскийSlovenčinaTürkçe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